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三年级科学下册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1教学反思 浙教版
2019-2020年三年级科学下册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1教学反思 浙教版
2019-2020年三年级科学下册空气和我们的生活1教学反思浙教版摸索教学,静心沉思规律,得到一些启示。
1.转变教师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要什么都在学生之上,所有的知识都要掌握,所有的材料都要查齐的传统师者形象。
我们要把充分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提高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
如本案例中的小组合作,教师就将主动权让给学生,由学生自己组织探讨,把问题抛给学生,教师则只是在旁边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更新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往"等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
其中,主动学习非常重要,它是一切有意义学习的前提。
学生要对学习有兴趣,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学生要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能够自主学习。
3.在科学可中渗透德育思想德育渗透就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贯穿德育,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
任何把德育和学科教学孤立起来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二者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
任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
在这节可中把空气污染这一现实性问题引进了课堂,让学生在认识空气重要性之后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性,从而具体的指导三年级的学生应该怎样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附送:2019-2020年三年级科学下册空气的流动教案首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知道自然界里的风是由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而形成的。
2.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想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实事求是、严禁塌实、与人合作、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空气》教学反思
《空气》教学反思《空气》教学反思11、教学过程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是立足于新课程的理念,运用引导讨论教学过程来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学生在课堂实验探究过程中的专注、相互合作的精神以及对自已的见解的执着,再辅以教师的启发、引导等教学手段,出色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从学生下课后一改往日课间休息的喧闹,仍在为课堂上的问题争论不休,不难看出,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又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2、教学效果反思:上课前,我对本课的教学方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特别是通过创设探究情景,进行了认真的构思。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本节内容,在学生中征集探究情景的引入方案,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空气》教学反思2污染是近年来国际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发展甚至是人类的生存。
《保护空气》这节课结合大量的图片、事例及学生的亲身感受,从空气污染的________入手,再讲解污染物的种类及________,接着结合实例分析产生的危害,最后引导大家如何保护环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树立学生的环保的意识。
现在我就《保护空气》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学反思:一、在教学前进行反思性设计在集体备课前,我分析和反思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2)了解不同地方空气的尘埃污染程度不同,并分析原因。
(3)从实验的结果中总结出保护空气、减轻空气污染的好建议。
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一系列的讨论,提高观察、收集资料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与人合作。
(2)培养爱护自然、保护空气的情操。
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几个老师一直在争议是着重把设计放在了知识目标的达成上,还是放在能力和情感目标上?后来在一系列的相关知识收集的过程中,我们最终决定本课的目标应该是在能力和情感目标上,让学生从科学的视角去初步认识大气污染的问题,提出减轻污染的科学建议,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逐步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三下《空气和我们的生活》word教案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三下《空气和我们的生活》word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感受,体验空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2、通过经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体会运用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3、使学生知道空气是所有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保护空气、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保护环境价值观的教育。
4、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对压缩空气运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调查活动,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技术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认识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必需条件。
三、教学难点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四、材料准备1、教师为学生每人印制一张心跳次数记录表,一张压缩空气调查记录表。
