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6课《庄子二则》课文全解

合集下载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第26课+《庄子》二则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第26课+《庄子》二则

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
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
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正津津有味地吃
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急
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
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Tankertanker Design
宁做自由之龟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 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 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 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 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 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收藏之以竹箱,覆 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 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 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 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 “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 而行哩。”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 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 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 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 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 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 无本质区分,无论大小、贵贱、 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 都是相对的。
庄子思想
1、主张“天道无为”的思 想 2、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你知道《庄子》中有哪些成语
【明确】鹏程万里、呆若木鸡、朝三 暮四、望洋兴叹、游刃有余、目无全 牛、犹豫满志、螳臂挡车、东施效颦、 扶摇直上、涸辙之鲋等等
写作特点分析
Tankertanker Design
(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第一则可理解为不按照规 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不考虑后果,结果 弄巧成拙。第二则可理解为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 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修养到家。
为倏 名叫、叫做 日凿 每天

【素材】《庄子二则》庄子作品赏析(语文版)

【素材】《庄子二则》庄子作品赏析(语文版)

《庄子》赏析《庄子》一书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是道家经典之一。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认识外物。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

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

这段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

从开头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

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

至“约分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

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

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

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秋水》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

但篇文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因而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返归无为,这当然又是消极的了。

作家作品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6课 《庄子》二则课文全解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6课 《庄子》二则课文全解 语文版

26.《庄子》二则《浑沌之死》这篇寓言故事从一个侧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规律办事,违反了事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成坏事,结果与愿望相悖。

《呆若木鸡》这则寓言故事通过训练斗鸡,比喻只有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方为竞争中“上之上者”,方能在竞争中战无不胜的道理。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红字注音浑沌(hún dùn)凿(záo)渻(shěng)倏(shū)恃(shì)2、形近字┏沌(dùn)浑沌┏恃(shì)有恃无恐┗炖(dùn)炖熟┗峙(zhì)对峙3、多音字┏(yìng)答应┏(shèng)旺盛应┫盛┫┗(yīng)应该┗(chéng)盛饭4、词语解释【浑沌】神话传说中管理中央的大帝,面孔浑圆,无耳目口鼻。

古人把天地未开辟前的状态也称之为浑沌。

【时】常常,时常。

【谋】谋划,商量。

【德】恩情。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以视、听、食、息】用来看(外界),听(声音),吃(食物),呼吸(空气)。

【斗鸡】使公鸡相斗的一种游戏。

【已】停止。

这里指训练完毕。

【方虚骄而恃气】正在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

方,正;恃,凭着,依靠。

【犹应向影】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有所反应。

犹,仍然;应,作出反应;影,影子,指的鸡走近来。

【疾视而盛气】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疾视,怒目而视。

【无变】没有反应。

【德】精神。

【异】别的。

【应】应战。

【反走】转身逃跑。

5、文学常识真空(1)《浑沌之死》选自____,古人把____状态也称作“浑沌”,文中用____和____作为神的名字,意在讽刺_______。

(2)《呆若木鸡》选自_____,现已成为成语,意思是______。

(3)人皆有七窍,______,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4)望之,____,_____,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参考答案】(1)《庄子·应帝王》天地未开辟前倏忽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索。

语文版九下第26课《庄子》二则课件

语文版九下第26课《庄子》二则课件
做事快而不加思考,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警告人们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思考,尽量减少 和避免决策上的失误 (2)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要顺乎自然,尊 重生命的自然状态,这才是生命的最高境域。
(3)面对日趋繁缛的物质化了的文化追求,我们深 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对雕饰之“美”的必 要性。
顺其自然
• 3、《浑沌之死》蕴含了什么道理?
一、 走近作者
庄子 名周
(约公元前369年-约 前286年)
1、庄子 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
文学家,宋国蒙人。他继承并发扬 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 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 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 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 弃一切文化知识。
“寓言”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 味深长的道理。寓言故事一般比 较简短,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 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 事物。
• (1)做事快而不加思索,对客观事物不不去 作认真分析,调查研究,单凭主观热情,盲 目好动,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即不按规律办 事,就会好心办坏事。
(2)警告人们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思考,尽 量减少和避免决策上的失误。
(3)做事虽出于好心,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 规律,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相反结果。
原因 行动
成语故事
螳臂当车
齐庄公出猎,有一 虫举,足将搏其轮。问 其御曰:“此何虫也?” 对曰:“此所谓螳螂者 也。其为虫也,知进不 知却,不量力而轻敌。” 庄公曰:“此为人而, 必为天下勇武矣。”回 车而避之。
东施效颦
西施病心而颦 其里,其里之丑人 见而美之,归亦捧 心而颦其里。其里 之富人见之,坚闭 门而不出;贫人见 之,挈妻子而去之 走。彼知颦美,而 不知颦之所以美。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庄子》故事两则翻译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庄子》故事两则翻译

