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
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
21世纪的中国正在焕发出强大的活力,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
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6%以上,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
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科技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的科技水平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5G网络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的社会发展也取得了显著进步。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
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平正在不断改善。
中国的文化发展也取得了显著进步。
中国的文化艺术不断发展,中国的文化影
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中国的文化正在走向世界。
21世纪的中国正在焕发出强大的活力,中国正在迈向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
中国将继续发挥其在世界上的重要作用,为世界带来更多的繁荣和发展。
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中国
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中国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距今整整80年了。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空前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它显示了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信心和力量。
它所昭示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精神,对20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五四运动——时代的号角人民的胜利五四运动是从一些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开始逐步发展为全国各阶层人民参加的政治运动。
它以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性质而成为时代的号角。
各阶层人民在运动中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气焰。
五四运动以人民的胜利而载入史册。
20世纪初,中国成为各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的对象,处于被“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境地。
由于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对中国的争夺,主要在日、美之间进行,其中,尤以日本帝国主义为甚。
这种形势至五四运动爆发前的几年变得愈加严峻。
1914年,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日本帝国主义认为,这是侵占中国的大好时机,当时被任命为驻华公使的日置益,还未上任,便得意洋洋地说:“战则大妙!”而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腐败无能,完全任日本帝国主义的摆布。
1914年8月,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8日,日本军舰出现在我国青岛海面;15日,日本对德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将胶州湾德国租界地无条件地交与日本接收;23日,日本对德宣战;派军在龙口登岸。
以后,日本又不断增兵。
至1915年,日本不仅拒绝从山东撤兵,反而进一步提出灭亡全中国的“二十一条”以及各项秘密条约,据此,日本在山东的权益大大超过了德国的势力范围,并通过袁世凯、段祺瑞卖国政府取得了在中国政治、军事、财政等更多方面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
因此,救亡图存成为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
面对国家主权丧失、民族危亡的形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苦苦思索中国的前途与命运。
在寻求建设一个光明的中国的路上,出现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具有忧患意识的先进人物。
他们首先从文化心理层面启发中国人民的觉悟,将救亡与启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趋势
产方式、 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形成很大冲击 。那么
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如何从哲学高度阐
明它发展的规律性 , 它对 我国未来 的社会政治结 构、 阶级结构变化有何影响, 还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四,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 的评价机制。
影响, 中国在这 一过程中如何定位 , 如何把握机遇 、 迎接挑战等等 。
( 和中国传统哲 学及现代 西方哲 学的斗争 三)
与融合将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传统哲 学和现代西方哲学是 2 世纪中国哲学界研究的三 0
马克思主义哲 学中国化的 根本 目的和基本途径
准, 也要看是否有 利于社会 的进步和发展。具体
说, 善主要是指符合 国家和人民利益 以及社会道德
要求的行为; 恶主要是指违背国家和人民利益 以及
辱观能否充分发挥其巨大的社会效应 , 关键即在于 广大公民能否通过港麓 , 升华到较高的道德境界。
第三 , 建立健全社会 主义荣辱观 的示范机 制。
条件下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 活等等。二是对经济
全球化的关注和反思。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 界经 济实践的一大趋势 , 这对 中国这个发展 中国家来 说, 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在这样 的大背景下, 中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全球化的实质 , 经济全球 化的背景 、 前途 、 结果以及对世界文明的发展 有何
行评价。加强评价机制 的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荣 道德品质状况和精神情操水平。从社会 主义荣辱 辱观的重要方 面。为此 , 需要确立评 价善恶 的标 观的角度分析, 道德修养包括两层含义: 一层含义 准。行为究竟是善 还是恶 , 既要 以阶级 利益 为标 是动态上的“ 下功夫” 即依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 , 求, 进行学习、 体验 、 对照、 反省等心理和实践活动; 另一层含义是指静态的“ 已经达到的功夫” 即经过 , 长期的努力之后所达到的道德境 界。社会主义荣
