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的中医属性
温乃元主任对阿是穴的认识及临床经验
温乃元主任对阿是穴的认识及临床经验阿是穴又称为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方,腓肠肌肚与胫骨顶端之间,是中医常用的一种穴位。
温乃元主任对阿是穴的认识和临床经验解释如下:1. 阿是穴的属性阿是穴是三阳经的经穴之一,在中医诊疗中属于阳明胃经。
阿是穴属合穴,多用于治疗胃肠疾病和运动系统疾病。
其属性为阳明、足阳明、胃经,治疗食积、腹痛、胃痛、泄泻等疾病,对肌肉关节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 阿是穴的治疗作用温乃元主任认为,阿是穴在中医治疗中的作用比较广泛。
首先,阿是穴能够疏通阳明胃经,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胃肠功能,改善消化不良、口臭、胃脘痛等胃肠系统疾病。
其次,阿是穴有温经通脉、散寒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肌肉关节疼痛、神经性头痛、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
此外,阿是穴还具有调节气血的作用,强调身体防御机能,促进体内的自愈能力。
阿是穴是常用的一种治疗穴位,运用方法灵活多样。
以下是温乃元主任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的阿是穴常见运用方法:(1)贴敷热敷:将温水热毛巾敷于穴位上,持续20分钟,或将热贴贴在穴位上,也能起到温经通脉的作用,缓解疼痛。
(2)针灸或压揉:用针刺或手按阿是穴,按揉或转动各5分钟,可以产生温热感,治疗肌肉关节疼痛、失眠、过敏等疾病。
(3)精油按摩:用精油涂抹在穴位上,轻轻按摩数分钟,可以促进皮肤的吸收和刺激穴位的作用,改善头痛、焦虑、神经质等疾病。
4. 注意事项温乃元主任提示,尽管阿是穴应用广泛,但在使用中依然需要注意一定的注意事项。
首先需要遵循“寒热分区”的原则,即以阿是穴所处的足三阳经寒热分界线为分界点,不得将冷敷和灸热敷混用,以免引起逆流性胃炎、胃溃疡等胃肠疾病。
此外,阿是穴是关节部位,故在针灸或按摩时要注意力度,不宜过度刺激,以免引起疼痛或局部红肿等不良反应。
综合而言,阿是穴是中医常用的一种穴位,适用于治疗胃肠、肌肉关节疾病,其治疗作用多种多样。
但同样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和禁忌,以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和风险。
脾经21个穴位详解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漏谷穴
拼音: lòuɡǔ
别名: 太阴络穴
解析: 1)漏谷。漏,漏落也。谷,五谷也、细小之 物也。该穴名意指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 降。本穴物质由三阴交穴传来,因脾经的湿 热之气与肝经及肾经气血物质进行了交换, 上行至本穴的气态物质则温度偏低,在本穴 的变化是散热缩合冷降的变化,浊重的部分 由天部沉降到地部,如细小的谷粒漏落之 状,故名。2)足太阴络、太阴络。本穴物质 为三阴交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其气与脾 经其它的气血物质相比温度较低,穴内气压 亦较低,脾经其它部位的水湿之气向本穴汇 聚并沉降地部,本穴有联络聚集脾经天部气 血物质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
意义: 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蒸升。
运行: 由天之下部上行于天之上部。
气血: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关联: 足太阴经所注为“输”;,属土足太阴脾经原 穴。
取穴: 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 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当第一跖 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 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 经分支。
意义: 脾经的热散之气由此上行。
运行: 循脾经快速上行后散热冷降。
气血: 气血物质为快速运行的风气及风气中夹带的 脾土微粒。
关联: 足太阴经所行为“经”,经穴,属金。
取穴: 商丘穴位于人体的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 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有跗内侧动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及腓 浅神经分支丛。
配伍: 配地机穴、三阴交穴治疗出血症。
治法: 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中医穴位的功能主治
中医穴位的功能主治穴位的定义穴位是中医学中特定的身体部位,它们与机体的生理和病理反应有着密切的联系。
根据中医理论的指导,刺激穴位可以调节和平衡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穴位按其功能主治的不同可分为调气、活血、止痛、清热、化痰、利水等。
穴位的功能主治调气•神庭(G20):用于治疗头晕、头痛、失眠等症状。
•中脘(CV12):能调理胃气,治疗胃寒、腹胀、呕吐等消化系统疾病。
•呼吸俞(BL13):用于肺气不足、气喘、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
活血•天窗(BL10):具有舒张颈部血管的作用,可改善颈椎病、头痛等症状。
•曲池(LI11):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淋巴结炎等疾病。
•血海(SP10):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治疗瘰疬、痈肿等疾病。
止痛•人迎(ST9):能缓解颈部疼痛和肩部酸痛。
•太渊(KI3):用于治疗腰腿痛、膝关节炎等症状。
•足五里(ST36):有止痛、增强免疫力的作用,适用于各种疼痛症状。
清热•风池(GB20):有清热解毒、舒筋活络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等。
•大杼(BL6):常用于治疗高热、头痛、眩晕等症状。
•上五九里(LI5):可清热解毒,治疗手臂疼痛、手指麻木等病症。
化痰•劳宫(PC4):用于治疗咳嗽、气喘、痰多等症状。
•大横(SP5):能健胃化湿,适用于脾胃湿滞、食欲不振等情况。
•魄门(PC7):具有舒肝利胆、化痰祛痰的作用,可治疗胆囊炎、胆石症等疾病。
利水•中封(BL25):用于治疗小腹胀痛、尿频、尿急等与膀胱相关病症。
•紫宫(CV17):用于治疗水肿、少尿、胸闷等症状。
•太白(LU3):能通利水道,适用于湿热泻痢、小便不利等病症。
以上只是一部分中医穴位的功能主治,根据具体症状,医生会综合考虑多个穴位的使用,进行综合治疗。
结语中医穴位具有丰富的功能主治,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在运用穴位的治疗过程中,必须确保穴位选择合理,操作正确,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疗效。
中医穴位详解:少府穴
中医穴位详解:少府穴
解析:
3)心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 物质为少府传来的高温水湿云气,在本穴 又为聚集之状,一方面水湿云气进一步气 化上行天部,另一方面散热后的水湿又冷 降于地,降地之水极为细小,为心经荥穴。
中医穴位详解:少府穴
解析:
4)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 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少 府传来的高温水湿之气,因其温高热散, 所散之热上炎天部,故本穴属火。
中医穴位详解:少府穴
操作: 拭3-5分钟,隔天一次,可以缓解治疗心 烦、阴痛等。
中医穴位详解:少府穴
配伍: 配内关穴治心悸。
中医穴位详解:少府穴
治法: 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
谢谢!
