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色彩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色彩的影响

金鑫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与世界其他文明背景下的艺术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究其原因,离不开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在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影响较大的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色彩审美意识之中。他们对中国绘画、工艺美术以及建筑装饰艺术等诸方面的色彩应用及其色彩审美观念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中国绘画的儒家美学观、道家美学观谈谈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色彩的影响。

一、儒家美学观对中国古代绘画色彩的影响

1.先秦时期的“五色体系”

早在公元前500年,中国先秦时期就建立了“五色体系”,它包括“青、赤、黄、黑、白五原色论”“正色与间色论”“五色与五行论”等。“五色体系”的发明不仅在时间上远远超过西方,而且有着许多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内涵特色,它反映了我国先民对色彩科学的认识和色彩规律的把握,大大地推动了我国古代色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色彩艺术的繁荣。

至春秋战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进入启蒙阶段。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已经形成,并不断地推动着“目观为美”简单朴素的低层次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色彩审美认识的发展。

2.孔子“仁”的儒家思想

孔子在奴隶社会末期提出“仁”这个儒家的核心思想,对于色彩的主张,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为仁的目的。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时出此语是劝教人要像爱色那样好德为“仁”。儒家把颜色中的五色定为“正色”。色彩作为装饰生活的手段也不可避免地打上孔孟之道的印记,被纳入封建礼教和等级的规范。儒家色彩观念强调“礼”的规范和“仁”的意义,极力维护周时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它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孔子斥责齐恒公“恶紫夺朱”,实际意思是认为间色紫夺走了正色赤的地位,夺正为不“仁”,违背了礼制规范。《礼记・玉藻》记载:“衣正色,裳间色。”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服制》中说:“度爵而制服,量禄而用才,饮食有量,衣服有制,宫室有度……虽有贤才美体,无其爵不敢服其服。”《后汉书・服志》也载:“尊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

3.孟子的继承与发展

儒家色彩美学思想由后来的孟子继续充实。他从社会性的人格出发,提出色彩美感的共同认识:“目之于色,有同美焉。”像孔子那样,孟子的色彩观念仍强调社会伦理道德控制下的感觉之同,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感觉之异的一面。这种忽略个人的色彩审美特征的认识,作为流行社会观念,使东方色彩长期难有立体的实验性的发展。一代又一代的色彩画家基本沿用传袭的色彩观念,限制了人们色彩发现的能力,所以在中国绘画使上常见到同时期相近的色彩风格而很少看到鲜明的色彩个性。孔孟作为儒家创始人,在两千多年以前提出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情感与理性的和谐。就他们的思辩力来看,的确已突破自发精神的自由世界,开始向自觉精神发展。但在后来的封建社会,儒术独尊的倾向使儒家思想被历代皇帝和御用文人捧成一种僵化的思想模式。它鼓励后人向以过去的传统看,反过来以古人为训制约后人的色彩本能随时代正常向全面发展。世间一切事物,其发展过程从规律上看必须在一定的时期受一定条件制约,但如果条件处于过于封闭状态,事物的发展必然出现对时间的滞后反映。长于色彩变化的绘画也往往被局限在几种基本色相之内,而大自然中由七种光谱色的吸收与反射而呈现的无限丰富的色彩变化,在东方却迟迟未被发现。这种现实证明,人的观念影响态度,

摘要: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与世界其他文明背景下的艺术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究其原因,离不开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受到儒道思想的影响,使绘画上的色彩从简单用色到绚丽,最终又回到为墨色为主的黑白变化上来。

关键词:五色体系回归单色意象

艺术平台

态度制约感觉,而感觉又作用着观念,从而形成这样一个色彩认识的连环。

二、道家美学观对中国古代绘画色彩的影响

如果说天人合一的社会伦理思想为出发点的儒家色彩美学观,以人德为特征发展了一条特殊的东方色彩之路,那么对于东方色彩,道家则从另一种角度,即“法自然”的角度进行回归单色地选择,并且以朴实的精神境界要求色彩应当“自然而然”。道家“法自然”、“自然而然”的思想,当然也触及到色彩艺术的本质。他们从特定的角度,选择简捷的色彩语言,而没有过多的受现象的局限,使许多人在任意中产生出独到的色彩艺术品。

