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文化认同及发展对策

合集下载

加强两岸传统文化交流的方法措施

加强两岸传统文化交流的方法措施

加强两岸传统文化交流的方法措施
1.加强两岸传统文化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建立常态化的文化交流机制。

2. 积极开展两岸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文化讲座、艺术展览等,促进两岸文化交融。

3. 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两岸传统文化,增进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和认同。

4. 鼓励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推动共同开发传统文化产品,促进两岸文化产业发展。

5. 建立两岸传统文化人才交流机制,加强文化人才的交流培养,提高两岸文化交流水平。

6. 加强两岸传统文化研究,推动文化学术交流,共同探讨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 1 -。

闽台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

闽台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

007专题综述TOPIC REVIEW文化创意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台湾地区早在10年前就将其列为六大新兴产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较为成熟。

福建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化一脉相承。

进行闽台文化交流,发挥闽台合作产业平台效应,积极推进闽台文创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闽台支柱型产业,这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同时,推进闽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有利于宝贵的历史文化得到保护、继承和弘扬,对海峡西岸经济区树立独特的区域品牌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扩大区域知名度。

1 闽台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成就“九二共识”确定了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在大陆的积极推动下,两岸加强了文化交流合作。

2009年两岸“三通”的实现大大降低了闽台两地合作与交流的成本,有力地推动了海峡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

2010年,大陆与台湾签订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 C F A),两岸关系得到了突破性发展。

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成为两岸共同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

当前,闽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取得一定成效,合作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合作领域不断深化。

1.1 产业融合基础不断夯实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

与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相比,福建省的文化创意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迅速[1]。

截至2017年,福建省文化产业增加值高达1307.47亿元,占福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全国排名第9位。

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是闽台合作的前提,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和妈祖文化是闽台合作的共同文化基础。

台湾地区的文创产业有着吸引福建的国际视野、运作模式、创意,而福建具有台湾渴望的市场、资金、消费力。

因而,推动闽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的基础是良好的,两者结合正孕育着极大的机遇和能量。

1.2 产业融合步伐日渐加快福建省高度重视闽台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与交流,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

2007年,“海峡两岸经贸洽谈会”首次在海峡两岸设立创意产业展览区[2]。

闽台民俗文化开发

闽台民俗文化开发

闽台民俗文化开发福建、台湾地处祖国东南,自古为百越先民居住繁衍之区。

秦统一中国以后,大批中原百姓不断迁徙入闽,拓展台湾,文化交融,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先民们富于开拓精神的生活经验和智慧结晶,汇聚成丰厚积淀的闽台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群体生活的俗文化,其形成有赖于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承传,是一个民族共同文化的具体标志之一。

因此,民俗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

中国是一个民俗文化大国,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闽台民俗是中华文化一体多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闽台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在共同的文化精神基础上共同创造的,从衣食住行到岁时节令,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伦理与信仰思想之精华,闽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语言互通,同风共俗,根深蒂固,不可分割。

新世纪以来,两岸的文化发展越来越得到政府的关注。

民俗文化尤其突出,两岸民俗文化交流日趋多样化。

福州、厦门、泉州凭借区域、经济、政治优势,率先打头阵,以各式各样的民俗文化节吸引众多台湾同胞前来观摩和参与。

内容主要包括大型灯展、综艺晚会、擂台竞技、以及富有闽南特色的舞蹈、舞狮、戏曲、邀请来自台湾的各大民间社团联袂演出。

此外,还包括举办高校学术研讨会、闽台工艺品参展等等。

主要侧重在海洋文化、宗教文化、闽南乡土古韵方面。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民俗文化活动形式较单一,游客单一,吸引力较低,且并无最大化将周边旅游景点结合,民俗旅游商品开发仍比较薄弱,资源的最大化有效整合仍未达到。

那么,如何充分开发民俗文化将其与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有效结合,实现价值最大化?下面我们将闽台民俗文化划分为三个开发方向:闽台物质生活民俗、闽台社会生活民俗、闽台精神生活民俗。

逐步探讨如何进行有效开发。

一.闽台物质生活民俗闽台物质生活民俗主要表现在生活民俗、工商业民俗、生产民俗等方面。

明清以来,在中华炎黄文化精神大一统的基础上,闽台沿海一带的衣食住行习俗基本相同。

闽台海边渔民多着黑、棕两色的大襟衫,或以荔枝树汁染衫为浅褐色,以抗海水的溅湿。

增强两岸中华文化认同 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

增强两岸中华文化认同 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

增强两岸中华文化认同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摘要: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文化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分支。

本文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研究两岸关系,克服文化认同的困难和阻碍,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推动两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实现祖国早日和平统一。

关键词:中华文化;文化认同;两岸关系;交流合作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本为一体,台湾文化深深地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妄想海峡两地隔,妄想台独自快活。

我且当头来棒喝,台湾无处不中国。

”台湾作家李敖2005年访问大陆时写下了《台湾无处不中国》一诗,对此是个很好的说明。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一样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子民,台湾社会与大陆社会一样都是在中华文化基础上建构和发展起来的。

