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教案(公开课)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95af38c6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e0.png)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课文:《与妻书》的作者背景、课文内容、主题思想。
1.1.2 分析技巧: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句式结构。
1.1.3 应用拓展: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写作、表达。
1.1.4 情感态度: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1.2.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1.2.3 修辞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1.2.4 句式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句式结构,如长句、短句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内容理解:掌握《与妻书》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1.2 修辞手法分析: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2.1.3 句式结构分析:掌握课文中的句式结构,提高表达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课文深层含义: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2.2 修辞手法运用:能够灵活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2.2.3 句式结构创新:能够在写作中创新句式结构,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步骤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
3.1.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1.3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3.2 教学步骤3.2.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 朗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
3.2.3 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3.2.4 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
3.2.5 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与妻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版
![与妻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版](https://img.taocdn.com/s3/m/a864a63e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bb.png)
与妻书。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版本文《与妻书》是林觉民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夕,深夜写给妻子的一封绝笔信。
林觉民在信中表达了自己为了国家和民族而舍弃家庭和爱情的决心和信念,以及对妻子的深情和歉疚。
全文按照主线“吾衷”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交代写信的原因和心情,第二部分具体阐述“吾衷”,第三部分加深言情和说理。
通过研究本文,我们可以了解革命前辈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在研究本文时,我们可以通过朗读课文来理解文章的含义。
全文按照主线“吾衷”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交代写信的原因和心情,第二部分具体阐述“吾衷”,第三部分加深言情和说理。
通过研究本文,我们可以了解革命前辈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三段中所追忆的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忆这三件事的目的。
作者在第三段追忆了夫妻谈论谁先死、新婚生活和未能告诉妻子实情的三件事,目的是表达他对妻子的深深眷恋和为妻子着想的情感,证明他并非无情之人。
这封信是1911年作者参加广州起义前夕写给妻子的诀别书,作者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妻子,希望与妻子“相守以死”,甚至希望妻子先自己而死,但为什么最终却决意离妻别子,慷慨赴死?作者在信中表达了他的“爱汝”和“勇于就死”两者统一的思想,认为为了“为天下人谋永福”,他愿意放弃自己的小家庭幸福,牺牲自己。
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抒情是主要的表达方式,通过记叙一些往事和发表议论来增强抒情效果。
例如,第三段追忆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
假设你和你的朋友已经分别两年了,你最近想给他/她写一封信,表达你的思念之情。
你知道书信的格式和写作方法吗?你会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你的感受呢?二、知识讲解与技能训练:书信的格式包括信头、称呼、正文、落款等部分。
书信的写作方法包括开头、中间、结尾三个部分。
在写作书信时,要注意表达方式,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九年级语文上册《与妻书》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与妻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4f52b7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55.png)
九年级语文上册《与妻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能够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
(2)学习作者英勇献身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生僻词汇和句子。
2.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 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林则徐的生平和事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与妻书》,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僻词汇和句子。
(2)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生僻词汇和句子。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3)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
(2)学习作者英勇献身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僻词汇和句子。
3. 结合课文,思考如何表达对家人的感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策略1. 生动讲解:用生动的语言和事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图片展示: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abce4728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d1.png)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与妻书》的作者背景、文学地位和主题思想。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人生、爱情和牺牲的思考。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与妻书》是南朝梁时期文学家萧统写给妻子的一封书信,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1.2.2 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句,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1.2.3 文化背景:介绍萧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以及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特点。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环境,激发学生对《与妻书》的兴趣。
2.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2.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4 课堂讲解: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文化背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感受课文中的爱情和牺牲精神。
