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复习之古人衣食住行
古代文化常识—衣食住行及度量衡
古代文化常识—衣食住行及度量衡(一)头衣【冕】从月,即古帽,字免声,是大礼帽,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时所戴。
冕上有长方板叫延,前后有数串小圆玉叫旒(liú),天子有十二旒。
【冠】从月从人从寸,会意字,寸是手,以手执月戴人头上为冠。
冠,与后世的帽子在形制上明显不同。
冠并不能像帽子那样把头顶全部罩住,而是用一个冠圈套在发髻上,上面有冠梁,自前至后,覆在头顶上。
从冠的作用看,主要是捆住头发,同时也起装饰的作用。
古时只有统治阶级,王公贵人才能冠(戴帽),奴仆只能用巾(黑纱)包头。
如《释名》说:“士,冠;庶人,巾。
”巾,又称绡头、幅巾、帻(zé)。
王公贵人在巾上再加冠。
【巾】唐朝时,巾又称幞(fú)头,以纱为之,因纱质较软,就用桐木作一衬子垫在里面。
后又因两脚软垂,就用铁丝为干把“软翅”撑起来,就这样成了质硬的乌纱帽。
如《灌园叟晚逢仙女》:“那桂枝上挂的,不是大爷的软翅纱巾么?”(二)体衣原始人是蓬头跣脚,不冠不履,以兽皮树叶为衣遮体,后来才分为上衣和下裳。
【衣、裳】先秦时衣长而裳短,裳的上半截藏在衣内,后来变为衣短裳长,裳就加衣上。
如《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滢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陌上桑》:“紫绮为上褥”的“褥”是小衣;《羽林郎》:“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则是短袄。
【袍】本是一种简单便服,如《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汉以后成了朝服,不分衣和裳。
【裳】古代指下衣。
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
【裙与裳】古代的裙和裳不同,如《尔雅》说:“绕襟谓之裙。
”意思是说要从衣襟斜下通过右腋,往下绕至腰臀间,以至前膝。
后代的裙与古代的裳则接近。
如《林黛玉进贾府》:“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装饰。
”如《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着衣文化】古代体衣在质地、颜色上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如司马光《训检示康》批评“近岁风俗尤为侈靡”时说“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衣食住行PPT精选文档
弁(皮弁、爵弁)
.
11
.
12
“冠,弁冕之总名也。”——《说文解字》
.
13
.
14
.15.来自16进贤冠.17
髫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潜《桃花源记》
.
18
总发
.
19
总角
.
20
(4)、平民的头衣
帻
.
21
陌 头
.
22
幞 头
.
23
宋代展脚幞头
明代乌纱帽
.
24
辽代和元代的. 交脚幞头
.
62
脔 脯 、脩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 述而》 脍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炙
脍炙人口
醢
.
63
羹 以肉加五味煮成的肉汁
五味是醯、醢、盐、梅和菜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
.
64
3、酒
一般都是黍子或高粱(秫)煮烂后加上酒母酿成的。
宋代开始,流行蒸馏提纯过的烈性酒。
.
40
裈——穷绔 犊鼻裈——短裤、裤衩
.
41
“乃令文君当炉,相如 身自著犊鼻裈,涤器于市 中。” ——《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
.
42
3、足衣
屦、履、屩、屐、鞮
.
43
上古的屦→汉以后的屡
草屦 ——屩
.
44
屐——木鞋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45
春秋介子推的故事——屐的由来
第八讲 古代的衣食住行
.
1
1、衣着
功能角度——护身、御寒 道德角度——遮羞、礼貌 审美角度——吸引异性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PPT精品文档
.
7
深衣
.
8三、足衣屦履屣屩源自屐鞮鞵.9四、佩饰
• 佩玉 •环 •玦 • 佩巾(帨) • 容臭(香囊)
.
10
第二节 饮食
一、主食
▪ 五谷:黍、稷、麦、菽、麻 ▪ 六谷:五谷加上稻 ▪ 糗(糒、糇粮) 饼 糍(餈) 饵
二、肉食
▪ 三牲 太牢 少牢 ▪ 炙 脍 脯(脩)
三、酒和调料
▪醴 酎 醲 醇 ▪醯 醢 盐 梅
.
19
向
西房
室
东房
西夹 户
西堂
户牖
户户
西 序 楹西
西阶
堂 楹东
序东
东阶
闺
庭
庭
门
屏(萧墙)
.
东夹 户
东堂
20
二、起居状况
• 跪 长跪(跽) • 南面 东向 •几 床 榻
箕踞
.
21
第四节 车马和交通
.
22
一、车马
▪ 车马相连:驷 乘 千乘 万乘 ▪ 车的主要部件 ▪ 乘车方式:
车右 御者 尊者 车右 主帅 御者 ▪ 交通工具的演变:
▪ 有匪(斐)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诗经·卫 风·淇奥》)
(二)平民头衣:巾帻
.
2
冠
笄(簪)
冠梁 冠圈
缨
緌
.
3
冕
延(綖)
旒
紞 瑱(充耳、塞耳)
.
4
皮弁
璂
爵弁
紘
.
5
巾帻
.