优秀共青团干部发言稿范文
优秀共青团干部发言稿范文优秀共青团干部发言稿范文篇一:优秀共青团员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叫贺丁一,来自高二(11)班。
很荣幸能代表受表彰的优秀团员在这里发言,此时我的心情无比激动。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同学向给予我们关怀的各位校领导,辛勤培育我们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努力学习、锐意进取,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今天的荣誉。
回顾过去,我们没有忘记,在这份荣誉的背后有着学校各级领导对我们的殷切关怀,有着各位老师对我们的淳淳教诲,有着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给予的无私帮助。
所以,请允许我代表所有受表彰的同学再次向你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五月的春风情深意暖,五月的花海流溢飘香,和着春潮,伴着夏韵,在花海灿烂夺目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五四”运动九十周年。
弹指一挥间,人类已昂首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中国战胜了衰落,走向振兴,挣脱了屈辱,走向奋起,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然而,人们不会忘记那划时代民族救之的“五四”爱国运动,更不会忘记那举起民族救之旗帜,开创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新纪元的先驱者,不会忘记革命战争的峰火硝烟,更不会忘记,为真理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们。
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振兴中华的责任,已经落到我们肩上,“五四”火炬已经光荣地传到我们手中。
中学时代,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我们知道,风雨会使我们变得强壮,挫折会使我们变得坚强。
成熟的思想和高尚的品质,来自于风雨的洗礼和生活的磨砺,我们要面对山峰,去欣赏它的风光,面对未来去争创人生的辉煌,这样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
在二十世纪,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上,中国共青团留下了英勇奋斗的足迹,做出了无愧于历史的贡献。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世纪,中国共青团,将以新的面貌,面向新世纪,以新的作为开创新的事业,在中华民族振兴史上继续谱写光辉的篇章。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是又一次科技革命,信息化应用水平是综合科技水平的反映,也是科技强国的需要。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直至跻身世界高新技术前沿国家,对发展我国的信息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建设的步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世界各国信息化发展对我国的挑战和机遇从世界发展来看,蒸汽机带动了工业化革命,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引发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又一场革命,是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的转折点。
世界的信息革命从1971年第一个微处理芯片的发明开始,甚或可以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的诞生算起,现代信息技术的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初形成。
80年代初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带来信息技术革命,90年代全球范围内又掀起了一次信息化的浪潮,整个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
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推进进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世界上第一台商品计算机在1951年为美国人口普查局所购;1954年美国财政部首次将计算机用于联邦公务员工资管理。
发达国家由此开始了漫长的信息化之路并取得了成绩,信息产业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特别是电子政务的崛起,更是引领着国家信息化快速发展。
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了“电子政务”的概念,此后,世界不少国家政府开始摸索电子政务建设的道路。
在信息时代,为了取得信息化社会的优势,各国都在奋力拼搏。
计算机的应用在发达国家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还构筑了“信息高速公路”,以此改变了时空观念,地球正成为“地球村”,这一点已经得到世界的认同。
信息产业是新一代的生产力,它不仅可以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还可对传统产业起到优化、催化和培增器的作用;信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也对各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信息化对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高度信息化的逐渐形成,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工业化生产,同时,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剧了世界各国间的经济竞争。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一)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一)当二十世纪临近尾声之时,经历长期政治动乱的中国终于恢复了元气,开始重新扮演她自记忆以来一直扮演的角色。
"述往事,思来者"。
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伟大的中国革命是这个古老的民族以其生命的痛苦为代价获得新生的悲壮的史诗。
这场持续至今的革命实质是中华帝国自前二二一年问世之后发生的第三次也是最大一次改版-----其三版宋元明清帝国作为一种高雅而孱弱的实验国家(类似柏拉图笔下由哲学家领导的"理想国")在西方帝国主义扩张的压力下迅速崩解;不屈不挠的中国民族以普遍野蛮化为代价重建适应西方国家关系体系的现代中华帝国-----这一新版的大样在正在进行的邓小平革命中已经最后成形。