中医穴位详解:少府穴
解析:
1)少府。少,阴也。府,府宅也。该穴 名意指本心经气血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 少冲穴传来的高温水湿之气,至本穴后为 聚集之状,如云集府宅,故名。
中医穴位详解:少府穴
解析:
2)兑骨。兑,八卦中的口也。骨,水也。 兑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中富含水湿。 本穴物质为少府传来的高温水湿之气,在 本穴为云集之状,如口中含水之象(口在 人体中处于天部,即意天部之水),故名 兑骨。
中医穴位详解:少府穴
意义: 心经气血在此聚集。
中医穴位详解:少府穴
运行: 不断地进行散热冷降,所散热气上炎天之 天部,冷降之液归落地部。
中医穴位详解:少Biblioteka 穴气血: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高温水湿云气。
中医穴位详解:少府穴
附注: 手少阴经所溜为“荥”。
中医穴位详解:少府穴
功能: 发散心火。
中医穴位详解:少府穴
主治: 心悸,胸痛,小便不利,遗尿,阴痒痛, 小指挛痛。
中医穴位详解:商丘穴
中医穴位详解:商丘穴
解析:
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物质运 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为公孙穴 内气血的出口之一,气血物质在公孙穴处 是湿热状态,出本穴后散热而化为凉性之 气,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征,故本穴属金。
中医穴位详解:商丘穴
意义: 脾经的热散之气由此上行。
中医穴位详解:商丘穴
运行: 循脾经快速上行后散热冷降。
中医穴位详解:商丘穴
气血: 气血物质为快速运行的风气及风气中夹带 的脾土微粒。
中医穴位详解:商丘穴
附注: 足太阴经所行为“经”,经穴,属金。
中医穴位详解:商丘穴
功能: 散发脾热。
中医穴位详解:商丘穴
主治: 腹胀泄泻,便秘黄疸,足踝痛。
商ɡqiū 别名: 经络:脾经
中医穴位详解:商丘穴
中医穴位详解:商丘穴
取穴: 商丘穴位于人体的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 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中医穴位详解:商丘穴
解剖: 有跗内侧动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及 腓浅神经分支丛。
中医穴位详解:商丘穴
中医穴位详解:商丘穴
操作:
针枣:正坐垂足或仰卧位,沿内踝前缘及 下缘,分别作一直线,交点处,直刺,深 0.3-0.5寸;亦可横刺透解溪穴,进针11.5寸,局部可有酸胀感。
中医穴位详解:商丘穴
配伍: 配气海穴、足三里穴治腹胀肠鸣。
中医穴位详解:商丘穴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谢谢!
解析:
1)商丘。商,古指漏刻,计时之气也。 丘,废墟也。该穴名意指脾经的热散之气 由此快速通过。本穴物质为公孙穴传来的 水湿风气,其性湿热且循脾经上行,而本 穴的气血通道又如漏刻滴孔般细小,因此 风气的运行是快速通过本穴,强劲的风气 吹走了本穴中的脾土微粒,地部脾土如废 墟一般,故名。
中医穴位详解:天井穴
中医穴位详解:天井穴
天井穴
拼音:tiānjǐnɡ 别名: 经络:三焦经
中医穴位详解:天井穴
中医穴位详解:天井穴
取穴: 天井穴位于人体的臂外侧,屈肘时,当肘 尖直上1寸凹陷处。
中医穴位详解:天井穴
解剖: 在肱骨下端后面鹰嘴窝中,有肱三头肌腱; 肘关节动、静脉网;布有臂背侧皮神经和 桡神经肌支。
中医穴位详解:天井穴
解析:
3)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 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天部的 水湿云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有土的不 动之义,故其属土。
中医穴位详解:天井穴
意义: 三焦经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在此聚集。
中医穴位详解:天井穴
运行: 不断地气化散热并从天之上部降至天之下 部。
中医穴位详解:天井穴
操作: 按摩法:以手指指腹或关节向下按压,并 作圈状按摩。
中医穴位详解:天井穴
配伍: 配率谷穴治偏头痛;配天突穴治瘿气;配 臂治瘰疬、瘾疹;配巨阙穴、心俞穴治精 神恍惚。
中医穴位详解:天井穴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 则提插通泻。
谢谢!