2、课前组织学生收集关于人、动物、植物和空气关系的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等)。
3、有条件的话,教师可准备有关多种媒体资料(课件、音像等)。
五、教学过程附送: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三下《蚕宝宝变了新摸样》word教案教学目标: 1.蚕蛹是蚕的一身中又一种生命形态及其特点。
2.了解蚕茧是蚕一生变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3.培养学生对蚕茧的观察能力,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自己动手抽丝。
重点:对蚕蛹的观察和描述难点:指导学生如何抽丝教学准备:学生:蚕茧、小剪刀、手电筒、竹签教师:热水、小碗教学思路:通过对上一节课所学知识的复习使学生对蚕的前一段时间的生长过程,有更深刻的印象,自然的过到本节所学的内容——蚕宝宝变了新模样。
在学习新知的时候,围绕着两个活动进行,第一个活动围绕着“蚕宝宝变成了什么样”进行。
在活动之前首先让学生想象一下,蚕宝宝把自己裹在蚕茧里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学生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各抒己见,然后通过观察,发现蚕宝宝变成了蚕蛹,再组织学生对蚕蛹进行细致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在学生观察蚕蛹的变化的过程,注意蚕宝宝和蚕蛹的比较,发现蚕蛹的身体特点。
另一个问题是蚕变成蛹以后,还会不会变成其他形状做出猜测。
科学《《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三篇)
科学《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学反思(一)本周学习的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章内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了解我们呼吸的空气来自于地球的大气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呼吸,燃烧等都离不开空气。
空气流动形成风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为人类的生活产生了一些麻烦。
风力发电可以为人类创造清洁能源,而由于风引发的台风、沙尘暴、龙卷风等人类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伤害。
在对我们呼吸的空气来自于地球的大气层这一知识进行介绍时,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是否知道大气层这一科学词汇,结果让我觉得匪夷所思。
许多学生认为我们呼吸的空气来自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
再通过问题的引导,如植物是否需要呼吸?植物呼吸的空气来自于哪里?植物晚上不产生氧气那么我们呼吸的空气来自于哪里?这些小问题引导学生否定我们呼吸的空气来自于植物光合作用。
接着通过播放微课的形式来让学生了解大气层的作用。
在学习动物、植物和人的生存都离不开空气时,多数的学生都可以举例说明,学生们对于此内容的学习没有困难。
在介绍风力发电以后,学生们认识到了风可以为生活带来一些好处,接着提问那么风对人类的生活有没有坏处呢?多数学生都可以举例说明台风、龙卷风、沙尘暴这样一些与风有关的恶劣天气为人类的生活带来的不好影响。
播放台风、龙卷风、沙尘暴来临时的情况帮助学生直观的看到这些与风有关的自然现象。
最后带领学生一起完成了课本上的两个小作业。
一是对比石头、水和空气的特点。
二是完善空气的特征和作用气泡图。
科学《风的成因》教学反思(二)一、体现让学生成为课堂评价的主体。
教师在课堂上坚持适时、适度地创造评价的机会,加强自评与互评,重视培养学生自评、互评的意识,将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评价的主体。
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并不是马上请另外的学生帮他纠正,而是给他一个自我评价的机会,让他在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培养学生自主评价的习惯;当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没有轻易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而是学生自评之后,给其他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实行延时评价,让学生在交流中达成共识。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案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认识空气的不同性质对生活的影响。
能够举例说明如何保护空气。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空气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空气在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保护空气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空气的性质与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大自然中美丽风景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空气在其中的作用。
提问学生:空气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重要作用呢?引出课题。
2.认识空气在生活中的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列举空气在生活中的各种作用。
学生可能会提到:空气供我们呼吸、帮助燃烧、形成风推动风车发电等。
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如潜水员在水下呼吸压缩空气、热气球利用热空气上升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空气作用的认识。
3.空气的性质与生活的关系讲解空气的一些主要性质,如无色无味、会流动、占据空间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性质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例如,空气会流动形成风,可以带来凉爽、吹干衣物;空气占据空间,使得轮胎、篮球等能够充气膨胀。
进行简单的实验演示,如用杯子倒扣在水中证明空气占据空间,用扇子扇风感受空气的流动等,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空气的性质与生活的关系。
4.保护空气播放一些关于空气污染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保护空气,提出自己的建议。
学生可能会提出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不乱扔垃圾、多种植树木等方法。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保护空气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自己做起,为保护空气贡献一份力量。
5.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空气在生活中的作用、空气的性质与生活的关系以及保护空气的方法。
《空气》教学反思
《空气》教学反思《空气》教学反思《空气》教学反思1根据理科组内教研工作安排,9月11日,我在九(1)班上了一节组内汇报课,内容是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空气》的第一课时。
