《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参考答案:1.A2.D3.C《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2二、阅读(46分)(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10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4分)①月色入户()②但少闲人()③念无与为乐者()④相与步于中庭()7.翻译句子。
(4分)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分)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分)8.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初中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习题及答案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各题(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①月色入户。
户: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
工: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3.这两段文字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参考答案1、①门②精巧,精妙2、①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草交错,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②这种乐趣留给僧人和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俗人说呢?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后者则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月光的别样趣味。
二、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各题(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
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
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①月色入户。
户: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
工: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10.这两段文字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8、①门②精巧,精妙9、①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草交错,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②这种乐趣留给僧人和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俗人说呢?1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后者则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月光的别样趣味。
二(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的比较阅读一、比较阅读【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1)遂.至承天寺(2)相与..步于中庭(3)余告之故.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问余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至此者所以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题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第一套题一、基础题: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填空: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3.翻译下列句子: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7.“月色入户”意思是,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4分)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10.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记承天寺夜游》第二套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解衣欲睡解:⑵相与步于中庭步: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7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7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7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1阅读甲乙两文,完成20—22题。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的比较阅读一、比较阅读【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1)遂.至承天寺(2)相与..步于中庭(3)余告之故.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问余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至此者所以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知识梳理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解.衣欲.睡解:欲:(2)欣然..起行欣然:(3)相与..相与:中庭:..步于中庭(4)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5)何.夜无月何:(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内容理解。
(1)本文的月色描写历来被文学名家称赞,试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
(2)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
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3)写作《记承天寺夜游》时,苏轼已被贬黄州。
当时,他受当地官员监视,近乎流放。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精题演练4.下列句子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相与步于.中庭皆以美于.徐公B.欣然.起行然.则何时而乐耶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迷,不复得路D.盖.竹柏影也盖.石性坚重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一、二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2023·湖南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③夷④杂糅,屠沽⑤纷然。
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然亦笑韩退之⑦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
②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
③民:指汉族人。
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⑤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
⑥过:苏轼的小儿子。
⑦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 B.盖竹柏/影也C.舍中/掩关熟睡 D.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 B.予欣然从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C.归舍已三鼓矣/男有分,女有归 D.放杖而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A.【甲】文运用夸张的修辞,描绘了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月夜美景。
B.【乙】文寥寥数语就将人们带回了千年前海南岛的那个上元节之夜,韵味无穷。
C.【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被贬期间所作,都写了苏轼主动邀请友人月夜闲游之事。
D.【甲】文中“闲”字既有赏月的欣喜,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和些许自嘲;【乙】文中“笑”字暗含嘲笑韩愈境遇不好,不得志之意。
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记承天诗夜游》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13篇 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钓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月色入户.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 D.如吾两人者耳.见虎丘本色耳.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所欲有甚于生者 D.告之于帝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5.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6.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参考答案:1.D 2.A3.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5.用比喻来描写夜色。
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6.月色美好;幽静。
【二】【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理解及对比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对比阅读《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一、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三、内容理解1.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表现作作者感叹知音稀少的句子是:念无与为乐者。
(2)显示与好心有灵犀的喜悦的句子是:怀民亦未寑。
(3)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文章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月色入户”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得很有人情味,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月光似乎懂得作者寂寥无聊的心境,悄悄地走进门来与他作伴。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八个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高度地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4.“藻荇交横”比喻的是什么?给人的感觉是什么?藻荇交横”比喻月光下摇曳的竹柏影子,给人感觉是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5.对于月色的描写,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庭中上下一片皎洁,透明,正像作者光明磊落的胸怀。
作者处在其中摆脱了被贬谪的沉重,忘记了人世的得失,进入了一个透明清澈的世界。
6.文章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时时有月,处处有竹柏,但是很少有人能有此闲适之情来欣赏,暗示世人热衷于名利,为世俗所累。
只有我们两个清闲无事之人有此雅兴,既有偷得闲情来消遣的窃喜,也透露出作者因贬职而有一丝淡淡的失落。
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
