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隐性失业人口状况(同名14190)

合集下载

最新毕业论文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最新毕业论文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二、我国日益严峻的失业问题1、城镇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呈现上升趋势1986年以来城镇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呈现上升趋势。

2001年底,除港澳台之外,中国人口总数为12. 6亿,就业人口为7. 3亿,劳动参与率为5 7.94%,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到3. 6%。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城镇失业率的预计,由于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此消彼长,失业总量还会增加。

2、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现有企业的冗员总量大2001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681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515万,两者加起来共1200万人,约相当于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的7%。

如果再加上非国有企业下岗职工600万人,全国大概有1800万下岗和失业人员,相当于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的10%。

最终估计,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如果能在2010年之前完成,大约要向社会释放1/3以上的冗员。

考虑到下岗分流人员中约有20%因年龄可以提前退出劳动力市场,还有约300多万人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平均每年需就业人数为300万。

3、新增就业压力大全盘考虑就业压力,除了上述失业人数外,还要加上新增就业压力。

我国现有人口若人口自然增长率按1. 1%计算,劳动力人数占人口总量的比例按50%计算,则每年新增劳动力700万。

由于“十五”期间为劳动适龄人口增长高峰期,实际上城乡每年可能会有1000多万新成长劳动力将进入劳动大军。

4、农村富余劳动力严重而且转移困难据数字统计,中国农村人口达8.59亿人,为全国总人口的70.9%,农村从业人员为4.5亿,为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72.2%,除去失业人员外,农村中尚有4亿人口无所事事。

除去老人,丧失劳动力及未达到劳动年龄的儿童外,农村中富余人员的基数还是很大的,据专家估计,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7亿。

近几年来,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屡屡闹“民工荒”。

5、结构性就业问题突出中国就业问题之所以日益严峻,还因为面临着结构性的就业矛盾。

在城市,在总量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下岗失业人员由于受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制约,再就业越来越困难,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越来越低,失业人员的失业周期也越来越长,逐渐形成一批基本生活难保、再就业十分困难的困难群体。

国家及失业人口现状分析及措施

国家及失业人口现状分析及措施

国家及失业人口现状分析及措施简介本文旨在分析国家的失业人口现状,并提出应对这一问题的措施。

现状分析失业人口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失业人口数量逐年增加。

失业率的增长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都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失业人口的增长问题愈发突出。

失业人口的增加不仅给他们自身带来了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也对社会安定和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措施建议为了应对失业人口问题,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措施:1. 创造就业机会:政府应该加大对就业市场的投资,鼓励创业和吸引外商投资,促进企业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扶持中小企业和推动科技创新等方式来促进就业增长。

2. 提高职业培训:为失业人口提供适合的职业培训课程,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竞争力。

这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

3. 发展新兴产业:政府应重点发展新兴产业,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为失业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 改善教育体系:加强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的配置,使得更多的人才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提高他们就业竞争力。

5. 政府扶持政策:政府应该制定更多的扶持政策来帮助失业人口融入就业市场,如提供生活补贴、减免税收等。

同时,政府也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失业人口必要的保障。

结论失业人口问题是一个复杂且严峻的挑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通过创造就业机会、提供职业培训、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应对失业问题,并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浅析我国的失业问题

浅析我国的失业问题

浅析我国的失业问题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失业状况的严峻也不断突出,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的因素,失业问题的严重性可想而知。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个人也是存在了很多困惑,无法就业,也就不能自食其力。

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失业问题也就凸显出来了。

本文将针对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从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现状,解决办法等方面进行分析,重点在于结合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探讨失业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缓解失业的建议与做法。

关键词:失业种类后果原因解决方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在我国开始迅猛发展,从此中国经济开始走上了飞速发展的道路,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失业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处理好失业问题,有利于中国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反之就不利于国泰民安,造成各个方面的负面影响。

一.失业的定义与种类(一)失业的定义失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失业,指的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分离的一种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劳动者的生产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无法发挥,不仅浪费社会资源,还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狭义的失业,指的是有劳动能力的处于法定年龄阶段的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没有得到有报酬得的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

(二)失业的种类对于失业而言,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规定,但各个国家的分类也大同小异。

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人得不到适当的就业机会。

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不存在失业问题。

有劳动能力的人尽管没有职业,但自己也不想就业的人,不能称为失业者。

一般把失业分为:(1)摩擦性失业,指由于劳动力市场功能上的缺陷造成的临时性失业,如新生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工人转换工作岗位时出现的工作中断等;(2)季节性失业,指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变化而导致的失业;(3)技术性失业,指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和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出现局部劳动力过剩而导致的失业;(4)结构性失业,指由于经济、产业结构变化以及生产形式和规模的变化,促使劳动力结构进行相应调整而导致的失业;(5)周期性失业,指市场经济国家由于经济的周期性萎缩而导致的失业。

