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_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数学二年级下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毫米、分米的认识是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一的内容。
1毫米有多长?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分米有多长?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
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2.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通过观察、比较,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通过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
3.教学重难点重点:毫米、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
难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
4.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看黑板上老师写的厘米加米,看到它们你能联想到什么?预设生:1米=l00厘米(师:你想到了厘米与米的关系)生:l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生:比划1米的或1厘米的长度。
师:通过厘米和米能联想到这么多的数学知识,真了不起。
二、小组合作任务一:量一量师:1.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测量这根小棒,看看这根小棒有多长?2.在测量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交流完成将学具放回原处,并用你的坐姿告诉我,现在开始)预设生:比l厘米长-点,比1厘米短一点。
师:这根小棒到底有多长?你们有什么办法准确测量出来吗?预设生:用更小、更短的单位。
生:用毫米测量。
师:l毫米有多长呢?1毫米你l厘米小,看来1毫米就藏在1厘米里。
任务二:画一画师:1.在老师提供的尺子上你想1厘米分成几个小格,师其中一小格是1毫米?!2.画完后先小组交流,说给大家吃。
三、汇报交流师:现在同学们将学具放到原处,身体坐正,用耳朵认真听,想一想他的分法和你一样吗?看哪位同学听的仔细。
师:请1号纸同学上台讲解他的分法。
生:规范语言汇报。
师:这是你的分法,请回去。
《毫米、分米的认识》 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毫米、分米的认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毫米、分米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为后续学习千米的认识以及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测量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 10 毫米,1 分米= 10 厘米,1 米= 10 分米。
教材通过让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铅笔的长度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认识新的长度单位。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基础,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还比较陌生。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需要通过直观的操作和具体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 10 毫米,1 分米= 10 厘米,1 米= 10 分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和测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理解毫米和分米的长度概念,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直观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操作发现法。
小学数学_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能感知、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实际测量活动中,经历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尺子进行测量;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建立长度认识。
情感与态度目标: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
三、教具准备:常规:米尺、小尺子、一分硬币、卡片四、学具准备:直尺、一分硬币、卡片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师:有个小朋友叫甜甜,他特别喜欢看《齐天大圣》这本书,每晚必读。
这天晚上,甜甜读着、读着就睡着了,而且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出示信息图)他梦到谁了?生:齐天大圣。
师:对,孙悟空有一根神奇的金箍棒,它可以变长…….变成1千米长,还可以变小,变成1分米长,放在手心里。
还能变得更小,变成5毫米,放在耳朵里。
生:观察图上呈现的数学信息,根据图上信息对话,变成1千米长,变成1分米,变成5毫米。
师:可甜甜这时急了,她不知道1毫米有多长,你知道吗?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生:厘米、米。
(板书:厘米、米)师:用字母怎样表示?生:Cm、m。
师:请用手势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呢?学生用手势表示,大拇指和食指捏在一起,指尖的距离大约是1厘米。
师:1米大约有多长呢?学生两臂展开的距离大约是1米。
师:厘米和米有什么关系?生:1米=100厘米师: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小学数学_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1。
【教材分析】本部分知识是学生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以“甜甜梦到孙悟空,看到金箍棒的不同变化”为情境,来引入对毫米和分米概念的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为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明确长度单位之间的联系。
2.结合实际测量和具体的生活情境,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在具体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体会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毫米和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1分硬币、卡片、长度不同的金箍棒纸条、米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谈话:甜甜是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
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
他梦到了什么?(课件演示动画。
