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教育思想及时间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蔡元培是近代资本主义革命家及民主主义教育家,他倡导民主自由的原则。
根据专制时代和共和时代对教育的不同要求,蔡元培提出了以下的教育思想:1.教育目的蔡元培认为教育就是“完全人格”或“养成健全之人格”,追求的是人与客观世界的融通。
2.“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2年,蔡元培时任教育总长,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体系。
五育包括:(1)军国民教育,要的目的是强体;(2)实利主义教育,即密切教育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教育能够发挥提高国家经济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次目标是达到富国的目的;(3)公民道德教育,主要的内容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在批判的基础上,把西方的这些思想和中国传统的道德和思想结合起来,培养国民的道德感;(4)世界观教育,被蔡元培作为教的最高境界,目的在于培养人们一种既立足于现象又超越现实世界的观念和精神;(5)美育教育,美育与世界观的教育有密切的联系,美感教育是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认为“五育”不可偏废。
这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并提出以“以美育代替宗教”。
蔡元培提出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
3.北大改革实践1916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逐步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全面改革。
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方面:(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改变学生的观念,整顿教师队伍,发展研究所,广集图书,引导学生研究兴趣,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学原则;(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4)学科与教学体质改革:扩充文理,改变“轻学重术”思想,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改年级制为选科制。
4.教育独立思想1922年蔡元培发表《教育独立议》、《非宗教运动》,阐述了他关于教育独立的思想。
他认为教育有自己的规律,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见成效。
同时,他认为教育独立应包括:(1)教育经费独立,要求政府划出教育经费,不能移用;(2)教育行政独立,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政府部门之下,要由懂教育的人担任,不因政局而变动;(3)教育学术与内容独立,能自由标记、出版、采用教科书;(4)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以传教为主的人,不能参与教育事业;(5)教育思想独立,不必依从某种信仰或观念。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蔡元培(1868-1940年),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
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
关于"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
他认为"军国民教育者与社会主义背驰",不是理想社会的教育。
但他认为当时"强邻交通,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即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必须用武力自卫,这就要实行军国民教育。
就国内而言,为了打破当时国内封建军阀拥兵妄为的局面,就要"行举国皆兵之制","以平均其势力",也要进行军国民教育。
后来,他把军事体育发展成为普通体育。
他认为体育是培养"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重要环节,他说:"健全的精神,必宿在健全的身体",如果一个人的身体不健康,精神上也必感痛苦。
他要求学生"各就所好,多多运动",以发达学生的身体,振作学生的精神。
2、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
实利主义教育主要给人以各种普通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实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一定的职业训练。
进行实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富裕程度,增强国家的财力,这样才能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他认为"今之世界恃以竞争者,不仅在武力,而尤在财力。
且武力之半,亦由财力而孳乳。
"同时,他还指出"我国地宝不发,实业界之组织尚幼稚,人民失业者甚多,而国甚贫。
实利主义之教育,固亦当务之急者也。
"他把实利主义教育,当成富国强民、发展国家经济的一项重要手段。
他认为实利主义教育,不仅可以使人学到文化科学知识,还可以便人的思维"臻于细密",例如学习算学,既可以增加知识,又可以便脑力反复运用,使人的思维日趋细密。
3、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
他认为军事体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虽是"强兵富国"之道,但是,仅有两者还不够,还必须有公民道德教育。
蔡元培的民主教育思想
蔡元培的民主教育思想蔡元培(1868年-1940年)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之一,被誉为中国教育界的泰斗。
他对民主教育的思考和实践,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蔡元培看来,民主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和自主精神的教育模式。
他认为,通过培养学生自由独立的思考能力,使学生主动参与教育过程,才能真正培养出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公民。
首先,蔡元培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他认为,学校应该是一个开放自由的思想空间,学生可以在这个空间里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他主张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可以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开展辩论,通过碰撞思想交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和创新的潜力。
其次,蔡元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
他认为,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学校和社会的管理和决策,培养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他提出了学生自治的理念,鼓励学生组织自己的社团、学生会等组织,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蔡元培强调培养学生的宽容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他认为,学校应该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场所,每个学生都应该被尊重和接纳。
他主张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宽容心态,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心他人的品质。
最后,蔡元培提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他强调学校应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义务劳动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的需要和挑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总之,蔡元培的民主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自治能力、宽容和尊重他人的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公民,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蔡元培的民主教育思想不仅在中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的教育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启示和影响。