中医穴位详解:天井穴
解析:
1)天井。天,天部也。井,孔隙通道也。 该穴名意指三焦经吸热上行的水浊之气在 此聚集。本穴物质为四渎穴传来的水湿之 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其变化为散热 冷缩并从天之上部降至天之下部,气血的 运行变化如从天井的上部落下一般,故名。
中医穴位详解:天井穴
解析: 2)三焦经合穴。本穴为三焦经天部之气 的会合之处,故为三焦经合穴。
气血: 气血物质为水湿云气。
中医穴位详解:天井穴
功能: 散热生气降浊。
中医穴位详解:天井穴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穴位理论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穴位理论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其中,穴位理论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运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本文将介绍中医穴位的基本概念、分类、应用以及其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性。
一、中医穴位的基本概念中医穴位是指人体表面或近表面的特定部位,通过在这些部位施加刺激或按摩等手法,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治疗疾病。
中医穴位理论基于人体经络系统的假设,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系列相互连接的经络,而穴位则是这些经络上的特定节点。
二、中医穴位的分类中医穴位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常见的分类标准包括经脉穴位和奇经八脉穴位。
1. 经脉穴位:经脉穴位是指人体内的经络系统中,特定经脉上的穴位。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存在着十四条经脉,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穴位。
比如,手太阴肺经脉上的“太渊穴”和足太阳膀胱经脉上的“急脉穴”。
经脉穴位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通过刺激经脉上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
2. 奇经八脉穴位:奇经八脉穴位是指中医学中的奇经八脉系统中的穴位,这些穴位分布在人体的头、脖、腹、背、臀等部位。
奇经八脉穴位的刺激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三、中医穴位的应用中医穴位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中。
以下是中医穴位的几种常见应用: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通过在穴位上插入针具进行刺激,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被广泛用于疼痛管理、内科疾病的治疗等方面。
2. 推拿按摩法:推拿按摩法是通过对特定的穴位进行按摩或推拿,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疾病康复。
推拿按摩法在中医中常被用于治疗实际按摩穴位,对于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等有一定效果。
3. 贴敷疗法:贴敷疗法是指在穴位上贴敷药物或贴敷特定的物质,通过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
贴敷疗法在中医中常被用于治疗一些皮肤疾病、疼痛等。
细说经络的属性
细说经络的属性金、木、水、火、土"为中医的五行学说,经络的属性可分为肺、大肠属金,心、小肠属火,肝、胆属木,脾、胃属土,肾、膀胱属水,心包、三焦也属火。
某条经络上的穴位,一方面同属于这条经络的属性,如肺经的穴都有肺经的"金性";另一方面,每条经还依五行(金、木、水、火、土)各自构成五个特定穴(井、荥、俞、经、合),即"五输穴"。
"输"就是传导的意思,经络的传导可比喻为水流从小到大,从浅入深的变化过程。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如肺经的少商穴和脾经的隐白穴。
"井"就是水的源头,"井之为义,汲养而不穷"。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脚掌)趾关节上,如肺经的鱼际穴和脾经的大都穴。
"荥"的意思是迂回的小水,像山溪细流。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如肺经的经渠穴和脾经的商丘穴。
"经"是主道,像宽广的江河,畅行无阻。
"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肺经的尺泽和脾经的阴陵泉。
"合"喻做江河之水汇入大海。
五输穴以"井、荥、俞、经、合"来说明经气由四肢末端向心脏方向流注于肘膝关节,经气由微至盛,由浅入深,汇入脏腑的过程。
五脏(心、肝、脾、肺、肾)所主的经络叫"阴经"。
六腑(小肠、大肠、膀胱、胆、胃、三焦)所主的经络叫"阳经"。
不管是阴经还是阳经,都有其各自的五输穴,各自的属性也完全不同。
阴经的"井"属木,"荥"属火,"俞"属土,"经"属金,"合"属水。
而阳经的"井"属金,"荥"属水,"俞"属木,"经"属火,"合"属土。
心包经9个穴位详解
心包经9个穴位详解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而经络穴位在我们的医疗或日常养生中广泛使用。
本文提供心包经9个穴位详解,以供大家参考选用。
间使穴拼音:jiānshǐ拼音别名:鬼路穴别名解析:1)间使。
间,间接也。
使,指使、派遣也。
解析该穴名意指心包经经水在此蒸发凉性水气。
本穴物质为郄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行至本穴后,经水逐步降温,生发出心火所克的肺金特性的凉性水气,如被它物间接的指使一般,故名。
2)鬼路。
鬼,与天相对,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
路,通行的道路。
鬼路名意指心包经的经水由本穴流行通过。
