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七年级上《女娲造人》笔记
《女娲造人》笔记
一、生字注音:
掘(jué)地,造人(záo),女娲(wā),澄澈(chéng chè)
二、词语解释:
澄澈:清澈透明。
三、句子解析:
1.
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明确:这一句话点明了人类的出现是经过劳动创造的。
2.
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明确:“掘起”、“掺和”、“揉团”等动词说明女娲造人并非难事。
3.
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明确:“她”是指女娲,“人”既是指用泥土捏出来的娃娃,又是指
中国人。
四、问题探讨:
1.
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发挥你的想象力,为课文增补一些细节。
明确:可发挥想象力,自由畅想。
只要符合情节发展即可。
2.
女娲为什么要造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女娲造人是因为她感到孤独,她需要一些伴侣来陪伴她。
此外,她还希望创造出一些有智慧和情感的生命来帮助她管理世界。
因此,她开始用黄泥和水创造出人类。
3.
女娲造出的人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男女差别?
明确:女娲造出的人是各具形态的,有的英俊,有的丑陋,有的高大,有的矮小。
他们有的是男人,有的是女人。
男女差别是因为女娲在造人时采用了不同的材料和方式,男人和女人在身体特征和性格特点上有所区别。
这种差别是人类自然演化的结果。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女娲造人知识点详解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女娲造人知识点详解一、作者简介《女娲造人》选自《神话故事新编》,作者是袁珂。
袁珂(1916—2001),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生于四川新都人。
袁珂著述颇丰。
1950年,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的学术声望。
之后,袁珂先后撰写了《古神话选释》《中国神话史》《神话论文集》《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国民族神话词典》《神异篇》《巴蜀神话》。
二、文体知识神话是关于神或英雄人物的故事,是远古先民集体口头创作的一种民间文学形式,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中国古代神话其产生表现了古代先民反抗自然的愿望和对理想的追求,对后世的文学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主要特点有:内容丰富、故事短小。
《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等书中保存了一些神话传说的片断,如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黄帝擒蚩尤、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
神话一般分为开辟神话、自然神话和英雄神话三种类型。
“开辟神话”反映的是原始人的宇宙观,用以解释天地是如何形成的,人类万物是如何产生的,如《女娲造人》。
“自然神话”是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解释,如《精卫填海》对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风雨雷电、虫鱼鸟兽等自然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做了很美丽的解释。
“英雄神话”表达了人类反抗自然的愿望,原始人类把本部落里具有发明创造才能的人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加以夸大想象,塑造出具有超人力量的英雄形象。
如《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
三、重点字词荒凉寂寞莽莽蓬勃澄澈掺和气概泥潭绵延神通广大灵机一动眉开眼笑四、课文细读1.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呢?①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语文21课女娲造人笔记
语文21课女娲造人笔记
女娲造人笔记
一、女娲造人:
《尚书·大宛》记载:女娲补天时,将原本交织在天地间的造化精元洒落出来
之后,将土地的能量吸收到身上,熔炼而成的身体,也就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类”。
二、人类头部的形成:
《尚书·唐颂》记载:女娲补天时,采集到地里的苍水,捏圆坯子起,揉压而出,搀杂五脏土,然后又织汤泥于外,传言女娲大概是从牛、豕、犁、犬、鸡、兔等5种兽中汲取精华炼成,最后形成头部。
三、人类身体部分的形成:
《尚书·大宛》所载:女娲补天时,用苍水做为结构材料,又分别从牛、豕、犁、犬、鸡、兔等六种兽中汲取精华继续制造,塑造出有骨骼有肌肉的人形,形成人类的腰部、肩部、腿部等各部分。
因此,人类身体部分与兽类联系极为密切,但又能独立自主地生活,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与自由智慧,与兽类不同之处在于,人类拥有其他动物更特别的、更可贵的力量。
四、人类的衣着:
传说,女娲还把流星拿去激炼,构筑出一袋芦苇织成的衣,盖上人的衣襟,以
便后人们在炎冬以外的天气里有着保暖的身体。
此外,还有很多传说都传承着,女娲安排群兽得彩羽,用以披覆、赐衣给人类,以御寒而又能照出美丽之姿。
五、总结:
女娲造人是中国神话中最经典的故事之一,说明了古代中国对人类起源的一种
理解。
据古书记载,女娲通过将土地和精元通通融入自身,最终形成神话传说中的“人类”,从而解释了人类及人类衣著的起源,它把人类与大自然的连接得最紧密,说明了中国民族的生活的重要性以及自然的尊重。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 女娲造人笔记
女娲造人笔记一、课文主要内容概述1.1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讲述女娲补天和造人的传说,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独特的创世神话,培养学生对祖先智慧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1.2 课文中穿插了不少古代诗句和成语,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启发其对语文学科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1.3 通过女娲造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起源和人的本质,对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有重要作用。
二、课文内容详解2.1 女娲补天2.1.1 课文以女娲补天的故事开篇,通过女娲以绚丽多彩的石头补天,给予学生对原始社会生活方式的认识和想象,引导学生欣赏远古时代的传奇故事。
2.1.2 解释了“有山、有水,并有阳光、月光和星星,但却没有天,没有四季交替”的情景,通过这段描述,给学生展示了人类的本初生活状态,让学生对原始社会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探求欲望。