共同的文化传统,自古以来一直是维系两岸人民最重要的精神纽带,成为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

因此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可以有力地推动两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实现祖国早日和平统一。

一、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是一个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范畴,历史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政治学、国际政治学等不同的领域和学科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界定和理解。

狭义的文化是指某一特定社会群体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体现该社群的心理、精神、气质和独特追求的生活方式、生存样式、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模式的总和。

[1]广义的文化则包括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切活动的总和,涵盖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科技、宗教、道德、艺术等多个范畴。

本文的讨论主要在狭义范畴展开。

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为人类文明史上所罕见。

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一方面,中华文化由诸多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诸如齐鲁文化、巴蜀文化、三晋文化、百越文化、闽台文化等等)构成;另一方面,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诸多的区域文化相互融合,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统一体,决定了各区域文化的发展方向。

闽台文化交流取得的成效

闽台文化交流取得的成效

闽台文化交流取得的成效
闽台文化交流合作持续推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非遗保护传承力度加大:福建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3人,省级非遗传承人735人。

祖籍安溪的台湾石雕大师廖德良成为首位获评福建省非遗传承人的台湾同胞,这是落实台胞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政策的又一项先行先试举措。

文化交流活动热络:福建开展了“2018年家味年味台湾青少年春节习俗研习营”活动,福建省杂技团赴澎湖参加“2018年菊岛两岸艺术节——春节公演”。

“福建文化宝岛行”系列活动有序开展,成功举办了“第九届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第二届海峡两岸书院交流与发展论坛,6对两岸书院代表签订了“合作意向书”。

打造两岸文旅产业交流合作基地: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石建平表示,2019年将打造两岸文旅产业交流合作基地。

会同福建省台港澳办等建设一批闽台文创产业园区,培育重点闽台文创龙头企业,支持高校双创中心开展涉台服务,开展一系列文创产业双向合作交流。

闽台文化交流取得的成效,促进了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文化认同,增进了彼此的情感和友谊,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关于闽台文化交流的建议

关于闽台文化交流的建议

关于闽台文化交流的建议
闽台文化交流的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推动语言互通:闽南语和台语有很高的相似度,可以推动两地语言互通,加深文化认同感。

2. 促进艺术交流:闽南和台湾都有丰富的艺术资源,可以通过艺术节、音乐会等形式,促进两地艺术家的交流和合作。

3. 共同保护文化遗产:闽南和台湾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可以通过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合作开展文物保护等方式,共同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4. 加强教育交流:可以通过互派教师和学生、合作办学等方式,加强两地教育交流,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

5. 推动经济文化融合:闽南和台湾都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可以通过产业合作、技术交流等方式,推动两地经济文化的融合发展。

6. 建立文化交流机制:可以通过建立文化交流机制,定期举办文化论坛、座谈会等活动,加强两地文化机构和人士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以上建议,可以进一步促进闽台文化交流,加深两地人民的文化认同感,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闽台“五缘”促进闽台共同发展

闽台“五缘”促进闽台共同发展

闽台“五缘”促进闽台共同发展——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哲学与宗教学院09级XXX XXXXXX成员:XXX实践地点:福建实践时间:2010年7月25日——8月3日一.实践的发起与前期工作时间:6月底——实践开始前实践的发起: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与台湾一水相连,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

80%的台湾同胞祖籍在福建,闽台间存在着“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密切联系。

此次的实践活动以探寻“五缘”为宗旨,以了解闽台政治、经济、文化的渊源关系,了解闽台间共同促进发展的要素,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崇高爱国情操和了解祖国的宝岛为目的,发挥福建学生的优势,发起这次实践活动。

这次的实践活动主题为“青春使命强国路,投身实践促发展”二.实践的过程时间7月13日——7月18日7月13日,我到达泉州,落实住所并熟悉当地环境后,就开始着手编写时间日志。

我觉得实践过程中要勤记,记录每一处疑问;勤问,询问每一位知情人。

我为实践做了充足的准备,满怀信心地开始此次实践活动。

实践第一天7月14日实践行程安排:预约前往“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进行参观,听取讲解员讲解有关内容,同时采访讲解员和游客,并与福建集美大学“泉州闽台缘博物馆实践队”交流心得。

实践活动内容:根据预约时间,实践队伍准时在九点钟到达位于泉州市北郊清源山下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在与博物馆预约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后开始了我们的参观活动。

工作人员同时还邀请了一位资深博物馆讲解员作为我们的导游并为我们做详细的讲解。

闽台缘博物馆共4层,博物馆分远古家园、血脉相亲、隶属与共、开发同功、文脉相亲、诸神共祀、风俗相同共7个展区向我们诠释了闽台渊远流长的密切联系。

7个展区由古至今,包括了地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内容,从各个方面展示了闽台的历史渊源。