中国失业调查报告

中国失业调查报告

中国失业调查报告中国失业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中国的就业形势备受关注。

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中国失业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对于制定合理的就业政策和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失业率的变化趋势中国的失业率是衡量就业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失业率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

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经济增长的放缓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失业率有所上升。

然而,随着政府采取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措施,失业率逐渐趋于稳定并呈现下降的趋势。

二、失业人群的特征失业人群的特征是了解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根据失业调查报告显示,失业人群主要集中在年轻人和农民工之中。

年轻人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和技能,往往面临着就业困难。

而农民工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求,也成为了失业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女性、残疾人和退伍军人等特殊群体也是失业问题的关注对象。

三、失业原因的分析失业问题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导致了一些传统产业的萎缩,从而造成了部分劳动力的失业。

其次,技术进步和自动化的发展,使得一些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也加剧了失业问题。

此外,就业机会的不均衡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也是导致失业问题的重要原因。

四、应对失业问题的政策和措施为了应对失业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加大对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以提高就业竞争力。

其次,积极推动创业就业,鼓励大学生和农民工等特殊群体创业就业,为他们提供创业支持和金融扶持。

此外,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介绍,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帮助,帮助失业人员重新就业。

五、展望未来尽管中国的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失业问题可能会出现新的变化和挑战。

因此,未来需要继续加大对就业的关注和投入,制定更为精细化和针对性的就业政策,为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帮助。

隐性失业情况汇报

隐性失业情况汇报

隐性失业情况汇报隐性失业,是指一些人口在经济活动中没有工作,但他们并不被视为失业者。

这些人口可能是因为丧失了工作能力而放弃寻找工作,或者是因为长期找不到工作而放弃了就业的人。

隐性失业情况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个人幸福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隐性失业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隐性失业者虽然不被计入失业率,但他们的存在会降低整体的劳动生产率。

在许多行业中,隐性失业者的存在会导致劳动力资源的浪费,使得社会资源的配置不够有效。

此外,隐性失业者的增加也会对社会保障体系产生压力,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

其次,隐性失业对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隐性失业者由于长期没有稳定的工作,可能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会对社会秩序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一些地区,隐性失业者可能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甚至可能会加剧社会矛盾。

因此,隐性失业问题的存在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最后,隐性失业对个人幸福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长期失业会使个人失去工作的价值感和社会认同感,从而导致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此外,隐性失业者由于长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可能会陷入贫困的困境,影响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感。

针对隐性失业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首先,需要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测和调查,深入了解隐性失业的规模和特点。

其次,需要加强对隐性失业者的帮扶和援助,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最后,需要加强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为隐性失业者提供更多的保障和支持。

总之,隐性失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对经济、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解决,帮助隐性失业者重新融入社会,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中国隐性失业问题隐忧

中国隐性失业问题隐忧

中国隐性失业问题隐忧1. 中国隐性失业问题的背景和定义中国隐性失业问题是指在就业市场上,有一部分人口虽然有就业,但其实并没有发挥其全部的劳动能力,或者劳动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现象。

这部分人口虽然不被计入失业人口统计中,但实际上存在就业质量低、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行,这一问题日益凸显。

2. 中国隐性失业问题的原因2.1 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不匹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出现了严重失衡。

一方面,传统产能过剩、低附加值行业就业岗位减少;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和高技术行业对高素质、技术熟练度高的人才需求增加。

这导致了大量劳动者在转岗、转行过程中出现了技能匹配不上、岗位适应度低等情况。

2.2 劳动力结构与产出结构不匹配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产业结构失衡问题。

一方面,一些传统产业或工艺技术相对落后的行业仍然存在,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另一方面,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受到人才短缺的制约。

这导致了劳动力供给与产出结构之间存在巨大的不匹配。

2.3 教育与人才培养不足中国教育体制在培养人才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了一些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另一方面,传统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灌输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这导致了大量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3. 中国隐性失业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3.1 低劳动生产率隐性失业问题导致了劳动者无法发挥其全部潜力和能力,从而降低了整体劳动生产率。

这不仅影响到企业和行业的竞争力,也制约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3.2 社会不稳定因素隐性失业问题导致了一部分劳动者的就业质量低下,收入水平不稳定,使得社会阶层分化加剧,贫富差距扩大。

这可能引发社会不满情绪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

3.3 人才流失和人才浪费隐性失业问题导致了大量的人才流失和浪费。

一方面,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可能因为就业困难而选择出国或者转行他业;另一方面,低技能、低学历的劳动者可能被迫接受低收入、低技能工作。

隐性失业情况汇报

隐性失业情况汇报

隐性失业情况汇报根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隐性失业情况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正逐渐凸显。