惠子相梁
惠施在魏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魏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庄子)几天几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吗?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在这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经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鶵,发出“吓”的怒斥声。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魏国来吓唬我吗?”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白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

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

九年级语文下册 26《庄子二则》浑沌之死课件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6《庄子二则》浑沌之死课件 语文版

(三)《浑沌之死》如何理解?
“倏”和“忽”为报“浑沌 之德”而给他凿七窍,
结果好心坏事,浑沌也因此 丢了性命。
这个哲理故事蕴含了什么道 理?
本文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 无为而治,但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 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首先 我们不难想到一个哲学道理,即不按规律办事, 就会好心办坏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 们也不难想到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 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对日趋繁杂的物质化了的 文化追求,我们也会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 ,反对雕饰之美的必要性。
视权贵如腐鼠 《庄子·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 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 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 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 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 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 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 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 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 ‘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一)写作特点分析: (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不按照规律 办事,
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不考虑后果,结果 弄巧成拙。 (2)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 倏、忽、浑沌三个形象以及倏、忽为浑沌开 窍的故事 想像大胆,妙不可言,浑然天成。
(二)揭示强调寓意:
《浑沌之死》这篇寓言故事 从一个侧面警示世人:不按 照规律办事,违反了事物本 性,往往会好心办成坏事, 结果与愿望相悖。
给下列字注音
沌 dùn 窍 qiào
倏 shū 凿 záo
解释下列红体字
为倏

九年级语文下册 20《庄子》故事两则参考译文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0《庄子》故事两则参考译文 (新版)新人教版

《庄子》故事两则参考译文
惠子相梁
惠子在梁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它吗?鹓雏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它,发出(类似)‘吓’的怒斥声。

难道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庄子说:“请允许我从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说‘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等等,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却又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1。

初中语文文言文《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文言文《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

《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北冥有鱼①,其名曰鲲②。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

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

南冥者,天池也⑦。

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

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

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chóu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鯈chóu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哪里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

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

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庄子二则出自庄子所著的《庄子·秋水》,下面一起来看看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的详细内容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惠子相梁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译文】惠施做了梁国的宰相,庄子前往去拜访他。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译文】有的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要代替你做宰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译文】于是惠施害怕了,在国都搜寻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译文】庄子前往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鵮,你知道它吗?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实不吃,不是甘泉不喝。

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在这时猫头鹰得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鵮经过它,猫头鹰抬头看着鹓鵮,发出吓的怒斥声。

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译文】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译文】庄子说:“白鲦在河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动,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译文】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译文】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自然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确定的!”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来问我。

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快乐的。

”庄子二则惠子相梁原文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 ),子知之乎?夫(fú)鹓雏(yuān chú)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雏(yuān chú)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yé)?”译文惠子在梁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担心,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yuān chú),你知道它吗?鹓雏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yuān chú)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雏(yuān chú),发出‘吓’的怒斥声.难道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吓我吗?”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译文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就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却又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虽有嘉肴》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初中语文文言文《庄子》二则《北冥有鱼》课文详细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庄子》二则《北冥有鱼》课文详细解析

文章解析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 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 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 象力丰富。
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 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 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 (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 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
2.对比鲜明,道理明确。
那些山野中的游气("野马")、飞尘("尘埃"), 空中的活动之物(“生物”),皆由风相吹而动。与 鲲、鹏相比,它们实在是太渺小了,但它们要能够 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即有所“待”。显然, 它们也没有达到逍遥。
3.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大鹏”“野马”“尘埃”都展现了庄子丰富 的想象力,想象雄奇瑰丽,汪洋恣肆,跌宕多姿, 用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说明一个它们都有所待,没 有达到真正的逍遥的道理。
课文小结
这则故事以大鹏南飞作比喻,说明 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 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 状似逍遥,其实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写作特色
1.巧借寓言,富有哲理。
庄子运用大鹏南飞凭借风的力量的故事,讲 述了大鹏飞翔受到了风的限制,还是有所依赖的, 所以大鹏还是有所待,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说理形象,寓意深远。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①犹能畏后生②,丈夫未可轻年少。
①宣父:指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下诏 尊称孔子为“宣父”。 ②畏后生:语出《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 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参考答案:
《上李邕》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的作 品。此诗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画与颂扬,表达了李 白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入世之心,对李邕瞧不起年 轻人的态度非常不满,表现了李白勇于追求而且自 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年轻的李白敢于向大 人物挑战,充满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

