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色彩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国绘画体系与特点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国绘画体系与特点的影响齐白石《三鱼图》儒、道、释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道家思想对中国绘画影响尤深。
如果将中国绘画史与哲学史相联系,就可看出道家文化影响了中国绘画的体系与特点,并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求素朴,表现方式以水墨为主。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 《老子第十二章》认为社会虚华的事物都违背着“道”,违背着“大朴”,违背“自然”,他提倡“复归于婴”,“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素”是“绚”的反面,是洗净铅华,不施彩饰。
“朴”是但求浑沌,而不事雕凿。
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拙”“朴”为大巧,见素抱朴,复归自然的“拙朴”,是国画家视为用笔、用墨的典范。
古往今来凡以用笔流畅、油滑为追求的画家皆在“俗品”之列。
道家的“见素抱朴”、澹泊质朴为尚的人生哲学,融进中国画里,形成以水墨为主,色彩为辅的独特的绘画风格。
荆浩讲:“笔墨精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
”宋黄休复所谓:“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
”中国画是抒情的、写意的,直显心性,拙于一枝一叶规矩的如实描摹。
由于“素”“朴”的需要,而对精研工巧的彩绘有所鄙弃。
这也是水墨画成为我国正宗主流画种的原因之一。
宋米芾《烟江渔歌图》二、求虚静,追求空灵之境。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 (《老子第二十一章》)老子从“惟恍惟惚”出发,论说了时间和空间艺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希声是静,无形是虚,通过虚、静却可以观照或反映“道”,体现“道”的全美境界,以取得艺术的最高造诣。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
”老子以博大的胸怀、宁静致远的思索,去了悟宇宙万物的运作,从扑朔迷离、纷纷扰扰的物质世界去追本溯源,回归宇宙的本体。
论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色彩的影响
论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色彩的影响金鑫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与世界其他文明背景下的艺术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究其原因,离不开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在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影响较大的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色彩审美意识之中。
他们对中国绘画、工艺美术以及建筑装饰艺术等诸方面的色彩应用及其色彩审美观念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中国绘画的儒家美学观、道家美学观谈谈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色彩的影响。
一、儒家美学观对中国古代绘画色彩的影响1.先秦时期的“五色体系”早在公元前500年,中国先秦时期就建立了“五色体系”,它包括“青、赤、黄、黑、白五原色论”“正色与间色论”“五色与五行论”等。
“五色体系”的发明不仅在时间上远远超过西方,而且有着许多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内涵特色,它反映了我国先民对色彩科学的认识和色彩规律的把握,大大地推动了我国古代色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色彩艺术的繁荣。
至春秋战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进入启蒙阶段。
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已经形成,并不断地推动着“目观为美”简单朴素的低层次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色彩审美认识的发展。
2.孔子“仁”的儒家思想孔子在奴隶社会末期提出“仁”这个儒家的核心思想,对于色彩的主张,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为仁的目的。
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时出此语是劝教人要像爱色那样好德为“仁”。
儒家把颜色中的五色定为“正色”。
色彩作为装饰生活的手段也不可避免地打上孔孟之道的印记,被纳入封建礼教和等级的规范。
儒家色彩观念强调“礼”的规范和“仁”的意义,极力维护周时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它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
孔子斥责齐恒公“恶紫夺朱”,实际意思是认为间色紫夺走了正色赤的地位,夺正为不“仁”,违背了礼制规范。
中国传统绘画美学观及其渊源——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儒道思想在当代
艺术与哲学同属于精神文化,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哲学通过对美学思想的影响,进而影响艺术的审美标准和发展方向,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基石,任何民族在各时代的艺术都根植于本民族的哲学思想。
而艺术通过自身的特殊方式传播和体现着一定的哲学思想。
黑格尔将美学称为“艺术哲学”,明确指出美学在艺术和哲学之间的媒介作用。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中国绘画艺术正是典型的例证。
中国传统绘画美学观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没有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文化艺术将失去其内在的精神性。
尤其是在传统绘画艺术史上,文人画家在其作品中始终贯穿着自己所认同的哲学思想,赋予其作品精神与格调。
要了解中国绘画艺术,不能局限于单纯的美与艺术范畴,而应将艺术与哲学思想相结合,探究其精神内涵。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儒家和道家思想,它们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主要思想来源,尤其是对中国古代绘画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为深远和直接,促进传统绘画从审美方式、审美趣味到表达方式的发展与演变。
因此,儒道思想构成了中国美学思想的主体,两者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形成了中国绘画美学思想的丰富性、整体性和独特性。
儒道思想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一样,曾经一度被忽视和排斥。