隐性失业指的是那些在就业形势不佳的情况下,尚未完全失业却处于缺乏工作机会或者工作能力无法得到合适岗位的一类人群。

与显性失业相比,隐性失业更加难以观察和衡量,但却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首先,隐性失业的一大特点是人们的就业能力与劳动力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匹配。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许多传统产业逐渐萎缩,而新兴产业则呈现迅猛发展之势。

然而,由于教育和培训机制的不完善,大部分失业人员无法及时掌握新兴产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从而导致他们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

他们往往只能选择较低技能要求的劳动力密集型工作,将劳动力资源浪费在了低效的领域,从而加剧了就业失调。

其次,隐性失业还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有关。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很多求职者并不了解岗位的真实需求和工作环境,使得他们往往为了找到工作而盲目应聘,导致工作内容与自身能力并不匹配。

这种情况下,虽然这些人在纸面上是有工作的,但实际上并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难以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

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了劳动力资源浪费,也使得企业的生产效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此外,隐性失业还与结构性失业问题相互交织。

我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单一、区域发展不平衡等。

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这些问题更加凸显,导致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就业机会减少,难以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

虽然在统计数据中这些人员没有被纳入失业人员范畴,但实际上他们的就业情况并不理想。

针对隐性失业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改善就业环境。

首先,要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提高求职者的信息获取渠道,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次,加大对劳动力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力度,使其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

此外,还应该加大对结构性失业问题地区和行业的扶持力度,促进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总之,隐性失业情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国失业人员现状分析报告

我国失业人员现状分析报告
提高培训质量
加强培训机构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培训质量,确保培训效果。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实用 性和针对性。
建立有效的就业信息平台
1 2
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平台 整合各地区的就业信息,为失业人员提供全面的 就业信息服务。
加强信息发布和更新 及时发布和更新就业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 时效性。
失业人员结构分析
年龄结构
失业人员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上的 中青年人群,这部分人群往往面
临更大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
性别结构
女性失业率略高于男性,这与女性 在家庭和职场中的角色有关,也与 一些行业对女性就业的限制有关。
学历结构
失业人员中,高中及以下学历者占 比较大,这也反映了我国劳动力市 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足。
3
提供在线咨询和指导服务 为失业人员提供在线咨询和指导服务,帮助他们 更好地了解就业市场和求职技巧。
01
鼓励创业、支持灵活就业,为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优化就业服务
02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为失业人
员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03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失业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减
轻其生活压力。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
根据失业人员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职业技能培 训计划。
失业率统计数据
失业率
近年来,我国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据统计数据显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5%左右波动,而调 查失业率则更高。
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之间的失业率存在差异,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失业率较高。

中国隐性失业问题隐忧

中国隐性失业问题隐忧

中国隐性失业问题隐忧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形势日趋好转。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隐性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难题。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中国隐性失业问题的原因、影响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一、中国隐性失业问题的概念隐性失业是指某些人在形式上虽然是就业人员,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为用人单位提供有效服务,且与该单位之间的实际雇佣关系较为薄弱或不存在的一种现象。

简单来说,隐性失业是一种被用人单位所“养”但并不具备实际工作的员工。

二、中国隐性失业问题的原因1.劳动力过剩由于人口众多和持续的城镇化进程,劳动力增长快,供需失衡越来越明显,导致了隐性失业的出现。

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能够满足,所以产生了隐性失业。

2.农村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许多农村转移人口因为缺乏教育和培训,以及缺乏适应城市工作习惯,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从而被迫采取隐性失业的方式。

他们没有得到足够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很难在城市就业市场中立足。

3.严重的行业结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缺乏一些新的创新产业,当前的产业结构中,一些领域已经饱和,员工人数已经超过了市场所需。

这些产业已经很难为更多员工提供工作机会了,因此劳动力比例比较低,更助长了隐性失业。

4.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尤其对于那些没有统计人口的居民而言。

他们难以得到优质信息,并且在就业时往往面临更多的困难。

三、中国隐性失业问题的影响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隐性失业会导致劳动力的闲置和浪费,这可能排挤优秀的劳动力和市场机会,甚至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发展。

2.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劳动力的失业会给社会带来其他问题,并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这种失业现象可能导致匮乏、贫困、无政府状态和社会不安。

3.对政府的财政影响隐性失业会对有关政府的财政产生影响,因为政府通常会在失业人员中分配资源和开销。

四、解决中国隐性失业问题的策略1.发展新的创新产业中国需要发展新的创新产业,以增加未来的就业机会。

毕业论文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毕业论文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毕业论文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第一篇:毕业论文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毕业论文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摘要: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

我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的发展中大国,正处在计划经济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失业问题在我国长期存在,依据当前中国就业形式,失业现象的存在逐年增高,中国的失业状况是令人担忧的。

本文对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对社会的影响及对策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

