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地衣食住行
中国古代的风俗与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的风俗与生活方式中国古代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也深深地影响着现代中国。
古代中国的风俗和生活方式是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社会面貌和人们行为习惯的重要窗口。
本文将就古代中国的风俗和生活方式展开论述,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礼仪规范等多个方面来描绘这一时期的历史场景。
一、衣食住行在古代中国,衣食住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关于古代中国的服装,我们可以从古代文献和考古发现中了解到,其特点是注重礼仪和文化传统的体现。
上古时期的衣物相对简单,以皮革和毛皮为主要材料制作而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衣物的样式、款式和颜色也越来越丰富多样,蕴含着不同阶层的身份和地位象征。
在食物方面,古人注重饮食的平衡和营养的摄入,尤其注重五谷为主的膳食结构,例如大米、小麦、豆类等成为古代人们的主要食物。
住房方面,古代中国的居住环境受到了社会制度和地域特点的影响,北方地区主要以土坯和砖木结构,南方则以竹木搭建的民居为主。
最后,交通工具方面,古代中国的交通工具主要有步行、骑马、船只等,其中马车和船只是古代交通运输中重要的代表。
二、婚丧嫁娶在古代中国,婚丧嫁娶是人们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也是风俗习惯的重要体现。
在婚礼中,男女双方需要经历相亲、纳彩、过门等一系列的环节。
同时,婚宴是古代人们庆祝婚姻喜事的重要方式,它有助于增进双方亲戚朋友的感情。
而在葬礼方面,古代中国注重崇尚先祖和敬重死者,举行葬礼时往往庄严肃穆,讲究仪式的规范。
人们通过举行祭奠仪式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敬意。
三、礼仪规范礼仪在古代中国十分重要,它既体现了社会等级的秩序,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种方式。
古代中国的礼仪崇尚和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互敬,因此人们需要在日常生活和社交场合中遵守相应的礼仪规范。
例如,在古代官员举行宴会时,主人需要依据礼仪规范进行主客顺序的安排和宾客接待,以示尊重。
此外,孝道在古代中国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人们对长辈尤其是父母要表达敬意和孝顺,例如瞻仰祖先墓地、敬献祭品等。
历史知识点古代人的衣食住行变化

历史知识点古代人的衣食住行变化在古代,随着历史的演变,人们的衣食住行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古代人的衣着、饮食、居住和交通等方面,探讨古代人的衣食住行的变化。
一、衣着变化古代人的衣着主要包括上衣、下装、鞋子和帽子等。
在早期,古代人的衣着以皮毛制品为主,如兽皮、兽毛等。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古代人开始使用植物纤维制作的衣物,如麻、蚕丝等。
这些衣物相对较轻便,更适合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到了汉唐时期,丝绸成为古代人衣着的主要材料。
丝绸的出现不仅使古代人的衣物更加华丽、漂亮,还为古代人带来了更多的变化。
上流社会的人们开始注重衣着的款式和细节,丝绸服饰成为了贵族阶层的象征。
而在下层社会,人们则主要穿着粗布衣物。
二、饮食变化古代人的饮食变化主要体现在食物种类和烹饪方法上。
在早期,古代人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他们主要食用野生动物的肉类、水果和根茎类植物。
古代人的饮食比较原始,既没有丰富的菜肴,也没有炊具和烹饪技术。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养殖家禽家畜。
这极大丰富了古代人的饮食种类。
比如,人们开始种植小麦、稻谷等主要粮食作物,牧养猪、牛、羊等家畜。
同时,人们也开始使用烹饪工具,如灶台、锅碗瓢盆等,使得烹饪技术得到了提高,饭菜的口味也更加丰富多样。
三、居住变化古代人的居住条件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早期,古代人以洞穴、树木和简陋的帐篷等为住所,居住条件十分简单。
古代人的住所常常随着季节和迁徙而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逐渐开始修建固定的房屋。
比如,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建造石头和土块组成的房屋,这些房屋更为牢固。
到了古代,城市的兴起使得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高大的城墙、宽敞的街道和华丽的宫殿成为了古代人居住的标志。
四、交通变化古代人的交通方式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
在古代,人们主要依靠步行、骑马和船只来进行交通。
步行是人们最常用的交通方式,尤其是在农村和山区地区。
而骑马在战争和远行时被广泛使用。
从史料看中国古代人们的衣食住行

从史料看中国古代人们的衣食住行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
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衣食住行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阅读史书和古籍,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从而更好地认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生活。
一、衣衣是人们的第一需要。
在中国古代,衣服的种类和质量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状况有直接关系。
通常来说,穷人穿的衣服比较简单、朴素,而富人穿的衣服则比较精美、豪华。
例如,《左传》中就有“衣服既简,则不得出于其家”的描述,可见古代人们对衣服的忠告。
同时,根据《周礼》,当时就已经有了统一的“衣制”,即规定每种社会阶层的人都要穿相应的衣服,并详细规定了衣服的颜色、面料、款式等要素。
据史料记载,古代中国的衣服主要有“衣”、“裳”、“袍”、“褂”等,其中天子、贵族和官员们穿的衣服要更为精美,大型寿宴等场合还会穿上华美的“袍”,以彰显自己的尊贵身份。
二、食在古代中国,食物同样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时,人们的饮食主要以粮食为主。
在中国古代,“五谷”即指黍、稷、黎、稻、麦这五种主要作物。
而在饮食方面,米饭与面食成为古代人们的主要食品。
在古代,粮食的收成非常重要。
《礼记•曲礼》中就有“岁之大礼,稷之为重,稻之次之”的说法。
此外,枸杞、果品、蔬菜等也被视为食品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由于古代中国的社会地位决定了饮食的区别,因此,各地方的饮食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南方地区多吃米饭、面食,有用糯米做的粽子和肉粉等特色美食,而北方地区则多食用面食,例如煎饼、馄饨等。
三、住住宅在古代人们的衣食住行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
古代住宅的建筑形式主要有“阳宅”和“阴宅”两种。
前者即为正常居住的住宅,而后者则用于葬送死者。
在古代中国,住宅建筑通常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为一个矩形的庭院。
庭院通常是花园或果园,常常会有一些小型摆设,如亭台、石凳、花盆等,以增加居住的美感。
古代人们的住宅一般是由木材或砖石等材料建成。
择取中国古代衣食住行方面的史料及启示