但随着社会和人们思想的发展,人们对哲学和艺术的态度更加包容,因此,儒道思想及其载体之一——绘画艺术又重新得到重视和发展,并在当代社会主义人文价值观的主旨下找到契合点,使其具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
文章以中国古代绘画美学观为基点,从它的主要思想源泉——儒道思想的美学观探究其形成的源头,分析哲学思想与绘画艺术对于人们精神意识、价值观的影响,找到两者与当代主流价值观的契合点,重新审视传统思想与美学观对于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启迪作用和儒道思想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绘画美学观的渊源——儒道思想哲学家罗素说,要了解一个时代或者民族,必须首先了解其哲学。
哲学是一切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艺术则是人们知识与情感、理想与意识的综合心理产物,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外化。
中国道家思想对中国画艺术的影响
中国道家思想对中国画艺术的影响[摘要]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都是与其本民族的哲学思想关系密切,绘画艺术也是如此。
产生于先秦时期以老庄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道家学派,提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这些对宇宙万物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规律的深刻而朴素的阐释和理解,都在经意和不经意之间对中国画艺术的创作思想、审美取向、表现技法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并使其具有了区别于其它民族绘画艺术的特有的中国民族性面貌。
[关键词]中国传统道家思想老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朴素艺术都必须有自己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只有这样,艺术才能算的上完整。
哲学基础就好象艺术的另一支脚。
中国绘画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呢?那就是中国道家哲学思想。
一、中国道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画艺术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取向中国绘画与道家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如果将绘画史与哲学史相联系考察,就不难发现“道”影响和支配了中国画的体系、特色,并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道”是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的最高范畴,以老庄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学派对此有较为深刻的阐释。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本体,它既是物质元素的一分子,又是整个物质本质的内在核心。
宇宙的一切事物在“道”的内在作用下相互融合。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它决定着万物的本质,支配着万物的运动变化和规律法则。
它最小,存在于万物之中,它又最大,无处不在,与宇宙同体。
故云:“可名于小,可名于大”。
老子认为道是由两种对立因素组成的统一体,即阴阳的统一体。
因此,关于对美的理解,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
”美与丑,善与恶,看似相对立,实则互为依存,单纯的追求一方,则反而趋于异化。
这种对立统一,即是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生于一致,故有美方有恶。
老子提出的“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一切都对立,同时也都统一。
论儒家思想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论儒家思想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摘要: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其产生和发展于我国文化传统,具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国绘画艺术与哲学有着难解难分的联系,并且具有强烈的艺术功用观。
在我国先秦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对我国古代绘画美学有了创造性的建树。
儒家从社会功利和国家政治的利益需求出发,将中国绘画艺术视为一种政治教化的重要手段,确定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存劝戒、助人伦”的创作宗旨。
中国绘画被儒家思想给以理性的实用功利的思考,被规定为“存鉴戒”、“言志”、“载道”的社会功利作用。
关键词:儒家思想;中国绘画;艺术功用;政治教化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其产生和发展于我国文化传统,具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国绘画艺术与哲学有着难解难分的联系,并且具有强烈的艺术功用观。
在我国先秦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对我国古代绘画美学有了创造性的建树。
起源于先案、成就于汉朝的儒家思想,它以“仁”的思想为核心伦理,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智慧。
儒家讲究“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告诉人们,首先要修身养性、懂得生活,然后再来谈如何治家治国,最后达到以利天下的境界。
儒家思想的智慧,都是积极入世的,它提高人们的道德思想水准,增强人们的立身处世能力。
儒学是一种直接体现和维系封建统治阶级权益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的美学观念立足于对社会的实用价值,注重政治和注重功利,把“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作为中国绘画的依据,这是儒家文化一以贯之的观点,不论是哪个方面的“艺”都包涵在内,中国绘画当然不例外,这给后世的作画者的人格,素质,修养等方面定了一个宽度和高度。
可以说,几千年来的文人墨客,无不为儒学的思想所倾倒。
儒家思想讲求社会的“仁”、“礼”,儒家希望通过礼乐教化和修身实践,使得人们能够尽心知性而知天下。
所以,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绘画被纳入“博学以文,约之以礼”的宗旨之下,儒家从社会功利和国家政治的利益需求出发,将中国绘画艺术视为一种政治教化的重要手段,确定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存劝戒、助人伦”的创作宗旨,是实现安邦定国的必由之道。
浅谈儒道思想对文人画笔墨地位的影响
浅谈儒道思想对文人画笔墨地位的影响作者:李小平来源:《美术界》2015年第06期【摘要】儒家的入世思想使其认为绘画为“小道”。
不必据,也不必守,只是调剂精神之用。
这一点影响了绘画的主体,规定了绘画的方向和地位。
文人画家们不可花费太多时间和功夫投入绘画,防止影响其“兼济天下”之志。
绘画工具与书写工具的接近节约了文人们的时间,又能使其画几笔以抒发胸中之气。
道家主张出世,出世即隐居,隐者无事便有充分的时间作画。
