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十一世纪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
我国新工业化发展论文
我国新工业化发展论文一、中国21世纪总体发展战略的确立(一)为什么要研究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我们国家已经制定了21世纪的近中期发展战略。
近期发展战略是:21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中期发展战略是: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当时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对于这一近中期发展战略,还必须有更深入更具体的认识和把握,即不仅要看到经济的增长,而且要看到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发展内容尤其是新旧支撑科技、新旧主导产业的演变与更替。
此外,还有更深刻的背景要求我们必须对21世纪的整个百年发展战略(相对而言即长期发展战略)有一个完整的设想与把握。
简单地讲,这就是正在兴起的世界范围的新工业革命向我们提出的要求。
在《文明的演进与新工业革命》、《论新工业革命》、《关于新工业革命的对话》(载《光明日报》2002年4月11日、5月11日、8月6日)等文章中,我已就人类文明演进的规律与历程、工业文明的危机与新工业文明的兴起做了较详细的论述。
大量事实表明,工业生产方式已陷于严重危机之中,新工业革命已在全球兴起,特别是新工业文明范畴的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人类文明将在21世纪实现向新工业文明的转变。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正是在新工业革命兴起的时代大背景下展开的,决不可忽视新工业革命的时代大潮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所以,从新工业革命的视野深入全面地研究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已成为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二)中国21世纪总体发展战略的确立原则第一,确立中国21世纪总体发展战略,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观和历史观。
大自然的进化在本质上是物质形态的进化,物质形态的进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场、基本粒子及其群体形式弥漫物质的物理物质;二是原子、分子及其群体形式恒星、行星的化学物质;三是细胞、机体及其群体形式生物圈的生命物质;四是人及其群体形式社会的人类。
物理物质、化学物质、生命物质和人类,形成了物质世界的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四个物质层次。
中长期发展规划
中长期发展规划引言概述:中长期发展规划是指对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在未来数年内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规划和安排的重要文件。
它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明确发展方向1.1 制定发展目标: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第一步是明确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等方面。
这些目标应该与国家或地区的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
1.2 确定发展重点:中长期发展规划需要确定发展的重点领域,如科技创新、教育改革、基础设施建设等。
这些重点领域应该与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相匹配,以实现最大化的效益。
1.3 分析发展趋势:中长期发展规划需要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包括经济形势、社会变化、科技进步等因素。
通过对趋势的分析,可以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
二、优化产业结构2.1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应该鼓励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包括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
这些产业具有较高的增长潜力和创新能力,可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2.2 调整传统产业布局:中长期发展规划需要对传统产业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市场需求和环境要求。
可以通过技术改造、结构调整等方式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3 加强产业链协同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应该鼓励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促进各个环节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通过加强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可以提高整体产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3.1 加大投资力度:中长期发展规划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
这些投资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3.2 提高建设质量:中长期发展规划应该注重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效益,避免盲目扩张和浪费资源。
可以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率。
3.3 推动智能化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应该鼓励智能化建设,包括智能交通、智慧能源等领域。
中国二十一世纪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二十一世纪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是跨世纪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历史的崭新一页――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工业、农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生活水平都比较落后的国家,为了迎接跨世纪的挑战,跟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步伐,还需我们为下一代铺上一条知识经济的高速公路,架起一座知识经济的桥梁。
马克思在《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一文中指出:“人与人全面的依存关系,受到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的力量支配”。
又说“在现代条件下,到底什么是自由贸易呢?这就是资本的自由流动的自由贸易,加速了社会革命”,也就是国家依赖世界市场,市场依赖自由贸易,贸易依赖经济发展。
而发展又靠什么呢?靠市场的拉动力,靠信息的推动力,靠人才的智慧力,靠科学的生产力。
总之,要靠人们的知识,知识就是资本,就是财富,就是生产力。
1998年以来,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曾五次强调知识经济的重要性,“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美国总统克林顿也曾四次强调了知识经济为美国的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美国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浪潮中,经济增长连续进入了第八个年头,有四分之一的功劳归功于信息技术革命,目前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依然充满活力。
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是否进入了知识经济发展时代呢?回答是还不具备知识经济条件,主要原因是:一是国民文化素质低,知识资本不足,人才资源缺乏;二是工业基础起点低,金融资本不足,自然资源缺乏;三是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无形资产流失严重有形资产浪费很大,知识产权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四是农业高科技水平低,农业基层地位薄弱,人均占有粮食还低于先进国家标准;五是市场机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与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为了探索进入知识经济强国之路,迎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高潮的到来,我们首先应做好知识经济的准备工作。