)谈话: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找到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回顾厘米和米的研究方法:在尺子上先找到了1厘米,然后在生活中感受1厘米到底有多长,又建立起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运用它们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采用动画的形式呈现出甜甜的梦里孙悟空变金箍棒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测量金箍棒纸条长度埋下伏笔。
通过回顾学习厘米和米的研究方法,进行学习方法的迁移。
二、自主探索,建立表象1.认识毫米(1)联系生活,交流经验谈话:金箍棒有多长呢?预设:7厘米追问:你是怎样量的?谈话:金箍棒变了。
现在有多长呢?预设:要想准确地量出纸条的长度,要用一个更小的单位。
板书:毫米的认识谈话:在尺子上找到1毫米。
谈话:尺子上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毫米用mm表示(2)直观操作,建立表象谈话:怎样比划1毫米的长度。
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精选9篇)
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篇1【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例1【教材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而且对于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依据。
【学情分析】“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因此在教学时,注意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活动,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意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会进行毫米和厘米的换算。
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等。
【教学流程】【情境导入】1、提问:请同学们拿出米尺,找找上面有哪些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厘米)同桌互相用手比比看。
我们在表示什么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举例说说。
什么物体用厘米呢?为什么?2、出示1分硬币,它的正面是什么形状?(圆形)请你来量量这个圆形最宽的地方大约是几厘米?谁来指指它的厚度是哪?够不够1厘米?3、引出课题,看来光有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还不够用,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或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还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谁知道是什么?(可能有学生能回答出毫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6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6篇《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3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的第1课时,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重点是毫米、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是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
四、教法和学法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如下方法:(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
(2)巧设疑问,激发兴趣: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五、教具准备学生准备:纸尺、塑料尺、一分钱硬币、小金箍棒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四根金箍棒(1米、20厘米、1分米、7毫米),生活中常见的接近1毫米和1分米的物品。
毫米、分米的认识
毫米分米的认识篇一: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课题】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本课为——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中信息窗1,以甜甜梦到齐天大圣为情境,以金箍棒的变化引入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的认识。
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知道1米=100厘米,对1米和1厘米有一定的感知,能借助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同时学生初步学会了测量的方法。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能感知、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经历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尺子进行测量.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学用具】常规:米尺、卷尺、小尺子、一元硬币、一分硬币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具】直尺、卷尺、一元硬币、一分硬币【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教师谈话:有个小朋友叫甜甜,他特别喜欢看《齐天大圣》这本书,每晚必读。
这天晚上,甜甜读着、读着就睡着了,而且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他梦到谁了?预设:齐天大圣。
教师谈话:对,孙悟空有一根神奇的金箍棒,它可以变长??.变成1千米长,还可以变小,变成1分米长,放在手心里。
还能变得更小,变成5毫米,放在耳朵里。
观察图上呈现的数学信息,根据图上信息对话,变成1千米长,变成1分米,变成5毫米。
教师引导:可甜甜这时急了,她不知道1毫米有多长,你知道吗?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并为本课作简洁铺垫,提出问题。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预设:厘米、米。
(板书:厘米、米)教师谈话:用字母怎样表示?预设:Cm、m。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分米和毫米》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分米和毫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分米和毫米》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熟练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长度计量。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景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概念,具备了一定的长度计量基础。
