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论语〉选读》考点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课堂PPT)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课堂PPT)
3
《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德治)思想,均贫富含义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 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 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 “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 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选读 》复习
1
政治 • 一 为政以德 • 二 克己复礼 •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学习与教育 • 十一 诲人不倦 • 十二 高山仰止 • 十三 沂水春风
修身 • 五 仁者爱人 • 六 君子之风 • 八 周而不比
哲学 • 十四 中庸之道
2
《〈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 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 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师生关系;社会理想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13
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
同:忧国忧民
异:孔子济世 (用世) 隐士避世
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 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 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 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 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 知识分子的楷模。

高考语文浙江总复习课件《论语》选读

高考语文浙江总复习课件《论语》选读

5.盖十世希不失矣 6.则民无所错手足 自我校对: 1.共 借鉴 5.希 拱
环抱,环绕 6.错 措
稀 少
放置
7.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8.植其杖而芸
(“______”通“______”,______)
(“______”通“______”,______) (“______”通“______”,______) (“______”通“______”,______)
荷蒉而过孔氏之门《知其不可而为之》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人谁无过《左传· 宣公二年》 6.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宣公二年》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赤壁之战》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为政以德》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仁者爱人》 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之风》 7.信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4.非礼 勿视,非礼勿听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调戏(妇女) 5.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 焉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探问价格或情况(多用于否定) 6.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岳父,妻子的父亲
于”/众,各 3.靠近,趋向/登上/赴任/完成,成功

高考语文《论语(选读)》高频考点详细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论语(选读)》高频考点详细复习资料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一:为政以德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深刻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

一、重要语录摘抄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重要思想陈述(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考点复习资料.doc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考点复习资料.doc

十四文化论著《〈论语〉选读》考纲解读《〈论语〉选读》是浙江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课目。

2009年的年浙江《考试说明》开始把该课目作为古代诗文阅读中的一个内容来考查,2010年、 2011年、2012年依然保持这些要求,分值都在5分左右。

《〈论语〉选读》的考试要求,可以分为基础要求和发展要求两个部分。

所谓基础要求,就是指名句名段的背诵积累、重点字词句子文段的翻译以及课文内容的解读等;所谓发展要求,主要是指初步理解文化经典《论语》的文化内涵,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作用。

而这些内容往往不是直接写出的,而是通过孔子等的言行来展现的,所以理解《论语》章句的含义是前提。

要善于在理解原文有关的学说、观点、见解、态度、情感、行为等基础上,理解其思想,并能结合现实背景作分析,联系当今谈意义。

考查内容:浙江卷自2009年开始出现该考点,考题侧重考查对《论语》中体现出的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分析,如2009年考查孔子的教学原则, 2010年考查孔子的义利观, 2011 年考查孔子的为政观, 2012年考查孔子的仁爱观。

福建卷自 2008 年开始考查该考点,其相关试题可供参考。

2009年阅读材料全部出自《论语》,2010年另给了欧阳修《朋党论》的材料,2011年另给了《韩非子》的选段,要求与《论语》中的观点进行比较; 2012年用《论语》与《经典释文》对同一段话的不同标点情况,来考查对孔子思想的认识及对后人观点的评价。

四年高考【2012 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5分)《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浙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语》选读

(浙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语》选读

(浙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语》选读(浙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语》选读考题展示1.〔近·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2.〔近·浙江高考〕《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考向分析近年浙江卷延续近年的材料加主观题的题型和固定的分值〔小题分值略有不同,近、近年4分,近、近年5分〕。

与前两年相比,近、近年的《〈论语〉选读》分值由4分增加到5分。

所选材料和近年一样依然是一则来自课内,一则来自课外,然后进行理解对比分析评价等。

立足课内,掌握《〈论语>选读》10篇必读课文的思想文化内涵最为关键。

在文言字词理解的基础上着重考查《论语》的文化价值观,是该题的特点。

《论语》题一般设置两个题目,第1题较基础,第2题要求相对较高。

自有《论语》题以来,《论语》题设题角度变化较大。

近年采用《论语》两则材料,要求概括一个成语,再概括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近年的材料是欧阳修的《朋党论》中一个句子,然后要求写出《论语》中意思相仿的一句话,再分析它所表达的思想。

