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板块复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
君子之风(一)——君子之风
君子之风即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
包括“道”、“德”、“仁”、“义”、“礼”、 “信”等为核 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 具 体又有能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 命捍 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
“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
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这些是片面强调 君对臣、父对子的绝对支配。
克己复礼(二)——礼
一是制度之礼。他认为,“礼”(制度)的完善是根本,所以他 推崇理想中的“周礼”。西周面对当时社会纷争(主要是国君、 诸侯的权利争夺),建立以“宗族嫡长继承制”、“等级制” 为核心的“周礼”,来巩固社会秩序。 二是个人之礼。到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这种制度受到冲击,
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不可能具有平等思想。
这与后来的“均贫富”的含义是不同的,“均贫富”
是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
领,要求公平、均匀的分配,这实际含义是在劫富
济贫。
为政以德(四)——政德刑礼
• 政:法令规范,规定不能做什么
• 刑:惩戒为实施手段
• 德、礼: 精神鼓励与引领,以教育熏陶为
沂水春风(二)——吾与点
曾点所向往的是一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与朋友、学 生一起,沐浴春风,咏诗论文,将富贵名利等世俗的东西和救 世为民之志全抛之脑外。这对久在官场中浪迹的孔子来说,是 一种自然回归,对政治生厌、理想破灭的孔子来说是一种放松 和解脱,但孔子又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坚持理想的人,难 以 抛弃自己的追求,只能向往而已,所以引起了他的赞赏和感叹。
方方
面面,诸如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 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
珍爱生命等等。
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礼”(等级制度)的基础上,也是以 “礼”
为原则和指导的,所以他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以 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
沂水春风(一)——各弟子之志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子路是希望受 命于危难之际,通过自己三年努力而达到大治。他的回答,充 分体现了他的志向远大、信心十足,有大政治家的气魄。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他从老师的笑中意识到对子 路的批评,懂得了“为国以礼”的道理,因此说自己只能治理 一 个小国家,并且还只能解决吃的问题,礼乐教化的事有待君子 来解决。可见他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 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 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志向。 曾皙:温文尔雅,谦恭安详。他的理想是礼乐治天下,即实行 “仁政”,实现太平社会。他的志向最为高远,且性格放达洒
曾点向往的正是孔子所希望的在礼乐治理下的盛世景象,人民 自乐,安享生活。真正的政治家不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也不 追求个人的丰功伟绩,而是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独赞曾点,表 现了孔子性情中率真、诚恳的一面,当然里面也还有一份自己 的理想实现不了的喟叹。
爱”。
仁者爱人(三)——仁爱观
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 安 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 的一切行为中。 如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另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 护 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孔子否定管仲 “知 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
手段
克己复礼——内容分划
制度之礼:1—8
孝悌之情:9—11 仁与礼:12—13
克己复礼(一)——克己复礼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
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
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 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起约束作用;而汉代 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
“周而不比”主要就是“群而不党”,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 与 众人和谐相处,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私。 “周而不比”主要表现在“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 往应有 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以文为友,以友辅仁”,而 不 是朋比为奸。
又提出三种“益友”与三种“损友”为交友的标准,应该与正 直、 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不一、 夸夸其谈的人相交。
《论语》版块复习
政治: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 修身:仁者爱人、君子之风、周而不比 学习与教育: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
哲学:中庸之道
为政以德——内容分划
• 德治 1、 2
• 爱民
• 正身
3 、 4 、 5、 6 、 7、 8
9、10、11、12
为政以德(一)——德与礼
“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孔子主张从内 在的自我约束规范人,但忽视了刑政、法制的作用。 “德”是对个人的要求,以“仁”为核心。对统治者而言, 应该执行“仁政”,以民为本,富民、爱民、教民,对百姓 不过分压迫剥削;同时也要修炼自身,端正言行,以身作则,
所谓“礼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这就
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但 后世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的绝对统治,成为了压迫百姓的手段。
克己复礼(三)——孝悌之情
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孔子认为,“孝悌”是 仁之根本,本立而道生。一个人在家中能孝顺父母,尊敬兄 长,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就不会犯上作乱,就可
上位的人学了礼乐就会懂得爱人,在下位的人学了礼乐就容 易听使唤,只要目的能够达到,用鸡刀牛刀有什么关系呢? 孔子完全同意子游的看法,所以立即表态修正,向学生们宣
高山仰止(三)——宫墙、日月
宫墙:子贡认为叔孙武叔说自己比老师还贤,是因为他只能 见到我这个矮围墙里面的东西,而老师的围墙里面到底有些 什么,由于他连门都没有入,所以根本就不知道。这就叫深 者见深,浅者见浅。这也体现出子贡雄辩而明事理,不自我 标榜而是维护老师的声誉。 日月:真正的圣人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普照天下,不受人间 的影响。你赞美它也好,毁谤它也好,它还是没有偏私地照 临你。叔孙武叔毁谤孔子,子贡毫不迟疑予以驳斥,维护老 师的威望。子贡代表众弟子捍卫老师的崇高人格,实际上也 是捍卫自己的人格,是师生一起在捍卫真理和正义。
• 仁的含义:1—4
• 仁的实践:5—11
仁者爱人(一)——忠、恕
忠恕之道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