授课结束后组内进行了评课,组长及老师们给予了一定的肯定,同时也提了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让我受益匪浅。
下面我就本节课进行反思。
一、有效情境引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
”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
对于创设情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
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
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这也正好说明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包括两点:第一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第二是能使学生产生与新知的认知冲突。
基于这一点,本节课的“谜语”导入,太过简单也无法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有点为设置情景而做的嫌疑,从而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不如直接用问题导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空气成分的理解并举例证明,反而清晰明了还能直接进入主题。
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是一节好课的关键。
一堂课上的好不好,关键看教师是否正确地讲解了教材的基本内容,是否突破了教材的重点及解决了教材的难点,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本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能力的表现。
备足学生,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并考虑到不同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才能把握和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前的精心准备、准确定位,尤为重要。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空气的组成,引出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我在讲解法国化学家著名的实验时,由于对学情了解不够,故实验的原理没讲透彻,让学生对于气压改变的原因没有真正理解,从而对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也是模糊的,因此当教师演示实验失败后,只有少数学生能分析真正的原因。
空气教学反思
空气教学反思空气教学反思1学生在一年级的自然课学习中已经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不少学生也都知道空气中是有氧气的,因此本课就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由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的氧气入手,然后再认识组成空气的其他一些气体。
一个年级9个班级执教下来,通过前后研究、实践、改进后,收获还是挺多的。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本课实验器材的设计选用较成功。
在本课最重要的一个学生活动,也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实验活动“探究空气中的氧气”中,我没有完全选用教材上要求的实验器材。
因为在课前准备、自己演练的过程中就发现如果照搬教材上的器材对于学生们而言在实际操作时有些方面太繁琐,还有的器材会给学生对于空气中氧气所占的大约量的.认识造成阻碍;对于我而言还会浪费大量准备器材的时间与精力。
所以从事半功倍的原则出发,我最终把实验器材改为:盘子变为中号培养皿,装橡皮泥的盖子去掉,细长的蜡烛变为矮胖型蜡烛,上粗下细的玻璃杯变为上下粗细差不多一致的玻璃杯。
学生们在探究活动中利用这些器材组装实验后取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也很形象地认识到了杯子中有一种助燃的气体,就是氧气,而且在空气中氧气是有一定的比例的。
当然也发现了实验活动中学生使用火柴时的安全隐患。
由于现在的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比较少有机会接触到点火柴再加上他们中的多数动手能力普遍较弱,所以虽然在实验前我已经教给了学生们安全使用火柴的注意点与小窍门,还反复强调了安全性,实在害怕不会点的同学就不要勉强,让组里能干的同学点火柴,但是在个别班级个别小组的学生点火柴时还是有人手被烫到,甚至有人紧张得把放火柴梗的小烧杯也给甩掉而打碎了。
这也给我又提了个醒,放火柴梗的小烧杯最好换成小铁罐,每一组还要准备一块湿抹布,以防万一。
空气教学反思2一、强调学习过程:我们教一门学科,不是要建造一个活的的小型藏书室,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发现的过程。
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力求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探究的情境。
本节课中,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与启发中,学生通过回忆已知的知识与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学习的过程,并从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学反思(3篇)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学反思(1)在本次《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我作为执教者,对整个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期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优化,提升教学效果。
一、教学设计的亮点1.多维度认识空气:本课从空气作为资源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空气,通过调查、交流、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从多个维度深入理解空气与动植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这种设计有助于学生构建全面而系统的知识体系。
2.综合回顾与梳理:本课作为单元学习的总结和梳理,通过保留之前上课的照片、记录表、班级汇总表等素材,有效帮助学生回顾与巩固了单元所学内容。
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效率,还培养了他们的归纳整理能力。
3.多样化的学习工具:在梳理知识架构时,鼓励学生使用表格、气泡图、科学写作等多种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了他们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二、教学实施中的不足1.时间分配不够均衡:在“调查空气与生活”环节中,虽然学生积极参与并分享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小组的调查活动未能充分展开,影响了探究的深度和广度。
2.学生差异关注不足: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在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上存在差异,而我在课堂上未能充分关注到这些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