关键词:失业问题,现状,原因,对策一.关于失业失业是指劳动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时期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或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达不到规定标准)、正在寻找工作、如有工作可在两周内应聘就业的人员。

判断是否为失业人员的主要标志有五个:一个是劳动年龄内;二是有劳动能力,即在身体和智力上可以从事社会劳动;三是调查时期,国际上通行的调查时期一般为一周,如果调查对象在调查周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或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不到一小时,即确定为失业,而我国劳动部门则规定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劳动者在一个月内从事有报酬的劳动不足15日者就也失业者;四是正在寻找工作;五是如有工作可以在两星期内应聘就业。

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失业区分为:1、自愿性失业;2、非自愿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3、隐蔽性失业。

(一)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失业有很多种类,根据主观愿意就业与否,即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所谓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所要求的实际工资超过其边际生产率,或者说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水平而未被雇用而造成的失业。

由于这种失业是由于劳动人口主观不愿意就业而造成的,所以被称为自愿失业,无法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来消除,因此不是经济学所研究的范围。

另一种是非自愿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这种失业是由于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因而可以通过经济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管理来控制。

经济学中的所研究的失业是指非自愿失业。

中国失业现状及解决途径

中国失业现状及解决途径

中国失业现状及解决途径王波[摘要]失业是一个较为普遍的国际性问题,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也出现了严峻的就业压力。

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失业现状的基础上,认为我们应该根据中国国情,制定促进就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以有力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失业现状及严峻性(一)城镇登记失业率呈上升趋势我国城镇登记失业规模及失业率。

根据统计部门和劳动部门的共同统计,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的数量及失业率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失业率基本上是一种增加和上升的趋势,尽管幅度不是很大。

1995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519.6万人,失业率为2.9%,到2006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增加为840万人,失业率为4.1%。

1995-2006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尽管目前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约4.1%,但另有600多万下岗职工尚未找到工作。

若把下岗职工也算作失业,则城镇总的失业率超过7%。

实际上还有不少没有登记的失业人员。

若把没有登记的失业者和下岗职工都计算在内,按照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可以推算目前我国的城镇失业率(按照登记失业人数+下岗人数+未登记的失业人数计算)接近12%。

(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长期以来我们实行了严格的城乡户籍差别制度,劳动力及其家人的城乡户口等级、就业的所有制等级,以及社会福利制度的城乡巨大差别等等政策和制度,限制了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逐步、稳定地转移。

其后果是,束缚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发育,妨碍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导致过多的低素质劳动力的就业空间狭小。

应当看到,人口城市化是一个已经被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证明了的社会经济规律,我国过去的人口政策和制度不但没有解决人口和就业问题,而且给今天造成了更严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巨大压力。

按照我国现有的耕地与经济发展水平计算,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大约在2.7亿人左右,乡镇企业和城市二三产业已吸纳“农民工”约1.2亿人,还有1.5亿劳动力需要从农业中转移出来。

浅谈我国目前失业问题及对策(宏观经济学)

浅谈我国目前失业问题及对策(宏观经济学)

浅谈我国目前就业问题及对策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的逐步转变,我国的失业问题日益显著并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

如何正确认识现阶段的失业问题?引起的失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正确解决失业问题以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失业的定义及分类失业是指处于法定劳动年龄阶段、具有劳动能力且有工作意愿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岗位的经济现象。

失业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进行分类。

按照西方劳动经济学的传统分类,失业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正常的劳动力周转所造成的失业。

这种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在一个经济体中信息是不完全的,失业人员和有职位空缺的雇主之间的信息在相互搜寻过程中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即信息不对称。

一般地,摩擦性失业在一个经济体中总是存在的。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技术或者经济结构变化导致工作所需要的技能或工作地域变化所带来的失业。

这种失业是由劳动力市场失衡造成的。

结构性失业一般来说比摩擦性失业持续的时间长,因为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往往需要重新培训或者迁徙才能重新找到一份工作。

季节性失业是指由于季节性的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失业。

通常,季节性失业在冬季时增加,在春夏时期减少。

周期性失业又称需求不足性失业,是指一个经济周期内随经济衰退而上升,随经济扩张而下降的波动性失业,一般出现在经济萧条阶段。

二、我国的失业现状1、我国失业问题形式严峻。

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1978年以来,我国出现了三次失业高峰。

第一次是1978-1980年,失业主体主要是返乡知青,当时失业人员达541万人,失业率为5.4%;第二次高峰是1989-1990年,1990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是383.2万人,失业人员多为国有企业员工,失业率为2.6%。

第三次便是1995年以后直到现在,失业率逐年增长,来势汹涌。

到2010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虽然至2013年年底,这一数据连续四年保持不变,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就业压力大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我国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我国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我国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随着全球化和经济转型的进程,我国的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但是与此失业率也在逐渐上升,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不仅影响着他们个人的生活,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对于我国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失业人员现状我国失业人员的现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失业人数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不足。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失业率在过去几年中逐渐上升,尤其是在一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的地区,失业率更是呈现出明显增长的态势。

