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阅读文言短文,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91.下列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清流见.底立竿见.影B.五色交.辉心力交.瘁C.念.无与为乐者一念.之差D.盖.竹柏影也劈头盖.脸9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3.比较阅读,完成下面表格。
91.A 9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93.充满生机;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多用散句,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散淡自然。
【解析】91.考查对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辨析。
A.见:均为动词,看见;B.交:副词,交相、相互/副词,同时;C.念:动词,想到/名词,念头,想法;D.盖:副词,大概/动词,压;故选A。
92.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但,只(是)仅仅;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耳,语气词,“罢了”。
9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甲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表现出景物充满生机(或生机勃勃)的特点;第二空,甲文中“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意思是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中考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考题及答案汇集
中考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考题及答案汇集一、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完成相关题目。
(15分)【甲】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每空1分)(1)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__(3)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10.翻译句子。
(4分,每题2分)(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分)1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这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二)(15分))文言文阅读9.(每题1分,共4分)(1)坠落(2)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1页共11页。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
②眠觉:睡醒。
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
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
⑥就:拜访、访问。
⑦经宿:一整夜。
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 欣然起行( )② 念无与为乐者( )③因起彷徨( )④人问其故(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
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4.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愉快地,高兴地2.想到,思考3.于是4.原因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课后题答案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题答案一、《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给你带来什么样的美感?这两篇短文在行文风格上有很大不同。
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
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
读此文,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二《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
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三、《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诗夜游》练习题(部分附答案)一、积累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藻、荇交横()晓雾将歇()陶弘景()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盖竹柏影也盖以诱敌B.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人语响D.寻张怀民未果,寻病终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③才辞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4、下列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6、揣摩加点字含义,并写出一个含有该字的成语。
①沉鳞竞跃()②月色入户()③怀民亦未寝()④念无与为乐者()⑤相与步于中庭()7、填空①《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字通明,号。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
时人称他为“ ”。
②《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号,是(朝)的文学家。
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 ”之中。
③《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写四时“山川之美”的句子是,早、晚“山川之美”的句子是。
④《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写月夜美景的句子是,写作者的感慨的句子是。
8、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完整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附加答案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解释下列加点の词(4分)(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6)夕日欲颓.()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相与步于中庭(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填空(8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の描写,为景增添动感の语句是“”和“”乙文写景の名句是“”(4分)(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の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の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の欣喜、漫步の悠闲、贬谪の悲凉、人生の感慨等微妙复杂の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の语句中(4分)5.解释加点词の词义。
①月色入户.:()②沉鳞..竞跃:()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沉鳞竞跃.()6、词の用法、意思相同の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の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の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_______。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の亲近和热爱,但作者の心绪并不同。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四)(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甲)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3分)①与其奇者()②但少闲人()③月色入户()10.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3分)①实是欲界之仙都②念无与为乐者③相与步于中庭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6分)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2.按要求填空(4分)从表达方式上看,甲乙两文都能紧扣景物特征进行,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用原文句子回答)的语句中。
答案:(二)、古文阅读(5分)9、(3分)参与、欣赏,只、只是,门10、(3分)①实是/欲界之仙都②念/无与为乐者③相与/步于中庭11、(6分)(1)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儿竞相跳出水面。
(3分,颓和竞各占0.5分)(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分,空明和盖各占0.5分)12、(4分)描写议论归隐山林,沉醉自然超凡脱俗的欣喜之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选择题、文言现象、翻译、简答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选择题】【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风吹草低见.牛羊【解析】A参与,这里指欣赏;和。
B代指鱼;代指鱼。
C发出;振作。
D看见;见(xiàn):同“现”,显露。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解析】A的;主谓之间。
B判断词,是;判断词,是。
C连词,和;动词,参与,欣赏。
D动词,寻找;副词,不久。
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解析】A存在;准备。
B都是代指鱼。
C发出;振作。
D看见;引见。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A.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然是.中有深趣也。
B.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相与.步于中庭。
C. ①时时而间.进。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 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解析】A 判断动词,是;指示代词,这。
B参与,这里指欣赏;一起。
C间或,有时候;参与。
D的;补足音节。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解析】A动词,参与,这里指欣赏。
B古今异义,考虑,想到。
C名词用作动词,睡觉。
D一起。
6、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解析】A的;主谓之间。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选择、翻译、简答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风吹草低见.牛羊【解析】A参与,这里指欣赏;和。
B代指鱼;代指鱼。
C发出;振作。
D看见;见(xiàn):同“现”,显露。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解析】A的;主谓之间。
B判断词,是;判断词,是。
C连词,和;动词,参与,欣赏。
D动词,寻找;副词,不久。
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解析】A存在;准备。
B都是代指鱼。
C发出;振作。
D看见;引见。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A.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然是.中有深趣也。
B.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相与.步于中庭。
C. ①时时而间.进。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 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解析】A 判断动词,是;指示代词,这。
B参与,这里指欣赏;一起。
C间或,有时候;参与。
D的;补足音节。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解析】A动词,参与,这里指欣赏。
B古今异义,考虑,想到。
C名词用作动词,睡觉。
D一起。
6、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解析】A的;主谓之间。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与答案
第27课短文两篇完成时间:30分钟编者:陈清红审核:林剑波一基础训练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高峰入云古来共谈五色交晖B两岸石壁夕日欲颓沉鳞竞跃C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D清澈见底欲界仙都青林翠竹2.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3.下列加点的“之”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B实是欲界之.仙都C渔人甚异之.D.水陆草木之.花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自”与例句中加点的“自”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自.康乐以来A自.非亭午夜分B自.李唐来,世人深爱牡丹C自.云先世避其实乱D自.三峡七百里中5.文学常识填空《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6.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基础知识点 复习 练习题 含答案
《短文两篇》基础知识练习《答谢中书书》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答谢中书书》作者,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人称“山中宰相”。
二、解释加横线词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翻译句子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6.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理解性默写1.统领全文的语句是:,。
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
2.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
,。
3.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表现这种思想感情的是哪一句?全文感情:。
最能体现这种感情的语句是:。
,。
5.本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
6.文章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7.《答谢中书书》中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
8.《答谢中书书》中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记承天寺夜游》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是,字,号,文学家。
二、解释加横线词语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翻译句子1.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答案.doc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答案一、1.书信陶弘景给谢徴的一封回信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3.(1)对偶(2)借代4. 三(一)总领全文(二)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三)总结全文,抒发感慨。