择取中国古代衣食住行方面的史料及启示一、衣饰与贵族人为什么要穿衣服?除了保暖防晒遮盖隐私,还为了体现自己的身份地位。
上古的头衣主要有冠、冕、弁三种,冠就是贵族男子所带的“帽子”《说文》说:“冠,絭也,所以絭发。
”古人便用冠将发髻束住。
最初天子诸侯大夫在祭祀时都带冕,所以后来就有了“冠冕堂皇”这个成语。
而“冠冕”即用来比喻“居于首位”,到后来只有帝王才有资格带冕。
古时上衣为衣,下衣为裳,《诗经·邶风·绿衣》说:“绿衣黄裳。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说:“颠倒衣裳。
”衣裳连在一起那叫深衣。
说到深衣,后世常用引用“裾”来解释,这一块最有意思的是汉代深衣的复杂情况是因为“没有完整的内裤。
”汉代的裤为“绔”,分为两种,一种为胫衣,仅是套在小腿上,大腿和裆部却没有遮拦,这种设计不由得让人咂舌,只说这一弯腰,就会暴露满裙的风光。
为了不至于一时不慎而正面暴露身体,西汉的深衣多在腰间缠绕曲裾。
裘和袍是御寒的衣服,也是贵族身份的象征,穷到穿不起裘的人才会穿袍子。
贫贱的人穿不起丝织品,只能麻织品,“布衣”一词也是如此来的。
二、食物常言说多吃“五谷杂粮”对身体好,现今我们的五谷各为:“稻谷、麦子、大豆、玉米和薯类。
”而在上古时期粮食作物分为五谷、六谷和百谷,五谷为:“稷(小米)、黍(黄米)、麦、菽(豆)、麻、”六谷比五谷多了一种“稻”,因水稻本是南方的作物,后来才流传到北方去的。
三、宫室古代住宅叫宫室,宫在上古时期是普通的住宅,无贵贱之分,到了秦汉之后才只用于王者的宫殿。
古时讲究风水,所以古时的屋子一般为坐北朝南,这种风气一直到现在还被大众所适用,不只是房屋,就连堂上坐法也讲究以南为尊,在室内时则以东为尊,现在我们的生活也大多如此。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古时筑墙很早就运用的是版筑技术,最先想到的肯定就是那句“傅悦举于版筑之间。
”这种筑墙方法也一直被后世流传,直到现在也还用人用版筑技术,还有古时建筑之法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古代中国的生活方式与社会习俗

古代中国的生活方式与社会习俗中国历史悠久,古代中国的生活方式与社会习俗不仅丰富多样,而且深深地影响着现代中国文化。
本文将从食衣住行、社交礼仪、教育与娱乐等方面,为您介绍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社会习俗。
一、食衣住行在古代,中国人的饮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主要有米饭、面食、汤羹等,蔬菜和水果也是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的中国人注重饮食礼仪,餐桌上的摆放、食器的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
在服饰方面,古代中国人的服装以袍、褂、衫为主,男女穿着略有不同。
古代社会地位高的人喜爱锦缎、绸缎等华美材料,而普通百姓则常常穿着粗布衣物。
古代中国人还崇尚节俭,不过分追求奢华。
在住房方面,古代中国人倾向于以木质结构的建筑为主,如传统的四合院,以及寺庙和宫殿等。
居民的住房布局通常以四散围合、具有庭院的形式出现。
在交通方面,古代中国人主要依赖步行,长途旅行则常常使用马车或船只。
古代中国的运河和陆路交通发达,大运河和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重要的交通通道。
二、社交礼仪古代中国人重视社交礼仪,注重面子和尊重他人。
在亲友团聚、婚礼、葬礼等重要场合,人们会按照相应的礼仪举行。
在宴会上,宾主之间有明确的座次,主人会为客人献上美食,并以适度的饮酒方式表达敬意。
人们在社交场合时也注重言谈举止,避免冒犯他人,尊重长辈和高官。
古代中国还有许多独特的礼仪习俗,如拜年、过年的各种传统活动,还有儿童满月、白头偕老等各种庆典。
这些礼仪习俗传承至今,仍然是中国人重要的社交方式。
三、教育与娱乐古代中国人注重教育,尤其重视文化教育。
子女们常常通过求学、读书等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注重尊师重教和弘扬中华文化。
古代中国人也有丰富多样的娱乐活动。
例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深受人们喜爱。
棋牌类游戏如围棋、象棋也是古代中国人喜爱的娱乐方式。
此外,传统的节日庆典也是古代中国人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人们在此期间会进行各种传统的游戏和表演。
古代人的衣食住行2