2.2 女娲造人2.2.1 课文通过女娲用黄土捏制人形,以鼻涕点亮的方法,赋予人类生命的古老传说,使学生了解到对人类的创造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需要时间和不懈的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2.2 解释了“人有了思想、情感和意志”,并展开了“人之初、性本善”的论述,引导学生思考人性与道德、真善美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3 领会教材精髓2.3.1 通过这两则古代传说的介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2.3.2 解释了“成人之美,不在粉黛,乃在端良”及其所蕴含的美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美德观。
三、学习重点及难点3.1 课文中的古代诗词和成语需要学生多加理解和体会,故老师在教学时应该注重对这些语言文字的注解和解释。
3.2 课文通过女娲亲手制造人的神话传说,涉及到对神话的理解和解读,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挑战,师生需要共同探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4.1 师生共同探讨:老师在讲解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一起探讨和分析,共同解决对古代神话的理解和认识。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堂笔记一、课文内容概述1. 《女娲造人》是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古代神话故事。
故事讲述了女娲造人的传说,以及女娲在人类成长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
2. 故事情节涉及了宇宙的形成、女娲的造人形象以及女娲在人类成长中的辅助作用。
二、女娲造人的传说1. 宇宙形成:在宇宙的混沌之初,盘古开天辟地,形成了天地。
随后,女娲在天地之间创造了人类。
2. 女娲造人:女娲以泥巴捏成人形,然后用她的神力赋予他们生命。
她还教导人类耕种、渔猎、制陶等生活技能。
3. 女娲的贡献:女娲以她的智慧和善良为人类带来了许多好处,是人类的恩人。
三、女娲造人的神话意义1. 对于我国人民来说,女娲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神话人物。
她代表着创造力、智慧和慈爱。
2. 女娲造人的传说深刻影响了我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也体现了古人对于宇宙、人类和生命的探索和思考。
四、女娲造人的教育意义1. 通过学习女娲造人的传说,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神话文化,增强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故事还可以启发学生对智慧、创造力和慈爱的思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女娲的造人故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智慧,以及教育他们尊重生命和感恩的情怀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教学建议1.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展示相关图片和视瓶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于我国古代神话文化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分析女娲造人的传说蕴含的智慧和道理,鼓励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通过举办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朗读比赛、文学作品创作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六、结语通过学习女娲造人的传说,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神话文化,提高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也可以通过故事的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智慧。
希望学生们在学习中能够理解女娲造人神话的深层含义,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21课《女娲造人》知识点梳理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女娲造人》知识点(含答案)知识链接:关于人类的起源在神话故事中有很多的版本,你知道的有哪些?①中国: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剩下的泥土捏成小人,再吹口气则有灵;②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上帝创造亚当,后取亚当的一根肋骨造女人,住在伊甸园里;③佛教:当世界成劫初时,光音天中已有众生福报满尽,被迫不断下降,最后来到这个世界做人,成为人类最初的祖先……1、基础字词女娲. (wā) 掺.和(chān)揉.团(róu)气概.(gài)绵延(mián)幽.光(yōu)莽.(mǎng)榛.(zhēn)疲倦不堪.(kān)掘.土(jué)澄.澈(chéng)枯藤.(téng)2、多音字澄(chéng)澄澈相(xiàng)相貌省(shěng)省略(dèng)澄沙(xiāng)相信 (xǐng) 反省掺(chān)掺和辟(bì)复辟模(mó)模范(càn)渔阳掺(pì)开辟(mú)模样(shǎn)掺手3、辨形澈(chè)清澈蓬(péng)蓬勃掘(jué)掘土辙(zhé)车辙篷(péng)帐篷崛(jué)崛起倔(jué)倔强概(gài)气概祸(huò)祸患崖(yá)山崖慨(kǎi)感慨娲(wā)女娲涯(yá)天涯4、专题讲析神话传说:神话传说是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力的抗争和提高人类自身能力的渴望。
其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根据原始人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与提高自身能力的要求而想象出来的。
课内阅读:《女娲造人》(1)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女娲造人七年级上册课堂笔记
《女娲造人》课堂笔记一、课文内容1.《女娲造人》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女娲用泥巴捏人,创造了人类的故事。
这个故事传达了人类的起源和自然界的神秘。
2.女娲是中国神话中的创世神,她用泥土捏出了人类的形象,赋予了生命。
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3.故事中,女娲捏出的人有男有女,形象各异,有的聪明伶俐,有的勤劳善良,有的勇敢善良。
这些人物形象代表了人类性格的多样性。
4.女娲造人的过程充满了神奇和想象,她用五彩石补天,用藤蔓编织成网,用泥土捏人。
这些细节展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重点词汇1.女娲:中国神话中的创世神,传说她用泥土捏出了人类的形象,赋予了生命。
2.泥巴:一种黏土状的物质,可以用来塑造各种形状。
3.捏:用手指或手掌的力量将物体塑造成某种形状。
4.创造:创造出新的事物或形象。
5.起源:事物开始存在的地方或原因。
6.神秘:难以理解或解释的事物。
7.敬畏:对某种力量或事物的尊敬和畏惧。
8.尊重:对他人或事物的重视和敬意。
9.形象:事物的外表或特征。
