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知识
安塞腰鼓知识点总结
![安塞腰鼓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4afc39c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45.png)
安塞腰鼓知识点总结一、起源和历史安塞腰鼓起源于陕西省安塞县,据传始创于秦朝,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安塞腰鼓不断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和表演风格。
安塞腰鼓不仅是一种传统音乐器乐,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瑰宝,代表了古代陕北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二、结构和制作安塞腰鼓主要由鼓框、鼓皮、鼓棒等组成。
鼓框经过木工制作,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精美绘制图案或花纹。
鼓皮多用水牛皮或羊皮,经过制作和调音后,具有独特的音质和响亮的音色。
鼓棒通常由木材制成,长度适中,便于演奏时的挥舞和击鼓。
三、演奏技法安塞腰鼓的演奏技法主要包括挥鼓、击鼓和踢脚。
挥鼓是安塞腰鼓演奏中最为特色的表演形式,演奏者将鼓棒挥舞得犹如舞动的丝绸般柔美,抒发出深沉悠远的艺术情感。
击鼓是以鼓棒敲击鼓面,发出响亮清脆的鼓声,并通过节奏变化来表现音乐的韵律和旋律。
踢脚则是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配合舞蹈动作,使得整个演出更富有戏剧性和艺术感染力。
演奏者不仅要具备丰富的音乐才华,还要具备较高的体魄和舞蹈功底,方能在演出中达到完美的表演效果。
四、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安塞腰鼓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而闻名于世。
安塞腰鼓表演形式多样,有独奏、重奏和合奏等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在表演过程中,演奏者要配合翩翩起舞的舞蹈动作,展现出一种生动、活泼、欢快的音乐氛围。
安塞腰鼓还常常与其他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相结合,如锣鼓舞、杂耍、大秧歌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演出节目。
五、文化意义和传承价值安塞腰鼓作为中国古代传统音乐器乐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传承价值。
它不仅记录了古代陕北地区的历史和传统风俗,更是对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的生动表现。
安塞腰鼓的传承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使命。
综上所述,安塞腰鼓作为中国传统音乐器乐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对象。
安塞腰鼓的知识点总结
![安塞腰鼓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9e4e556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da.png)
安塞腰鼓的知识点总结一、安塞腰鼓的历史安塞腰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的腰鼓主要用于宫廷的歌舞表演。
到了宋代,腰鼓开始在民间舞蹈中广泛流传。
而到了元代,安塞地区的腰鼓已经成为了地方舞蹈中的重要乐器。
经过长期的发展,安塞腰鼓已经成为了陕北地区民间舞蹈的标志性乐器,同时也是中国传统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安塞腰鼓的制作工艺安塞腰鼓通常是由数十个鼓片组成的,每一个鼓片都是由水牛皮制成。
制作安塞腰鼓的工艺非常考究,需要经过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首先需要将水牛皮洗净,晾干,然后用特殊工艺处理,使得水牛皮变得坚韧有弹性。
接下来,需要将水牛皮贴在特制的鼓片上,并用特殊工具将其固定。
最后加上鼓框、鼓杆等部件,安塞腰鼓就制作完成了。
三、安塞腰鼓的舞蹈表演安塞腰鼓主要是作为民间舞蹈乐器使用的,其舞蹈表演形式丰富多样,通常是由一群人一起跳舞,每个人手持一只腰鼓,配合舞蹈动作和节奏音乐,形成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
安塞腰鼓表演通常内容丰富多彩,有婚庆舞、迎宾舞、劳动舞等不同主题的舞蹈。
在表演中,舞者手持腰鼓,通过不同的击打动作和节奏变化,使得整个舞蹈表演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
四、安塞腰鼓的文化意义安塞腰鼓作为中国陕北地区的传统舞蹈乐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陕北地区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
安塞腰鼓舞蹈传统在地方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陕北地区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时,安塞腰鼓也是中国传统舞蹈乐器中的一种,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对于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安塞腰鼓的现状与挑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安塞腰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也面临着一些现实的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挑战就是传承和保护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安塞腰鼓也面临着世代传承和保护的问题。
如何把好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传承下去,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安塞腰鼓》基础知识
![《安塞腰鼓》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1bb84866c85ec3a86c2c513.png)
《安塞腰鼓》基础知识
1、作者简介:
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
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背景资料: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飙,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上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3、文题解读: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作者通过描写西北汉子擂腰鼓的场面,歌颂了生命奔腾的力量,这力量正是通过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的。
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与羁绊。
安塞腰鼓,正表现了他们身上具备的那种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安塞腰鼓》知识点
![《安塞腰鼓》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44c4293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cf.png)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安塞腰鼓》知识点《安塞腰鼓》是一首流传于陕西安塞地区的民间艺术歌曲,下面是关于《安塞腰鼓》的一些知识点:1. 腰鼓:腰鼓是中国传统民间乐器之一,起源于古代的军事节令乐器,后来发展成民间舞蹈乐器。
腰鼓以鼓面为主要发声部分,鼓面由牛皮或羊皮制成,鼓的身体由木材制成。
2. 安塞:安塞是陕西省延安市的一个县级市,位于黄土高原上。
安塞以腰鼓舞蹈闻名,被誉为“腰鼓之乡”。
3. 历史渊源:《安塞腰鼓》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据传始于唐代的长庆年间,而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