3.环保教育渗透不够深入: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提到了空气污染和环境保护的问题,但由于时间紧迫,未能对这一话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拓展,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意愿未能得到充分的激发。
三、改进措施1.优化时间管理: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精细地规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确保每个活动都能得到充分展开和深入探讨。
同时,我会设置灵活的调整机制,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时间分配。
2.关注个体差异:在小组合作中,我将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支持。
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合作,共同提升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2024年《空气》教学反思
2024年《空气》教学反思《空气》教学反思1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是较少的,这些将造成空气的教学有相当难度。
空气的存在,需要学生用相关的证据来证实。
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进行观察,所以学生需要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观察。
证明空气的存在,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空气特征的认识活动。
空气这部分内容较以前有了更加充分的设计。
这一课从说说自己的认识开始,到捕捉空气并观察空气,再到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
没有像以前在有关空气的特征上追根揪底,搞不灵清。
所以,这节课的气氛非常轻松!有了前面对水的.认识,通过比较,学生能够轻松的建立对空气的认识。
这节课的几个活动设计虽然很简单,但学生兴趣极高。
特别是捕捉并感受空气以及画风这个活动。
在讲解空气的特点时往往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后面又会讲到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这里学生会问:既然是摸不着的,那为什么电扇在吹的时候能感觉到风,既然感觉到了风也应该是能感觉到空气,也就能摸到空气。
这里就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跟学生解释空气的特点就要特别讲明:空气直接触摸不着,但是可以通过间接进行感受。
《空气》教学反思2新课程倡导留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
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创造性也是无限的,教师提供给学生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思维实践。
前不久,我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看不见的空气》。
我设计这样一个教学活动:我让学生运用桌上的实验器材主动探究。
我为每组提供的器材是:烧杯或普通杯子(2个)、盘子、水槽、瓶子、漏斗、胶塞、汽球、拴有提线的砝码、粉笔、纸团。
我的意图是用这些材料可以做两个实验。
一个实验是:当杯子竖直压下时,杯内不会进水,纸团不湿;当杯子倾斜时,杯里会有气泡冒出,杯内会进入水使纸团湿。
另一个实验是:拿一只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塞子,把水倒进漏斗,水不能流进瓶子;把瓶塞松一松,水能流进瓶子。
以此想让学生从这两个实验现象中归纳出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结论。
三年级科学下册《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优秀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优秀教案三年级科学下册《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优秀教案课题: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学目标:1.通过对呼吸的研究活动来认识空气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认识到保持教室内的空气流通对保证呼吸卫生的重要意义。
3.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学会用科学关注我们周围的生活。
重点: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来认识空气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
难点: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教学过程:1.教师:今天我们把门窗关着上课吧。
2.请大家趴在桌上,记录我们一分钟呼吸多少次,数完后,请在记录本上记录下来。
3.刚才是安静时的呼吸次数,如果我们运动后每分钟呼吸次数会有变化吗?会有什么变化?做一会静力性动作,如用力弯曲手臂等,然后马上记录呼吸频率,并写在记录本上。
4.比较:安静时和运动时呼吸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呢?由这个问题引出人是通过呼吸获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等废气,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氧气等知识。
一般来说,学生能够自己说出来,如果不行,老师要讲解,或让学生看课文中的“资料与拓展”。
5.如果我们不呼吸呢?引出游戏:憋气比赛,看谁坚持的时间长。
通过这个比赛让学生认识到,人不能不呼吸。
6.想一想,今天我们把门窗关闭着上课,你有什么想法呢?小组充分讨论后全班交流。
学生大致会说出下面的一些情况:我们感觉有点闷。
在封闭的教室里,氧气不足;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又吸进来了;新鲜空气少,二氧化碳多,所以觉得闷,对身体不好。
7.体验活动:分男女生,到教室外的走道上站一会,体验教室外和教室内的空气给我们的感觉。
活动完毕后问:“你们现在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学生会回答:“打开门窗!”由此将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的体验推向高潮。
8.想一想,在冬天,我们往往把门窗紧闭着上课,这对我们的身体是没有好处的,但天气又冷,不敢开窗,我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9.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呢?我们对这些情况调查一下。
夏天空调房间里的空气流通问题;家庭里的空气流通问题;大商场是如何解决通风问题的;城市里的空气污染问题。
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在认识空气以后,通过跑步比赛,失败的学生找原因。这个游戏让学生提出假设;跑得慢的同学,一个是力气不足,呼吸有困难引起的。
这个游戏使这一节课的气氛异常活跃,避免了较为深入活动开始后的沉闷氛围。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兴趣被激发。