10.性格: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点。
11.多样性:事物具有多种不同的形式或特点。
12.想象力:在心中构思出新的事物或形象的能力。
13.创造力:创造出新的事物或形象的能力。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对女娲造人这个故事的看法和感受。
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女娲要创造人类?人类在自然界中有什么特殊的地位?3.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女娲造人的故事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
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的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的笔记
女娲造人
一、古代神话
《封神演义》中记载,上古时期,上苍以“厉兵秣马”的方式使世界多
样化,而女娲就是其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角色之一。
女娲用五色石磨成
的五种宝石给了神七七,神七七把这五种宝石放在水边,吹法把它们
变成人。
这样,女娲就把人造成出来了。
二、起义力量
《神话史诗三部曲》中,女娲不仅象征着上古的智慧,同时也象征着
百姓力量。
众叛逆之臣、不信从天子百姓,借助女娲的力量,妄图推
翻王位,起而反抗天子。
女娲向百姓安慰,支持百姓以抵抗叛乱,最
终通过大家努力,女娲助百姓成功反抗叛乱,使叛乱不得逞。
三、社会意义
女娲作为古代最早在神话故事里出现的角色,代表着古代百姓诚实勤
劳的精神,更体现了古代环境下的智慧与乐观精神。
女娲的神话故事,也成为百代传说,帮助百姓认识自我,激发百姓的意志与创造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学习要点
《女娲造人》学习要点
学习目标
1.积累“女娲、澄澈、幽光、灵敏、绵延、神通广大、莽莽榛榛”等词语。
2.了解神话的特点。
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3.体会想象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通过比较,掌握想象的方法和思路。
4.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5.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语言积累
1.生字正音
女娲(wā)澄澈(chénɡchè)幽光(yōu)莽莽榛榛(mǎnɡzhēn)
掺和(chān)揉团(róu)开辟(pì)掘起(jué)
2.词语解释
女娲: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澄澈:清澈透明。
灵敏:反应快。
绵延:延续不断。
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语法与修辞
写作手法:
1.浓厚的幻想色彩、大胆的想象,让这篇神化充满了生活气息。
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当中,这也是本文体现出合理丰富的想象力的地方。
3.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精读品析
《女娲造人》精读品析☆妙句涵咏1、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评点]这句话写出了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
句中的口吻非常孩子气,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了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并非一个神。
2、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
“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评点]“人”一落地就有了生命,开口叫她“妈妈”,这使女娲得到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以及天伦之乐。
女娲的忙碌疲倦,正显露出一位母亲勤劳、智慧、伟大的身影。
这正是这篇童话真实感人的地方。
3、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评点]女娲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为创造人而不辞辛劳,显露出一位母亲的勤劳、伟大的形象。
☆佳段欣赏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成了第一个娃娃的模样的小东西。
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
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喊:“妈妈!”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她一心要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
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意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
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
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
“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果然简单省事。
藤条一挥,就有好些活人出现,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语言积累与运用
《女娲造人》语言积累与运用1.重要字词(1)理解并积累重要的词语。
莽莽榛榛(mǎng zhēn):莽莽和榛榛均用来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蓬勃(péng):繁荣;旺盛。
注意“蓬”字的写法,“艹”字头。
澄澈(chéng):清澈透明。
掺和(chān huo):在本文中的意思是掺杂混合在一起。
另还有“搅乱、添麻烦”的意思。
气概(ɡài):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豪迈的)。
注意“概”和“慨”在字音和字形上的区别。
绵延(mián yán):延续不断。
开辟(pì):开拓扩展。
复辟(bì):指被推翻的统治者恢复原有的地位或被消灭的制度复活。
女娲(wā):神话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2.精彩语句(1)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简析】心理描写,生动细腻地写出了女娲的可爱,表现了她的孤独。
女娲是一个女神,在作者笔下却自然细腻地流露出人的特性。
(2)澄澈的池水照出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
【简析】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娲的顽皮可爱。
(3)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简析】心理描写,生动细腻地写出了女娲的聪明可爱。
(4)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简析】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女娲造出第一个人的经过,表现了女娲的心灵手巧。