蔡元培
• 5月 7日,迫于全国舆论压力,政府释放了被捕的学生。 蔡元培亲自率领全体师生到红楼前的广场迎接。北洋政 府认为蔡元培是学潮的幕后指使人,内阁会议上有人提 出解散北大,撤换蔡元培等主张。教育总长傅增湘也遭 到众人指责。最耸人听闻的传闻是:总统徐世昌要严办 北大校长,安福系军阀要刺杀蔡元培;陆军次长徐树铮 已命令军队将炮口对准北大。“但被拘的虽已保释,而 学生尚抱再接再厉的决心,政府亦且持不做不休的态度。 都中喧传政府将明令免我职而以马其昶君任北大校长, 我恐若因此增加学生对于政府的纠纷……不可以不速 去。 ”被捕学生安全返校,在学生欢庆胜利的热闹中, 蔡元培再次开始撰写他入主北大后的第三份辞呈。 • 5月9日晨,正是五四运动进入高潮之际,蔡元培不辞而 别,离京出走。蔡元培 临走前留下一个启事:“我倦矣! ‘杀君马者道旁儿。 ’‘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我欲 小休矣!北京大学校长之职,已正式辞去;其他向有关 系之各学校、各集会,自五月九日起,一切脱离关系。 特此声明,惟知我者谅之。 ”
《先生》聚焦民国国家讲坛上的大家身影,以 最负盛名的近现代教育家为主角,揭示中国教 育的宏观走向和个性榜样,梳理中国教育百年 间的重大事件、观念嬗变,旨在溯源问脉,固 本图新。头十集选定的十位人物是:蔡元培、 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 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
下一张
• 蒋梦麟(1886年-1964年),原名梦熊,字兆贤,号孟邻, 浙江余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蒋梦麟一生致力于 教育工作,在任北大校长期间,他致力于“整饬纪律,发展 群治,以补本校之不足”。在教育主张上,蒋梦麟认为教育 的长远之计在于“取中国之国粹,调和世界近世之精神:定 标准,立问题”,以培养“科学之精神”、“社会之自觉” 为目标。主要著作包括自传体作品《西潮》、《新潮》、 《谈学问》、《中国教育原则之研究》等。 •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笔名毅。绍兴柯桥镇江头 人[1] 。“五四运动”的命名者。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 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民国年间,担任国立中央大学、国 立清华大学校长之职。南京大学今天的校训“诚、朴、雄、 伟”,就是由罗家伦所提出。1949年到台,先后出任中华民 国总统府国策顾问、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国民党史会主任 委员、中国笔会会长、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等职。 • 杨振声(1890-1956),字今甫,亦作金甫,笔名希声,山 东蓬莱(今蓬莱市)水城村人。现代著名教育家、作家。 教 授,曾任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的前身)校长。
蔡元培教育思想及教育经历
❖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 ❖ 22岁中举人,25岁经殿试进士及弟,授翰林院庶吉
士,补翰林院编修。 ❖ 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37岁时在
上海建立光复会,被推为会长,次年加入同盟会。 ❖ 40岁时赴德国留学。 ❖ 1912年,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
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20年至1930年,兼任中法大 学校长。
❖ 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 人世楷模 ❖ 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 ❖ 革故鼎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功不可没。
二、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并举的教育方针
❖ 1912年,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 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
❖ 2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完全人格”,或“养成健全之人格” ,追求的是人与客观世界的和谐融通。
❖ 3.提出教育独立在当时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意义。把教育 交给教育家办理,摆脱军阀政府对教育的控制,反对帝国主 义国家的文化侵略的愿望。
❖ 4.保护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提出依靠专家,实 行民主治校。
❖ 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 显著特点。
军国民教育 即体育 兵式体操
原因:(1)抵御外来侵略 (2)使全民皆兵,打破封建军阀 拥兵独霸天下的局面
实利主义教育 即智育 “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 把物理、化 学、算学、地理、金工、木工 列为实利主义教育的范围。
公民道德教育 即德育 自由、平等、博爱
❖ 教育讲究尊重个性,而宗教总是要人盲从;教育追求前进 ,而宗教趋于保守,尤其是教会学校借办学诱使青年信奉基 督教,更是害人不浅,所以教育要摆脱宗教的影响。
蔡元培的民主教育思想
二、以“五育并举”为教育方针
1、 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他认为体育是培养共和国民健全的人格的重要 环节,一个人身体不健康,精神上也必然痛苦
2、实利教育即智育。主要给人以各种普通的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实业的知 识技能。实利主义教育对发展国家经济、强国富民有着重要的意义。 3、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他认为德育是军国民教育、实力主义教育的根本, 并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作为公民道德的全部内容。 4、 世界观的教育。这是他在教育方面追求的最高目标。他认为世界观教育 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超轶乎现世之观念,而达于实体世界之最高精神世界。
1.在学校管理的组织形式上,反对独裁统治,提出“教授治 校”的管理主张 2.在师资管理上,主张学校设立教员聘任委员会,招聘教员 的条件和程序都由其来决定
3.在学生管理上,主张从组织上、制度上落实学生自治
蔡元培的学前儿童教育思想
一、“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
蔡元培为了反对封建旧教育对儿童的压制和摧残, 他主张崇尚自然,尊重儿童,发展儿童的才能。1918年发 表《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在他看来,“教育者,与 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他 的这项主张也是学前教育领域内批判封建儿童观的思想武 器。
5、美育,主要是美感教育。他认为美感具有普遍性和超脱性,可以达到对于 现象世界无执着,对实体世界的的领悟,达到对世界本性的认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五育并举”思想的作用及影响
作用: 这五种教育,均是培养“健全人格”所必需的, 是统一的整体所缺一不可的。
影响: 五育并举的思想为中国资产阶级创建新教育体 制提供了思想武器,在当时对学前教育也同样具有指导 意义,因为它是新教育总的指导方针。
蔡元培及其教育思想
大学教育思想
1、关于大学性质的探讨 蔡元培认为大学应当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 这是蔡元培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他大学教育思想 的出发点。 2、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他认为大学应该广泛吸收各种人才,容纳不同 学派。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其本意在 于打破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束缚,发展资产阶级新 文化。
总结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 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诸者和谐发展的思 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的。但是, 他也有它的局限性。蔡元培大学教育思想的 基本特征是民主和科学,目的是要把大学办 成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中心,他不仅为中国近 现代资产阶级大学教育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而且,其中许多真知灼见,至今 对于我们办好社会主义大学,仍有一定意义。
