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论语选读复习指导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

(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 浙江) 分)(2009. 浙江)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则不复也。” 子曰: 子欲无言。 子贡曰: 子如不言,则小子何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 则小子何 述焉? 子曰: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百物生焉,天何言 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 哉?” ” 24.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 )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 例如“ 不悱不发” 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启举一反三 ”“ 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分) 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 )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 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 自主学习原则”亦可), 加以评析。( 。(3分 加以评析。( 分 注重身教原则( ) 无言之教” 教是为了不教” 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 可)。 评析: 评析:略。
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 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
第二课
一、标题含义
克己复礼
克己复 儒家指约束自己, 克己复礼: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
都符合周礼。 都符合周礼。 二、时代背景
礼崩乐坏、 礼崩乐坏、名不符实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 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 孔子谓季氏 孰不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子曰: 觚不觚,觚哉!觚哉! 子曰
《〈论语〉选读》 《〈论语〉选读》高考范围 论语
高考语文考点复习之论语选读知识点梳理

课文知识点梳理
一为政以德
⏹孔子对谁提出的“德”的要求?
⏹理解一些词语在章节中的含义,如“道”“德”“政”“仁”“礼”等
辨析点:①和谐的君民关系;②儒、法两家截然相反的“政”策;③“德”在《论语》中的本意(可联系十四课《中庸之道》第一章);④“富国”“富民”“富为政者”的区别。
二克己复礼
⏹礼之于国政——国家制度、规范,君臣之分
⏹礼之于家政——孝悌等家庭伦常
辨析点:①礼之用,孔子借古鉴今;②礼与仁、礼与乐的关系;④孔子眼中的孝;③孝的现代意义。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社会责任感——“义”——儒者立身处世的根本价值取向
辨析点:入世与出世的抉择
五仁者爱人
⏹“仁”在孔子心中——一以贯之
⏹孔子身体力行仁道——近取诸身
⏹孔子以仁心观世——尧舜弟子管仲
辨析点:①仁的内涵(与“忠”“恕”“信”的关系);②何谓仁者情怀。
《〈论语〉选读》复习指导

二、本课具体的思想内容:
• • • • 克己:12· 1 崇古:3· 14、7· 5 秩序:3· 1、6· 25、12、11 道:16· 2 正名:13· 3 孝悌:1· 2、2· 8 报恩:17· 21 崇乐尚仁:17· 11、3· 3
问题探究
• 【原文】2·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原文】3· 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 【原文】3·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 可忍也!" • 【原文】6· 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 【原文】16· 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 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 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 • 【原文】12· 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 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 【原文】1·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 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周礼"的理解。
• 某事在人,成事在天。为正义而战, 在所不惜;重视保存实力,不做无 谓牺牲。
问题探究:
• 1、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 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 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 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 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 心情,假设哀公同意了孔子的请求,让孔子负责此事,孔 子会怎么做? • 参考答案: • "沐浴而朝"体现了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 • "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 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 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味。 • 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语题型 答题技巧总结(含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语题型答题技巧总结【考点点击】此类题主要考查从选文中获取重要字词、成语及提炼概括该章句的主旨以及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学以致用。
一般可以从论语内容本身出题,或者从论语内涵中迁移运用。
高考回顾: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24.(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1分)(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
(3分)【答案】24.(1)(1分)升(登)堂入室【考点分析】复习备考时要梳理《〈论语〉选读》中的重要观点,整理、掌握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
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等,尤其要认真解读每课后面【相关链接】中那篇短文,把精要之处加以圈画或摘录,弄通弄懂弄透弄熟。
对自己观点或对《〈论语〉选读》中的思想观点的判定和分析,都要态度鲜明,言之成理。
切不可架空议论,拖泥带水,模棱两可。
【技巧点拨】1.短文评析型,即给出一段《论语》原文,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评价文中的思想。
解答这类题不能脱离文本泛泛而谈,更不能以翻译代替评析,对文中流露的儒家思想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最好还要指出其意义所在。
例: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2020浙江高考论语复习(第六课时)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4分)133页 ①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 ②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 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③孔子之去齐,接淅①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 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万章下》) 结合三则材料,简析儒家的“中庸”哲学思想。 【参考答案】
2020年传统文化经典解读 之《论语》复习
二 克己复礼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 ,
,
。”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3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4孔子谓季氏:“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4分)133页 ①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 ②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 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③孔子之去齐,接淅①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 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万章下》) 结合三则材料,简析儒家的“中庸”哲学思想。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么做,也没有规定一定 不要怎么做,只是按照义去做。” ②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宝贵的地方就在这 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 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③孔子离开齐国,捞起下锅的米漉着水,匆忙上路;离开鲁国,说:“慢慢地走 我的路,这是离开祖国的做法。”能短暂就短暂,能长久就长久,能退处(隐居)就 退处,能做官就做官,这就是孔子。
2020浙江高考论语复习 (第一课时)