本穴物质为郄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在本穴只是流行通过,故名鬼路。
3)心包经经。
经,动而不居也。
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在本穴只是流行通过,动而不居,故为心包经经穴。
4)本穴属金。
属金,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
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在本穴的变化为散热化气,所化之气性凉,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征,故其属金。
意义:心包经经水在此蒸发凉性水气。
意义运行:经水循经下传于内关穴,凉湿水气则汇入天运行部的肺气之中。
气血:气血物质为地部流行的经水和经水气化的凉气血湿水气。
关联关联:心包经经穴。
取穴:间使穴位于人体的前臂掌侧,当曲泽穴与大取穴陵穴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解剖: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有指浅屈解剖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其下为正中神经掌皮支,最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功能:散热生气。
功能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烦躁,疟疾癫主治狂,痫症,腋肿肘挛,臂痛。
操作操作:刺法:直刺0.5-1.0寸。
本穴深部为正中神经干,若针刺时穴区出现发热、疼痛或强烈的触电感,当停针或略向后退针,不宜反复提插捻转,以防损伤正中神经。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法: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
中医穴位详解:阳陵泉穴
中医穴位详解:阳陵泉穴
操作: 灸法:直接灸3-7壮,温合灸5-15分钟。
中医穴位详解:阳陵泉穴
操作: 按摩法:以指腹或指节按压4-5次。按摩 时,朝骨头突出的部位施力。
中医穴位详解:阳陵泉穴
配伍: 配曲池穴治半身不遂;配日月穴、期门穴、 胆俞穴、至阳穴治黄疸、胆囊炎、胆结石; 配足三里穴、上廉穴治胸胁痛。
中医穴位详解:阳陵泉穴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谢谢!
主治: 半身不遂,麻木,脚气,胁肋痛,口苦, 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中医穴位详解:阳陵泉穴
主治:
腰痛、膝盖疼痛、脚麻痹、消化不良、关 节筋迟缓或痉挛肿痛、抽筋、麻痹、腰腿 疲劳、胃溃疡、坐骨神经痛、胆囊炎、高 血压、遗尿等。该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 的重要穴位之一
中医穴位详解:阳陵泉穴
操作: 刺法:直刺或向下斜刺1.0-1.5寸。针刺 时,局部有酸胀感.针感可放散至足部外 侧。
中医穴位详解:阳陵泉穴
解析: (3)胆经合。合,会合也。本穴为胆经气 血会合之处,故为胆经合穴。理同筋会名 解。
中医穴位详解:阳陵泉穴
解析:
(4)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 化表现同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胆经上、 下两部的天部水湿风气会合而成,在本穴 为聚集之状,表现出土的不动之义,故其 属土。
中医穴位详解:阳陵泉穴
意义: 胆经的地部水湿在此大量气化。
中医穴位详解:阳陵泉穴
运行: 散热吸湿后冷降归地。
中医穴位详解:阳陵泉穴
气血: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风气和随风气上扬 的脾土尘埃。
中医穴位详解:阳陵泉穴
附注: 为合穴,属土,筋会。
中医穴位详解:阳陵泉穴
功能: 降浊除湿。
学针灸的小白先学基础知识是十二正经还五俞学
针灸必备知识:五腧穴详细讲解人体上有好几百个穴位,如果要把这些穴位全部记住,那对于初学中医的小白恐怕是太难了。
但是和我们身体最常用的穴位并没有那么多,只要记住“五腧穴”就可以了,对于初学者也比较容易。
首先人体上有十二条经络,分为阴阳各六条。
手上和脚上各有三条阴经和三条阳经。
而十二条经络里每一条经络都有五腧穴,从每条经络的手指或脚趾端开始一直到肘或膝处共有五个穴位,分别是井、荥、输、经、合五个穴。
而每条经络上的五个穴位又都具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种属性。
因五输穴每个穴位都特定的五行属性,所以又称为五行穴,它是古人用做气血运行盛衰的比喻,因此每个穴位有着不同的作用。
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所出为井”的意思是说:"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四肢爪甲之侧,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比喻各经脉运行从小到大,由浅入深,如地下所出,水的源头,故称井。
“所溜为荥”的意思是说:"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zhí )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
“所注为输”的意思是说:"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
“所行为经”的意思是说:"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
“所入为合”的意思是说:"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但不超过肘膝关节。
经气最后汇集,如百川的汇合入海(合有汇合注入之意),故称合,脉气深大,其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你可以这么理解五腧穴,就是从我们的手指端或者脚趾端开始,一直到我们的胳膊肘或者膝盖处这一段距离,每条经络上各有五个穴位。
五输穴(最详细的五腧穴介绍)
五输⽳(最详细的五腧⽳介绍)五输⽳即⼗⼆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简称“五输”,其分布次序是根据标本根结的理论,从四肢末端向肘膝⽅向排列的。