在中国历史的这一阶段,领导宋元明清帝国长达千年的优雅的知识贵族因其无能被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交出统治中国的印信-----白话运动就是一个信号-----并在此后遭到历史的放逐;绚烂的中国文明亦随其载体的失位破坏殆尽(配合中华民族野蛮其体魄的需要)。
在残酷的内战中崛起娴于权力斗争的新一代王者-----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他们缔造了适应群雄逐鹿之"大战国时代"的第四版中华帝国-----人民中国。
第三中华帝国至其末期文极而敝,与生机勃勃的资本主义列强相比如同一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老人。
"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人者出,为了恢复古代中国的光荣领导族人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千百万热血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终于旋转了乾坤。
"泰山如砺,黄河如带",在大一统国家新生之日,我们不能忘记为了民族的复兴鞠躬尽瘁的五位伟大的中国人。
孙先生是再世的耶稣基督。
当华族困顿不堪之际,这位伟大的医生挺身救治一个在当时世人的眼里无药可医的民族,为此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正是其平生写照。
中国走向强大的四个阶段
中国走向强大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无“农”不稳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历代统治者都视农业为国家的根本,十分重视农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实现长治久安的目的。
比如历代政府都重视引进或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改进生产技术,兴修水利,编著农书,这就使得中国的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农业文明的表现其实就是手工业,因此中国手工业享誉世界。
不论是官营手工业还是民营手工业,都有着部门众多,品种齐全,技术水平先进,产品质量高等优点。
精美绝伦的丝织品,流光溢彩的瓷器,神秘漫长的丝绸古道,“丝国”、“瓷器大国”的美誉无不折射出东方古国的丰盈与富饶。
这种模式发展到康乾盛世时达到巅峰的状态,当时农业的发达首先表现在荒地的大量开垦、耕地面积的扩大。
1661年全国耕地面积为526万顷;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就突破了明代最高耕地统计数字,达到851万顷;到1725年(雍正年),全国耕地面积为526万顷;此时农业种植方法的进步,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广东部分地区收获早稻以后,又插晚稻;收获晚稻以后,再种油菜或甘薯,一年三熟。
江西土薄,早稻收获以后不能续种晚稻,就种荞麦,等等。
此时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一直主导着社会的进步。
第二个阶段叫:无“工”不强中国对这个概念应该体会更深,因为只有经历过、痛苦过,才能真正的醒悟。
近代的中国,正是在工业起步上慢了世界一个节拍,才倍遭西方列强的欺凌。
所谓:盛极而衰,乐极生悲。
中国就是在农业的巅峰时期才开始走了下坡路,当时处于盛世太平下的康熙开始闭关锁国,对清初已经萌发的工场手工业不是扶持而是严加限制。
例如对丝织业机户的织机数量、工匠人数、工资定额,冶铁业场主的采矿地点、炉数、产量、价格、运销地点等等都有严格规定;并课以高额税金。
采铜业的产品一度只许以成本价卖给官府,再由官府售卖。
还在佣工中另外实行一种保甲制,他们“日则做工,夜则关闭在坊。
而此时的西方社会已经开始迭代发展,通过工业革命把人类引入了大工业时代。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原创]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更是中国文化的世纪。
上个世纪百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中国人离不开自己的文化,只有具有坚实、鲜明的中华文化传统的现代化的现代中国,才能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文化就是人类创造性的实践和理论的结晶,它包含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生活样式和信仰习俗等,跟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密切相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就是历史的载体。
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它的文化主体性失落了的话,那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历史中断了,它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丧失了。
因此维护民族的文化主体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一点现在正受到巨大的挑战。
现在的挑战是:我们怎样在与强势文化的交流中,保持一种清醒的文化主题意识,即吸取对方的营养,又不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
事实上只有存在着差异,才有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不能像经济全球化、一体化那样,要求文化也要全球化、一体化,这样的全球化实际上是以强势文化去取代弱势文化。
中国要走向现代化,千万要防止走上土耳其那样自宫式的路,只有认真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走向现代化,那么我们这个现代化才是有根的。
“欲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
西方走向现代化的两大事件:一是文艺复兴:冲破欧洲中世纪神权决定一切的文化,倡导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化。
二是启蒙运动:在这过程中,大量汲取了东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传统是现代化取之不尽的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人文精神。
什么是人文精神?它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根本。
中国古籍里:“人为万物之最灵最贵者”。
先秦儒家思想家荀子把天地万物分为四类: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
”人为什么能治理万物呢?荀子认为关键就是人有礼义廉耻这样一种伦常关系。
这种关系确定了人有各自不同的地位和不同的分工,因此就能形成一个有效的群体,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
中国儒家的发展,分为先秦原始儒学、两汉儒学、宋明理学、近现代儒学四个阶段。
纪录片的大众化趋势----略论21世纪中国电视纪录片走向
在当代大众文化领军的电视文化景观下,纪录片制作呈现出强劲的大众化发展趋势,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所谓新纪录片运动发轫至今,其文化取向经历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抗、消解与融合的演化历程,纪录片一直在启蒙与娱乐、教化与审美的顾此失彼中彷徨迷惘。