并且博物馆内还收藏了相当一部分的文献资料,科学地印证了闽台缘博物馆的“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法缘相循、商缘相连、文缘相承”这“五缘”主题。

闽台交流方向与意义

闽台交流方向与意义

闽台文化交流方向与意义为了使海峡两岸人民早日团聚,必须加强两岸文化更深层次的交流。

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扩大文化交流的广度。

近年来,福建与台湾之间虽有众多文化交流活动,但也只能说是“数量多”,这样的文化交流仅限于小圈子,如“戏剧”“书籍”等等。

为了使两岸文化交流更全面的发展,就要扩大文化交流的广度。

我们还可以作出进一步尝试,如,促进两岸旅游文化交流,积极鼓励台湾群众来闽旅游;拓展两岸新闻界的交流,加强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等等。

其次,要加深文化交流的深度。

福建与台湾虽是一脉相承,但由于多年分离,台湾文化与古老的闽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愈加明显。

为了加强两岸民众的人同性,我们需从历史纵深角度下手。

台湾与福建文化都是有儒家思想诞生出来的,因此我们可以再次利用儒家思想把两岸连接在一起。

另外,台湾民众与福建民众的宗教信仰也是一脉相承的,加强两岸间的宗教文化交流也有利于增强台湾民众的归属感。

最后,要提高文化交流的高度。

提高两岸文化交流的高度:即加强两岸文化交流的意义性。

两岸的文化交流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当前,这是一个长远性的课题。

为了是两岸文化交流长久的发展下去则需要在作为两岸“未来”的青少年身上下功夫。

如今多数的青少年对台湾回归祖国怀抱的问题没有坚定的立场,对至亲骨肉分离也没有什么概念,因此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加强两岸青少年的交流,从而两岸文化交流具有长远性。

两岸文化同根同源,本为一家,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一母同胞。

因此,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以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主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

请谈谈闽台文化交流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谈谈闽台文化交流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谈谈闽台文化交流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进一步发挥这些优势?答:我们海峡两岸来自于一个祖先,两岸文化同流同源,今日的两岸同胞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尤其是中华文化将两岸人民的感情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两岸经济的整合与文化的交流,从中华民族的立场看,说明两岸是个生命共同体,是一种互生、互赖、互惠、互信的关系,政治的对立是暂时的,文化脐带的连结是永久的,海峡两岸和平统一是人心所向,是历史的必然。

台湾八成居民祖籍地在福建。

一个全面繁荣的“老家”,千千万万过着小康生活的亲属,会让台湾同胞有更多宽慰、更多骄傲、更多向往。

海峡西岸的全面繁荣,减少两岸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落差,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

当前提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州、厦门为中心,以闽东南地区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的台湾海峡西部的海域与陆地,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福建与台湾一水相连,血缘相亲,语言相通,习俗相近,闽台的经济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进一步加强闽台经济与文化的合作将有利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形成。

如果闽台经济的合作能够出现某种突破,它有可能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意义:1、有利于闽台经济互补互利、共同发展。

据统计,从1981年至2004年1月,福建省合同利用台资金额已超过140亿美元,实际到资过百亿美元,对台贸易310多亿美元。

台湾成为福建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台商投资结构也已从初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并出现了行业性整体性转移、上中下游产业配套发展的趋势,这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形成发展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2、闽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能够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打通出闽通道。

福建北连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东面与台湾一水相连,有利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对接,形成互动发展,拓展成为大华南经济圈。

3、闽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中国东部各省区在资源上的整合及优势上的互补,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江三角、珠江三角的产业对接、市场对接、基础设施对接,同时,把福建置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开放格局中,不仅可以推动台湾海峡区域经济发展,而且将提升中国东南沿海的整体经济实力,增强参与东亚乃至世界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能力,促进中国东南沿海一个新的区域经济增长。

对闽南文化的传递和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对闽南文化的传递和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闽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积淀赋予了它独特的魅力。

闽南文化不仅在我国乃至世界上享有盛誉,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文化交流的深化,如何传承和发展闽南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对闽南文化的传递和发展,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闽南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底蕴。

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特色,在语言、音乐、舞蹈、建筑、美食、民俗等方面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

闽南方言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闽南音乐以悠扬的旋律和优美的歌词著称于世,深受人们喜爱。

闽南舞蹈形式多样,充满了地方特色,展现了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闽南建筑以其精美的风格和独特的传统工艺闻名,而闽南美食更是享誉全球,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品种让人大饱口福。

二、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状1. 文化传承中的问题和挑战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闽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侵蚀,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逐渐淡化。

在大城市化的背景下,闽南文化的传统习俗、节日庆典等也在逐渐减少,传统的传承方式和渠道也面临着困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兴趣,这也给闽南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 文化发展中的机遇和趋势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传统的重视,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遇到了一些有利的机遇和趋势。

政府在文化传承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传承的政策措施,为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为闽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空间,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和参与到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之中。

一些民间组织和爱好者也在不遗余力地推动和参与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方式和途径,使传统文化更好地与当代社会相结合。