(四)探究活动“看谁能说服我”。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中对空气性质进行深入探究的体现。
教学设计பைடு நூலகம்
基本信息
名称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执教者
吴立平
课时
1
所属教材目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学三年级下册《空气》单元的内容
教材分析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深入研究空气的性质,感知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以及防止空气污染和保护的方法,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让学生在初步了解空气知识的基础上,对空气的性质进行深入探究。大部分学生对空气的基本知识有了解,知道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但有重量,是气体,知道身边处处被空气所包围;空气的作用在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感受,但还没有清晰的认识,极少数学生对空气的认识还不太清楚。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应该是可行的。
布置作业
1分钟
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到网上、图书馆去查找更多关于空气的相关知识发现了有关空气的其他问题和现象,记在一张纸上,明天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1、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
2、空气的性质
这是一节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的探究课。本节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理解空气的知识,知道了空气与我们生活有密切关系。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活动,感知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2-1《感受空气》教学反思(3篇)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感受空气》教学反思(1)在本次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的第1课《感受空气》的教学设计中,我尝试通过一系列趣味性的实验和游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空气的特性,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描述和交流能力。
经过教学实践,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以下是几点体会与总结。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科学概念目标:学生普遍能够理解和掌握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等特征,以及空气总会充满各处的概念。
通过气泡图的绘制和讨论,学生们对空气的特性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科学探究目标:学生在观察空气时,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如触摸、观察、聆听等,来感知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在小组讨论和汇报环节,学生以讨论、绘画、文字、图表等形式进行了有效的描述和交流,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科学态度目标:大多数学生能够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同时,他们也表现出了愿意倾听他人意见,乐于讲述自己观点的良好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通过讨论空气的重要性和人类对空气的依赖,学生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为他们未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过程中的亮点1.趣味演示与游戏结合:通过有趣的演示实验和游戏,如空气传递游戏、吹气球、颠球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还让他们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了空气的特性。
2.气泡图的有效运用:气泡图作为一种直观的信息整理工具,在本节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生通过绘制气泡图,不仅整理了空气的特性,还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
同时,气泡图也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参考。
3.小组合作与交流:在小组讨论和汇报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他们不仅能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还能够在全班范围内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分享。
这种小组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空气》教学反思15篇
《空气》教学反思《空气》教学反思15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空气》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空气》教学反思1活动1中教材直接通过学生观察“用大针筒把空气压入石灰水中,发觉石灰水变混浊(速度慢)”来得出结论: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而学生尚未有“二氧化碳能使橙清石灰水变混浊”的“前知识”,因此仅仅通过这一实验就想得出这一结论势必有些困难。
因此我在作这个实验之前,先作好铺垫:取三支试管,辨别倒入橙清石灰水,然后让学生用吸管在其中的一支试管中吹气,发现橙清石灰水变混浊,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是吹入的二氧化碳使橙清石灰水变混浊了,在了解了二氧化碳的这一性质之后,再在第二支试管中用大针筒压进空气,发现橙清石灰水也变混浊了(由于效果没有是很明显,改良方法——将其置于黑色背景下),但速度较慢,通过比拟,学生很容易得出“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含量较少”。
活动2中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到一瓶空气中,发现木条继续燃烧,且没有燃烧得更旺盛”来得出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
同样的,学生尚未有“燃烧需要氧气”的“前知识”,所以很难得出这个结论。
因此在实验之前,我也是先作了“将木条放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氧气能够支持燃烧,然后再作上面这一实验,学生发现木条在空气中也能燃烧,但没有氧气中剧烈,马上就能得出“空气中有氧气,但空气中的氧气浓度较低”的结论。
中间体活动3是通过无水硫酸铜来检验空气中水蒸气的具有,考虑到无水硫酸铜由红色变为蓝色的即时效果不是特别理想,这一实验需要教师在课前一天作好准备——将无水硫酸铜敞口放在空气中。