6
二、体衣
▪ 上衣: 襦(短襦、长襦) 深衣
大带(绅)
革带(鞶)
▪ 下衣: 裳 绔(袴、裤) 裈 蔽膝(韨、芾 )
古代文化——衣食住行
《左传· 哀公十五年》:君子死,冠不免。 《史记· 平原君列传》:免冠谢,固留公子。 李白《古风》: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论语· 先进》: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 乎沂,风乎舞雩。 ‚弱冠‛,指刚刚进入成年。 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女子不戴冠,只用笄或簪固定发髻。后来固定冠冕的 叫衡(横)笄,只固定头发的叫发笄。 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古代不戴冠有四种人:小孩、平民、罪犯、异族。
3、足衣 足衣包括鞋和袜。古代的鞋有屦、履、 屩、鞮等名目。 屦、履:古曰屦,汉以后曰履,今曰鞋。用草编制的 称草屦,草鞋又称躧,又写作蹝、屣。 《汉书· 郊祀志》:于是天子(汉武帝)曰:‚嗟乎! 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 ‚葛屣‛是用葛藤纤维编制,介乎草、麻之间。 《诗经· 大东》: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孟子· 滕文公上》:其(许行)徒数十人,皆衣褐, 捆屦织席以为食。 舄:鞋底下加的一层木底,也指一般的鞋。 《史记· 滑稽列传》: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 藉。
胄 ( 盔 )
帻:平民所戴,发髻上复以巾,一直盖到前额。 颜师古注:绿帻,贱人之服也。 李白《古风》: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
陌头:俗人帽子,又称帞mò 头、络头、缲sāo头、绡 头等。 《陌上桑》: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陌头后代转称幞头。通常用青黑色的纱制成,所以叫 乌纱,后代俗称乌纱帽。
冕
爵 bià n 弁
五 代 金 镶 玉 步 摇
冠、冕、弁都是‚元服‛,大同小异。《说文》“冠‛ 字下说:‚弁冕之总名也。‛三者都是平时戴的,打仗时 还要在冠上加胄。 胄:打仗用的帽子,加冠上,秦汉后叫兜鍪mó u,后 叫盔。 杜甫《垂老别》: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辛弃疾《南乡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左右免胄而下。 未行冠礼前头发任其下垂,称髫。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古人不剪发,孩子头发长了,就紧贴发根扎在一起垂 于脑后,叫‚总发‛。 潘岳《藉田赋》:垂髫总发,蹑踵侧肩。 《诗经· 卫风· 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历史练习题古代人的衣食住行
历史练习题古代人的衣食住行古代人的衣食住行在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现代完全不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代人的衣食住行,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衣着、饮食、住房以及交通出行情况。
一、衣着古代人的衣着主要以皮革和布料为主要材料。
受制造工艺的限制,他们的衣服通常比较简单,没有现代服装的细腻和种类。
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的服装一般为长袍和裙子,用皮腰带束腰,较为朴素。
而对于贵族阶层来说,他们的服装则更加精美,采用丝绸和珍贵的织物制成,并配饰有金银丝线、宝石等。
二、饮食古代人的饮食以粮食为主,如稻米、小麦等。
此外,蔬菜和水果也是他们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肉类在古代社会中是比较稀缺的食物,通常只有贵族阶层才能享用。
此外,饮食的制作和烹饪方式也比较简单,多数采用煮、蒸、炖等传统的烹饪方法。
三、住房古代人的居住环境大多为传统的房屋,以木材和石头为主要建造材料。
庶民通常居住在砖木结构的平房或土坯房中,而富裕人家则住在宽敞豪华的府邸中。
古代人的住房一般包括起居室、卧室和后院,以及炊事、洗漱等附属设施。
四、交通出行在古代,交通出行方式非常有限。
人们主要依靠步行或骑马来进行长距离的旅行。
此外,轮船和船只也在水路交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交通方式虽然相对简单,但古代人通过积极探索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交通网络,促进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与贸易。
在总结古代人的衣食住行后,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的生活方式相对简朴,但也有自己美妙之处。
他们在受制造工艺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下,通过勤劳和创造力,创造出适应当时社会和自身需求的衣着、饮食、住房和交通方式。
