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课堂PPT)
高考语文浙江总复习课件:3-17 《论语》选读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 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 【注】 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 到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孔子: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专题十七 《论语》选读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萧伯纳的婉讽 江舟
一天,萧伯纳应邀参加一个晚宴。席间,坐在他旁边的一个家伙喋喋不休地吹 嘘着自己见多识广。萧伯纳极为反感,忍无可忍之时,笑言:“先生,我今晚真是 幸运,能跟您相识并坐在一起。”
“哪里哪里,认识您这位大作家才是幸运呢!”那家伙终于停止了吹嘘。 “我还没说完呢。我之所以感到幸运,是因为,有了我们两个人,世界上的事 情就全知道了。”萧伯纳接着说。 “不能吧?”那家伙再次“谦虚”起来。 “怎么不能?世间万物你几乎都知道,就差不知道自己这一点了,而我刚好知 道这一点……” 听到这话,那家伙满脸通红,终于安静下来用餐了。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解析:本题两段文字分别截取于《论语》和《韩非子》。“仁”是《论语》这 部书的思想核心;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品,主张以法 治国。
答案:(孔子:)为政以德 (韩非子:)依法治国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仁”是《论语》这部书的思想核心,法家学说强调“法”(法律、法令, 是 要 求 臣民 必须 遵 守的 )、 “ 术 ”(权 术 , 是君 王 控制 驾 驭臣 民 的 手段 和策 略 )、 “势”(权势,包括地位和权力,是君临臣民的客观条件)。法家人物对这些各有侧 重,商君任法,申子用术,慎到重势,而韩非子则结合了法、术、势,所以说他是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也是最早提出君权至上以及“三纲”的法家代表人 物。所以本题只要抓住了以上几点就不难回答了。 答案:孔子认为“法政”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 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 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高考复习《论语》专题优质课件(共55张)
• (《论语·宪问》) •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率陶为己忧。
• (《孟子·滕文公上》) •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 21. “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子贡认为孔子 的“我无能”是的说法。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复习《论语》专题 课件 (共55张)(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复习《论语》专题 课件 (共55张)(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23.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 中“我知言,我善养吾 ”一句的注释。 (2分)
【答案】(2分)浩然之气 【解析】语句出自出自《孟子.公孙丑》 “敢问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复习《论语》专题 课件 (共55张)(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复习《论语》专题 课件 (共55张)(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翻译】:知言,就是用尽心智,了解天性,对 天下的言论,没有不追究它的道理,掌握它得 失的原因。浩然,就是盛大流行的样子,气, 就是充满体内的正能量。气是从浩然来的,没 有养气,就会失去浩然之气。只有孟子善养浩 然之气,恢复他原来的样子。只有知言,才能 明白正确的道理,对天下的事情也就没有疑虑, 养气,才能配合道义,天下的事情没有值得害 怕的。也就是孟子担当大任不动摇的原因了。
24答案:
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 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 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 不直。
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 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 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解析:考查对孔子思想的领会和分析,以理解分 析为主。答题时要紧扣材料,挖掘孔子评论的用 意所在。
高考语文浙江总复习课件《论语》选读
5.盖十世希不失矣 6.则民无所错手足 自我校对: 1.共 借鉴 5.希 拱
环抱,环绕 6.错 措
稀 少
放置
7.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8.植其杖而芸
(“______”通“______”,______)
(“______”通“______”,______) (“______”通“______”,______) (“______”通“______”,______)
荷蒉而过孔氏之门《知其不可而为之》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人谁无过《左传· 宣公二年》 6.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宣公二年》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赤壁之战》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为政以德》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仁者爱人》 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之风》 7.信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4.非礼 勿视,非礼勿听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调戏(妇女) 5.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 焉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探问价格或情况(多用于否定) 6.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岳父,妻子的父亲
于”/众,各 3.靠近,趋向/登上/赴任/完成,成功
2019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课件-PPT课件
2.师:过;商:不及。我同意孔子的评价。原 因:中庸之道。(过于简单,没有应有的分析) 3.师过于拘泥,商不能为贤者。赞同。因为当 时的行势,这两人都不能称之为贤人,只有孔子。 (前面把问题复杂化;后面把问题简单化,等于 没回答) 4.孔子认为做事应适当,太过和太不足都不好, 所以认为师和商一样。我赞同孔子的观点。为人 处事应适当得体,否则其结果都一样,无论是过 火了,还是懒得做,都得不到应有效果。(回答 不到位,理解不准确)
2009年浙江卷
(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 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 不悱 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 析。(3分)
复习策略
探究题具有拓展性,但须告诫学生拓展要以文本为 依据,不可随兴发飙。 探究题答题具有论辩性,要先总说自己的观点,再 分说理由,理由的说明要结合文本内容来阐释。 7.不要忽视了每篇课文后的那道探究题,很有重 新疏理的必要。 8.根据你的研究,有选择地覃研十课中的重点难 点段落,引领学生沿着字词句的意思走向孔子的 思想天空,做到一能懂二能释三能评。
1.审题不清楚,答题不规范 2.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 3.解题思路混乱 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 5.以文解文,没有分析 6.文字表达不通顺
