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板块复习
《论语》十则复习要点
五、出自《<论语>十则》的成语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见贤思齐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5)三人行,必有我师 (6)任重道远 (7)死而后已 (8)己所不欲,勿失于人
六、本文所选十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 内容:⑴学习态度;⑵学习方法;⑶思 想品德修养。请分别就这几个方面各举 两则。
乎?
交:交往,
9、学而不思则通罔“智”聪明信、:智慧真诚、诚实
10、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 而无所适从。
11、诲女知之乎!
殆:有害
诲:教导 诱导,女:通“汝” 人称代词,“你”, 知:知道、懂得
12、是知也。 是:这、此,知:通“智”聪明、智慧
13、见贤思齐焉
贤:贤人,思:想着、希望, 齐:看齐
5.子曰:“由,诲女(rǔ,通‘汝’) 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知(zhì,通‘智’)也。”
译: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 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 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 内自省也。”
译: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 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有没有 跟他相似的毛病."
欲:喜欢,施:施加、强加
四、重点句子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 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 远处(到这里) 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 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论语》十二则复习
论语十二章一、字词小结1.一词多义而:表顺接学而时习之而:表转折人不知而不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为人谋而不忠乎三十而立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四十而不惑学而不思则罔五十而知天命思而不学则殆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而:表修饰不义而富且贵温故而知新曲肱而枕之而:表并列博学而笃志择其善者而从之切问而近思其不善者而改之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之:学而时习之(学到的东西)可以为师矣(担任、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学问和事业)曲肱而枕之(指胳膊)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折其善者而从之(指优点)温故而知新(得到,懂得)其不善者而改之(指缺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道)其:择其善者而从之(他人)仁在其中(它的)2.古今异义:不亦君子..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乎古义:指有才德的人可以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今义:表示可能、许可思而不学则殆.古义:疑惑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今义:危险,几乎今义:疏通,疏散饭疏食而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包括冷、热水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普通的人,男子汉有朋.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今义:朋友3.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形容词作动词,喜欢,爱好;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饭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优点,长处4.通假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
5.出自本文的成语不亦乐乎三省吾身三十而立温故知新箪食瓢饮饭疏饮水富贵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逝者如斯匹夫不可夺志博学笃志6.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贤哉,回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省略句:人不知而不愠(省略句,省略“知”后的宾语“之”)可以为师矣(省略句,省略“以”后的宾语“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句,省略“其”前的谓语“择”)二、翻译下列句子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解我, 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十则复习
论语十则复习第一篇:论语十则复习《论语》十则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论语》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的言行。
全书共()篇,是()体散文。
它与()()()()是合称“四书”。
孔子(前551-前479),名(),字(),春秋末期()国人,我国伟大的()家、()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和重要代表人物。
2.结实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⑪学而不思则罔()⑫思而不学则殆()..⑬温故而之新()⑭择其善者而从之()......⑮学而时习之()⑯不亦君子乎()....⑰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⑱人不知而不愠()⑲其恕乎()..⑳不亦说乎()⑴吾日三省吾身().....⑵见贤思齐焉()⑶是知也()...⑷松柏之后凋也()⑸勿施于人()..⑹吾日三省()⑺必有我师焉()..3.找出文总的两个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⑪()通(),()⑫()通(),()4.用原文语句回答;⑪孔子讲述求学能获得乐趣的句子是:⑫表明巩固知识与创新知识的句子是:⑬讲述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⑭讲述做人要心胸开阔,要有君子之风的句子是:⑮讲述学友之间相互学习、探讨、激励,才能增长才干,得到快乐的句子是:⑯指出只要虚心学习,到处有老师的句子是:⑰文中与“取长补短”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⑱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
