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简介(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寓言四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寓言四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寓言四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课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
”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会对他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蚊子和狮子》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
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
我比你强得多。
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
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
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共58张PPT)
发展 第二层 (3、4句)
结局 第三层 (5、6句)
写别人并未懂这话, 写丁氏告诉国君 就把丁氏的话传开 使者自己的话的 了,一直传到国君 真正意思。 那里。
字词释义
穿井得一人
凿,打。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
打水浇田。溉,浇灌、灌 待,等到。 溉。汲,从井里取水。 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 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 一说与郑顷公同时。《庄子》中有许多关 于他的传说。 《列子》是道教经典之一,其学说本于 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里面保存了不 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其中很 多故事都写得很生动,有较高的文学和思想 价值。
背景链接
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
听到,得到。
不如。
◆古今异义
及其家穿井( )
古义:待,等到
今义:连词,和 )
丁氏对曰( 古义:应答,回答 今义:正确
◆一词多义
闻 有闻而传之者( 听到 ) 闻之于君( 使……听到 ) 得一人之使( 助词,的 ) 闻之于宋君(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求闻之若此( ) 定语后置标志 闻之于宋君( 介词,被 ) 非得一人于井中( 介词,在 )
不以讹传讹
艺术特色
语言幽默风趣,寓理于事。 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劳 动力)或把“得”(需要或得到)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结果 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
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
可轻信、传播传言。
杞人忧天
《列子》
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 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 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
第22课《穿井得一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告诫
1、以后说后避免歧义。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证过的事情。 3、对待传闻要谨慎,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起因—— 宋之丁氏,穿井得人 发展、高潮——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结局——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结论——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重点语句
• 有闻而传之者:有人听了就去传播 •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
到一个人的劳力。
故事的开端、发展、高 潮和结局分别是什么?
开端:宋之丁氏,穿井得人。 发展、高潮:国人道之,闻之 于宋君。 结局: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 于井中也。
丁氏所说的“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家中穿井后多了一个劳动力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局呢?
①丁氏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以讹传讹,谣言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流言开始
小结 流言传播
流言停止
丁氏表述不清楚
传播之人不查清事 实,国人以讹传讹
明察秋毫、调查真 相
启示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 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 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 真正的答案。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 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 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2、发生这件事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 话说明。
丁氏对此表示不清楚,一部分人没经过调查就开始广泛传 播,国人也是愿意接受这种离奇的新闻,越传越广。
“有闻者”传的也是 “丁氏穿井得一人” 为何却产生了歧义?
“得一人”出现了歧义 得到了一个劳动力; 得到了一个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2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共28张PPT)
【反馈拓展】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曾参杀人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 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 “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 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 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 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 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反馈拓展】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轻信传闻的故事? 2.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为获得真知 真见,避免道听途说,我们应该怎么做?
六人小组合作分工:1人主讲,4人补充,1人记录并展示。
【反馈拓展】
曾参杀人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 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 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 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 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轻信传闻的故事?
【解难答疑】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 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其特点是: 1.篇幅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而富有表现力; 2.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 3.故事具有虚构性; 4.常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
【解难答疑】
对待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 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 未经证实的传闻。
《吕氏春秋》
分享故事:
驴是怎么死的?
驴耕田回来,躺在栏里,疲惫不堪地喘着粗气,狗 跑过来看它。“唉,老朋友,我实在太累了。”驴诉着苦, “明儿个我真想歇一天。”
狗告别后,在墙角遇到了猫。狗说:“伙计,我刚才 去看了驴,这位大哥实在太累了,它说它想歇一天。也难 怪,主人给它的活儿太多太重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22课《寓言四则》知识点梳理
《穿井得一人》一、寓言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二、文学常识节选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著作。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全书共26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三、文言知识1.溉(gài)汲(jí):打水浇田浇田溉:浇灌。