因此道家思想对绘画的影响更具本体意义。
使其放弃色彩,追求由单纯到丰富的效果。
文人受到儒道思想的双重影响,因此选择笔墨作画便成为必然。
【关键词】文人画;儒家;道家;笔墨一、引言中国是最早实行文官治政的国家。
在古代由于文人处于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凡是经文人参与的事就非同一般,比如文人画在世界上就是比较特殊的现象。
在西方实行教会和贵族治政的国家,画画可就是画家的事,画家就是一种独立的职业,而在中国就不一样了,文人画的画就不与一般的画家一样,单列出来自成体系,叫做文人画,又称士人画,以区别宫廷画院职业画家和民间画匠的画。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的精华,它以其深厚的人文精神内蕴成为中国绘画真正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神韵”“野逸”“简淡”“自然”“朴拙”等范畴都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将这些素养集于一身再以“兼济”之才“独善”之志寄情于画,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成为文人的最高理想的精神生活。
文人画就是用物化的形式对这种精神生活的追求和肯定。
二、文人画家何以选择笔墨众所周知,中国文人画是以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作为其主要绘画工具的。
笔墨在文人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那么文人们何以要选择笔墨作为其主要绘画工具呢?用来写字的毛笔为什么就直接可以作画了?单纯的墨色如何能表现这五彩斑斓的灿烂世界呢?据说,日本色彩大师东山魁夷在游黄山时竟深刻地了解了一个重要问题,即水墨画的起因。
他一直不理解中国画家为什么喜欢用水墨作画,可是到了黄山,他竟改用水墨写生,这真是咄咄怪事!东山魁夷一到黄山就悟到“非用水墨表达不可”,究其原因,东山魁夷是受到中国传统水墨画法的启发,见到黄山他“味象通道”。
浅谈道家思想对唐代绘画的影响
浅谈道家思想对唐代绘画的影响作者:王帷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06期摘要:唐代的道家思想对当时绘画的影响在绘画的内容上有人物画的成熟、青绿山水画的创立和鞍马题材绘画的兴盛这三方面;在绘画的风格上,主要体现在道家的神仙思想和它所崇尚的那种富丽堂皇的美。
关键词:道家思想;唐代绘画;影响中图分类号:J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1-0021-01唐代是一个极其开放的朝代,三教并行便是其开放的一个表现。
对于三教并行,其实只是儒、释、道三教都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而流传,并非三教地位都是平等的。
在这三家之中,道家是唐代君王们首肯的。
唐代的道家思想有不同于其它时代的特点。
首先,唐代时期的道家思想注重个性自由,而时代精神又赋予其张扬外放的色彩;另外,道家思想在唐代基本上一直属于正统的意识形态,受到统治阶层的推崇与肯定。
“唐立国后,虽采取扶植儒、佛、道三教的方针,但高祖以老子李耳为其祖上,加之朝中如傅奕多次上疏沙汰佛教,高祖遂于是年诏令‘今可老先、次孔、末后释宗’,将道教置于儒、佛之先。
此令一出,佛僧虽‘当时莫敢酬抗’,但心中不悦。
此后关于三教之序的争论,在唐代几未能止。
迄太宗临朝,道先佛后之方针一直未有大的改易。
”①这便拉开了道家思想影响唐代文学艺术的序幕。
唐代的道家思想对当时绘画的影响可略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绘画的内容;二是绘画的风格。
(一)人物画的成熟、青绿山水画的创立和鞍马题材绘画的兴盛这三方面,是唐代道家思想对绘画内容影响主要的体现。
唐代专长仕女画的张萱,他的《虢国夫人游春图》表现的就是统治阶层享乐生活的主题。
这幅名作描绘的是天宝年间,唐玄宗爱妃杨玉环的姐妹们虢国夫人、秦国夫人等一行九人结伴踏青的场景。
整副画面充满了皇宫贵族出行时那种前簇后拥的华贵气派,画中的女性更是一脸的娇媚。
此画展现给我们的是杨氏姐妹们奢华生活的一个片段,反映了统治阶级崇尚享乐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折射出唐代有着繁荣的经济。
2021儒道文化在前山水画艺术风格产生中的作用范文2
2021儒道文化在前山水画艺术风格产生中的作用范文 1概述 相比于其他文化艺术来说,中国山水画艺术经过了一个长期发展、蜕变的过程。
但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其离不开中国悠久文化的熏陶。
而在前山水画文化发展中,当时的统治者与社会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较大,其中,庄子、孔子、老子是非常典型的代表人物,他们分别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义,促使人们从最初具备自然的观念,开始逐渐欣赏、感受其大自然的美,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大自然资源进行了合理的开发利用。
因此,本文重点对儒道文化对前山水画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探析,以供交流。
2儒道文化对前山水画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 实际上,我国的前山水画更多的是展现了早期时代的自然风景面貌,绘画者通过对山水、人物的处理来展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充分体现了画家的思想观念。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的是无为而治,其主要是通过利用辩证方法来看待问题,这也为后续中国哲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时,老子在对中国山水画进行分析时,比较侧重于天水合一的山水观念。
老子认为只有真正置身于无无为的状态下,才会更好、更真实的感受到大自然山水的独特美感。
我们都知道,庄子是老子门下的得意学生,在后期的时代发展中,也是由庄子继续传承与发扬了老子主张的道家思想。
但是,庄子的思想观念中,人与天是两个单独存在的个体,这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对立性,人们只有彻底抛下了功名利禄的约束,才会从伪装的假面中脱离出来,用心去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
因此,在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已经十分洒脱,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状态,这也是道家思想文化对山水画的重要影响。
如果提高儒道文化,我们不得不特别介绍一个代表人物,那就是孔子,其作为当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几百年来,一直在影响着中国人们的思想观念。
而无论是道家文化,还是儒家文化,都分别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并在后期社会发展中,这些儒道文化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山水画艺术风格,改变了我国很多画家对山水画的传统观念。
道家与儒家美学思想对艺术的影响之比较
道家与儒家美学思想对艺术的影响之比较作者:许洪波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18期摘要: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时间并不如哲学长,但在哲学初始之际,人们的审美意识就已然存在并随着哲学的进步而进步。
儒家与道家所含有的美学思想虽然都属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但他们的美学思想对艺术的影响却有许多的异同。