第一、准备阶段我国目前处于知识经济启蒙阶段,要改变“四低两不”的现状,还需做好起步前的准备工作。
中国制定十四五规划为未来发展设定目标和路径
中国制定十四五规划为未来发展设定目标和路径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国家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政府定期制定五年规划,而目前中国正在制定的是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即2021年到2025年的发展规划。
本文将讨论中国制定十四五规划的背景和意义,并探讨该规划为未来发展设定的目标和路径。
一、背景和意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国的五年规划制定可以追溯到1953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变革,五年规划成为中国政府重要的发展战略工具。
十四五规划的制定背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 经济转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时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制定十四五规划是为了引领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2.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当今世界各国争夺竞争力的核心。
中国制定十四五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3. 生态环境: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巨大挑战。
十四五规划将致力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绿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4. 社会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如养老、医疗、教育等。
十四五规划将关注社会领域的发展,提高民生福祉和人民生活质量。
二、目标与路径中国制定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目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以及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提高。
为了达成这些目标,规划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路径。
1. 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将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同时,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发展,推动制造业创新升级,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和竞争力。
2. 科技创新:规划将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的自主能力。
重点发展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前沿技术,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关于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探讨
8 战略实施的重大举措 .
2 世纪 8 年代初 ,改革开发 0 0
实 现 组 织 的 战 略 目标 是 组 如火 如荼 ,卫 星工 程 系统 布局基
面 、协调 、可 持续 发展 。”其 中 织 长 时 期 的 追 求 和 坚 持 不 懈 奋 本形 成 ,外部 环境 形 势发生 翻 天 “ 向拓 展 ,纵 向提升 ” 就是核 斗 的 任 务 。实 现 战 略 目标 必 需 覆地 的变 化 。长期 依赖 国家 计划 横
研究与探讨
《
关于发展
研 究探 :
◎兰州空间物理技术研究所 陈维忠
进 入 2 世 纪 以来 ,国际 国 内 机 遇 ,也 给组 织 的发 展 带来 新 的 1
战略 目标 是组 织 长期 奋 斗 的 形势发生 飞跃变化 ,中国经济进人 挑 战 和风 险 ;内部 环 境 的变 化则 追 求 。因此 战 略 目标 既要 切合 组
术 创新 与工 程化 转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由分 散求 与近 期工 作 的延续 性 ,又 要体 现 学 技术 的领 头 和权威 单位 ,负责
生存 向集 中求 发展 转化 。 ‘ 向 延伸 和 提升 。发 展 目标是 比较 宏 设 计建 造 了我 国第 一代 空 间环境 横
拓展 ,纵 向提 升 ’,拓 展重 点专 观 的 ,但 要 充分 体现 上 台阶 、上 模 拟设 备 ,为 我 国卫 星工程 研制
业 、社 会 中 应 当承 担 的 主 要 任
经济职能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 中必 位 和重 点 发展 方 向 ,统一 思 想 ,
方 面来 自社会 大 环 境 ( 部 环 项十分重要 的顶层设计工作 。 外
然面临一系列新 的问题 。这些问题 谋 化发 展 的必然 选 择 ,是 组 织一 务 、责任 和义 务 。而愿 景则 要 表
中长期发展规划
中长期发展规划一、引言中长期发展规划是指对一个国家、地区或者组织未来几年或者几十年的发展目标、战略和政策进行全面规划和安排的文件。
它对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背景、目标、战略和政策,并分析其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二、背景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通常是基于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和对国家发展需求的研究。
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之前,需要对国家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现状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同时,还需要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全球发展趋势,以便制定出符合国家实际情况的发展目标和战略。
三、目标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目标是指规划期内国家或者地区希翼实现的发展目标和愿景。
这些目标通常包括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等方面。
例如,一个国家可能制定了到2030年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目标。
这些目标需要具体、可衡量的指标来进行评估和监测,以确保规划的实施和达成。
四、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战略是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所采取的重要措施和路径。
战略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
例如,一个国家可能制定了发展新兴产业、加强教育培训、推动科技创新等战略,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这些战略需要具体的政策和行动计划来支持实施,并进行定期的评估和调整。
五、政策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政策是指为实现目标和战略所制定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这些政策通常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领域。
例如,一个国家可能制定了减税降费政策、扶持创业就业政策、加强环境保护政策等。
这些政策需要具体的法规和实施细则,并通过各种手段来推动实施,如宣传教育、财政支持、监督检查等。
六、重要性中长期发展规划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促进各部门和地区的协调合作,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
其次,规划能够引导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长期发展规划
中长期发展规划标题:中长期发展规划引言概述:中长期发展规划是指一个组织或者国家为了实现长期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战略性计划。
它涉及到全面的发展方向、目标、策略和措施,是组织或者国家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一、明确发展愿景和目标1.1 确定长期发展愿景:中长期发展规划首先要明确组织或者国家的长远发展愿景,即未来希翼达到的状态或者地位。