孔子“为政以德”思想:正己、举贤、富 民、教民
正己(自身要正)以身作则 正人先正
13.6子曰:“其身正己,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
12.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 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 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 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百姓”被感化、被折服
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 之复习目标:
①背诵18.5和18.7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部 分。
②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
③了解隐者对社会现状和孔子作为的看法
背诵18.5和18.7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部 分
①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
,
。②子已路而曰:!“已不仕而无!义。长今幼之之节从政者,殆不可
教材内容梳列
• 第一课:孔子的德政主张 • 第二课:孔子的礼治主张 • 第四课:孔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 第五课:孔子的人生价值观 • 第六课: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 第八课:孔子的交往观 • 第十一课:孔子的教育观 • 第十二课:感人的师生关系 • 第十三课:师生关系 • 第十四课: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
复习目标:
为政以德
①背诵相关章节 ②理解“为政以德”的思想 ③为政者的基本素质 ④ “均无贫”的含义
理解“为政以德”的思想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政、刑:用法令禁止人们做什么,并以惩罚为 手段加以实施。 德、礼:鼓励人们做什么,并以教育熏陶为手 段加以实施。
礼与仁的关系:礼是以仁为基础,并指导仁。
《论语》复习资料(含答案)
《论语》复习资料(含答案)论语复资料一、原著《论语》是一部儒家经典,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载的言行录。
本书共包含20篇,涵盖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教学和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每篇分别以孔子或其弟子的名字命名。
二、篇章概述1. 学而篇本篇围绕教育问题展开,提出了“学而时之,不亦说乎”的观点。
2. 为政篇本篇主要讨论如何治理国家,孔子提出了许多能够引导君王行事的道理和规则。
3. 八佾篇本篇主要是介绍一种乐舞形式——八佾舞。
除此之外,本篇还包括了一些道德故事和关于礼仪的阐述。
4. 里仁篇本篇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阐述了仁者的道德观念。
5. 公冶长篇本篇主要是讲述孔子的言行和他的弟子们对他的赞美。
公冶长是孔子的弟子之一,本篇以他的名字命名。
6. 雅言篇本篇是孔子最具代表性的一篇言论集,其中包括了许多孔子名言和其他重要的道德观念。
三、复答案由于《论语》是一本文学类的书,答案也并非那么确定,因此我们提供以下建议性的复答案供参考。
1. 学而篇①什么是教育?孔子如何看待教育?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和智慧。
②研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需要有恒心和毅力,时常温,才能使研究成果得以巩固。
2. 为政篇①君主如何有效治理国家?君主应该注重道德,了解人民的需要并制定合适的政策,同时要给予官员相应的职责和奖励。
②什么样的国家能够长治久安?毒瘤非常,重法治,公正廉洁,宽容待人。
以上是《论语》的部分内容概述和相关复习答案,希望能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论语》复习
学习目标
• 1.复习巩固文学常识 • 2.文学常识,注意字形。
• 《论语》是_____家经典著作。以_____和_____为主。由__________ 编写。是记录_______________的一部书,共_____篇。 • 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时期_____国人。 • “四书”: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提示
• 自由背诵4、5则词语解释 • 注意:完整、正确
• 温: • 故: • 而: • 知: • 新:
可: 以: 为: 学而不思 罔:
殆:
质疑探究
• 1.通过学习《论语》,你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感悟。 • 要求:自主思考、总结
课堂小结
• 小测 • 1.必做 • 《论语》是_____家经典著作。以_____和_____为主。由 __________编写。是记录_______________的一部书,共_____篇。 • 孔子,名____,字_____,______时期_______人。 • 新: 罔: 故: 从: 殆: • 2.选做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结合实际谈感悟。
《〈论语〉十二章(节选)》复习+++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2025届统编选必上高三语文文言篇目《论语十二章》复习一、挖空训练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10.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二、知识梳理一、文言知识通假字知者不惑(“知”同“智”)一词多义兴《诗》可以兴,可以观(动词,激发人的感情)从者病,莫能兴(动词,起身)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动词,兴办,举办)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动词,发生,产生)敏敏于事而慎于言(形容词,勤勉)回虽不敏(形容词,聪慧)天之应人,敏于景响(形容词,快,疾速)居居无求安(名词,居住的环境)佛印居左,鲁直居右(动词,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动词,处于)昂其直,居为奇货(动词,囤积,储存)欲居之以为利(动词,占,占有)居有顷,倚柱弹其剑(用在时间词语之前,表示相隔一段时间)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动词,停留,止息)胜质胜文则野(动词,超过)驴不胜怒,蹄之(动词,经得住,能承受)百战百胜(动词,胜利)予观夫巴陵胜状(形容词,优美的)何可胜道也哉(动词,尽,完)正就有道而正焉(动词,匡正)名不正,则言不顺(形容词,正当,合适)其冠不正(形容词,不偏,不斜)心术不正(形容词,正直)正中下怀(副词,恰好)为正副二本(形容词,正式的,为主的,和“副”相对)日月正相望(副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进行和持续,正在)克克己复礼为仁(动词,约束)然操遂能克绍(动词,战胜,攻破)何功不克(动词,完成,成功)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助动词,能够)而敏于事而慎于言(连词,表并列)人而不仁,如礼何(连词,表假设,如果)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连词,表顺承,就)死而后已(连词,表顺承,才)其请问其目(代词,它的)其“恕”乎(副词,表推测,大概,也许)古今异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古义: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论语八则》复习