比如儒家力求通过“仁”来达到和谐;道家追求的是通过“道”的感悟达到超脱尘世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者的美学思想虽然发展步伐不一,但在人类迈入文明之初,哲学中所包含的美学思想是共通的,都为现代美学所用,使美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从中国古代陶器、青铜工艺、到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
中国美术发展的过程都呈现出各个时期优秀的艺术作品。
这些都可以在中国传统故事中使我们获得思考。
庖丁在面对一头头结构繁琐的“全牛”时无从下手,然而当他掌握了牛的内部构造时,手中利刃所至,迎刃而解。
如同中国古代哲学家的主要思想不同,他们对美学的切入点也不同。
本文主要从中国古代道家、儒家两个角度来比较阐述二者的美学思想对艺术影响。
关键词:道家;儒家;美学思想;比较;一、美学的定义美学是一个哲学分支学科。
美学的概念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需要在哲學体系中给艺术一个恰当的位置,于是他建立了一门学科研究感性的认识,并称其为“Aesthetic”,与文艺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等有着紧密联系。
谈到美学,“艺术”这一词语就必定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诸如音乐、绘画、雕塑、建筑以及戏剧演出都无一不是艺术现象,不体现着其所在时代人们的审关意识,但人们往往会忽略了关学思想本来就是哲学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事实。
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促使人类的认识能力不断发展,当到达一定阶段的时候,人类便从神话传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认识世界并进行思考。
由此,产生了哲学和哲学家。
不得不承认的就是,这些哲学家们就是关学思想最初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是他们将人们潜意识里对于日常生活中的诸多艺术现象的审关观念发展成了关学思想,继而创造出美学学科。
儒道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儒道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儒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流思想体系,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儒家注重人伦道德、礼仪规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道家注重自然与自我修炼,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以下将分别从儒家和道家两个方面来探讨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儒家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儒家主张社会秩序的维护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这种价值观也渗透到了传统艺术中。
例如,中国传统绘画强调以人为本,通过描绘人物的姿态、神情和情感,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此外,儒家追求道德修养,强调君臣、父子、朋友、师生等不同人伦关系中的亲和、恭敬、忠诚等道德准则,这也在传统艺术中得到了体现。
其次,儒家注重礼仪规范,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的礼制思想使得传统艺术中的礼仪元素得到了广泛运用。
特别是在古代宫廷绘画和音乐中,礼制的规范影响下,艺术作品注重平和、庄重、内敛的风格。
这种风格追求的是出自艺术家的个性表达,而是更多地追求表现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符号化表达。
第三,儒家注重文化传承与教育。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技艺传承和师徒制度正是由儒家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传统的师父教徒的方式,艺术家们能够从前辈艺术家那里学习到传统艺术的技巧和精神内涵,从而保持了传统艺术的连续性和纯正性。
儒家所倡导的“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也将道德修养与艺术修为相结合,使得艺术家在创作中更能够坚守道德底线,成为社会的表率和楷模。
其次,道家追求修炼和内省,对中国传统文人艺术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通常以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种艺术追求深寻内心的境界与道家内省修炼的思想遥相呼应。
道家的“道法自然”观念,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反传统,这种观念对中国传统文人艺术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儒道两大主流思想体系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而深刻的。
儒家注重人伦道德和礼仪规范,使得传统艺术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道家注重自然与自我修炼,强调个体情感和自由表达,在传统艺术中体现为写意风格和文人艺术的崇尚。
儒道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儒道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引言: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的发展,凝聚了儒道思想的深刻影响。
儒道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儒道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艺术创作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儒道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观影响儒道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注重人伦关系,强调中庸之道,追求人的完善和社会和谐。
这种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得到了体现,如山水画中的山水并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表达了儒家思想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道家注重自然之道,追求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的原则。
这种价值观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得到了体现,如古琴音乐追求的是自然流畅的音韵,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表达了道家思想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儒道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影响儒道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注重礼仪和规范,追求的是稳重、庄重的审美情趣。
