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夜语 吴雄志 第十五讲 太阴阳明论
《中医脾胃病学》太阴阳明论(一)
![《中医脾胃病学》太阴阳明论(一)](https://img.taocdn.com/s3/m/08dff67b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5b.png)
《中医脾胃病学》太阴阳明论(一)导读: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
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证于一炉,以阴阳定性,三焦定位,以寒热温凉调阴阳之气,以升降浮沉复三焦气化。
对脾胃生理、病理与诊法、治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并附秘方、验方60余首,以飧读者。
第二章太阴阳明论本章主要论述“两常”即太阴(肺、脾)与阳明(胃、大肠)的生理活动特点。
第一节首先论述了太阴阳明水谷传化活动特点为太阴阳明,阴阳异位(太阴肺——阳明胃——太阴牌——阳明大肠)、虚实相更(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升降相因(清阳自下而升,输肺归心,浊阴自上而降,传化而出)。
第二节论述了太阴阳明,阴阳异性,体用不同。
太阴肺脾体阴而用阳,阳明胃与大肠体阳而用阴。
太阴阴土与阳明阳土在升降纳运、润燥喜恶、寒热虚实、气血多少与内外上下(阳土主外上,阴土主内下)五个方面皆有不同。
鉴于临床每重视脾阳胃阴之用而忽视脾阴胃阳之体,本节还论述了太阴阳明,体用相济,不可偏废,并探讨了脾阴、胃阴、脾阳、胃阳的治法特点。
第三节论述了太阴阳明,阴阳相济而内寄胃神,说明了脾阴胃阴与脾阳胃阳在胃神的调节下共同完成消化吸收活动,现代医学认为在消化道内在神经—体液调节下,消化腺外分泌与消化道动力协同作用,完成消化吸收活动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一节太阴阳明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
”消化道由口至肛分别为“太阴肺——阳明胃——太阴脾——阳明大肠”所主,故曰阴阳异位。
《素问·五藏别论》曰:“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更虚更实。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
内经 太阴阳明论
![内经 太阴阳明论](https://img.taocdn.com/s3/m/2e10b93652d380eb62946d9a.png)
内经 太阴阳明论 岐伯说:足太阴脾经,属三阴,它的经脉贯通到胃,连属于脾,环绕咽喉, 故脾能把胃中水谷之精气输送到手足三阴经。
太阴阳明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翻译】黄帝问道:太阴、阳明两经,互为表里,是脾胃所属的经脉,而所 生的疾病不同,是什麽道理? 【原文】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 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翻译】岐伯回答说:太阴属阴经,阳明属阳经,两经循行的部位不同,四 时的虚实顺逆不同,病或从内生,或从外入,发病原因也有差异,所以病名也就 不同。
【原文】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翻译】黄帝道:我想知道它们不同的情况。
【原文】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
故阳道实, 阴道虚。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阳受之, 则入六府, 阴受之, 则入五藏。
入六府, 则身热不时卧, 上为喘呼;入五藏, 则(月 真)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
故阳受风气,阴受 湿气。
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 足。
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
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 湿者,下先受之。
【翻译】岐伯说:人身的阳气,犹如天气,主卫互于外;阴气,犹如地气, 主营养于内。
所以阳气性刚多实,阴气性柔易虚。
凡是贼风虚邪伤人,外表阳气 先受侵害;饮食起居失调,内在阴气先受损伤。
阳分受邪,往往传入六腑;阴气受 病,每多累及五脏。
邪入六腑,可见发热不得安卧,气上逆而喘促;邪入五脏, 则见脘腹胀满,闭塞不通,在下为大便泄泻,病久而产生痢疾。
所以喉司呼吸而 通天气,咽吞饮食而连地气。
因此阳经易受风邪,阴经易感湿邪。
手足三阴经脉 之气,从足上行至头,再向下沿臂膊到达指端;手足三阳静脉之气,从手上行至 头,再向下行到足。
所以说,阳经的病邪,先上行至极点,再向下行;阴经的病 邪,先下行至极点,再向上行。
太阴阳明论-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二十九篇太阴阳明论(29.0)
![太阴阳明论-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二十九篇太阴阳明论(29.0)](https://img.taocdn.com/s3/m/9b558bc8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bf.png)
太阴阳明论-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二十九篇太阴阳明论(29.0)第二十九篇太阴阳明论《太阴阳明论》,第二十九篇。
这一篇,现在开始慢慢进入这个分经、分类,六经里面就有个太阴经。
在张仲景他的《伤寒论》,就是把六经分得很详细,里面所有的治症,所有的处方都有,他就是研究这个《黄帝内经》来的。
我们看怎么叫做《太阴阳明论》太阴和阳明是表里,这你们都知道,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是不是表里,对不对?是脾胃脉。
同样是表里,但是生病为什么不一样?当然不一样,一个是表里,一个是里面。
歧伯说,阴阳的不同,更虚更实,或存内或存外,所以他的症状当然不一样。
黄帝这问题问的很奇怪,这个当然不一样,脏病和腑病。
254 页,下定义了。
歧伯说,什么叫阳?我们到现在到了第 29 章了还在阴阳。
阳是天气主外,阴者是地气主内。
所以阳道实,阳的本性是实,阴的本性是虚。
如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如果外来的病,阳先受,主外,如果是饮食不节,你这个三餐不按时吃,或者是过饱过饥,或者你吃的很多,或者不吃,都不好。
起居不按时,白天睡觉,晚上在那边通宵打电动玩具,或者是看书,有时候晚上看武侠小说。
我们以前没有电动玩具,就看武侠小说,我们看通宵,金庸的《天龙八部》。
