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用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与妻书教案

与妻书教案

与妻书教案教案名称:与妻书教案目标:1.理解与妻书的内容和主题。

2.分析与妻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3.发展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与妻书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象。

2.分析与妻书中的人物描写和形象塑造。

3.通过阅读与妻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与妻书的文本材料。

2.备有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

3.准备相关的阅读和写作练习。

4.黑板、粉笔或白板、白板笔。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介绍与妻书的背景和作者,简要概述故事情节和主题。

提问学生对于这个主题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氛围。

第二步:阅读与妻书(3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与妻书的相关章节,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做相关的标记和笔记。

第三步:分析与妻书(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与妻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通过讨论和思考,学生可以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主人公与妻子之间的关系如何?他们之间的情感如何表达?2.主人公是否有自我反思和成长?有哪些具体的表现?3.故事中是否有其他重要的人物?他们起到了什么作用?第四步:创作活动(30分钟)教师提供相关的写作练习,引导学生以与妻书中的情节或人物为创作题材,写一篇短篇故事或情感表达。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提示或范例来帮助学生。

第五步:展示和分享(10分钟)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表演或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

教师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评论,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第六步:总结(5分钟)教师对于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问学生对于与妻书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自己的创作作品,并准备轻声朗读或表演给家人或朋友听,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与妻书教案(版)

与妻书教案(版)

《与妻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林觉民烈士的生平事迹,感受其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2)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理解《与妻书》的内容和情感表达,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

(3)学习并运用借景抒情、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家庭、关注亲情,培养良好的家庭美德。

二、教学内容1.林觉民烈士生平事迹介绍2.《与妻书》原文阅读与分析3.《与妻书》写作手法探讨4.《与妻书》情感表达与家国情怀5.课堂讨论与互动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林觉民烈士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其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与妻书》,了解文章大意。

(2)学生标注生词、难句,借助工具书进行查阅。

3.课堂讲解(1)教师对《与妻书》进行逐段讲解,分析文章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借景抒情、以物喻人等写作手法。

4.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与妻书》中的情感表达与家国情怀。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课堂互动(1)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林觉民烈士的其他事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与妻书》的理解程度。

6.总结延伸(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林觉民烈士的家国情怀。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与妻书》的读后感。

四、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成果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以及课后对家庭、亲情的关注程度。

《与妻书》教案简编

《与妻书》教案简编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与妻书》教案简编适用年级:高中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编写人:[你的名字]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与妻书》。

(2)理解《与妻书》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文本内容。

(3)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及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与妻书》。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爱意和忠诚精神。

(2)了解传统文化中的夫妻情感观,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与妻书》。

(2)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分析文本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及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2)作者情感的细腻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林觉民及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与妻书》,感受文本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及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妻子的深厚爱意和忠诚精神。

(2)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5. 课堂小结(2)强调重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与妻书》。

2. 分析《与妻书》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与妻书》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探讨的能力。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背诵、修辞分析及个人感悟。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与妻书》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

初三语文下《与妻书》教学教案

初三语文下《与妻书》教学教案

初三语文下《与妻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与妻书》的背景及作者情感。

学习书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式。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会运用书中的表达技巧。

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情感。

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学习书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式。

2.教学难点:文章中的文言文阅读障碍。

对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对家庭的看法。

简要介绍《与妻书》的背景和作者。

2.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教师辅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式。

3.分析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划分段落层次。

分析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示例分析:a.第一段:介绍写信的背景和原因。

“余亦悔亡二女”:作者对失去女儿的痛苦。

“泪与血俱”:作者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b.第二段: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情感。

“愿言不辱”:作者对妻子的敬爱之情。

“将与君共老”:作者对未来的期许。

c.第三段:表达作者对家庭的责任感。

“此身虽在九泉之下”:作者对家庭的责任感。

“必当负荆请罪”:作者对家庭的责任感。

4.课堂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5.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名句。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深入理解课文,写一篇关于家庭责任感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活跃。

2.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在今后的教学中,需加强对文言文阅读障碍的辅导,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在分析课文时,通过对话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情感内涵。