课内文言文复习一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⑦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⑧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一、文学常识这八则格言选自一书,是记录时期的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家经典之一。
二、解释加点的字词(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是知.也(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择其善者而从.之(7)可以为.师矣(8)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9)吾尝.终日不食(10)终夜不寝.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无欲速,无见小利。
(11)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四、内容理解1、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句主张学习应当持的态度,这对我们的启示是:。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阐述的学习态度是。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句告诉我们的学习方法是:。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给我们的启示是:。
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给我们的启示是:。
6、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强调学的重要性的语句是:。
7、出自文中的三个成语是:、、。
中考语文《论语十则》专题复习
7、我们对美国向中国大量输出工业垃圾提出 严正警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越是艰苦的时候,越要坚强,要像松柏那样: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9、一个人要经常反思, 孔子是: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曾子是每天三省: 吾日三省吾身 10、我快步上前,伸出双臂,拥抱来自北京的朋 友,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不是说过吗: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 义? 孔子借“岁寒”比喻险恶的社会环境,以
“松柏”比喻君子。只有在恶劣艰难环境下, 才能显示出坚贞不屈的人格。
能力拓展
4、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
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 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 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 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 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 成伤害。
复习课
复习目标:
• 1.准确、熟练的背诵课文。 • 2.掌握重点注释,积累文言词语。 • 3.理解课文大意,掌握句子翻译。
文学常识: 1《论语》是记录( )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一部书,共 篇,是 家经典 著作之一。 20 儒 2.孔子,名 字 。 时期
丘 国人。 鲁 我国古代伟基础练习
5、写出选文中的成语(要求三
个以上)。
温故知新、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能力拓展
1、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的主要意思。
取长补短
2、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 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
能力拓展
初高中语文复习 《论语 》重点
一、名词解释1、子贡:端木赐,字子贡。
春秋末年卫国人。
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
子贡为孔子守孝六年,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论语中相关语句: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何如?”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
”曰:“何器也?”曰:“琏瑚也。
”2、颜回:颜回,字子渊,春秋末鲁国曲阜人。
十四岁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
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
宋明儒者更好“寻孔、颜乐处”,“颜回偷食”的典故流传至今。
论语中相关语句: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不借助工具,即徒步涉水过河)。
出处:《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外出讲学,子路佩剑前往接近孔子。
孔子想收他为徒,子路说自己用剑不用读书,孔子说读书可以让他有勇有谋。
子路于是拜孔子为师,他问孔子统率三军时愿意与谁共事,孔子说不愿与那种空手打虎及徒步过河的有勇无谋的人共事。
4、仁:“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论语》会考重点句复习
• 23.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 翻译:另一天,他又独自立在堂上,我恭敬地从堂下庭中快步走过。 • 24.不学礼,无以立。 • 翻译:不学礼,无法立身。 • 2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翻译: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而不能
的做法。
• 5.既来之,则安之。(来:使…来。安:使…安定下来) • 翻译:把他们招来之后,就要好好安顿他们。 • 6.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 翻译:十分抽二,我还感到不足,怎么能用那个彻法呢?