就是反过来了,阴会受之,内脏会受到病。
阳受之则入六腑,外来的风寒进来,会伤到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
所以阴就是饮食入胃,吃东西吃坏了,暴饮暴食或饮食没有按照节气走,没有节制的,就会入到脏里面去。
这里讲的是太阴的脾和胃。
如果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因为讲的是阴,太阴和阳明时热。
阳明症,简单的讲法,阳明就是指腑,一个是经热,一个是腑热,这是歧伯下的阳明的定义。
阳明症都是但热不寒,只看到了热症没有看到寒症。
为什么?阳明是二阳并,有没有?二阳,两个阳并在一起才为阳明。
那经热的时候和腑热,这两个显现的症状都不一样,都有高烧,也会口渴,腑,就是大肠,胃,伤到了,便秘,所以我们后面还有承气汤这种东西。
吴雄志老师中西汇通总结
![吴雄志老师中西汇通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76b030a2f60ddccda38a061.png)
中西汇通往往舌淡多津的,五苓散证,如果细心去查支原体,往往有肺炎支原体感染,五苓散证是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特异处方,只要病原体有肺炎原体炎感染,五苓散有特殊疗效。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一般是病毒感染继发、消化功能不好,免疫力低下。
合并腺病毒感染,容易诱发出血性膀胱炎和脑膜炎,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桃核承气汤证.。
五苓散最常见于支原体,疱疹病毒、EB病毒常表现为麻杏苡甘汤,因为EB病毒感染表现为舌苔厚腻。
五苓散小青龙加石膏汤和厚朴麻黄汤有什么区别?小青龙加石膏汤偏于痰很清稀的,白色泡沫痰为主,厚朴麻黄汤偏于以喘为主,以气逆明显,气逆明显,用小青龙加石膏汤。
咳出来是水一样的痰,我们用小青龙加石膏汤,他们两个的共同特点是到了阳明传白虎汤,阳明病以后出现两个转归,阴虚的人用玉女煎、百合地黄汤、麦门冬汤、竹叶石膏汤。
一个是气虚,用白虎加人参汤,以致于后面的连理汤、理中丸证,热退后表现为理中丸证。
三阴发热也很简单,太阴发热,气虚生大热,要甘温除热,用药甘草,可用黄芪增效,处方常用黄芪建中汤与补中益气汤。
少阴病的发热,反发热用细辛、因为是少阴的发热,用附子来帮助细辛、有表证的用麻黄、即麻黄附子细辛汤,有里症的配大黄,即大黄附子汤。
厥阴病的热用乌梅,热化的用黄连配,寒化的用川椒配他,就是温病的椒梅汤、连梅汤有了疾病模型的思想,治病就有了套路,有了套路之后,看病就不会那么辛苦,对疾病的配伍与转归更清楚。
太阳病是发生于上呼吸道的病毒感染,可以伴随水液代谢与凝血代谢紊乱,上感体质壮实的人,是个麻黄汤证,体质偏虚的人是个桂枝汤证,合并水液代谢紊乱是五苓散,凝血功能紊乱是桃核承气汤证.。
吴门秘方歌诀吴门雄志有秘方,丸散膏丹饮煎汤。
温清攻补和祛病,血证咳嗽枇杷饮,升麻败毒并升降,封髓丹兼汇通扬。
百草汤剂治顽疾,誉满天下众杏林,今将方证对应齐,一一道来请细听。
----------------------------------攻法有四要熟知,祛病用方抓独始,>攻法四方感冒消瘦纳差汗,淋巴肿大肥儿散。
吴雄志老师中西汇通总结
![吴雄志老师中西汇通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46b812e14791711cc7917b4.png)
中西汇通往往舌淡多津的,五苓散证,如果细心去查支原体,往往有肺炎支原体感染,五苓散证是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特异处方,只要病原体有肺炎原体炎感染,五苓散有特殊疗效。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一般是病毒感染继发、消化功能不好,免疫力低下。
合并腺病毒感染,容易诱发出血性膀胱炎和脑膜炎,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桃核承气汤证.。
五苓散最常见于支原体,疱疹病毒、EB病毒常表现为麻杏苡甘汤,因为EB病毒感染表现为舌苔厚腻。
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容易继发中耳炎和虹膜睫状体炎。
急性咽炎后,耳朵痛,耳朵听不见,两耳无所闻,还可以同时并发虹膜睫状体炎,眼睛红,这是中医讲的少阳之为病、口苦别咽干、目眩也,少阳病。
少阳病继发细菌感染后,易发生两种转归,发生细菌性心内膜炎和急性肾小球肾炎。
麻杏石甘汤证也属于阳明病,后世常加知母。
阳明病有两种转归,一种是自愈好了,体质弱、气虚的人出现太阴病的症状,比如痞证,本来胃气功能弱的人,用发汗的药物,抑制胃肠的功能蠕动,出现半夏泻心汤、厚朴生姜甘草人参汤。
第二种是小陷胸汤证,因为感冒抑制胃肠道的蠕动导致胃肠压力增高、腹胀、食物返流、另外可以合并慢阻肺被外感诱发,厚朴麻黄汤证。
还可以由外感合并胸水,胸水一般见于肺癌、肺结核、和特发胸膜炎,还有一种是在肺炎的基础上并发胸水阳明病持续发烧,会有两个改变,一个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节律被打破了,中医叫阴虚,知柏地黄丸、百合汤证。
一个是肾上腺皮质功能处于低水平,中医叫阳虚,四逆汤之类,合并心衰就用真武汤。
如果一个人感冒之后,咳三个月还在咳,你可能不知道这种病人要开五苓散。
到了少阳病还没有缓解,随后就是休克、休克我们叫做厥阴病,厥热胜复,休克后体温不回来的话,冷冷冷这个人就冷死了,他就是一个疾病的基本转归的过程。
慢性支气管炎的迁延期也可以咳两个月都不好,可以用厚朴麻黄汤|感冒好后出现烧心、疼、不舒服,感冒抑制胃肠蠕动,引起胃食管返流症,是个小陷胸汤证,支原体感染用五苓散,知道了疾病的传变规律、看病很简单,不知道规律,每天都在那里辩证你看到的疾病是孤立的,是片断,你一定想不到贲门炎是由感冒有关系而且来了一个少阳病体质,你根本上想不到她会肿,会出现急性肾炎、肾小球肾炎,一个普通的感冒,寒邪外感麻黄汤,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小青龙汤一个慢性支气管急性发作、厚朴麻黄汤,肺气肿,伤寒论时说的是小青龙汤加石膏汤、越婢汤,到肺心病的小(shuo米??)汤这些疾病里头,除了麻黄汤,都用了石膏,明明是太阳病,为什么用石膏呢小青龙加石膏汤和厚朴麻黄汤有什么区别?小青龙加石膏汤偏于痰很清稀的,白色泡沫痰为主,厚朴麻黄汤偏于以喘为主,以气逆明显,气逆明显,用小青龙加石膏汤。
黄帝内经:素问第29章 太阴阳明论
![黄帝内经:素问第29章 太阴阳明论](https://img.taocdn.com/s3/m/361313690975f46526d3e109.png)
太阴阳明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翻译】黄帝问道:太阴、阳明两经,互为表里,是脾胃所属的经脉,而所生的疾病不同,是什麽道理?【原文】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翻译】岐伯回答说:太阴属阴经,阳明属阳经,两经循行的部位不同,四时的虚实顺逆不同,病或从内生,或从外入,发病原因也有差异,所以病名也就不同。