其中验证空气中存在水蒸气的实验中书本上用的是让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通(you2bai2se4bian4wei4lan2se4_tong1)过颜色的改动来证实空气中水蒸气的存在。
小学科学《了解空气》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了解空气》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了解空气》教学反思本课从学生对空气的各种感觉的引入,自然引出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空气奥秘的研究。
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了解空气》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节课我根据新课标精神,深入认识教材,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整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为主,玩中学。
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经历猜测,做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的方法多样化,个性化个别试验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
在多样化、个性化的试验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观察,发现问题。
精心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感觉空气;引导学生在空中、在水中、在固体中、在生活用品中找空气;抓住空气,知道空气不仅存在,而且就在我们周围。
在这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用各小组所带来的不同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个别试验。
第二部分: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再在这个使孩子们明白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基础上进而引导进一步的实验,使孩子们明白到空气不但要占据空间,而且还会流动这空气的奥秘。
小组回忆、交流讨论本节课哪些实验也能证明空气不但占据空间且会流动的奥秘。
空气教学反思
空气教学反思标题:空气教学反思引言概述:空气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通过在线平台和工具,教师可以实时与学生互动,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然而,空气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一、教学内容设计不够丰富1.1 缺乏多样化的教学资源:空气教学平台上的教学资源相对有限,缺乏多样性和足够的深度,无法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1.2 缺乏互动性:教学内容设计过于单一,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影响学习效果。
1.3 缺乏个性化定制:空气教学平台缺乏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定制功能,无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进行个性化推荐和指导。
二、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2.1 缺乏实时互动:空气教学虽然可以实时与学生互动,但互动方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
2.2 缺乏实践机会:空气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缺乏实践机会和实际操作环节,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3 缺乏个性化指导:空气教学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缺乏实时监测和反馈,无法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辅导。
三、教学评估方式不够科学3.1 缺乏多维度评估:空气教学的评估方式过于单一,主要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全面评估。
3.2 缺乏实时反馈:空气教学平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测和反馈不够及时和准确,无法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提高学习效果。
3.3 缺乏个性化评价:空气教学的评估方式缺乏对学生个性化需求和特长的评价,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轨迹。
四、师生互动不够密切4.1 缺乏面对面交流:空气教学虽然可以实现师生在线互动,但缺乏面对面的交流机会,无法建立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信任关系。
4.2 缺乏个性化指导:空气教学平台对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缺乏个性化指导和辅导,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师生之间的沟通需求。
4.3 缺乏专业指导:空气教学平台对教师的专业指导和支持不够充分,缺乏对教师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指导和培训。
空气的教学反思
空气的教学反思空气的教学反思1无处不在的空气,在幼儿眼中蕴含着许多“小秘密”,而科学对于幼儿来讲,就是生活中好玩的事情,是他们觉得好奇的现象,是他们为之感兴趣的东西。
为了增加孩子们对空气的认识,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找空气。
第一个环节是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也是本次活动的重要环节。
我为幼儿准备了丰富的材料,为幼儿进行探索活动提供了物质的基础,也激发了幼儿探索的欲望。
让幼儿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空气从而了解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气体。
通过小实验《手绢湿了吗?》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活动中幼儿的争论非常激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孩子们个个睁大了双眼,仔细观察,动脑思考。
通过实验幼儿知道杯子中确实有空气。
接着孩子们拿着保鲜袋去装空气和感受空气的流动,孩子们都在想哪里有空气呢?不过部分孩子对空气还是有一定的已有经验,很快就装到了空气,还有部分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和老师的引导先后也都装到了空气,孩子们拿着装满空气的保鲜袋,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同时也感受到空气到处都有,通过把气球里的空气放出来亲亲幼儿的脸蛋,让幼儿感受空气的流动。
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认识空气的作用,通过《吹泡泡》、《捏鼻子》两个游戏活动向幼儿展示空气的作用,使幼儿对空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幼儿对《吹泡泡》游戏非常专注,入神,都带着神秘的眼神看着杯子中时大时小的泡泡,从而让幼儿感受空气在我们周围并且身体里也有,空气是我们的朋友,人、动物、植物都离不开空气。