这些历史的经验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古代人的生活,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历史文化。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衣食住行的主要内容》嘿,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可太有意思啦!就像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每一幅都有好多故事呢。
先说这“衣”吧。
古代的衣服那讲究可多啦。
我去博物馆看过古代的衣服展览,那衣服的样式千奇百怪。
有钱人家的衣服就像精美的艺术品,丝绸做的长袍,上面绣着各种花鸟鱼虫,一针一线都像是在诉说着工匠的巧手。
就像那些达官贵人穿的蟒袍,上面的龙纹栩栩如生,感觉龙都要飞出来啦。
而普通老百姓呢,就只能穿粗布麻衣。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农民伯伯在田间劳作,穿着简单的短褐,虽然没有华丽的装饰,但很结实,方便干活。
“食”的方面也很有讲究。
古代的美食那叫一个丰富。
宫廷里的御膳就像一场舌尖上的盛宴。
我听说古代皇帝吃饭可有排场啦,满桌子的山珍海味,什么熊掌、燕窝之类的。
不过老百姓就简单多了,大多是五谷杂粮。
我就想象着古代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粟米粥,配着自家腌制的咸菜,虽然简单,但也吃得津津有味。
而且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色美食,就像南方的米糕,软软糯糯的,北方的馒头,实实在在的。
“住”的差别也很大。
达官贵人住的是雕梁画栋的大房子,像那些四合院,一进又一进的院子,就像迷宫一样。
房间里摆着精美的家具,床榻都是雕花的,看着就很舒服。
而普通百姓住的房子就简单多啦,可能是用土坯或者木头搭起来的小屋子,小小的空间,但也是温馨的家。
“行”也很有意思。
古代有钱人出行坐轿子,那轿子晃晃悠悠的,感觉像在云端一样。
马车也是常见的交通工具,马蹄哒哒哒的声音在路上回响。
普通百姓就靠两条腿走路啦,不过在河边或者有船的地方,也会坐船,随着水流慢悠悠地前行。
古代的衣食住行就像一个大宝藏,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去挖掘呢。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衣食住行 PPT
大家好
42
3、足衣
屦、履、屩、屐、鞮
大家好
43
上古的屦→汉以后的屡
草屦 ——屩
大家好
44
屐——木鞋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大家好
45
春秋介子推的故事——屐的由来
大家好
46
鞮——皮鞋
大家好
47
高筒为靴
大家好
48
“三代及周著角韈。” ——《中华古今注》 韈 ——襪 ——袜
帛
大家好
褐
36
(2)、下衣
裳—裙 男人也穿裙
大家好
37
“绔,胫衣也。” ——《说文解字》
衣、裳、袴三者并用
大家好
38
秦汉之际的“开裆裤”
胡服骑射
大家好
39
纨就是织造较为细致的生绢。 纨绔专指富贵而不务正业者
大家好
40
裈——穷绔 犊鼻裈——短裤、裤衩
大家好
41
“乃令文君当炉,相如 身自著犊鼻裈,涤器于市 中。” ——《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
大家好
71
釜
釜和镬的区别
大家好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72
豆
大家好
73
盘
大家好
74
箪
大家好
75
簋
大家好
76
尊、樽
大家好
77
壶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
哉?避水火也。”
大家好
——《孟子·梁惠王下7》8
卣
卣 和壶的区别?
大家好
79
彝
大家好
80
罍
古文中的衣食住行
古文中的衣食住行(一)衣古代(秦汉以前)所谓“衣”,泛指一切蔽体的衣着,头上戴的是头衣,上身穿的是上衣,下身穿的是下衣,脚上穿的是足衣。
头衣古人的头衣有冠、冕、弁等几种。
冕是天子、诸侯参加大典时所戴的礼冠,冠是贵族男子的帽子,弁是尊贵的礼冠。
如“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史记·屈原列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但普通平民百姓不能戴冠,只能用巾或帻来包头。
平民戴的巾或帻是黑色或青色的,所以秦时称百姓为“黔(黑色)首”,汉称仆隶为“苍(青色)头”。
如“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过秦论》)。
上衣可单称“衣”,长襦长到膝盖,短襦只到腰。
如“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孔雀东南飞》)。
冬衣则有裘、袍等。
裘是皮衣,毛向外;袍是絮乱麻或丝绵的长衣。
平民穿褐布衣,由或粗或细的麻或毛制成。
下衣又叫“裳”,就是裙,古代男女都穿,如“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孔雀东南飞》)。
唐宋以后,女以裙为常服,男以袍为常服。
足衣包括鞋和袜。