蔡元培及其教育思想
蔡元培
(1868一1940)中国 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 家。字鹤卿,号孑民, 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 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 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 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 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 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 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 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 献。
主要教育思想
(1)提出了著名的自由主义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 认为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在“共和精神” 的指导下,接受五个方面的教育:即军国民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 才能完成,(2)主张 “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 容并包”的办学思想。(3)强调发展个性,崇尚 自然。为使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强调 要有“自动”、“自学”、“自助” 的精神,防止 “注入式”的教学方法。(4)重视劳动教育、平 民教育和女子教育。还支持“勤工俭学”和“工学 互助”活动。
大学教育思想
4、教学制度——选科制 与沟通文理思想相连系 ,在教学制度上,蔡元 培主张采用选科制,他认为这种制度使学生于专精 之余,能够旁设种种有关系的学科,有利于打破学 生“专己守残之偏见”,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学生 个性的自由发展。为防止学生纯粹从兴趣出发,忽 视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他强调学生所选 的学科必须经教员审定,学生只有相对的选择,无 绝对的选择,除必修课以外的学科,才有选择权。 同时,他还指出,选科制只能行之于高等以上学校, 普通教育只可采用选科精神,而不能行选科制。
论述蔡元培的主要教育思想
论述蔡元培的主要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原名蔡采文,字伯和,台湾酆都县鹤山镇人。
清末民初时期著名改革家、教育家、思想家。
他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被誉为“中国教育家之神”。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其本质是实证教育。
他强调以事实科学为根本,
教育应以实际、实用为本,倡导实证教育,主张从实践出发,使学生
灵活使用真实环境,以真实社会活动为基础。
学习活动以实践经验为主,运用实践和制定准则来解决问题和实现学习效果,以问题为主线,以发展素质为中心,以实践为指导,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
归纳和综合性的技术学习。
此外,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有一个明显的社会实践概念,他认为单纯的
理论知识毫无实际意义,只有社会实践才能检验学习者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发挥指导作用,解决实际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
另外,蔡元培还强调“传授”和“监督”这两种教育方式,他认为,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应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
每种教育方式具有
其特定的优势和有效的指导方法。
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用积
极的方法来开拓学生的思想,并创造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培养学
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蔡元培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五育并举的思想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1.提出背景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时提出来的。
当时,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领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
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2.军国民教育清末由国外传出,蔡元培认为,他并不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教育,然而在中国,却是“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主要原因:(一)从国外环境看来,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二)就国内情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
可见,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这在当时是进步的。
3. 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财力。
因此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4.公民道德教育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仅有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还不够,必须“教之以公民道德”。
第五讲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世界各国的 大学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 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 的身份能领导一个大学对一个民族 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 以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了
四、教育独立思想
(一)“教育独立思想”的提出
主张教育独立,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又一 突出特色。 1922年,蔡元培发表《教育独立议》一文, 对教育独立的观点作了比较系统地介绍。他要 求教育超然于政党、超然于宗教。他认为:
五、展个性,尚自然的教育思想
(一)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批判
蔡元培反对封建主义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束缚。 主张应该使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自由地发展。他
批判中国的旧教育“是教者预定一目的,而强授
教着以就之;故不问其性质之动静,资禀之锐钝, 而教之只有一法,能者奖之,不能者罚之,如吾
人处置无机物然。”这种教育必需改变。
3.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蔡元培认为,仅有军 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是不够的,必须“教之 以公民道德”,“军国民教育及实力主义,则必
以道德为根本。”
关于公民教育的内容,蔡元培说:“何谓公 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榜者,曰自由、 平等、博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
4.世界观教育
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中最独到之处,