(5)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简析】环境描写,描写了宁静幽暗的夜空,侧面衬托女娲造人的勤劳。
21课女娲造人课堂笔记
女娲造人课堂笔记(21课)
一、背景引入
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被誉为创世神。
本课将带领大家了解女娲造人的故事,感受古代神话的魅力。
二、知识点梳理
1.女娲的形象:半人半蛇,神秘而伟大。
2.女娲造人的原因:为了繁衍人类,让世界充满生机。
3.女娲造人的方法:用黄土和水捏成人形,赋予生命。
4.女娲造人的意义:创造了人类,使世界充满智慧和创造力。
三、重点难点解析
1.重点:理解女娲造人的过程和意义,感受古代神话的想象力。
2.难点:分析女娲形象的特点,理解其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课堂互动环节
1.分组讨论:女娲造人故事中的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2.分享交流:请同学分享自己了解的关于女娲的其他传说或故事。
3.角色扮演:请同学自愿扮演女娲,讲述造人的过程,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五、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了女娲造人的故事,了解了古代神话的魅力和想象力。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女娲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后继续了解和学习古代神话传说,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女娲造人》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
《女娲造人》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袁珂(1916~2001),四川省新繁县人,神话学家。
袁珂的《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本文是作者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知识积累1.女娲.(wā):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2.开辟.(pì):古代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简称开辟。
3.神通广大:形容本领、手段极为高强。
神通,原指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4.莽莽..:草木丛生的样子。
..(mǎng zhēn)榛榛5.澄.(chéng)澈:清澈透明。
6.绵延:延续不断。
7.疲倦不堪.(kān):疲倦的无法坚持下去。
堪,能忍受,能支持。
8.袁珂.(kē) 9.掺和..(chān huo) 10.揉.(róu)团11.崛.(jué)起 12.捏.(niē)泥考题例析(2011重庆)下列句中加红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晨,阳光活泼地溜进树丛,欢快地洒下一地金黄,树上的鸟儿也醒来了,情不..自禁..地欢叫着。
(鸟儿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B.舞!舞!舞!狂野的铜梁龙,带给我们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让人叹为观止....。
(赞美舞动的铜梁龙美到了极点)C.家的味道就像妈妈亲手包的大汤圆,热气腾腾,用竹筷轻轻一挑,那浓稠的黑芝麻糖汁就迫不及待....地涌出面皮,舔上一口,暖透心田。
(形容黑芝麻糖汁急速地往外涌)D.李灵同学自出心裁....设计制作的“救护衣”,在救助伤员时发挥了较大作用,受到医护人员的赞赏,展现了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己用心裁剪)解析:该题考查词语使用,D项有误。
“自出心裁”是出于自身的创造和裁断。
课文讲解理解主旨这篇神话故事通过对女娲造人过程的具体描写,表现了人类早期丰富的想象力,也表现了人类对母性的热爱和崇拜。
(完整word)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女娲造人复习要点
21 女娲造人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女娲(wā)寂寞(mò)蓬(péng)勃澄(chéng)澈掺和(chān huo)模(mú)样揉(róu)团泥潭(tán)绵延(yán)莽(mǎng)莽榛(zhēn)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广大:本指法术广大无边,现用来形容本领极大,办法极多。
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二、文学常识《女娲造人》选自《神话故事新编》,作者袁珂(1916-2001),本名袁圣时,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神话》《古代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等。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本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人类自身起源的好奇和探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四、知识点1、想象丰富,贴近生活神话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某些自然现象作出科学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些秘密,求得一种说法,所以只好借助于天真的想象来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正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和美丽的向往。
2、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文章在叙述多件事情时,应当区分详略,对能突出中心的地方要详写,对于中心关系不大的地方则略写。
人来到世间的过程,是本文的重点,所以作者对女娲造人的方法详写,对造人之前的世界的景象则略写。
两种造人方法,作者详写了第一种,后一种用了两段,十分简略。
这是因为前者最能体现女娲造人的精神,是第二种方法的基础,这样安排突出了重点。
3、语言清新,质朴新鲜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无意识的状态下萌生了造人的念头,文中她说“感到非常孤独。
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当她看到自己的影子时,就“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她的这种口吻非常孩子气,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在字里行间仿佛看到了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而不是一个神。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重要知识点总结
1 / 3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
《女娲造人》重要知识点总结
重点字词
✧ 生难字
女娲.