部分失业人员在失业后的社会保障待遇并不理想,他们可能无法及时获得失业保险金或者退休金,甚至可能会面临生活困难的境地。

二、失业人员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保障待遇的不足,例如一些失业人员在失业后可能无法及时获得失业保险金,这就会导致他们在失业期间的经济压力增大。

其次是保障范围的不完善,目前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尚未完全覆盖所有的失业人员,一些特殊情况的失业人员可能无法获得应有的保障待遇。

再者是保障制度的不灵活,一些失业人员可能由于个人特殊情况无法完全符合保障制度的规定,从而导致无法享受到相应的待遇。

针对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是加大对失业人员的帮扶力度,通过提高失业保险待遇以及加强对就业服务的支持,帮助失业人员尽快找到新的工作,缓解失业人员的经济压力。

其次是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包括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待遇,优化保障制度,让更多的失业人员能够获得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

再者是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培训和再就业服务,帮助失业人员提升就业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就业市场的需求。

我国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以及个人都应该共同努力,加大对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关注和支持,共同为建设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而努力。

我国失业现状若干问题的探究

我国失业现状若干问题的探究

我国失业现状若干问题的探究一、人力资源失业理论分析介绍失业即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

按照失业原因,分为摩擦性失业、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等。

失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失业指的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分离的一种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劳动者的生产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无法发挥,不仅浪费社会资源,还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狭义的失业指的是有劳动能力的处于法定劳动年龄阶段的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没有得到有报酬得的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

二、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分析1.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有限的耕地必然导致农业排挤出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

据数据统计,中国农村人口达8.6亿人,为全国总人口的70.9%,农村从业人员为4.9亿,为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72.2%,除去失业人员外,农村中尚有近4亿人口无所事事。

除去老人,丧失劳动力及未达到劳动年龄的儿童外,农村中富余人员的基数还是很大的,据专家估计,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9亿。

2.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1】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冲击。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中出口贸易受损严重,造成大量加工制造业企业倒闭。

另一方面,企业对招聘人员的学历、素质要求却大幅提高,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压力。

【2】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足,缺乏实践技能,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锻炼的平台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成才的需要,造成就业竞争力不强,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高校应联手社会、企业积极拓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台。

【3】大学生就业观念有偏差,自我认识不清晰,自我定位不明确。

在就业中期望值太高,在面对选择时左顾右盼,存在攀比心理,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责任感,不断在应聘与选择的矛盾中浪费机会、资源。

3.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困难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有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

分析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毕业论文

分析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毕业论文

分析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毕业论文分析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摘要失业是我国社会主义道路上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如何促进就业、降低失业率,是我国政府调控的目标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使失业者从新就业,提升就业率,不仅关系着失业者自身的利益关系,而且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能否健康地发展和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着密切的联系。

伴随着我国失业问题的不断涌现,解决失业问题,加强法律保障制度,提高公平意识,发展中小型企业,完善就业培训以及鼓励失业者自主创业或者再就业成为重中之重的问题。

关键词:失业,解决,制度ABSTRACTUnemployment is our country socialist road face a dilemma. How to promote the employment, reduce unemployment, is our country government regulation goal and responsibility. The unemployed from new obtain employment, promote employment, not only affects the unemployed 's own interests, but also directly affects our country economy whether develop healthily and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are closely linked. Along with China's unemployment is ceaseless emerge in large number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nemployment, strengthen the legal guarantee system, enhance the sense of justi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perfecting the employment training and encourage unemployed self-employed or again obtain employment becomes the priority among priorities problem.Keywords:Unemployment; Soive; system目录一.失业问题的相关研究 (5)(一)失业的定义 (5)(二)失业的国内外研究实践 (5)(三)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的研究思路 (7)二.分析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5)(一)我国就业人口比例庞大 (5)(二)大量农民工向城镇转移导致城镇的失业不断加剧 (5)(三)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影响就业的程度 (5)(四)国家政治体制不完善及失业保险立法不足 (5)三.失业问题对社会的影响 (5)(一)人力资源的浪费 (5)(二)高失业率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的停滞 (5)(三)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5)四.我国失业问题对策的思考及制度的完善 (5)(一)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 (5)(二)提高劳动者素质,控制人口增长 (5)(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做好失业保险和再就业工作 (5)(四)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5)(五)多渠道促进大学生就业 (5)五.结论 (14)六.参考文献 (16)致谢一、失业问题相关研究(一)失业的定义国际劳工组织对失业所做的定义是:失业是指在某个年龄以上,在考察期内没有工作,而又有能力工作,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

浅析新形势下失业人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浅析新形势下失业人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浅析新形势下失业人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进行专业化重组和建立企业优胜劣汰机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从整体上摆脱困境的重要途径。