闽台龙舟的文化认同研究——以漳台龙舟祭祀文化为例

闽台龙舟的文化认同研究——以漳台龙舟祭祀文化为例
给新一代 , 成为后者生长环境的一部分 。 据考 察 , 龙文地 区四月初 一 , 水仙 庙前“ 打龙船鼓 ” , 参 赛队
具, 途 中遇 到大风浪 , 人们会 “ 划水仙 ” 祈祷 神灵的福佑 ; 另外 据 文献记载 , 唐末时期中原人 民避乱入闽。 举族南下 , 人数可观 ; 平 民百姓成群结 队集体南迁 , 也将 中原 的风 俗带到了福建 。 如龙舟

以上 人物形成 的“ 水仙尊 王” , 均被视为航海 者或水旱 的守
至两根漳州特有 的杉木制成 ,龙舟 中间的一根长木称为整个
护神 , 素为沿海民众 、 渔 民、 贸易 商人所崇信 。 这些神 明或者是因 为 以治水 为业绩 , 或者是最终 归宿与水有关 , 或爱 国 , 或有才 能
者。 全 国范 围内流传最多 的是纪念屈原 , 而漳 台的村 民不管有 没
端午节 , 岛 内各地就会 举办多项龙舟比赛 。 据金 门大学管 理学 院 院长董博士介绍 , 台湾地区主要是传统 的夺标式 “ 扒龙舟” 。 据 了 解, 祭拜“ 关帝公 ” “ 水仙 尊王” , “ 祈求水 仙的福佑 ” 表达 “ 奋勇 拼 搏、 团结 合作 ” 的龙舟精神 , 成为闽台龙舟传 承的重要文化 因素。
2 . 2 “ 信 仰 的载 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龙 舟
口一 齐作锣鼓 之声 , 各人手里拿着一支筷 子 , 好像 比赛龙舟般虚
作划 船的样子 , 就得脱 险平安靠岸 , 称为 “ 划水仙 ” , 即求 救于水
仙王, 漳州 龙文龙舟祭祀 的“ 水 仙尊王” 多数认 同是古代 的名人
转化 而来 , 主要是纪念屈原 , 屈原就是“ 水仙神 ” , 但段凌平指 出 ,
龙舟的“ 中枪 ” , 犹如 主轴 , 主要起稳固作用。“ 中枪 ” 短于舟长约 3 m,整体形状 是距形 , “ 中枪 ”掏空 形成船仓 。每仓 长 2 m至 2 . 5 m不等。周身 的侧面为 “ 押竹” , 长度约为舟身的长度 , 船头翘 离水面 l m左右 。龙文区发展至今 , 现在最大 的龙舟长达 2 6米 ,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闽台历史阐释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闽台历史阐释

一、两岸交流的历史渊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同体,不同地域的人民在交往交流中相互融合、互相影响。

其中,闽台地区作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

二、闽台地区的历史沿革1. 闽台地区的历史渊源闽台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包括福建省和台湾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文化发达。

历史上,闽台地区属于我国的一个重要部分。

闽台地区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早在新石器时代,这一地区就有人类居住。

而后,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闽台地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周边各国开始对这一地区进行开发和殖民,形成了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

2. 闽台地区的文化交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闽台地区一直是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

闽台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底蕴,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古代,闽台地区经常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如印度、中东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文化都曾在此地区留下过痕迹,这对闽台地区的文化传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闽台地区文化交融的特点1. 语言文字的交融闽台地区的语言文字体系十分丰富,包括汉语、闽南语、闽北语、客家话等,其中闽南语是闽台地区最为流行的方言,而此地区的文字系统也因历史原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字体系,如泉州籍文人魏逢昌所创制的泉州字、台湾原住民的部分方言文字系统等。

2. 宗教信仰的交融在宗教信仰方面,闽台地区也形成了多元的宗教体系,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在这一地区都有着一定影响。

尤其是佛教的传播对这一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一系列寺庙和宗教活动,也为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3. 习俗风情的交融闽台地区的习俗风情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传统的闽南歌仔戏在交流交融中吸收了相当多的外来元素,如唱腔上的风格、剧本题材等,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而台湾的传统习俗在流传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了琉球、荷兰、葡萄牙等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元而丰富的习俗文化。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

浅谈文化视角下的闽台传统建筑【摘要】闽台传统建筑是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共同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从文化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闽台传统建筑的意义和特点,并阐述了其历史渊源、建筑风格、构造特点、装饰艺术以及传承与发展等方面。

结合现代社会对于文化传统的重视,强调了保护和传承闽台传统建筑的重要性,并探讨了这种建筑在当代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闽台传统建筑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促进其保护和传承工作,并引领当代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发展。

【关键词】闽台传统建筑、文化视角、历史渊源、建筑风格、构造特点、装饰艺术、传承与发展、保护与传承、当代意义1. 引言1.1 闽台传统建筑的意义闽台传统建筑作为闽南文化和台湾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闽台传统建筑不仅是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的见证,也是这些地区传统美学和建筑技术的体现。