有讨论空间 “孝”(色难) “礼” 社会责任与个性追求 “耻恶衣恶食” 交友中的包容与原则
与当下生活碰撞点 新二十四孝 仪式感 择业观 攀比风 内方外圆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有教无类
教育公平
“不复”与“不倦”是否矛 盾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倡导创新
模块十五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核心考点一 传统文化经典综合填空题
2012 (1)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君子于其言, 。
2013 (1)子曰:“志士仁人 , 。 ”
2014 (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
,欲罢不能。
2015 未列入考试范围 2016 未列入考试范围 2017 (1)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
,于我如浮云。
篇目
《君子之风》
/ 《君子之风》 《克己复礼》 《君子之风》 《高山仰止》
2011真 2012样 2012真
涉及篇目
考点
《知其不可而为之》
儒道之争
《诲人不倦》
“无言之教”教育原则
《高山仰止》
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君子之风》
义利观
《为政以德》 《周而不比》
减轻赋税 “以直报怨”
《为政以德》《韩非子》 德治、法治的利弊分析【儒法】
《仁者爱人》
儒墨“仁爱”“兼爱”差别
消极意义) • 3.关于“如《论语》”的理解 • 针对以往大海捞针般的“传统文化经典”提法,指向性更明确,侧重
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经典。 • 4.应对方法:重视教材,联系诸子,批判继承 • 儒家思想: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等的学说 • 诸子学说:墨子、老庄、韩非子等的思想(内容可联系历史教科书)
• 在孔子的门徒中,与原宪生活态度类似的典型人物还有____,这体现了儒家的 ____精神。
2020浙江高考论语复习 (第二三课时)

P132第十四题
• 十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2分) • ①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
路》) • ②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孟子·离娄下》) • ①②两则材料,表明孔子与孟子观点的共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 • 【参考译文】 • ①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
同样是受疫情影响,只能上网课的15岁的女孩杨秀花,每天要爬一个小时陡 峭的山路,来到距家4公里外的悬崖,窝在崖壁边上课。因为附近只有这里有信号。 学校要求每天早上7点45打卡,因此秀花6点就得起床,尽早出门,书包里装着馒 头、包子当作干粮。直到下午5点,天差不多要黑了才回家。粗略计算,秀花每天 都要在悬崖边待上至少10个小时。偶尔妈妈心疼她,会给她送些热乎的饭菜,但 山路陡峭,秀花怕妈妈摔倒,很少让她来。她还打趣,说自己还总结了一套找信号
• ①孔子说:“曾参啊!我讲的道,拿一个道理把它贯穿起来。”曾子 说:“我明白了。”
• 孔子就出去了,曾子的师兄弟来问:“老师讲的是什么意思呢?”曾
子就告诉他们:“我们的老师所讲的道,就是教讲材忠直恕之接道有而已。”
• 【答案】
注释
• 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了。不守道义却有钱有势,这对于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般。” • 【答案】曲肱而枕之 于我如浮云
2、与引文相关内容P136
• 八、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6分) •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论
语·子路》) • [何晏集解] 孔曰:“先导之以德,使民信之,然后劳之。《易》曰:
2020浙江高考论语复习(第四课时)