将考查的材料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近年围绕为政观列出了《论语》和韩非子相关的两则材料,要求考生分析。

近年围绕孔子的仁爱观设题。

但不管怎样,考查的都是《〈论语>选读》的思想文化内涵,所以,立足课内文化层面的知识是关键。

〔近·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2题。

最新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

最新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

2011浙江样卷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7分) 甲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 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 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 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3.(1)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1 分)
(2)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 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3分)
23.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 以法治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 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 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 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 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
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 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 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 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 分) 孔子:_______ 韩非子:_______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 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最新-2019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课件-PPT文档资料共46页

最新-2019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课件-PPT文档资料共46页
最新-2019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论 语〉选读》复习指导课件-PPT文档资

6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
0












易Hale Waihona Puke 安。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2021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经典题整理(试题版)(含答案)

2021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经典题整理(试题版)(含答案)

2021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经典题整理(试题版)考点:1.第一课:为政以德(德政主张、均贫富含义)2.第二课:克己复礼(礼治主张、礼仁关系、孝悌之情)3.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入世的态度、社会责任感、坚忍不拔的精神)4.第五课:仁者爱人(仁爱观)5.第六课: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内容和要求)6.第八课: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7.第十一课:诲人不倦(孔子的教育观: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8.第十二课:高山仰止(师生关系与道德观)9.第十三课:沂水春风(师生关系与礼乐治国的理想观)10.第十四课: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考题对接】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6分)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①乎!揖②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论语・八佾》)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1.“揖让而升,下而饮”说明在君子之争中要恪守的规范。

(2分)2.根据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对“争”与“让”的态度。

(4分)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选自《中庸》)1.上述文字告诉我们要学会修养省察,其中强调了一种君子特别注重的修养方法:________。

(两个字)2.根据第三段文字,简析“中和”的功用。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6分)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材料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公孙丑上》)1.根据材料可知,孔子主张用_________来治理人民,孟子主张用________来治理人民。

2022届浙江高考《论语》新考点示例与解读

2022届浙江高考《论语》新考点示例与解读

2022届浙江高考《论语》新考点示例与解读考点:1.《论语》中有关“哲学”“中庸之道”的解读2.《论语》中有关“比喻”的解读【考点示例】一、《论语》中有关“哲学”“中庸之道”的解读(一)“中庸之道”——概念与示例示例“中庸之道”——概念与示例文本1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理论】文本2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实例】文本3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实例】问题概括孔子中庸之道的内涵。

“中庸”的思想与“折中主义”有什么区别?根据所给的几则材料,请对孔子的中庸思想加以评价。

答案(1)内涵: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宽容包纳,和而不同。

(中庸是儒家的处世思想,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2)“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

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

因为,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反对“同而不和”,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

(3)孔子主张中庸,但不是无条件的折中,一味地求和,仍受到礼的制约,并且有明确的是非观念。

译文1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高到极点了吧!老百姓缺少它已经很久了。

”译文2 子贡问道:“颛孙师和卜商谁强一些?”孔子说:“颛孙师做得过头,卜商做得不够。

”子贡说:“那么颛孙师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头与不够是一样的。

译文3 子贡问道:“一乡的人都喜欢他,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行。

”子贡又问:“一乡的人都厌恶他,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行。

不如一乡中的好人喜欢他,一乡中的坏人厌恶他。

浙江省高考语文《论语选读》背诵内容

浙江省高考语文《论语选读》背诵内容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天下归仁矣。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5.颜渊问仁。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

一日克已复礼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6.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7.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8.于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9.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0.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大行,已知之矣。

”1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2.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浙江语文高考论语知识点