忠,就是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即“己欲立 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 勿 施于人”。
仁者爱人(二)——仁
“仁”的内涵,其基本要点是“爱人”,而其具体体现则包含
高山仰止——内容分划
• 孔子爱学生:
群体:1 伯牛:9 子游:10
子路:2、3、4、5、6 颜渊:7、8 • 学生敬孔子: 颜渊:11 子贡:12、13
高山仰止(一)
高山仰止:品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后比
喻对崇高品德的崇敬仰慕。 用行舍藏: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最为精练地表 达 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 治选择与人生态度。里面所蕴涵的,一方面是进退 之间深刻的内在矛盾,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 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
诲人不倦——述而不作
所谓“述而不作”,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
前
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 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孔 子提倡“复礼”,向往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 而
当时现实是“礼崩乐坏”,所以他更认为要大力宣
扬 古代文化。对于“述而不作”,一方面说明孔子 “复古”
君子之风(三)——仁者、智者
孔子所说的“仁者”和“智者”不是一般的人,而
是那 些有修养的“君子”。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 生 动而深刻。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 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迂;有智慧的人通 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 不停地流一样。
周而不比(一)——周而不比
高山仰止(二)——割鸡焉用牛刀
杀鸡焉用牛刀: 孔子的本来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小小的 县 城,怎么用得着礼乐之道这种治国的方略呢”。我们现在已 不能确知孔子到底是在跟子游开玩笑还是一时失言,但子游 “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和孔子师生之间畅所欲言的风貌 却 跃然纸上。从子游的答辩词来看,虽然是治理一个小县城, 也应该与治理一个国家同步,因为其性质是一样的,总是在
以使国家与社会的安定团结得到保证。
孔子认为,要想在父母面前时时表现出和颜悦色是很难的, 也就是说“色难”。在现实生活中,对父母的孝不仅仅表现 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孝”,深层次的精神的孝 是物质所不能代替的;真正的孝心须是发自内心的,像宰我,
即使强迫他守孝三年,也是徒有虚名而非真正的孝。
克己复礼(四)——礼与仁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 坚持理想、坚守原则的执著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
以及济世情怀。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
集中体现。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对“知其不可而为之”要一分为二分析: 行为的目的:逆潮而上还是为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 斗争策略:保存实力,不做无谓牺牲
仁wenku.baidu.com爱人——内容分划
君子之风(二)——义利观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倡导“见利思义”,反对
见利 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孔子认为利要服从 义,要重义轻利。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 益而又要遵守“道德”、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 实 际。这与董仲舒主张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 不计其功”,即讳言利、排斥利有所不同。
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
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 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 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如仁、义、信等。
为政以德(三)——“均”
孔子提出“均无贫”的主张,其实是站在统治者即 “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方法,他主 张遵循封建等级制度,也就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
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仁是礼指导下的仁,
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
爱、博爱。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
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 “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 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知其不可而为之
周而不比(二)——其他
矜而不争: 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君子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 心,而是有进取心但不与人斤斤计较。君子在集体生活中, 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
而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即用恩德来回报仇怨,用正直的心和磊落的行 为 来对待别人的怨,体现儒家的原则性与宽容心。相对而言, 道家的“以德相报”显得宽厚;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 报、
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
“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 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 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 度之“礼”。
为政以德(二)——先富后教
• 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 教”。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而是在特定语境下 提出的治国先后顺序。 •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 “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
诲人不倦——内容分划
教育的作用:1、2
教育的对象:3 教育的内容:4、7 教育的方法和原则:5、8、9、11、12 教师的素养:6、10、13、14、15
诲人不倦——教育教学观
(1)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采取
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2)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指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没有区 别,而不是指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两者是有所区 别的。 (3)启发式、培养独立思考习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学诗学礼、公正公平 (5)诲人不倦 (6)切磋琢磨 (7)先仁后礼:绘事后素 (8)述而不作:只阐述而不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