•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
• 材料二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 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孟子·梁惠王下》)
• 为什么孔子和孟子都强调“察”?怎样“察”?请根据材料回答。 • 答: • 【参考译文】 • 材料一 亲近……疏远…… • 孔子说:“看他的行为,观察他的经历,考察他的习惯兴趣,一个人能躲到哪里呢?一个人能
气而没有道义,就会作乱;小人只有勇气而没有道义,就会走入歧途。”(《论语·阳货》) • (孟子)说:“你认为如果有圣王出现,他将会把现在的诸侯统统杀掉呢,还是把经过教育仍
不悔改的诸侯杀掉呢?认为不是他该有的东西他拿了,这就是抢劫,这是把‘抢劫’的含义 范围扩大到最尽头了。孔子在鲁国做官时,鲁国人有打猎时争夺猎物的习俗,孔子也去争夺 了。争夺猎物尚且可以,何况接受别人赠给的礼物呢?”(《孟子·万章下》) • 【答案】 (1)从“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和“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中可以看出,两人都 否定“盗”的行为。
后考察他,发现他确实可杀,然后杀掉他。所以说,这是全国的人杀掉他的。这样,才可以做 百姓的父母。
• 【答案】
• 原因:①我们判断一个人容易被表象蒙蔽,也容易跟风评价。②我们评价他人往往会站在自 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
• 做法:①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②以他人的言行是否合乎义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
• 六、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6分)135页 •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 (《论语·阳货》) • 11.“割鸡焉用牛刀”,有人解读为“喻指治理武城这样的小地方用不着礼乐大
高考《〈论语〉选读》复习指导ppt课件

答题要点: 对此看法可以不一,但要注意避免静止看问 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他材料结合起来看。从 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 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民一 说,是在特定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当然, 从总体来说,孔子对礼教强调更多。
第一课
《为政以德》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孔子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他有足民的思想;
他也强调教民,主张以德治国,他对礼的关 注最多。(孔子的德治思想:富民、教民、 举贤、正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A.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 礼,有耻且格。‛ B.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 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 之。‛ C.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D.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E.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 ‚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 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3〃9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 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 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 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 立。‛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 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 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一:为政以德二、重要思想陈述(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三、课后练习训练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
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资料第2部分第8章微专题26论语选读

1 / 5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资料:第2部分第8章微专题26《论语》选读第八章《论语》选读核心题点训练微专题二十六《论语》选读一、读一读高考对《论语》选读的考查尽管每年的题型都有一定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上还是从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面入手考查的。
这就需要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对经典认真研读,仔细咀嚼,重视文本,重视反思,要关注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些热门提法和《论语》的关系。
《论语》探究评析题的答题方法1.评价分析型(1)品读原文(原句),正确理解表示出来的思想观点。
(2)对思想观点进行客观的、理性的解读,做到因境析理。
(3)概括、评析语段中的思想或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2.辩证探究型(1)提出观点。
提出观点应该尽可能明确不含糊。
(2)进行论证。
包括正面阐述材料所蕴含的孔子的基本思想、人生态度及其意义,反面批驳对立观点的不足之处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注意,在阐述相关思想时,应运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相关问题,不能以现代人的思想之履强行去套古人之脚。
(3)适当联系实际,做出总结。
二、练一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2 / 5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记》)(1)上面两段文字中,孔子认为“三年之丧”注重的不仅是外在形式,更是________________。
《礼记》认为“礼”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2020浙江高考论语复习(八)