这种审美观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得到了体现,如古代宫殿、庙宇建筑中的规整布局、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了儒家思想中的庄重美。
道家注重自然和谐,追求的是自由、恬淡的审美情趣。
这种审美观在中国传统诗词中得到了体现,如唐诗中的山水田园、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道家思想中的恬淡美。
三、儒道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方式影响儒道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实践和实用。
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书法中得到了体现,书法家通过反复练习提高自己的技巧,注重实际运用,追求书法的实用性。
道家注重自然之道,追求无为而治。
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舞蹈中得到了体现,舞蹈家通过放松身心,顺应自然的节奏,追求舞蹈的自然流畅,表达了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
结论:儒道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强调人伦关系、中庸之道,对艺术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创作方式产生了影响。
寓静于动——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重彩绘画的影响
中, 体现 为要控制 自己的情绪和欲 望, 在作 品中
追求 一种平和 、 安静 的感 觉。这 是一种 “ 的 礼”
色彩观 , 讲究文质兼备 , 礼” 仁” 合“ 达“ 。无论 多
么斑 斓 的色 彩 , 只有 合 乎“ ” 礼 的规 定 , 到 和 达 谐、 纯净才是真正 的美。 中国 古 典 和 谐 型 艺 术 的 主题 是 “ 韵 生 气 动” “ 。 气韵生 动” 的境界 即老 庄思 想和 禅宗思想 提 及 的“ 静观寂 照 中, 求返 于 自己身心 的心灵节 奏, 以体 会 宇宙 内部 的生命 节奏 ” 。所 以, 以老 子和庄 子为代表的道家 美学对艺术 的追求体现
级制度 的烙 印 , 有抑 制个 性 的保 守特 点。儒 家
提 倡 的这种 内省 式 的 自我修养 , 易使 人形 成 内 向含蓄 的性格 。这种 思想在 中国传统绘 画艺术
色彩 浓丽鲜艳 、 华美 沉着 、 调和 统 一, 渲染要 细 腻 、 匀 、 实有度 , 构严 密, 均 虚 结 线条 劲道 。 因 此, 如此浓 烈的色彩 依然能够 给人 以和谐 、 静穆 之感 , 十分 可贵 的。重 彩绘 画在长 期 的发 展 是
代 表 的道 家思想认为人 的本 性是 自然 而然 的朴
的规 范出发 , 最终 实现 以“ 为 目的的色彩 主 仁” 张为基础 而形成 的色 彩美 学。 非礼 勿视 , 礼 “ 非
勿听 , 非礼 勿言 , 非礼勿 动” 礼” 是“ 的规 则。色
真之质 , 一 自然朴 素的本 性是 圆满 、 美 的。 这 完
爱 微 ,新 充 育
寓静 于动 谈中 国传统哲学思想对重彩绘画的影响
儒、佛、道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色彩的影响
J n20 u .0 6
V0 . + 1 9 No 3
第9 卷第 3 期
儒、 、 佛 道思想对中国古代绘 画色彩的影响
汪保 群
( 安徽 师范犬学 美术学院, 安徽 芜湖 2 10 ) 4 00
摘
要: 中国绘画使用色彩的年代很早 , 色彩的种类 也很丰 富。但 中国绘画在历 史 的发 展过程 中并没有走 以
中国不像西方那样 以教权为中心 , 教皇有至高无上
的权力 , 中国则是皇权大于教权 , 任何宗教都控制在 皇权之下。表现宗教的人物画上的人物服饰也是受
世俗的封建等级观念 的影响 , 自然不能有越过皇权
相“ 而成 的文 、 、 、 次” 章 黼 黻作为 问色。正色为尊 , 问色为卑 , 上尊下卑 。官位等级、 宗教祭祀都要选配 相应 的色彩 。色彩被 周人纳入 “ ” 礼 的范畴 而具有
了象征 意义 。就服饰 色 而言 , 在不 同的时 问 、 同的 不
场合 , 的服饰色彩都有特别的规定。所 以孔子 周人 说 :君子不以绀顾饰 , “ 红紫不以为亵服 。 ( 论语 ・ ”《
作者简 介: 群(98 , , 繁 昌 , 汪保 16 一)男 安徽 人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 院硕 士研究生 。
・
2 ・ 7
维普资讯
给平常穿的衣服镶边 , 这两种颜色都是 问色而非正
色。不能用红紫二色作便服的颜色, 因为红紫是礼
服的颜色。孑子还说 : 恶紫之夺朱也。 ( 论语 ・ L “ ”《
乡党》 这里的“ 是“ 里透红 的颜色” 斋服 的 ) 绀” 黑 ,
、
儒家思想对 中国绘 画用色 的影响
颜色。“ ” 顾 是黑 中带 红的颜色 , 称青红色 , 俗 丧服 的颜色。“ 亵服” 是家常便服 。即不用“ ” 顾 ” 绀 和“
儒、释、道三教思想差异在中国画中的体现
儒、释、道三教思想差异在中国画中的体现作者:杨潇雅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04期摘要:儒家思想影响艺术的主体,道家思想影响艺术的本体。
也可以说,孔子的艺术思想犹如铁轨,规定了艺术发展的方向;庄子的艺术思想影响犹如车轮,正好卡在这个车轨上,奔驰发方向都是一致的。
中国古代文人受儒道思想的影响最重,两家思想又合拍,把中国艺术的发展划定得十分清楚。
而禅宗思想的出现更贴近人本身,这又为中国绘画艺术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关键词:儒道思想;禅宗思想;中国绘画艺术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儒、释、道“三教”,指儒、释、道三家。
中国古代素有“三教”之说传统所谓“三教”的“教”,按其原初语义,实质指一种教化、教义与教说。
柳存仁先生说:“唐代以来的所谓三教,这个'教'指的是教化的意思,不一定要把儒家看作是宗教”。
从三教的社会教化功能的角度看,都重视化民导俗,《礼记·学记》中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化民成俗的意思即教化百姓,使形成良好的风尚;都有“神道设教”的性质的存在,《易·观》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神”指不可测不可知,指神奇,这种神奇形成了“道”。
“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意思是说圣人能够体会到这种玄妙的道理并用以教化众生,从而为人民所使用。
1.儒家儒家思想是由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是古代封建社会三教之首,如汉代董仲的“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强化中央集权成为官方正统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宋代理学。
但儒家算不算教,能否称之为教?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我们习惯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我们已经看出,儒家不是宗教,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具有区别。
”有学者认为,儒家是特殊意义的宗教,可视为一种根植于中国人“灵魂”深处的政治宗教和伦理宗教,如先秦儒家的“天命观”就有着明显的宗教色彩,以及后来汉代到明代儒家的宗教性质在逐渐地增强。