• 7.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 翻译:老百姓富足了,您怎么会一个人不富足呢?老百姓不富足,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 知之矣。 • 翻译:不做官不合乎义。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弃,君臣之 间的大义又怎么能废弃呢?想保持自己的纯洁,却搅乱了君子 之义这一重要的伦理关系,君子做官是为了实践大义,至于自 己的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 1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 力,则以学文。 • 翻译:做子弟的年轻人,在家就要孝敬父母,出外就要尊敬兄 长,做事一丝不苟,说话言而有信,博爱民众,亲近仁人,这 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 16.尧舜其犹病诸! • 翻译:尧舜对此恐怕都感到为难呢!
了吧,当今的从政者岌岌可危! • 10.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 翻译:他急行避开,孔子没有跟他谈。 • 11.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 翻译:像滚滚滔滔四处泛滥的洪水,天下到处这样动乱不安,能 跟谁一起改革这种状况呢?并且你与其跟随避开恶人的志士,哪 比得上跟随避开人世的隐士呢?
名著复习——《论语》知识点整理
名著复习——《论语》知识点整理
1. 作者和历史背景
-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人记录整理的。
-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重要的儒家学派创始人。
2. 内容概述
- 《论语》是由孔子的言行记录组成的,内容包括他的思想、
道德观念、政治理念和教育理念。
- 《论语》分为20篇,每篇都包含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对话和
言论。
3. 主要观点和思想
- 孔子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
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认为仁是人的基本美德,是实现社
会和谐的关键。
4. 重要的知识点和经典语录
-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 关键概念和理解
- 仁:关心他人,具有爱心和同情心,是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
- 礼:社会礼仪和规范,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基础。
- 君子:具有高尚品德和道德修养的人。
6. 当代价值和应用
- 《论语》对于研究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有重要价值。
- 孔子的思想在现代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尤其在道德与伦理、
教育和领导理念方面。
以上是我对《论语》知识点的简要整理,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
帮助。
《论语》复习资料
《论语》复习资料《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在中国古代,读《论语》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如今,虽然社会发展迅速,但《论语》的价值仍然不可忽视。
下面,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论语》的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论语》的背景和作者《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它的作者是孔子及其弟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了他的言行,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第二部分:《论语》的内容和主题《论语》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和言行。
其中,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是《论语》的核心内容。
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仁爱、诚信、孝顺等美德,倡导学习和实践,追求道德和智慧的完美统一。
《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教育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第三部分:《论语》的学习方法学习《论语》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我们应该从整体上把握《论语》的思想体系和教育理念,理解孔子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章节和篇目进行重点阅读和分析,深入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
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将《论语》中的思想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思考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加深对《论语》的理解和把握。
第四部分:《论语》的现实意义虽然《论语》是古代的著作,但它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我们现代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仁爱、诚信、孝顺等美德,这些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孔子倡导学习和实践,追求道德和智慧的完美统一,这对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论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一:为政以德二、重要思想陈述(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三、课后练习训练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
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论语》名著阅读复习提纲
2014.11.12
背景介绍
1、《论语》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集中体现了孔子在 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延伸】四书五经:南宋朱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将《诗经》《尚 书》《周易》《礼记》《春秋》)合为“五经”。 六艺:就是“五经”加上已经散佚的《乐》。 十三 经:《论语》《孟子》;《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左转》)《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周礼》《仪礼》《孝经》《尔雅》。
2、孔子 享年 73 岁,名求,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