5.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二、1.(1)交相辉映(2)消散(3)坠落(4)潜游在水中的鱼2.(1)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2)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4.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5.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6.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三、1.(1)考虑,想到(2)于是,就(3)睡觉(4)共同,一起2.(1)脱了衣服,准备睡觉,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走。
(2)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3. 月光(月色)月光竹柏的影子比喻4. 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
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5.A√B×C√D√四、1.(1)有时(2)即使(3)消失(4)全、都2.《三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答》实是欲界之仙都。
3.《三峡》中的猿鸣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答谢中书书》中的猿鸣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4.(1)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五、1.(1)消散 (2)门 (3)庭院 (4)只是 (5)于是,就 (6)坠落2.B3.(1)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基础练习】1.给下列字注音。
(1).弘( ) (2).颓( ) (3).鳞( ) (4).遂( )(5).寝( ) (6).藻( ) (7).荇( ) (8).吾( )2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4).选贤与.能。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综合练习】一.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人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先用“│”把《答谢中书书》划分为两个层次,再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
(1).分层:第一层:第二层:(2).主要内容:第一层:第二层:2.有人说“夕阳欲颓”在常人看来,往往引发消沉的思绪,而在《答谢中书书》中,作者却描绘出“沉鳞竞跃”的生动图画,说说这样的景物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五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简答题:(1).写出作者记叙夜游的时间、地点及同游人。
(2).作者是怎样描写承天寺院中景色的?2.回答下列问题。
(1).夜游的原因是:(2).夜游的背景是:(3).夜游的心情是:(4).写景的一句是:(5).抒发的感慨是: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拓展练习】一.阅读于是项王乃欲东流乌江。
乌江亭长舣(使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基础部分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
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
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习题。
(24分)【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
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3、请用斜线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2分)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古来共谈(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怀明亦未寝(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5、翻译句子。
(6分)(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16、甲文描绘了“________之美”,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乙文描写了“________之美”,写景的名句用四个字概括是________________ 。
(5分)17、甲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18、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乙文中“闲人”的含义? (4分)背境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才,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及答案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及答案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
练习及答案
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能够当堂记住这两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养成背诵名篇的好习惯。
背诵是学习古文的基本功,它对于牢固掌握古文内容和培养语感是很重要的。
默写是为了检查背诵的效果,也要在课堂上完成。
二、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设题意图是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感情基调,在初读文章的过程中就应该提醒学生有意识地注意这一点,从整体上把握作者传达的情感是悲还是喜。
对文章作细致研读后,还要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题是在第二个层次上的品味,通过两篇文章的比较能够使认识更加深入。
〖参考答案〗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二)(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解释加点词的词义(4①晓雾将歇( ) ②月色入户( )③夕日欲颓(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6、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之:山川之美甚矣,乃记之而去B.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相与步于中庭C.寝:怀民亦未寝寝食难安D.解:解衣欲睡何以解忧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6分)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简答。
(4分)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2分)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请用文中一个字来作答)。
(2分)答案:(一)(17分)5、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4分,每对一处给1分)6、C (3分)7、(6分)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庭院里好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8、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2分,每对一处给1分)②闲仙(2分,每对一处给1分)。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默写及答案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
3.文中的静景是:。
文中的动景是:。
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
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
6.《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
7.《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复杂又旷达情怀的语句:。
8.《答谢中书书》中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景物变化的句子是:。
9.《记承天寺夜游》中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文中的静景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文中的动景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6.《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复杂又旷达情怀的语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8.《答谢中书书》中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景物变化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9.《记承天寺夜游》中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色”,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绿中藻药交横,盖竹柏影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跟踪检测
(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3.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 _ ”。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答案: 1.(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2.(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3.(1)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月色(月夜)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答谢中书书》与《三峡》比较阅读。
4.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分)
5.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答案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分) 实是欲界之仙都(1分)
5·《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1分) 《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1分)
三、) 阅读《短文两篇》
6.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7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答案6. B (2分)
7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②闲仙 (1分,每对一处给0.5分)
8.《记承天寺夜游》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答案:8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
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10、“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答案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比喻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1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1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1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参考答案:
11.A 12.D 13.C
14.分析《记承天寺夜游》写“月景”句子在写法上有和特点?(2分)
参考答案:本文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
15.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参考答案: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
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只要扣住“比喻的手法”和“月光的皎洁”即可得分)
16.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17、《答谢中书书》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①“美”字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
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18、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参考答案: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19、“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
20、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21、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参考答案: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
22、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的景象的对偶句是
参考答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23、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参考答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4.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参考答案: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1、一词多义: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找寻病中,不久
2、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
3、巩固重点词语
(1)月色入户户:门 2)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3)欣然起行欣然:高兴的样子(4)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5)但少闲人但:只是(6)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7)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8)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是4、翻译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2)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子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交错的藻、荇,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6)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答案:首先,闲人”是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为自己和朋友能有赏月的高雅情趣而自豪;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抑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7)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句话怎样理解?
答案:一是感慨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三是透露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最后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