要搞好国有企业制度的一系列改革,一个重要方面是要解决好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和企业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现就失业人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劳动力资源、失业人员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

1、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经济虽然迅猛发展但经济水平还不是很高的发展中国家。

而经济发展水平不很高从根本上决定了新增劳动力大大超过了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从而不可能在短期内为大量的新增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

2、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对接,使就业和再就业矛盾在较短时期内迅速暴露和释放。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由面向政府转而面向市场,经济增长方式也由粗放型向以内涵为主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在这种形势下,企业为了生存和竞争,必须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迫使企业对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自身就业存量结构进行调整,对历史积淀下来的大量富余人员进行剥离。

长期积累下来的矛盾就随着各项制度的改革而在较短时间迅速暴露出来。

3、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使大量富余人员增加。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以及石油石化系统不断的重组上市。

使大量机械化、自动化机器设备在生产过程中被广泛运用,在使人们从过去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同时,也使传统产业部门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现象。

4、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顺利,部分城镇职工、新增劳动力就业、择业观念尚未转变。

我国城镇的广大新增劳动力和失业人员却尚未从过去的“大锅饭、铁饭碗” 条件下所形成的就业、择业观念中解脱出来,仍然不切实际地希望国家能为他们安排一个舒适轻松、报酬优厚、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从而在一些苦、脏、累、险的岗位上,无法与进城务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就业竞争。

对我国隐性失业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对我国隐性失业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衡, 劳动力供给超过 了由生产技术条件所决定的生
从对社会产生的影 响看 : 员往往会给企业带 冗
来松垮涣散的局面。严重的人浮于事使得职工之间
忙闲不均, 造成职工相互攀 比工作舒适程度 , 从而削 弱了职工勤奋劳动的意识 , 使职工缺乏市场竞争的
产资料对劳动力 的需求 , 而出现的低效用或负效用 现象。从形式上 , 隐性失业者并没有失业, 因为他们
维普资讯
第 6卷
第1 期
山东商业职业技 术学院 学报
ju a1
F b. 0 6 e 20
2O 年 2月 O6
对 我 国隐性 失 业 问题 的 分析和 思考
张 红 改
(山东工商学院统计 学院, 山东 烟台 240 605)
a gHo g一 n n
(SascD pr et f hn ogBs es oee Y naSm dn 枷 t t ea m n 0 Sadn ui a lg , at lncg i ti t n Cl i
,hn C ia)
Ab t a t sr c : B h e p a ay ig o e p r ii s e s o e r c s ie u e lgn n r be a r e lv l y te d e n ls ft e co n s t e e sv n mp o re t p o l n h n u f h m t t e e es h
t u osleti h beh v e n p t ow r b e tmak t ge ly n c a i , n mpo me tpe aui y— is t ov s o l ae b e u r ad a cn rei mpome tmeh ns u e ly n rc tt n ss o h f n m o

浅谈我国失业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浅谈我国失业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浅谈我国失业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摘要:现阶段,我国呈现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失业问题严重的状况,这已经影响了我国经济良好发展.因此要想发展好社会主义经济,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必须找出导致我国失业问题日益严重的原因,并采取正确的方案来解决失业问题,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我国就业形势良性发展。

关键词:失业就业形势失业问题的原因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一我国严重的失业问题目前,我国失业问题严重,近几年来,我国的失业人数不断增多,失业率逐年攀升,尤其是大学生,已经成了失业人群的主体,这为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不利于我国的经济有好有坏发展,不利于国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因此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迫在眉睫.二我国失业问题的原因(一)劳动力素质低,劳动力素质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当前我国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很多地区教育水平极其低下,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大,以及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例如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独立判断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些都不利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不利于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于是大量的劳动力被挡在需求高素质人才的岗位的门槛外,这导致了失业率的急速增加,同时也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更无法刺激教育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恶性循环的局面。

(二)劳动力市场不完善。

我国劳动力市场还呈现着劳动交易成本过高,劳动交易不方便,这里的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职位空缺成本招聘职位胜任机会成本.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不及时不充分不对称,并且劳资双方地位不均等,这些都是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的表现。

另外,我国劳动力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宏观管理和监督力不够,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不完善,劳动力市场还不够规范,还没有进入法制化和规范化,不能按照国际通行的市场规则运行,劳动力交易不规范甚至违法的现象时有发生。

劳动力市场场所规模很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总之,劳动力市场发育滞后其整体规划,交易手段,设施建设等方面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隐性失业人口;[12]一种是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估算隐性失业人口,该方法在度量隐性经济规模上已得到广泛应用。

[13]劳动边际生产率法是如果劳动者的边际生产率能够带来剩余产品就属于有效就业劳动力,否则就为隐性失业,以此来判断隐性失业人口数量;[14]与此类似,有的研究者则将劳动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就业者也作为失业人口,这实际上反映了隐性失业人口。