11.2《与妻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1.2《与妻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组织课堂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文本分析和欣赏技能。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体验文本分析和欣赏的过程。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案例分析法:以《与妻书》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语言、情感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与妻书》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文本分析和欣赏技能。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与妻书》的文本特点和作者情感,掌握文本分析和欣赏技能。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与妻书》相关知识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林觉民传》:一篇关于林觉民生平和事迹的传记,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了解作者的背景和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时期的家书》:一组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的家书,学生可以通过对比阅读,了解不同革命者的情感和思想。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与妻书》的作者背景、文学地位和主题思想。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人生、爱情和牺牲的思考。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与妻书》是南朝梁时期文学家萧统写给妻子的一封书信,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1.2.2 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句,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1.2.3 文化背景:介绍萧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以及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特点。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环境,激发学生对《与妻书》的兴趣。

2.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2.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4 课堂讲解: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文化背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感受课文中的爱情和牺牲精神。

2.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讨论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3.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3 课堂测试:进行课堂小测验,测试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4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4.1 教材:《与妻书》相关教材或选集。

4.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学资料和学术研究。

4.3 多媒体工具:投影仪、PPT等,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

4.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增加对课文背景的了解。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第一课时:介绍课文背景,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与妻书》优质课教学设计

《与妻书》优质课教学设计
作业完成情况
分析学生的作业完成度、正确率和创新性,了解他们对课堂知识的 实际掌握情况。
学生反馈
通过问卷调查或个别访谈,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教师教学的意见 和建议,以改进后续的教学设计。
06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亮点和不足之处
情感共鸣
成功引导学生进入林觉民的内心世界,体会他对妻子的深情厚意。
互动活跃
课堂讨论环节热烈,学生积极参与,展现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感谢观看
THANKS
《与妻书》优质课教
学设计
汇报人:
2023-12-27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学过程 • 教学评价 • 教学反思
目录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与妻书》的创 作背景和作者简况。
了解《与妻书》在中 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 影响。
理解《与妻书》中的 重要概念和观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 准确把握《与妻书》的主题思想
深入挖掘教材
建议教师对课文进行更 深入的研读,丰富教学 内容。
关注学生反馈
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反 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
对未来教学的展望和规划
教学策略调整
针对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拓展
计划引入更多相关历史背景和人物生平,丰富教学内容。
学生能力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 人生观,追求真、善、美的生 活理想。
02
教学内容
《与妻书》的创作背景
创作时间
1898年,清朝末期。
创作背景
林觉民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给妻子陈意映的诀别 信。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1.1.2 分析文本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1.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文本内容理解1.2.2 修辞手法分析1.2.3 表达能力培养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1.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2.2 教学难点2.2.1 作者情感的深刻体会。

2.2.2 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3.1.1 教师通过引入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文本阅读与理解3.2.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3.2.2 教师提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3 修辞手法分析3.3.1 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

3.3.2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4 表达能力培养3.4.1 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3.4.2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所学修辞手法。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与妻书》的读后感。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程度。

5.2 评价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能力。

5.3 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与方法6.1 教学策略6.1.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6.1.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修辞手法。

6.2 教学方法6.2.1 课堂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和修辞手法。

6.2.2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第七章:教学实践与反思7.1 教学实践7.1.1 教师进行课堂演示,展示修辞手法的运用。

7.1.2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教师进行点评。

7.2 教学反思7.2.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7.2.2 学生反馈学习效果,提出改进建议。

第八章:教学资源与工具8.1 教学资源8.1.1 教材《与妻书》文本。

《与妻书》教案简编

《与妻书》教案简编

《与妻书》教案简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与妻书》的背景及作者林觉民的身份和革命精神。

(2)能够把握《与妻书》的主要内容,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3)能够分析《与妻书》的艺术特色,体会其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与妻书》。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林觉民对妻子深厚的感情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与妻书》的内容和主题。

(2)分析《与妻书》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林觉民的革命精神和牺牲精神。

(2)把握《与妻书》中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林觉民的身份和革命背景,激发学生对《与妻书》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与妻书》,理解其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与妻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阅读《与妻书》的心得体会,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6. 总结提高: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与妻书》的内容,谈谈自己对革命先烈的认识和敬仰之情。

2. 请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与妻书》中的精神,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林觉民的革命事迹,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增强对《与妻书》背景的理解。