【原文】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翻译】黄帝道:我想知道它们不同的情况。
【原文】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
故阳道实,阴道虚。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
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藏,则(月真)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
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
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
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
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翻译】岐伯说:人身的阳气,犹如天气,主卫互于外;阴气,犹如地气,主营养于内。
所以阳气性刚多实,阴气性柔易虚。
凡是贼风虚邪伤人,外表阳气先受侵害;饮食起居失调,内在阴气先受损伤。
阳分受邪,往往传入六腑;阴气受病,每多累及五脏。
邪入六腑,可见发热不得安卧,气上逆而喘促;邪入五脏,则见脘腹胀满,闭塞不通,在下为大便泄泻,病久而产生痢疾。
所以喉司呼吸而通天气,咽吞饮食而连地气。
因此阳经易受风邪,阴经易感湿邪。
手足三阴经脉之气,从足上行至头,再向下沿臂膊到达指端;手足三阳静脉之气,从手上行至头,再向下行到足。
所以说,阳经的病邪,先上行至极点,再向下行;阴经的病邪,先下行至极点,再向上行。
故风邪为病,上部首先感受;湿邪成疾,下部首先侵害。
【原文】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翻译】黄帝道:脾病会引起四肢功能丧失,这是什麽道理?【原文】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黄帝内经--太阴阳明论》
![《黄帝内经--太阴阳明论》](https://img.taocdn.com/s3/m/b5135352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21.png)
《黄帝内经--太阴阳明论》
《黄帝内经--太阴阳明论》是中医学的重要典籍之一,它论述了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食物调节阴阳平衡。
本文主要从作者对《太阴阳明论》的理解和感受入手,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
《太阴阳明论》强调了人体内部阴阳平衡的重要性,阐述了阴阳失调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其中,“太阴”和“阳明”指的是中医学中的两个经脉,其中太阴为阴经,属于手厥阴肺经;阳明为阳经,属于足阳明胃经。
通过调节食物以及草药的使用,可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改善疾病症状。
通过阅读该典籍,我对中医学的阴阳观念以及中草药治疗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太阴阳明论》中提到了很多中草药以及食材的使用方法,阐述了不同材料如何通过不同方法处理和使用,以此平衡人体的阴阳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作者通过一些具体例子引导读者更好的理解和应用该理论,使得读者不仅能够理解中医学的阴阳平衡观念,更能够将其应用到生活实际中。
总之,《黄帝内经--太阴阳明论》是继《黄帝内经--素问》之后中医学重要典籍之一。
它对于中医学理论的深入了解和应用有着重
要的作用。
与现代医学不同,中医学注重门门相承,以中西合璧的方式来服务公众,帮助人们更好的获得健康。
在读完该典籍之后,我更加广阔了对中医学的认知,愿意多学习中医学,从而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健康。
吴雄志老师六经传变
![吴雄志老师六经传变](https://img.taocdn.com/s3/m/1a64ad35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0b.png)
吴雄志老师六经传变
六经巡经传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三阳传变,三阴递进。
寒性体质巡经传,厥阴转出少阳
太阳传少阳,柴胡桂枝汤;少阳传阳明,大柴胡汤
阳明传太阴,白虎加人参汤,其背恶(微)寒(阳虚)
入少阴,附子理中或四逆汤。
入厥阴,白通加猪胆汁汤,厥热胜复,转出少阳。
越经传
热性体质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转出少阳(太阴无热证)
阴虚内热
郁体人(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转出少阳
太阳病柴胡桂枝汤
少阳传太阴,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传入少阴动血
传入厥阴动风
伏邪温病太阳少阳少阴,转出少阳
潜伏少阳,内陷少阴
伏于少阴厥阴,青蒿鳖甲汤、蒿芩清胆汤
温病太阳阳明少阴厥阴,转出少阳(按热化转归)
表里传
阳明传太阴(巡经传)
少阳传厥阴太阳传少阴(越经传)
开阖传
阳明传太阴
白虎汤中知母,避免清气分热而伤阴(少阴)
枢机传
少阳少阴咽喉截,黄芩生地细辛
第283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
咽痛而复吐利。
少阳无寒证,寒为脾虚。
“太阴阳明论”
![“太阴阳明论”](https://img.taocdn.com/s3/m/15ab7339763231126edb1193.png)
内容提要
1.阐述脾与胃阴阳表里的配合以及胃为五脏六腑之海、 脾为胃行其津液的生理功能。 2.指出脾与胃不同病因与发病特点,阐明“阳道实、 阴道虚”的病变原理。 3.从脾治中央及土生万物,提示临床调理脾胃的重要性。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曰:四 支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 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爲胃行其津液,四 支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 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帝曰: 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 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 得獨主于時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