古代医家把经⽓在经脉中运⾏的情况,⽐作⾃然界的⽔流,以说明经⽓的出⼊和经过部位的深浅及其不同作⽤。
如经⽓所出,象⽔的源头,称为“井”;经⽓所溜,象刚出的泉⽔微流,称为“荥”;经⽓所注,象⽔流由浅⼊深,称为“输”;经⽓所⾏,象⽔在通畅的河中流过,称为“经”;最后经⽓充盛,由此深⼊,进⽽汇合于脏腑,恰象百川汇合⼊海,称为“合”。
《难经·六⼗⼋难》:“井主⼼下满,荥主⾝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泄。
”概括了五输⽳的主治范围。
⼗⼆经各有⼀个井⽳,因多位于⾚⽩⾁际处,故井⽳具有交通阴阳⽓⾎的作⽤,多⽤于急救,有开窍醒神,消炎镇痛之效;荥⽳均可退热;输⽳多⽤于⽌痛,兼治⾝体沉重由⽔湿所致者;经⽳主治外感病,咳嗽,哮喘;合⽳治六腑病,如呕吐、泄泻、头晕、头胀,可将上逆之⽓向下引。
井⽳还⽤于诊断:井⽳是各经的“根”⽳,⽇本针灸家⽤燃着的线⾹熏烤井⽳,分析井⽳对热的敏感程度,以确定各经的虚实,此法叫知热感度测定法。
古⼈根据脏腑的不同作⽤,把其分属五⾏,即肝、胆属⽊,⼼、⼩肠属⽕,脾、胃属⼟,肺、⼤肠属⾦,肾、膀胱属⽔。
⼜将五输⽳也分属五⾏。
《难经·六⼗四难》指出:“阴井⽊,阳井⾦,阴荥⽕,阳荥⽔,阴输⼟,阳输⽊,阴经⾦,阳经⽔,阴合⽔,阳合⼟。
”据此,⼜根据五⾏的相⽣规律及疾病的不同表现,制定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的治疗⽅法,即补母泻⼦法。
具体应⽤⼜有本经补母泻⼦法,⼦午流注纳⼦法和异经补母泻⼦法。
六阴经井(⽊)荥(⽕)输(⼟)经(⾦)合(⽔)肺(⾦)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肾(⽔)涌泉然⾕太溪复溜阴⾕肝(⽊)⼤敦⾏间太冲中封曲泉⼼(⽕)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脾(⼟)隐⽩⼤都太⽩商丘阴陵泉⼼包(相⽕)中冲劳宫⼤陵间使曲泽六阳经井(⾦)荥(⽔)输(⽊)经(⽕)合(⼟)⼤肠(⾦)商阳⼆间三间阳溪曲池膀胱(⽔)⾄阴通⾕束⾻昆仑委中胆(⽊)⾜窍阴侠溪⾜临泣阳辅阳陵泉⼩肠(⽕)少泽前⾕后溪阳⾕⼩海胃(⼟)厉兑内庭陷⾕解溪⾜三⾥三焦(相⽕)关冲液门中渚⾄沟天井五输⽳表肺⼤肠胃脾⼼⼩肠膀胱肾⼼包三焦胆肝井少商商阳厉兑隐⽩少冲少泽⾄阴涌泉中冲关冲窍阴⼤敦荥鱼际⼆间内庭⼤都少府前⾕通⾕然⾕劳宫液门侠溪⾏间输太渊三间陷⾕太⽩神门后溪束⾻太溪⼤陵中渚⾜临泣太冲经经渠阳溪解溪商丘灵道阳⾕昆仑复溜间使⽀沟阳辅中封合尺泽曲池⾜三⾥阴陵泉少海⼩海委中阴⾕曲泽天井阳陵泉曲泉有朋友问:你总是说这个⽳属⽕,那个⽳属⽔,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属⽔属⽕的究竟是怎么规定的?“⾦、⽊、⽔、⽕、⼟”,这是中医的五⾏学说。
中医针灸常用的特定穴及临床应用,背诵口诀总结!
中医针灸常用的特定穴及临床应用,背诵口诀总结!一、五输穴1.经气流注特点:“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2.排列特点: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至肘膝方向依次排列。
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荥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输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至前臂、胫部;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3.五行属性配属:“阴井木”、“阳井金”。
4.五输穴记忆口诀:(颜之推敲原创)注:1,【】代表十二经脉。
2,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编写。
3.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循序编写。
1)【金】少商,买鱼远经赤水河。
【金】少商,买鱼渊经尺水河。
(肺——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2)【大】山羊,二三只,羊稀少,去吃草。
【大】商阳,二三只,阳溪少,曲池草。
(大肠——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3)【胃】痛离内庭,仙姑解说住山里。
【胃】痛厉内庭,陷骨解说足三里。
(胃——厉兑、内庭、陷骨、解溪、足三里)4)隐大都,李太白,上【土】丘,隐山林。
隐大都,李太白,商【土】丘,阴山陵。
(脾——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5)【火】烧冲,烧府中神灵,烧孩子。
【火】少冲,少府中神灵,少海子。
(心——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6)【小】火烧着前后养孤和小孩。
【小】火少泽前后阳谷和小海。
(小肠——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7)【防】止痛,速捆胃。
【膀】至通,束昆委。
(膀胱——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8)【水】涌泉,浪太稀,留阴谷。
【水】涌泉,然太溪,溜阴谷。
(肾——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9)中军冲劳宫,斯大林使人去则【保】护。
中军冲劳宫,斯大陵使人曲泽【包】护。
(心包——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10)心【焦】关夜门,家中住,只看天井。
心【焦】关液门,家中渚,支看天井。
(三焦——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11)乔大侠降临,【但】辅杨林。
窍大侠降临,【胆】辅阳陵。
(胆——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12)拿大盾,行山间,【敢】冲锋,去泉边。
中医穴位详解:阳辅穴
中医穴位详解:阳辅穴
附注: 胆经经穴,属火。
中医穴位详解:阳辅穴
功能: 偏头痛,目外眦痛,缺盆穴中痛,腋下痛, 瘰疬,胸、胁、下肢外侧痛,疟疾,半身 不遂。
中医穴位详解:阳辅穴
操作: 刺法:直刺0.8-1.2寸。
中医穴位详解:阳辅穴
阳辅穴 穴位详解
中医穴位详解:阳辅穴
阳辅穴
拼音:yánɡfǔ 别名: 经络:胆经
中医穴位详解:阳辅穴
中医穴位详解:阳辅穴