2. 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林觉民的革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林觉民《与妻书》公开课教案3篇

林觉民《与妻书》公开课教案3篇

林觉民《与妻书》公开课教案3篇《与妻书》优质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文中所用典故,及其相关成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一)时代背景。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

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

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

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

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征集挑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

但这次起义仍然失败了。

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调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

结果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

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

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能够把握《与妻书》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3)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会通过分析文本,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和对国家的忠诚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 《与妻书》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3. 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与妻书》的文本材料。

2. 教师准备相关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资料。

3. 教师准备教学PPT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林则徐的生平和成就,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妻书》的背景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与妻书》,理解文本内容。

(2)学生标注不理解的字词,进行自主学习。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和对国家的忠诚精神。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家庭观念。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体验作品中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与妻书》的阅读笔记。

(2)学生选择一首古代诗歌,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本中的关键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与妻书》教案课题名《与妻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感叹句、反诘句、对偶、排比等句式表达情感的写法,以及综合运用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的技巧。

3.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豪情;学习革命先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教学难点 1.文中所用典故及相关成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授课所用视频、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

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译文:清朝末年,(我们)革命党人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艰难危险,凭着坚毅不屈的精神,同残害民众的敌人相搏斗,遭受的挫折不止一次,(然而)牺牲状况的惨重,要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总督衙门这场战役为最(厉害了)。

我们党的精华,(几乎)全部牺牲,那个损失可以说太大了!然而这次战役,(英雄们)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溅红宇内,(他们的)浩然正气充满四面八方,草木(有情)为这次战役满怀悲痛,风云(有知)因(这次战役)而变了颜色。

全国长期受压抑的人心,(也因此)才大大地振奋(起来)。

(人民对于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汹涌的洪水冲击山沟一样,(气势浩大,)不可阻挡,不到半年武昌的大革命因此而成功了。

(如此看来,)这次战役的价值,简直能使天地(为之)震惊、鬼神(为之)哭泣,(它将)同武昌革命的战役一样永垂不朽(为后人纪念)。

教师教案与妻书

教师教案与妻书

《与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解读文本,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

2、品读语句,体悟作者在两难抉择中体现的“大爱”和高尚情操。

3、联读其他烈士绝笔信,学习革命志士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增强爱国意识,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精读《与妻书》,体会作者对妻子真挚浓烈的爱与不舍。

教学难点:通过感受绝笔信的“公私兼顾”,理解革命前辈在矛盾痛苦中做的选择。

一、导入
以爱情话题与特殊时代导入。

二、作者简介、解题
三、活动一:英雄有情,尺素为凭
《与妻书》被公认为20世纪最美情书,表现了林觉民对妻子浓浓的爱恋,你从信中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他对妻子的爱?
1、直接示爱
2、以昵称示爱
3、以死示爱
4、回忆示爱
……
四、活动二:公私兼顾,纸短情长
林觉民如此爱妻,为何选择抛弃妻子,英勇赴死?请在信中找出原因。

五、活动三:致敬英雄,红色传承
(一)为了缅怀英雄,广华中学高一(10)班的导演们打算为林觉民和陈意映拍一部电影,你会选择谁来当男女主角?说说你的理由。

(二)学生书信改编朗诵表演。

五、活动四:联读家书,汲取力量
联读其他革命烈士绝笔书,感受他们笔下的柔情与力量。

六、作业布置
利用所学书信知识,穿越时空,对话先烈,以当代中学生的身份给林觉民回一封信。

语文教案《与妻书》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与妻书》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与妻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与妻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和牺牲精神。

(2)培养学生对家庭、爱情的尊重和珍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与妻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古代文学的特点。

(2)提问:你们对爱情和家庭有什么看法和经历?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与妻书》。

(2)学生总结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对课文《与妻书》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与妻书》的启发,写一篇给亲近人的信。

(2)学生互相交流并给予评价,教师进行指导和总结。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能力: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与妻书》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注释。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延伸1. 小组活动:(1)学生分组,选择一个与课文《与妻书》相关的主题。