(1)政治活动 ①齐景公问政 孔子提出来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见解。结局 是景公虽然欣赏孔子的思想,却未能采用。 ②周游列国 鲁定公时因政治抱负难以施展,55 岁 的孔子就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弟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68 岁才返回鲁国,其间长达 14 年之久。结局是终不见用,甚至被当时一些人视为迂腐而不切实际的理想家。
1
1、《论语》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仁。 能够统率《论语》全书的思想是仁。 【延伸】孔子总是根据不同的对象,对“仁”进行不同角度的阐述:
(1)“克己复礼为仁”。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只有不断反省、循礼而 行,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克制和礼让,从个人的修养角度谈的)
(2)“仁者爱人”的思想。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更积极的角度 说,还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宽恕待人,从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或处理人际关 系角度谈的)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儒家学派代表性的文化遗产。
考生们在高考中要对《论语》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下面给出《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以供考生们参考:
1.《论语》的背景和作者
1.1儒家学派的兴起和发展
1.2孔子及其思想的影响
2.《论语》的主要内容和体裁
2.1《论语》的组成结构和篇章特点
2.2《论语》的内容概述和主题思想
2.3《论语》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3.《论语》中重要章节和人物特点
3.1《学而》、《为政》、《八佾》等重要章节的解读
3.2孔子、子路、子贡等重要人物的思想特点和形象描写
3.3孔子的教育理念和道德观念
4.《论语》中的经典名句解析
4.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1《论语》中的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5.2孔子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发展的关系
5.3《论语》中的品德修养和个人发展的智慧借鉴
6.阅读和解析《论语》中的典例
6.1分析典例的背景和意义
6.2解读典例中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6.3总结典例对于人们思考和行为的启示
7.与其他经典著作的关系
7.2《论语》与《道德经》、《庄子》等道家经典的异同
7.3《论语》与《荀子》、《孟子》等其他儒家经典的互补与对话
8.学会运用《论语》里的智慧
8.1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论语》中的道德原则
8.2通过对《论语》的深入学习,提高自己的思考和品德能力
8.3探索“学而不厌”和“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
《论语》复习建议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 己及人”就做到了“仁”。
课堂示例一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楚狂接舆①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 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
【以解上题三步则骤主】要讲孔子的“仁爱”思想——孔子的仁爱
一观、是读以懂孝意悌思为—根—本结的合,注主释张、在调“动亲积亲累”。的基础上推己 二及、人理,解孔思子想还—主—张紧志扣士语仁段人、应该结杀合身积成累仁。,但孔子 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
【解题步骤】
一、读懂意思——结合注释、调动积累。 二、理解思想——紧扣语段 、 结合积累。
本语段也是讲孔子的“仁爱”思想。(“恕”——仁爱, 推己及人。)
【解题步骤】
三、审清题目:“忠” “恕” 两字的内涵是什么?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与“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是否矛盾?
答题参考: “忠”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
《论语》复习建议
1.早读时间回归文本(读懂意思、 理解思想——结合课后“相关链 接”)。
2.课外阅读、识记、理解孔子思 想
(可联系实际——现实意义)。 3.适量训练(了解题型、命题特
点、答题思路等)。
(一)仁
孔子思想学说的内在核心是“仁”。这个概念在《论语》 中共出现了109次。所谓“仁”,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爱 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直白一点说, 就是对人要尊重、关心和体谅。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 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 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得不到重视。孔子对社会的动 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重新建立井然有 序的统治秩序,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 反对暴政,强调仁治天下和以仁修身,要求个人以自我克 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所以他一方面教授各国弟 子学习礼仪,一方面积极人世,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实现自己的理想。
《论语》十则·知识点
《〈论语〉十则》知识点归纳复习1、通假字:⑴不亦说(yuâ)乎(“说”同“悦”,愉快。
)⑵诲女(rǔ)知之乎(“女”同“汝”,你。
)⑶是知(zhì)也。
(“知”同“智”,聪明。
)2、词类活用:⑴学而时习之(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一定的时间。
)⑵温故而知新(故,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体会,新的发现。
)⑶见贤思焉(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3、古今异义:⑴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⑵是知也(是,古义:这,这个,这样。
今义:表示肯定判断的动词。
)⑶死而后已(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⑷三人行(三,古义:表示多。