2.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讨论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3.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3 课堂测试:进行课堂小测验,测试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4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4.1 教材:《与妻书》相关教材或选集。
4.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学资料和学术研究。
4.3 多媒体工具:投影仪、PPT等,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
4.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增加对课文背景的了解。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第一课时:介绍课文背景,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与妻书 省优获奖 公开课教案版
![与妻书 省优获奖 公开课教案版](https://img.taocdn.com/s3/m/cc811445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5b.png)
与妻书省优获奖公开课教案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与妻书》,使学生了解写信人的背景、信件的写作背景以及信件的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与妻书》,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信件的书写格式、信件内容的理解。
2. 教学难点:信件中所蕴含的情感、家庭观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写信人的背景、信件的写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信件,理解信件的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信件的书写格式、信件中所蕴含的情感。
4. 课堂讲解:讲解信件的书写格式,分析信件中所蕴含的情感、家庭观念。
5. 课堂练习:让学生写一封给家人的信,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信件的书写格式、内容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变化,了解学生对家庭观念和责任感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扩展:1. 对比分析:《与妻书》与其他古代信件的异同,了解古代信件的特点。
2. 文化传承:介绍信件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现代社会信件的应用。
七、课后作业:1. 书写一封给家人的信,要求信件格式正确,表达真挚的情感。
2. 调查身边人的信件交流情况,了解现代社会信件的使用现状。
八、教学延伸:1. 开展信件交流活动,让学生体验信件带来的情感交流。
2. 组织家庭亲情主题活动,增进学生对家庭观念和责任感的认识。
九、课程评价:1. 学生自评: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信件的书写和表达能力。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3eee6f86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92.png)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1.1.2 分析文本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1.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文本内容理解1.2.2 修辞手法分析1.2.3 表达能力培养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1.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2.2 教学难点2.2.1 作者情感的深刻体会。
2.2.2 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3.1.1 教师通过引入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文本阅读与理解3.2.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3.2.2 教师提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3 修辞手法分析3.3.1 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
3.3.2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4 表达能力培养3.4.1 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3.4.2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所学修辞手法。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与妻书》的读后感。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程度。
5.2 评价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能力。
5.3 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与方法6.1 教学策略6.1.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6.1.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修辞手法。
6.2 教学方法6.2.1 课堂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和修辞手法。
6.2.2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第七章:教学实践与反思7.1 教学实践7.1.1 教师进行课堂演示,展示修辞手法的运用。
7.1.2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教师进行点评。
7.2 教学反思7.2.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7.2.2 学生反馈学习效果,提出改进建议。
第八章:教学资源与工具8.1 教学资源8.1.1 教材《与妻书》文本。
林觉民《与妻书》公开课教案3篇
![林觉民《与妻书》公开课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5769b1a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60.png)
林觉民《与妻书》公开课教案3篇《与妻书》优质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文中所用典故,及其相关成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一)时代背景。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
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
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
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
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征集挑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
但这次起义仍然失败了。
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调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
结果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
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
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cbad33a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b9.png)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能够把握《与妻书》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3)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会通过分析文本,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和对国家的忠诚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 《与妻书》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3. 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与妻书》的文本材料。
2. 教师准备相关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资料。
3. 教师准备教学PPT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林则徐的生平和成就,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妻书》的背景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与妻书》,理解文本内容。