这个愿景应该是具体、可行且具有吸引力的,能够激励所有相关方积极参预。
1.2 设定可量化的发展目标:在明确愿景的基础上,中长期发展规划还需要设定具体的发展目标。
这些目标应该是可量化的,具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和衡量标准,以便评估和监测发展发展。
1.3 确定战略路径:为实现愿景和目标,中长期发展规划需要明确定义战略路径。
这包括确定发展重点、优先领域和关键措施,以确保发展规划的实施有效。
二、分析现状和挑战2.1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中长期发展规划需要对宏观经济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国内外经济形势、政策环境、市场竞争等因素。
这有助于规划者更好地把握发展机遇和挑战。
2.2 内外部资源评估:评估组织或者国家内外部资源的现状和潜力是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一环。
这包括人力资源、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评估,以确定发展的基础和制约因素。
2.3 风险管理策略:在分析现状和挑战的基础上,中长期发展规划还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
这包括对可能浮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风险对发展的影响。
三、制定发展策略和措施3.1 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发展目标和现状分析,中长期发展规划需要制定产业结构调整的策略和措施。
这包括优化现有产业布局、发展新兴产业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等方面。
3.2 人材培养和引进:人材是推动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中长期发展规划需要重视人材培养和引进。
这包括制定人材培养计划、建立人材引进机制和激励政策等。
3.3 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动力,中长期发展规划需要重视创新驱动发展。
这包括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创新创业、建立创新支持体系等方面。
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崛起和发展
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崛起和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中国在过去的30年中一直处于快速增长和崛起的轨迹。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贡献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其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强国之一。
本文将从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的崛起和发展。
一、经济中国的崛起和发展跟其庞大的经济体密不可分。
从1980年代末到现在,中国以连续高速的经济增长而著名。
在2000年左右,中国的经济体尺寸开始扩大。
到2010年左右,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其国内生产总值(GDP)排名世界第一。
除此之外,中国现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国,举凡电子产品、机械设备、汽车、食品等国际贸易都受益于中国的巨大需求。
跟中国的崛起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是政府政策的调整和改革。
改革开放政策使国家经济成长发生质的转变。
中国政府对外直接投资与建设“一带一路”也迅速推进,扶持和帮助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更大的影响力。
二、科技中国政府已经明确表示,要把国家推向世界科技领域的第一线。
在发展科技方面,中国已初见成效。
在2010年以来,中国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专利申请迅速增长,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双眼注视世界上最重要的科学和技术领域。
中国的人工智能(AI)技术尤其得到了重视和支持。
多家中国公司专注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开发,企业在解决人工智能应用和规范化等方面得到了政府大力支持,意图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的执行者。
三、文化中国的崛起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和科技领域,同时他们丰富的文化也在不断地扩大影响力,这也是中国大力宣传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古老、深刻、多元的文化悠久历史可谓是人瑰宝中的瑰宝,随着中国通往世界的拓展,越来越多的鲜明中华文化成为引领世界潮流的文化灯塔。
同时,中国的大量的外交活动也促进了国家间的文化融合。
总结在中国的崛起和发展中,中国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和创新的精神,勇敢地探索新的经济方式。
在30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已形成了一套独一无二的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
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作者:习近平来源:《新长征》 2021年第1期习近平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多次主持召开会议、作出大量指示批示,推动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同时,我也结合疫情防控对涉及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思考。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次疫情也是百年不遇,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已经越过拐点,但疫情全球大流行仍处在上升期,外部形势非常严峻,我们要切实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决不能让疫情卷土重来。
同时,我们要举一反三,进行更有长远性的思考,完善战略布局,做到化危为机,实现高质量发展。
下面,我着重从发展战略角度讲几个问题。
第一,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关系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
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形成了市场和资源(如矿产资源)“两头在外”、形成“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对我国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几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这次疫情可能加剧逆全球化趋势,各国内顾倾向明显上升,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可能出现重大变化。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当前应对疫情冲击的需要,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
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 万美元,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
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同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相结合,蕴含着巨大增长空间。
我们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
扩大内需和扩大开放并不矛盾。
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讲解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讲解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第一章预言1.1 本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