上古鞋叫“屦”,汉以后称“履”,如“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孔雀东南飞》)。
木底鞋叫屐,类似今之夹趾的拖鞋,如“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袜子古代叫靺,用布棉、熟皮缝制。
古代的丝袜、罗袜也是剪裁了丝织品量身缝制的,不是织的。
(二)食粮食古代粮食有五谷之分,五谷指稷、麦、稻、黍、豆,《论贵粟疏》中有:“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在五谷中,古人以稷为五谷之长,代表谷神,同社神(土神)合称为“社稷”,并用作国家的代称,《孟子·尽心下》中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肉食古人以牛、羊、豕、狗、鸡、鸭等为肉食品。
如《齐桓晋文之事》:“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再如《鸿门宴》:“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资料】古代的衣食住行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的衣食住行
1、衣着
在棉花传入我国之前,古人的衣料只有丝织品的麻葛织品。丝织品总称为:“帛”,分类细,种类多,如绫、罗、绸、缎、锦、纨、绡(xiāo)、素、缟(gǎo)、缣(jiān)、练等。这些只有统治者才能穿。一般平民百姓只能穿麻布和葛布衣,所以“布衣”就成了平民、庶人的代称。后来一般读书人在没有入仕之前,也称为“布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称“臣本布衣”。
以上是一般,也有例外,如御史和按察史等监察、司法官员,却一律穿獬豸(xièzhì)补服。因为古人认为"獬豸"是一种神羊,能辨曲直的缘故。
古代平民的服装不能施彩,古代未仕者皆穿白衣,故“白衣”成为没有功名的平民的代称。
古诗文中还常见以下关于衣着的名词:朱衣,古代帝王夏季的服装。朱紫,因四品、五品的官服都是绯红和紫色,故以朱紫代表封建官吏。乌衣,三国时土兵穿的黑色衣服。赫衣,封建社会里囚犯的服装。古代让犯有死罪的人穿上没有领子、不镶边的赫色衣服来代替死刑。以后,赫衣就成了囚衣。锦衣是瑰丽多彩、花纹精致古雅的丝织品服装。在古代只有高官厚禄的人才能穿上,所以“锦衣”常指做了大官。“衣锦而归”是说做了大官回乡炫耀。缁衣是古代用黑色的帛做的朝服,后因僧人都穿黑色衣服,故常用作僧人的代称。衲(nà)衣即僧衣,也叫百衲衣。古代僧人表示苦修,常拾取被丢弃的陈旧杂碎的布片,加以密缀成衣,通称“衲衣”。黄衣常常是帝王的代称,后因道教崇黄老之学,道士的冠服尚黄,故也用“黄衣”称道士。
头上戴的主要有冕、弁(biàn)、冠。冕是天子、诸候、卿大夫祭祀时戴的帽子,是最尊贵的礼冠。顶上是一块长方形板,叫“延”,延前沿垂挂着串串玉珠,叫“旒(liú)”(liu)。冕的旒因地位不同,数目也不同,天子十二串,诸侯九串,上大夫七串,下大夫五串。中古以后,臣不得戴冕,所以“冕旒”就成了帝王的代称。弁(biàn),是贵族戴的一种帽子,用几块鹿皮拚接而成,类似今天的瓜皮帽。有皮弁、爵弁之分。皮弁白色,是武冠;爵弁红黑色,是文冠。冠是贵族男子的束发帽,又是帽的总称。打仗时冠上要加胄(zhòu)(秦汉以后称兜再以后称盔)。平民没有戴冠的权力,只能用帻(zé)来包发。帻是黑色或青色,所以秦时称百姓为“黔首”,汉时称仆役为“苍头”。巾帻起先只为劳动人民所戴,后来也为统治者采用。巾帼是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常借以代称妇女,如妇女英雄称为“巾帼英雄”。贵族妇女戴凤冠、花冠。凤冠上有一只展翅凤凰,缀以珠玉金钗,花冠是饰有以罗锦仿制的花的冠。
文化常识衣食住行科技其他 Word 文档
第七节中国古代日常生活文化一、衣食住行:1.衣:衣裳——一般是交领大袖,衣领直接连着左右襟,汉民族一般是左襟压右襟。
裳的结构类似裙子,上玄下黄的衣裳制,来源于对天地的崇拜,也是最高级别的礼服形式。
上衣——古代穿的短上衣叫“襦”,冬天穿的有裘、袍等。
平民只能穿褐或布衣。
上古没有棉花,布也是毛或麻制成的,但比褐要细一些,所以成为读书而未做官的人的常服。
因此,“布衣”也就成了这些人的代称。
下衣——古人穿的下衣主要有裳、绔、裈等。
裳就是裙子,古代男子也穿裙子。
绔也写作“袴”,与今天的裤子并不一样。
与现在裤子差不多的是裈。
深衣——又叫袍服,是官员及士大夫的常服,也可用作礼服。
不分男女,不论尊卑都能穿。
鞋——有履、屦、屐、屣等,无非是草木皮丝质的,都比现代的要粗糙。
衣料——除了毛、麻、皮等,还有总称为“帛”的各种丝织品,但那都是达官贵人才能穿的,一般人是穿不起的。
褐衣是粗布衣服。
主要的佩饰——古人最重要的佩饰是玉。
璧是古代贵重的瑞玉,它和圭、璋合称“三玉”,自夏商开始,就作为礼器使用,至春秋战国时盛行,秦汉以后渐改作装饰品。
除此之外,还有瑗、环、玦等。
环常作为妇女的佩饰。
这些圆玉在礼仪中都有特殊用途,如国事访问时以璧为凭信,诸侯召见卿、大夫、士时以瑗为凭信,断绝君臣关系以玦表示,重新召回绝交的人以环表示等。
冠礼——古代举行冠礼,一共加冠三次。
第一次加的冠叫缁冠,意味着占有统治权;第二次加的冠叫皮弁,意味着有军事权,所以加皮弁的同时往往佩剑;第三次加爵弁,意味着有了祭祀权。
古代冠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古人戴的帽子——古代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叫“冠”,后代“冠”又泛指一般的帽子。