21世纪中国纪录片将何去何从成为今天业界、学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精英”纪录片与“大众”电视文化的“中国因缘”溯本求源,纪录片原本是西方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用来探讨文化与社会问题的影像文献,它不以观赏和消遣为主要目的,而以反映社会、探讨现实为己任。
这种看法毫不隐讳地彪炳着纪录片的精英文化品位。
尽管国内也不乏《布达拉宫》、《德拉姆——茶马古道》这样的院线制作,但今天的中国,纪录片最大的载体仍然是广播电视这一大众媒介。
电视媒体最浅表的作用就是传播资讯和休闲娱乐,深层次的作用才是审美与启蒙。
以“精英”的态势来创作纪录片,以“大众”的品位被摆上电视柜台,电视先天的“大众”属性,主宰着原本自诩为“精英”的纪录片品貌,“门不当户不对”自然是一个令人尴尬而无奈的宿命。
脱胎于特定时期政治宣传与“教化”的纪录片(专题片)转世之后,正逢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精英文化炽热鼎盛时期的20世纪80年代。
启蒙思想与纪录片原始精神的邂逅,使纪录片无疑成为了那些知识分子张扬“精英文化”的有力载体,启蒙与审美也成了纪录片责无旁贷的主要职责。
20世纪90年代初,纪录片曾经有过短暂的辉煌。
上海电视台1993年创办的《纪录片编辑室》曾经创下36%的收视率,甚至比电视剧还要火爆。
同年开播的纪录片栏目还有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那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标识流传甚广。
随着这两个栏目的走红,纪录片栏目在全国各个省级电视台落地开花,一时间蔚为壮观。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内电视台逐步走向商业化,纪录片创作也逐渐走向衰落。
尽管至今仍有个别纪录片精品还不失时机地“灵光”乍现,但从中央到地方,纪录片节目的收视率还是一路狂跌,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败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走向世界的中国》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走向世界的中国》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我们的祖国母亲富强了!“卑躬屈膝祈求不到平等,崇洋媚外乞讨不来富强”这是治国真理。
在今后中国前进的道路上,会有艰辛和坎坷在等待我们。
来吧,同学们,让我们踩着二十一世纪的步伐,与祖国母亲一同腾飞,一起来看看《走向世界的中国》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查阅!《走向世界的中国》读后感1我喜欢读书,尤其是《走向世界的中国》这本书。
这本书讲述了中国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奋斗,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正跨着稳健的步伐,走向世界,走向辉煌。
我特别喜欢读《奥运会“零”的突破》和《北京申奥成功了》这两篇文章。
《奥运会“零”的突破》讲的是中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北京申奥成功了》阐述了中国北京申奥的艰难,最终取得成功的历程,充分反映了我们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中国在国际地位的提高。
我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而自豪。
每次读这两篇文章,都使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分……一百多年以前,侵略者的嚣张和猖狂已经一发不可收拾,中华民族被他们唾弃,被他们称为“东亚病夫”。
其实,难到不是吗?在全世界都在为奥运会欢呼时,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在签署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一直到奥运会举办了近十届,我们才送出第一名运动员,但没进复赛就退场了,在外国人眼中,中国——清政府不过就是这个仓促而来又悻悻而去的唯一的一个运动员的缩影罢了。
于是,接下来的半个世纪,我们一直被“东亚病夫”这个耻辱的帽子压得抬不起头、喘不过气来。
但梦始终在觉醒着,朋友,记住这一天吧,1984年7月29曰,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二十七岁的选手许海峰最后三声响亮的枪声,挑破了阴云,唤醒了这片大地上空的太阳。
第一枚金牌被在奥运会史上从未得到过金牌的中国选手夺得了。
中国健儿以此举干净利落的洗刷了旧中国“鸭蛋”的屈辱。
“零”的突破,“东亚病夫”这个辱名的烟消云散预示着中国正在重振雄风。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亿万人的心情随着李小双的720度翻滚而翻滚,跳水小将伏明霞跃入水中的一瞬间被永远地载入了世界《吉尼斯记录》。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转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转型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西方历史是一个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时代,也值得关注。
清末民初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也是近代中国重要的转型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社会的沉沦与进步共生。
工业文明从内外两个层面冲击传统中国。
中国社会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沉沦的同时,因为中国近代化的全面展开得到升华。
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迅速发展。
这也为中国社会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了必要的准备。
二是传统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并存。
中国近代化进程大大加快的同时,封建专制制度虽然被推翻,民国建立、约法颁布,但是仍然出现帝制复辟的逆流,整个中国仍然处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一再出现迅速发展的势头,但仍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民主科学日益被中国社会各阶层接受,但专制独裁、愚昧落后的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文化仍然占统治地位;社会生活呈现中西合辟、土样并存的局面。
三是多重统治区域的分立导致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呈现出多形式、多线条的发展姿态。
2.依据:从现实热点看,今年(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同时也是民国建立、清帝退位和临时约法颁布100周年。
国共两党都高度评价辛亥革命。
从当今社会看,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很多问题需要突破与变革。
百年前清朝与民国政府的治乱得失,对现实中国很多启示。