(2)学生标注不理解的字词,进行自主学习。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和对国家的忠诚精神。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家庭观念。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体验作品中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与妻书》的阅读笔记。
(2)学生选择一首古代诗歌,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本中的关键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与妻书 省优获奖 公开课教案版
![与妻书 省优获奖 公开课教案版](https://img.taocdn.com/s3/m/28db9292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5b.png)
《与妻书》省优获奖公开课教案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与妻书》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作者林则徐在面临生死关头时,以深沉的爱意和真挚的情感,给妻子写下这封告别信。
本教案以此为契机,通过分析文章内容、品味词句、领略作者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升文学素养。
1.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林则徐的生平背景,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品味课文优美的词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深沉的爱意和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与妻书》是清朝道光年间,林则徐因禁烟运动被贬新疆时,给妻子写的一封告别信。
信中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不舍、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信中字字含情,句句铭心,展现了林则徐崇高的品质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2 教学重点(1)作者生平背景和课文写作背景。
(2)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
(3)课文优美词句的品味。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生平背景和课文写作背景,掌握课文基本内容,准备课堂上分享。
3.2 课堂分享(1)介绍作者林则徐的生平背景和课文写作背景。
(2)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讨论课文中的难点、疑点。
(3)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3 品味词句(1)教师挑选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欣赏。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词句,交流感受。
(3)教师总结,强调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第四章:课堂拓展4.1 讨论题目(1)谈谈你对林则徐的印象和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
(2)如果你处在林则徐的境地,你会如何选择?4.2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3 汇报交流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五章: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与妻书》的读后感。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f6146fc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a0.png)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与妻书》教案课题名《与妻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感叹句、反诘句、对偶、排比等句式表达情感的写法,以及综合运用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的技巧。
3.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豪情;学习革命先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教学难点 1.文中所用典故及相关成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授课所用视频、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
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译文:清朝末年,(我们)革命党人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艰难危险,凭着坚毅不屈的精神,同残害民众的敌人相搏斗,遭受的挫折不止一次,(然而)牺牲状况的惨重,要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总督衙门这场战役为最(厉害了)。
我们党的精华,(几乎)全部牺牲,那个损失可以说太大了!然而这次战役,(英雄们)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溅红宇内,(他们的)浩然正气充满四面八方,草木(有情)为这次战役满怀悲痛,风云(有知)因(这次战役)而变了颜色。
全国长期受压抑的人心,(也因此)才大大地振奋(起来)。
(人民对于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汹涌的洪水冲击山沟一样,(气势浩大,)不可阻挡,不到半年武昌的大革命因此而成功了。
(如此看来,)这次战役的价值,简直能使天地(为之)震惊、鬼神(为之)哭泣,(它将)同武昌革命的战役一样永垂不朽(为后人纪念)。
语文教案《与妻书》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与妻书》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8bcb9a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b1.png)
语文教案《与妻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与妻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和牺牲精神。
(2)培养学生对家庭、爱情的尊重和珍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与妻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古代文学的特点。
(2)提问:你们对爱情和家庭有什么看法和经历?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与妻书》。
(2)学生总结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对课文《与妻书》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与妻书》的启发,写一篇给亲近人的信。
(2)学生互相交流并给予评价,教师进行指导和总结。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能力: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与妻书》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注释。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延伸1. 小组活动:(1)学生分组,选择一个与课文《与妻书》相关的主题。
(2)各小组进行研究和讨论,准备进行全班分享。
2. 全班分享:(1)各小组代表进行分享,展示他们的研究和讨论成果。
与妻书 省优获奖 公开课教案版
![与妻书 省优获奖 公开课教案版](https://img.taocdn.com/s3/m/ee82850ba32d7375a41780e5.png)
前行的路,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人生的帆,不怕狂风巨浪,只怕自己没胆量!有路,就大胆去走;有梦,就大胆飞翔。
14 与妻书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课文,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革命前辈“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目标1和3。
指导法、分析法、积累法。
投影仪、多媒体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无数先烈,为了国家和民族,舍弃了自己的家庭和爱情,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林觉民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与妻书》。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侯人。
中国同盟会成员,留下情真意切的绝笔“与妻书”。