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4分)P133 ①师冕[注]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 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 也。”(《论语·卫灵公》) ②其未有烛而有后至者,则以在者告。道瞽亦然。(《礼记·少仪》) ③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礼记·坊记》 【注】 师:乐师。冕:人名。古代乐师一般为盲人。
不矛盾。前者孔子之所以反对讲究吃穿,是对“道”的强调。他认为作为君子应该追求正道, 即便是粗茶淡饭,也能如颜回一般“安贫乐道”。后者孔子之所以对饮食极为重视, 则是对“礼”的强调。祭祀斋戒是重要的礼,自然要讲究相应的饮食。
【对点学练】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4分)
逢蒙①学射于羿,尽羿②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 (《论语·里仁》) “齐①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
饐而餲②,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 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 不使胜食气③;唯酒无量,不及乱。” (《论语·乡党》) 【注】 ①齐:通“斋”,祭祀时的斋戒。 ②饐而餲 :噎与啈同义,指食物腐败变味。 ③食气:“气” 同“饩”,食气指主食。 上述材料中,孔子一方面明确批判“耻恶衣恶食者 ”,大加赞赏颜回“箪食瓢饮”;另一方面又是“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你认为这两者是否矛盾?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有人说,这三则语录的实质是讲为人处世需要遵守的一个原则,扩而大之,就是治理的 原则。你同意吗?为什么?
答:
【参考译文】
①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沿,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座席旁,孔子说: “这是座席。”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师冕走 了以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方式吗?”孔子说:“是的,这就是帮 助乐师的方式。”
论语选读专题复习2020、2

▪ 高考模拟题:
▪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 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 众,吾从下。”林放问礼之本。子曰: “大哉问!礼,与其奢,宁俭;丧,与其 易也,宁戚。”
▪ 以上面选段为依据,说说孔子是如何 看待“礼”的。
▪ 孔子认为,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 种形式,尊礼守礼重点不在形式而在内心, 要从内心和情感上体悟礼的根本。
▪ (七)关于个人修养的思想
▪ 自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 反对恃才而骄吝;主张知过能改,反对掩 饰过程。
▪ 主张充实自我,不求闻达。 ▪ 强调安贫乐道,正确对待贫富问题。
▪ 主张言、行、心一致;强调见义勇为,舍 生取义。
▪ (八)政治思想
▪ 以礼治国,领导者应当以身作则,为 民表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
▪ (六)教育思想 ▪ 把教育作为“安邦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以
文教来感化百姓。
▪ 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 主张德育是首位,“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
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也重视其在个人发展中的 作用。
▪ 认为学无常师;强调学习应当持之以恒。 ▪ 主张学思并重;主张温故而知新。 ▪ 教授知识侧重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
▪ 要注意不要把中庸思想庸俗化了,中庸思想不是 指中间道路,老好人,泥守居中;
▪ 孔子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 中庸思想主张在实际应用中时常变通,因时、因
地、因人制宜,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 高考模拟题:
2020—2021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各章知识点专题复习(课件104张)

•3.学习与教育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 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4.哲学思想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1、“先富后教”和“去食留信”是否矛盾? 如何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均无贫”和均贫富 3、德政的具体办法
这是一个德才兼备的标准。
8
真题再现 1.(题文)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4 分) ①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日:“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 对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 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 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
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
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
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
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孔子认为,于统
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
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
的最根本的条件。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
思想。
(4)举贤才。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
要治国平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
参与国事。关于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应该是“志于道,
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就是不仅要
有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要依据“仁”的精神,拥有高
尚的品德,还要能娴熟地运用业务知识和技能。简言之,
贤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具备治国才能。
1.礼崩乐坏的现状,对周礼的推崇。(“礼” 的内涵) 2.“克己复礼”的内涵(宋代“存天理,灭人欲”) 3.“正名”的重要性 4.孝悌与仁的关系(三年的守丧与节葬的讨论) 5.“礼”与“仁”的关系
2020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论语》 92