二、《论语》默写题例题分析及练习 1.《论语》中谈到启发式教育,有一条重要的 原则,就是“ , 。举一隅不以三 隅反,则不复也。”(《诲人不倦》) 省考试院第一次例卷题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夫仁者, , 。能近取譬,可谓人 之方也已。(《仁者爱人》)(孔子主张实践 “仁爱”时不妨从小处着手,能以自身作比方 去类推别人,所以孔子说:) 省考试院第二次例卷题(测试卷题)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高考复习《论语》专题 课件 ppt(共55张)
【注】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 醋。
• 23.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____观。 (1分)
23.答案:择友
解析:这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思想观点,两则 材料都谈到了如何交朋友,说的是孔子的 “择友观”。
24.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 你怎么看?(4分)
高考复习《论语》专题 课件 ppt(共55张)
高考复习《论语》专题 课件 ppt(共55张)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2016浙江卷)
《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 大之为证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 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 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 ①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②不劳,其兴 利多矣。”
高考复习《论语》专题 课件 ppt(共55张)
【翻译】:知言,就是用尽心智,了解天性,对 天下的言论,没有不追究它的道理,掌握它得 失的原因。浩然,就是盛大流行的样子,气, 就是充满体内的正能量。气是从浩然来的,没 有养气,就会失去浩然之气。只有孟子善养浩 然之气,恢复他原来的样子。只有知言,才能 明白正确的道理,对天下的事情也就没有疑虑, 养气,才能配合道义,天下的事情没有值得害 怕的。也就是孟子担当大任不动摇的原因了。
解析:考查对孔子思想的领会和分析,以理解分 析为主。答题时要紧扣材料,挖掘孔子评论的用 意所在。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 分) (2015浙江卷)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 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 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 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 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 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事无 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复习ppt1 人教课标版最新优选公开课件
基本内容
知识与做人
育
培养目标
君子和士
家
乐学,爱学;勤奋,
学习态度 不知满足;
知难而进,虚心求教
学
温故知新;学思结合; 学习方法 精益求精
学习目的 学以致用 (做官,做人,做学问)
标准
不器、忠信、过而能改、 无忧不如己、坚守志向、
泰而不骄、周而不比
君 子 方法 修养目的来自道德修养言行修养 (言也讱)
对社会 贫穷中不做乱
这篇课文的思想。
《为政以德》
仁爱的基本含义
《克己复礼》
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
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仁者爱人》
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 主要内容和要求;
《君子之风》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周而不比》 《诲人不倦》 《高山仰止》 《沂水春风》 《中庸之道》
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 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 ◆ 既来之 , 则安之 。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理解“为政以德”的思想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政、刑:用法令禁止人们做什么,并以惩罚为 手段加以实施。 德、礼:鼓励人们做什么,并以教育熏陶为手 段加以实施。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 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 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举贤
(选用优秀的人)
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
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富民、教民 教之以礼、信、孝悌
2010年高考《〈论语〉选读》复习指导ppt课件
2010年高考《〈论语〉选读》复习指导ppt课件新高考新国学2010-03-19 14262010年高考《〈论语〉选读》复习指导(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2009年浙江卷)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3分)(三)考查内容与题型形式1.名句默写(填空)2.文本探究(简答)3.结合古文阅读选择题(选择)《浙江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中指定的10课必学内容10课讲读课文《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之风》、《周而不比》、《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中庸之道》5课自读课文《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
1.要将十课内容烂熟于心,该背的必须背出,文句的理解与翻译也必须掌握个八九不离十;2.要将18个《论语》中的文言虚词用法集中整理、训练一下;3.加强背诵的笔答自我检查,消灭错别字;4.要整理、掌握孔子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尤其要认真解读每课后的相关知识链接的那篇短文,把精要之处加以圈画或摘录,弄通弄懂弄透。
5.要关注仁、义、礼、乐、信五大关键词,在孔子学说中的关系以及各自在现实生活中地位和作用。
6.要模仿样卷,针对性地或选择或原创或整合一些好题,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加强应试技能的训练;7.要加强解探究题的格式规范化训练,注意条理性,突出关键词,必须言简意赅,简明扼要。
8探究题具有拓展性,拓展要以文本为依据,不可随兴发飙。
探究题答题具有论辩性,要先总说自己的观点,再分说理由,理由的说明要结合文本内容来阐释。
高考《〈论语〉选读》复习指导ppt课件
答题要点: 对此看法可以不一,但要注意避免静止看问 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他材料结合起来看。从 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 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民一 说,是在特定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当然, 从总体来说,孔子对礼教强调更多。
第一课
《为政以德》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孔子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他有足民的思想;