取穴: 阳辅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 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中医穴位详解:阳辅穴
解剖: 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 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中医穴位详解:阳辅穴
中医穴位详解:阳辅穴
解析: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 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悬钟穴 传来的凉湿水气,在本穴为吸热蒸升的变 化,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中医穴位详解:阳辅穴
意义: 胆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
中医穴位详解:阳辅穴
运行: 吸热后循胆经上传光明穴。
中医穴位详解:阳辅穴
操作: 灸法:直接灸3-5壮,温合灸5-15分钟。
中医穴位详解:阳辅穴
操作: 按摩法:以大拇指指腹揉按穴位,有酸、 胀、痛的感觉。每次左右各揉按1-3分钟, 先左后右。
中医穴位详解:阳辅穴
配伍: 配陵后、飞扬穴、金门穴治下肢痿痹瘫之 足内翻畸型。
中医穴位详解:阳辅穴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谢谢!
解析:
1)阳指阳气,辅为辅佐之意。该穴名意 指胆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本穴物 质为悬钟穴外散而来的湿冷水气,至本穴 后因受外界之热而升温上行,本穴如辅佐 胆经气血向上蒸升的作用,故名。
中医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
中医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中医经络穴位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调节和激活经络穴位来达到治疗和调理身体的目的。
下面就中医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展开论述。
一、经络的概念和分类经络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指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类。
经脉是指体表与脏腑之间的通道,主要包括十四经、任脉、督脉等,负责在体表运行调节气血;络脉是指经脉之外分布的一系列血管网,主要包括络脉、互通络等,起到连接、调节气血的作用。
二、经络穴位的概念和作用经络穴位是经络上特定的点位,也称为穴位或压痛点。
穴位的刺激可调整和促进气血运行,具有调治疾病、防治疾病、保健养生等作用。
按照功能和作用,穴位可分为以下几类:1. 经文穴位:位于经络线路上,负责调节经络气血运行,如足三里、合谷等。
2. 经别穴位:位于经络交会、分出的部分,调节经络气血分布,如阳陵泉、太冲等。
3. 经筋穴位:位于经络筋脉上,调理筋脉、活络通血,如大椎、肩井等。
4. 经外穴位:不在经络线路上,但与经络有密切联系的穴位,如天突、人迎等。
三、经络穴位的定位方法中医经络穴位的定位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解剖定位法、比骨定位法、分寸定位法等。
1. 解剖定位法:根据人体的解剖结构,通过骨骼和肌肉等参考点来确定穴位的位置。
这种方法准确度较高,但需要有较深入的解剖知识。
2. 比骨定位法:根据骨骼关节的位置,通过与骨骼的相对位置来确定穴位的位置。
这种方法相对简便易行。
3. 分寸定位法:根据人体部位的比例关系,将身体或肢体的长度分成寸,通过寸的比例来确定穴位的位置。
这种方法较为灵活,但需要有一定的经验。
四、常用经络穴位的功效及应用中医经络穴位有很多,每个穴位都有不同的功效和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例子:1. 合谷:位于手背大拇指与食指骨之间的凹陷处,具有平治头痛、缓解咳嗽等功效。
2. 风池:位于肩颈枢椎附近的凹陷处,具有舒颈肩、缓解头痛等功效。
3. 太渊:位于足底部,整个足心凹陷处,具有调理气血、缓解疲劳等功效。
中医穴位详解:行间穴
中医穴位详解:行间穴
解析: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 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大敦穴 传来的滞重水气,至本穴后,大部分滞重 水湿冷降归地而不能成为肝经的上行气血, 只有小部分水湿吸热胀散而上行,此部分 气血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中医穴位详解:行间穴
意义: 肝经水湿风气由此顺传而上。
中医穴位详解:行间穴
运行: 一是吸热后上炎天部,二是循肝经传至太 冲穴。
中医穴位详解:行间穴
气血: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湿热水气。
中医穴位详解:行间穴
附注: 肝经荥穴。
中医穴位详解:行间穴
功能: 生风化火。
中医穴位详解:行间穴
主治:
月经过多,闭经,痛经,白带,阴中痛, 遗尿,淋疾,疝气,胸胁满痛,呃逆,咳 嗽,洞泻,头痛,眩晕,目赤痛,青盲, 中风,癫痫,瘛疭,失眠,口喎,膝肿, 下肢内侧痛,足跗肿痛。
中医穴位详解:行间穴
解析:
(1)行间。行,行走、流动、离开也。间, 二者当中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 由此顺传而上。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 湿重水气,中医穴位详解:行间穴
解析:
(2)肝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 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滞重水气,至本穴后, 水湿冷降而成为地部经水,水量极小,故 为肝经荥穴。
中医穴位详解:行间穴
配伍:
配睛明穴治青光眼、降眼压;配太冲穴、 合谷穴、、风池穴、百会穴治肝火上炎、 头痛、眩晕、衄血;配中脘穴、肝俞穴、 胃俞穴治肝气犯胃之胃痛;配中府穴、孔 最穴治肝火犯肺干咳或咯血。
中医穴位详解:行间穴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谢谢!