现在的《安塞腰鼓》乃是民间传承的结果。
4. 剧情梗概:《安塞腰鼓》描绘了一个战乱年代的英雄故事。
故事发生在明末边塞,男主角安塞腰鼓由于深爱着娇妻顾惜荷,拒绝了国家的征辟,被严刑拷打而死。
悲痛之下,顾惜荷化身为魂灵,呼唤着忠魂安塞重回人间。
最终,在上苍的眷顾下,她成功地唤醒了丈夫的灵魂,两人重聚并共同战胜了外敌。
5. 表演形式:《安塞腰鼓》是一种组合了歌唱、舞蹈和音乐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
演出时,舞者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腰鼓,伴随着鼓点和歌声,展开精彩的舞蹈表演。
6. 技艺要求:《安塞腰鼓》的表演要求舞者有较高的舞蹈功底和节奏感,要求手腕柔韧灵活、肩膀和腰部协调自如。
同时,舞者还要具备较强的音乐和歌唱素养,以确保舞蹈和音乐的完美结合。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 传承与保护:《安塞腰鼓》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保护。
当地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和扶持,鼓励传承和发展这一传统艺术。
8. 影响与推广:《安塞腰鼓》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的艺术交流活动,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它不仅展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也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关注《安塞腰鼓》,推动了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播和推广。
9. 腰鼓文化节: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安塞腰鼓》,安塞地区每年都会举办腰鼓文化节,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安塞腰鼓知识点
![安塞腰鼓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a2e625f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6b.png)
安塞腰鼓知识点安塞腰鼓是中国陕西省的一种传统乐器,也被称为安塞县腰鼓。
它是一种由玻璃纤维、木材和羊皮制成的鼓,通常由两名演奏者同时演奏。
安塞腰鼓被广泛用于庆祝节日、婚礼和其他盛大场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安塞腰鼓的起源、演奏技巧、曲目和文化意义。
起源安塞腰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据传自唐玄宗时期的洛阳鼓舞演进而来。
唐朝时期,鼓舞是一种重要的宫廷舞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形式逐渐演变为民间舞蹈,并与腰鼓结合成为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形式,形成了安塞腰鼓的独特风格。
演奏技巧安塞腰鼓通常由两名演奏者共同完成,每人手持一面鼓。
演奏者使用手、指、掌和手臂等部位敲击鼓面,发出不同的节奏和音色。
演奏者通过娴熟的技巧,使鼓声响亮而有力,节奏鲜明有力,给人以独特的听觉享受。
安塞腰鼓的曲目多种多样,包括欢快的舞曲、婚礼曲、节日曲以及纪念活动曲等。
其中,比较经典的曲目有《欢乐神州》、《陕北舞曲》和《共筑中国梦》等。
这些曲目旋律优美动听,充满了陕北地区特有的风情和民俗文化内涵。
文化意义安塞腰鼓作为中国陕北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不仅体现了当地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也承载着人们对于过去生活的情感回忆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安塞腰鼓的表演,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地方风情,这也是安塞腰鼓赢得广大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
此外,安塞腰鼓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保护和弘扬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相关部门在推广安塞腰鼓的同时,也注重培育年轻学子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开展安塞腰鼓的教育推广活动,以确保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得以传承下去。
安塞腰鼓作为中国陕西省的一种传统乐器,是陕北地区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通过学习安塞腰鼓的起源、演奏技巧、曲目和文化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让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并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文化魅力和艺术享受。
2023年春八下语文第03课 安塞腰鼓 知识总结及习题(含答案)
![2023年春八下语文第03课 安塞腰鼓 知识总结及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1c0c1b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60.png)
第03课安塞腰鼓知识点01 文题解读安塞腰鼓是陕北传统民间舞蹈,起源于春秋以前,表演时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表现力极强,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题目直接交代了文章描写的对象,又是文章行文的线索。
知识点02 作者作品刘成章(1937—)当代诗人、散文家。
陕西西安人。
他的散文多以黄土高原为背景,具有浓郁的黄土高原特色。
代表作有散文集《黄土情》《羊想云彩》,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知识拓展】相关背景本文选自1986年10月3日《人民日报》。
略有改动。
20世纪80年代初,人到中年的刘成章,远离家乡来到省城后,脑际回闪着安塞腰鼓那气吞山河的壮丽景象,耳畔回旋着高原上那在沉默中爆发的鼓点。
而祖国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景象,令他怦然心动。
这些景象随即转化成刘成章日日在感悟的“那一瞬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既“安塞腰鼓”。
因此他写下此文,用“安塞腰鼓”这种特定的意象来传达他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传达他对生命的诗意理解。
知识点03 字词积累1.字音:咝.(sī)晦.暗(huì)困倦.(juàn)瞳.仁(tóng)捶.(chuí)戛.然(jiá)烧灼.(zhuó)亢.奋(kàng)羁.绊(jī)恬.静(tián)冗.杂(rǒng)束缚.(fù)淋.漓(lín)骤.雨(zhòu)磅礴..(páng bó)2.词义:瞳仁:瞳孔。
恬静:安静,宁静。
亢奋:极度兴奋。
晦暗:昏暗。
文中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束缚:使受到约束限制。
羁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羁,约束。
闭塞:堵塞。
蓦然:指突然,猛然。
冗杂:繁杂。
严峻:严厉、严肃,严重。
烧灼:指高温炙烫。
文中比喻安塞腰鼓强烈地感染着观众。
磅礴:形容气势盛大,广大无边。
淋漓:形容畅快、酣畅。
安塞腰鼓知识点梳理 安塞腰鼓知识点总结
![安塞腰鼓知识点梳理 安塞腰鼓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1ccaecf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37.png)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安塞腰鼓知识点梳理安塞腰鼓知识点总结安塞腰鼓是中国陕西省安塞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戏曲伴奏鼓械,其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对安塞腰鼓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起源与发展安塞腰鼓起源于陕西安塞县的民间,最早可追溯到明代。