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节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壬戌①秋,八月既望②,予至杭,闻西湖之上,有宝石山甚胜,将以斯夕玩月其上。
夕阳既.没,明月在轩。
山姿水色,倏焉而变。
其妙愈呈,予情愈豁。
飞觞痛饮,巡阑忘寐.。
盖不知夜之几何,恍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乐可言也!(选自都穆《月夜游宝石山记》,有删改)[注]①壬戌: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
①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念:______(2)盖.竹柏影也盖:______(3)夕阳既.没既:______(4)巡阑忘寐.寐:______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有宝石山甚胜,将以斯夕玩月其上。
3.【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月色,请结合语段相关内容分析两文月色各自的特点。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畏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余自夏来,忽已秋中,颇能以书史自娱。
顾街内无精庐①,治一土宝,而户西向,寒风烈日,霖雨飞霜,无地可避。
几榻亦不能具。
月得俸秦米二石。
余南人,不惯食黍来,然休休②焉自谓识时知命,差不愧于乐天③。
因诵其语④以为《厅记》。
使乐天有知,亦以谓千载之下,乃有此同志者也。
(节选自归有光《顺德府通判厅记》)【注释】①精庐:书斋。
①休休:安闲的样子。
①乐天:指白居易。
①诵其语:指读着白居易的《江州司马厅记》。
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典型对比阅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精编版)(一)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①翠之工,山岚设色②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chōng)③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①染:染成。
②设色:涂色,这里可译为“笼上暮色”。
③夕舂:夕阳。
1.下列加点字与“止午未申三时”中的“止”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小惠未徧.,民弗从也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C.皆被.绮绣 D.人恒.过然后能改 2.翻译下列语句。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2)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译文:3.请品析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妙处。
4.同是借月抒情,同是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你今后的对你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启发?(二)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乙】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方山子 ,光、黄 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 为人,闾里之侠皆宗 之.稍壮,折节 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记承天寺夜游》课内外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课内外比阅读练习及答案郑梁梅中学初三语文复习练习题目:“成天寺夜游”课内外对比阅读命题:徐丽晶复习:问题:课堂:姓名:分数:时间:(I)阅读[a]和[b]段的选文完成问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如果院子里的水是空的、清澈的,水中的藻类就不会穿过,覆盖住竹柏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是变革的一天。
我会去湖中的亭子,独自去看雪。
(2)雾凇是当当的,天空是白色的,有云,有山,有水。
湖面上的影子只不过是长堤坝上的一个标记和湖中的一个亭子。
这是一种芥末酱,配以鱼洲。
船上只有两三个人。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他一下船,周子就喃喃地说:“别说他为他丈夫疯狂,更像他!”(张岱在湖中的亭子里看雪)1。
以下句子中的一句解释不正确()(2分)A.那些什么也不读并且很高兴的人(小姐,小姐)。
C.和禹州一起吃芥末(草)。
A.在中庭中相互走动。
但是很少有闲人能像我的耳朵一样。
余强喝了三片白叶。
问他的姓氏。
他来自金陵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酒杯)..2.如果下列句子中某些单词的用法或含义不同,则为()(2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但我听到了燕山胡骑的吼叫(木兰诗)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其门人甚众(《劳山道士》).3.以下陈述不正确()(2分)a.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佳文》第二句和第三句中的“岁”和“易”这两个词揭示了认识张怀民的喜悦。
c.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怀民亦未寝,相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分)(1)念.无与为乐者(2)遂.至承天寺(3)相与..步于庭中19.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0.用原文填空。
(4分)(1)“欣然起行”的原因是:(2)张怀民与作者具有同样的愁思表现在:21. 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的一种怎样的情怀,联系我们学过的其他古文,说说你对古代文人这种情怀的认识。
(4分)答案: 18. (1)考虑、想到(2)于是、就(3)共同、一起19. (1)月光照进屋里,我高兴地起身走出户外。
(2)只是缺少清闲的人如我们两个啊。
20. (1)月色入户;(2)怀民亦未寝。
21.提示:古代文人常常以物喜以己悲。
联系略。
试题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③怀民亦未寝.()④水中藻荇交横..()2.从划波浪线的句子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②相与步于中庭4.你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
5.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3分)能表现友情的句子:(1) (2)理由:答案: 1.①考虑②只是③睡觉④交错纵横 2.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我(苏轼)与张怀民起因:我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结果:我与张怀民相与步天庭中 3.①哪里的夜没有月亮啊!哪儿没有竹子和松柏树啊②同张怀民一同走到院里 4.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务所累,无暇及此,表现作者和张怀民超凡脱俗,摒弃一切凡尘事物的拖累,淡泊宁静的情怀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两文,完成第1一7题(24分)【甲】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书上元夜游己卯上元⑦,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
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⑧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
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
③民:指汉族。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
⑤过:苏轼的小儿子。
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甲乙两文的作者是苏轼,他和韩愈、王安石等人合称为“ _______ ”,初中阶段教材中我们学过的他的诗词或文还有《 ___________ 》(试卷中出现的除外)。
(2分)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予欣然从.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归舍已三鼓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文中作者夜游承天寺见到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 ”;【乙】文中作者上元日夜游见到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
(4分)5.分析“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中三个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两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画线句写出了月光的动态美以及因月色不期而至引发的愉悦之情。
苏轼《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比拟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
(10分)[甲]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把洒问青天( )(2)念无与为乐者( )4.以下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1分)A.不知/天上宫阙B.我/欲乘风归去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相与/步于中庭5.按要求答复以下问题。
(3分)(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6.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2分)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2分)答案:3、(1)端起洒杯 (2)考虑或:想着4.B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6.(C)7.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山西课改) 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 3-7 题。
(10 分)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 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
(2 分) (1)把洒问青天( ) (2)念无与为乐者( )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 分)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3 分)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 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 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1/5
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 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 ,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 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 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情 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2 分) 答案: 3、(1)端起洒杯 (2)考虑 或:想着 4.B 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 的藻荇。
6.(C) 7.例: 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人生有欢聚, 也必然有离别为; —— 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2/5
3/5
4/5
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