中医穴位详解:行间穴
主治:
宿醉不适、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症、 肝脏疾病、腹气上逆、肋间神经痛、粘膜 炎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 穴位之一
外犊鼻穴的归经属性探讨
外犊鼻穴的归经属性探讨犊鼻穴属足阳明胃经穴,穴性属士,出自《灵枢?本输》:“刺犊鼻者,屈不能伸。
”因其形似牛犊之鼻孔,故名“犊鼻”。
该穴具有通经活络,疏风散寒,理气消肿,活血止痛的作用。
对膝关节急、慢性病变,肿痛,麻木,功能障碍等,均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该穴位于位于髌骨下缘内外两侧的,又称“膝眼穴”,是临床上治疗各种膝关节病症的重要穴位。
历代针灸文献中,大多把内犊鼻穴称为经外奇穴,而将外犊鼻穴归于足阳明胃经经穴。
近代各类针灸专著以及人民卫生出版社审核发行的《针灸穴位挂图》等,均赞同此观点。
但是,分析祖国医学中有关穴位归经属性的理论原则,同时结合临床实践中穴位主治功效,笔者认为这一说法值得商榷,现辨析之。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百骸,四肢关节,五脏六腑,上下内外,皆以经络相联系,均为穴位所覆盖”。
其中,属于十二经脉以及任、督两脉的穴位称为经穴,其余统归于经外奇穴。
然而,经络穴位的发现与分类,功能主治的归纳验证,理论认识的总结提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实践发展完善过程。
以“膏肓穴”为例,其原隶属于施行灸法的经外奇穴,唐代医家因其疗效显著而载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中,并详加介绍。
后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书就把它列入足太阳膀胱经,从此成为经穴。
而有些奇穴,如太阳,印堂等,因其定位方便,疗效显著,在临床应用的范围却超过了其附近的经穴。
这一现象表明,经穴奇穴的属性定位,既非一成不变而又不取决于治疗效果的高低。
由此看来,区别经穴和经外奇穴,究竟以什么为标准,又有什么实际的临床意义呢?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在论述经络原理,穴位的治疗作用时精辟的指出“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就是说,经穴除了能治疗局部的病变外,更重要的是能治疗本经络循行部位以及相联系脏腑的有关病变。
例如:“针合谷穴治齿痛,取后溪穴疗落枕,选孔最穴平咳喘,刺少商穴消咽疾”,无不体现出经穴治疗所属经络循行部位疾病以及相关脏腑病变的特异性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上髎(199)
14.次髎(200)
15.中髎(200)
16.下髎(201)
17.白环俞(201)
18.阴廉(202)
19.阴包(202)
20.曲泉(203)
21.阴谷(204)
22.蠡沟(205)
23.交信(205)
24.营池(206)
25.水泉(206)
20.侠溪(47)
第四节清胃肠热穴
1.曲池(48)
2.手三里(49)
3.下廉(50)
4.合谷(51)
5.三间(52)
6.二白(52)
7.下极俞(53)
8.下腰(53)
9.尾穷骨(54)
10.长强(54)
11.阳纲(55)
12.肓门(56)
13.小肠俞(56)
14.阑尾穴(57)
6.风门(16)
7.风池(17)
8.当阳(17)
9.颞颥(18)
10.太阳(18)
11.百虫窝(19)
12.京骨(19)
第二章清热穴
第一节清心热穴
1.天柱(22)
2.小海(23)
3.少海(23)
4.通里(24)
5.阴郡(25)
6.神门(26)
7.少府(26)
8.曲泽(27)
十七.偏瘫康复穴
1.环跳
2.承扶
3.风市
4.伏兔
5.悬钟
十八.强壮保健穴
1.百会
2.神阙
3.气海
4.关元
5.命门
6.肾俞
7.足三里
另一版本的:括号中的数字指该书页码
第一章解衷穴
1.风府(12)
2.大椎(13)
3.陶道(14)
4.玉枕(14)
5.大杆(15)
3.廉泉
十三.立咽穴
1.人迎
2.扶突
十四.止咳化痰穴
1.列缺
2.肺俞
3.中封
4.丰隆
5.解溪
十五.消食导滞穴
1.中脘
2.胃俞
十六.通利关节穴
1.夹脊穴
2.间髃
3.肩髎
4.肩前
5.肩贞
6.条口
7.阳溪
8.阳池
9.鹤顶
10.膝眼
11.丘墟
12.昆仑
15.辄筋(163)
16.天池(163)
17.乳根(l64)
18.期门(165)
19.日月(165)
20.大包(166)
21.鸿尾(167)
22.巨阙(167)
23.腹通谷(168)
24.阴都(169)