起初,安塞腰鼓只是用来伴奏一些民间舞蹈和杂技表演。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安塞腰鼓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演奏体系和艺术风格,并且逐渐与戏曲、歌舞等艺术形式相结合,成为安塞地区的一种特色文化表达方式。
二、演奏形式安塞腰鼓的演奏形式多样,一般由数名鼓手组成,共同演奏。
演奏时,鼓手手拿鼓槌,用力敲击鼓面,以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
同时,鼓手还运用腰腿和身体的摆动,使整个演奏过程显得更加生动有力。
安塞腰鼓演奏的节奏明快有力,旋律优美动人,能够很好地配合各种表演形式。
三、作用与功能安塞腰鼓在表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作为一种伴奏乐器,能够配合戏曲、歌舞等表演形式,强调节奏和音乐的节奏感。
其次,安塞腰鼓的演奏动作和精准的节奏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增加表演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安塞腰鼓还有一定的神秘功能,人们认为它能够驱邪避凶,保平安。
四、艺术特点安塞腰鼓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安塞腰鼓的演奏具有精确的节奏和强烈的节奏感,能够使人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次,安塞腰鼓的演奏动作有力而有节奏感,既能够展示鼓手的技巧,又能够增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强观众的视觉享受。
此外,安塞腰鼓的旋律优美动人,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最后,安塞腰鼓在表演中的神秘感和神圣感也是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之一,它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神奇力量的乐器。
五、文化内涵安塞腰鼓不仅具有音乐艺术的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安塞腰鼓作为一种民间音乐乐器,承载了安塞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其次,安塞腰鼓在演奏中融入了一些传统的文化符号和象征,如龙凤、鲤鱼等,使其意义更加丰富。
安塞腰鼓的知识点总结
![安塞腰鼓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82724e1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48.png)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安塞腰鼓的知识点总结安塞腰鼓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乐器,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和节奏感。
它起源于陕北地区的安塞县,因此得名为“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的演奏技法独特,音色饱满,具有独特的魅力。
下面是关于安塞腰鼓的知识点总结:起源和历史:1. 安塞腰鼓起源于陕西省宝鸡市安塞县的民间舞蹈“楼船夜雪”。
2. 这种民间舞蹈开始于明代,到清代形成了今天的安塞腰鼓形式。
3. 安塞腰鼓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批判为封建迷信,直到1980年代才得到恢复和发展。
制作工艺:1. 安塞腰鼓由鼓饰、半圆形鼓头、桩、把手和绑带组成。
2. 鼓饰一般用铁或木材制成,可以增加鼓的重量和音响效果。
鼓饰的形状、大小和重量对演奏声音有很大的影响。
3. 鼓头一般用牛皮制成,经过加工和处理后,可以产生饱满而富有弹性的音色。
演奏技法:1. 安塞腰鼓演奏的基本技法包括打击、摇荡、挑、挥、拨、推等。
2. 打击是最基本的演奏方式,通过手掌和手指的击打鼓头,形成节奏感和音响效果。
3. 摇荡是一种流畅而连贯的演奏方式,通过手腕的摆动,产生柔和的音色。
4. 挑是指用指尖轻轻挑动鼓头,产生清脆的短音。
5. 挥是指用手臂快速挥动鼓槌,产生连续的音色。
6. 拨是指用手指快速拨动鼓头,产生细腻而有力的音色。
7. 推是指用手掌的侧面推动鼓头,产生柔和的音色。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演奏曲目:1. 安塞腰鼓的曲目通常分为慢曲和快曲两种。
2. 慢曲以婉转、柔和的旋律为主,通常用来表达深情和内敛的情感。
3. 快曲以热烈、欢快的旋律为主,通常用来表达豪放和奔放的情感。
4. 安塞腰鼓的演奏曲目有《铁拐李翻身》、《楼台会夜雪》、《台州姑娘》等。
艺术特点:1. 安塞腰鼓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激情四溢的演奏方式,展现了陕北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
2. 安塞腰鼓的演奏技法丰富多样,通过手部的各种动作和力度的变化,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情绪和音效。
3. 安塞腰鼓的演奏需要有一定的身体灵活性和力量控制能力,演奏者要有较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完整版)《安塞腰鼓》知识点
![(完整版)《安塞腰鼓》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1584e0983d049649b6658d3.png)
1、第1段作用:用简洁的语言,突出后生们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将他推向舞台,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
2、2-4段:蓄势待发,为下文写安塞腰鼓的恢弘出场做好铺垫。
3、第7段:用排比、比喻、反复生动地写出了打腰鼓时的声响、阵势、风姿,节奏分明,铿锵有力,从语势上使人感到了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
4、12段:揭示了安塞腰鼓的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
要“挣脱”“撞开”的是束缚、羁绊、闭塞,是人身上坚硬的外壳,一切冗杂的东西。
是贫穷、落后、旧思想束缚了“那么一股劲”。
5、15段“遗落了一切冗杂”理解:打破了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不计较功名利禄,不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
“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了”理解:写出了腰鼓的声音撞击在观众的心理,观众的心与之产生共鸣。
6、18段“奇伟磅礴的能量”一句的理解:黄土高原的后生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
他们并未因贫困封闭而丧失对生命的渴求,他们身体里蓄积着强大的生命能量,一旦释放,便磅礴激荡。
7、第20段,因为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原始、粗狂的生命力量的“厚土”,只有黄土高原可以,所以说“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本句运用对比,突显出作者对黄土高原情有独钟,赞扬了那里的人充满磅礴的生命力量。
8、第30段理解: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
内容让以动衬静,用“鸡啼”反衬寂静,在结构上总结全文。
鸡啼不仅是天亮的标志,新的一天的开始,也是希望的象征。
作者相信黄土高原上的人们迸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
9、“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四次,从全文看,它起什么作用?答:这句话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无限赞美。
10安塞腰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所蕴含的是什么?答:安塞腰鼓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是一个表现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源的象征体。