脾(胃)不主时的意义
生理方面: 脾主运化,胃主纳谷,纳化结合, 灌溉四旁,其它四藏才有生机,其物质基础 才能得到保障,脾胃的功能活动在人后 天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 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病理方面: 脾胃有病,运化失常,气血精微化生 不足,人体各个内脏器官得不 到充分的营养,功能就会低下。 人体抗病能力不足,为外邪的 入侵及内邪的滋生提供了条件, 故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阳 道 实, 阴 道 虚
凡事物之属于阳者, 必须有刚悍、充实、向外等特点
而事物之属于阴者,必须有 柔弱、不足、向内等性质。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阳道实,阴道虚
“阳道实,阴道虚”是对以 阳明胃为代表的六腑 (及其络属的阳经)、 以太阴脾为代表的五脏 (及其络属的阴经) 病理特点的高度概括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方法探讨
病案举例
1、初期( 伤后1- 2 个月) : 针灸以“治手三 阳法”为主,方药以蠲痹汤加苏木、桃仁、 红花、没药、三七粉。 2、 中期( 伤后2-4 个月) :针灸以“治手三 阴法”为主, 配合“治手三阳法”,方药以 补阳还五汤加丹参。 3、 后期( 4 个月以上) : 针灸以“手足十二 针”为主,方药以补中益气汤加附子。
素问·太阴阳明论
![素问·太阴阳明论](https://img.taocdn.com/s3/m/6065415e19e8b8f67d1cb99c.png)
中医学院内经教研室
原文307 (一级)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 曰:四支皆禀[1]气于胃,而不得至经[2], 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 行其津液[3],四支不得禀水谷气[4],气日 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 生,故不用焉。
中医学院内经教研室
注 释:
[1]禀:《说文》曰:“禀,赐谷也。” [2]至经:《太素》作“径至”,直接到达之
注 释:
[1]禀:《说文》曰:“禀,赐谷也。” [2]至经:《太素》作“径至”,直接到达之意。 [3]津液:指水谷之精气。 [4]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
张介宾注:“四肢之举动,必须赖胃气以为用, 然胃气不能自至于诸经,必因脾气之运行,则胃 中水谷之气,化为精微,乃得及于四肢也。”
······
治痿独取阳明 《素问·痿论》
中医学院内经教研室
谢谢
中医学院内经教研室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 曰:四支皆禀[1]气于胃,而不得至经[2], 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 行其津液[3],四支不得禀水谷气[4],气日 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 生,故不用焉。
中医学院内经教研室
注 释:
[1]禀:《说文》曰:“禀,赐谷也。” [2]至经:《太素》作“径至”,直接到达之
意。 [3]津液:指水谷之精气。
中医学院内经教研室
原文307 (一级)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 曰:四支皆禀[1]气于胃,而不得至经[2], 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 行其津液[3],四支不得禀水谷气[4],气日 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 生,故不用焉。
中医学院内经教研室
素问·太阴阳明论
吴雄志老师中西汇通总结归纳
![吴雄志老师中西汇通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6cd03b0e009581b6bd9ebe0.png)
升麻鳖甲汤七变,加减化裁神奇现,>升麻鳖甲汤七方
多发性骨髓瘤病,一加升麻鳖甲汤。
慢性肝炎厥转少,二加升麻鳖甲汤,
盆腔炎症囊肿疾,三加升麻鳖甲汤。
厥阴消渴和下利,四加升麻鳖甲汤,
自身免疫阴阳毒,五加升麻鳖甲汤。
夜热早凉厥转少,六加升麻鳖甲汤,
鼻血呕血热出血,加味泻心汤止血。>五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热,加减黄连阿胶汤,
阳虚出血要温阳,止血温阳摄血汤。
气虚出血要补气,止血益气摄血汤,
各种出血无病因,不防先尝止血饮。
----------------------------------
咳嗽有五要辨别,寒饮瘀痉痨分列。>咳嗽五方
肺痨结核肺癌症,空洞咳血痨咳方,
我有两个特别典型的病例,一个从春节开始病,到五一劳动节,另一个从五六月份病到国庆节。我们南方到了五一劳动节基本上穿衬衫啊,他还是羽绒服,戴帽子。我问你是怎么了,他说我就是怕冷,吹了一点风,一身都是凉的。一看病人以前用过的方子,全是补药,什么都补了,就是没有很好的透表。我就是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几剂药下去就把羽绒服脱掉了,一个礼拜后复诊就穿衬衫了,这个都是因为前面“误治失表”啊。
----------------------------------
封髓丹五要会用,加减之法均不同。>封髓丹四加一方
补中养血滋阴阳,四封髓丹各擅长,
气虚生热相火动,口疮肛炎用补中。>气
血虚生热火不固,火降血下养血功,>血
阴虚火旺火妄动,清热凉血滋阴用。>阴
凉血清气温阳易,虚阳上浮潜阳控,>阳
尿浊泄痿兼失眠,湿热下注柴妙饮。>痿
吴雄志老师中西汇通总结
![吴雄志老师中西汇通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b3f8fa084868762caaed56a.png)
中西汇通往往舌淡多津的,五苓散证,如果细心去查支原体,往往有肺炎支原体感染,五苓散证是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特异处方,只要病原体有肺炎原体炎感染,五苓散有特殊疗效。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一般是病毒感染继发、消化功能不好,免疫力低下。
合并腺病毒感染,容易诱发出血性膀胱炎和脑膜炎,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桃核承气汤证.。
五苓散最常见于支原体,疱疹病毒、EB病毒常表现为麻杏苡甘汤,因为EB病毒感染表现为舌苔厚腻。
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容易继发中耳炎和虹膜睫状体炎。
急性咽炎后,耳朵痛,耳朵听不见,两耳无所闻,还可以同时并发虹膜睫状体炎,眼睛红,这是中医讲的少阳之为病、口苦别咽干、目眩也,少阳病。