三、“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 办学思想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改革中国高 等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蔡先生改革北京大学的 办学方针。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京 大学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使北京大学
的面貌涣然一新。蔡元培先生从大学教育的性质,
到大学应该遵循的教育方针,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与阐发。
北大教员, 既有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新派人物李大钊、陈
【教师资格考试】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介绍
一、生平简介蔡元培,字鹤卿,曾化名蔡振、周子余。
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
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检察院院长,担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
1916年制1940年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其间参与发起的“护国救党运功”,主持制定第一个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法令——《大学令》。
地位:毛泽东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始者二、人物思想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时提出来的。
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1)军国民教育从国外环境看来,中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就国内情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
(2)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财力。
因此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3)公民道德教育他把西方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分别比做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义、恕、仁”。
(4)世界观的教育世界观教育是建立在把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这个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下,要求人们遵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原则,不要被束缚于某一学说的思想,在当时具有打破几千年思想专制统治的解放作用。
(5)美育教育美育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使人们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所必经的桥梁。
2.改革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一所充满封建官僚习气的学校,学生多出身于贵族官僚,如大学的目的是升官发财。
蔡元培教育思想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一、蔡元培生平及主要教育活动
蔡元培( 1868.1.11 - 1940.3.5 ), 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 阿培,曾化பைடு நூலகம்蔡振、周子余。浙江绍兴
山阴县(今绍兴县)人,原籍浙江诸暨。
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 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兼任中法 大学校长 ,1940 年 3 月5日病逝于香港。
蔡元培之父蔡光普以
但是,“五育并举”并非同分秋色,没有重 点,而是必须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五者以 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 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 本。”
总之,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是 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 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适应了辛亥革 命后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旧教育的需要,顺应当时 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
(五)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意义与作 用
在“思想自由,兼容并” 包原则的保护下, 使马克思主义在北大得到了传播的空间和有利的 条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具有 巨大的进步意义:使北大引进了一大批具有新思 想的学者,有力地支持了新文化新思潮的发展, 开创了一代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新风,不仅使 北京大学很快成为闻名全国的名副其实的高等学 府,而且使他成为新文化的发祥地和五四运动的 摇篮。
提倡”的。蔡元培认为,人类美感具有普遍性和
超然性。进行美感教育可以陶冶性情,使人具有 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还可以“泯营求,忘
第十三章_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第十三章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一、蔡元培的前期教育实践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一个钱庄经理家庭。
六岁入家塾读书,受的是传统教育,17岁中秀才,开始自由阅读阶段,并在家中设塾课徒,自为塾师,“此为元培从事教育工作之始”,历时二年。
1885年(二十岁)乡试不中,受聘徐树兰家校书,四年后中举人。
翌年入京会试,中式,26岁补行殿试,被录为“二甲”第34名进士,授翰林庶吉士。
28岁应散官考试,授职翰林院编修。
甲午战争失败后,改良变法运动兴起,蔡元培很受刺激,始涉西学,学习外文,倾向维新。
戊戌变法失败后,蔡认为改革政治必先培养人才。
遂于1898年弃官归里,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
这是他从事新式教育的开始。
不及一年,又在约两年中历经数校。
曾任剡(shan)山书院院长、丽泽书院院长、创绍兴侨农小学,在杭州改某书院为师范学校。
1901年赴上海澄哀学堂任教。
一月后,到上海南洋公学任教,聘为特班总教习,此间有他从马相伯学拉丁文的故事。
1902年4月,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任会长。
并创设了爱国学社、爱国女校两所培养资产阶级革命骨干的学校。
1904年,他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被推举为会长。
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组成同盟会,蔡为上海分会会长。
1906年,蔡元培回乡出任秋瑾等人设立的学务公所总理。
因筹办师范遭阻,辞职回上海。
是年秋,蔡听说清政府打算派翰林院编修、检讨若干人出国留学,即去北京候派。
1907年5月,蔡元培以41岁之龄,前往德国,一去便是四年。
二、蔡元培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正当蔡元培在德国潜心学习之际,武昌城头义旗高举,举国兴奋。
消息传到德国,元培“为之喜而不寐”,盼望早日回国,接受新的任务。
后来,陈英士发来电报促其回国,蔡乃于1911年10月中旬抵达上海。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蔡元培被任命为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蔡元培学前教育思想
他对学前儿童公育的设想是先从 贫儿院下手,再推广到不贫的儿童, 逐步以学前公共教育代替家庭教育。
五、倡导学前儿童美育 P160
•
蔡元培是我国现代美育的首偿者 。
• 其中有关儿童美育的实施,他提出以下几 点意见:首先,他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 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其次,
他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
实施学前儿童美育。他把胎教作为美育的
起点。蔡元培关于学前儿童美育方面的主 张虽有脱离实际的地方,但是他重视学前 儿童美育的基本思想和他所提出的一些合 理要求,至今仍可作为我们向学前儿童进 行美育的借鉴。