安塞腰鼓的知识点
![安塞腰鼓的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05502d8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d2.png)
安塞腰鼓的知识点《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写作的散文,最早出自1986年10月3日的《人民日报》,并被收录在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教材第3课(朗读人是梓君),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安塞腰鼓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安塞腰鼓的知识文题解读《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作者通过描写西北汉子擂腰鼓的场面,歌颂了生命奔腾的力量,这力量正是通过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的。
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与羁绊。
安塞腰鼓,正表现了他们身上具备的那种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亢kàng奋晦huì暗羁jī绊蓦mò然冗rǒng杂戛jiá然而止2.解释下列词语。
1亢奋:极度兴奋。
2羁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3蓦然:突然,猛然。
4冗杂:繁杂。
5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6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重点难句解析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这样的生命、这样的力量,又有谁想束缚,又有谁能羁绊呢?生命化成“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伟大、雄浑、激昂、粗犷,也许有点狂野甚至具有一定的破坏力,但它是真正的、原始的、自然的生命的流露,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力量更可贵更激动人心更让人叹为观止呢?2、“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这句话把南方与北方作了对比。
南方秀美,适合轻柔的丝竹;北方壮美,适合充满力量的安塞腰鼓。
这句话突出了作者对雄浑有力的鼓声的赞美。
比喻贴切形象。
3、“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因为鼓声是在最急骤、最热烈、最高亢、最火爆的时候突然停止的,对比之下,世界显得格外静;人的情绪也正处于最亢奋的状态,想象力最活跃的时候,鼓声停止了,人的思维却还停留在想象的世界中,一时无法与眼前的现实世界接轨,故而对现实有陌生感。
安塞腰鼓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安塞腰鼓课文原文及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28638ac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05.png)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安塞腰鼓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安塞腰鼓》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目之一,是陕北地区特有的节日民间舞蹈。
剧本内容独具特色,舞蹈形式独特,以腰鼓为主要乐器,结合唱念做打的表演方式,展现了陕北人热情奔放、朴实真挚的民间风情。
以下是《安塞腰鼓》课文的原文及相关知识点解析。
《安塞腰鼓》课文原文:高天原以北,宜川雪山巅。
蓬壶山下泾水流,望峰不觉挥银蓝。
遥见秦军了无声,犹闻子规啼好耐人寻。
桃李芬芳射阳历,隐隐陵谷喧鼓音。
高原野见千骑黄,冯唐易与赵韩亲,捧心承歌德馨香炳。
怀云轻拂野塞翁,未辞府印初长鸣,塞北草秀雪山青。
新城学旧曲,还如初见李将军。
知识点解析:1. 高天原以北,宜川雪山巅。
高天原以北指的是陕北地区,宜川指的是陕西省宜川县,雪山指的是陕北地区的巍巍雪山。
2. 蓬壶山下泾水流,望峰不觉挥银蓝。
蓬壶山下泾水流,描述的是陕北地区蓬壶山下的泾水流动之景,望峰指的是远观陕北的高山,挥银蓝形容山脉在远处仿若银蓝色。
3. 遥见秦军了无声,犹闻子规啼好耐人寻。
秦军指的是秦朝的军队,了无声表示秦军已经不存在了,犹闻子规啼形容子规的叫声依然在耳边回荡。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 桃李芬芳射阳历,隐隐陵谷喧鼓音。
桃李芬芳射阳历,指的是桃花、李花绽放的美景,隐隐陵谷喧鼓音形容人们在陵谷中已经能听见鼓乐的声音。
5. 高原野见千骑黄,冯唐易与赵韩亲,捧心承歌德馨香炳。
高原野见千骑黄,形容陕北高原上的黄种人们的骑兵队伍,冯唐、赵韩指的是两军的将领,捧心承歌德馨香炳形容他们对故乡的热爱和对战友的忠诚。
6. 怀云轻拂野塞翁,未辞府印初长鸣,塞北草秀雪山青。
怀云轻拂野塞翁,描述的是坐怀不乱的云彩轻轻拂过陕北边塞的老人,未辞府印初长鸣形容他成为了朝廷的官员,但初心依旧,仍然心系边塞,塞北草秀雪山青形容陕北的大地草木茂盛,雪山苍翠。
7. 新城学旧曲,还如初见李将军。
新城学旧曲指的是新城的人们学习古老的曲调,还如初见李将军形容他们对李将军的景仰之情。
7.部语八下第3课《安塞腰鼓》知识点
![7.部语八下第3课《安塞腰鼓》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1ce14332e3f5727a4e96272.png)
8.部编版语文八下第3课《安塞腰鼓》知识点大全【文学常识】1.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在古代它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它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
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充分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2.作者: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延安人,作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以散文创作活跃于文坛。
代表作有《黄土情》《转九曲》《羊想云彩》等,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字词积累】1.字音:瞳仁(tóng )恬静(tián)亢奋(kàng)晦暗(huì)束缚(fù)羁绊(jī)闭塞(sè)冗杂(rǒng)严峻(jùn)震撼(hàn )磅礴(bó)辐射(fú)渺远(miǎo )大彻大悟(chè)叹为观止(zhǐ)戛然而止(jiá)蓦然(mò)2.多音字:塞:sài边塞、要塞;sāi瓶塞、塞进;sè敷衍塞责、堵塞。
强:qiáng 强大、强壮、坚强;qiǎng强迫、勉强、强人所难; jiàng 倔强。
旋:xuán 旋转;xuàn旋风。
遗:yí遗落、遗留;wèi 遗赠。
颤:chàn颤抖、颤动、颤音;zhàn颤栗、寒颤、打颤。
挣:zhēng挣扎;zhèng挣脱、挣钱、挣命。
3.形近字:地震;振奋。
急躁、暴躁;干燥、燥热;水藻zǎo。
渺小、渺茫;缥缈。
严峻、险峻;俊俏;竣工;骏马;穿梭suō;逡qūn巡。
恬tián静;括号。
3 安塞腰鼓 基础知识训练
![3 安塞腰鼓 基础知识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5ead4995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4c.png)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 安塞腰鼓基础知识训练安塞腰鼓,是陕西省宝鸡市安塞区的一种传统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也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安塞腰鼓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
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安塞腰鼓的基础知识。
1. 安塞腰鼓的起源和发展:安塞腰鼓起源于陕北,具有农村民间的生活气息和原始乐趣。