(wā) 澄.(chéng)澈 幽.
(yōu)光 róu(揉)团 莽.
(mǎng)莽 榛.
(zhēn)榛 mián(绵)延
✧ 多音字
辟⎩⎪⎨⎪⎧pì(开辟)bì(复辟) 假⎩⎪⎨⎪⎧jiǎ(假装)jià(假条) ✧ 形近字
⎩⎪⎨⎪⎧藤(téng)枯藤腾(téng)腾空 ⎩
⎪⎨⎪⎧延(yán)延伸廷(tíng)朝廷 ✧ 重点词
澄澈:清澈透明。
灵敏: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
绵延:延续不断。
莽莽榛榛:莽莽和榛榛两个词均用来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高强,无所不能。
疲倦不堪:非常疲乏。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笔记
《女娲造人》课文笔记
一、课文简介
《女娲造人》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讲述了女娲娘娘创造人类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人民对于人类起源和女娲娘娘的信仰。
二、生字生词
1.生字:娲、掘、寐、髓、揉、康
2.生词:创造、繁衍、神通广大、孤独寂寞、眉开眼笑、疲劳不堪
三、句子解析
1.“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
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这句话表现了女娲娘娘的智慧和创造力,她通过观察和思考,创造了人类。
2.“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
出幽光。
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这句话通过描写女娲娘娘的工作状态,表现了她勤劳、坚韧的精神品质。
3.“她觉得自己的身体虽然疲倦,但是心里却十分快活。
”——这句
话表达了女娲娘娘在创造人类过程中的喜悦和成就感。
四、段落分析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创造人类的原因、创造人类的过程、创造人类的后果。
其中,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通过详细描写女娲娘娘的工作状态和人类的外貌特征,突出了女娲娘娘的智慧和创造力。
五、主题思想
本文主要表达了女娲娘娘的智慧、创造力和勤劳精神,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人类起源和女娲娘娘的信仰。
在学习过程中,应深入体会这些思想情感和精神品质,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解析
《女娲造人》课文解析天地开辟○1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字词全解】○1[开辟]开天辟地的略语,指宇宙开始。
【句解】“可是”“单单”突出了世上的荒凉,寂寞,为下文女娲造人作铺垫。
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句解】没有人的世界肯定是荒凉寂寞的。
【段解】写天地开辟后因没有人类而荒凉寂寞,为下文女娲造人作铺垫。
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2的女神,叫做女娲○3。
【字词全解】○2[神通广大]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3[女娲(w ā)]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句解】“神通广大”是对女娲的总体评价。
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
【句解】“据说”表推测语气,因为没有考证,仅是传说而已。
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4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字词全解】○4[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榛莽莽榛榛(zh ēn)臻百福并臻【句解】神仙也是人,也有人的孤独感。
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5起来才好。
【字词全解】○5[生气蓬勃]生命力旺盛。
【段解】广阔的天地,莽莽榛榛的原野,死寂的气氛,使神通广大的女神也感到了寂寞孤独,造人的愿望就显得自然而真实。
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段解】过渡段,承上启下。
走啊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
澄澈○6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
【字词全解】○6[澄澈]清澈透明。
澈澄澈(ch è)撤撤除【句解】这句话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写了女娲也有人的喜怒之情,会笑,会假装生气。
语言十分生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孩子,而不是一个神。
同时为后文的“灵机一动”提供了依据。
她忽然灵机○7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字词全解】○7[灵机]灵巧的心思。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重要知识讲解一、作者简介袁珂(1916—2001),神话学家。
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二、故事背景课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三、理解词义1.澄澈:清澈透明。
2.灵敏: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
3.绵延:延续不断。
4.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5.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6.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情绪热烈。
7.神通广大:泛指本领极大。
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8.疲倦不堪:非常疲乏,不能坚持下去。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1段):写天地开辟后世间因没有人类显得荒凉寂寞。
第二部分(第2—18段):写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五、问题归纳1.本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本段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写天地开辟后,没有人类的世间显得荒凉寂寞,为下文女娲造人作铺垫。
2.第②段的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有什么关系?原野广阔,草木丛生,眼前空旷的景象增加了女娲的孤独感。