古文中的衣食住行

古文中的衣食住行(一)衣古代(秦汉以前)所谓“衣”,泛指一切蔽体的衣着,头上戴的是头衣,上身穿的是上衣,下身穿的是下衣,脚上穿的是足衣。
头衣古人的头衣有冠、冕、弁等几种。
冕是天子、诸侯参加大典时所戴的礼冠,冠是贵族男子的帽子,弁是尊贵的礼冠。
如“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史记·屈原列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但普通平民百姓不能戴冠,只能用巾或帻来包头。
平民戴的巾或帻是黑色或青色的,所以秦时称百姓为“黔(黑色)首”,汉称仆隶为“苍(青色)头”。
如“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过秦论》)。
上衣可单称“衣”,长襦长到膝盖,短襦只到腰。
如“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孔雀东南飞》)。
冬衣则有裘、袍等。
裘是皮衣,毛向外;袍是絮乱麻或丝绵的长衣。
平民穿褐布衣,由或粗或细的麻或毛制成。
下衣又叫“裳”,就是裙,古代男女都穿,如“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孔雀东南飞》)。
唐宋以后,女以裙为常服,男以袍为常服。
足衣包括鞋和袜。
上古鞋叫“屦”,汉以后称“履”,如“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孔雀东南飞》)。
木底鞋叫屐,类似今之夹趾的拖鞋,如“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袜子古代叫靺,用布棉、熟皮缝制。
古代的丝袜、罗袜也是剪裁了丝织品量身缝制的,不是织的。
(二)食粮食古代粮食有五谷之分,五谷指稷、麦、稻、黍、豆,《论贵粟疏》中有:“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在五谷中,古人以稷为五谷之长,代表谷神,同社神(土神)合称为“社稷”,并用作国家的代称,《孟子·尽心下》中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肉食古人以牛、羊、豕、狗、鸡、鸭等为肉食品。
如《齐桓晋文之事》:“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再如《鸿门宴》:“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资料】古代的衣食住行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的衣食住行
1、衣着
在棉花传入我国之前,古人的衣料只有丝织品的麻葛织品。丝织品总称为:“帛”,分类细,种类多,如绫、罗、绸、缎、锦、纨、绡(xiāo)、素、缟(gǎo)、缣(jiān)、练等。这些只有统治者才能穿。一般平民百姓只能穿麻布和葛布衣,所以“布衣”就成了平民、庶人的代称。后来一般读书人在没有入仕之前,也称为“布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称“臣本布衣”。
以上是一般,也有例外,如御史和按察史等监察、司法官员,却一律穿獬豸(xièzhì)补服。因为古人认为"獬豸"是一种神羊,能辨曲直的缘故。
古代平民的服装不能施彩,古代未仕者皆穿白衣,故“白衣”成为没有功名的平民的代称。
古诗文中还常见以下关于衣着的名词:朱衣,古代帝王夏季的服装。朱紫,因四品、五品的官服都是绯红和紫色,故以朱紫代表封建官吏。乌衣,三国时土兵穿的黑色衣服。赫衣,封建社会里囚犯的服装。古代让犯有死罪的人穿上没有领子、不镶边的赫色衣服来代替死刑。以后,赫衣就成了囚衣。锦衣是瑰丽多彩、花纹精致古雅的丝织品服装。在古代只有高官厚禄的人才能穿上,所以“锦衣”常指做了大官。“衣锦而归”是说做了大官回乡炫耀。缁衣是古代用黑色的帛做的朝服,后因僧人都穿黑色衣服,故常用作僧人的代称。衲(nà)衣即僧衣,也叫百衲衣。古代僧人表示苦修,常拾取被丢弃的陈旧杂碎的布片,加以密缀成衣,通称“衲衣”。黄衣常常是帝王的代称,后因道教崇黄老之学,道士的冠服尚黄,故也用“黄衣”称道士。
头上戴的主要有冕、弁(biàn)、冠。冕是天子、诸候、卿大夫祭祀时戴的帽子,是最尊贵的礼冠。顶上是一块长方形板,叫“延”,延前沿垂挂着串串玉珠,叫“旒(liú)”(liu)。冕的旒因地位不同,数目也不同,天子十二串,诸侯九串,上大夫七串,下大夫五串。中古以后,臣不得戴冕,所以“冕旒”就成了帝王的代称。弁(biàn),是贵族戴的一种帽子,用几块鹿皮拚接而成,类似今天的瓜皮帽。有皮弁、爵弁之分。皮弁白色,是武冠;爵弁红黑色,是文冠。冠是贵族男子的束发帽,又是帽的总称。打仗时冠上要加胄(zhòu)(秦汉以后称兜再以后称盔)。平民没有戴冠的权力,只能用帻(zé)来包发。帻是黑色或青色,所以秦时称百姓为“黔首”,汉时称仆役为“苍头”。巾帻起先只为劳动人民所戴,后来也为统治者采用。巾帼是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常借以代称妇女,如妇女英雄称为“巾帼英雄”。贵族妇女戴凤冠、花冠。凤冠上有一只展翅凤凰,缀以珠玉金钗,花冠是饰有以罗锦仿制的花的冠。
古人的风俗习惯

古人的风俗习惯古人的风俗习惯是指古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
这些风俗习惯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水平,也承载着古人对于道德观念、礼仪风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理解和追求。
本文将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礼仪习惯以及传统节日等方面来探讨古人的风俗习惯。
一、衣食住行古人注重穿着整洁,追求典雅的服饰。
男子常着长袍,女子则多穿汉服或旗袍。
同时,古人崇尚朴素的饮食习惯,倡导粗细搭配、荤素搭配,注重均衡营养。
在住宅方面,古人多选择庭院式的房屋,追求舒适和谐的居住环境。
对于行走,古人重视步履轻盈、姿态优雅的品质,养成优雅走路的习惯。
二、婚丧嫁娶古代婚丧嫁娶的风俗习惯多由父母亲和长辈主导。
婚礼上,新娘通常穿着华丽的嫁衣,戴着金银首饰,象征着祝福和幸福。
新郎一般穿着锦衣玉带,承载着责任和担当。
而丧葬时,古人则以庄重和肃穆为主,尊重已故者,追思生前,以及祭奠祖先。
三、礼仪习惯古人非常讲究礼仪,礼仪习惯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的一种方式。
在社交场合,古人注重互相尊重、讲求礼貌和热情待客的原则。
在谈话交流中,古人更注重言辞的娴熟、姿态的典雅和表达的得体。
同时,古人还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倡导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四、传统节日古代的传统节日丰富多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例如春节是古代最重要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展开各种庆祝和祭祀活动,如舞狮、放烟花、祭拜祖先等。
另外,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是古人特别注重的节日,人们会合家团圆、互赠礼物、祭奠祖先,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综上所述,古人的风俗习惯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风俗习惯体现了古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同时也向我们传递了敬畏天地、尊重他人、注重自我修养等智慧。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一些古代风俗习惯已经逐渐淡化或消失,但其背后的核心价值观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文化常识衣食住行科技其他 Word 文档

第七节中国古代日常生活文化一、衣食住行:1.衣:衣裳——一般是交领大袖,衣领直接连着左右襟,汉民族一般是左襟压右襟。
裳的结构类似裙子,上玄下黄的衣裳制,来源于对天地的崇拜,也是最高级别的礼服形式。
上衣——古代穿的短上衣叫“襦”,冬天穿的有裘、袍等。
平民只能穿褐或布衣。
上古没有棉花,布也是毛或麻制成的,但比褐要细一些,所以成为读书而未做官的人的常服。
因此,“布衣”也就成了这些人的代称。
下衣——古人穿的下衣主要有裳、绔、裈等。
裳就是裙子,古代男子也穿裙子。
绔也写作“袴”,与今天的裤子并不一样。
与现在裤子差不多的是裈。
深衣——又叫袍服,是官员及士大夫的常服,也可用作礼服。
不分男女,不论尊卑都能穿。
鞋——有履、屦、屐、屣等,无非是草木皮丝质的,都比现代的要粗糙。
衣料——除了毛、麻、皮等,还有总称为“帛”的各种丝织品,但那都是达官贵人才能穿的,一般人是穿不起的。
褐衣是粗布衣服。
主要的佩饰——古人最重要的佩饰是玉。
璧是古代贵重的瑞玉,它和圭、璋合称“三玉”,自夏商开始,就作为礼器使用,至春秋战国时盛行,秦汉以后渐改作装饰品。
除此之外,还有瑗、环、玦等。
环常作为妇女的佩饰。
这些圆玉在礼仪中都有特殊用途,如国事访问时以璧为凭信,诸侯召见卿、大夫、士时以瑗为凭信,断绝君臣关系以玦表示,重新召回绝交的人以环表示等。
冠礼——古代举行冠礼,一共加冠三次。
第一次加的冠叫缁冠,意味着占有统治权;第二次加的冠叫皮弁,意味着有军事权,所以加皮弁的同时往往佩剑;第三次加爵弁,意味着有了祭祀权。
古代冠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古人戴的帽子——古代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叫“冠”,后代“冠”又泛指一般的帽子。
“冕”是天子、诸侯、大夫在祭祀时戴的。
汉代以后,只有皇帝才能戴这样的冕,所以后代称皇帝即位为“加冕”。
“胄”是打仗时戴的,在秦汉以后又叫“兜鍪”,后代又叫“盔”。
古代平民不能戴冠,只能戴类似以后的头巾之类的东西,称为“帩头”等。
比平民地位更低的奴仆,则仅能以青布束头,所以奴仆又称为“苍头”。
古代人的衣食住行