在长期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安塞腰鼓吸收了陕西其他地区的鼓乐艺术元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 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安塞腰鼓表演通常由数十人组成的团队完成。
表演者身着华丽的民族服装,手持镇鼓、腰鼓等乐器,以及扇子、手绢等道具。
通过击打鼓、舞动身体、扇子等动作,配合歌唱、吟诵等表演形式,展示节奏感强烈、富有活力的舞蹈和歌曲。
3. 安塞腰鼓的音乐特点:安塞腰鼓的音乐特点鲜明,节奏明快、激情四溢,充满了浓厚的陕西民间音乐风格。
在演奏中,腰鼓与锣、铃等乐器的配合相互呼应,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层次。
4. 安塞腰鼓的舞蹈特色:安塞腰鼓表演中的舞蹈动作丰富多样,有高擎、奔跑、旋转等激烈的动作,也有轻盈、柔美的舞步。
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紧密结合,既显示了表演者的技巧和身体的力量,又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情感的表达。
5. 安塞腰鼓的艺术价值:安塞腰鼓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
它既体现了陕西地方文化的特点,也代表了中国古代农村社会的生活形态和审美标准。
同时,安塞腰鼓还是民众娱乐、庆祝节日和社交交往的重要场合,具有社会功能和教育意义。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总的来说,安塞腰鼓以其特有的音乐节奏和舞蹈表演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和生命力。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也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八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知识重点及预习需知
![八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知识重点及预习需知](https://img.taocdn.com/s3/m/3195b0db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27.png)
八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知识重点及预习需知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蓬勃:繁荣,旺盛。
文中作动词。
亢kàng奋:极度兴奋。
瞳tóng仁:眼珠。
恬tián静:安静。
晦huì暗:昏暗。
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羁jī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羁,约束。
蓦mò然:突然,猛然。
冗rǒng杂:繁杂。
震zhèn撼hàn:震动,摇撼。
元气淋lín漓lí:指人的生命力旺盛。
战栗:颤抖,发抖。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jiá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
大彻大悟:完全领悟,完全明白了。
磅礴:形容词,(气势)盛大。
烧灼zhuó:动词。
烧,烫。
灼,火烧、火烫。
渺远:遥远。
渺,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
惊心动魄pò:神魂震惊。
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
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二、主题概述本文通过描写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歌颂了生命之奔腾的力量,让人感受到黄土高原所蕴含的壮阔以及当地人民豪放的气概和精神。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4段):写表演前宁静的氛围,为后面描写安塞腰鼓的表演蓄势。
第二部分(第5-27段):描绘安塞腰鼓壮阔的表演。
第三部分(第28-30段):鼓声戛然而止,世界寂静,意境深远,余音袅袅。
四、课内容解析(1)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
在今天,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
作者为什么这样深情地歌颂这片土地?歌颂什么?——“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
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
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
安塞腰鼓(已整理)
![安塞腰鼓(已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9c1347b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43.png)
传统音乐
安塞腰鼓的表演通常伴随着传统 音乐的演奏,如唢呐、锣、镲等, 这些音乐元素为舞蹈表演增添了
更多的层次感和艺术魅力。
02
安塞腰鼓的特点与表演形式
特点
地域性
安塞腰鼓是陕北地区特 有的民间艺术形式,具
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独特性
安塞腰鼓在鼓形、鼓带、 鼓槌等方面具有独特的
设计和制作工艺。
节奏感
地域文化标志
安塞腰鼓是陕北地区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是黄土高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民族精神的象征
安塞腰鼓粗犷豪放、气势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拼搏、奋 进的精神。
民间艺术的代表
安塞腰鼓集舞蹈、音乐、美术、体育于一体,是民间艺术的瑰宝,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社会影响
促进文化交流
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传承
在现代,安塞腰鼓已经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通过各种 途径得到传承和发展,并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欢迎和赞誉。
文化背景
黄土文化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 民间艺术形式,反映了当地人民 的生活习俗、劳动方式和宗教信
仰。
民间舞蹈
安塞腰鼓是一种典型的民间舞蹈, 通过表演者的身体动作和击鼓技 巧来表现舞蹈的节奏和韵律,具 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
3
学术研究
许多学者对安塞腰鼓的历史、文化内涵等进行深 入研究,推动其学术传承和理论发展。
05
安塞腰鼓的未来展望
创新发展
创新表演形式
探索安塞腰鼓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如舞蹈、音乐、戏剧等,创 造出更具吸引力和表现力的表演形式。
创新技术应用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观众带来沉 浸式的观赏体验,提升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
安塞腰鼓的知识点
![安塞腰鼓的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2a2c5fb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f0.png)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安塞腰鼓的知识点安塞腰鼓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常见于陕西省安塞县地区,因其使用腰鼓而得名。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安塞腰鼓的基本知识点。
一、起源与历史安塞腰鼓起源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其舞蹈动作和音乐元素源于劳动节日庆祝活动。
根据传说,安塞腰鼓最早是由农民在农闲时用农具制作的一种器乐。