“冕”是天子、诸侯、大夫在祭祀时戴的。
汉代以后,只有皇帝才能戴这样的冕,所以后代称皇帝即位为“加冕”。
“胄”是打仗时戴的,在秦汉以后又叫“兜鍪”,后代又叫“盔”。
古代平民不能戴冠,只能戴类似以后的头巾之类的东西,称为“帩头”等。
比平民地位更低的奴仆,则仅能以青布束头,所以奴仆又称为“苍头”。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十一“衣食住行”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十一“衣食住行”1,衣着古代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叫“冠”,后代“冠”又泛指一般的帽子,如《大铁椎传》“不冠不袜”。
“冕”是天子、诸侯和大夫在祭祀时戴的,上边是一块长方形的木版,前后沿挂一串小圆玉珠。
汉代以后,只有皇帝才能戴这样的冕,所以后代称皇帝即位为“加冕”。
打仗时还要戴上“胄”,胄在秦汉以后又叫“兜鍪”,后代又叫“盔”,如辛弃疾《南乡子》“年少万兜鍪”,这里的“兜鍪”指头戴战盔的战士。
古代平民不能戴冠,只能戴类似后代的头巾之类的东西,称为“帩头”等,如《陌上桑》“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比平民地位更低的奴仆,则仅能以青布束头,所以奴仆又称为“苍头”,如《董宣执法》“时阳湖公主苍头白日杀人”。
古人穿的短上衣叫“襦”,如《陌上桑》“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冬天穿的有裘、袍等。
如《论语》“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平民通常只能穿褐或布衣,如《五柳先生传》“短褐穿结”。
上古没有棉花,布也是毛或麻制成的,但比褐要细一些,所以成为读书而未做官的人的常服,因此,“布衣”也就成了这些人的代称,如《出师表》“臣本布衣”。
有时又仅指一般平民,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古人穿的下衣主要有裳(cháng)、绔(kù)、裈(kūn)等。
裳就是裙子,古代男子也穿裙子。
绔也写作“袴”,今天写成“裤”,但与今天的裤子并不一样。
与现在的裤子差不多的是裈。
古人穿的鞋有屦(jù)、履、屐、鞮(dī)等,无非是草、木、皮、丝质的,都比后代要粗糙的多。
古人衣料的质地除了毛、麻、皮等,还有总称为“帛”的各种丝织品,但那是达官贵人才能穿的,贫贱的人是穿不起的。
《孟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在孟子的理想中,如果国家治理得好,人民富足,家家种桑养蚕,那么五十岁的人才可以穿上丝绸衣服。
古人最重要的佩饰是玉,常见的有环、玦等。
古代文化——衣食住行
麻:麻子,也叫苴、枲。 《诗经· 七月》:九月叔苴。 古书中还提到一些有关粮食作物的名称,如: 粟:黍的籽粒,后来成为粮食的通称。 《诗经· 黄鸟》:交交黄鸟,无集于谷,无啄我粟。 《史记· 项羽本纪》:章邯围巨鹿,筑甬道而输之粟。 粱:稷的良种。 《诗经· 黄鸟》:交交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 稻在中原地区的种植比上述各种作物晚,大约起于周 代。稻:原指黏的稻。不黏的叫粳、稉、秔、稴等。 禾:本来专指稷,后来成为粮食作物的通称。 《诗经· 七月》:十月纳禾稼。 谷:是所有粮食作物的总称。
与现在相似的裤子古代叫‚穷绔‛。穷绔,又名 裈。 《晋书· 阮籍传》:独不见群虱之处裈中,逃乎深缝, 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兆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 裈裆, 自以为得绳墨也。 《世说新语· 任诞》:(刘)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 屋宇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还有一种‚犊鼻裈‛,就是后代的短裤、裤衩。 《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乃令文君当炉,相如身自 著犊鼻裈,涤器于市中。 《北史· 刘昼传》:少孤贫,爱学,伏膺无倦,常闭 户读书,暑月唯著犊鼻裈。 蔽膝:遮住大腿到膝部的服饰,又称袆、韍。类似今 之围裙。绑腿,则称邪幅。 《汉书· 王莽传》:(莽)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 疾。莽妻迎之,衣不曵地,布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问, 知其夫人,皆惊。
3、足衣 足衣包括鞋和袜。古代的鞋有屦、履、 屩、鞮等名目。 屦、履:古曰屦,汉以后曰履,今曰鞋。用草编制的 称草屦,草鞋又称躧,又写作蹝、屣。 《汉书· 郊祀志》:于是天子(汉武帝)曰:‚嗟乎! 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 ‚葛屣‛是用葛藤纤维编制,介乎草、麻之间。 《诗经· 大东》: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孟子· 滕文公上》:其(许行)徒数十人,皆衣褐, 捆屦织席以为食。 舄:鞋底下加的一层木底,也指一般的鞋。 《史记· 滑稽列传》: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 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复习之古人衣食住行