古代人的衣食住行.txt骗子太多,傻子明显不够用了。
我就是在路上斩棘杀龙游江过河攀上塔顶负责吻醒你的公主。
第五讲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第一节衣着和佩饰狭义的衣专指上衣;广义的衣包括了一切蔽体的东西。
有:头衣、上衣、下衣、足衣。
一、古代的头衣头衣又称元服。
元本义即是头。
加元服就是行冠礼。
古代贵族与平民的头衣区别很严格。
贵族戴冠、冕、弁;平民戴帻。
(一)冠、冕、弁(二)帻、陌头、幞头、角巾1.帻——平民百姓的头衣帻的作用是盖住发髻,可以一直盖到前额。
应劭《汉宫仪》上说:“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
”2.陌头、绡头、帩头3.幞(fú)头《新唐书舆服志》说:“幞头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孙策传》:‘张津常着绛帕头’。
帕头者,巾帻之类,犹今言幞头也。
”4.角巾“角巾”,其实就是幞头的原始形态。
角巾多用于士子,因巾上带有棱角而得名。
制出东汉,流行于魏晋。
(三)妇女的头饰1.髲(bì)髢(dí)、巾帼、发笄、发簪、发钗、步摇二、体衣1.上衣襦,短上衣叫襦(rú)。
《说文》:“襦,短衣也。
”襦是一般人(包括奴仆)平时所服。
地位低下的劳动妇女,一年四季均穿短衣。
深衣深衣是贵族上朝和祭祀时穿的,庶人以深衣为礼服。
《礼记》有《深衣》篇,《经典释文》引郑玄注:“深衣者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
”《礼记深衣》说:“短毋见肤,长毋被土。
”孔颖达疏:“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孙希旦集解:“人身虽有长短,而深衣皆以及踝为度也。
”2.寒衣(1)裘古人最常见的冬服是裘。
狐裘和豹裘最为珍贵,为达官贵人所服。
鹿裘、羊裘则最一般。
(2) 袍、襺絮新丝绵的叫茧(襺);絮乱麻和旧丝绵的叫袍。
3.上衣的形制和部件(1)衣领、衣襟、衣裾(2)袖子古代的袖子不但长,而且宽大,所以又称“长袖”、“广袖”。
袖又称袂。
《礼记深衣》:“袂之长短,反诎(qū)之及肘。
”祛。
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说:“析言之袖曰袂,袂口曰祛。
宋代社会生活细节

宋代社会生活细节一、人们的衣食住行衣:宋代服饰体现了等级性和不同的行业特点。
衣料也有较大的变化,由麻布向棉布发展,麻布还是最主要的衣料。
食:宋代食品种类很丰富。
南北饮食交流普遍,但总的来说,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主要吃米饭。
茶和酒是常用的饮料。
住:城市居民住瓦房,农民住茅屋,官僚、地主和富商住园林式住宅。
各种家具种类繁多,而且高脚家具广泛使用。
行:宋人代步的工具分为水陆两大类,主要有轿、车、马、骡、驴、牛、驮。
大海船还有指南针。
二、城市文化生活1、瓦舍:城内设有多处供居民娱乐的场所。
宋代全国各地的茶肆应该数不胜数,与之相关也产生了多种社会角色和行业。
茶肆是随着饮茶在社会生活中日益普遍化而出现的一种专门行业,坊肆数量众多,人流杂处,往往体现出市民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特征,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公众性。
宋初灭蜀时,后蜀宫中金银玉器书画全部都被宋军收藏,“太祖阅蜀宫画图,问其所用,曰,以奉人主尔。
太祖曰,独揽孰若使众观邪?于是以赐东门外茶肆”。
他认为把图画挂在茶社能与民众一起观赏,可见茶肆在社会生活中接触平民的广泛性。
茶肆除了经营茶饮,或为其他行业提供场地和多收费的由头外,还会随着时节经营一些其他物品。
如《东京梦华录》卷二记汴京潘楼东街巷的“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领抹之类,至晓即散”。
叶梦得《石林记》:“余绍圣间春官下第,归道录壁县,世以为出奇石。
余时正病中,闻茶肆多有求售。
”南宋杭州“自旧夕冬孟驾回,……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自此以后,每夕皆然”。
说明茶肆在元宵节前亦同时经营灯市。
高中语文 教材中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课件

五、饮食
• 1.五谷六谷:粮食作物古代统称五谷或六谷。 至于五谷或六谷所包括的品种,则历来说法不 一,比较可信的说法是黍、稷、麦、菽、麻为 五谷,加上稻为六谷。
• 2.稷:这是今天的小米,现在北方称其作物为 谷子。我国西北地区适合谷子的种植,在“靠 天吃饭”的古代,谷子也较能适应风雨不时的 干旱气候,因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稷是 最重要的粮食。古代以“社稷”代表国家。稷 的这一突出地位是由它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所 决定的。
4
• 6.及笄:唐代以前妇女无冠,现在戏台上用的 凤冠出现得很晚,女子十五而笄,即同男子二 十而冠一样,把头发盘到头顶上包住,插笄固 定,表示成年,可以婚配了,所以后代称女子 到了婚配年龄为“及笄之年”。
• 7.搔头:笄、簪后来稍稍演变就是钗,钗不过 是两个细尖(很像叉子)的簪罢了。妇女的笄 簪是很讲究的。《西京杂记》:“武帝过李夫 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宫人搔头皆用玉,玉 价倍贵焉。”后代因此又称簪为“搔头”。
20
• 5.太牢:古人肉食中以牛、羊、猪为最重要, 狗肉、野味也是肉食的重要来源。祭祀或享宴 时牛羊豕三牲齐备叫太牢,只有羊豕叫少牢。 太牢是最隆重的礼。《礼记·王制》:“天子社 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
• 6.牛: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饲养也不及 羊、猪迅速,所以《王制》上规定:“诸侯无 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 豕,庶人无故不食珍(指稀有珍贵之物)。” “牛”“酒”并称而被视为美食,直至宋代依 然。
即二十至二十九岁是弱年,进入这个阶段时要行 冠礼。
• 3.戴冠是一种礼。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 说:“君子死,冠不免。”
• 4.免冠表示认错、致歉。平原君“免冠谢,固留 公子”。
• 5.笄、簪:二者是一个东西,先秦时叫“笄”,
唐时人们的日常生活