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南北差距扩大等日益突出,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地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和走过的历程,认识到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2 制定和实施《中国 21 世纪议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要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国民经济放在第一位,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
中国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水平都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使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政府只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从国家整体的高度上协调和组织各部门、各地方、各社会阶层和全体人民的行动,才能顺利完成已确定的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在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 年翻两番和下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同时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国家长期、稳定发展。
1.3 1992年 6 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
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 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重要文件并开放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充分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反映了关于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
中国二十一世纪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二十一世纪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摘要本文对中国二十一世纪中长期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中国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战略方向和政策建议,旨在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在二十一世纪,中国需要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以应对国内外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并实现经济、政治、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通过分析当前的社会情况和国际形势,提出一些可行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
1. 基本国情分析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广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和众多的人口。
然而,中国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这些挑战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1.1 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这对社会保障、医疗服务和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需要加强老龄化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并鼓励人们延迟退休。
1.2 资源短缺问题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资源的需求量非常大。
然而,中国的资源供给相对有限,特别是在能源、水资源和农业方面。
中国需要加强资源的节约和利用,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并加强国际合作,确保资源的可持续供应。
1.3 环境污染问题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已经成为中国面临的重要环境挑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需要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律和监管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并引导企业和公众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基于对中国基本国情的分析,提出以下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
2.1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
中国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建立创新产业链,推动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保护,建设创新型国家。
2.2 加强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采取措施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
十四五及2021—2035年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阶段我国科技战略决策视角的研究
Research Approach on China's S&T Strategy Decision-making Research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and 2021—2035 Mid-& Long-term S&T Development Planning Period 作者: 封颖[1]
作者机构: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38
出版物刊名: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页码: 7-14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8期
主题词: 科技战略决策;"从0到1"式科技战略决策;2021—2035年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美
科技;国际科技合作
摘要:在我国科技实力与美国差距甚远阶段,我国科技战略决策的要旨在于追赶,本文界定下
的"中美研究视角"已足以发挥所需的追赶功能.但在中美科技竞争日趋激烈阶段,我国科技战略决
策的要旨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不仅在于短期内的兼顾追赶与引领,更在于中长期内的突破追赶、实
现引领.研究人员需要提前谋划、寻找新的研究视角,来帮助决策者冲破长期"追赶型"思维模式下
形成的惯性,并进而为我国科技战略决策成功转型,为"引领型"思维模式打下能力基础.本文为处理
我国科技战略决策主题补充了认识论视角,指出过往主流研究视角已不能充分回答"'从0到1'式科
技战略决策何以可能"这一中心问题,寻找新的研究视角已成为"十四五"及2021—2035年中长期
我国科技战略决策支撑中的当务之急,期许引起科技政策研究界对这一重要课题的深入探究.。
二十一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态势和变革走向探讨
呈下降趋势 。看来 ,我们 必须进一步根除共 产主
义急性病 ,至少准备用几个世纪乃至上千年 的时 问来进行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变革 。
共产主义评论》 杂志正式创刊、 总部设在雅典, 有
英、 俄文三种版本 , 西、 等等 。回顾进入新世纪 以 米的各个年份 ,大体都是这种发展态势 。由此可
马克思主义在 当代
二十一世纪世界社会主义
发展态势和变革走向探讨
奚广 庆
( 中国教育部 社会科学 司, 北京 1 0 9 ) 0 0 7
【 摘
要 】 当今 世界处 于大 发展 大 变革 大调整 时期 , 在这一 大的背景 下世 界社 会主 义发生 了历史性 的 变
化 。我 们必须 进一 步根 除共产主 义急性病 ,至 少准备 用几个世 纪乃 至上千年 的 时间来进行世 界社会主 义的历 史 变革 。 发达 国 家的社会 党和共 产 党从 本 国实 际 出发所进行 的渐进 式社会 变革 的探 索 ,在 思想
水平 , 已经发展到信息化、 全球化、 福利化 、 金融化 的新 阶段 。与此 同时,资本主义国家 的国际关系
个 多世纪 以来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变迁的