浙江语文高考论语知识点

浙江语文高考论语知识点自古以来,中国古代经典之一的《论语》一直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精深的内容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教育的发展,浙江语文高考中的论语知识点也成为备受关注的一部分。

通过对浙江语文高考论语知识点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一、论语的背景和作者《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在浙江语文高考中,对《论语》的理解和背景都是重要的考查点。

我们可以借此了解到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间,是当时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二、道德修养与教育《论语》以其强调的道德修养和教育理念,成为浙江语文高考考查的重点。

这些智慧的言论不仅体现了孔子对个人品行的要求,也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

浙江语文高考对于《论语》中的经典语句的解读和理解也是我们备考的关键点。

三、孔子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孔子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浙江语文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

他主张以德行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行和道德。

在浙江语文高考中,我们需要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并能够分析他的教育方法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四、孔子的政治观点和治国理念虽然本文不强调涉及政治话题,但是在谈论《论语》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孔子的政治观点和治国理念。

这些观点和理念虽然与具体的政治体制和现代社会不同,但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有着重要的价值。

五、《论语》与浙江语文高考浙江语文高考对于《论语》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理解与分析文本的能力。

我们需要通过阅读《论语》原文,理解其背景和内容,分析其思想和道德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论述。

同时,对于《论语》中的经典语句,我们还需要掌握其基本含义和思想内涵,灵活运用于文章写作中。

总之,浙江语文高考论语知识点的掌握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论语》的学习与理解,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智慧和启示,引领我们的思考和行为。

浙江省高考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背诵内容汇集

浙江省高考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背诵内容汇集

浙江省高考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背诵内容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颜渊问仁。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矣。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6.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7.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8.于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9.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0.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大行,已知之矣。

”1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2.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背诵内容

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背诵内容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颜渊问仁。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矣。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6.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7.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8.于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9.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0.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大行,已知之矣。

”1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2.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

在现实中确实有些人不值得我们去“爱”, 对死不悔改且危害甚大的人要深恶痛绝。真正 的仁者是“爱憎分明”的:爱人,才能使人们 敬佩你,归顺你;憎人,才能使小人敬畏你, 远离你。孔子的"爱人"并不是不讲原则的爱。
2、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 哉人焉廋哉"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结合以上文段,请说说孔子的交友原则。
重要问题
1、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过分 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 2、看人从不片面出发,而是详细考察一个人, 作出综合评价。 3、 不能以言举人,也不能以人废言,要客观公正 地待人。
重要问题
3、如何理解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老子主 张“报怨以德”,孔子却主张“以直报怨” 这是否违反了儒家的忠恕之道?
重点问题
1、“去食”和“富之”有没有矛盾?
——没有矛盾。“去食”是特定语境下对“教民”的 强调。
2、如何理解“均无贫”的“均”? ——孔子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强调“各得其分”。 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 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 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3、“政”“德”“刑”“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1、以德、礼导民 2、富而后教 3、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4、反对横征暴敛 5、“足民”、藏富于民、以民为本
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对统治者的具体要求:正身、以身作则 12.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 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强调正身(善)、正己教民、以身作则及其效果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 劝。” 德政的手段:正身(庄、孝慈)、教民、举贤 孔子的德治思想:爱民,富民,教民,举贤,正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四文化论著《〈论语〉选读》考纲解读《〈论语〉选读》是浙江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课目。

2009年的年浙江《考试说明》开始把该课目作为古代诗文阅读中的一个内容来考查,2010年、 2011年、2012年依然保持这些要求,分值都在5分左右。

《〈论语〉选读》的考试要求,可以分为基础要求和发展要求两个部分。

所谓基础要求,就是指名句名段的背诵积累、重点字词句子文段的翻译以及课文内容的解读等;所谓发展要求,主要是指初步理解文化经典《论语》的文化内涵,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作用。