从工艺美术角度看儒道美学
从工艺美术角度看儒道美学李泽厚认为,中国美学思想基本特征中包含,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的统一。
其中暗含了中国两大古典哲学思想的内涵,即儒家与道家思想。
儒道美学都以追求“和”为目的,儒家重视美善的和谐统一,道家则以求得“至美”、“大美”为最高。
这两种观点互补充完善,构成了中国美学观点的基础,影响着艺术的创作和审美的取向。
工艺美术作为艺术的一支,也受到传统儒道美学的深刻影响。
在中国传统美学史上,儒家和道家两种思想贯穿其中,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造物观念。
以人为本,致用利人是工艺美学思想的基石。
而巧师造化,技以载道,也是工艺美学的造物法则。
一、以礼达仁与技近乎道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中最本质的观点。
孔子认为,仁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和政治原则,也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
而礼则是围绕仁产生的,是一种能够影响生活方式的外在行为规范。
仁是礼的先决条件和前提,而礼是实现仁的重要手段。
礼与仁的关系也可以进一步解释为文与质的关系。
“质”本身可以指人的先天素质,是一种朴实的自然状态。
相应地,作为感性形式美的“文”被具體化为外在的礼仪节文。
在对礼之节文的理解方面,“礼”已不作为一种外在的约束力量诉诸于人,而是要转化为人内在的特质,有着根植于人性的一面。
在这种心物关系的探讨中,儒家总体上追求和谐的“中庸”之态。
例如荀子认为,用于感知外物的感官受到心的主宰,而心辩之外物离不开感官的作用。
礼或者文都是到达仁和质的渠道,因此,二者相互协调,达到心物的统一。
由此,文和质又表现为一种礼之形式与礼所体现的人的内在心之节文的关系。
反映在工艺美学上,文质彬彬可以说是儒家工艺美学的核心。
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基本涵盖了儒家对于造物观念或者说人与物之间关系的理解。
质较之于文,有着区别于工巧形式而侧重内容的实体性特征;文较之于质,是附着于质料上的体现感性美的形式。
绘事后素,工艺造物既要顺应天然法度,也要加以人为的约束与修饰。
中国画构图学之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画的影响
中国画构图学之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画的影响根植于中华传统民族文化沃土之中的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载体,儒、道、禅三大哲学思想是其艺术构成的基石。
今天我们着重数一下儒家思想在中国画的历史上有着怎么的影响。
一部中国文化艺术史,充满着儒家思想的折光。
历史上的著名画家及其作品的展现,都或多或少地受着儒家思想的熏陶浸染。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以尊崇社会的道德精神为其根本。
他基于入世的“仁学”体系,决定了他对人生的关注。
孔子的仁学思想产生在血缘关系的亲子之爱的基础上,将奴隶社会中所残存的氏族时代的原始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做了发扬光大和系统化,从其血缘关系的“亲亲”,推而及于众而“爱人”。
在孔子看来,“仁”并不仅仅主于自修,而在于由己及人。
《论语·宪问》中“子思曰: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如也。
”“克”为好胜,“伐”为自矜,“怨”为忿忌,“欲”为贪欲,能戒此四者成为不易,故而孔子说“可以为难矣”。
但仅仅能够克己自守还不够,还要推己及人,而这才是最重要的。
前期儒学的人道主义、博爱精神和人格修养的倡导成为文人雅士们立身行事的准则。
而孟子的“仁学”在于说性善,对道德修养从自觉约束到完成,他有着较为完整的描述。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关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孟子《尽心下》)他将孔子所提倡的无谄、无娇、乐道、好礼、勤事、慎言、甘贫、守贱、坦荡、公正、正身、笃学、忠诚等优秀品德,进而由倡导提升到人格与道德责任的高度。
孔孟的儒家学说,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广泛深入地渗透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一切领域而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基础。
儒学思想中的人道主义和人格精神,对中国文艺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从绘画本体来说,儒学思想对中国画特有构成方式的形成、影响不像道家与禅宗那么直接、明确,但正因为如此,人们有时忘记了儒家学说对艺术的影响,尤其是对艺术本体的影响。
儒家经典与中国传统绘审美观与艺术表达的交融
儒家经典与中国传统绘审美观与艺术表达的交融中国传统绘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中儒家经典对于中国传统绘审美观与艺术表达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儒家经典与中国传统绘审美观的交融,以及这种交融对于艺术表达的影响。
一、儒家经典对中国传统绘审美观的影响儒家经典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传统绘审美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观念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着显著的体现。
绘画作品追求形神兼备,注重人物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注重平衡、和谐与自然之美的审美取向。
其次,儒家思想注重人的修养与道德教化,对于绘画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传统绘画追求“以形写意”,通过对意境的深入描绘,传达出人文情怀与审美享受。
儒家经典中对于道德修养与情感表达的论述,使得绘画作品在形式上更能体现出情感与内涵,进而让观者更易于理解与产生共鸣。
最后,儒家经典对于中国传统绘审美观的影响还表现在对审美观念的塑造方面。
儒家思想倡导正统的审美观念,对于美的追求与理解有着独特的见解。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审美观念也受到儒家经典的影响,强调以美育人、以美养性,并塑造了一种更加博大宽容、高尚纯洁的审美情操。
二、艺术表达中的儒家经典与中国传统绘的交融儒家经典与中国传统绘在艺术表达中的交融,使得绘画作品不仅仅是对于自然界的描绘,更融入了丰富的人文与道德内涵。
儒家思想对于艺术创作的指导思想以及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美学相互融合,将观者的审美体验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首先,儒家经典中的“仁者爱人”的理念渗透到中国传统绘画中,使得作品更注重人的情感表达与人文关怀。
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儒家经典中强调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对外界事物的客观描绘,更借以抒发着对于人类情感的关怀与理解。
其次,儒家思想中的“礼”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仪式感相结合,使得艺术作品具有一种庄重与肃穆之美。
绘画作品中的人物活动往往带有仪式感,强调的是一种正经庄重的情感表达。
儒家美学思想对宋朝绘画的影响
煌走 向衰败 , 主要原 因就是偏 离 了传统儒学 的正道 , 没有对儒 学