唐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唐朝是一个社会繁荣、国力昌盛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有了新的发展与改进。
下面将介绍几个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
一)衣食住行1、服饰唐朝人的服饰与六朝时代相似,但也有所不同。
大体上有贵族和平民的区别,礼服和常服也有区别。
贵族礼服仍旧遵行古制,按官阶分色,分为紫、朱、绿、青等几种颜色,佩戴玉、金、银、石各类饰物。
常服不论贵贱,都穿着袍衫,颜色大都为黄、绿、黑三色。
一般平民或隶役,多穿黑衣,称为皂袍;衣上的饰物则限用铜、铁。
唐代对于衣服的长度也有所规定,男子袍衫曳地不得长超过二寸;衣袖不得宽超过一尺三寸。
妇女制裙,广宽不得超过五幅;曳地不得长超过三寸;襦袖不得宽超过一尺五寸。
总体来说,贫贱之家衣衫短窄,而富贵之家则流于长阔。
男子多戴一种三尺长的纱绢一类的头巾,覆盖在头上,将头发包裹,下面有四根带子,两根系在颔下,两根垂系在脑后。
有时戴帽,有韦帽、毡帽等。
又有一种半截衣,称为衫子,这都是平时穿着的便服。
在开元天宝后,贵族平民喜好穿着胡服戴胡帽,妇女有喜欢做男子装束的,短衫窄袖,穿靴戴帽,成为一种时尚。
平时一般男子,足下穿履或靴。
一般妇女穿平头小花履或高头草履,着XXX。
因为唐朝丝织品的进步,贵族富贵之家,男女的衣着都是穿着各式各样各种新色的绫罗锦绣,极尽华丽。
唐代的贵族妇女,又讲究发饰,发髻高耸,有种种式样,种种不同的名称,又有假髻,称为义髻。
髻上插戴着各种金银珠翠的钗饰,簪、笄、步摇等等,迎风摇曳,婀娜多姿。
唐末已崇尚妇女足纤小,XXX诗中以“纤纤玉笋”形容XXX。
2、饮食唐朝人的饮食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唐朝,饮食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时期,人们的饮食已经非常丰富多样,不仅有米饭、面条、馒头等传统食品,还有各种各样的肉类、蔬菜、水果、海鲜等。
唐朝的宴席也非常讲究,有时会举行盛大的宴会来招待贵客。
在唐朝,人们还开始养蚕,制作丝绸,从而丰富了饮食文化。
唐朝的饮食文化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也为后世的饮食文化奠定了基础。
古代中国的衣食住行与生活方式

古代中国的衣食住行与生活方式古代中国的衣食住行与生活方式,是一个充满了丰富多样性和独特个性的话题。
在这个领域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审美观和价值观念。
从古代人们的穿着方式、饮食习惯、居住环境到出行方式,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面貌和个体的生活状态。
衣着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是为了保暖,更是人们展示身份地位和生活品味的一种方式。
古代中国人的衣着风格多种多样,尤其是封建社会的中后期,男子在衣着上非常考究,有着繁琐的礼仪和规定。
例如,在唐代,男子服装常常是由上衣、下衣、腰带和头饰组成,而女子则以旗袍、对襟和红色头巾为主。
这些衣着的款式和色彩都有着丰富的意义,代表了个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古代中国的饮食习惯也是极具特色的。
在封建社会时期,人们的饮食习惯主要以稻米为主,盛行着大米、面食等主食。
各地的烹饪风味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南方人则注重米饭,而川菜以辣味为主,粤菜则着重于烹饪技巧和食材的新鲜。
此外,古代中国人还非常注重饮食的均衡和营养,常常将五谷为基础,蔬菜、肉类和鱼类为辅助,营养搭配得当,力求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壮实。
古代中国人的居住环境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传统的中国建筑多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具有红墙黄瓦、四合院和庭院等特点。
古代人们非常重视居住环境的舒适和美观,通过精心设计的建筑结构和巧妙的空间布局,使居住者能够得到更好的休息和生活环境。
此外,古代中国人还喜欢饰物和室内摆设,将壁画、花瓶、蜡烛等装饰品置于居室中,以增添生活气息和美感,展示自己的审美追求。
在古代中国,出行方式也具有多样性。
由于古代交通工具的限制和社会制度的束缚,人们在出行方面受到了很多限制。
富人常常使用马匹和驿站作为出行工具,而普通人则往往依靠步行和人力车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古代中国的交通工具也逐渐丰富起来,如马车、船只和轿子等。
每一种交通工具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适应环境,为古代人们带来了更加便捷和舒适的出行体验。
中国古代社会的衣食住行与生活品质

中国古代社会的衣食住行与生活品质中国古代的社会,历经了漫长的时期,形成了独特的文明和社会制度,而在这些制度之中,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人对于衣食住行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和要求,这些规定和要求的出现,往往是由于环境、文化、人口等方面所带来的考虑。
饮食习惯:滋味和营养并重古代的人们在饮食方面非常注重滋味和营养的平衡。
他们认为饮食需要保持清淡,以便于身体吸收,同时也是为了良好的口感体验。
根据史书记载,古代的人们喜欢吃大量的蔬菜和水果,例如黄瓜、萝卜、西红柿、石榴等。
在肉食方面,人们最喜欢的是羊肉、牛肉、鹅肉和鸡肉。
然而,在古代的时期,食物品种和食用习惯都有规定和限制,例如在宋代,官府禁止民间食用野生动物和食品,而在唐代则规定每家每日必须使用“细粮”而不能使用过多的粗粮。
此外,还有一些规定,例如春季可以食用百花、夏季不可以食用生冷食品、冬季可以食用腊味等,这些规定往往与当地的气候、人口和文化等因素有关。
服饰:地位的象征和情感的表达古代的服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服饰不仅仅是为了遮羞和保暖,它更多的是代表了一个人的地位、婚姻状态、职业等,同时服饰也可以表达一个人的情感和文化背景。
古代人们在服饰方面注重细节和华丽程度,越是地位高的人,其服饰也越为华美。
例如汉代官员的服饰中,有一种叫做“青衣”的服饰,这种服饰需要使用高级的织物制造,并且需要配合特定的饰品,以显示出官员的地位和权力。
古代的女子服饰则更加的注重细节和优美的设计,例如在唐代,女性都需要戴有丝绸和金线织成的发饰,这是表达出其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
同时,也有一些规定,例如女性在婚姻过程中需要穿着“新嫁女”衣服,这是为了表达出她们对于婚姻生活的期望和愿望。
居住环境:生活品质和文化背景居住环境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代的人们在居住方面往往选取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同时也是根据当地的文化背景和人口状况来选择。
例如在唐代,许多富有的人都居住在别墅中,这些别墅一般都位于山中或者水边,以取得更好的生活品质和环境资源。
古代人的衣食住行课件