必然结果和集中表现 。
【 文献标识码 ] A
【 章 编 号 】0 8 4 92 1)400 .7 文 10. 7 (0 00 -050 4
中国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和对策研究
中国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和对策研究近年来,中国在经济、科技、教育、环境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然而,中国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人口老龄化、环境问题以及社会不平等现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需要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以确保可持续发展并实现未来的目标。
在经济方面,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中国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产能过剩和消费不足等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和加强消费驱动型增长。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为中国的发展创造新的机遇。
在科技方面,中国已成为全球创新的重要力量。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鼓励创新。
中国的互联网、人工智能和5G技术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为了推动创新,中国还建立了一批国家级创新中心和科技园区,并加强了与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并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以推动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
中国在教育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基础教育的普及化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然而,中国的教育体制仍面临一些问题,如教育质量不均衡、课业负担过重和创新教育不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动教育改革、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和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
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加强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环境问题是中国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快速城市化导致了严重的污染问题。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中国政府已实施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如减少污染排放、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此外,中国还加大了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并加强了与国际社会的合作。
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并推动绿色发展,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社会不平等问题是中国发展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战略研究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战略研究近年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战略成为了中国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这项任务涉及到国家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等多个方面,其背后的逻辑和思路同样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本文旨在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战略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背景和意义21世纪初,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既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期,也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
面对日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这个目标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1.经济方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数字经济,优化消费结构,深入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等;2.社会方面:全面建设人民幸福美好新时代,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实施人口战略,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3.生态环境方面:建设美丽中国,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工作等;4.国防外交方面:实施国家安全战略,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推进新型外交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涵盖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各个方面,旨在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强国家的竞争力,达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
这项任务意义重大,必须认真对待。
二、实现路径和策略要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必须有具体的实现路径和策略。
从宏观角度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重视。
1.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是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必须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加速创新型国家建设。
2.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服务业发展,在加快现代产业体系方面加大力度。
3.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方面,改善民生。
4.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保护资源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5.推进对外开放。
21世纪中国国际关系的战略走向
21世纪中国国际关系的战略走向第一章前言21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时代,国际关系因此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不断扩大。
本文将围绕21世纪中国国际关系的战略走向展开讨论。
第二章中国的国际地位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从GDP排名来看,中国已经超过了日本,在全球范围内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
而从人口规模来看,中国更是世界最大的人口国家。
这样的实力催生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希望与中国建立紧密的经贸关系。
第三章中国的战略走向在21世纪初期,中国提出了全球化的战略,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加强同各国的外交关系,推进亚洲区域合作。
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
例如,在联合国安理会中,中国始终是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各种重要国际组织中也都是重要成员。
除了加强国际合作,中国还在不断拓展自己的战略影响力。