闽台传统建筑通过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装饰艺术,展现了古代闽南和台湾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当地人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理解与尊重。

闽台传统建筑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闽南文化和台湾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这些传统建筑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还承载了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的记忆。

对闽台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传承,也是对闽南文化和台湾文化的传统和现代文化认同的重要体现。

保护和传承闽台传统建筑,有助于维护当地文化的多样性和传统价值观,促进文化多元共存与文化交流,为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1.2 闽台传统建筑的特点闽台传统建筑的特点包括独特的建筑风格、精湛的工艺技艺、丰富的装饰艺术以及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些特点反映了闽台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

闽台传统建筑常常采用木结构和青砖瓦砌,建筑风格简洁大方,注重自然环境与建筑的融合。

加强两岸传统文化交流的方法措施

加强两岸传统文化交流的方法措施

加强两岸传统文化交流的方法措施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两岸关系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传统文化作为两岸联系的重要纽带,对于促进两岸关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加强两岸传统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一些方法和措施,以促进两岸传统文化的深入交流。

文化交流渠道的建立与拓展要加强两岸传统文化交流,首先需要建立和拓展文化交流渠道,为两岸人民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

1. 促进学术交流加强两岸高校、研究机构的文化学术交流,通过学术研讨会、学术论坛等形式,让学者专家互相交流学术成果,增进相互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可以设立两岸学术交流基金,资助学者专家到对方地区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

2. 推动文化产业交流合作两岸在文化产业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可以加强文化产业交流合作,共同开发市场。

可以通过文化产业博览会、文化创意产品展览等活动,加强两岸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可以为两岸文化企业提供贷款、税收减免等支持政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 促进文化艺术人员交流可以建立两岸艺术家交流平台,为两岸文化艺术人员提供交流和演出的机会。

可以举办音乐会、戏剧演出、展览等文化艺术活动,展示两岸艺术家的才华和作品。

传统文化教育的加强与推广为了增强两岸人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了解,需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推广,使其成为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1. 在教育体系中增加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在教育体系中增加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让学生在学校接受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

可以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包括文学、音乐、绘画、传统医药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师资的培养与培训,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可以组织传统文化培训班、交流研讨会等形式,提供专业的培训机会,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3. 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推广传统文化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力量,推广传统文化。

闽台文化产业合作的经验

闽台文化产业合作的经验

闽台文化产业合作的经验
闽台文化产业合作的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政策支持:福建省和台湾地区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例如,福建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包括资金扶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方面。

2. 资源共享:闽台两地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方面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例如,福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台湾则有着发达的影视产业和创意设计产业,两地可以在这些领域展开合作。

3. 创意交流:闽台两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互相交流和学习。

台湾的文创产业发展较早,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功案例,可以为福建提供借鉴和启示。

同时,福建也可以向台湾推介自己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扩大文化交流的规模和层次。

4. 投资合作:闽台两地的文化产业可以进行投资合作。

例如,福建可以引进台湾的影视制作企业和创意设计企业,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同时,台湾也可以借助福建的市场优势和产业基础,拓展自己的文化产业发展空间。

5. 市场开拓:闽台两地的文化产业可以在市场开拓方面展开合作。

例如,福建可以向台湾推介自己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文化贸易规模。

同时,台湾也可以借助福建的市场优势,拓展自己在大陆的文化产业市场份额。

总之,闽台文化产业合作的经验表明,双方可以在政策支持、资源共享、创意交流、投资合作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展开合作,共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浅谈闽台文物与文化

浅谈闽台文物与文化

浅谈闽台文化与文物作为闽台文化中的实物承载,闽台文物展示了闽台两岸在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上的亲密关系,印证了闽台人民同宗同族、闽台文化同根同源。

而闽台文化又为闽台文物提供了精神基础,两者关系密切。

重视闽台文化及文物,有助于海峡两岸的交流,有助于我国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一、闽台文化闽台文化是指生活在闽台两地人民共同创造的、以闽方言为主要载体的区域文化,它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富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

它涉及各个方面,包括民俗、宗教信仰、民间文学、闽台海洋文化、艺术、戏曲、语言,建筑等等。

诸如台湾移民大多讲福建方言;台湾移民基本上保留着闽南地区的饮食习惯、服饰文化、建筑风格、婚丧喜庆和岁时节庆风俗;台湾的戏剧歌舞、儿童游戏等文化娱乐和宗教信仰等等也都是从福建传去的。

归纳来说,闽台文化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点:(一)重利成为台湾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

闽人移民台湾一则是生活艰难所迫,但又不仅仅是为了生计。

究其原因,主要是利益驱使。

《赤嵌笔谈》说:“(台湾)三县皆称沃壤,水土各殊……然必晚稻丰稔,始称大有之年,千仓万箱,不但本郡足食,并可资赡内地。

居民只知逐利,肩贩舟载,不尽不休。

”台湾经济的另一支柱蔗糖也大多数销往内地。

传统的“重义”观念受到有力的冲击,重利成为台湾移民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并对近现代闽南和台湾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四海为家的观念取代了安土重迁的传统。