25.育俞(169)
26.天枢(170)
27.外陵(171)
28.章门(171)
第七章温里穴
1.龙颔(135)
2.三角灸(135)
3.大横(136)
4.腹结(136)
5.胃俞(137)
6.气海俞(138)
7.大肠俞(138)
8.关元俞(139)
9.会阳(140)
10.关仪(140)
11.地机(140)
12.漏谷(141)
13.大都(142)
第八章平肝息风穴
12.长谷(104)
13.食窦(104)
14.腹哀(105)
15.接脊(105)
16.四缝(105)
第五章益气壮阳穴
1.百会(107)
2.石关(108)
3.商曲(109)
4.神阴(109)
5.气海(110)
6.石门(111)
7.关元(111)
8.胃上(112)
9.大巨(112)
三.理气穴
1.膻中
2.期门
3.日月
4.章门
5.肝俞
四.理血穴
1.太渊
2.膈俞
3.次髎
4.血海
5.三阴交
6.隐白
五.调肠穴
1.天枢
2.大肠俞
六.安神穴
1.神门
2.内关
3.心俞
七.止痛穴
1.印堂
2.下关
3.颊车
4.落枕穴
5.肩井
6.天宗
7.腰痛点
26.独阴(207)
第十二章利水通淋穴
1.水分(209)
2.利尿穴(209)
3.中极(210)
4.水道(艺10)
5.曲骨(211)
6.三焦俞(212)
7.胞肓(213)
8.膀胱俞(213)
9.淋泉(214)
10.委阳(214)
11.箕门(215)
12.阴陵泉(215)
13.复溜(216)
4.颊里(68)
5.角孙(68)
6.耳尖(69)
7.颧髎(69)
8.肘尖(70)
9.温溜(70)
10.偏历(71)
11.阳溪(71)
12.二间(72)
13.臂间(73)
14.八邪(73)
15.大指甲根(74)
16.乳上穴(74)
17.腰俞(75)
18.昆仑(75)
19.外踝尖(76)
43.魂门(179)
44.痞根(180)
45.后腋(280)
46.上巨虚(181)
47.阳陵泉(181)
48.外丘(182)
49.中都(183)
第十章理气穴
1.太渊(185)
2.养老(186)
3.阴交(187)
4.隔俞(187)
5.竹杖(188)
6.阳刚(189)
7.间上(189)
14.大钟(217)
15.陷谷(218)
第十三章安神穴
1.安眠(220)
2.伴星(220)
3.燕口(221)
4.支正(221)
5.阳谷(222)
6.手逆注(223)
7.郄门(223)
8.间使(223)
9.内关(224)
10.灵道(225)
11.大陵(226)
12.臣觉(226)
20.八风(76)
21.内踝尖(77)
第三章止咳平喘化痰穴
1.天突(78)
2.气舍(79)
3.水突(80)
4.天府(80)
5.列缺(81)
6.小指尖(82)
7.璇玑(82)
8.华盖(83)
9.紫宫(83)
10.玉堂(84)
11.肋头(84)
12.胸堂(84)
13.俞府(85)
1.鼻交頞中(144)
2.发际(144)
3.神庭(145)
4.前顶(146)
5.本神(146)
6.率谷(147)
7.天冲(147)
8.后顶(148)
9.强间(148)
10.滑肉门(149)
11.筋缩(150)
12.太冲(150)
13.行间(151)
14.足心(152)
15.里内庭(152)
14.或中(86)
15.神藏(86)
16.灵墟(87)
17.神封(87)
18.气户(87)
19.库房(88)
20.屋翳(89)
21.膺窗(89)
22.云门(90)
23.中府(90)
24.周荣(91)
25.天溪(92)
26.祟骨(92)
27.灸哮(92)
28.定喘(93)
9.筑宾(28)
第二节清肺热穴
1.上星(29)
2.尺泽(30)
3.孔最(31)
4.鱼际(31)
5.虎口(32)
6.前谷(32)
7.百劳(33)
8.灸房(34)
9.身柱(34)
10.灵台(35)
第三节清肝胆热穴
1.阳白(36)
2.头临泣(36)
3.五处(37)
4.颔厌(38)
24.束骨(123)
25.太溪(123)
26.商丘(124)
27.公孙(125)
28.太白(126)
第六章补阴穴
1.肺俞(128)
2.膏育俞(129)
3.腰眼(129)
4.小儿龟胸(130)
5.脐上脐下穴(130)
6.大赫(131)
7.横骨(131)
8.照海(132)
9.然谷(133)
一:解表穴
1.风府
2.风池
3.太阳
4.大椎
5.风门
6.陶道
7.玉枕
8.大杼
9.当阳
10.颞颥
11.百虫窝
12.京骨
二:清热穴
1.小海
2.曲泽
3.尺泽
4.鱼际
5.阳陵泉
6.太冲
7.曲池
8.合谷
9.内廷
10.外关
11.支沟
12.耳尖
13.八邪
14.八风
7.劳宫(236)
8.后溪(236)
9.少泽(237)
10.少冲(238)
11.关冲(239)
12.中冲(240)
13.商阳(240)
14.少商(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