(2)各小组进行研究和讨论,准备进行全班分享。

2. 全班分享:(1)各小组代表进行分享,展示他们的研究和讨论成果。

2024年语文教案-《与妻书》

2024年语文教案-《与妻书》

2024年语文教案-《与妻书》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课文《与妻书》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林觉民的身份背景及其写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2.1 课文《与妻书》的基本内容。

2.2 作者林觉民的身份背景及其写作背景。

2.3 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3.1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厚情感。

3.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四、教学方法4.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4.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4.3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林觉民的身份背景及其写作背景。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5.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5.4 教师讲解:对课文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准备6.1 教材:《与妻书》及相关背景资料。

6.2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6.3 教学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七、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课文阅读和分析,第二课时进行总结和拓展。

八、教学步骤8.1 课文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8.2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林觉民的身份背景及其写作背景。

8.3 情感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深厚情感。

8.4 修辞解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

8.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8.6 课堂提问: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

九、教学评价9.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讨论表现。

九年级语文上册《与妻书》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与妻书》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与妻书》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第一章:教学内容简介1. 课文背景介绍:《与妻书》是近代革命家林则徐在清朝末年,为了抗议英国的侵略而写的。

他在信中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2.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林则徐的背景,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二章:课文解析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情感。

2. 词语解释:解释文中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句子翻译: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让学生掌握句子的意思。

第三章:文章结构分析1. 段落划分:让学生分析课文的段落结构,理解每个段落的主题。

2. 逻辑关系:分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作者的思路。

第四章:修辞手法分析1. 比喻: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分析其修辞效果。

2. 排比: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分析其修辞效果。

第五章:情感分析1. 作者情感:让学生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2. 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心。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和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作者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悟。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掌握生词。

2. 课堂互动:采用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七章: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情感教育: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的教育。

与妻书(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与妻书(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与妻书(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与妻书(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篇文章为教师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材中的《与妻书》这篇课文。

本篇文章旨在为教师们提供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教授这篇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

2. 掌握关于情感、生活观念等方面的词汇、短语和表达方式。

3. 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意识和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

(2)掌握关于情感、生活观念等方面的词汇、短语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课文中的情感与精神内涵。

(2)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本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向学生介绍课文的作者、背景、写作体裁等,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指导学生学习文章的思路和主旨。

2. 朗读法:由教师和学生轮流朗读文章,加强对文章情感的理解,提高朗读技能。

3. 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文学形式、修辞、意象和情感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互动法:通过让学生与教师互动,进行短问短答、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5. 写作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如写文章提炼主旨、做读后感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导师可以以如下形式展开讲述:教师先简单介绍文本背景及一些背景知识,让学生回想自己的爱情故事和感受,明确角色关系,创设文本的共情环境,引导学生展开阅读。

2. 讲授(1)介绍作者及主题:教师先简单介绍作者陶渊明和《与妻书》的主题;(2)语篇分析:在整体阅读前或整体把握阅读后,教师需要分析文章文体、文本类型、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例如文章分几段,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有所谓的“高潮、转折、结尾”等等;(3)语句分析:针对文章中的一个或多个段落,教师需要仔细分析其语句构成,如词汇用意、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

九年级语文上册《与妻书》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与妻书》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与妻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和对革命的忠诚。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课文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掌握。

3. 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林则徐的生平和事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与妻书》,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僻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