康熙时期又出现了珐琅 彩的瓷器,其花纹凸起有 立体感,画面瑰丽,华美 绝伦。到雍正时期,把珐 琅彩中花、鸟、竹、石与 诗、书法融为一体,富丽 中见古雅之风,使人爱不 释手。这时期,粉彩瓷器 的画面也开始有了明暗、 浓淡、深浅的变化与过渡, 色调温润柔和,极富立体 感。乾隆在位60年,瓷业 生产无论质量、数量均达 高峰。所以清代瓷器收藏 应以康、雍、乾三代为主, 不仅收藏价值高,且可保 值舄 屐 鞮 鞵
(四)佩饰
佩玉 环 玦
佩巾(帨)
容臭(香囊)
食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饮食文化大
国,饮食一直是其文化发展的原动力, 很早就牢固地树立了“礼乐文化始于 食”,“民以食为天”等观念,食是人 之大欲。鉴于此,中国自古就十分注重 饮食文化的研究。
4.书房
书房是古代中国居宅基本配置中的主要组成部
分,它是供人读书作画、会友或小憩的场所。
行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古人
的生活中,“行”与“衣”、“食”、 “住”“一样,是同等重要的大事。 路上交通靠车马,水上交通靠舟船。我国是 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国家之一,相传 黄帝时已知做车。但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太 大的发展,一直是马车,马匹及由舟到船的 变化,直到南宋时出现了轿子,一直沿到近 代。而我国河流众多,海域辽阔,因此中华 民族有一部壮丽的水上开发史,舟船发展较 快。有三个主要发展时期-秦汉、宋元和明。
住
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源远流长,其历史是一
部由木头构创的绚丽诗篇,亦自成体系,具 有强烈的民族风格。无论是笨拙神秘的商周 家具,浪漫神奇的矮型家具(春秋战国秦汉 时期),抑或是婉雅秀逸的渐高家具(魏晋 南北朝),华丽润艳的高低家具,都以其富 有美感的永恒魅力吸引着中外万千人士的钟 爱和追求。尤其是明清家具,将我国古代家 具推上了鼎盛时期,其品种之多,工艺之精 令国内外人士叹为观止。
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
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饮食习惯:中国有一成语叫做饔飧不继,原因就是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也叫饔(yōng)。
太阳行至东南方,其时间称为隅中,隅中之前为朝食。
《鞌之战》:“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项羽本纪》:“旦日享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旦日指一大早,本不是吃饭的时间。
项羽提前开饭,表现了他的心情。
第二顿饭叫哺(bǔ)食,又叫飧(sùn)。
时间在申时。
饔飧连言是一天的饭食,所以也代表自己做饭吃。
如《孟子》:“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饔是熟食,意思是现做好的饭,而飧是食之余,只是将朝食吃剩下的饭热一下吃掉。
古人每天两餐,又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所以古人没有睡午觉的习惯。
《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昼寝在两餐饭之中,如果睡觉,那么这一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起源于我国的隋代隋文帝时期,制止于1905年,这一制度一直实行了1300多年。
在这1300年中,科举制度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选取了大量的人才,历史上很多有杰出贡献的人,都出身于科举。
但是随着这一制度的僵化和历史的进步,这一制度由先进而最终成为了一段历史。
科举制度全盛和完备则在明清时期,所以我们重点介绍以明清时期为主。
明清科举制度在考试的等级上固定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分别录取秀才、举人、进士。
下面我们就对此进行一一的讲授。
关于秀才的考试秀才是明清时期参加最初一级的科举考试的并且合格后所取得的资格,正式称呼是什么?是生员,又叫诸生、庠生、俗称秀才。
院试由中央政府委派的官员主持,明代称之为提督学院,或提学道;清代称之为学政、俗称学台。
由中央政府各部的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三年一任,每省一人。
由于考试特别的重要,所以学政无论原有官职品级的高低,地位与本省的总督、巡抚平等。
学台衙门在省城,但是院试并不在省而在府。
学政依次要到省属各府分别考试童生和生员叫做“案临”。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哎,大伙儿,今儿咱们聊聊那古代文化常识的大事儿,保证让你听得津津有味,还能涨点学问呢!咱们先说这“衣食住行”,这可是古代人生活的四大件儿。
衣嘛,那讲究可大了去了。
王公贵族,穿的是绫罗绸缎,绣着龙凤呈祥,走起路来跟踩了云似的。