• 第二节 恽代英的儿童公育思想
• 一、生平与革命教育活动 • 二、论儿童公育的重要性 • 三、论儿童公育的优越性 • 四、论家庭教育
(三)对“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评 价
优点:蔡元培提出来的教育方针符合当时的 历史要求,在教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是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宗旨的 否定。从人才培养上,这几方面的教育, 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只是不同 的阶级在各方面的要求不一而已。
不足:蔡元培提出的教育方针的思想基础是 唯心主义,在具体解释各种教育,如德育、 美育时就不免掺杂某些唯心主义的色彩。
四、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
1919年,蔡元培在《贫儿院与贫儿教育的 关系》这篇演讲中,提出了他的学前儿童公 育的理想。首先,他揭露了封建家庭的黑暗 及对儿童产生的不良影响。其次,他强调 “教育是专门的事业,不是人人能担任的”。 针对上述情况他提出了他的学前儿童公育理 想的。他主张:不论哪个人家,要是妇女有 了身孕,就送到胎教院接受胎教,生下子女 之后,进入乳儿院,一年后进入蒙养院受教 育,不用他的母亲照管。
蔡元培(1868-1940年), 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山阴 县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京大 学校长,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他 为中国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阅读精选(1):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五育并举的思想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1。
提出背景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时提出来的。
当时,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领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
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清末由国外传出,蔡元培认为,他并不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教育,然而在中国,却是“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主要原因:(一)从国外环境看来,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二)就国内状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个性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
可见,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这在当时是进步的。
3。
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财力。
因此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4。
公民道德教育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仅有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还不够,务必“教之以公民道德”。
蔡元培的思想总结
蔡元培的思想总结蔡元培(1868年-1940年),字汝珍,号舫窗,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他是清末维新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教育界的奠基人之一。
蔡元培的思想深受西方文化和思想启发,致力于教育改革,主张普及教育、推进女子教育、强调道德教育、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培养等。
以下是对蔡元培思想的总结:首先,蔡元培强调了教育的普及和民主。
他认为教育是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应该被广泛普及。
他主张推广义务教育,提倡为富裕阶层和穷困家庭孩子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他主张教育应该是民主的,不分贵贱、男女,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掘自身潜能,实现个人价值。
其次,蔡元培主张女子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女子教育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关键。
他提倡以崇尚个人独立为主旨的女子教育,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实现性别平等。
他强调女子教育要注重培养女性的理智和自我意识,倡导女性独立自主的思想和行为。
他还主张要给予女性与男性相同的受教育机会和发展空间,让她们参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决策。
第三,蔡元培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塑造。
他提倡注重学生的品行和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价值观念,以塑造他们为人处世的品质和能力。
他认为道德教育是个体的人格完善和社会的和谐进步的基础,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为社会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第四,蔡元培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他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天赋和特长,应该注重发掘和培养学生的个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让学生在充分的自由和积极的环境中进行自主学习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他主张学生应该多进行实践和实验,不拘泥于书本知识,通过实践探索和创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最后,蔡元培倡导了国际主义和文化交流。
他强调西方文化和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和启发,提倡将中国和西方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2
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
1. 教育独立论
蔡元培主张"教育独立",即把教育从 宗教、政治等其他方面独立出来,成 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他认为教育的目 的应该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独立思 考能力的人才,而不是为政治或宗教 服务。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个 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各方面 能力,而不是仅仅追求学术成绩和功 名利禄。这种教育思想在当时的中国 社会是非常具有进步意义的
教育思想
2. 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主张"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即在学校中实行多元化教育,容纳不 同的学术流派和思想观点。他认为不 同的学术流派和思想观点都有其独特 的价值和贡献,只有通过多元化教育 才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思想 ,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 神。这种教育方针在当时的中国社会 也是非常具有进步意义的
3
影响与评价
影响与评价
-
THANKS!
XX生活即将结束,在此,我要感谢所有教导我的老师和陪 伴我一齐成长的同学,他们在我的大学生涯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本论 文能够顺利完成,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XXX老师,XXX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
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
老师表示感谢!