[15]生产函数法可以有两种研究思路,一种是建立社会或某个行业的生产函数,然后基于整个系统利润最大化求出有效劳动力需求量,进而求出隐性失业人口;[16]另一种是依据刘易斯等人的二元经济理论的原理,[17]分别建立农业和非农业系统生产函数,从利润最大化出发,探讨现有劳动力在农业和非农业最优配置,进而求出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

在上述方法中,抽样调查法、有效工时法和比较分析法主要是从生产效率角度来考察的,供求差量法和计量模型构造法则根据经验系数或对有关参数系数估计来计算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法和生产函数法则是从社会、产业或厂商的效用最大化出发。

显然,不同的估算方法必然会带来不同的估算结果,例如,一个有效工时小于实际工时员工却可能是边际生产率大于零的员工,如果按有效工时法则为隐性失业的员工,如果按劳动边际生产率法则为有效供给的员工。

因此,在估算隐性失业人口时,选择合理方法十分重要。

(二)本文的测算方法不同统计和测算方法的原理不同、结果不同增加了测算隐性失业人口的难度,但是如果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将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部门那些边际生产率为零的过剩劳动力描述为隐性失业,那么用劳动边际生产率法和生产函数法测算的隐性失业人口也许更符合经济意义上的隐性失业人口。

为此,本文将生产函数法和劳动边际生产率结合起来,测算我国隐性失业人口。

假设社会生产满足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即其中表示整个社会产出、A表示技术水平、K表示物质资本存量、L表示劳动力就业数量,t 表示时间,α、β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产出弹性。

则劳动力边际产出。

假定劳动力工资为,那么在满足利润最大化条件下的有效劳动力供给量,这就意味着在产出为时对应的有效劳动力需求为。

假定社会生产事实是在产出为时实际使用的劳动力为,则隐性失业人口为,隐性失业率为。

进一步将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因素考虑进去,则生产函数可表达为其中表示劳动力平均人力资本水平。

则有效劳动力供给量,进一步可求出相应的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

在上述分析中,实际上暗含了所有的劳动力是同质的。

然而事实是,不同劳动力个体间彼此素质是异质的,且高素质的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一般更容易获得组织的工作安派。

那么在此种情形下又如何计算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假定在就业人口中劳动力个体效率和工资额按其个体素质高低等比例赋予,且劳动力个体素质x服从N (u, 1)的正态分布(u表示劳动力平均素质水平,应足够大,以保证几乎所有劳动力个体素质均大于零)。

假定t年劳动力就业数为,在劳动力素质没有差异的情况下有效就业率为(对应的隐性失业率为),那么整个社会需要的劳动力素质总量为(实际上,素质总量与劳动量等价)。

当劳动力素质为异质且高素质劳动力优先分配工作时,则只有素质大于a的劳动力获得工作任务安排,且该部分劳动力提供的素质总量应等于劳动力素质无差异情况下所需要的素质总量,即进一步展开,得到。

这样,当和u 已知,就可以求出a值。

如此,可以得到有效就业比重为,对应隐性失业率为,隐性失业人口为。

这样就得到了在劳动力素质为异质情况下的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

在实际测算中,为了保证几乎所有员工劳动力素质高于零,本文取u=5,保证了99.99995%的劳动力素质高于0。

三、隐性失业人口水平的估算下面来估算1978-2008年我国隐性失业人口水平。

(一)指标数据处理全国各年就业人数、国内生产总值直接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有关资料,全国的不同年份的物质资本存量采用王小鲁、樊刚等编制的1978年价格水平数据,并补充缺少的2008年数据;[18]各年就业人员工资由社会劳动者报酬和就业人数相除获得,其中社会劳动者报酬可以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96-2002》、《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和《China’s National Income:1952-1995》中分省数据获取。

[19]各年人力资本存量采用生产函数工资法计算获得,并且该法估算的人力资本存量可靠度明显优于教育年限法、物质投资计算法等其他方法。

[20]具体做法是:假定t期的生产函数,。

其中,A表示技术水平、为固定值,代表t期劳动力平均人力资本水平。

假定工资等于劳动边际生产力,则有,进一步有,故有。

这样,当获得当期平均工资、劳动者收入份额、资本获得份额、以及物质资本和劳动力人数时,就可以求出相邻两期劳动力平均人力资本存量比。

假定基期劳动力平均人力资本为1,这样就可以算出随后或之前各期的劳动力的平均人力资本存量和整个社会人力资本存量。

(二)隐性失业人口水平的估算首先分别估算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

分别对生产函数(1)、(2)两边取对数,并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

依据数据可得性和增加样本容量原则,方程(1)使用的时间序列数据为1952-2008年(扣除1959-1961三年自然灾害期),方程(2)使用的时间序列数据为1978-2008年。