的纲 常思想 引起 足够 的重视并巩 固。正是 这种 意识的作用 , 宋
1 0
修为和人格魅力。 究其儒学渊源 , 可见《 宣和画谱》 中所述 :
美术 时空
AF T E oUC A T1 oN RESEAR C H
美 层 次 的提 升 。
代 的几朝君主都 非常推 崇儒家 学说 , 儒学也 因此在宋朝 确立 了
正统 的学术地位 。宋代 的画院 画家和文入 画家或 多或少地受到
了儒 学思想 的影 响。这 些画家 中不乏一些儒 学大家 , 而此 时的
画家会将 习儒 时的理论 思想渗透到 画事 中。 当时的绘画思想也 由此得到很大改观 。
避 地北海 , 遂为营丘人 。父祖 以儒 学吏事 闻于时。家世 中衰 , 至 成犹 能 以儒道 自 业 。善 属文 , 气调 不凡 , 而磊 落有大志 。因才命
不偶 。 遂放 意于诗酒之 间, 又寓兴 于画, 精妙初非 求售 , 唯 以 自娱
一
及“ 移风易俗 ” 的政治教化作 用。 《 论 语》 中所讲 的“ 尽 美矣 , 又尽
善也” , 其 中的“ 美” 指的是 艺术形 式, “ 善” 则是指艺术 内容。
1 . “ 美” —— 艺术形式
影响可追 溯到唐代 的张彦 远 , 他将儒家 的“ 依 仁游 艺” 思想作
为创作 的原 则。所谓 “ 依 仁游 艺” , 原指儒 家 的道德标 准 以“ 仁”
中国传统 文化是 一种典 型的伦理 型文化 , 历来 中国人 人生 的头等大事 是人 的道 德修养 。而绘 画作 为载道 之器 , 理所 当然 会 强调 画家 的人格修 养。 中国传统 思想 中, 对人 影响最为根 深 蒂固的 当属儒 家思想 。儒 家哲 学是 中华 民族 文化 艺术发展 的风 向标 。 某种 艺术形 式若 要给 自己定 位 , 往 往 以哲学 、 宗教 为依 托, 中国古代绘 画史上 , 画家往 往将 自己的艺术作 品赋 予或 多或 少 的哲学、 宗教 因素 , 这也在 一定程度上推动 了整个社会群体 审
谈传统哲学对中国画色彩的影响及近代中国画色彩的变化
谈传统哲学对中国画色彩的影响及近代中国画色彩的变化摘要: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瑰宝。
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中国画的色彩起着重要的作用。
“余闻上古之画,全尚设色,墨法次之,故青绿多;中古始变为浅绛,水墨杂出”,我国古代绘画的色彩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史前人用颜料画身的活动。
谈及色彩,让人不禁想到西方的油彩,其实中国画也极其重视色彩表现,绘画古代称为“丹青”,“丹”指朱砂,“青”指石青、石绿等重彩颜料。
中国画色彩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段和色彩观念,它可以为中国画创作提供理论依据,并推动中国画向前发展。
关键词:传统哲学色彩变化一、传统哲学对中国画色彩的影响从商周一直到鸦片战争,中国画的色彩一直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五行”学说、儒家、佛家、道家等思想都对中国画色彩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1. 五行对中国画色彩的影响中国画传统色彩观受五行说影响很深。
古人将宇宙生命万物分类为五种基本构成要素,称为“五行”。
周末春秋时《尚书.洪范》中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五行也找到了与之相应的五种颜色。
在《周礼·冬官画绩》里说:“画绩之时,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即水—黑,火—赤,木—青,金—白,土—黄。
这五种颜色被古人定为正色,就像西方绘画里面的三原色,而这五种颜色两两相配称为间色,重正色,轻间色。
由“五行”所定义的中国画色彩丰富、多变,与西方色彩学的配色原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体现了绘画色彩的一般规律。
而西方的色彩学要晚于我国的五行色彩学一千多年。
2. 儒家思想对中国画色彩的影响儒家思想的重要影响不仅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传统的中国画艺术在儒家思想观念下不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色彩的影响金鑫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与世界其他文明背景下的艺术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究其原因,离不开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在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影响较大的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色彩审美意识之中。
他们对中国绘画、工艺美术以及建筑装饰艺术等诸方面的色彩应用及其色彩审美观念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中国绘画的儒家美学观、道家美学观谈谈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色彩的影响。
一、儒家美学观对中国古代绘画色彩的影响1.先秦时期的“五色体系”早在公元前500年,中国先秦时期就建立了“五色体系”,它包括“青、赤、黄、黑、白五原色论”“正色与间色论”“五色与五行论”等。
“五色体系”的发明不仅在时间上远远超过西方,而且有着许多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内涵特色,它反映了我国先民对色彩科学的认识和色彩规律的把握,大大地推动了我国古代色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色彩艺术的繁荣。
至春秋战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进入启蒙阶段。
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已经形成,并不断地推动着“目观为美”简单朴素的低层次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色彩审美认识的发展。
2.孔子“仁”的儒家思想孔子在奴隶社会末期提出“仁”这个儒家的核心思想,对于色彩的主张,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为仁的目的。
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时出此语是劝教人要像爱色那样好德为“仁”。
儒家把颜色中的五色定为“正色”。
色彩作为装饰生活的手段也不可避免地打上孔孟之道的印记,被纳入封建礼教和等级的规范。
儒家色彩观念强调“礼”的规范和“仁”的意义,极力维护周时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它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
孔子斥责齐恒公“恶紫夺朱”,实际意思是认为间色紫夺走了正色赤的地位,夺正为不“仁”,违背了礼制规范。
《礼记・玉藻》记载:“衣正色,裳间色。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服制》中说:“度爵而制服,量禄而用才,饮食有量,衣服有制,宫室有度……虽有贤才美体,无其爵不敢服其服。
”《后汉书・服志》也载:“尊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
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
”3.孟子的继承与发展儒家色彩美学思想由后来的孟子继续充实。
他从社会性的人格出发,提出色彩美感的共同认识:“目之于色,有同美焉。
”像孔子那样,孟子的色彩观念仍强调社会伦理道德控制下的感觉之同,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感觉之异的一面。