少阳病继发细菌感染后,易发生两种转归,发生细菌性心内膜炎和急性肾小球肾炎。
麻杏石甘汤证也属于阳明病,后世常加知母。
阳明病有两种转归,一种是自愈好了,体质弱、气虚的人出现太阴病的症状,比如痞证,本来胃气功能弱的人,用发汗的药物,抑制胃肠的功能蠕动,出现半夏泻心汤、厚朴生姜甘草人参汤。
第二种是小陷胸汤证,因为感冒抑制胃肠道的蠕动导致胃肠压力增高、腹胀、食物返流、另外可以合并慢阻肺被外感诱发,厚朴麻黄汤证。
还可以由外感合并胸水,胸水一般见于肺癌、肺结核、和特发胸膜炎,还有一种是在肺炎的基础上并发胸水阳明病持续发烧,会有两个改变,一个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节律被打破了,中医叫阴虚,知柏地黄丸、百合汤证。
一个是肾上腺皮质功能处于低水平,中医叫阳虚,四逆汤之类,合并心衰就用真武汤。
如果一个人感冒之后,咳三个月还在咳,你可能不知道这种病人要开五苓散。
到了少阳病还没有缓解,随后就是休克、休克我们叫做厥阴病,厥热胜复,休克后体温不回来的话,冷冷冷这个人就冷死了,他就是一个疾病的基本转归的过程。
慢性支气管炎的迁延期也可以咳两个月都不好,可以用厚朴麻黄汤|感冒好后出现烧心、疼、不舒服,感冒抑制胃肠蠕动,引起胃食管返流症,是个小陷胸汤证,支原体感染用五苓散,知道了疾病的传变规律、看病很简单,不知道规律,每天都在那里辩证你看到的疾病是孤立的,是片断,你一定想不到贲门炎是由感冒有关系而且来了一个少阳病体质,你根本上想不到她会肿,会出现急性肾炎、肾小球肾炎,一个普通的感冒,寒邪外感麻黄汤,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小青龙汤一个慢性支气管急性发作、厚朴麻黄汤,肺气肿,伤寒论时说的是小青龙汤加石膏汤、越婢汤,到肺心病的小(shuo米??)汤这些疾病里头,除了麻黄汤,都用了石膏,明明是太阳病,为什么用石膏呢小青龙加石膏汤和厚朴麻黄汤有什么区别?小青龙加石膏汤偏于痰很清稀的,白色泡沫痰为主,厚朴麻黄汤偏于以喘为主,以气逆明显,气逆明显,用小青龙加石膏汤。
太阴阳明论
![太阴阳明论](https://img.taocdn.com/s3/m/3d94a57748d7c1c709a14504.png)
阳受风气,阴受湿气
易感性。风为阳邪。人体头面与阳分最先最易感受;湿为 阴邪,人体下部与阴分最先最易感受。
原文: 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译文: 故风邪为病,上部首 先感受;湿邪成疾, 下部首先侵害。
不同性质的邪气对人体部位的侵犯有一种趋向性
以类相从,同气相求
属阳的邪气,多侵犯属阳的部位;
交 足 三 阳
上 行 至 头 ,
之 气 , 从 足
足 三 阴 经 脉
译 文 : 手 足
关于十二经脉:
1.手三阴经:起于胸中走向手指端,与手三阳经交 会,手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2. 手三阳经:起于手指端走向头面部,与足三阳 经交会,手三阳经包括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 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3. 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走向足趾端,与足三阴 经交会,足三阳经包括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4. 足三阴经:起于足趾端走向腹部和胸部,在胸 中与手三阴经交会,足三阴经包括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第 二 十 九
太 阴 阳 明 论 篇
黄帝内经第一小组
总述
题解:
1,太阴:即足太阴脾经; 2,阳明:即足阳明胃经; 概述: 本节以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为例,阐明了整 个阴经和阳经因其阴阳属性、循行部位和四时虚 实逆从等不同,所以其疾病的虚实变化、发病部 位、症候、名称等都各自有别的特征。
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
属阴的邪气,多侵犯属阴阳受风气,阴受湿气”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风邪伤害人体,往往上部先受到侵 袭,如伤风感冒等;
太阴阳明论的启发
![太阴阳明论的启发](https://img.taocdn.com/s3/m/c248072c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8d.png)
太阴阳明论的启发继续回到阳明太阴病,上文说过内经有一篇太阴阳明论,专门阐述脾胃之间的关系,这一篇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观念,正好是能切合伤寒论中重视中焦保津液的指导思想,文中提到;“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
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
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
”这一段经文说的很直接,说明脾为三阴,是最大的阴,是最能代表三阴经病的代表,三阴经的代表太阴脾是为阳明胃行其津液的,那么同样少阴肾是为太阳膀胱行其津液,少阳厥阴亦相同。
上文说过什么是津液,津液就是阳作用在阴上的表现,说句大实话,就是一个人津液得通,五脏六腑四肢九窍功能的实现,都必须依靠津液来维持,那个津液源源不断的供给的状态就是阴阳合和的标志,假如津液不足,影响了局部的功能,就会在人体循经部位产生相应的症状出现。
正如内经拿脾胃来做例子,“其脉贯胃属脾络嗌”就是说依靠经脉的畅通来实现运输通道的实现,太阴经是串联起胃经和人的咽喉部位的。
正常的情况下“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这句经文说明阳明是所有脏腑津液运输动力的源泉,阳明是化气生精的,总督一身阳气的化生。
阳明胃腑的饮食入内化生精微的能力出现问题,是造成个人慢性呕吐厌食症这是精神类疾病的基础。
太阴脾经经气不利,是很多慢性病,以糖尿病为主的各种病变的基础。
不能为胃行津液,也就是说就算是阳明胃的功能正常,化生的气血充足,太阴经出现问题也会造成不能运化送达各个脏腑为用的问题,这些本该送达四肢九窍的精华,积聚在中焦,是造成中焦局部肥胖以至于造成各型糖尿病伴随症的主要原因。
同样的道理,上文谈到过的太阳少阴之间的关系,膀胱太阳腑是司气化生津液的,少阴肾经是为膀胱经行其津液的,肾气的生发是膀胱气化之津液的输送动力。
这个膀胱府气化生成的津液出焉是非常关键的,是实现人体水液代谢的二次气化利用的,现实中很多慢性疾病,比如心脏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消渴症,以及各种咽喉部位的病变,都和这个膀胱津液的缺失有关。
巴山夜语吴雄志第十五讲太阴阳明论
![巴山夜语吴雄志第十五讲太阴阳明论](https://img.taocdn.com/s3/m/7156d1ef783e0912a3162a0f.png)