黄花岗起义时被俘,最后从容就义,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2)背景链接1911年4月27日(阴历辛亥年3月29日),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
起义虽经精心准备,但因寡不敌众,最终失败,一百多革命志士遇难。
后收殓遗骸七十二具,合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这封《与妻书》是1911年,林觉民从日本回国参加广州起义,在离家去广州的路上,深夜里在手帕上写下的。
2.生难字词(1)字音肖.(xiào)不能禁.(jīn)如晤.(wù)旁.(bànɡ)的.的(dí)(2)词义【如晤】如见面。
旧时书信用法。
【狼犬】狼和狗,喻指坏人的帮凶。
【太上】最上,最高。
【语云】古语说。
【盖】原本,原来。
【有身】怀孕。
年轻,那么短暂,那么迷茫。
如果你不能给自己一张耀眼的文凭、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那么,你还可以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先听录音正音;接着默读理解文意;再大声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与妻书》教案
![《与妻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4a2e93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b6.png)
《与妻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林觉民及本文时代背景,掌握谓、至、语、其、依依、善、尽等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体会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2、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作者对妻子的深挚情感。
3、理解烈士在家国之爱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本文的至情至理。
2、难点:走进烈士心灵,理解烈士舍家为国、舍生取义的情感历程。
【课时安排】拟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故事导入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
三毛和荷西你的眼睛可真好看,里面有晴雨、日月、山川、江河、云雾、花鸟,但我的眼睛更好看,因为我的眼里有你。
遇见你之前,我从未想过结婚;遇见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人。
——钱钟书我进清华,一为读书,二为钟书。
——杨绛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沈从文和张兆和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无数先烈,为了国家和民族,舍弃了自己的家庭和爱情,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林觉民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与妻书》。
【板书】与妻书林觉民二、简介背景和作者(一)背景【媒体显示】1911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爆发。
在打两广新高门的敢死队中就有林觉民,起义失败后林觉民英勇就在黄花岗起义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夏历二十六日)夜,林觉民写下两封绝笔信,一封写给父亲封写给妻子。
写给妻子的那封绝笔书,就是《与妻书)(二)作者【媒体显示】林觉民(1887-1911)近代民主革命者,字意洞,号抖飞,福建人。
少年时就接触民主思想,一生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国内求学——接受新思想(“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二是1907年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时期,主要思想(“中国危殆至此,男儿死就死了,何必效新亭对泣,凡是有血气的男子,怎么能坐视第二次亡国的惨状呢?”);三是24岁——参加广州起义,25岁——黄花岗之役七十二烈土之一。
与妻书 省优获奖 公开课教案版
![与妻书 省优获奖 公开课教案版](https://img.taocdn.com/s3/m/8bbc99a1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7c.png)
《与妻书》省优获奖公开课教案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与妻书》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激发学生对本文的阅读兴趣,培养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林觉民的身份、背景。
简述《与妻书》的创作背景。
强调本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思考。
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增强课堂趣味性。
第二章:文本解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分析《与妻书》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本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等元素。
探讨作者通过文本表达的主题思想。
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2.3 教学方法采用分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分析,总结文本特点。
第三章:情感体验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与妻书》所表达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3.3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营造有利于情感体验的氛围。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进行引导和鼓励。
第四章:创作实践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能力。
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汲取灵感,进行文学创作。
4.2 教学内容分析《与妻书》的创作手法,引导学生尝试模仿。
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寻找灵感,进行创作。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分析《与妻书》的创作手法。
学生现场进行文学创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五章:课堂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与妻书》的理解。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究欲望,进行拓展学习。
5.2 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拓展学习。
5.3 教学方法采用问答法,巩固学习内容。
推荐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第六章:文学背景探究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晚清民初的历史背景。
分析《与妻书》在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价值。
6.2 教学内容介绍晚清民初的社会状况,政治环境。
与妻书(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与妻书(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e784312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f5.png)
与妻书(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与妻书(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篇文章为教师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材中的《与妻书》这篇课文。
本篇文章旨在为教师们提供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教授这篇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
2. 掌握关于情感、生活观念等方面的词汇、短语和表达方式。
3. 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意识和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
(2)掌握关于情感、生活观念等方面的词汇、短语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课文中的情感与精神内涵。
(2)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本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向学生介绍课文的作者、背景、写作体裁等,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指导学生学习文章的思路和主旨。
2. 朗读法:由教师和学生轮流朗读文章,加强对文章情感的理解,提高朗读技能。