从命题人角度看,丁贤勇教授对江南区域史、民国浙江史、近代交通史颇有研究。
李学功教授对孙中山思想、南浔为代表的晚清民国江南市镇变迁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湖州有研究。
陶水木教授对浙江商帮与近代金融、辛亥革命、康有为对外开放思想、自治运动、浙江地方史等有研究。
从教材角度看,涉及必修一辛亥革命、民国建立、清帝退位和临时约法颁布,必修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两大时期以及相应的社会生活变迁,必修三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和选修四人物孙中山的革命理论与实践。
二十一世纪发展趋势
钱正喜
一、全球化趋势
• 经济全球化 ——WHO •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范围内统一运作
的一种经济,无论资本流动、劳动力市场、 信息传送、原料提供、管理和组织等均实 现国际化,亦称“全球的网络化”。
•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
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 来和相互依赖所代替了。”
来,真正意义的市场经济开始
保罗·皮尔则
权利和财富
广告
流通环节
制造商
代理商
批发商
零售商
消费者
制造商
零售商
消费者
制造商
消费者
发现一:流通环节就是财富
• 有形财富土地、石油、机器 • 无形财富流通 • 中间商占据人类财富的60%——80%
发现二:消费者创造财富
• 人——生存——购买 • 劳动——挣钱——付钱 • 劳动——商场 • 上班——挣钱——买东西
——马克思
• “从一国经济走向世界经济成为当今人类发
展的主导方向之一,经济全球化不仅仅是 一个趋势,而且已经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 前的活生生的现实。”(《大趋势—改变我 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
——约翰·纳斯比特(美)
时间贫困与财务危机
• 计划社会:时间过剩,金钱不足,众人皆然 • 市场社会:赚钱、省钱、存钱、投资
雄厚实力
• 50年的历史见证了安利的成功,也见证了两个家
族两代人共同合作创业的历程。在著名财经杂志 《福布斯》(Forbes)2004年全美最大100家私 人企业排名中,安利名列第19位。在2003年1月 美国季刊杂志《家族企业》全球最大200家家族 企业排名中,安利名列第104位。2003/04财年, 安利机构全球销售额跃升至62亿美元。
论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发展前景
论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发展前景随着特朗普四年任期的结束,不少与美国有贸易往来及关心关注中美关系的国人松了一口气——强硬的打击似乎可以暂告一段落,稳定伴随着竞争仿佛将要再次成为中美关系的主轴。
然而,这种平和的氛围是否只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假象?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考虑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将要有怎样的发展,将会面临怎样的挑战,以及怎样战胜这些挑战。
毫无疑问,二十一世纪会是中国综合国力稳固而持续上升的一百年。
从清朝末期到民国初期,中华民族饱受的屈辱化作了奋发向上的动力;抗日战争唤起的民族魂觉醒了中华民族欲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魂;建国初期艰苦的岁月指引了改革开放的康庄大路。
十三亿中华民族子民用他们辛劳工作的汗水,积累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博弈的资本筹码。
可以说,截止到二零二零年,中国发展所需的原始积累已经完备,欠缺的是进一步发展的制度,人才和平台的打磨,而这些,都在近年来以惊人的速度走向完备。
可以负责任的说,从趋势看,中国领导世界是必然的走向。
然而,定位和定义“领导”,是确定这一百年中国走向的重点。
依笔者看,所谓的中国领导世界,并不应该是美国式的价值观输出和罗马帝国式的加盟式领导,而是基于人类共同命运的,互利互惠的交互式领导。
随着气候变迁的加剧,自然灾害尤其是疫病的频发,在可预见的将来,人类作为一个共同体,必然会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不论是治理大气污染,协调国家发展,或是探索外太空,都要求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而这,需要的恰恰是一个兼容并包,可以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领导者的出现。
这也正好是,中华文化所适应和推崇的思想。
一个崛起的中国,在强大自身的同时,必须要扮演好一个合作协调者的角色,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促进新的全球关系的形成,以相对和平的姿态,占据国际领导者的地位。
这个思路,也决定了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对世界的领导不能是霸权式的领导,而是怀柔的,协商的,合作的领导,也是多极的,强国间相互协商式的领导。
然而,即便中国有这样良好的主观意愿,既有的世界体系也不会轻易地接纳中国的革新。
[论文]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新趋势和新挑战
江西社会科学2015.72015年第7期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巨型发展中经济体,这是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国情。
首先,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总量增长率低但基数巨大,经济发达程度有限但老年人口规模巨大,城市化水平不高但流动人口规模巨大,这三个“巨大”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发展的主要态势。
此外,还有令人头痛的出生性别比问题,既是难题,也是隐患。
其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这个“发展中”不但体现在经济上,也同样体现在社会上;这个“大国”不但体现在人口规模、国土面积和经济规模上,也体现在地区、城乡、阶层发展的差异和社会矛盾的复杂性上。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分化和转型愈演愈烈。
伴随市场化改革、所有制结构调整以及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工人阶级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新变化,农民阶级人数不断减少,大量新社会阶层涌现。
伴随工业化、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劳动者的就业结构和就业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分配要素多元化使全社会的贫富差距显著拉大。
与之相伴随的还有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非均衡发展,相对贫困问题凸显。
本文拟对上述现象展开分析和讨论。