后来,这种舞蹈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并被列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表演形式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三种:独舞、合舞和对舞。
独舞是指一名舞者独自表演安塞腰鼓舞蹈,舞者手持一个中空的腰鼓,通过摆动腰部和鼓槌的敲击,演绎出独特而富有节奏感的舞蹈动作。
合舞是指多名舞者共同表演安塞腰鼓舞蹈,舞者们一起摆动腰部和敲击腰鼓,形成整齐有序的舞蹈队形。
对舞是指两名舞者进行对抗性的表演,舞者们通过快速的舞动和敲击腰鼓,展示出技巧和灵活性。
三、服饰和道具安塞腰鼓的舞者穿着传统的彩色戏曲服饰,头上戴着绣有花纹的头巾,腰间系着腰带。
除了腰鼓,舞者还可能使用其他道具,如扇子、球等,以增加舞蹈的表现力。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舞蹈动作和技巧安塞腰鼓的舞蹈动作主要以腰部的摆动和腰鼓的敲击为特点。
舞者通过腰部的灵活摆动,使得腰鼓发出明亮而有节奏感的声音,配合舞蹈动作,形成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
舞者的技巧包括掌握腰部的灵活度和协调性,准确打击腰鼓的力度和节奏,以及快速而准确地完成舞蹈动作。
此外,舞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体力和耐力,因为安塞腰鼓舞蹈通常是一种高强度的体力训练。
五、艺术价值和意义安塞腰鼓作为中国传统的舞蹈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它不仅展示了陕西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还传承了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劳动精神和庆祝文化。
此外,安塞腰鼓舞蹈的节奏明快、动作独特,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听觉双重的享受,被誉为“长安风骨,悦目之舞”。
总结:安塞腰鼓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价值。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安塞腰鼓》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安塞腰鼓》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23c620a4b35eefdc9d33318.png)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安塞腰鼓》知识
点整理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安塞腰鼓》知识点整理
1.易错字音:蓦mò然耳畔pàn战栗lì
2.易错字:高粱骤雨磅礴战栗戛jiá然而止易考点:
(1)《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课文为我们描述
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台艺术,通过写安塞
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
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课文按“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的顺序呈现出“静—闹—静”的表演过程。
(2)“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好在有茂
腾腾的击鼓后生;好在变幻的舞姿。
(3)“一声渺远的鸡啼”表现了对明天充满了希望。
(4)背诵课文6-7、12-16自然段。
(5)课后习题3:(1)“茂腾腾”写出了沸腾着生命的热烈,写出了后生们的健壮、朴实与活力。
(2)“燥热”、“飞溅”道出了安塞腰鼓热烈奔放的特点。
(3)“震撼”、“烧灼”、“威逼”动感十足,将安塞腰鼓
的活跃与激烈表达了出来,给人与感官与心灵上的震撼,
展现了强烈的生命力。
(6)课后习题4:“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4次,着力强调,充分感叹,从强烈与视觉感受,到声音的震撼,到舞蹈的动作,再到心灵的搏击,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
4、拓展:
1、形容安塞腰鼓的成语:气势磅礴惊天动地气吞山河震天动地
2、中国四大名鼓:常山战鼓山西威风锣鼓兰州太平鼓开封盘古。
《安塞腰鼓》知识点
![《安塞腰鼓》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655da56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c0.png)
《安塞腰鼓》知识点《安塞腰鼓》是中国传统的地方戏曲剧种,属于陕西秦腔艺术的一种。
它是一种集唱、念、做、打、舞于一体的曲艺形式,以鼓乐为主要伴奏。
《安塞腰鼓》以其独特的韵律、精湛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故事内容,深受观众喜爱,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以下是关于《安塞腰鼓》的一些知识点。
1.历史背景:《安塞腰鼓》起源于陕西省安塞县,据考证,它的创作与表演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源自当地民间的祭祀活动。
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规范的表演形式,并成为陕西秦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剧情内容:《安塞腰鼓》的故事情节通常以历史故事、名著剧情等为素材,其中最著名的剧目有《杨门女将》、《关公战秦琼》等。
这些剧目通常通过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表演形式,展现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冲突解决等情节。
3.音乐特点:《安塞腰鼓》的伴奏以鼓乐为主,鼓乐分为“大鼓”和“小鼓”。
大鼓以擂鼓、拍鼓和敲击鼓箍等技巧演奏,小鼓则以击、拍、垫、勒等演奏方式配合大鼓。
鼓乐的节奏明快、有力,并与演员的唱念做打等动作紧密配合,营造出紧张、激动的氛围。
4.表演技巧:《安塞腰鼓》的表演具有独特的技巧要求。
演员通过独特的身体语言、唱腔、念白、做功、打击等表演手法,展示角色的身份、性格、情感等特点。
而且演员需要有较高的唱念功力和舞蹈技巧,才能表达出角色的情感变化。
5.剧种发展:《安塞腰鼓》自明代嘉靖年间以来,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
在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安塞县被明代皇帝封为“搏击之乡”,《安塞腰鼓》也得到了更多的宣传和发展机会。
20世纪,随着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陕西安塞腰鼓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保护,成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6.影响和传承:《安塞腰鼓》不仅在陕西省内流传广泛,在全国范围内也备受关注。
它的表演形式、音乐特色等也对其他地方戏曲剧种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为了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官方机构和文化团体也开展了一系列保护和传承活动,培养了一批新的年轻演员,使得《安塞腰鼓》能够延续到今天。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知识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349410c0740be1e650e9a53.png)
14、安塞腰鼓
一、解释
1、亢.奋:极度兴奋。
亢:过度;极;很。
2、蓦.然:猛然,不经心地。
蓦:突然。
3、烧灼:烧、烫,使受伤。
4、战.栗:战抖。
战:发抖。
5、叹.为观止:赞叹所见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叹:赞赏。
6、戛然而止:形容突然停止。
戛然:突然止住的样子。
一、近义词
安静(宁静、寂静、幽静)渺远(遥远、渺茫)
惊异(惊奇)衰落(衰败)
二、反义词
强盛(衰弱)燥热(冰冷)困倦(亢奋)陌生(熟悉)
三、体会带点词的意思
1、一群茂腾腾
...的后生。
答:“茂腾腾”写出了沸腾着生命的热烈,
写出了后生们的健壮、粗犷、豪迈。
2、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
..