“教师的无言是上好科学课的最高境界”。
但由于自己的语言过多,导致了活动效果没有预期的好,还有活动环节设计还不太紧凑,老师准备的材料还应该更仔细选择,这样孩子的探索欲望可能会更强,游戏参与性会更高,教学效果会更佳。
空气的教学反思2听了《看不见的空气》这节优质课。
我感触良多,因为我作为初中的物理老师,难得有这次机会听一节小学的科学课,对老师的课堂的调控和课堂的设计佩服得五体投体。
空气的教学反思
空气的教学反思正文:空气的教学反思空气的教学反思空气的教学反思1本课出自教科版科学第四单元第六课。
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显得更抽象。
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去体会、去发现空气确实是占据空间的。
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教学,我有以下体会: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前与学生一起讨论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童话故事中的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让学生通过故事中体会小石子把水的空间占了,水让出空气给小石子,水就上升了来理解“占据空间”的含义。
并且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可能会对”占据空间”这个科学概念有前概念的理解,但可能并不准确,我又采用了粉笔占据粉笔盒的例子,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做“占据空间”。
二、灵活处理教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教材上安排了三个活动分别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和比较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不同特点。
第一个实验利用橡皮泥和吸管将水挤出的实验全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做试验验证;第二个实验我采取教师魔术演示,学生先猜想都通过做实验探究的方法;第三个实验采取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猜想的方法。
三种不同的方法合理利用时间设计课堂。
三、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的两个探究活动,给足了学生探究时间。
前一个探究活动,在学生没有试验成功时,并没有急于暗示学生,而是引导小组成员仔细观察,一起寻找失败原因,在学生围在一起观察时,自己发现原来是橡皮泥没有封严导致空气泄漏。
第二个实验也有失败的小组,经过实验反复观察,学生自己发现失败的原因在于水杯没有竖直放入水中导致空气泄露,实验失败。
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在教师的引领下,大胆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去议、去说。
在尽情地实验中,创新了思维,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三年级科学下册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1教学反思浙
教版
摸索教学,静心沉思规律,得到一些启示。
1.转变教师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要什么都在学生之上,所有的知识都要掌握,所有的材料都要查齐的传统师者形象。
我们要把充分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提高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
如本案例中的小组合作,教师就将主动权让给学生,由学生自己组织探讨,把问题抛给学生,教师则只是在旁边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更新学习方式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往"等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
其中,主动学习非常重要,它是一切有意义学习的前提。
学生要对学习有兴趣,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学生要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能够自主学习。
3.在科学可中渗透德育思想
德育渗透就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贯穿德育,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
任何把德育和学科教学孤立起来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二者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
任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
在这节可中把空气污染这一现实性问题引进了课堂,让学生在认识空气重要性之后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性,从而具体的指导三年级的学生应该怎样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附送:
2019-2020年三年级科学下册空气和我们的生活1教学反思浙教版
摸索教学,静心沉思规律,得到一些启示。
1.转变教师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要什么都在学生之上,所有的知识都要掌握,所有的材料都要查齐的传统师者形象。
我们要把充分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提高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
如本案例中的小组合作,教师就将主动权让给学生,由学生自己组织探讨,把问题抛给学生,教师则只是在旁边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更新学习方式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往"等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
其中,主动学习非常重要,它是一切有意义学习的前提。
学生要对学习有兴趣,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学生要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能够自主学习。
3.在科学可中渗透德育思想
德育渗透就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贯穿德育,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
任何把德育和学科教学孤立起来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二者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
任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
在这节可中把空气污染这一现实性问题引进了课堂,让学生在认识空气重要性之后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性,从而具体的指导三年级的学生应该怎样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