《庄子二则》课件知识讲解

《庄子二则》课件知识讲解

• “倏、忽、浑沌”命名,即生动形象又充满幽默 与讽刺,同时也反映了庄子想象的奇诡。

• 以人的有为,来凿就自然的无为。有为的所谓成就, 就是无为的死亡了
• 3、“倏”和“忽”为什么要给混沌凿开“七窍” ?结果如何?
• 他们想报答混沌对他们的友善。(谋报混沌之德 )
• 结果是好心办了坏事。混沌死了。
• 1、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 结果。
• 原因:倏忽报德 • 经过:日凿一孔 • 结果:浑沌死
• 2、回答下列问题,体会故事中“倏、忽、浑沌” 命名的意义。

文中“倏、忽”意为急匆匆、神速的意思,代
表有为,意在讽刺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
• 混沌,聚合不分的样子,指天地未开辟前的自然 状态,代表无为。
• 4、《浑沌之死》蕴含了什么道理?
• (1)做事快而不加思索,对客观事物不不去 作认真分析,调查研究,单凭主观热情,盲 目好动,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即不按规律办 事,就会好心办坏事。
• (2)告诫人们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思考,尽 量减少和避免决策上的失误。
• (3)做事虽出于好心,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 规律,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相反结果。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快要死的时候,他的弟子们准备厚葬自 己的老师。庄子知道后用幽默的口气说:“我死 了以后,大地就是我的棺木,日月就是我的连璧, 星辰就是我的珠宝玉器,天地万物都是我的陪葬 品,我的葬具难道还不丰厚么!你们还能再增加 点什么呢?”学生们哭笑不得他说:“老师呀! 要那样的话,我们还不是怕乌鸦老鹰把老师吃了 么?”庄子说:“扔在野地里你们怕乌鸦老鹰吃 了我,那埋在地下就不怕蚂蚁吃了我么?你们把 我从乌鸦老鹰嘴里抢走送给蚂蚁,为什么那么偏 心眼呢?

26.《庄子》二则

26.《庄子》二则
第26课《庄子》二则
语文版 九年级下册
作者简介
关于庄子
过着隐居生活。是一个富有才华且很有个性
的人。 (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 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 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是老子学说的继承者和发展者,是道家学派 的集大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老庄”。
4.做事虽出于好心,但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相反结果。
5.办事要看对象,勿把好事办坏事。
拓展延伸
1、除了从课文中学到的成语外,你还知道
《庄子》中的成语吗? 鹏程万里、呆若木鸡、朝三暮四、望洋兴 叹、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螳 臂当车、东施效颦、扶摇直上、涸辙之鲋 (hé zhé zhī fù)等等。 2、同学们,在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中,如 “东施效颦”“螳臂当车”等,你能复述 故事的内容吗?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
助词,的 叫做 一起 商量 助词,的 恩情 代指七窍 名词作状 语,每天 代词,他们
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沌之地,浑沌待之
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
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
用来看(外界)、听(声音)、 吃(食物)、呼吸(空气)
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以人的有为,来凿就自然的无为。有为的所谓成 就,就是无为的死亡了
“倏”和“忽”为什么要给混沌凿源自“七窍”?结果如何? 他们想报答混沌对他们的友善。(谋报混
沌之德)
结果是好心办了坏事。混沌死了。
《浑沌之死》蕴含了什么道理?
课文寓意
1.对客观事物不去做认真分析,调查研究,单凭主 观热情,盲目好动,反而引出坏的结果。即不按规 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因此要顺其自然,尊重 生命的自然状态。 2.做事快而不加思索,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 3.告诫人们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思考,尽量减少和 避免决策上的失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庄子》二则课文全解《浑沌之死》这篇寓言故事从一个侧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规律办事,违反了事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成坏事,结果与愿望相悖。

《呆若木鸡》这则寓言故事通过训练斗鸡,比喻只有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方为竞争中“上之上者”,方能在竞争中战无不胜的道理。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红字注音浑沌(hún dùn)凿(záo)渻(shěng)倏(shū)恃(shì)2、形近字┏沌(dùn)浑沌┏恃(shì)有恃无恐┗炖(dùn)炖熟┗峙(zhì)对峙3、多音字┏(yìng)答应┏(shèng)旺盛应┫盛┫┗(yīng)应该┗(chéng)盛饭4、词语解释【浑沌】神话传说中管理中央的大帝,面孔浑圆,无耳目口鼻。

古人把天地未开辟前的状态也称之为浑沌。

【时】常常,时常。

【谋】谋划,商量。

【德】恩情。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以视、听、食、息】用来看(外界),听(声音),吃(食物),呼吸(空气)。