建筑的材料与技术
01
02
03
木材加工
古代人类已经掌握了木材 的砍伐、加工和拼接技术, 能够建造出各种形式的木 构建筑。
砖石加工
古埃及和古罗马等地,人 们掌握了砖石的开采、加 工和烧制技术,建造了坚 固耐用的石造建筑。
建筑结构
古代建筑中,抬梁式、穿 斗式等木结构形式以及拱 券、穹顶等石结构形式逐 渐发展成熟。
欧洲古代的饮食
欧洲古代的饮食文化也十分丰富,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 的特色菜肴,如法国的葡萄酒和奶酪、意大利的面食和比萨 饼等。
古代的酒与茶文化
酒文化
古代的酒文化十分发达,人们用粮食酿造酒类饮品,如黄酒、白酒等,这些酒 类饮品在祭祀、宴请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
茶文化
古代的茶文化也十分独特,人们通过采摘茶叶、炒制、泡茶等方式来品尝茶的 清香和滋味,茶文化在古代中国和日本等地十分盛行。
服饰的材料与工艺
材料
古代人的服饰材料多为天然纤维,如 棉、麻、丝、毛等,这些材料可以满 足古代人对保暖和舒适的需求。
工艺
古代人的服饰工艺多为手工制作,如 织布、染色、裁剪等,这些工艺在当 时的技术水平下已经相当成熟。
02 古代人的饮食
饮食文化的发展
最早的饮食文化
烹饪技术的发展
在古代,人们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来 获取食物,因此最早的饮食文化主要 与野生动物和植物有关。
道路
古代的道路多为土路或石子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砖路和石板路。
桥梁
古代的桥梁多为木桥和石桥,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渐出现了拱桥和廊桥等结构形 式。
出行的方式与习俗
出行方式
古代的出行方式除了步行、马车和船 只外,还有骑马、驴、骆驼等。
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

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饮食习惯:中国有一成语叫做饔飧不继,原因就是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也叫饔(yōng)。
太阳行至东南方,其时间称为隅中,隅中之前为朝食。
《鞌之战》:“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项羽本纪》:“旦日享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旦日指一大早,本不是吃饭的时间。
项羽提前开饭,表现了他的心情。
第二顿饭叫哺(bǔ)食,又叫飧(sùn)。
时间在申时。
饔飧连言是一天的饭食,所以也代表自己做饭吃。
如《孟子》:“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饔是熟食,意思是现做好的饭,而飧是食之余,只是将朝食吃剩下的饭热一下吃掉。
古人每天两餐,又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所以古人没有睡午觉的习惯。
《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昼寝在两餐饭之中,如果睡觉,那么这一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起源于我国的隋代隋文帝时期,制止于1905年,这一制度一直实行了1300多年。
在这1300年中,科举制度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选取了大量的人才,历史上很多有杰出贡献的人,都出身于科举。
但是随着这一制度的僵化和历史的进步,这一制度由先进而最终成为了一段历史。
科举制度全盛和完备则在明清时期,所以我们重点介绍以明清时期为主。
明清科举制度在考试的等级上固定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分别录取秀才、举人、进士。
下面我们就对此进行一一的讲授。
关于秀才的考试秀才是明清时期参加最初一级的科举考试的并且合格后所取得的资格,正式称呼是什么?是生员,又叫诸生、庠生、俗称秀才。
院试由中央政府委派的官员主持,明代称之为提督学院,或提学道;清代称之为学政、俗称学台。
由中央政府各部的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三年一任,每省一人。
由于考试特别的重要,所以学政无论原有官职品级的高低,地位与本省的总督、巡抚平等。
学台衙门在省城,但是院试并不在省而在府。
学政依次要到省属各府分别考试童生和生员叫做“案临”。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

h
22
3.酒和调料
• 醅(pēi):过滤酒。杜甫《客至》:“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又称漉(lù),陆游《野饭》: “时能唤邻里,小瓮酒新漉。”过滤的酒称清酒,未过滤的酒就是浊酒。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 倒新停浊酒杯。”
h
11
2.体衣
•袪(qu):袖口、袖子。 •带:古人的上衣外面要系带。大带通常用丝制成。 •绅:古人长衣外要系带,大带在腹前打结,余下的下垂部分就是绅。《论语·卫灵公》:“子张问‘行’。子曰:‘言 忠信,行笃敬……’子张书诸绅。”绅下垂,可以临时提起来当作记录本。古时有“缙绅”一词。缙又可写作搢,义为插, 指插笏(hù,手板)于带,在君臣相见时作为记事或指画时用,所以缙绅成为高官的代称。
h
12
2.体衣——下衣
古代的下衣有裳、绔、恽。
•裳:裙。古代男子也穿裙。
• 绔:也写作袴,裤子。古代的裤子只有两个裤筒,没有前后裆。纨绔是有钱人穿的,纨是织造得较为细致的生 绢,由来纨绔专指富贵而又不务正业者。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与现 在相似的裤子古代叫做穷绔。穷绔的通行名为裈(kūn)。《世说新语·任诞》:“刘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宇 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还有一种名叫犊鼻裈的,就是后代的短裤、裤衩。《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乃令文君当炉,相如身自著犊鼻裈,涤器于市中。”相如在市场上穿犊鼻裈,是为了出其丈人卓王孙的丑。
h
14
4.佩饰
•环:重要的佩玉。其形为环,当中的空心直径与四周玉的宽度相等。环佩多指妇女的佩饰。杜甫《咏怀古迹》:“画图 省识春风面,佩环空归月夜魂。”
•玦:重要的佩玉。即环缺了一块。玦的名称来源于决,而其形状又是环形断开,所以古人常用来寓义决、断之义。如 《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与此相似,佩韦佩弦也有用意。《韩非子·观行》: “西门豹之性急,常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常佩弦以自急。”韦是加工后柔软的皮,其行缓;弦在弓上绷紧,其 性急。
古诗词里的衣食住行