汲:从井里打水。
2.及:等到。
3.国人:居住在国都里的人。
4.闻:知道,听说。
5.穿井:解释为“打井”、“凿井”。
6.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这里是“使知道”。
7.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8.对:回答。
9.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的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四、重点句子翻译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3.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住在国都的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5.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6.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五、内容理解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2、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不盲目轻信传言,注重实地调查的明君。
3、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杞人忧天》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列子·天瑞》,《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
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简介《吕氏春秋》是先秦时期黄老道家重要的巨著,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前夕。
吕不韦是秦国一代名相,任职于战国末年。
吕因散尽家财帮助在赵国为人质的秦昭王孙异人立嫡有大功劳,在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后,被任用为秦国丞相。
在战国时期,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
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
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多达三千人。
与四公子不同的是,吕不韦招揽门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却十分注重文才。
原来,吕不韦有他自己的见解。
他素来善于谋略,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的勇夫。
再说秦国猛将如云,军力强大,没有必要再蓄养征杀之士,还有一个原因,其时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吕不韦眼热。
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
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
待到一切准备就绪,吕不韦就令门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和感想都写出来。
等到文章交上来后,五花八门,写什么的都有,古往今来、上下四方、天地万物、兴废治乱、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论及,许多文章还有重复。
吕不韦又挑选几位文章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筛选、归类、删定,综合在一起成书,取名叫《吕氏春秋》。
吕不韦对此书十分看重,他自己认为这部号称《吕氏春秋》的书是杰作,夸口说该书是包揽了“天地、万物、古今”的奇书。
例如在相当全书总序的《序意篇》中就这样写道:“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为了精益求精,也是为扩大影响,吕不韦还想出一个绝妙的宣传该书的办法,他请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在咸阳的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22课 寓言四则 (共26张PPT)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外国寓言,其实在中 国文学宝库里,也有不少诙谐幽默的寓言,比如 我们熟悉的《滥竽充数》《守株待兔》《自相矛 盾》《老马识途》等,这些寓言都来自《韩非
子》。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两则中国寓言。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据后人考证,
(7)身亡所寄(
通“无” )
(8)因往晓之( 告知,开导 )
(9)若屈伸呼吸( 你 )
(10)奈何忧崩坠乎( 怎么,为何 ) (11)天果积气( 果真,当直,表反问 ) (12)亦不能有所中伤( 伤害,受伤 ) (13)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纵使,即使 ) (14)其人舍然大喜( 同“释”,解除、消除 )
《杞人忧天》:着眼于眼前,这是我们今天最现实的生
活准则。杞人忧天常被人笑话。因为一个人如果整天都忧
心于捕风捉影的想象,那他只能在恐慌中度日,这种毫无 根据的忧虑和担心是不足取的。但从另一角度来说,今天 的人们“忧天”似乎并无道理:大气污染、臭氧层被破坏、 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全球气温升高等问题还真值得我
约了一个人的劳动力,不是得到了一个人。”
《杞人忧天》故事: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
地会塌陷,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另有一个为他担心, 就去开导他,告诉他说:“天就是一团气,你整天 都在这团气中活动,怎么会担心天会塌呢?地就是 许多土块组成,你整天在这土块上活动,为什么要
担心土块会陷落下去呢?”结果这个人就释然了。
《杞人忧天》译文: 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坠落下来、地会崩塌下去, 自己会没有地方依附,因而急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吕不韦的经商之道(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吕不韦的经商之道范蠡虽然经商有道被看作是富人的象征,一直被后人视为是商人的老祖宗,但范蠡在经商之前是越王勾践的大将军,隐退后一定会有相当可观的金银作为经商的资本,因此范蠡经商的成功,是有客观条件的;反观吕不韦却是白手起家,小小的年纪就成了赵国首都邯郸的首富,相比而言把吕不韦作为商人的鼻祖窃以为更加合适。
白手起家的吕不韦,第一桶金是如何挖到的至今尚无法考证,但在尚未婚取的年龄就成为一国首富,绝对不是靠贩卖青菜,卖几个肉包子就能实现的;结合历史及当时赵国的地理位置,分析吕不韦的生财之道,就是对当代的人也很有启示;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经商的天才,也不愧商人之鼻祖的称号。
1.奇货可居理论:吕不韦善于贱进贵出,这是商业上的最起码理论,单纯靠这一点是难以发家的;他的奇货可居理论,才是他发家的关键。
他能把一个人(安国君的儿子,即后来的秦庄襄王。
当时作为人质被送往赵国,被称为质子异人。
)作为货物囤积,还什么样的事情干不出来?这里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吕不韦的原始资本积累,一定是靠见不得人的买卖来积累的。
是否有过非法融资尚待考证,但相信那些贩卖私盐、走私珠宝的买卖少不了他,因为在当时的赵国,这都是奇货。
2.国际贸易第一人:吕不韦是战国末期的韩国人,但韩国是小国,经济不发达,于是他把商品贸易发展到了赵国,并且把公司总部也建在赵国。
当时赵国是各诸侯国的交通要道,各国的名人云集,经济比较发达;走出国门的吕不韦选择赵国作为自己的出口贸易国家,不但使吕不韦成为了历史上开拓国际贸的第一人,也足以看出他独到的经济眼光。
3.官商勾结的开创者:善于包装自己的吕不韦,为了把自己的商业达到顶峰,与达官贵族联系密切,吕府迎来送往的大多数是赵国的高官贵人,各国的外交使节也是吕府的常客,这就使他的商业与官场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扩大了自己的知名度的同时,也使自己的商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良机。
他开创的商人与官场合作的经商之道,至今仍然被很多成功商人视为成功的首选之道。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22课《穿井得一人》预习指导
七年级语文上册《穿井得一人》预习指导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一、文学常识【编者简介】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
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
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编者典故】奇货可居、说服异人、邯郸献姬、一字千金、饮鸩自尽【《吕氏春秋》简介】《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纂的一部著作,全书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作品简介】《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
二、重点词语穿:挖掘,开凿。
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丁氏:丁是姓氏;丁氏泛指“姓丁的人”;但也有观点认为;古代妇女的称呼大多为姓加氏字。
所以应该译为姓丁的妇女;尚存疑。
为避免误解;泛译为“姓丁的人”。
而:于是,就。