【斗鸡】使公鸡相斗的一种游戏。

【已】停止。

这里指训练完毕。

【方虚骄而恃气】正在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

方,正;恃,凭着,依靠。

【犹应向影】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有所反应。

犹,仍然;应,作出反应;影,影子,指的鸡走近来。

【疾视而盛气】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疾视,怒目而视。

【无变】没有反应。

【德】精神。

【异】别的。

【应】应战。

【反走】转身逃跑。

5、文学常识真空(1)《浑沌之死》选自____,古人把____状态也称作“浑沌”,文中用____和____作为神的名字,意在讽刺_______。

(2)《呆若木鸡》选自_____,现已成为成语,意思是______。

(3)人皆有七窍,______,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4)望之,____,_____,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参考答案】(1)《庄子·应帝王》天地未开辟前倏忽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索。

(2)《庄子·达生》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3)以视、听、食、息(4)似木鸡矣其德全矣二、课文学习1、作者简介【明确】庄子与《庄子》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

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

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2、题目解说【明确】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有一类书可称之为“奇书”。

这类书的思想非正非邪,文笔非庄非谐;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书,却闪耀着文采精华;是充满诗意的感性文字,却又包蕴着深邃的哲学思辨。

这类书是作者的智慧与性灵的凝结,也是作者的谐趣与幽默的外化,更是作者超凡脱俗、逸世独立的人格与思想的展现。

这类“奇书”之中,有一部最美妙、最有趣、最具有灵性的作品,它就是《庄子》。

作为一个灵心慧性的智者,庄子的思想对人世极富有启发意义。

《浑沌之死》认为无为是自然的本性,若被加上智巧机智等小聪明,本性将遭受破坏而死亡。

《呆若木鸡》意在提醒人们,特别是君王:做人要注重内在气质,不怒自威;治理国家要增强实力,不战而屈人之兵。

3、《浑沌之死》如何理解?【明确】庄子用“倏”和“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

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

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

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不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这是最明显的启发。

4、《呆若木鸡》如何理解?【明确】庄子在该文中表现的根本思想与《浑沌之死》一样,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这些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批判的,也是积极的;同时我们又从文中体味到: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

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们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

5、结构分析【明确】(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浑沌之死》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

第二层(第2、3句):倏和忽打算报浑沌之恩,要为之开七窍。

第三层(第4句):浑沌之死。

《呆若木鸡》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句):故事的开端——养斗鸡。

第二部分(第2-5句):故事的一步步发展——斗鸡的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第6句):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呆若木鸡,不战而屈人之兵。

(2)结构图┏开端:浑沌待倏、忽甚善┓浑沌之死┫发展:倏忽为报恩,为开七窍┣好心办坏事┗结局:日凿一窍,七日浑沌死┛┏开端→为王养斗鸡┃┏方虚骄而恃气;犹应响影┓呆若木鸡┫发展→┫疾视而盛气┣精神内敛┃┗鸡虽有鸣,已无变┛┗结局→呆若木鸡,德全,无敢应者6、翻译《浑沌之死》【明确】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浑沌”。

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对他们非常殷勤。

倏与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厚重的恩情,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以及呼吸,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

”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就死去了。

《呆若木鸡》【明确】纪渻子为周宣王驯斗鸡。

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还虚浮骄矜,自大得不得了。

” 又过了10天,王又来问,纪渻子回答说:“还不行,它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

”又过了10天,周宣王又来问,纪渻子说:“还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来问,这回纪渻子回答说:“差不多了。

别的鸡即使在它面前打鸣,它也无动于衷,看上去呆头呆脑,像木鸡一样,它的德行真可说是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看见它掉头就跑。

”三、深入探究1.“倏”和“忽”为报“浑沌之德”而给他凿七窍,结果好心坏事,浑沌也因此丢了性命。

这个哲理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明确】本文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但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首先我们不难想到一个哲学道理,即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也不难想到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对日趋繁杂的物质化了的文化追求,我们也会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对雕饰之美的必要性。

(答案不必统一,提倡有新的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2. 纪渻子养的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主要得益于什么?【明确】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势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

3.你知道《庄子》中有哪些成语?【明确】鹏程万里、呆若木鸡、朝三暮四、望洋兴叹、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螳臂挡车、东施效颦、扶摇直上、涸辙之鲋等等。

4.写作特点分析(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

第一则可理解为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

第二则可理解为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修养到家。

(2)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

《浑沌之死》中,倏、忽、浑沌三个形象以及倏、忽为浑沌开窍的故事想像大胆,妙不可言,浑然天成。

(3)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

庄子的很多寓言以他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精神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写的艺术形式,启迪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呆若木鸡》在写法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四、课内阅读《浑沌之死》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1.给下列生字注音。

倏()浑沌()()凿()2.解释下列词语。

时相与:______窍:_______以:_____3.翻译下列句子。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译:4. 倏与忽欲以什么方式报答“浑沌之德”?5.这则寓言故事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参考答案】1.倏(shū)浑沌(hún)(dùn)凿(záo)2.经常一起洞用来3.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以及呼吸,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

4.为浑沌凿七窍5.人聪明尽开,反而使天性尽散,人应该保持本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