古诗词里的衣食住行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一直流传至今,它们所描绘的人物、场景和生活等实际上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的一些历史和社会文化知识。
本文将以“古诗词中的衣食住行”为标题,全面展示古代中国衣食住行的特点及其对现代的影响。
从古代古诗词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衣食住行是古代中国的基本生活需求。
古人用朴素的言语来描述自己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成为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景物,也是大家最关注的生活细节。
著名诗人柳永在他的《木兰辞》中描写了一位乡村女子:“做家务操黄绢,汲水结网脱稻穗。
”这里描写的就是古代乡村女子的日常生活,从田间汲水结网脱稻穗到家里操黄绢,突出了古代中国生活的劳动艰辛和贫困苦楚。
古代的衣食住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程度。
当时的衣食住行比较简单,古人仅仅依靠自己劳动来满足日常需要,穿着简朴,居住简陋,食物则基本为什么当地的农作物。
古人把自己的日常所需当成了一件宝贵的礼物,在诗词中,古人经常表达着尊重自然与满足自己的需求的满足之情,如曹植的《咏柳》中他描写青秋的田园风光:“垂杨春水绿,葭菜晴风清。
”古人对于自然的表现出满足的心态,让人浮想联翩,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水平,以及贫穷农民的生活状态。
衣食住行是古代中国生活的基本需求,古诗词中提及的衣食住行,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状况。
在古代社会中,衣食住行很简单,而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衣食住行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更贴近当下人们的实际需要。
此外,现代社会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衣食住行方式,满足了不同层次社会人群的需求。
古代中国的生活文化已经被深深地融入到现代社会中,从而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的衣食住行对现代人来说既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生活文化。
从古诗词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民依赖自身劳动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生活的程度较低,但他们也以文学的方式展现出满足自己需求的喜悦之情。
而在今天,我们也应该以古老的文化中存在的衣食住行作为一种做人准则,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但也要注意不要过于放纵自己,从而忘记了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人的衣食住行.txt骗子太多,傻子明显不够用了。
我就是在路上斩棘杀龙游江过河攀上塔顶负责吻醒你的公主。
第五讲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第一节衣着和佩饰? 狭义的衣专指上衣;? 广义的衣包括了一切蔽体的东西。
有:头衣、上衣、下衣、足衣。
一、古代的头衣? 头衣又称元服。
元本义即是头。
加元服就是行冠礼。
? 古代贵族与平民的头衣区别很严格。
? 贵族戴冠、冕、弁;? 平民戴帻。
(一)冠、冕、弁(二)帻、陌头、幞头、角巾? 1.帻——平民百姓的头衣? 帻的作用是盖住发髻,可以一直盖到前额。
? 应劭《汉宫仪》上说:“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
”2.陌头、绡头、帩头3.幞(fú)头? 《新唐书?輿服志》说:“幞头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
”?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孙策传》:‘张津常著绛帕头’。
帕头者,巾帻之类,犹今言幞头也。
”4.角巾? “角巾”,其实就是幞头的原始形态。
角巾多用于士子,因巾上带有棱角而得名。
制出东汉,流行于魏晋。
(三)妇女的头饰? 1.髲(bì)髢(dí)、巾帼、发笄、发簪、发钗、步摇二、体衣? 1.上衣? 襦,短上衣叫襦(rú)。
? 《说文》:“襦,短衣也。
”? 襦是一般人(包括奴仆)平时所服。
? 地位低下的劳动妇女,一年四季均穿短衣。
深衣? 深衣是贵族上朝和祭祀时穿的,庶人以深衣为礼服。
? 《礼记》有《深衣》篇,《经典释文》引郑玄注:“深衣者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
”? 《礼记?深衣》说:“短毋见肤,长毋被土。
”孔颖达疏:“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孙希旦集解:“人身虽有长短,而深衣皆以及踝为度也。
”2.寒衣? (1)裘? 古人最常见的冬服是裘。
? 狐裘和豹裘最为珍贵,为达官贵人所服。
? 鹿裘、羊裘则最一般。
(2) 袍、襺? 絮新丝绵的叫茧(襺);? 絮乱麻和旧丝绵的叫袍。
3.上衣的形制和部件? (1)衣领、衣襟、衣裾(2)袖子? 古代的袖子不但长,而且宽大,所以又称“长袖”、“广袖”。
? 袖又称袂。
? 《礼记?深衣》:“袂之长短,反诎(qū)之及肘。
”? 祛。
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说:“析言之袖曰袂,袂口曰祛。
”(3)衣带绅? “凡侍于君,绅垂。
”郑注:“绅,带之垂者也。
”? 绅是大带结住后余下下垂的部分。
? 邢昺疏:“以带束腰,垂其余以为饰谓之绅。
”? 《论语?卫灵公》:“子张问‘行’。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子张书诸绅。
”束带? 《白虎通?衣裳》:“所以必有绅带者,示敬谨自约整也。
”? 《论语?公冶长》:“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 《晋书?陶潜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缙绅? 颜师古据《说文》作注:“缙,赤色也。
绅,带也。
或作‘搢’,搢,插也,谓插笏于带也。
”? 《晋书?舆服志》:“所谓搢绅之士者,搢笏而垂绅带也。
”? 《礼记?玉藻》:“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
”三、胫衣? 1.绔、袴纨袴? 纨袴为有钱人的服装,后来专用以指富贵人家不务正业的子弟。
?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 陆游《书叹》:“布衣儒生例骨立,纨袴市儿皆瓠肥。
”2.裳? 《说文解字》:“衣,依也。
上曰衣下曰裳。
”? 《释名?释衣服》:“凡服上曰衣。
衣,依也,人所依以庇寒暑也;下曰裳。
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 “裳”和“常”为异体字。
裳的形制? 裳通常制成两片,一片蔽前,一片蔽后,上用布带系结于腰。
? 《仪礼?丧服》郑注:“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