义: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⑴“而”的用法有:A表并列、B表折、C表承接,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6分)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承接)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转折)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并列)④温故而知新(表承接)⑤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⑥择其善者而从之(表承接)⑦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承接)⑵知:①了解(人知而不愠)②领悟(温故而知新)③明白、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④同“智”,聪明。
(是知(zhì)也。
)⑶为①为人谋而不忠乎(替)②知之为知之(就是)③仁以为己任(作为)⑷之①学而时习之(它,指已学过的知识)②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主谓之间,无意义)③见藐小之物(的)⑸故①温故而知新(已学过的知识)②故时物外之趣(所以,因此)⑹以①可以为师矣(凭借)②仁以为己任(把)⑺其①徐喷以烟(用)②其恕乎(大概,也许)③择其善者而从之(他的)5、成语:⑴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⑵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要老老实实,不要懂装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仁的实践:5—11
仁者爱人(一)——忠、恕
忠恕之道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
忠,就是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即“己欲立 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 勿 施于人”。
仁者爱人(二)——仁
“仁”的内涵,其基本要点是“爱人”,而其具体体现则包含
方方
面面,诸如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 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
珍爱生命等等。
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礼”(等级制度)的基础上,也是以 “礼”
为原则和指导的,所以他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以 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
手段
克己复礼——内容分划
制度之礼:1—8
孝悌之情:9—11 仁与礼:12—13
克己复礼(一)——克己复礼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
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
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 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起约束作用;而汉代 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
上位的人学了礼乐就会懂得爱人,在下位的人学了礼乐就容 易听使唤,只要目的能够达到,用鸡刀牛刀有什么关系呢? 孔子完全同意子游的看法,所以立即表态修正,向学生们宣
高山仰止(三)——宫墙、日月
宫墙:子贡认为叔孙武叔说自己比老师还贤,是因为他只能 见到我这个矮围墙里面的东西,而老师的围墙里面到底有些 什么,由于他连门都没有入,所以根本就不知道。这就叫深 者见深,浅者见浅。这也体现出子贡雄辩而明事理,不自我 标榜而是维护老师的声誉。 日月:真正的圣人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普照天下,不受人间 的影响。你赞美它也好,毁谤它也好,它还是没有偏私地照 临你。叔孙武叔毁谤孔子,子贡毫不迟疑予以驳斥,维护老 师的威望。子贡代表众弟子捍卫老师的崇高人格,实际上也 是捍卫自己的人格,是师生一起在捍卫真理和正义。
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仁是礼指导下的仁,
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
爱、博爱。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
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 “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 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知其不可而为之
沂水春风(一)——各弟子之志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子路是希望受 命于危难之际,通过自己三年努力而达到大治。他的回答,充 分体现了他的志向远大、信心十足,有大政治家的气魄。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他从老师的笑中意识到对子 路的批评,懂得了“为国以礼”的道理,因此说自己只能治理 一 个小国家,并且还只能解决吃的问题,礼乐教化的事有待君子 来解决。可见他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 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 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志向。 曾皙:温文尔雅,谦恭安详。他的理想是礼乐治天下,即实行 “仁政”,实现太平社会。他的志向最为高远,且性格放达洒
君子之风(三)——仁者、智者
孔子所说的“仁者”和“智者”不是一般的人,而
是那 些有修养的“君子”。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 生 动而深刻。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 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迂;有智慧的人通 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 不停地流一样。
周而不比(一)——周而不比
“三 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
君子之风(一)——君子之风
君子之风即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
包括“道”、“德”、“仁”、“义”、“礼”、 “信”等为核 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 具 体又有能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 命捍 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
诲人不倦——内容分划
教育的作用:1、2
教育的对象:3 教育的内容:4、7 教育的方法和原则:5、8、9、11、12 教师的素养:6、10、13、14、15
诲人不倦——教育教学观
(1)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采取
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2)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指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没有区 别,而不是指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两者是有所区 别的。 (3)启发式、培养独立思考习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学诗学礼、公正公平 (5)诲人不倦 (6)切磋琢磨 (7)先仁后礼:绘事后素 (8)述而不作:只阐述而不创作