3.第④段对女娲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突出了女娲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这些描写突出了女娲是一个活泼可爱、富有思想、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女神。
作用:为后文写女娲以自己为模型用黄泥捏泥娃娃作铺垫。
4.人类落地后,第一句话是喊“妈妈”,有什么丰富意蕴?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这种喜悦感,体现出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说明妈妈孕育生命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母亲的爱。
“妈妈”的呼唤,使死寂的天地瞬间获得了生机,更使世间充满了温情。
5.“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志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一句中“疲倦不堪”有什么表达效果?“疲倦不堪”形象地写出了女娲造人的劳累,也为下文写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作铺垫。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文化积累
《女娲造人》文化积累
1.作家简介
袁珂(1916—2001),中国神话学家。
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神话研究,以历史为线索,以文献材料为依据,考辨真伪,订正讹误,把中国的古神话系统化,与此同时促进神话知识的普及。
代表作有《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传说》和《中国神话史》《山海经校注》等。
袁珂的大多数著作在香港、台湾均多次翻印,在国外有俄、日、英、法、意、西班牙、捷克、韩国、世界语等多种译本。
其作品被中国、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入选学校课本。
本文选自《神话故事新编》,原题为《女娲创造人类》,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
2.神话的特点
神话是古代先民以幻想的方式集体创作的故事,表现了他们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可以说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幻想。
神话主要通过神奇而浪漫的想象塑造人物形象,他们往往具有超凡的本领、超人的神力,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它的情节往往曲折,语言常运用夸张的手法。
3.《女娲造人》相关知识
女娲,中国神话传说中造人,补天,掌管男女婚配的神。
又称娲皇、女阴娘娘,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
从古籍中可知,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
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女娲造人》
一、作者简介
袁珂(1916—2001),神话学家。
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二、故事背景
课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三、理解词义
1.澄澈:清澈透明。
2.灵敏: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
3.绵延:延续不断。
4.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5.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6. 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情绪热烈。
7.神通广大:泛指本领极大。
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8.疲倦不堪:非常疲乏,不能坚持下去。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段):写天地开辟后世间因没有人类显得荒凉寂寞。
第二部分(第2—18段):写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五、问题归纳
1.本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本段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写天地开辟后,没有人类的世间显得荒凉寂寞,为下文女娲造人作铺垫。
2.第②段的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有什么关系?
原野广阔,草木丛生,眼前空旷的景象增加了女娲的孤独感。
3.第④段对女娲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 突出了女娲什么特点? 有什么作用?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这些描写突出了女娲是一个活泼可爱、富有思想、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女神。
作用:为后文写女娲以自己为模型用黄泥捏泥娃娃作铺垫。
4.人类落地后,第一句话是喊“妈妈”,有什么丰富意蕴?
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这种喜悦感,体现出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说明妈妈孕育生命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母亲的爱。
“妈妈”的呼唤,使死寂的天地瞬间获得了生机,更使世间充满了温情。
5.“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志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一句中“疲倦不堪”有什么表达效果?
“疲倦不堪”形象地写出了女娲造人的劳累,也为下文写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作铺垫。
6.“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一句中“绝妙”换成“奇妙”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
“绝妙”表示方法巧妙到了极点,而“奇妙”表示方法新奇,给人新颖的感觉,在文中,“绝妙”更妥帖.
7.第15段中“拉”“伸”“搅”“挥洒”等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一系列的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女娲造人的又一方法的具体过程,体现了女娲作为“神”的聪明智慧和非凡能力。
8.“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中的“终于”有什么表达作用?
“终于”一词体现了女娲的思索之苦和思索时间之长,充分体现了女娲的智慧和对人类绵延生息的巨大贡献。
六、课文主题
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