”四、足衣? 1.鞋? 古代的鞋有屦(jù)、履、屩(juē)、屐(jī)、鞮(dī)等名称。
? 屦,《说文》:“履也。
一曰鞮也。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也说:“古曰屦,汉以后曰履,今曰鞵(鞋)。
”(1)屦(草屦、葛屦、丝屦)(2)履? 屦,在战国之后通称为履。
(3)舄(xì)? 古代贵族男女参加祭祀、朝会所穿的礼鞋。
? 一般鞋履均为单底,而舄则用重底,即将鞋底做成双层,上层用皮革或布,下层用木。
? 唐以后,祭服用舄,朝服用皮靴。
(4)屐? 颜师古《急就篇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
”? 南北朝时士族大夫好屐,以为常服。
2.袜? 古代的袜子,是用布帛、熟皮做的。
字作韤、韈。
? 《说文》:“韤,足衣也。
”? 按照古代礼节,臣见君,需解袜然后登席。
五、佩饰? 古人十分重视身上的佩饰,不仅用以美化自身外形,而且借以标志身份等级。
1.佩玉? 玉是最重要的佩饰。
(1)环? 环是环形玉。
? 《说文》:“环,璧也。
肉好若一谓之环。
”即当中空心的直径与四周玉的宽度相等。
? 环是表示修好,恢复原来关系的圆玉。
? 后代诗文中的环佩则多指妇女的佩饰。
(2)玦? 玦的名称来源于“决”,而且形制又是“缺”,断开的两边不相接,所以古人常以玦寓以“决”义。
? 玦是表示与人绝交、毫不妥协的圆玉。
2.佩韦、佩弦? 与佩玉有相似用意。
? 《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常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常佩弦以自急。
”? 韦是加工后柔软的皮,其性缓;弦在弓上绷紧,其性急。
第二节饮食和器皿? 一、饮食? 《礼记?内则》把古代的饮食分为食、膳、羞、饮四个部类。
1.主食? (1)粮食作物的品种? 五谷:黍、稷、麦、菽、麻。
? 六谷:黍、稷、麦、菽、麻、稻。
(2)用粮食做成的食品? 古人用粮食加工成的熟食,主要是饭和粥。
羞——点心? 饼:麦粉做的叫饼,米粉做的叫粢(zī)。
? 饵:与饼、粢同类。
2.膳——肉食? 古人肉食中以牛、羊、猪为最重要,狗肉、野味也是肉食的重要来源。
? 脯(fǔ):肉加料煮、然后晒干。
脯又叫脩。
? 束脩。
古时十根脩为一束,叫束脩。
3.酒和调料? 古代的酒不是烈性的,一般都是用黍或高粱加上酒母酿制而成。
? 烈性酒在我国出现得较晚,至早不过南宋。
二、器皿? 1.炊具? 鼎:用来煮肉或盛肉的青铜容器,常用来煮全牲,比较大。
? 鬲(lì):用来煮粥,其形近鼎,三足空,与腹相通,为的是最大限度受火,加快米熟的速度。
2.食具? 簋(guǐ):形状如大碗。
最初用以盛粮食,后来也用于进餐。
盛行于商周时期。
? 簠(fǔ):盛粮食,后来也用来盛醢或羹等食品。
? 簠簋时常连称,后代并用以代表祭祀。
3.酒具? (1)盛酒器? 尊:盛酒器的总名。
尊又写作樽、罇。
? 形状是敞口、高颈、圈足,上常饰有动物的形象。
? 罍:大型盛酒器,有圆有方,短颈,大腹,有大口或小口。
(2)饮酒器? 爵:古代饮酒器的通名。
? 爵的形制,深腹,前有流酒的槽(称为流),槽与口相接处有柱,底部有三足,可以放置火上温酒。
? 觯(zhì):圆足,像大口瓶。
? 觚(gū):古代最常见的饮酒器,多和爵配套使用。
其口像喇叭,长颈,细腰,圈足。
? 觥:盛酒器,像一只瓢横放,有盖。
形体弯曲如牛角,一端大而开敞,另一端小且封闭。
觥又作觵(gōng,觥的异体字)。
? 《说文解字?角部》:“觵,兕牛角,可以饮者也。
”? 后代诗文中提到觥则已经是饮酒器的代称。
4.餐具? 俎(zǔ):砧板。
肉在镬中煮熟后用“匕”把肉取出放到俎上,然后将俎移至席上,食者用刀割取。
? 因为匕、俎、刀为食肉时所必需,所以刀匕、刀俎时常连言。
? 俎和豆都是祭祀时使用的礼器,因此,古人常把俎豆连在一起使用,表示礼仪行为。
案? 最初食器直接放在席上,后来有了托盘,即放在托盘上再上席。
? 托盘为长方形或圆形,四足或三足,古代叫案。
? 颜师古《急就章》注说:“无足曰盘,有足曰案,所以陈举食也。
”三、饮食习惯与礼仪? 1.古人的饮食习惯? 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也叫饔(yōng)。
? 第二顿饭叫餔(bǔ)食,又叫飧(sūn)。
2.古人的饮食礼仪? 《礼记?曲礼上》记载乡大夫燕食宾客之礼,“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zì),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渫(xiè)处末,酒浆处右,以脯、脩置者,左朐(qú)右末。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
殽之序,遍祭之。
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辩殽。
主人未辩。
客不虚口。
”第三节宫室和起居一、先秦住宅的主体建筑? 上古时代,宫指一般的房屋住宅,无贵贱之分。
? 秦汉以后,只有王者所居才称为宫。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认为:“重视阶基是中国建筑外部轮廓的重要特征之一,与之相应的另一重要特征则是庞大的屋顶。
二者一以法天,一以法地,有‘上有天顶下有地基’之称,加上中间住人,是‘天、地、人’三者在中国建筑上的具体象征。
”1.堂与室陛下? 蔡邕《独断》:“…陛下者,陛,階也,所由升堂也。
天子必有近臣執兵陳於階側,以戒不虞。
謂之陛下者,羣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
”? 古代称皇帝为陛下,就是因为表示谦恭不敢直呼对方而与在阶下伺候的官员、卫士说话。
? 阁下、殿下堂? 堂上没有南墙,因而敞亮,于是又名堂皇。
? 堂皇、富丽堂皇、冠冕堂皇廉? 因为堂一面无墙,其边沿暴露于外,所以有个专名叫廉。
? 廉必直,所以常用以比喻形容人的正直,说廉正、廉洁。
室? 堂后是室,有户相通。
要入室必先登堂。
2.庭院? 周代的建筑大门内为庭,即院子。
讲究的住宅还要设一道二门,即闺,又叫寝门。
? 寝门,又称为闺。
闺在大门之内,堂之前,为第二重门,其门较小。
闺内为主人起居之处,由此称内宅为闺。
? 后来用以专指女子住处,如闺阁,小女子则曰闺女。
二、古人的室内礼仪? 1.室内陈设与礼仪? (1)席子——草席、竹席? 席地而坐、寝不安席、席位、主席? 重席。
古时稍讲究一点的,坐时在大席子上再铺一张小席,谓之重席。
? 席的层次,依地位高低而异。
? 对于贵族来说,居必有席,否则就是违礼。
避席? 古人席地而坐,如果有尊者进来或离席走到跟前来,座者必须离席伏地自表谦卑,这是古代一种对人表示尊敬的礼节。
? 避席又叫违席。
? 席子在室堂中要放正,即席的四边要与室堂的边、壁平行。
(2)帷幕? 古代还在堂上室内设帷幕。
帷与幕有别。
? 《说文》:“在旁曰帷”,“帷在上曰幕”。
(3)几? 古代室内设几。
? 一类是陈物之用,通常称案。
一类是凭倚之用,叫几。
? 古人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倚几的。
? 对客坐而倚几,是一种不严肃、懒散的表现。
(4)床? 古代室内有床,但与现代的床不同,较矮,较小,主要是供人坐的。
? 大约到南北朝时期床已是坐卧两用了。
? 从东汉末年起出现了一种“胡床”,大约是北方游牧民族为迁徙方便而创制的。
2.古人室内的座次? 室有四角,古代称角为隅。
? 室内的四个角都有专名:? 《尔雅?释宫》: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宦(yí),东南隅谓之窔(y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