由于采用的是时间序列分析,采用一阶差分将序列变成弱相关后,再进行回归。

回归结果见表1。

表1 两种生产函数对数回归结果根据表1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本产出弹性数据,利用上述测算隐性失业人口数量的方法,可以分别得到只考虑劳动力且劳动力同质、只考虑劳动力且劳动力异质、考虑人力资本且劳动力同质、考虑人力资本且劳动力异质等四种不同情况下我国隐性失业人口规模和隐性失业率(具体结果详见表2)。

表2 四种不同情况下我国隐性人口规模和隐性失业率从表2中可以看到,四种不同情形下测算的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四种不同情形下测算的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数值存在高低不同,主要体现在两点:一、当在生产函数中只考虑劳动力时,测算的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高于在生产函数中将人力资本因素考虑进去后的情况;二、当劳动力为同质时测算的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低于劳动力视为异质的情形。

前者的原因是,将人力资本因素考虑进去后,人力资本产出弹性高于单纯的劳动力的产出弹性;后者的原因是因为在劳动力异质的情况下,当生产需要一定质量劳动力时,高素质劳动力首先获得工作任务,并提供高质量劳动,从而减少数量上的劳动力需求。

从现实情况来看,不同劳动力素质差异和人力资本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第四种情形(考虑人力资本且劳动力异质)下测算的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更为合理。

下面以第四种情形的结果进行分析。

从隐性失业人口来看,自1978年以来,隐性失业人口数量从3902.8万呈波浪式增加,到2002年达到21598.4万高峰,此后隐性失业人口开始迅速下降,直至隐性失业人口为0。

从隐性失业率来看,隐性失业率在2003年之前基本在9-30%之间呈波浪式、缓慢增加的趋势波动,第一个波峰在1982-1984年,第二个波峰在1990-1991年,第三个波峰在2001-2002年,此后隐性失业率快速下降,自2004年以来隐性失业率几乎为0。

我国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如此变化是有迹可循的。

如果回顾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就可以清楚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

在改革开放前,虽然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但与同期劳动者的报酬相比,城镇职工和农村居民的劳动产出并不低(例如农民除了参加集体农活外,在农闲时还需要兴修水利等),这些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1978年整个社会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并不高。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不断推进,原来的生产主体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呈现逐渐累积趋势,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推进带来的经济发展又有效减缓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提高,两种趋势叠加导致了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呈增加趋势,并形成三次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的波峰,有意思的是三次波峰的时间点与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的时间点非常巧合,这在一定程度印证了改革在不断推高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同时,也不断减缓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的上升。

自2003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民工荒”开始出现,我国总体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快速下降,甚至为零[21]。

(三)与其他统计和计算方法比较在计算我国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中,有关研究者大多关注我国农村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还有部分研究者也关注城镇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少数研究者对全国的隐性失业状况做了跨时段估算。

下面我们将王诚、隗斌贤的全国隐性失业水平估算以及依据其他学者的综合概算与本文的测算结果进行比较。

王诚在各项调查基础上提出计算农村隐性失业人口公式,采用《中国统计年鉴》等公布资料和农村固定资产劳动力容纳系数,推算了1985-1994年中国农村的隐蔽失业率;然后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和中国劳动部1995年“企业富余劳动力”调查中获得的我国城镇各类企业的综合隐蔽失业率18.8%数据,给出1985-1994年全国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数据;[22]之后,王诚又估算了1998年全国的隐性失业状况,认为农村隐性失业率为22.9%,而城镇隐性失业基本显性化。

[23]隗斌贤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了1978-1998年部分年份的全国隐性失业率。

[24]还有相当部分研究者虽没有给出完整的全国隐性失业人口估算,但给出一定地区和时段的隐性失业人口估算,根据牛仁亮对80年代和其他众多学者对90年代农村隐性失业率计算,以及1995年国际劳工组织和中国劳动部对城镇各类企业的调查,取80年代、90年代农村隐性失业率分别为13%、22.5%,城镇隐性失业率为18.8%,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的全国隐性失业率综合概算结果。

[25]表3给出了王诚、隗斌贤和综合概算结果。

表3 王诚、隗斌贤以及综合估算的全国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由表3可以看到,在八、九十年代里,本文计算的结果明显低于王诚,但略高于隗斌贤,就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王诚计算隐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率主要依据农村固定资产劳动力容纳系数和“企业富余劳动力”的调查数据来估算的,而本文则依据劳动力边际生产率来估算的;由于我国劳动者报酬不高,必然使得一些员工从有效工时或者生产资料劳动力容纳率来看是冗员,但从边际生产率来看却是有效人员,这就导致本文测算的结果低于王诚的计算结果,而本文测算的结果也能更好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中“人口红利”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