1.道家“法自然”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色彩的影响

道家的色彩美学思想建立在“自然无为”的思想基础上,他们所寻找的色彩反映不追求眼观到的色彩表面。虽然道家视色彩与大自然的现象有关联,但他们注意的是自然的整一大势,或者说是自然人心理中的色彩之真。道家的感性世界是从大自然的运转之中进行总体关照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生下来就不能与自然相背,人生下应与“道”合。这种思想影响到东方艺术“意象”造型观念。意象与人精神有着直接联系,它是人对自然的整一感觉、感情所共致。道家的玄妙化境用于艺术即产生“意境”说,其主张和“真”、“朴”、“妙”、“神”、“得意忘象”都启示人很自然地发现由人的精神所外化的独到审美境界。在先秦时期的《易经》以“主象已尽意”的认识影响到“意象”这个中国古典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古典思想继承远古人类的“象”的认识,以“象”达意,把造型设色同情感联系在一起,“意象”构成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具体表现为和的色彩审美观,这种“和”的色彩观建立在“阴阳之和”的思想上,而实质还是人顺应自然之“和”的思想。

老庄的这种对色彩的认识是在他们对自然与人的总体认识之内的,无疑在审美的思想的深度。道家最早地触及到一切艺术形式的最本质的东西,悟到人的精神活动在社会制约中往往会出现不正常的发展,道家启示世人应当真纯不勒,恣纵以保护天真蛮性。可见,东方美学思想对于艺术的本质早有所悟。

2.淡泊无为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色彩的影响

道家学说淡泊无为的思想影响着道学家的色彩主张。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庄子的“五色乱目,使目不明”,都体现出道家从根本观念上崇尚远古人的单色。在此基础上道家明确地指出色彩与人精神之间的关系,乃“神为之使之”,这种认识可以说是老庄思想高层次的体现。虽然道家之神使说比较模糊,但总倾向是指人超世俗的精神状态。以“大音稀声”“大象无形”这种富哲理的认识表达人的精神境界,可见道家的色彩观念是让人不追求表面色彩的华丽,而在朴素自然之中给心理意志留下更大的活动余地。因此,道家思想在当时的人类精神层次是更本质的色彩审美反应。但是,道家的自然色彩观念明显地带有一定的消色性色彩倾向,在某种意义上它阻碍了色彩天性全面发展。

3.“玄”的观念对中国古代绘画色彩的影响

道家主张“玄学”,崇尚黑色。黑在古汉语中与“玄”语义相通,黑在道家看来恰是其精神的体现,认为黑色是高居于其它一切色之上的色。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是超然生死的天界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并统帅万物的功能,显然天之色——

—玄黑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将黑列为众色之首,并选择黑色作为道的象征之色。道家的建筑以及服色多用黑色。从中国早期的绘画如彩陶纹饰,战国的帛画和漆画来看,黑色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用现代色彩学的观点看,由于黑是光的全消失,所以黑在白的对比下可以产生最清晰的视觉效果。在其它颜色组成色彩结构时,黑作为与白相对的极色对造型艺术产生基础作用。于人的心理,尤其是大面积的黑能产生深层的影响,产生出神秘、静寂的心理反映。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墨色在中国绘画的造型地位。对于绘画色彩,自汉、唐之后,黑色在五色之中渐渐突出发展为主导颜色,这与道家的思想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三、儒道两家的观念通过有意识的相异,实现无意识的互补

儒家就有关礼乐的社会性主张,使丰富的色彩更广泛应用于社会习俗,创造了一个使人在这些习俗活动中可以接触和认识色彩的文化环境,增进了人的色彩语言的交流和表现力。但从消极的意义看,儒家所主张的礼乐规范,使人的色彩个性往往难以突破以往的传统制式,自然其绘画的色彩共性多于个性。可见,社会观念对人的色彩认识能力产生巨大影响,它甚至使某一区域的人感觉不到某种色彩的存在。

人类在童年时期,由于认识能力及束缚它的思想都不完善,所以人在色彩天性的表现中,其艺术成果显得特殊的稚朴。随着自发精神层次提高,东方人在自发精神之中有意识的实现一些规范(儒家),或意识到艺术必须自然而然(道家)。儒道两家虽然互相补充,但终于因为生产力的低下,人的精神尚未达到全面自觉,所以,他们都不自觉的进入了一种较偏窄的局限之中,这是东方人色彩观发展的必然。只有完全逃出作为人类共有的自发精神圈的限制,人的自觉性的色彩观才能逐渐全面。

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色彩审美意识之中,并对中国绘画、工艺美术以及建筑装饰艺术等诸方面的色彩应用及其色彩审美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绘画色彩的兴盛早于西方,但是自始至终都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色彩学理论体系。其原因在于东方色彩理论的起点是以人的意识与观念为主线的,尽管在色彩的运用上积累了许多配色方法和经验,但受到了儒道思想的影响,使绘画上的色彩从简单用色到绚丽,最终又回到为墨色为主的黑白变化上来。

参考文献:

[1]马振庆.色彩学[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

[2]林存光.儒家式政治文明及其现代转向[M].中国政法出版社,2006.[3]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6.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