一、人口和家庭的结构性变化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两高一低”过渡型转变为接近发达经济体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现代型,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和新挑战■李文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呈下降态势,很快就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但由于户均人口减小、核心家庭和空巢家庭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大大削弱。
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加速时期,从农村劳动力中分化出来的农民工已经是中国新时期产业工人的主体;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分工的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以管理人员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中间阶层得到成长壮大,但总体上社会流动并不通畅,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还是底层过大、中层过小。
这种社会分化现象从差距不断拉大的居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特别是由于隐性收入因素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分化的“马太效应”。
21世纪的巨大变化及其影响
一、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几点变化每当提到21世纪中国的新变化,从我脑海中首先跳出来的就是人的变化。
变化1:年轻人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与父母辈的完全不同。
这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这代年轻人完全是“新新人类”,他们既没有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没有学会西方文化的真髓,基本上都是漂浮在水面上的浮萍。
我父母那辈的人很少有人离婚,但是现在的年轻人竟然搞出“今天结婚明天离婚”这么闹剧般的事情,简直让我这个80后都大跌眼镜啊。
我真的是想不通他们是在搞什么,婚姻在他们眼中难道就是过家家?变化2:中国的劳动力正由过剩走向短缺。
这个现在看来还不是很明显,不过已经有了苗头。
外媒估计中国到2025年后劳动力将出现短缺,我估计也差不多。
中国劳动力的短缺不是绝对数量上的短缺,而是市场供求的短缺。
大学生就业是最明显的例子,我国的经济水平明显容纳不了那么多大学生,因此大学生找工作难成了21世纪中国的新现象。
但是中国真的是各行各业的就业都饱和了吗?显然不是,许多企业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呢,许多工作还没人愿意去做呢。
变化3:中国蓝领的工资将超越白领。
在我看来现在蓝领的工资大致是同白领齐平的。
随着未来白领的“候补大军”越来越多,而愿意做蓝领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蓝领的工资超越白领的可能性非常大。
在就业市场上,想找一个有技术的蓝领比找一个普通的白领显然更加困难。
连送快递这种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工作的月收入都可以超越普通白领,我不明白为什么还有许多白领自诩清高洋洋自得?作为一名普通白领有什么好自豪的?你比别人收入更高还是权力更大?或许白领的工作环境比蓝领好得多,但是这只是暂时的现在的情况,现在好的大的企业的车间里都有空调的,一部分原因是遵守劳动法,另一部分原因是精密加工的需要。
变化4:中国农村的吸引力将逐渐逼近城市。
这点不太明显。
鉴于中国特殊的文化和中国老百姓的短视,大家普遍认为城里人比农村人的生活要好。
对于年轻人来讲城市的吸引力确实大于农村,但是年轻人终会成熟长大,理想终究会败于现实。
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及对策
钱茂伟提要:作者认为,未来中国史学将是一种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体系,在功能、视角、选题、形式、手段等方面出现新的变化。
而要建设新史学,必须对目前中国史学体制中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革新。
关键词: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作者钱茂伟,男,1962年生,宁波大学历史文化系副教授。
(宁波315211)20世纪是中国 新史学 的发展时期,尤其是经近二十年的蓬勃发展,中国的史学已以崭新的面目出现于世人眼前。
20世纪即将过去,新的一个世纪又将来临。
21世纪的中国史学将出现一些什么趋势,这是值得人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时代与史学要搞清21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特点,首先须搞清楚21世纪中国发展的特点。
21世纪虽未到来,但有两点是清楚的,一是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二是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国在近二十年已顺利地步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时期,21世纪将是中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时期。
在过去的20个世纪里,世界各地的联系,也由 分立 逐步走向密切。
近年来,随电脑联网的发展,世界各地信息联系出现一体化趋势。
在21世纪,世界各地的联系可以肯定将更趋密切,全球将出现一体化趋势。
因时代的变化,中国史学的发展也将出现新的变化。
从社会经济基础来说,80年代以前的中国以计划经济、以农业文明为主体;80年代以后,以市场经济、以工业文明为主体。
从国际环境来说,80年代前的中国是一个相对闭关自守的国家,80年代后是一个改革开放的国家。
这种时代特点,注定了21世纪的中国史学将在国际交往中求发展。
同时,史学将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中国史学将是一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史学体系。
新史学的最大特点是服务功能的转变。
服务对象的大众化,由 官用史学 转向 公用史学 ,将是一种不可遏制的趋势。
面向社会、服务大众,是新史学的基本宗旨。
中国史学一直是一种 官用史学 ,因为和政治联系太密切,所以时时出现风波。
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中国史学抛开了 官用 轨道,一度出现了所谓的 史学危机 。
21世纪中国发展趋势
欢迎共阅论21世纪中国发展趋势柴静:各位好,今天是公元2000年12月31号,这里是湖南电视台卫星频道《新青年》千年论坛的北大直播现场,现在是下午三点,距离21世纪的到来只以小时来计算了。
但是在今天开播前的一个分钟,我觉得下午还是很寻常,里的所有的人在一起谈论21段话,在1915年,站在这里问问自己,族,能否在下个世纪以自己最独特的文化跟历史的基因创造与发展。
首先请各位一起用掌声有请来自北大的着名学者,社会发展研究所的薛汉伟教授。
我们希望这一场真正的发问与问答能够成为新纪元的贺礼。
来,有请薛教授。
薛汉伟:《世纪之交》是我今天要讲的题目,世纪本来是计算时间的一个符号。
但是到世纪之交的时候,人们之所以那么重视它,跟一个原因有关。
就是世纪之交往往是划时代的标志。
15世纪和16世纪之交是资本主义时代到来的标志;18、19世纪之交是工业文明到来的标志;19、20世纪之交和20、21世纪之交这两次世纪之交,恰恰是两次技术革命达到高潮的时候,而每一次技一点,19世纪2021世到19现中国的统一,抵抗外国的侵略,也没有培育出一个强大的市场。