老百姓呢,就图个暖和实用,粗布麻衣,耐穿就行。
那时候没有网购,衣服都得手工做,一针一线都是心血啊。
食,就更不用说了,民以食为天嘛。
古代的饭桌上,五谷杂粮是主角,偶尔来点野菜野味,那也是山珍海味级别的享受了。
皇帝老儿吃的那叫御膳,几百道菜摆一桌,但真正动筷子的没几道,讲究的是排场和面子。
咱们老百姓,一碗白米饭,几碟小菜,就着咸菜也能吃得津津有味。
住,那可是安身立命之本。
古代的房子,木结构的多,青砖黛瓦,古色古香。
有钱人家,亭台楼阁,花园假山,美得跟画儿似的。
穷苦人家,可能就几间茅草屋,但也能遮风挡雨,温馨小窝嘛。
行,古代可没现在这么多车水马龙。
那时候出门,要么是骑马坐轿,要么是步行坐船。
骑马那是侠客和将军的标配,坐轿子就是官老爷和贵妇人的专利了。
普通人嘛,一双布鞋走天下,偶尔搭个顺风车,那都得是熟人间的情分。
再来说说这古代的文化娱乐。
那时候没电视没手机,但人们的乐趣可不少。
琴棋书画,那是文人墨客的最爱,弹弹琴,下下棋,写写字,画幅画,那叫一个风雅。
戏曲杂耍,也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逢年过节,搭个台子,唱唱戏,变变魔术,热闹得很。
还有啊,古代人特别注重礼仪。
见面要作揖行礼,吃饭要讲究座次,婚丧嫁娶都有一套繁琐的规矩。
这些规矩啊,虽然现在看来有点麻烦,但那时候可是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呢。
说了这么多,大家是不是觉得古代文化常识也挺有意思的啊?其实啊,咱们的文化底蕴深厚得很,每一个细节都藏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咱们现代人,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别忘了多了解了解这些传统文化常识,让它们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传承下去。
中国古代生活风情和日常礼俗第四编:衣食住行
深衣:衣和裳连在一起而加上彩色边 的一种服装,‚短毋见肤,长毋被 土‛。短到踝部,不能露腿,长则拖 地。深衣为贵族所穿,庶人只在举行 仪式时才穿。
②单衣和夹衣:
褝和袷:上衣单衣叫褝,又叫袗(zhěn)。夹衣叫 袷。一般的襦都是夹衣。 《说文》:‚褝,衣不重(Chóng)。‛‚袷(夹),衣无 絮。‛ 《释名》:‚有里曰複,无里曰褝‛。 《世语新说· 夙惠》:‚晋孝武年十二时,冬天昼日不 著复衣,但著单练衫五六重。‛ 《妇病行》:‚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 《孤儿行》:‚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世说新语· 方正》:‚山公大儿著短袷车中倚。‛ 《孟子· 尽心下》:‚舜之饭糗(qiǔ,干粮)茹(吃)草 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
裆(dāng ):也写作当;又称裲(liang)裆、两当。 《释名》:‚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 《广雅· 释器》:‚裲裆谓之栢腹。‛袹腹,《释名》 作帕腹,‚横帕其腹也。‛ 《仪礼· 乡射礼》:‚福(fu,福)……其中蛇交,韦 当。‛(福,指插箭的器具。蛇交,画成蛇身相交的 图案。韦:熟牛皮。)郑注:‚直(值)心背之衣曰 当。‛ 可见裆类似今天的背心、马甲。但肩部稍宽,即《唐 书·车服志》所说“短袖覆膊”。 《隋大业长白山谣》:‚长白山头知世郎,纯著红罗 锦背裆。‛ 《乐府· 企喻歌辞》:‚前行看后行,齐著铁柄裆。‛ 沈约《歌辞》:‚阳春二三月,单衫绣裲裆。‛
④寒衣:古代御寒之衣有裘、袍、茧等。 裘:裘是皮衣,毛向外。 《说文》在‚表‛字下说:‚古者衣裘以毛为表。‛ 《周礼· 司裘》:‚掌为大裘,以共(供)王祀天之服。‛ 郑众注:‚大裘,黑羔裘,服以祀天,示质。‛ 用以做裘的皮毛多种多样,如狐、虎、豹、熊、犬、 羊、鹿、貂,后来还有狼裘、兔裘等。狐裘和豹裘 最为珍贵,达官贵人所服,鹿裘、羊裘则最一般。 《吕氏春秋· 分职》:‚卫灵公天寒凿池,宛春谏曰: ‘天寒起役,恐伤民。’公曰:‘天寒乎?’宛春曰: ‘公衣狐裘,坐熊席,陬(zōu)隅有灶,是以不寒。 民则寒矣。’公曰:‘善!’令罢役。‛ 《左传· 襄公十四年》:‚右宰穀从而逃归,卫人将杀 之。辞曰:‘余不说初矣,余狐裘而羔袖。’乃赦 之。‛杜预解释道:‚言一身尽善,惟少有恶,喻 己虽从君出,其罪不多。‛穀是卫国大夫,先从卫 献公逃往齐国,后回到卫国,国内反对献公的一派 要杀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云锦
三)足衣
屦 履 屣 屩 舄 屐 鞮 鞵
(四)佩饰
佩玉 环 玦
佩巾(帨)
容臭(香囊)
食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饮食文化大
国,饮食一直是其文化发展的原动力, 很早就牢固地树立了“礼乐文化始于 食”,“民以食为天”等观念,食是人 之大欲。鉴于此,中国自古就十分注重 饮食文化的研究。
点为:宽袍大袖
2.清代服饰
清代的长袍、马褂、旗 袍是对服饰艺术的一大 发展。旗袍成为代表中 国女性优雅风范的服装 式样。
思考: (1)古代衣服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2)请你猜测一下诗人称为石榴裙是指什么时 期的衣服,汉、唐、宋、元? (3)从图中清代衣服中你看出什么特点? (4)近几年来流行的唐装是由唐式衣服变化而 来,对不对?