但学生对于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还不够熟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米和毫米,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学习兴趣也需要进一步激发,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熟练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长度计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长度计量,以及理解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操作材料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情景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教学新课:介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实物,直观地感受分米和毫米。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实践,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长度计量,巩固对它们的理解。
4.换算练习:学生进行分米和毫米的换算练习,加深对换算关系的掌握。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公开课说课稿
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分米和毫米》是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节公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两种长度单位,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单位认知基础,他们已经学习了米和厘米的概念。
但是,学生对分米和毫米的认知可能还比较模糊,换算关系也容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长度单位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巩固他们对分米和毫米的认知。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米和毫米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长度单位换算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分米和毫米。
2.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实物和模型,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长度单位观念。
3.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进行实际测量和换算,增强实践能力。
4.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促进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制作小桌布,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学生观察实物和图片,自主探究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3.实践操作: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和换算练习,巩固对分米和毫米的认知。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数学是⼈们认识⾃然、认识社会的重要⼯具。
它是⼀门古⽼⽽崭新的科学,是整个科学技术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在社会各个⽅⾯的应⽤越来越⼴泛,作⽤越来越重要。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数学《毫⽶、分⽶的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数学《毫⽶、分⽶的认识》教案 教学⽬标: 1、使学⽣认识长度单位毫⽶和分⽶,初步建⽴1毫⽶、1分⽶的长度观念,知道1⽶=10分⽶,1分⽶=10厘⽶,1厘⽶=10毫⽶。
2、培养学⽣的实际操作能⼒和简单的推理能⼒。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应⽤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的创新意识及应⽤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教学重点:使学⽣建⽴1毫⽶、1分⽶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在建⽴长度观念时,对毫⽶、厘⽶、分⽶、⽶之间的关系,⽐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尺;直尺、⼀分硬币、橡⽪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新课 师:你们猜⼀猜,⽼师的⾝⾼是多少? 学⽣猜完后教师说明:⽼师的⾝⾼是1⽶68厘⽶。
师:⽶和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家⽤⼿势⽐划⼀下,1⽶⼤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般⽤⽶作单位? 师:请⼤家再⽤⼿势表⽰⼀下,1厘⽶⼤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般⽤厘⽶作单位? 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到数学1号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约是多少厘⽶吗?⾃⼰量⼀量。
⽣:1号本的长⽐17厘⽶多,⽐18厘⽶少,它的宽⽐13厘⽶多,⽐14厘⽶少。
师:1号本的宽⽐13厘⽶多,⽐14厘⽶少,那究竟有多长呢? 要想⽐较准确地量出1号本的宽,就要⽤⼀个⽐厘⽶⼩的长度单位——毫⽶来量。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的认识。
(板书课题) ⼆、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毫⽶。
(1)1毫⽶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 (还有⼀些⼩刻度线,这些⼩刻度线把1厘⽶⼜分成了⼀些⼩格。
《分米和毫米》说课稿 苏教版
《分米和毫米》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分米和毫米》是在学生已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及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比较分析,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使学生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概念;由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所以,教学难点是学生对物体的估测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四、教法学法本节课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实物展示法,师生共同参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实践,探究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和1厘米分别是多长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100厘米)这一复习导入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米和厘米的知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要学习的新单位。