而这些内容往往不是直接写出的,而是通过孔子等的言行来展现的,所以理解《论语》章句的含义是前提。

要善于在理解原文有关的学说、观点、见解、态度、情感、行为等基础上,理解其思想,并能结合现实背景作分析,联系当今谈意义。

考查内容:浙江卷自2009年开始出现该考点,考题侧重考查对《论语》中体现出的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分析,如2009年考查孔子的教学原则, 2010年考查孔子的义利观, 2011 年考查孔子的为政观, 2012年考查孔子的仁爱观。

福建卷自 2008 年开始考查该考点,其相关试题可供参考。

2009年阅读材料全部出自《论语》,2010年另给了欧阳修《朋党论》的材料,2011年另给了《韩非子》的选段,要求与《论语》中的观点进行比较; 2012年用《论语》与《经典释文》对同一段话的不同标点情况,来考查对孔子思想的认识及对后人观点的评价。

四年高考【2012 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5分)《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贵人贱马②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2.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

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解析:不同标点断句,表达不同的意思。

主要区别在,《论语》中的理解是“不问马”,而《经典释文》中的理解是也问马,只不过是后问。

本题具有开放性,但要建立在对孔子思想全面理解的基石上来思考,要客观体会后人断句法的理由。

他们认为孔子不仅对人有仁爱之心,对动物也有仁爱之心。

这在《论语》其他章节有体现,但孔子对人与对动物毕竟还是有区别的,所以“人、马并重”并非孔子本意。

【2011浙江,23-2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题。

(5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

②用:使。

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孔子: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孔子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 韩非子:以法治国2.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

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解析:a.全文的内容很明确,比较简单。

抓住孔子的“德”字,抓住韩非子的“法”字,答案就很容易得出。

b.本题涉及的考点是传统文化经典的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

从文中找出两种为政观的异同,再评析即可。

【2010浙江,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 4 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

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欧阳修的话语——但凡君子和君子因志同道合成为朋友,小人与小人因追求相同的利益成为朋友,这是自然的规律。

【2009浙江,24】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 4 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答:__________。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举一反三2.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孔子的教育,不只注重言教,更注重身教,用切实的行动来教导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行动中悟出大道,这种教学原则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思维。

解析:本题属于知识运用题,可以从“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一句中概括出四字成语“举一反三。

当子贡指出孔子“不言”时,孔子以“天何言哉”来回答,以四时的运行、百物的生长来回答子贡的疑问,其实是孔子强调教师无需多言要注重身教的原则。

评析要言之有理。

【译文】孔子说:“不是发愤图强要研究学问的人,我是不会去开导的;不是有话想说,却难以表达的人,我是不会去启发的。

不能举一反三的人,我是不会重复教的。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

”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传述什么呢?”孔子说:“上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上天说了什么呢?”考点探究考纲规定必须熟读成诵的十篇:一为政以德整体感知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1.重教化,轻刑罚。

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在满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加强教化。

在礼、刑问题上,孔子主张礼教是根本,不得已而用刑,必须慎用。

他认为宽猛相济,政事才会谐和。

宽猛结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

2.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

“义”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

孔子看到了当时两极分化、贫富差距过大的现实,认为这是造成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

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3.为政需正己。

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已,正已才能正人。

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

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了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

4.举贤才。

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要治理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

关于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应该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就是要有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要依据“仁”的精神拥有高尚的品德,还要能善于运用业务知识和技能。

简言之,贤才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治国才能的人。

这是一个德才兼备的标准。

自主探究1.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治理国家?答:①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

治理国家仅靠政令刑罚,民众是不会心悦诚服的,只有以道德去教化、引导民众,并把礼作为民众的行为规范,才能使民众自觉从善。

②必须重民、爱民、富民,省刑罚,薄税敛,以争取民心。

③统治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已,修己安百姓。

④举贤才。

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2.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原则是怎样的?答:孔子认为:“政者,正也。

”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做成事。

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会被感化。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所以孔子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作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3.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答: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

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他公然号召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

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

孔子主张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所以对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须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他所追求的是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

4.如何理解“均无贫” ? 答:“均无贫”按朱熹的解释是“各得其分”的意思,即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这是孔子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