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2020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论 语》 (共92张ppt)
2020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论 语》 (共92张ppt)
教,是为了不教。(1分)“子欲无言”,这是孔 子提倡的一种教学境界,不是不说,只是少说。在教学 过程中,老师应留一点“空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华, 这是“不教”。(1分)在课堂上,如果老师一切都讲 了,学生就会没有思考的余地,不符合教学规律。(1 分)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 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 点态度。(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 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
有所不为也。” 24.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 (4分) • 点评:此题难度较合适。
答:过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 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 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 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4分,第 一问1分,第二、三问3分)
规范答题小结: 1、点出观点。(观点要正确) 2、结合材料分析。(分析要具体) 3、结合对立面的观点,增强说服力。(这一点视情
况而答)
2020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论 语》 (共92张ppt)
2020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论 语》 (共92张ppt)
1.2009年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中样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2020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论 语》 (共92张ppt)
2020年浙江省语文高考 《论语》复习
2020《论语选读》精准复习

三 精准答题
1.答题关键 这一关键主要是指明确从材料中摘取出来的关键词 语,或者叫核心概念、术语的内涵及其关系。 (1)把材料中的核心词语与经典中的概念术语联系 并对应起来,这叫回归经典、课本,以便弄清这一词 语的思想内涵。 (2)辩证看待不同材料间的核心词语的异与同。既 要看到区别,又要看到联系。甚至可以借助甲材料的 核心词语去推知乙材料的核心词语。
一 精准审题
1.第21题或第23题
(1)常见提问方式: ①“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 ________的说法。(2019年浙江卷) ②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2018年浙江卷) ③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不超过6个字)(2016年浙江 卷) ④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 ____________”一句的注释。(2015年浙江卷) (2)审题关键 ①注意空缺处前面或后面的提示性语言。 ②注意空缺处的限制。如用空格限制字数,用引号提示用原文词句来回答。
(《庄子·人间世》)
返回
[随堂巩固落实]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6 分)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
2020浙江高考论语复习(第五课时)