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
..了,使困
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
..了。
答:“燥热”“飞溅”与“冰冷”“恬静”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热烈、奔放的特点。
3、它震撼
..着你。
..着你,威逼
..着你,烧灼
答:“震撼”、“烧灼”、“威逼”这三个词语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活跃与激烈,以及所蕴含的强盛的生命力。
四、问题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
答: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这句话反复
出现,着力强调,充分感叹,从强烈的视觉感受,到声音的震撼,到舞蹈的动作,再到心灵的搏击,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
《安塞腰鼓》知识点
![《安塞腰鼓》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178286e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eb.png)
《安塞腰鼓》知识点《安塞腰鼓》是一部中国传统民间戏曲剧目,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起源于陕北地区,是陕西秦腔的代表之一、剧目以民间故事为背景,描绘了人民英雄秦叔宝在抗击外敌和保卫祖国的斗争中的英勇事迹。
下面将详细介绍《安塞腰鼓》的知识点。
1.剧情梗概《安塞腰鼓》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明朝末年的西安安塞县。
剧中主要讲述了秦叔宝在明成祖朱棣带兵进攻靖难之际,他化名刘皂隐居在安塞县,鼓舞民众抵抗外敌的故事。
秦叔宝饰演一个文学才子的形象,通过广泛传播文化和知识,激励百姓团结起来抗击入侵者。
剧情紧凑动人,充满悬念和感人的情节。
2.人物角色3.歌曲和舞蹈《安塞腰鼓》融合了秦腔和腰鼓艺术,以及舞蹈等表现形式。
剧中穿插了许多脚踏实地的劳动民俗歌曲,如《大渡河水宽又深》、《尔等一谋全县知》等。
这些歌曲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展示了陕北人的乐观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4.舞台道具和服装5.文化内涵《安塞腰鼓》通过讲述和展示秦叔宝的抗击外敌的故事,强调了民族团结、爱国主义和英勇斗争的精神。
剧目中呈现了陕北人民的朴实和勤劳,以及他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家园的热爱。
剧中的文化内涵鼓励观众重视教育和知识,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6.艺术技巧《安塞腰鼓》通过腰鼓的节奏和音乐,配合演员的动作和唱腔,展现了剧目独特的艺术技巧。
腰鼓的节奏快速有力,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情。
演员通过专业的唱腔和舞台表演,将秦叔宝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7.社会意义《安塞腰鼓》作为中国传统民间戏曲的一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它传承了陕西秦腔的传统文化,展示了陕北地区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色。
剧目通过讲述历史故事,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和团结力量,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影响力。
总结起来,《安塞腰鼓》是中国传统民间戏曲中的一颗明珠,它以秦叔宝的故事为背景,展示了英勇抗击外敌的精神和陕北人民的乐观精神。
剧目融合了腰鼓艺术、秦腔和舞蹈等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这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年轻的生命,不做作不招摇,就像高粱一样无华而茁壮,自然健康。
1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破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犷、豪迈、开放的。
2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的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鼓声巨大,似乎已敲到人们心里,引起人们内心的震动,激起共鸣。
3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陕北农民的那种需求甚少,奉献给人的却那么的多。
看似平凡的身躯,却蕴涵无限生命的力量。
4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说明安塞腰鼓气势磅礴,只有辽阔而坚强的黄土高原才能孕育出如此粗犷而雄浑的力量。
5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对特别的静。
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6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鸡啼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
安塞腰鼓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回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7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8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9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10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11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12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13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14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15《安塞腰鼓》复习发表时间:2011-06-21 18:03:58 [查看原文]一、字词部分亢kàng奋晦huì暗羁绊jī bàn 蓦然mò rán 冗杂rǒng zá烧灼shāo zhuó叹为wéi观止戛jiá然而止大彻chè大悟二、解释部分亢奋kàng:极度兴奋。
恬静tián:安静。
晦暗huì:昏暗。
羁绊jī: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羁,约束。
蓦然mò:突然。
冗杂rǒng:繁杂。
元气淋漓lín lí:指人的生命力旺盛。
战栗:战抖,发抖。
震撼zhèn hàn:震动,摇撼。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jiá:声音突然中止。
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
大彻大悟:完全领悟,完全明白了。
三、文学常识《安塞腰鼓》一文的作者是刘成章,陕西延安人。
他的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全文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三个阶段展开描写。
不仅表现了安塞腰鼓这种民间艺术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特点,而且反映了陕北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
四、复习重点1.了解课文。
2.主题(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歌颂阳刚之美)。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
4、理解一些句子的含义(课文后的练习二)。
5、写法:A、短句与长句交错,富有节奏感、音乐美、诗意美。
B、语句铿锵,有气势。
C、动静结合。
6、黄土高原人的性格:朴实、粗犷、开朗。
安塞腰鼓舞姿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热。
7、排比句和感叹句的作用:增强句子的语势,使文章气势恢弘,雄浑有力,节奏感强,充满旋律美,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8.短句的运用。
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