这种忽略个人的色彩审美特征的认识,作为流行社会观念,使东方色彩长期难有立体的实验性的发展。
一代又一代的色彩画家基本沿用传袭的色彩观念,限制了人们色彩发现的能力,所以在中国绘画使上常见到同时期相近的色彩风格而很少看到鲜明的色彩个性。
孔孟作为儒家创始人,在两千多年以前提出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情感与理性的和谐。
就他们的思辩力来看,的确已突破自发精神的自由世界,开始向自觉精神发展。
但在后来的封建社会,儒术独尊的倾向使儒家思想被历代皇帝和御用文人捧成一种僵化的思想模式。
它鼓励后人向以过去的传统看,反过来以古人为训制约后人的色彩本能随时代正常向全面发展。
世间一切事物,其发展过程从规律上看必须在一定的时期受一定条件制约,但如果条件处于过于封闭状态,事物的发展必然出现对时间的滞后反映。
长于色彩变化的绘画也往往被局限在几种基本色相之内,而大自然中由七种光谱色的吸收与反射而呈现的无限丰富的色彩变化,在东方却迟迟未被发现。
这种现实证明,人的观念影响态度,摘要: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与世界其他文明背景下的艺术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究其原因,离不开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受到儒道思想的影响,使绘画上的色彩从简单用色到绚丽,最终又回到为墨色为主的黑白变化上来。
关键词:五色体系回归单色意象艺术平台态度制约感觉,而感觉又作用着观念,从而形成这样一个色彩认识的连环。
二、道家美学观对中国古代绘画色彩的影响如果说天人合一的社会伦理思想为出发点的儒家色彩美学观,以人德为特征发展了一条特殊的东方色彩之路,那么对于东方色彩,道家则从另一种角度,即“法自然”的角度进行回归单色地选择,并且以朴实的精神境界要求色彩应当“自然而然”。
道家“法自然”、“自然而然”的思想,当然也触及到色彩艺术的本质。
他们从特定的角度,选择简捷的色彩语言,而没有过多的受现象的局限,使许多人在任意中产生出独到的色彩艺术品。
1.道家“法自然”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色彩的影响道家的色彩美学思想建立在“自然无为”的思想基础上,他们所寻找的色彩反映不追求眼观到的色彩表面。
虽然道家视色彩与大自然的现象有关联,但他们注意的是自然的整一大势,或者说是自然人心理中的色彩之真。
道家的感性世界是从大自然的运转之中进行总体关照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生下来就不能与自然相背,人生下应与“道”合。
这种思想影响到东方艺术“意象”造型观念。
意象与人精神有着直接联系,它是人对自然的整一感觉、感情所共致。
道家的玄妙化境用于艺术即产生“意境”说,其主张和“真”、“朴”、“妙”、“神”、“得意忘象”都启示人很自然地发现由人的精神所外化的独到审美境界。
在先秦时期的《易经》以“主象已尽意”的认识影响到“意象”这个中国古典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古典思想继承远古人类的“象”的认识,以“象”达意,把造型设色同情感联系在一起,“意象”构成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
具体表现为和的色彩审美观,这种“和”的色彩观建立在“阴阳之和”的思想上,而实质还是人顺应自然之“和”的思想。
老庄的这种对色彩的认识是在他们对自然与人的总体认识之内的,无疑在审美的思想的深度。
道家最早地触及到一切艺术形式的最本质的东西,悟到人的精神活动在社会制约中往往会出现不正常的发展,道家启示世人应当真纯不勒,恣纵以保护天真蛮性。
可见,东方美学思想对于艺术的本质早有所悟。
2.淡泊无为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色彩的影响道家学说淡泊无为的思想影响着道学家的色彩主张。
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庄子的“五色乱目,使目不明”,都体现出道家从根本观念上崇尚远古人的单色。
在此基础上道家明确地指出色彩与人精神之间的关系,乃“神为之使之”,这种认识可以说是老庄思想高层次的体现。
虽然道家之神使说比较模糊,但总倾向是指人超世俗的精神状态。
以“大音稀声”“大象无形”这种富哲理的认识表达人的精神境界,可见道家的色彩观念是让人不追求表面色彩的华丽,而在朴素自然之中给心理意志留下更大的活动余地。
因此,道家思想在当时的人类精神层次是更本质的色彩审美反应。
但是,道家的自然色彩观念明显地带有一定的消色性色彩倾向,在某种意义上它阻碍了色彩天性全面发展。
3.“玄”的观念对中国古代绘画色彩的影响道家主张“玄学”,崇尚黑色。
黑在古汉语中与“玄”语义相通,黑在道家看来恰是其精神的体现,认为黑色是高居于其它一切色之上的色。
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是超然生死的天界之色。
天色为玄,因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并统帅万物的功能,显然天之色———玄黑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
所以道家将黑列为众色之首,并选择黑色作为道的象征之色。
道家的建筑以及服色多用黑色。
从中国早期的绘画如彩陶纹饰,战国的帛画和漆画来看,黑色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用现代色彩学的观点看,由于黑是光的全消失,所以黑在白的对比下可以产生最清晰的视觉效果。
在其它颜色组成色彩结构时,黑作为与白相对的极色对造型艺术产生基础作用。
于人的心理,尤其是大面积的黑能产生深层的影响,产生出神秘、静寂的心理反映。
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墨色在中国绘画的造型地位。
对于绘画色彩,自汉、唐之后,黑色在五色之中渐渐突出发展为主导颜色,这与道家的思想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三、儒道两家的观念通过有意识的相异,实现无意识的互补儒家就有关礼乐的社会性主张,使丰富的色彩更广泛应用于社会习俗,创造了一个使人在这些习俗活动中可以接触和认识色彩的文化环境,增进了人的色彩语言的交流和表现力。
但从消极的意义看,儒家所主张的礼乐规范,使人的色彩个性往往难以突破以往的传统制式,自然其绘画的色彩共性多于个性。
可见,社会观念对人的色彩认识能力产生巨大影响,它甚至使某一区域的人感觉不到某种色彩的存在。
人类在童年时期,由于认识能力及束缚它的思想都不完善,所以人在色彩天性的表现中,其艺术成果显得特殊的稚朴。
随着自发精神层次提高,东方人在自发精神之中有意识的实现一些规范(儒家),或意识到艺术必须自然而然(道家)。
儒道两家虽然互相补充,但终于因为生产力的低下,人的精神尚未达到全面自觉,所以,他们都不自觉的进入了一种较偏窄的局限之中,这是东方人色彩观发展的必然。
只有完全逃出作为人类共有的自发精神圈的限制,人的自觉性的色彩观才能逐渐全面。
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色彩审美意识之中,并对中国绘画、工艺美术以及建筑装饰艺术等诸方面的色彩应用及其色彩审美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绘画色彩的兴盛早于西方,但是自始至终都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色彩学理论体系。
其原因在于东方色彩理论的起点是以人的意识与观念为主线的,尽管在色彩的运用上积累了许多配色方法和经验,但受到了儒道思想的影响,使绘画上的色彩从简单用色到绚丽,最终又回到为墨色为主的黑白变化上来。
参考文献:[1]马振庆.色彩学[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2]林存光.儒家式政治文明及其现代转向[M].中国政法出版社,2006.[3]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6.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