明清时期闽南人大批移民台湾和东南亚地区就是四海为家的观念代替安土重迁的传统的集中体现。

即使当时移居台湾要冒很大的生命危险,但“台湾山高土肥,最利垦辟,利之所在,人所必趋”,吸引着成千上万富有冒险性格的闽南人告别故土,东渡台湾,去建设新家园。

这种四海为家的观念对近现代闽南地区和台湾省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具有强烈的寻根意识。

闽人移居台湾后,虽然在台湾建家立业,成为台湾人,但他们的根在大陆,在福建,对故土对祖国怀着深深的眷恋,并且代代相传,逐渐沉淀为强烈的寻根意识。

闽台地区的同根同源宗教文化

闽台地区的同根同源宗教文化

闽台地区的同根同源宗教文化引言闽台地区,包括福建省及台湾地区,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宗教文化聚集地。

这一地区的宗教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传承和悠久的文化积淀,主要包括、和儒教三大传统宗教。

这些宗教在闽台地区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独特魅力的宗教文化。

闽台地区的文化是闽台地区的主要宗教之一,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闽台地区的文化大多以山岳为主,如福建的五岳和台湾的合欢山、指南宫等。

讲究修炼心性,追求长寿和永生,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

闽台地区的文化中经典、符咒、山神、仙人等元素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民间中广泛流传。

闽台地区的文化也深深植根于闽台地区,对当地民众的生活、艺术和哲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福建的普陀山、延平寺,以及台湾的佛光山、法鼓山等都是重要的圣地。

注重个人修行和觉悟,崇尚慈悲和智慧,对人们的心灵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闽台地区的文化还体现在寺庙建筑、佛像雕刻、艺术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闽台地区的儒教文化儒教在中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闽台地区更是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儒教强调道德修养、仁义礼智信,对社会和个人的规范和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

闽台地区的儒教文化体现在经典研究、儒家思想传承、士人文化等方面。

福建的文化名人如宋濂、王守仁等,以及台湾的陆九渊、朱家安等都为闽台的儒教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根同源的宗教融合闽台地区的宗教文化之所以独特和多元,与闽台地区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密不可分。

福建与台湾的地理接近和人员往来,促进了宗教文化的互相影响。

、和儒教在闽台地区融合发展,相互吸收、互相借鉴,形成了新的体系和文化现象。

例如,闽台地区的庙会活动融合了、和儒教的元素,既有庄严祭祀仪式,又有喜庆的民间表演,展现了宗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结论闽台地区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宗教文化聚集地,、和儒教是其主要宗教文化。

这些宗教在闽台地区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独特魅力的宗教文化。

谈谈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发现与思考

谈谈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发现与思考

谈谈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发现与思考考古发现,台湾最早的住民、3万年前的“左镇人”来自福建。

当时的台湾海峡存在一条海底隆起地带即“东山陆桥”,左镇人就是由此进入台湾。

后来的漫长历史中,大陆人特别是福建、广东人大批进入台湾,成为当地居民的绝对多数,并将中华文化带到台湾。

两岸之所以在文化上同根同源,是由于文化的创造者和承载者——两岸人民——同文同种。

台湾同胞操持的语言中,“国语”和大陆的普通话几无二致,闽南话完全是福建漳州、泉州一带的方言,客家话也与广东等地的客家话无缝对接,正所谓“言多周秦之语,声含中原之音”。

两岸都使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块汉字,区别只在于繁体简体。

台湾同胞来大陆旅游观光基本可以把简体字辨识得八九不离十,置身其中不会有文化上的疏离感。

中国人民以汉字为基础创造了优秀的中华文化,一批批赴台移民将之带到台湾。

1666年,郑成功在台南建立了岛内第一个孔庙,设立了最高学府“太学”,大大推动了体系化的中华文化教育传承。

这所“全台首学”迄今保存完整,大成殿的中央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的灵牌。

特别是灵牌上的殿梁上悬挂着清代诸位皇帝所钦赐御匾。

台湾地区多位领导人也题赠匾额,悬挂于此。

这些匾额层层排列,成为一道风景。

台南孔庙一定意义上就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文化在台湾落地生根、赓续不断的象征。

在台湾,妈祖信仰具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主要宗教无法比拟和替代的独特尊崇地位。

供奉妈祖的庙宇多达上千,名称各异。

而妈祖信仰的根源在大陆。

妈祖是传说中福建莆田湄洲屿女子林默,生于宋代,被当地人视为能庇佑出海、祷雨济民的保护神。

一代代移民跨过“黑水沟”、前往台湾岛时,往往请上妈祖神灵,祈愿前程平安。

他们在台湾落地生根后,妈祖更有了深层次的寻根怀祖、追远报本的文化意味。

两岸往来中断的年代,岛内信众绕道日本、历经艰辛也要赴湄洲祖庙进香朝拜。

湄洲祖庙妈祖金身1997年首次巡台更是掀起热潮,历时102天,1000多万名台湾信众夹道欢迎。

和谐互融推动闽台文化交流

和谐互融推动闽台文化交流

和谐互融推动闽台文化交流【摘要】坚定贯彻对台方针,着力谋时而动。

抓住海西建设的历史机遇,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不断增强闽台文化交流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展示独特作为,着力先行先试。