康熙时期又出现了珐琅 彩的瓷器,其花纹凸起有 立体感,画面瑰丽,华美 绝伦。到雍正时期,把珐 琅彩中花、鸟、竹、石与 诗、书法融为一体,富丽 中见古雅之风,使人爱不 释手。这时期,粉彩瓷器 的画面也开始有了明暗、 浓淡、深浅的变化与过渡, 色调温润柔和,极富立体 感。乾隆在位60年,瓷业 生产无论质量、数量均达 高峰。所以清代瓷器收藏 应以康、雍、乾三代为主, 不仅收藏价值高,且可保 远流长,其历史是一
部由木头构创的绚丽诗篇,亦自成体系,具 有强烈的民族风格。无论是笨拙神秘的商周 家具,浪漫神奇的矮型家具(春秋战国秦汉 时期),抑或是婉雅秀逸的渐高家具(魏晋 南北朝),华丽润艳的高低家具,都以其富 有美感的永恒魅力吸引着中外万千人士的钟 爱和追求。尤其是明清家具,将我国古代家 具推上了鼎盛时期,其品种之多,工艺之精 令国内外人士叹为观止。
一、主食 五谷:黍、稷、麦、菽、麻 六谷:五谷加上稻 糗(糒、糇粮) 饼 糍(餈)
饵
二、肉食 三牲 太牢 少牢 炙 脍 脯(脩) 三、酒和调料 醴lǐ 酎zhòu 醲nóng 醇 醯xī 醢hǎi 盐 梅
四、食器和饮食习惯
鼎
镬 鬲 甑 甗 釜 簋 簠 豆 盂 尊(樽) 爵 朝食(饔) 餔食(飧) 刀匕 刀俎 案
器皿
1.尊,盛酒备斟酌之
2.爵,饮酒兼温
器 四羊方尊(商青铜)
酒之器
青铜爵(夏)
3.鼎,始于原始时代的陶 鼎,本来是用以煮饭的。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鼎被 专门用于典礼或祭祀,故 逐渐显得贵重,被视为国 家政权的象征。 陶鼎(夏)
司母戊大方鼎(商)
4.瓷器 清康熙时代的青花,以 色呈宝蓝、莹澈透亮、 渲染分明而独步一时。 青花冰梅罐(清康熙)
(一)头衣 (元服)
贵族头衣: 1.冠——是一般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又 是冕和弁的总名 2.冕——是一种最尊贵的礼冠。最初天子、诸 侯、大夫在祭祀时都戴冕,后来只有帝王可 以戴冕 3.弁biàn——也是贵族戴的比较尊贵的头衣, 有皮弁、爵弁之分 平民头衣:巾帻zé
冠
冠梁 笄(簪) 冠圈
缨 緌
4.书房
书房是古代中国居宅基本配置中的主要组成部
分,它是供人读书作画、会友或小憩的场所。
行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古人
的生活中,“行”与“衣”、“食”、 “住”“一样,是同等重要的大事。 路上交通靠车马,水上交通靠舟船。我国是 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国家之一,相传 黄帝时已知做车。但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太 大的发展,一直是马车,马匹及由舟到船的 变化,直到南宋时出现了轿子,一直沿到近 代。而我国河流众多,海域辽阔,因此中华 民族有一部壮丽的水上开发史,舟船发展较 快。有三个主要发展时期-秦汉、宋元和明。
1.秦始皇陵铜车马
秦始皇陵中的战车战马栩栩如生,令人叫绝
盖 舆 绥 辕(辀) 轭(衡) 軥
輢 轼 辋 毂 轴
軎( wèi]) 辖 辐
2.普通百姓的行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复习
----- 衣 食 住 行
教学目的:通过对中国古代与衣食住行相关的艺术 形式的学习,使学生对其中著名的作品有所认识和 理解,对各时期的与衣食住行有关的艺术进行分析, 培养其审美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激 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一、衣 “衣”,狭义指人上身所穿的部分,广义 可泛指一切蔽体的东西。 古代的服饰有区别等级的作用。 (一)头衣 (元服) (二)体衣 (三)足衣
1.商周家具
2.明清时代家具
3.厅堂
厅堂是古代中国居宅
中占地显要,空间最 大,装饰最为考究的 建筑。它集多功能用 途于一体,凡家庭察 祀、婚丧礼仪、亲朋 交往大多在此举行。 厅堂内的家具因事而 设。平时通常在屏门 前置一条案,案前依 次设交椅和扶手椅。 亲朋聚会以级别或长 幼之序排列,始终突 出其布局严谨,气度 严正的气氛。
(1)蓝印花布的特点是什么?试描述一下。
(2)蓝印花布的制作分哪几步,试讲一下。
南通蓝印花布
南京云锦与四川蜀锦、苏州宋锦并称为我国“三大名锦”, 是中国织锦工艺中的一种传统提花丝织锦缎。 云锦因其锦面色彩斑斓、图案精美、纹彩华丽,美若天上 的云霞而得名。它用料考究、工艺精湛,蕴涵独特的文 化,科技知识,被专家称为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 一座里程碑,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遗产之一,堪称“东 方瑰宝”,“中华一绝”。
冕
延(綖)
旒
紞
瑱(充耳、塞耳)
皮弁
爵弁
璂
紘
巾帻
(二)体衣
上衣:
襦(短襦、长襦) 深衣 大带(绅) 革带(鞶) 裳 绔(袴、裤) 蔽膝(韨、芾 ) 裈
下衣:
衣
服富 装丽 的 隋 唐 五 代
高雅的宋装
明堂 装皇 的
华贵的清装
独具特色的汉服与清装
1.汉服
汉族服饰的主要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