•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4分)133页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
语·学而》) •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
答:
【参考译文】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以后,随即上朝去见鲁哀公,报告说:“陈恒 把他的君主杀了,请你出兵讨伐他。”哀公说:“你去报告那三位大夫吧。”孔 子退朝后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君主却说‘你去告诉 那三位大夫吧’!”孔子去向那三位大夫报告,但三位大夫不愿派兵讨伐,孔子 又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呀!”
• 题型二 分析评价型
• 【审题点拨】 • 设问方式 • 1.概括本段的主旨,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 2.材料一中,孔子对××的评价,体现了怎样的仁爱观? • 3.××和××的君子观不同,请概括两人的观点并简要评析。 • 4.你如何评价孔子的“××”? • 5.对以上三种××观进行简要评析。 • 6.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你如何理解孔子的“××观”?试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 必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作为原始礼仪,它们的原型本有 其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 远古氏族正是通过这种原始礼仪活动, 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 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 生活,以维系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活动。 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 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 于后世的法律,实际即是一种未成文 的习惯法。
4、为什么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 足,君孰与足” ?
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 送死(丧)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 人,使民以时。”(1.5)他反对横征暴敛, 认为苛政猛于虎。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 财时,他公然号召其它学生“鸣鼓而攻之 可也。”(11.17)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 税,要藏富于民。
2010高考浙江卷
(三)(4分) 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 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 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 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 党论》)
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 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 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 不同的价值取向。
2020年浙江省语文高考 《论语》复习
高考《〈论语〉选读》考纲范围
第一课:为政以德(德政主张、均贫富含义) 第二课:克己复礼(礼治主张、礼仁关系、孝悌之情) 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责任感、坚忍不拔的精神) 第五课:仁者爱人(仁爱观) 第六课:君子之风(义利观、道德修养的内容和要求) 第八课: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第十一课: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第十二课:高山仰止(师生关系与道德观) 第十三课:沂水春风(师生关系与礼乐治国的理想观) 第十四课:中庸之道(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
《〈论语〉选读》考试要求 《浙江省普通高中心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基础要求:就是指名句名段的背诵积累、重点字词句 段的翻译以及课文内容的解读等。
发展要求:主要是指初步理解文化经典《论语》的文 化内涵,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作用。
2020年高考考试说明 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正确解读和批判 继承。 考查形式
• 由于分封关系所形成的经济、政治地位的不同,西周贵族分天子、 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构成上对下控制,下对上服从的 “王(天子)臣公(诸侯),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左传。 昭公七年》)的关系。
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 特点。
练习:
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 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 认为“苛政猛于虎”。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 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请简述 之。(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
周礼
• 钱穆先生说:“孔子为中国儒学传统之大宗,而孔子平生 为学,其最所尊仰者,实为周公。”“甚矣吾衰也!久矣吾 不复梦见周公!”(7.5)“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 周!”(3.14) “觚不觚,觚哉!觚哉!”(6.25)孔子说: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交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 也。其或继周其,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他说: “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论语·雍也》)
1、默写题 2、简答题
复习《〈论语〉选读》的几个步骤
第一、知道材料来自哪篇课文(特 别记住课文标题)
第二、知晓每个材料的意思(内容), 也就是能基本翻译句子。
第三、找出材料反映孔子的什么思想。
内容提要:
一、试卷结构及难度设计 二、《〈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
要思想内容 三、《论语》探究题例题分析及练习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24.(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1分)
(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 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3分)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 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 点态度。(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 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
(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
示例四: 2010《考试说明》参考样卷 (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2018考试说明参考试卷
甲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
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
足,君孰与足?”
24(1)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实行减轻赋税的政策。
(2)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析有若的观点
基本观点梳理的思路
• 1.孔子提倡什么? • 2.孔子反对什么? • 3.有什么正面事例? • 4.有什么反面事例? • 5.内涵,理由,做法。
政治 • 一 为政以德 • 二 克己复礼 • 三 待贾而沽 •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修身 五 仁者爱人 六 君子之风 七 求诸己 八 周而不比 九 出辞气远鄙倍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 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2.1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 忍也?”(3.1)
1.不是。“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 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 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 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上下各得其分,构 建和谐社会。
孔子主张的是均无贫,所以不能表明孔子的主张 是君民平等、贫富不分
2、孔子为什么主张为政以德 ?你 怎样看待这种观点?
规范答题小结: 1、点出观点。(观点要正确) 2、结合材料分析。(分析要具体) 3、结合对立面的观点,增强说服力。(这一点视情
况而答)
1.2009年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中样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关键概念之一:礼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克己复礼为仁。
礼
•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是
•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基
• 人而无仁,如礼何?人而无仁,如乐何? 本
• 不学礼,无以立。 • 绘事后素。……礼后乎?
的
•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行
• 割鸡焉用牛刀?
为
•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统治者德高望重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 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 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 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
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 道。”(12.19)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早上之风,必偃。”(12.19)这样孔子 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 来之。”(16.1)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 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不正确。儒家认为,仁者爱人,但主张“以直 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
克己复礼
• 礼乐崩坏(“无道”,要恢复“周礼”) • 礼的规范(秩序,孝悌,感恩) • 复礼办法(克己,正名)
礼
• “礼”是颇为繁多的,其起源和核心则是祭祀祖先和尊敬。“禮”从 字的结构上来说,是在一个器皿里面盛两串玉具以奉事于神。大概礼之 起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为各种仪 制。”
示例二
•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也。” 24.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 (4分) • 点评:此题难度较合适。
道德
“德者得也。” “德”表示好的行为的成果和作用。 道的本义是人走的路,然后再引申出方法、 引导、道德等意思,如 : 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之 以政 道千乘之国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国家
西周与春秋,周天子名义上拥有整个天下,所谓:“普天 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天子再把土地分封 给宗室、子弟、功臣,天子所封的就是诸侯国,那时国就是指诸 侯国。诸侯国君又把国内的土地分给宗室、子弟、功臣。这些封 地就叫做“家”。贵。
范。
1、孔子为何要 “正名”?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 “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 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 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 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 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信也,言之必 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
答:过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 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 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 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4分,第 一问1分,第二、三问3分)
示例三 :2009年高考浙江卷考题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