就是发挥“五缘”优势,深耕地域文化,为增进两岸同胞的心灵沟通和共同福祉,放手在文化与亲情的融合上下功夫,大胆在传承共同的民间信仰和宗亲情谊上求深入,以创新精神和务实态度推进先行实践。

【关键词】和谐共融;闽台文化;交流;顺势而为;Abstract: Firm implements policy on Taiwan, tries to seek sometimes move. 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hercynian historical opportunity and improve the occasion, act, and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fujian and Taiwan cultural exchange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As a unique display, focus on the first try first. Is play “five the reason” the advantage, deep local culture, and to enhance the compatriots on both sides of the heart communication and common welfare, and to let go in culture and sentiments of the fusion fluctuation kongfu, bold in the inheritance of the common folk beliefs and friendship for an in-depth on, take the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ttitude of first practice.Key words: the harmony; Fujian and Taiwan culture; exchange; act中图分类号G127一、夯实基础,开拓交流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闽台文化认同及发展对策
【摘要】闽台现存的民间信仰、语言文化、民情风俗、宗亲活动等,无不展现着高度认同。

因此,要进一步研究、保护和发展闽台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与沟通。

【关键词】闽台文化;文化认同;发展对策
一、闽台文化认同
闽台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展现着闽台人民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密切关系。

闽台现存的民间信仰、语言文化、民情风俗,宗亲活动等,无不展现着闽台文化的高度认同。

1、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文化构成了闽台文化的独特现象。

台湾民间供奉的神祗,大部分与福建地方神相似。

据统计,台湾除了中国传统神明外,诸如天上圣母、保生大帝等,都是泉漳民间供奉的神明。

以妈祖信仰为例。

妈祖传入台湾后,位居台湾民间信仰之首,祀奉妈祖的天妃庙“无市肆无之,几合闽、粤为一家焉”。

在妈祖诞辰前后,台湾民间常举行盛大的“迎神”、“游神”活动,许多妈祖庙都先举行“回娘家”进香、请火并过炉,再回本地庙中举行诞辰庆典,固有“三月疯妈祖”之说。

20世纪80年代后,海峡两岸的“三通”呼声高涨,许多妈祖信众不顾当局禁令,通过各种渠道前往湄洲祖庙进香。

当局放宽禁令后,“妈祖热”更是席卷全岛。

20世纪90年代后,台湾信众更是络绎不绝到福建祖庙进香,数量成倍增加。

台湾学者张殉认为:“‘湄州进香’因此不只是表面的往湄州一地,向‘妈祖’瞻礼,而更可说台湾汉人对祖先所来自的乡土及文化的回归与瞻仰。

”[1] “对妈祖崇奉不单是信仰问题,也是在妈祖身上寄托着深厚的源远流长的民族感情。

”[2]在某种意义上,妈祖已成为台湾同胞对故土思念的象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

在妈祖信众的带动下,台湾其他信众各捧着所信奉的神灵到闽祖庙谒祖。

台湾民俗信仰文化对福建民俗信仰文化的认同,即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

随着闽台民间信仰的不断往来,这种文化认同感将进一步增强。

2、语言文化
闽南话是闽台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

台湾闽南方言被称为“台湾话”,是台湾岛内的主要语言。

台湾闽南话和福建闽南话几乎没有差别,其语音系统声母都是15个,声调7种,不论是泉州腔或是漳州腔,所有的韵母都没有超出福建闽南话已有的范围。

[3]
长期以来,台湾人民努力保存并传承闽南方言,重要原因之一是闽台文化富有强烈的乡族故土观念。

许多从闽南地区迁入台湾或东南亚的姓氏家族,总要顽强地保留自己的母语,这些移民的子孙在语言中始终保存着祖籍地的俚俗语汇和本土乡音。

这种力量主要是来自对故土乡情的眷恋,对祖先的爱戴以及对祖先所创造的文化的自豪感。

同时,共同的方言也有助于移民们沟通情感,团结互助,甚至身份认同。

如今台湾人仍广泛使用闽南方言,实质是通过这种特殊媒介来承
认祖籍、记载故土情思。

有一句闽南俗语说:“宁卖厅(屋),不变声(乡音)”。

闽南传统文化通过方言、谚语、歌谣融入血液,织就与家园故土千丝万缕的联系。

闽南方言承载着闽台人民创造的社会文化,体现了闽台人民共同的价值观,体现了闽台文化的认同。

3、民情风俗
台湾的民情风俗也与福建极为相似,尤其与闽南民俗最相近,如生产习俗、生活习俗、婚丧喜庆习俗、衣食住行习俗等。

如台湾的商业习俗就带有浓厚的闽南地方特征,店主俗称“头家”,被雇佣者称为“伙计”,薪金称为“辛苦钱”。

与闽南商人一样,台湾商人也拜关公、财神、天神、妈祖以求平安发财,并利用节令进行祭祀活动,如二月初二敬拜福德正神,让佣工食酒肉,俗称“做头牙”;农历十二月十六日,各商家铺户备牲礼供神,俗称“做尾牙”等。