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2. 学术经历
人生经历
蔡元培在书院学习四年后毕业,1888 年秋以第一名成绩被录取为官费留学 生,前往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哲学、 心理学、生理学和矿学等学科,开始 了九年的留学生活。蔡元培在留德期 间,他刻苦学习,几乎每周都自费购 买哲学、心理学等书籍阅读学习。同 时开始学习德语,三年后已经可以顺 利阅读康德等人的原著
蔡元培教育思想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现代诠释一、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子民,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教育家,光绪年间进士,两度留学德国。
清末曾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上海南洋公学教习,创办上海爱国学社和爱国女校,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
辛亥革命后,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1915年在法国发起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及华法教育会,提倡留法勤工俭学。
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27年后,任大学院院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
一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努力奋斗,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下面择要介绍其教育思想。
(一)体、智、德、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思想1912年4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他说:“五者,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
”[1]他认为,“军国民主义为体育;实利主主义为智育;公民道德及美育皆毗于德育;而世界观则统三者而一之。
”[2]1920年他发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文中,系统提出体、智、德、美四者和谐发展的主张。
他认为:普通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健全的人格”。
这种教育内分四育:“(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
”“这四育是一样重要,不可放松一项的。
”他详细解释论述了这几方面教育的内容。
(1)军国民教育即体育,既是强兵富国的需要,也是养成健全人格所必须的。
(2)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包括各种普通文化科学知识,有历史、地理、算学、物理、化学、博物(包括树艺、烹好、裁缝、金工、木工、土工等实用技术)、手工等。
他认为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训练学生思维细密、对事认真的科学态度。
(3)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他认为德育是完足人格之本。
德育的内容就是法兰西革命所标揭的自由、平等、亲爱,反映了他要以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愿望。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三、改革北京大学的实践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 大学校长,对北京大学进 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 革,使北京大学的面貌涣 然一新。蔡元培先生从大 学教育的性质,到大学应 该遵循的教育方针,都作 了明确的规定与阐发。
(一)抱定宗旨 改变校风
第一,改变学生的求知观念--求学。
第二,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 聘请教师以“学诣”为第一原则。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201307班张玲
一、人物生平
• 蔡元培(1868-1940年), 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 兴山阴县人,革命家、教 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 首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 校长,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 他为中国教育事业作出了 巨大贡献。
二、“五育并举”的教育主张
(一)“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提出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蔡元培是最早提 出 “五育并举” 教育方针的教育家。 1912年4月,身为教育总长的蔡元培针 对清末“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宗旨,发 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军国民 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 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 废”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二军事化,培养保卫国家领土和主权的人 ⒉实利主义教育(智育) 培养人的职业技能,帮助国民改善生活,增强国家经济竞 争力 ⒊公民道德教育(德育) 自由 平等 博爱 ⒋世界观教育(最独到之处,是其首创) 超脱现象世界,贴近实体世界的观念与境界 ⒌美感教育(美育,蔡元培愿出全力以提倡) 超越利害关系与人我之分
强调对基础理论和基本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研究。
第二,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文科和理科相互沟通、联系,并且把原来的科以学术研究 的范围设成系别和学院。
第三,改年级制为选科制。
学生在修完本专业的学分后,可以跨系选科。
蔡元培的学前教育思想
蔡元培的学前教育 思想
蔡元培提出了“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 原则;针对传统“书本中心”的“死教育”。
一、蔡元培生平
蔡元培(1868—1940,见图4-1),字鹤卿, 又字仲申、民友、孑民,浙江绍兴人,民国时期 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蔡元培任南京临 时政府教育总长。任职期间,他废除了封建旧学 制,制定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宗旨和学制。 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囊括
二、蔡元培的学前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