巴山夜语中医大讲堂: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15)太阳阳明论上(1)2015-04-12今天我和各位前辈一同探讨一下结直肠癌,也就是大肠癌的论治问题,以前我对术的东西讲得多,道的东西说的少,我们今天是坐而论道,谈一谈结直肠癌。
1.大肠癌的中医辨病和辨证如果要说结直肠癌的论治的话,我想首先是要知道结直肠癌,或者说大肠癌是什么样的病,首先知道他的病,我说的病是指的很传统的像伤寒论讲的辨六经为病脉证并治的那个病,他的病位究竟在中医的哪个地方?然后再说在这个病位的基础上的这个病怎么样去治疗它。
如果要搞清楚结直肠癌是个什么样的病呢,首先我觉得要去谈一个我提到的“太阴阳明论”。
我年轻的时候关注了三个学说,一个是太阴阳明论,一个阴阳水火论,一个六经标本中见论。
我们今天先谈一下太阴阳明论,来看结直肠癌究竟是在哪一个病,然后再说他的这个治疗的问题。
三焦的中医生理概述老子讲过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什么是道呢,道是天地之纲纪,中气之父母。
中气是什么,中气在人是土,在人为脾胃,他是天地人初始之气,中气的运转,因为他本身是一个混元之气,混元之气由于中气的运转,就产生了两仪,诞生了阴阳,阴阳升降就诞生了三焦,或者说在天地人之间所谓的三才,三焦和三才就产生了,所以说土者生万物而化天地,这是中气的问题。
那么土,中医是怎么认识的呢,在中医传统的理论,从《内经》到《难经》,这个三焦的问题呀,主要有三个学说,一个认为三焦是什么呢,三焦是水道,津液运行的通道;第二种认为三焦是谷道,食物通过的道路;还一种认为三焦是气道,人身的元气运行的通道。
这三个学说都见于《内经》和《难经》,但是呢,这三个学说所指的东西实际上是相同的。
我们今天主要是说三焦为谷道的问题,《难经·三十一难》就讲了“三焦者,水谷之道路”,在《灵枢·营卫生会篇》就说的很清楚,“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一直到什么“下焦,成糟粕而俱下大肠,而成下焦……”,讲了这个食物在三焦中通过的过程。
《中医脾胃病学》太阴阳明论(二)
![《中医脾胃病学》太阴阳明论(二)](https://img.taocdn.com/s3/m/3778d1a0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48.png)
《中医脾胃病学》太阴阳明论(二)导读: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
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证于一炉,以阴阳定性,三焦定位,以寒热温凉调阴阳之气,以升降浮沉复三焦气化。
对脾胃生理、病理与诊法、治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并附秘方、验方60余首,以飧读者。
第二节太阴阳明阴阳异性体用不同体用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体指形质,用指功能。
《张氏医通》言:“胃体阳而用阴,脾体阴而用阳。
”脾胃阴阳异性,体用不同,故其生理功能不同。
一、阴土阳土论就脾胃之体而言,《脾胃论》曰:“夫脾者阴土也……胃者阳土也。
”《外经微言》亦曰:“少师曰:脾胃皆土也,有所分乎?岐伯曰:脾阴土也,胃阳土也”,明确提出脾胃为土,宜分阴阳。
盖脾为脏属阴,胃为腑属阳,《临证指南医案》云:“胃属戊土,脾属己土,戊阳己阴,阴阳之性有别也。
”(一)阴土阳土,升降纳运有别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阳土为病,浊阴不降;阴土为病,清阳不升。
不过太阴之病,亦有降极反升者,如《素问·脉解》曰:“太阴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
”阳明之病,亦有升极反降者,则为暴注泻痢。
故《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
”运指转运输送,化指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五谷与运化水液两方面。
胃主腐熟与脾主运化不同。
胃主腐熟指食物在胃内经过胃阴胃阳的作用进行初步的物理性与化学性消化,形成食糜,如釜中煮粥。
脾主运化包括运与化两重含义,化又含传化与变化之意。
运化即指食物在小肠内经过脾阳的磨运与脾阴的化物,进行彻底的物理性与化学性消化,形成水谷精微(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与食物糟粕。
2015.04.13-巴山夜语-吴雄志-第十五讲-太阴阳明论1
![2015.04.13-巴山夜语-吴雄志-第十五讲-太阴阳明论1](https://img.taocdn.com/s3/m/c46045d77cd184254a353555.png)
2015.04.13-巴山夜语-吴雄志-第十五讲-太阴阳明论1D热温凉来调其阴阳润燥,以升降浮沉扶起三焦气化,它就可以使阴阳辨证更为具体明晰,使三焦辨证更为完善可法,使气化学说更为切实可用。
这段话我需要重复,我重复一遍。
人体的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以阴阳太阴阳明为本,以三焦为道,分而言之则为三焦,合而言之则为阴阳,分而言之则为阴阳,合而言无非中气之变化,这是理论。
实际辨证中怎么辨,以中气为核心,把阴阳辨证和三焦辨证融为一炉,通过阴阳来定它的病性,三焦来定它的病位,来阐明人身气化的道理,用寒热温凉来调它什么,阴阳的润燥,不是说有阴阳辨证、三焦辨证嘛,以阴阳明性嘛,那就用寒热温凉来调其阴阳润燥,以升降浮沉来复其三焦的气化,三焦来定位嘛,这样阴阳辨证更为具体明晰,使三焦辨证更为完善可法,使气化学说更为切实可用,这就是我们的所谓的“三纲两常”的脾胃病辨证方法。
基本上呢我前面就把这个太阴阳明论的内容大概的书的序言读了一遍,因为时间太有限的问题,读了一遍。
我再详细阐述一下太阴阳明论的这个东西。
太阴阳明,它首先是阴阳异位,其次是虚实相更,最后是什么呢,升降相因。
阴阳异位就是太阴肺阳明胃,太阴脾阳明大肠。
虚实相更呢就是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
升降相因就是什么呢,清阳自下而升,输脾转肺归心,浊阴自上而降,传化而出,所以叫更逆更从。
它的升降相因叫更逆更从。
我们总结为四个字,太阴阳明,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
第二个特点就是太阴阳明,阴阳异性,体用不同。
这里需要说明的就是我们讲土啊,土有阴土与阳土的区别,也就是说它这个五行分阴阳,就在我们今天讲的这个病的角度上,土分阴土与阳土,阳明是阳土,太阴是阴土,阴土阳土它升降纳运有别。
纳食主胃,运化主脾。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所以阴土阳土,胃和脾,它升降纳运有别。
纳食主胃,运化主脾。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阳土为病,浊阴不降,阴土为病,清阳不升。
不过太阴之病,也有降极反升者,阳明之病又有升极反降者。
吴雄志先生论“死在太阴?”