“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制的情景。
重点背诵:一、1、课文描写了安塞腰鼓的哪些方面,安塞腰鼓具有什么特点?场面、舞姿、后生;表现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2、作者写安塞腰鼓主要是为了赞颂些什么?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歌颂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歌颂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歌颂承载这一生命的黄土地。
二、阅读文章“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中的“茂腾腾”一词写出了后生们的什么特点?指身强体壮,生命力旺盛。
2、第七自然段从哪些表演来描写安塞腰鼓的宏伟场面?从鼓点声、击鼓动作、跳跃的舞步、表演者的眼神和英姿。
3、文中反复写安塞腰鼓“隆隆隆隆”的声音,其目的是什么?渲染气氛,突出安塞腰鼓的铿锵有力以及激越的气势。
4、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些内容运用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比喻、排比;突出腰鼓骤响时的声,行,光彩和力量。
5、如何理解“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的含义,“挣脱”“冲破”“撞开”三个词语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含义:写出了陕北人民粗犷、豪迈、开朗的性格。
不能调换,这三个词语体现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与上句的“束缚、羁绊、闭塞”等词语照应。
6.“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三、《安塞腰鼓》复习纲要1.安塞腰鼓的特点是什么?答:壮阔、豪放、火烈,富于生命的力量。
2.安塞腰鼓的生命力量要突破什么样的对象?答:贫困的生活与疲惫的精神。
3.安塞腰鼓巨大力量的源泉是什么?答:①生命顽强的本质;②自强不息的古老精神传承。
4.第六段“看!——”的作用是什么?答:内容上:突出安塞腰鼓富于生命的力量,震撼人心;结构上:单独成段,吸引读者的注意;也是承上启下,起到由静到动的过渡。
5.第3段的作用是什么?答:以动写静,以被风吹动的高粱叶和衣衫反衬出后生们的沉静,进而表现出他们力量的积蓄。
为后文充满生命力量、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的表演作了铺垫。
6.第1段“茂腾腾”与第3段“咝溜溜”的作用各是什么?答:“茂腾腾”一词是叠词,生动形象而又朗朗上口地表现出后生们充满活力,进而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咝溜溜”一词是叠词,形象生动而又朗朗上口地表现出南风的凉爽、有力,反衬出后生们的沉静。
7.“一捶起来就发狠..了,没命..了!”中的加点词能否互换?..了,忘情答:不能,三个词所展现的力量与情感是不断增强的。
8.第7段“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句中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有什么表达作用?答:听觉与视觉,真切地表现出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与火烈。
9.品读语句:(1)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第8段)答:排比,富于气势地突出了安塞腰鼓使整个环境都充满了激情与活力。
(2)第9、10、11段三处“使人想起”。
答:反复,突出了充满生命力量的安塞腰鼓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3)……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第15段)答:比喻,反复,形象生动地突出了观众的心受到安塞腰鼓的巨大震撼。
(4)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第20段)答:比喻,形象地写出江南的柔弱与秀美,承受不了安塞腰鼓强大的生命力量。
10.“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从全文看,它起什么作用?答:突出了对豪放、火烈,富于生命力量的安塞腰鼓的强烈赞美之情,突出了主题,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
11.语言理解: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第11段)答:安塞腰鼓中包含的强大的生命力量,使人们在迷茫与希望中反复思索,并最终认识到生命顽强不屈的本质,产生永恒的信念。
(2)……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第10段)答:安塞腰鼓中的巨大力量使人们产生以辛勤的劳作去改变贫困的强烈的渴望。
(3)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第25段)答:安塞腰鼓充满生命力量的动作使人们对创造美好的生活产生了无尽的思考。
12.分析28段的作用。
答:以静写动,以安塞腰鼓表演结束后释放了激情的宁静,反衬出安塞腰鼓的火烈、富于气势,充满生命的力量。
13.分析“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的作用。
答:以动写静,以渺远的鸡啼来反衬出生命的激情已释放后的宁静。
与文章开头形成首尾呼应。
四、《安塞腰鼓》阅读练习㈠阅读《安塞腰鼓》第1-13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和“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狂舞在你的面前。
”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后生们的什么特点?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前者写出了后生们朴实沉静的特点,后者则表现出他们力量豪放的特点。
2、“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答: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好处是展示了安塞腰鼓骤响时的声、形、光彩和力量,增强语势。
3、将第2题的句子改为“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可以吗?为什么?答:不可以。
因为原句用倒装手法强调了喻体,改后就显得平淡无奇。
4、文中为什么要写“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似乎从来不曾响过”?答:为了使动静相称,对比鲜明,为下文的火烈作铺垫。
5、选段第一段有什么作用?答:作用是突出后生们茂腾腾的形象,将他们的形象鲜明地推出舞台,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
6、“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一句中“似乎”可否去掉?为什么?答:不可以。
“似乎”表示猜测的语气,去掉后就成了肯定的意思,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所以不能去掉。
7、“但是:看!——”独句成段的表达效果是什么?、答:表达效果是引起读者的注意,强调人和鼓由静而动的转变过程。
8、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含义。
(1)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
答:这句话写腰鼓捶响时给冰冷、宁静、困倦的世界带来了光热、色彩和力量,展示了生命的活力。
(2)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那么一股劲!答:生命的力量是伟大的,不可阻挡的,一往无前的。
(3)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答:这句话突出了腰鼓声的雄壮振奋人心。
9、选文第7自然段中第一句话的三个短语依次是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为什么这样排列?答:因为击鼓得后生们疯狂程度逐步加深。
10、选文第7自然段从鼓点、流苏、脚步、瞳仁、风姿方面写安塞腰鼓,突出其情景和场面的壮阔、豪放、热烈。
㈡阅读《安塞腰鼓》第17-30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下面句子中画线的短语能否去掉?为什么?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答:不能。
因为它们反衬出这片神奇厚土生养的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的强健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