(2)教育学生学习作者的忠诚精神,培养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预习下节课内容,提前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3. 选取一段课文进行朗读,培养语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课文中的具体句子为例,讲解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 采用情感教育法,以课文内容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等,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时国家腐 败,社会黑 暗,灾难深 重。
论说 “就 死”
假设了人 们命运的 两种情况
“死” “离”
谅启 解发 自妻 己子 的深 行思 为, 和让 心妻 情子 。理
• 我确实是希望跟你共同生活到老,但拿今天的形势看 来,天灾能够造成死亡,盗贼能够造成死亡,国家被 列强瓜分那天起能够造成死亡,贪官污吏虐待平民百 姓能够造成死亡,我们这代人身处今天的中国,国内 每个地方,每时每刻,都可能造成死亡,到那个时候 使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这 样做么?还是你能这样做么?
(“革命前仆后继,决无退却之 说!不可失信于海外侨胞和国 内同胞。”)
(“只有革除暴政,建立共和,才 能使国家富强,则吾死瞑目 矣!”)
• 有人以保存国家元气劝两广总督张 鸣岐对林觉民刀下留情,张鸣岐说:"此
人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 也称得上奇男子……这样的人才留给革 命党,为虎添翼,这还了得!"临刑谈笑自若, 引颈就义,年仅25岁。
本资源来自瘦马语
林觉民与妻书原件
学习目标
• (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
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 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 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 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 (三)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 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 ”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 中的意义。
第一段内容——
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
作者写作《与妻书》的原因和当时的心情是什么?
写遗书的原因:表死别之意 恐汝不察吾衷一念,使吾勇 于就死也。
• 我极其爱你,就是这一爱你 的念头,使我(能)勇敢地 走向死亡啊。
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如意,几家
第四段 (一)
第3—4(1)段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中所追忆的夫妇 生活中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忆这三件事 的目的。
汝忆否、回忆、又回忆
忆 往 事 抒 爱三 妻忆 之 至 情
(寄情于事)
夫妻谁先死 的谈话
新婚的甜蜜 生活情景
两次离家未 能将实情告 诉妻子的原 因和心情
对妻子眷念之 深,为妻子着 想“无所不 至”,用事实 说明自己绝不 是一个无情的 人。
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种英 勇而死、舍身为国的情感。
第三部分(5-6):再诉“吾不能舍汝”的永别 的哀痛。
第一段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 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
不知汝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 我写这封信时,泪珠和笔墨一起洒 落下来,不忍写完而想搁笔,又担心你 不能体察我的心情,以为我忍心抛弃你 而去死,以为我不了解你是多么不想我 死去(希望我活下去),所以就强忍着 悲痛给你写下去。
一、整体感知
看翻译,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 称心快意 • 几家能彀 • 必不能禁 • 使之肖我 • 依依旁汝也 • 念六夜四鼓
chèn gòu jīn xiào
bàng niàn
课文整体感知
诵读理解课文基本结构: 第一部分(1):说明与妻书的原因和心情:
“与汝永别”,“忍悲为汝言之”。 第二部分(2-4):阐述“吾至爱汝,即此爱
《与妻书》用
(1886-1911)
林觉民像 字意洞,号抖飞
近代民主革命者
国内求学——接受新思想
(“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
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
(“中国危殆至此,男儿死就死 了,何必效新亭对泣,凡是有血 气的男子,怎么能坐视第二次亡 国的惨状呢?”)
24岁—— 参加广州起义 25岁—— 黄花岗之役
七十二烈士之一
修辞——比喻、反问、用典、类比、引用
集中体现“吾衷”的一句话
•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 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全文中心 【总纲】
第三段
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 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 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 我曾经告诉你说:“与其我先死, 不如你比我先死(在我之前而死),你 开始听了发怒,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 你虽然不认为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言 回答我。
《与妻书》的写作经过
林觉民《与妻书》,又名《绝笔书》,又名《寄 妻绝笔书》。这是一篇从妻子的思想实际出发,反复 阐明为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义无 反顾的革命道理的情书,反映了他热爱人民、热爱祖 国的思想。他在写《与妻书》的同时,还给他父亲林 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这封信言简意明, 充满了他热爱祖国、为争取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的崇 高精神。他给父亲的信和《与妻书》是在广州起义前 三天写的,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绝笔 书)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 才发现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 不久生下遗腹子仲新。两年后(1913)意映在悲伤抑 郁中逝世。……
修辞—— 排比
作用—— 加强语气,融理性分析与感情抒发于一炉
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 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 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 全国人民中不当死而死(不应当死却死 了)、不愿分离而被迫分离的,多得不 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感情浓挚 的人,能忍看这种(惨状)吗?这就是 我断然干脆地(果断勇敢地)(为革命 而)死、舍你不顾的原因。
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 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
• 然而遍地是腥血,满街是狼犬,有几家 能够称心快意地过日子呢?(人民的灾 难使我像)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 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古语说:有仁 爱心肠的人“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 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 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 儿女”。
论说“吾 至爱汝”
第四段 (二)
• 重点词语:
• 诚、以、第、可以、之、 • 抑、奈之何、健、所以、率

第四段 (二)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 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 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 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