![吴雄志先生论“死在太阴?”](https://img.taocdn.com/s3/m/1df6af37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93.png)
吴雄志先生论“死在太阴?”如果认为“太阳、少阴是表,少阳、厥阴是半表半里,太阴、阳明是里”,那么就有了“死在太阴”的说法。
因为里虚证就是太阴,所以有人说人的生命终结在太阴。
可是大家要知道,《伤寒论》的太阴病篇,没有一个字说到死。
而实际上《伤寒论》讲的死证,主要集中在少阴篇和厥阴篇。
我把太阴篇第一条到最后一条念给大家听,没有一条涉及到“死”字。
第一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这是太阴之为病脉证提纲。
脉证提纲在后面有一个补充:“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脉证提纲是对太阴病发病基本情况的概括。
第二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讲的是太阴中风,六经都讲中风。
第三条是太阴病欲解时,六经病都是这么讲的。
第四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讲了太阴病的桂枝汤。
因为太阴病脉浮无力,气虚的人脉浮,后面我们讲太阴病的时候会详细讲。
太阴病脉是浮的,可以用桂枝汤发汗。
第五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与“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这两句都是补充太阴病脉证提纲的。
然后又说了一条什么呢?“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如果说腹满时痛,里头有大便的,可以用桂枝加芍药汤通便。
如果说“大实痛者”,再加大黄。
最后说:“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也就是说如果病人胃气弱的话,你要用大黄、芍药通便,量要少。
太阴篇就讲了一个太阴病脉证提纲,两条补充,再就是太阴中风,太阴病欲解时,这都是写六经病的统一套路。
最后说太阴病用什么处方?用桂枝汤。
然后给你说了如果肚子疼有大便的,要用芍药通便;如果大便硬一些,加大黄;如果这个人胃气弱的时候,用芍药、大黄的量要少。
太阴病篇总共就讲了这些内容。
哪条跟死亡有关系?死亡,从西医看有两个原因:心衰和休克。
心跳没了、血压没了这个人就会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山夜语中医大讲堂: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15)太阳阳明论上(1)2015-04-12今天我和各位前辈一同探讨一下结直肠癌,也就是大肠癌的论治问题,以前我对术的东西讲得多,道的东西说的少,我们今天是坐而论道,谈一谈结直肠癌。
1.大肠癌的中医辨病和辨证如果要说结直肠癌的论治的话,我想首先是要知道结直肠癌,或者说大肠癌是什么样的病,首先知道他的病,我说的病是指的很传统的像伤寒论讲的辨六经为病脉证并治的那个病,他的病位究竟在中医的哪个地方?然后再说在这个病位的基础上的这个病怎么样去治疗它。
如果要搞清楚结直肠癌是个什么样的病呢,首先我觉得要去谈一个我提到的“太阴阳明论”。
我年轻的时候关注了三个学说,一个是太阴阳明论,一个阴阳水火论,一个六经标本中见论。
我们今天先谈一下太阴阳明论,来看结直肠癌究竟是在哪一个病,然后再说他的这个治疗的问题。
三焦的中医生理概述老子讲过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什么是道呢,道是天地之纲纪,中气之父母。
中气是什么,中气在人是土,在人为脾胃,他是天地人初始之气,中气的运转,因为他本身是一个混元之气,混元之气由于中气的运转,就产生了两仪,诞生了阴阳,阴阳升降就诞生了三焦,或者说在天地人之间所谓的三才,三焦和三才就产生了,所以说土者生万物而化天地,这是中气的问题。
那么土,中医是怎么认识的呢,在中医传统的理论,从《内经》到《难经》,这个三焦的问题呀,主要有三个学说,一个认为三焦是什么呢,三焦是水道,津液运行的通道;第二种认为三焦是谷道,食物通过的道路;还一种认为三焦是气道,人身的元气运行的通道。
这三个学说都见于《内经》和《难经》,但是呢,这三个学说所指的东西实际上是相同的。
我们今天主要是说三焦为谷道的问题,《难经·三十一难》就讲了“三焦者,水谷之道路”,在《灵枢·营卫生会篇》就说的很清楚,“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一直到什么“下焦,成糟粕而俱下大肠,而成下焦……”,讲了这个食物在三焦中通过的过程。
在《难经·四十二难》还指出来,“七冲门何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上口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
”所以,我们先拿出结论,后再分析他。
因为时间非常有限,我用一刻钟的时间,不多谈了。
所以说从飞门到贲门,也就是我们的口、咽、食管,他属于是上焦,属上焦太阴肺所主,主受纳,水谷由此入。
从贲门到阑门(胃和小肠)属中焦,属中焦为阳明胃与太阴脾所主,主腐熟运化与升清降浊,其中贲门到幽门,也就是胃,他是阳明胃所主,主腐熟通降,从幽门到阑门,为小肠,他是太阴脾所主,主运化升清,也就是说胃主要是有形谷物的消化,肠主要是吸收的问题,最后一个是阑门到魄门,这个说到了大肠和肛门。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他是属于下焦,为阳明大肠所主,主传导,糟粕由此出。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飞门到贲门,口、咽、食管,为什么属上焦,是太阴肺所主呢,我们去看《难经》他的详细的论述,大家去翻那个《灵枢·营卫生会篇》。
去讲它的上焦的问题,比如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它详细的讲了这个上焦的过程,所以我们来治口、咽、食管的疾病,很多时候,我的处理都是用太阴肺的药物,包括口腔癌,口腔溃疡,咽部肿瘤,或者食管的肿瘤,我们常常从太阴肺来治,包括胃食管反流病,大家发现会有一些效果,以后去体会。
还有一个问题,小肠为什么是太阴脾所主,这里有一个小肠属太阴脾的一个考究,因为这个脾呀,西医的脾是引进中国的,它翻译上只用了我们现代的脾,实际上你去看中医传统的文献,去考究它的话,小肠属于中医脾的过程,在我的书里面讲的很清楚,但我们没有时间详细的去讲它了。
太阴阳明论所以这个是我们拿到的第一个图,你看我前面发了一个图,就是从贲门以上,食管以上,食管及以上的,它是上焦的,它跟心肺在一起,是太阴肺所主,主受纳,水谷由此入。
从这个贲门到幽门,就是这个胃,它属于阳明胃,幽门到阑门就是小肠,它属于太阴脾,这两个属于中焦,一个主腐熟运化,一个主升清降浊。
最后呢,从这个阑门到魄门,就是大肠肛门属于下焦,是阳明大肠所主,主传导,糟粕由此出。
在《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到,出入肺,则神气化利,所以,阴阳啊,它是升降的枢纽,太阴肺主升的,阳明胃肠主降的,这个太阴阳明它就是一个升降的枢纽。