相反培育出了一个阻碍市场力量发育的官僚资产阶级,正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政府,一个有现代化趋向的强大的政府,实现了大陆的统一,开始大步地迈向现代化。
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我们当时都感到中国实现现代化已经为期不远,我们当时采取的是苏联模式,在苏联模式的计划体制下我们并没有培育出一个强大的市场,在中国的现代化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之后,我们却遇到了严重的挫折。
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开始了市场趋向的改革,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使得我们逐步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取得了连续近20年的高速增长,这两个条件现在开始在我们中国人的面前呈现,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强国梦。
在21世纪,我们是非常有希望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比1980年翻一番的的任务,我们到95到97GDP场经济变革。
面向二十一世纪妇女发展的文化背景
社会问题研究面向二十一世纪★孔静王旬 妇女发展的文化背景 二十世纪对于中国妇女运动来说是风起云涌、硕果累累的世纪。
从《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制定,到《妇女发展纲要》的出台,妇女发展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重视,妇女在政治、经济、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地位逐步提高,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能力不断增强。
站在世纪的交叉点上,我们为中国妇女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欣喜的同时,也要看到,在未来的二十一世纪,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化带来的思想文化变迁,中国妇女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肩负着对自身超越的历史使命。
一、挑战:来自二十一世纪首先是市场经济的挑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完善成熟起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的、竞争的文化特性,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争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使广大妇女在“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和竞争中获得了发展的强大动力。
但是我们看到,因为市场经济相信实力而不相信“眼泪”,曾被我国妇女引以自豪的高就业率正面临挑战。
我国几十年来实行计划经济“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使中国妇女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尤其对走向新体制、新文化的思想准备不充分。
许多妇女头脑中形成的“等、靠、要”的就业观念,以及在“高就业、低工资、低效益、低素质”的就业格局下依靠政策性、福利性保护捧上“铁饭碗”的心理定势仍然很牢固。
这种落后的就业观念、依靠意识与部分妇女的自卑、自弱、封闭、依附的传统文化心态不谋而合,却与市场经济要求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完全相悖。
这使女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
市场经济带来的道德文化的多元性、自由开放性和道德评价标准的宽容性,也给当前妇女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
部分妇女在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多重道德选择面前显得无所适从,产生了困惑,思想道德观念鱼龙混杂、良莠并存。
如何使外来文化本土化,以及怎样确立正确的道德标准,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文化背景下构建妇女思想道德体系的重大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二十世纪临近尾声之时,经历长期政治动乱的中国终于恢复了元气,开始重新扮演她自记忆以来一直扮演的角色。
"述往事,思来者"。
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伟大的中国革命是这个古老的民族以其生命的痛苦为代价获得新生的悲壮的史诗。
这场持续至今的革命实质是中华帝国自前二二一年问世之后发生的第三次也是最大一次改版-----其三版宋元明清帝国作为一种高雅而孱弱的实验国家(类似柏拉图笔下由哲学家领导的"理想国")在西方帝国主义扩张的压力下迅速崩解;不屈不挠的中国民族以普遍野蛮化为代价重建适应西方国家关系体系的现代中华帝国-----这一新版的大样在正在进行的邓小平革命中已经最后成形。
在中国历史的这一阶段,领导宋元明清帝国长达千年的优雅的知识贵族因其无能被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交出统治中国的印信-----白话运动就是一个信号-----并在此后遭到历史的放逐;绚烂的中国文明亦随其载体的失位破坏殆尽(配合中华民族野蛮其体魄的需要)。
在残酷的内战中崛起娴于权力斗争的新一代王者-----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他们缔造了适应群雄逐鹿之"大战国时代"的第四版中华帝国-----人民中国。
第三中华帝国至其末期文极而敝,与生机勃勃的资本主义列强相比如同一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老人。
"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人者出,为了恢复古代中国的光荣领导族人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千百万热血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终于旋转了乾坤。
"泰山如砺,黄河如带",在大一统国家新生之日,我们不能忘记为了民族的复兴鞠躬尽瘁的五位伟大的中国人。
孙先生是再世的耶稣基督。
当华族困顿不堪之际,这位伟大的医生挺身救治一个在当时世人的眼里无药可医的民族,为此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正是其平生写照。
在历史的最危急的时刻,蒋先生以其钢铁般的意志领导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终于赢得胜利-----正是八年抗战扭转了华族百年颓运。
临终之际,这位失败的英雄仍然念念不忘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国民族。
起身布衣,奄有天下,毛先生辉煌的一生就是一曲贝多芬的"英雄"。
当其战友沉缅于富强之梦的时候,这位旷代天才挥动手中的权杖,唤醒了华族心灵深处沉睡的伟大的理想,八亿人民为之如醉如痴。
他给族人造成巨大的痛苦,而其族人仍然尊之为神。