3. 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文学形式、修辞、意象和情感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互动法:通过让学生与教师互动,进行短问短答、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5. 写作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如写文章提炼主旨、做读后感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导师可以以如下形式展开讲述:教师先简单介绍文本背景及一些背景知识,让学生回想自己的爱情故事和感受,明确角色关系,创设文本的共情环境,引导学生展开阅读。
2. 讲授(1)介绍作者及主题:教师先简单介绍作者陶渊明和《与妻书》的主题;(2)语篇分析:在整体阅读前或整体把握阅读后,教师需要分析文章文体、文本类型、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例如文章分几段,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有所谓的“高潮、转折、结尾”等等;(3)语句分析:针对文章中的一个或多个段落,教师需要仔细分析其语句构成,如词汇用意、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
2、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教学思想:
1、首先围绕原课本的单元要求,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
对妻子深挚的爱。
从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角度提高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能力。
文学是情感的象征,但我们在许多以革命英雄人物为主人公的作品里,往往忽视人物
本身的情感,为表现崇高思想而弱化了人性,其实,英雄也有个人感情,也有其对家庭,对
亲
人的爱与留恋,正是《与妻书》中贯穿始终的对妻子深挚的爱恋,才更使林觉民这个人
物显得真实,亲切和伟大。
2、其次,理解文中林觉民在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本课教学思想的特色,不在于仅仅赞美林觉民烈士的舍家为国情感。
课文中林觉民所面对的,
是一个两难选择,妻子与国家,任何一方都不忍舍弃。
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还难以作出判
断和选择,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直面这一两难问题,对此进行思考,对激发学生的使命意
识、爱国情感和由家至国的责任感,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为推翻清王朝腐朽的统治,公元 1911 年 4 月 27 日,革命志士炮轰两广总督府,遭遇清军围攻,死伤惨重,其中一位25 岁的青年林觉民,留下了一封荡气回肠的《与妻书》,文如
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感动天下。
二、背景和资料
1、黄花岗起义:1910 年 11 月孙中山、黄兴、赵声等革命党人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庇
能会议,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黄兴担任总指挥。
1911 年 4 月 27 日下午 5 时 30 分,黄兴率 130 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
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
准派来弹压起义的北洋军短兵相接。
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
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撤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牺牲,牺
牲的中国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八十六人,其中七十二人的遗体由潘达微寻获安葬于
广州红花岗。
潘达微将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此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2、林觉民(1887-1911) ,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侯人。
少年之时,即
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
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 年春回国,4 月 24 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
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
后从容就义,史称"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之一。
林觉民受伤被俘后,有人以保存国家元气劝说两广总督张鸣岐对林觉民刀下留情,张鸣
岐说:“此人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也称得上奇男子⋯⋯这样的人才留给革
命党,为虎添翼,这还了得。
”临刑时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4 岁。
三、体味文中作者对妻子的挚爱深情
1、林觉民在起义前夕在绢帛上留下了一封《与妻书》,留给妻子的,这是一封情书,还是一
封遗书呢?
2、林觉民写下这封《与妻书》的用意是什么?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①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②恐汝不察吾衷⋯⋯忍悲为汝言吾衷
3、林觉民说深怕妻子不能体会“吾衷”,吾衷即我的心意,林觉民有怎样的吾衷呢?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4、这个说法不是自相矛盾吗?既然“至爱汝”,又为什么能“勇于就死”呢?既然“至爱汝”,
又为什么舍得“勇于就死”呢?我们来看看林觉民是怎么解释的?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
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林觉民说因为我深深地爱着你,所以我以这份心去爱天下人,我愿意牺牲自己的
幸福,帮天下人谋幸福。
就是将爱妻之情与报国之志统一起来,即舍小我以成大我。
5、林觉民的小我,也就是对妻子的深爱之情,即“至爱汝”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四五年前某夕关于谁先死的谈话
围绕与妻子有关的日常生活,直说对妻子的深挚爱恋。
以上均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挚爱深情和不忍离别的内心痛苦。
离别前,切切叮嘱妻子抚养孩子,子承父志。
甚至,死后,他也愿意
一愿哭相和
二愿真有鬼
三愿心电感应是实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得到,林觉民是真爱他的妻子,这份爱刻入了他的骨血之中,让他肝肠
寸断。
四、理解作者在两难抉择中体现的“大爱”(重点)
1、既然如此“至爱汝”,又为何忍舍妻而“勇于就死”呢?当时国事如何?请同学们找一找。
①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②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
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
③离散不相见,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2、概括说也就是国家腐败,社会黑暗,灾难深重,百姓苦痛。
但是,这与林觉民夫妻何干?他们夫妻二人出身书香门第之家,只要安守本分,相信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为什么林觉民
非得走上一条在旁人看来是不归之路的革命道路?我们来看看林觉民的内心剖白吧。
①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②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③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3、这是一个有小情,但更有大爱的至情至爱之人。
感夫妻之恩爱
悲夫妻之死别
愤国家之黯弱
怜天下之离散
儿女情长,英雄志坚
这是一个真正的有情人。
五、拓展延伸
一百多年前,革命烈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自由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诠释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从而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而一百多年后
的今天,生活在幸福中的中学生们则有人提出了这样的口号:“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
若为爱情故,两者皆可抛。
”学习了今天的课文,对这些学生,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呢?
六、作业
结合林觉民写给父亲的诀别书,体会他牺牲前的心理状态。
不孝儿叩禀父亲大人:
儿死矣,唯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
大罪乞恕之。
七、课外表演
读过了这一封荡气回肠的百年情书,我们的心头总会涌起无限的感慨。
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这一份感慨一起再来品味这份感情。
播放《与妻书》朗诵视频。
课外同学们组成小组,分角色进行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