第二个,三焦者,升降之道路,为什么呢?胃降,则上焦的火金下潜;脾升,则下面的水木蒸腾。
中焦运转,则交通上下,所以人身上的升降由中焦的影响很大,就是胃脾,胃降脾升,他就导致上焦心肺下沉,下焦肝肾上升,所以中焦运转则交通上下。
具体说来就两句话啦,一个是阴阳者,升降之枢纽,太阴与阳明,一个主升,一个主降。
三焦者,升降之道路,脾胃的升降沟通上下,心肺与肝肾。
而太阴阳明在生理上还有一个特点,太阴阳明阴阳异位。
为什么叫阴阳异位呢?首先是太阴肺,太阴肺过了然后是阳明胃,阳明胃过了是太阴脾,太阴脾过了是阳明大肠,就是口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它是太阴肺,阳明胃,太阴脾,阳明大肠,所以它叫阴阳异位。
第二个是虚实相争,胃虚而肠实,肠实而胃虚。
这个在西医看,胃肠的运动是什么呢,是一节一节,上一节的食物往下一节排空,就导致了整个肠和胃是一虚一实。
然后阴阳异性,一个是太阴,一个是阳明,体用相近,体用相近是什么意思呢?太阴体阴而用阳,喜燥而恶湿,中见阳明燥化,阳明体阳而用阴,喜润而恶燥,中见太阴湿化,最后一句阳明体阳而用阴,喜润而恶燥,中见太阴湿化,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讲的大肠癌的论治。
所以人体的气化它是以中气脾胃为根本,以阴阳、太阴与中气脾胃为根,以阴阳、太阴、阳明为本,以三焦为道。
分而言之为三焦,合而言之它就是为阴阳,分而言之是阴阳,合而言之它无非就是中气的变化。
所以我们以中气为核心,把阴阳辨证与三焦辨证融为一炉,用阴阳呢去定它的性,三焦呢,去定他的位,阴阳来定它的病性,三焦来定它的病位,从而阐明人身的气化,用寒热温凉来调其阴阳润燥,以升降浮沉扶起三焦气化,它就可以使阴阳辨证更为具体明晰,使三焦辨证更为完善可法,使气化学说更为切实可用。
这段话我需要重复,我重复一遍。
人体的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以阴阳太阴阳明为本,以三焦为道,分而言之则为三焦,合而言之则为阴阳,分而言之则为阴阳,合而言无非中气之变化,这是理论。
实际辨证中怎么辨,以中气为核心,把阴阳辨证和三焦辨证融为一炉,通过阴阳来定它的病性,三焦来定它的病位,来阐明人身气化的道理,用寒热温凉来调它什么,阴阳的润燥,不是说有阴阳辨证、三焦辨证嘛,以阴阳明性嘛,那就用寒热温凉来调其阴阳润燥,以升降浮沉来复其三焦的气化,三焦来定位嘛,这样阴阳辨证更为具体明晰,使三焦辨证更为完善可法,使气化学说更为切实可用,这就是我们的所谓的“三纲两常”的脾胃病辨证方法。
基本上呢我前面就把这个太阴阳明论的内容大概的书的序言读了一遍,因为时间太有限的问题,读了一遍。
我再详细阐述一下太阴阳明论的这个东西。
太阴阳明,它首先是阴阳异位,其次是虚实相更,最后是什么呢,升降相因。
阴阳异位就是太阴肺阳明胃,太阴脾阳明大肠。
虚实相更呢就是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
升降相因就是什么呢,清阳自下而升,输脾转肺归心,浊阴自上而降,传化而出,所以叫更逆更从。
它的升降相因叫更逆更从。
我们总结为四个字,太阴阳明,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
第二个特点就是太阴阳明,阴阳异性,体用不同。
这里需要说明的就是我们讲土啊,土有阴土与阳土的区别,也就是说它这个五行分阴阳,就在我们今天讲的这个病的角度上,土分阴土与阳土,阳明是阳土,太阴是阴土,阴土阳土它升降纳运有别。
纳食主胃,运化主脾。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所以阴土阳土,胃和脾,它升降纳运有别。
纳食主胃,运化主脾。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阳土为病,浊阴不降,阴土为病,清阳不升。
不过太阴之病,也有降极反升者,阳明之病又有升极反降者。
所以这大体的特点啊。
这第一个特点,阴土阳土,升降纳运有别。
第二个特点,阴土阳土,润燥喜恶不同,阳明阳土,喜润而恶燥,润则受纳通降,燥则关格不入。
太阴阴土,喜燥而恶湿,燥则运化升清,湿则腹满自利。
这里面润燥喜恶不同主要就是因为太阴阳明有表里中见的联系,《素问·六微旨大论》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来,“少阳太阴从本……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见。
”这句话很重要,阳明厥阴,不谈厥阴,这里讲阳明,阳明不从标本,从乎中见,中见什么,从乎太阴中见。
这里来领会结直肠癌的一些病理特点比较重要。
太阴性湿,阳明性燥,燥湿之间它实际上有什么,有三个关系,有哪三个关系呢?第一,燥湿混杂,这方面王三虎王教授是专家,也就不谈了。
第二呢,燥湿互化,王教授说得很重要的,很多的。
第三是,燥湿同形,燥湿同形就是我们讲的燥极似湿,湿极似燥,哎,注意哦,燥极似湿,这个在结直肠癌可以看到的,中见舌苔红腻,纳呆眩晕,芳香苦燥淡渗都不见效。
这个时候就是我们讲的燥极似湿的情况。
湿极似燥,你像五苓散辈,明明是水湿停留,它表现出来什么东西,便秘啊,小便短少,发热啊,口渴啊那些,那就湿极似燥。
关于《素问》这个至真要大论说的这个阳明不从标本,从乎中见。
主要是阳明本燥而标阳,中见太阴湿化,从太阴中见之化。
因为阳明喜润而恶燥,必赖中气太阴湿化,故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如果中见不主,它就要燥化,成为阳明腑实证。
从本就成为阳明腑实证,从热呢,它就从标,燥从本为阳明腑实证,若从标而为阳明经热证。
就是说这个承气汤与白虎汤的问题。
如果中气太过阳明就可以见湿证,可以见寒湿证和湿热证。
所以经常这个阳明的湿热证,寒湿证,表现为大便秘,腑气不通嘛,阳明。
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阳明。
为什么我们只谈阳明,因为我们讲结直肠癌,不讲其他的,而且这个很多见。
还有一个就是阴土阳土,它的寒热虚实不同,阳土为病多实多热,就是阳明胃和阳明大肠,阳土为病,多实多热;阴土为病,多虚多寒。
所以常说:实则阳明,阳道实也;虚则太阴,阴道虚也。
这里头原因主要就是阳土生在君火。
它这个就是什么,因为阳土是君火所生,它的火就容易动生实热,故胃火宜弱不宜强。
阴土所生在相火,相火火易衰而生虚寒,故脾阳宜强不宜弱。
所以,《伤寒论》怎么说的,《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所以你看,它这个就讲的,阳道实。
还有是“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立什么?立泻心汤。
治胃火心下痞,泻心泻什么,它就是泻心中的君火。
最后还一点,阴土阳土,气血多少不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
所以那个《素问·血气形志》篇说“阳明常多气多血,太阴常多气少血”。
所以这个胃肠啊,阳明胃肠啊,是多气多血的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