(三) 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
蔡元培是我国最早倡导现代平民教育的代 表,所称的“平民教育”,即现代所说的公民教 育。儿童教育是平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蔡元 培认为,社会要设立专门的机构由专业人士对儿 童实施教育,逐步以学前公共教育代替家庭教育, 最终实现他的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
一、蔡元培生平
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 方针,对学校进行全面整顿和改革,使北京大学 成为“五四运动”的发祥地、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
1927年,蔡元培先后任大学院(教育部)院 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务。蔡元培的教育
一、蔡元培生平
思想涉及面广,从教育方针、学制到教学方法, 从高等教育到学前教育,从家庭教育到社会教育, 他都有过许多论述。他的儿童教育思想主要体现 在《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贫儿院与贫儿教 育的关系》《美育的实施方法》《美育》等著名 篇章中。
二、蔡元培的学前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
(四)倡导学前儿童的美育
1.美育思想的要点 (1) 审美活动不同于科学活动,它是建立在人的情
感基础上的,并以审美对象自身的具体形象对审美主体 的激发产生感染力量来打动人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北大改革看蔡元培的教育救国思想王双伟(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摘要] 蔡元培先生在执政北大期间对北大进行了彻底的改革,这些改革实践值得我们今天高等教育管理者借鉴和思考,可以使我们沿着蔡先生教育救国的思想来发展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加强我国人才的培养机制和科学技术的研究。
本文将重点介绍蔡元培先生在北大的教育实践,使我们现代的教育当权者从中受到启发,对现在大学的管理和改革有所深思,努力办好现代中国的大学。
使我国的大学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使我们的国家处于世界强国之列,使国民因为做中国人而倍感骄傲和自豪。
[关键词] 蔡元培教育救国改革北大[作者简介]王双伟(1988-),女,河南开封人,2011级硕士研究生,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蔡元培先生倾其一生致力于祖国的教育事业,时刻关心着国家教育的发展状况。
尽管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蔡先生克服国内外的重重困难,尽力保持国家教育事业的持续进行。
反思一下,蔡先生为什么不去发展经济或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而一心热衷于教育事业呢?根本原因就是蔡先生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努力发展教育,使处在水深火热中得中国能够走出泥淖走向光明。
蔡先生持着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努力将自己在外国学习到的先进的教育思想付诸实践来挽救国家,使人民不受封建思想的束缚,不受帝国列强在主权和人权上的侵犯和欺凌。
拿起最有力的武器那就是发展教育来拯救祖国四万万同胞和人民。
蔡先生为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一生都在从事教育工作,对教育进行实践和改革。
本文将重点从蔡元培先生在执政北大期间的改革来剖析其教育救国的思想。
一、教育救国思想的来源在经过了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找救国的途径,此时教育、人才和救国的逻辑关系紧密联系起来。
发展教育拯救国家是大部分先进人士的共识。
康有为认为“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1],“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2]。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外国游学之后看到国外的各方面都要比中国先进,而明显的就是教育事业繁荣发展。
蔡先生在1900年的日记中写到“德国先贤薄尔泥曰:将来时节,惟在教育者掌握之中。
福斐得尔见拿破仑蹂躏柏灵,乃立市中。
扬言曰:振兴我国以规复其势力者,惟教育耳”[3]。
可见蔡先生非常认同发展教育实为救国的一条有效途径。
于是此影响了蔡先生一生从事教育事业,为的就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切以国家为至上。
蔡先生曾多次出外游学总计时间长达十二年,而德国则占据了他的大部分游学时间。
之所以选择多次游学德国,那是因为当时德国拥有世界上一流的大学像柏林大学、莱比锡大学等,且汇聚了一大批名师和学界泰斗像哲学家康德和包尔生教授。
德国的大学科目丰富种类繁多学术气氛浓厚且各个学科的建设都相对其他国家的完善。
在德国的数次游学经历,影响了蔡先生以后在北大的改革,为北大的改革奠定深厚的基础和方向。
所以蔡先生在北大的改革方向与改革措施体现出的思想不免会很看出德国大学各方面改革的影子。
只是在蔡先生对中国具体情况的分析之下,成功的将德国大学的办学经验移植到了中国最高学府的北大身上。
二、北大改革的具体措施在对德国法国的教育办学体制有了相当的研究和了解后,1917年蔡先生正式接管官僚气息严重、腐败不堪的北大。
在众人的反对下,蔡先生毅然决然的要捡起这个没人敢提的烂摊子。
蔡先生深刻明白当时北大所处的不堪入目的状态,清楚的明白自己将要面对的挑战与困难,但是为了挽救国家就必须挑起这个重担从教育着手力图改变现在国内大学的状态发展好办好教育,这样国家才有未来才有希望。
(一)抱定宗旨改变校风蔡先生到北大首要做的事就是改变北大的校风。
从领导到校工,从教员到学生都要彻底的改变他们原有的对学校对师生的定位。
把培养官僚的旧式学堂改造成为学术气氛浓厚的大学。
教员不再只是敷衍了事的上课就那薪水,学员也不再只是为做官而在北大学习混文凭。
当时的北大只是封建官僚的养习所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并未做到大学队社会应有的贡献。
蔡先生致力于把北大办成研究高深学问之机关,首先从教员着手,坚决解聘不合格的教员。
而这些教员当中有一部分还是托中国驻外使馆介绍进来滥竽充数的外国教员。
蔡先生冒着校长职位被撤职的风险坚决解雇他们。
蔡先生面对政府方面的威胁从容不迫,决心要办好北大,改变北大的校风,最后政府愣是对蔡先生无可奈何。
从此行为中可看出才蔡先生的坚持原则的作风和一位真正教育家的胆识和魄力。
其次在学生方面,引导学生朝着德智体美四方面全面发展,为北大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生文化。
为了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与积极的学习风气,蔡先生亲自领导开办许多的学术研究团体,像学术讲演会、新闻学院研究会、化学会和历史学会等等。
各种组织和学会在北大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丰富和加强了北大的学术气息。
后来蔡先生为了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艺术气息又组织起了音乐研究会和画法研究会。
并且请聘请音乐和画画界颇有造诣的大师执教。
音乐课聘请名师肖友梅担任音乐研究会导师教授音乐史和声学课程,在美术上聘请徐悲鸿为导师。