(二)新知探究1、认识毫米(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上课时,我运用课件出示情景图片《齐天大圣—金箍棒》,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画面,读一读金箍棒是多长?启发学生当金箍棒不够整厘米时,如何确凿的表示金箍棒的长度?然后启发学生观察直尺,为什么每一厘米中有许多小格?设计意图:选用富有童趣的素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用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分米和毫米》教学计划及教案(共2个课时)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分米和毫米》教学计划及教案(共2个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分米和毫米》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及换算。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能够进行分米和毫米的换算,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对本节课要学习的分米和毫米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是,学生对于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可能还不够清晰,对于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能还不够熟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能够进行分米和毫米的换算。
2.培养学生运用分米和毫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及换算。
2.运用分米和毫米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操作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分米和毫米的实物模型、PPT等。
2.学具:尺子、分米和毫米的实物模型、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引入新课,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教室的长度是多少分米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米这个长度单位。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分米和毫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然后,教师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确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3.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米和毫米的换算练习,如:“1分米等于多少毫米?1毫米等于多少分米?”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4. 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解决,如:“一根绳子长2米,把它剪成每段1分米,可以剪成几段?”学生通过解答问题,巩固对分米和毫米的运用。
5.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分米和毫米,还有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拓展对长度单位的知识。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教学设计例与评析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教学设计例与评析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熟练运用它们进行长度测量。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后续学习其他长度单位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于毫米和分米这样的微小长度单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展示、亲身体验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毫米和分米。
此外,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长度测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难点:熟练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长度测量,以及理解毫米和分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毫米和分米的长度。
2.直观演示法:借助实物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毫米和分米。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长度测量,增强实践能力。
4.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毫米和分米的模型、实物道具、测量工具。
2.学具:学生测量工具、练习册。
3.课件:多媒体课件、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铅笔、课本等,引导学生关注长度。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铅笔有多长吗?课本又有多长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2.呈现(10分钟)展示毫米和分米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它们。
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教材分析教材概述第三单元的教材名称为《分米和毫米》,是中国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主要涉及长度的概念、分米和毫米的计量方式以及特定场景下的长度计算等知识点。
通过这个教材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长度的测量和计算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材内容分析1.长度的概念本单元的首个知识点介绍了长度的概念,以及长度的量词——米。
学生了解到长度是衡量物体的一个基本特征,而米是用来衡量长度的基本单位。
2.分米的计量在了解了长度和米的概念后,本单元介绍了计量长度的方式。
首先,学生学习到了一米可以分成几个等分——分米。
接着,教材阐述了分米的概念,并借助配图,将分米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分米与米的换算关系。
3.毫米的概念与计量在分析了分米后,本单元进一步引入了毫米的概念。
毫米是一种更细小的长度单位,教材表述了一毫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并且通过生活情境的几个例子,向学生展示了毫米计量的具体方法。
4.特定情境下的长度计算本单元最后一个知识点是在分米和毫米的基础上,应用到特定的生活场景中。
例如最常见的身高和跳绳长度等,都是通过精确的分米和毫米进行计算估算的。
教材的优缺点优点1.生活情境化的设计本单元的教材设计了很多生活情境,如买绳子、量身高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长度的测量和计算方法,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2.图文并茂的阐述方式教材设计了大量的配图,让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加深他们对长度的认识。
同时,这些配图还有助于学生较快地掌握长度的计量方法。
缺点1.涉及面不广本单元关注的是长度的测量和计算,虽然很详细地讲述了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和计量方法,但是并未涉及到其他单位长度的量词和计算方法。
这会导致学生在了解长度时掌握不够全面。