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居:停留。
于:给。
及:待,等到。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令:派遣。
对:应答,回答。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求闻之若此:求,听闻。
《列子》简介(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列子》简介
《列子》一书深刻反映了夏末周初交替与春秋战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列子》可以说是一篇恢宏的史诗,当时的哲学、神话、音乐、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列子》保存了神话传说、音乐史、杂技史等众多珍贵的先秦史料。
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列子》全书,始以《天瑞》,终以《说符》,首尾呼应,自成一体。
古时以所谓天降“符瑞”,附会与人事相应,叫做“符应”。
“符”,有符信、符验的含义。
“说符”,即谓“道”与人事的相互应验。
全文通过三十余则寓言和说理,对“道”与“智”、“名”与“实”、“形”与“神”、“贵”与“贱”、“时机”与“变通”、“久利”与“暂得”、“持身”与“治国”等多对关系进行了多个角度的论述。
现在流传的《列子》一书,在先秦曾有人研习过,经过秦祸,刘向整理《列子》时存者仅为八篇,西汉时仍盛行,西晋遭永嘉之乱,渡江后始残缺。
其后经由张湛搜罗整理加以补全。
全书共载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134章,基本上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
众多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列子》一书被誉为默察造化消息之运,发扬黄老之幽隐,简劲宠妙,辞旨纵横,是道家义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
《吕氏春秋》思想特点
《吕氏春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 写的文集,规模宏大,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十二纪 每纪五篇共六十篇,八览每览八篇(《有始览》少一篇) 共六十三篇,六论每论六篇共三十六篇,另有《序意》一 篇,共一百六十篇。十二纪按照月令编写,文章内容按照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逻辑排列,属于应和 天时的人世安排,体现了道家天道自然与社会治理的吻合 。
古代有“三人成虎”、“曾子杀人”的典 故,可以看出,缺乏事实根据的流言是可怕的。
这篇寓言故事告知我们什么道理?
(1)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切忌道听途说。 (3)不要听到传闻就往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 (4)语言的表达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楚,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5)对待传言要有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这则寓言告知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 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应该学习国君调查研究的的求证精 神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主题归纳
《穿井得一人》记叙了宋国的丁家打井得 到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的 故事,告知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话,一定要细察, 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宋 之 丁氏,家无井 而出 溉汲,常一人 居 外。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外出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个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及到 代其词,家他 穿开井凿 ,告告知人文曰章:翻译“吾得穿到,井这得里一本义人指。节省”
等到他家开凿水井的时候,他告知别人说:“我开凿水井得到一个人。”
听闻
有闻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有人听到(他说的话)就传播说:“有个姓丁的人开凿水井得到 了一个人。”
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第六单元22寓言四则课件
贰
文意疏通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助词,的
表顺承,就 浇灌、灌溉 从井里取水 打水浇田
停留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待,等到
发掘、开凿 打井
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
听到
代词,这件事
代词,这件事 对,向
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讲述
代词,这件事
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泛指星辰
杞人忧天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纵使,即使
伤害
杞人忧天
其人曰:“奈地坏何?”
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奈……何:拿……怎么办
杞人忧天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聚积的土块
四方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知道、听说,指“使知道” 派遣 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代词,这件事
穿井得一人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应答、回答 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
在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助词,的
劳力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
叁
文本探究
穿井得一人 1.梳理本则寓言结构。 2.《穿井得一人》这则故事为何会出现分歧点? 3.为什么会造成“穿井得一人”的谣传? 4.探讨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穿井得一人
3.为什么会造成“穿井得一人”的谣传? ①丁氏对此表述不清楚 ②“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出去 ③“国人”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简介《吕氏春秋》保存着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吕氏春秋》简介,欢迎阅读。
《吕氏春秋》简介《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
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
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
”《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
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
因为“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
三者皆私没精,则智无由公。
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
”(《吕氏春秋·序意》)《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
每纪都是5篇,共60篇。
本书是在“法天地”的基础上来编辑的,而十二纪是象征“大圜”的天,所以,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来作为组合材料的线索。
《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
八览,现在63篇,显然脱去一篇。
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
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吕氏春秋》保存着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贯穿全书始终,融合各家学说。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后人一般把《吕氏春秋》归入杂家。
在管理思想史上,这部书有着特殊的价值。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
从学术角度观察,它具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从管理角度观察,它充满了功利主义色彩。
《吕氏春秋》通过对先秦诸子的修正,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管理思想的全局性、整体性和深刻性上,都有自己的建树。
从阴阳五行的理论架构,到经验主义的具体论证;从养生和贵己的“内圣”,到君臣之道和善治天下的“外王”;从个人和国家、社会和政权之间的关系调适,到自然之道支配下的生理、物理、事理和心理的互相配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吕氏春秋》总括先秦诸子,开启秦汉先声,在管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