高山仰止(二)——割鸡焉用牛刀
杀鸡焉用牛刀: 孔子的本来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小小的 县 城,怎么用得着礼乐之道这种治国的方略呢”。我们现在已 不能确知孔子到底是在跟子游开玩笑还是一时失言,但子游 “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和孔子师生之间畅所欲言的风貌 却 跃然纸上。从子游的答辩词来看,虽然是治理一个小县城, 也应该与治理一个国家同步,因为其性质是一样的,总是在
所谓“礼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这就
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但 后世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的绝对统治,成为了压迫百姓的手段。
克己复礼(三)——孝悌之情
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孔子认为,“孝悌”是 仁之根本,本立而道生。一个人在家中能孝顺父母,尊敬兄 长,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就不会犯上作乱,就可
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不可能具有平等思想。
这与后来的“均贫富”的含义是不同的,“均贫富”
是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
领,要求公平、均匀的分配,这实际含义是在劫富
济贫。
为政以德(四)——政德刑礼
• 政:法令规范,规定不能做什么
• 刑:惩戒为实施手段
• 德、礼: 精神鼓励与引领,以教育熏陶为
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
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 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 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如仁、义、信等。
为政以德(三)——“均”
孔子提出“均无贫”的主张,其实是站在统治者即 “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方法,他主 张遵循封建等级制度,也就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
《论语》版块复习
政治: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 修身:仁者爱人、君子之风、周而不比 学习与教育: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
哲学:中庸之道
为政以德——内容分划
• 德治 1、 2
• 爱民
• 正身
3 、 4 、 5、 6 、 7、 8
9、10、11、12
为政以德(一)——德与礼
“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孔子主张从内 在的自我约束规范人,但忽视了刑政、法制的作用。 “德”是对个人的要求,以“仁”为核心。对统治者而言, 应该执行“仁政”,以民为本,富民、爱民、教民,对百姓 不过分压迫剥削;同时也要修炼自身,端正言行,以身作则,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 坚持理想、坚守原则的执著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
以及济世情怀。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
集中体现。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对“知其不可而为之”要一分为二分析: 行为的目的:逆潮而上还是为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 斗争策略:保存实力,不做无谓牺牲
仁者爱人——内容分划
周而不比(二)——其他
矜而不争: 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君子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 心,而是有进取心但不与人斤斤计较。君子在集体生活中, 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
而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即用恩德来回报仇怨,用正直的心和磊落的行 为 来对待别人的怨,体现儒家的原则性与宽容心。相对而言, 道家的“以德相报”显得宽厚;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 报、
“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
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这些是片面强调 君对臣、父对子的绝对支配。
克己复礼(二)——礼
一是制度之礼。他认为,“礼”(制度)的完善是根本,所以他 推崇理想中的“周礼”。西周面对当时社会纷争(主要是国君、 诸侯的权利争夺),建立以“宗族嫡长继承制”、“等级制” 为核心的“周礼”,来巩固社会秩序。 二是个人之礼。到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人(三)——仁爱观
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 安 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 的一切行为中。 如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另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 护 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孔子否定管仲 “知 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
君子之风(二)——义利观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倡导“见利思义”,反对
见利 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孔子认为利要服从 义,要重义轻利。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 益而又要遵守“道德”、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 实 际。这与董仲舒主张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 不计其功”,即讳言利、排斥利有所不同。
曾点向往的正是孔子所希望的在礼乐治理下的盛世景象,人民 自乐,安享生活。真正的政治家不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也不 追求个人的丰功伟绩,而是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独赞曾点,表 现了孔子性情中率真、诚恳的一面,当然里面也还有一份自己 的理想实现不了的喟叹。
诲人不倦——述而不作
所谓“述而不作”,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
前
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 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孔 子提倡“复礼”,向往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