确实,随着蔡先生为北大教育目标的定位和对师生教学观念的改变,一步步使北大成为了有着春秋战国时期稷下学宫和宋朝书院的百家争鸣的缩影。
学术气息浓厚,各种思想交汇碰撞,新旧思想的交锋,中西文化的融合使当时中国的知识、文化和艺术都得到了深化和升华。
(二)严密有效的管理体制蔡先生在北大执政期间,是其一生中得辉煌阶段,也是北大的灿烂时光,使北大从此名声鹊起。
北大的这段教育改革相比其他时间的教育改革是蔡先生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付诸实践最多且影响最深的改革,使北大成功的得到改革和转型。
从先前的培养官僚的地方转变为学术气氛浓厚的发展可言探究高深学问之重要机关。
北大由此成为了国内各大学的指明灯和风向标。
蔡先生到北大就职后的第一次演说就说:“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4]。
可见蔡先生已给自己为北大的管理改革设定目标,抱定宗旨。
坚持使学校按照西方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行发展,明确了办大学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要使学校发展朝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蔡先生认为应自上而下的进行改革,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将影响迅速扩大以致达到改革的目的。
首先学校要有严密正规的管理体制这样不会时常因为校长的更换而是学校教学无法进行下去。
于是成立了评议会、行政议会、教授会、教务处和总务处。
这些组织的领导全部由本校的教授和老师自己担任,体现出了“教授治校”的思想。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深切了解教育的基本情况,能够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透彻分析和正确的引导,比起一些政府官员和不懂教育的的人乱对教育进行指手画脚要好的多。
同时也体现出蔡先生坚持把教育给懂教育的教育家办的思想。
这种领导体制的改革大大改变了旧式学堂遗留下来的封建专制和官僚衙门作风,这样就加强了各个学科专家的合作,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有了一个领导中心就避免他们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分散混乱的状态。
既提高了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又加强了学科建设从而促进学校的蓬勃发展。
(三)北大教师的选聘之所以学术能够达到如此的繁荣与活跃的状态,主要还得归功于蔡先生的在北大的用人选才策略上,即“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络众家’之学府也”[5]。
并详细解释到采用此策略的原因:《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
如人身然,官体之有左右也,呼吸之有出入也,骨肉之有刚柔也,若相反而实相成。
各国大学,哲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与功理论,宇宙论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峙于其中。
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6]。
蔡先生主张“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无论为何种学说,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然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7]。
于是各种有才之人有志之士被蔡先生的慧眼相识,汇聚于北大,不拘一格任人唯贤的思想使的只要有一学术方面有专长且知识丰富的文人墨客或政客都被蔡先生招揽到了北大。
如马寅初所说的那样“当时在北大,以言党派,国民党有先生延宠要诸氏,共产党有李大钊陈独秀诸氏,被助为无政府主义者有李石曾氏,憧憬于君主立宪发辫长垂者辜鸿铭氏,以言文学,新派有胡适、钱玄同、吴虞诸氏,旧派有黄季刚、刘师培、林损诸氏。
先生于各派兼容并蓄绝无偏袒。
更于外间之攻讦者,在《答林琴南氏》书中,表其严正之主张。
故各派对于学术,均能自由研究,而鲜摩擦,学风不变蔚成巨观”[8]。
蔡先生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积学和热心。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在某一方面要有足够的知识和教学能力,而且还要有研究学术的兴趣,引导自己的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从事研究的工作。
这样在一批优秀老师的影响下,学生们在不长的时间内可以慢慢的改变自己原有的态度和人生目标,走上一条更广阔的学习知识的康庄大道。
(四)设立研究所蔡先生不仅重视人才的选拔而且还很还重视师生的培养。
为了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扩宽教师的视野和知识面,还把大学当成研究高深学问之机关,重视科学知识的研究,于是在北大创办了研究所。
才先生认为设立研究所的原因是“第一,大学无研究所,教员易于陷于抄发讲义不求进步之陋习。
第二,对于毕业生之有志深造者,或留母校,或转他校,都可为初步之专攻。
第三,对于高年级学生对有做学问感兴趣,且不以做官或文凭为目的的,由研究所导师试验后,选择优秀的学生进入作为增加学者的方法”[9]。
随着中国2000多年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和发展,加上西方文化的进入,知识已经丰富扩充。
社会的发展不仅在于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在于知识的创造,遮掩社会才会保持前进的步伐。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和研究是知识在生产的主要途径,大力发展学校研究机构可以增加和丰富知识。
三、蔡元培教育救国的实践对今天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纵观其蔡先生一生,关心的是国家的前途未来,致力于教育事业来挽救国家。
在蔡先生致汪兆铭函中说:“在弟观察,吾人苟切实从教育着手,未尝不可使吾国转危为安”[10]。
且认为“康党所以失败,由于不先培养革命新人才,而欲以少数人弋取政权,排斥顽旧不能不情见事绌”[11]。
从这两句话汇中可看出蔡先生一心热衷于教育事业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教育救国。
忧祖国之忧,乐祖国之乐,与祖国前途紧密相连,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担当的使命感。
当今世界,各方面竞争加剧,尤其在经济和军事上,而经济和军事竞争背后就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教育的竞争。
所以为了使国家真正的做到强大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就要大力发展和完善教育,争取创办世界一流的大学。
从蔡先生对北大成功的改革实践中,启迪我们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国外高等学府的办学经验和优秀的教育管理体制,并经过对中国大学具体情况的深入分析使西方优秀的办学制度很好的和我国的大学相互融合,办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著名的大学从而搞好我国的高等教育建设,培养更多的尖端高科技创新人才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