2.知识点重复教材中出现了一些知识点的重复,如分米和毫米概念的阐述和换算关系的讲解,多次重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教学建议针对以上优缺点,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以:1.采用多种途径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更多长度量词和计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兀《分米和毫米》教材分析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教材分析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教材分析二年级(上册)已经教学了米和厘米,本单元继续教学分米和毫米。
这样,学生就认识了常用的各个长度单位。
教学分米和毫米要建立1分米和1
毫米的概念,知道它们有多长;要能应用分米和毫米,根据具体物体选用恰当的单位表达长度;要知道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先教学分米,再教学毫米,最后教学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
1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需要通过活动体会。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教学活动。
(1)在引出单位时产生鲜明的第一印象。
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教材在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分米和毫米,力求使学生产生比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
在引出分米时,出示了一个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
的文具盒,告诉学生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
这样引出新的单位分米,能让学生知道表示文具盒的长、宽各多少,除了用厘米作单位还能用分米作单位,同时还知道
1 分米比1 厘米大(10 厘米才是1 分米)。
在引出毫米时,用
直尺量数学书的厚,发现不到1 厘米。
比1 厘米小的长度怎样表示呢?需要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2)看直尺首次感知1 个单位有多长。
直尺是度量长度的工具,尺上的刻度比较准确。
因此,通过看直尺上的1 分米和1 毫米能让学生准确地感知它们的实际长度。
在看直尺上的1 分米时,教材承接前面的“ 10 厘米是1 分米”,在直尺的上面用红线括出10 厘米长的一段,并注上 1 分米,便于
学生观察。
还要求学生用直尺画一条长 1 分米的线段,再次
感受1 分米的实际长度。
在看直尺上的 1 毫米时,教材告诉
1 毫米”,在教材的
学生“1 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
指点下感知1 毫米是很短的。
(3)找相关的物体丰富感性认识。
在直尺上感知 1 分米和
1 毫米固然准确,但往往不牢固,离开了直尺或间隔了一段时间,首次感知的印象会淡忘。
因此,教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 分米”。
通过说可以有两点收获:一是反馈、检查学生在直尺上的首次感知是否有效,可以从他们说的物体是不是大约长1 分米看出来。
二是借助学生身边
的、熟悉的、自己找到的物体帮助长时记忆 1 分米是多长,
以后在回忆1 分米有多长或判断其他物体的长是不是大约 1 分米时,可以把熟悉的物体的长作为参照。
1 毫米是很短的,让学生寻找长1 毫米的物体比寻找1 分米的物体难。
所以,教材编排作了相应调整。
先列举了一些实例,如1 分硬币、银行卡或电话卡、
10 张纸叠在一起的厚度都大约1 毫米,让学生知道1 毫米的物体还是比较多的。
然后改变问题的提法,不是问学生“哪些物体的长或厚是1 毫米”,而是问“哪些东西的长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凡是比较短的、薄的,不到 1 厘米的物体的长或厚,如米尺的厚度、蚂蚁的身长都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显然,后面的问题容易回答。
(4)用手势比画1 分米和1 毫米。
学生进行了观察直尺、寻找实物等感知长度的活动,这些感知对象的共同特点是长1 分米或长 1 毫米。
用手势比画 1 分米和 1 毫米,是建立相关概念的活动。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
用手势比画,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同特征——1 分米或1 毫米提取出来,这样的动作拉动了思维就是形成概念。
学生在用手势比画时,还可以经历“比画—在尺上验证—修正比画一再验证……”的过程,使1
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
另外,学生掌握了用手势比画1 分米、1 毫米后,就好像随身带了一把尺,便于他们随时进行估测。
(5)和1 米、1 厘米建立结构性联系。
1 分米的长度介于1 米和1 厘米之间,比1 米短、比1 厘米长。
1 毫米的长度比1 厘米短得多。
把新教学的长度单位和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联系起来,从小到大、从大到小依次排一排,想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有益于学生在熟悉的 1 米、1 厘米的概念上建立
1分米、1毫米的概念,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整理长度单位,可以
结合第28页第5题或第30页第4题进行。
2结合测量教学单位间的换算。
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可以应用于单位间的换算。
本单元只进行比较简单的换算,只限于相邻的两个单位,而且都是单名数之间的换算。
教材更新了换算教学的编写思路,结合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单位间的换算,大致分三步教学。
第一步孕伏换算。
第27页第2题看图说出橡皮的长是多少毫米,在图上能看到橡皮的一端对齐了直尺的“ 0”刻度,另一端对齐着直尺上3厘米后面的5毫米刻度。
因为问题是橡皮长多少毫米,于是把3厘米看成30毫米,再加上5毫米得到橡皮全长35毫米。
这里不是教学单位的换算,更不是把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而是在图形直观中通过3厘米是
30毫米孕伏单位的换算。
3厘米是30毫米不是教材告诉学生的,是他们看到和想到的。
教学时要给学生机会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感受教材的孕伏。
第二步感受换算。
第29页上面的一道例题,用文字语言和直尺图画同时表示了笔芯长6厘米,要求把这个长度改写成用毫米作单位。
学生在图的启发下会这样想:1厘米是10
毫米,6厘米是6个10毫米,是60毫米。
这就是单位换算时的思考,这种思考是直观情境激发出来的,是学生主动进行的。
让学生感受换算,要想一想换算时做了什么,怎样做的。
第三步掌握换算方法。
第29 页下面的一道例题把课桌的高80 厘米改写成用分米作单位。
虽然与上面的例题要求不同,但仍然可以类似上面那样去教学。
或是想像有 1 把尺在量课
桌的高,从米尺上看出80厘米是8个10厘米,是8 分米。
或者这样去想:10 厘米是1 分米,80 厘米里有8 个10 厘米,是8 分米。
教学这道例题,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在交流中总结出改写的方法。
另一方面还要与上面的例题比一比,比出要求上的不同以及思考方法的不同,从而掌握换算的方法。
“想想做做”第 1 题在测量图形边长的活动中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说成以毫米为单位的长度,学生仍然可以借助直尺上的刻度进行换算。
体会单位换算是把同一个长度用不同的单位计量,用不同的数量表示。
换算前后的两个数量是相等的。
第2 题在表示手掌宽、一步长的情境中,把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改写成毫米或分米为单位的长度,要利用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进行推理。
这样,再完成第3 题的单位换算就有思想基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