他也强调教民,主张以德治国,他对礼的关 注最多。(孔子的德治思想:富民、教民、 举贤、正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A.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 礼,有耻且格。‛ B.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 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 之。‛ C.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D.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E.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 ‚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 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3〃9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 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 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 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 立。‛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 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 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德治)思想,均贫富含义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 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 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 “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 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选读 》复习
1
政治 • 一 为政以德 • 二 克己复礼 •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学习与教育 • 十一 诲人不倦 • 十二 高山仰止 • 十三 沂水春风
修身 • 五 仁者爱人 • 六 君子之风 • 八 周而不比
哲学 • 十四 中庸之道
2
《〈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 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 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师生关系;社会理想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13
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
同:忧国忧民
异:孔子济世 (用世) 隐士避世
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 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 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 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 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 知识分子的楷模。
14
2、如何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和牺牲精神。但 是从斗争策略上说还有欠缺。
“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外在 表现。
9
重点问题
孝悌与仁的关系: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孝
悌是仁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孝悌,才能真 正的做到“仁”,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 不爱的人,又怎么能做到对他人有仁爱之心?
孝:孔子认为孝最重要的是孝心,而不仅仅是 孝行。也就是所谓的“色难”。
11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社会现实(社会转型,出世和入世) 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事例) 孔子的精神心态(循礼卫道,力求用世,
有责任感,孤独前行)
12
重要问题
1.如何理解“沐浴而朝”和“不敢不 告”?
“沐一浴方而面朝说”明说孔明子孔仍子用对大这夫件的事政的治重责视任。要求 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 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 有多大希望,是明知其不可而为之。反复申说, 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2)孔子根据什么说南宫适是君子、是尚德之人? 孔子的政治主张: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德治。
7
《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此处的礼指的是周 礼。(克己复礼的前提是“有道”)
礼乐崩坏(无道,要恢复周礼,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 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 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克己复礼”是孔子在 “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6
14.5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 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1)为什么“羿善射,奡荡舟” ,却“俱不得其死然”? 为什么“禹,稷躬稼”却有了天下? 前者用武力和权术来治理国家,后者用德政来治理国 家。通过对比,强调用武力和权术来治理国家不能达 到德治的效果。
强调正身(善)、正己教民、以身作则及 2.20 季康子问:“使民其敬效、果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 劝。”
德政的手段:正身(庄、孝慈)、教民、举贤
孔子的德治思想:爱民,富民,教民,举贤,正己。
5
重点问题
1、“去食”和“富之”有没有矛盾?
——没有矛盾。“去食”是特定语境下对“教民”的 强调。 2、如何理解“均无贫”的“均”?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1、以德、礼导民 2、富而后教 3、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4、反对横征暴敛 5、“足民”、藏富于民、以民为本 4
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对统治者的具体要求:正身、以身作则 12.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 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礼的规范(秩序,孝悌,报恩)
复礼办法(克己,正名)
克己:12·1
崇古:3·14、7·5
秩序:3·1、6·25、12·11 道:16·2
正名:13·3
孝悌:1·2、2·8
报恩:17·21
崇乐尚仁:17·11、3·3 8
重点问题
礼与仁的关系: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 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 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 是无差要如何理解?
——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在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 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 约,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强调臣有义 务,君也有义务。不像宋儒将君臣义务绝对化。
在孔子看来,“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复 归于礼,一切照礼的规定办事,不但对臣民人子有要求, 对君王和父辈也有制约。
——孔子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强调“各得其分”。 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 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 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3、“政”“德”“刑”“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政”和“刑”重在制裁惩罚;“德”和“礼” 重在鼓励和熏陶。前者是法治思想,后者是德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