为了"中华之崛起"的理想,周先生投身革命、建军开国,终于在生前以其高度的智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
没有这位融黄老之"柔弱"与墨者之"无我"于一身的奇人,幼稚的大一统国家也许会因一位天才的即兴创作毁于一旦。
从政治迫害的痛苦中邓先生领悟出高贵的宽容,由此化解了中国革命带来的深重的戾气。
因其豁达的胸怀和坚定的意志,中国终于顺利地完成了商鞅变法以来最为成功的改革。
伟大的英雄以其多采的人生见证了华族生生不息的原始生命,正是这原始生命将激励中国人民在即将来临的二十一世纪创建更加辉煌的业绩。
近五百年的历史是基督教民族和基督教文明向全世界扩张的历史,现在已经到了退潮的时候了。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渡尽劫波的中国文明必如不死鸟浴火重生。
文明开化四千余年的华族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最为元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当前面临的困境早在中国民族之幼年时期即以其独特的形式发生。
两千八百年前的幽厉时代,周文明的"上帝"就随着中国民族心智之发育被迫"退隐",由此引发春秋战国以至秦汉之际五百余年的政治动乱。
在历史的阵痛中,与原始的天帝崇拜相适应的封建制度土崩瓦解而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终于在战国时代呱呱问世。
信仰危机孕育了历史上最早的哲学繁荣-----诸子纷纷起而创说,不懈地探索可以折服日益成长的"理性"的天道性理;而直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时,这场掀翻天地的伟大的宗教革命才尘埃底定。
此前的中国是"刑名之士"和权谋家的舞台;他们以世人为利欲"原子"设计优良的制度和政策,使华族在自然法则之机括中愈陷愈深。
而当这个饱经沧桑的民族终于大彻大悟之后,她就开始在历史文化精神的引领下学习超脱主宰为其订立的法则,从而长盛不衰达两千年之久。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必将从华族宝贵的历史经验中获得无尽的教益,而处于"失忆"状态中的中国似乎尚未意识到她对人类的责任。
七十年前,当胡适之发起"整理国故"运动的时候,古典中国学术文化可悲地沦为解剖台上的一具木乃依-----以"发扬国粹"为倡的所谓"国学"说穿了不过是运用西洋学术的解剖刀野蛮分解中国文明的外科手术-----真可谓焚琴煮鹤、糟蹋斯文。
当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之时,有着悠久的历史又融汇了印、西两大文化的中国文明负有特殊的使命。
近代西洋文明已经病入膏肓而二十世纪欧美最优秀的哲学头脑却不负责任地忙于疗治"哲学的脓肿"-----如果西洋文明在共产主义运动破产之后无法寻到针砭其弊的新的"反对派",迷茫的人类可能会莫明其妙地重蹈七千万年前恐龙之覆辙。
[!--empirenews.page--]作为近代世界之统治意识形态的启蒙思想可能在下个世纪遭到根本性的动摇-----眼下只是暴风雨之前的宁静。
"江河流日夜,代谢成古今",没有惊心动魄的革命就不会有一部思想的历史。
诞生于十八世纪之启蒙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基督教在"理性时代"之世俗形态。
作为文明的历史上最为高级的原始宗教,基督教有其十分独特的宗教性相-----号称"神言"的《圣经》即以全知全能之"上帝"的视角说书,具有使进入其情境之听从混一神我的魔幻效果。
十六世纪宗教改革的直接结果就是《圣经》由拉丁文译为各民族语言而人们无需通过教会即可直接与经典交流。
为天主教会拘囚千年之蛮族灵魂终于在日益成熟的"理性"的帮助下挣脱了枷锁,进入《圣经》情境以神自居,浑然忘其本身-----还从来没有一个文化系统将"人"之动物本能奉为神明。
西洋三大哲学民族之中,英国人以眼睛和下腹部思想,法国人以胸臆思想,德国人以大脑思想。
哲学创作之冲动乃蛮人征服世界之冲动的升华-----只有无法忍受天主教会繁文缛节的半开化民族才能哺育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思想。
黑格尔无非是精神宇宙之拿破仑第一,所以他对"马背上的世界精神"推崇备至。
英法启蒙思想家很有些精致的意思,勉强称为"哲学思想"----我们将洛克、卢梭之流尊为"思想家",同样可以将原始丛林中狼奔豕突之野兽尊为"实践家"-----如果不是因为人类六根未净,这样庸俗而浅薄的"思想"如何能够颠倒众生长达两百余年之久。
拜此辈之赐,"人"作为个体得到"自由"而作为全体则逐渐失去了"自由"。
何时启蒙思想家被公认为祸害天下之洪水猛兽,人类就长大了,开始学会自我控制。
启蒙思想,民族国家意识、自由民主制度三位一体之近代西方政治文化号称"终结了历史",究其实可能只是原始宗教、部落意识、部落民主制三位一体之早期蛮族文化在"理性时代"之修订版。
这一文化形态仍然葆有人类童年期文化所特有的淳朴而幼稚的特征,因此必然随着理性之发育而发生严重的危机,一如晚期的希腊、罗马文化-----按照维柯《新科学》的看法,西方文化在西罗马帝国覆亡之后重新开始一次轮回,这一轮回在某种程度上重复了第一次轮回的轨辙。
与高度成熟的中国文明相比,近代西洋文明尚处于理性发育的幼稚阶段。
以社会譬之航船,古代中国以其最优秀的人才掌握航舵,所以船虽不快却始终没有迷失方向;而近代社会则培训其高才如何添煤加油-----船行得飞快而任由"上帝之手"为之操舵。
近代西洋文明似乎尚未成熟到产生主宰心和自制力之阶段。
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意义之网"一定存在着极大的破绽,否则不可能出现所谓"生存危机"的问题。
应以老成的中国文明为基准重新认真地考察近代文明的历史发展,为之定位,从而为未来的人类编织一张与真[1][2][3]下一页实境况相符的全新的"意义之网"。
从事比较文明研究的汤因比博士最终将世界之未来寄望于中国文明,希望曾经沧海的华族在经历革命的痛苦之后仍能以天下一家的胸怀救治人类方殷之危机。
而中国尚未为其应当扮演的角色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统治第三中华帝国长达千年的知识贵族自从失位之后就象帕斯卡所说的"被废黜的君王",在良辰美景的回忆和时乖命蹇的现实之间无法获得心理的平衡。
"士"在古代中国代表了历史文化精神之自我意识,自觉地为其"上帝"布道,以人文化成天下-----没有这支贵族则华族必然失去全部的记忆及其高雅的气质。
职是之故,他们被赋予"四民之首"的崇高地位。
从宗教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这是某种终极形态之贵族化宗教,所以迥异于所有传统的宗教形态。
只有当"失忆"的知识贵族重新开始履行其神圣的义务,华族才能再次发生自我意识,从而恢复古代中国的伟大。
经历百年革命之后,斯文沦丧-----规划人民之文化教养此其时也。
中国民族乃一血气既衰之老大民族,苟失理想,必然深溺贪吝之习而不能自拔。
教化之功能即在使其心中之历史文化精神由无意识达于意识,从而焕发青春。
中小学教育乃实施教化之一大关节。
或可因势利导,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金庸武侠小说以及明清"四大奇书"取代现有的国文教材,泛读为主,培养年轻一代的古典文化修养以及理想主义精神。
晚清学者曾就小说与群治发表过精辟的意见,可惜从未落实,也许我们可以用文学作品的英雄形象取代雷锋以激发人民的文化道德理想。
只有当中国民族进入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之时的精神状态,才有可能为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开辟全新的道路。
国家领导人就更应当努力培养自身的文化修养。
当前我国国势蒸蒸日上,一如《大易》乾卦。
"群龙无首吉"-----领导人若能牢记"不敢为天下先",时时存着恬退谦让的心意,中国一定很有福气。
有志化解近五百年西方帝国主义扩张带来的深重的戾气,就应当努力做到"为国以礼",以示范的作用在东亚确立全新的以"礼"为核心的国家关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