台湾的其他的岁时节庆,如除夕“围炉”、新正贺岁、元宵闹花灯、清明扫墓祭祖、端午插艾和赛龙舟、七月乞巧“普渡”、八月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冬至做“亚岁”等,也与福建近似。

随着年代的更替,福建人在台湾已形成与故乡相同的地域性民俗风情。

闽台共有的民情风俗保存着大量的中原古风,在一定程度体现了闽台文化之间的亲缘性,也是对闽台文化的认同。

4、宗亲活动
宗亲文化以血缘、姓氏为传承,是闽台人民进行交流的重要精神纽带。

闽台各种宗亲活动,以祭祖认宗和修谱续世为核心,聚合了
流散世界各地的同族共姓,把对祖根与本土的双重文化认同合二为一。

在台湾的居住地多沿用家乡地名,如安平镇、东山乡、泉州厝、同安村、安溪寮、福安里等。

有学者统计,台湾地名用福建故乡地名的至少有91个。

[4]沿用家乡地名寄托着移民对祖居地的眷恋,更是让后代子孙保持对祖居地的认同意识。

移民们还经常回祖籍修墓祭祖,翻盖祠堂、续修族谱。

族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修谱是不忘本的表现。

两岸族人共修族谱,不仅是维护血缘纽带关系的一种需要,更是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外在反映。

“其水源木本之念,实相传勿替”,这种民族文化认同的观念代代相沿,逐渐沉淀为强烈的寻根意识。

闽台文化具有同质性。

闽台文化的认同,远非上述的语言文化、民间信仰、风情民俗,宗亲活动,还包括闽台在姓氏、学术、衣着、礼仪以及民间艺术等方面。

闽台文化也存在差异,如政治制度差异等,但这并不能影响闽台文化内在的同质性。

闽台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无论怎样的阻隔,都挡不住文化上的皈依和亲和。

二、闽台文化发展对策
闽台文化脐带的连结是真实的,也是永久的。

发展闽台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要进一步研究保护发展闽台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与沟通,重建两岸文化认同。

1、政府方面
发展闽台文化交流。

政府要发挥闽台文化主的体作用:首先,政府应成立一个专门的闽台文化交流组织机构,组织领导闽台文化交
流工作。

其次,政府应积极建立一个长效的闽台文化管理机制,做好文化交流每一个环节的策划与控制的规范性,保证闽台文化交流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顺利实施。

最后,政府应积极成立一个合法的闽台文化交流基金会,为闽台文化交流提供经费保障,增强闽台文化交流的层次和规模。

2、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传承
关于闽台文化资源的整合,首先,要整合闽台文化资源,建立大文化的发展格局。

其次,要整合文化优势力量,提升文化的规模化与品牌化。

最后,要创新闽台文化双向交流平台,建立文化交流品牌。

不断开拓创新闽台文化交流平台,探寻多渠道,建立品牌,扩大闽台文化交流的影响度和效应度。

关于文化资源的保护及传承,首先要组织力量做好闽台文化资源的普查、收集与整理,抢救濒临失传的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祖祠、祖墓、民间信仰场所等实物文化遗产进行及时的保护和修复。

其次要建设好文化传承队伍,对民间艺人进行表彰奖励,授予称号,防止人才流失、文化断层。

同时,要做好下一代的文化教育工作,为传承传统民俗文化培养补充新生力量。

3、民间交流
民间文化交流是闽台文化交流的推动力。

首先,以政府主导,培育各类对台民间团体的建立,如各种的联谊会、商会、交流协会等,广泛地发动各种社会力量投入到对台文化交流中。

其次,加强各类对台民间团体的合作,在更多领域以更多形式开展闽台交流,增进
闽台一家的共识,促进两地的融合。

最后,鼓励两地各种社团组织的协作。

鼓励和支持涉台民间团体与台湾各民间社团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开展政策协调、信息交流、资金筹措、市场开拓等中介、服务功能,并建立长期对口交流机制,积极开创福建对台文化交流的新局面。

【注释】
[1] 陈晖莉.传承、变异与发展-台湾社会传统宗教文化的现代性转向[j].东南学术,2009(3) 163.
[2] 高梁.海峡女神一妈祖[j].华侨世界,1986(2) 3.
[3] 林国平.闽台关系论纲[i].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7.
[4] 陈其芳.闽台共同文化心理现象若干分析[j].同祖同根,源远流长[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