其中,一项重要的战略是“一带一路”倡议。
该倡议旨在通过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经贸合作等方式促进沿线国家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战略地位。
第四章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在21世纪的国际舞台上,中国已经成为了国家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
来自东亚、欧洲、非洲、拉美和中东的各个国家都希望与中国建立稳定的外交关系,推动双方的合作与发展。
其中,与美国的关系特别突出。
作为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与美国的关系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
双方的贸易额已经高达数千亿美元,并且通过各种机制进行国际合作。
尽管近年来出现了一些贸易争端,但在全球化的方向下,合作仍然是双方的主流。
第五章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将变得更加重要。
在未来,中国仍将坚持多极化与国际化的战略方针,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加强同各国的合作,推动全球化进程。
与此同时,中国也将继续提高自己的国际战略影响力,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方式推进对外交往,提升自己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
中长期发展规划
中长期发展规划引言概述:中长期发展规划是一个国家或组织为了实现长期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战略性计划。
它涵盖了多个领域和方面,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
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能够为国家或组织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帮助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战略定位1.1 定义发展目标: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第一步是明确发展目标。
这些目标应该具有可行性和可量化性,并且要与国家或组织的整体发展愿景相一致。
1.2 确定发展方向: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时,需要明确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领域。
这可以根据国家或组织的优势资源、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来确定。
1.3 确立发展策略:为了实现发展目标,需要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这些策略应该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并且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二、经济发展2.1 产业结构调整:中长期发展规划应该包括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这可以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和促进产业升级来实现。
2.2 创新驱动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应该注重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这可以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培养创新人才和建立创新体系来实现。
2.3 加强国际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
这可以促进贸易自由化、扩大出口市场和吸引外资。
三、社会进步3.1 教育改革:中长期发展规划应该注重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这可以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育设施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来实现。
3.2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应该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这可以通过完善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制度来实现。
3.3 促进社会和谐:中长期发展规划应该注重社会和谐的建设,加强社会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
这可以通过加强法治建设、提高社会公平和促进社会团结来实现。
四、环境保护4.1 节能减排:中长期发展规划应该注重节能减排,推动绿色发展。
这可以通过加强能源管理、推广清洁能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
中国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和对策研究
中国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和对策研究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增长,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动力的转变,中国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对中国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国的发展现状分析1. 经济发展:中国经济近年来保持着较高速度的增长,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一方面,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加大;另一方面,经济结构不合理,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
此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2. 社会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面临着诸多问题。
例如,收入分配不均问题较为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不足,给普通民众带来了困扰;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
3. 创新能力:虽然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整体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高技术产业和知识产权保护仍然是一个短板,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这也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未来发展趋势分析1. 转型升级:中国经济正面临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转变。
这意味着要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推动经济由规模扩张为质量效益提升型的增长。
2. 科技创新:在未来发展中,科技创新将成为中国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中国已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3. 绿色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挑战。
未来,中国将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4. 开放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推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合作。
未来,中国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各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三、对策研究1. 加强改革创新:深化改革,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大国发展战略
作者: 邓勇
出版物刊名: 国际政治研究
页码: 34-40页
主题词: 发展战略;经济实力;东西方关系;美苏关系;军备竞赛;新思维;苏联;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新形势;戈尔巴乔夫
摘要: <正> 世界在变!这是当今时代人们的强烈感受,也是各国领导人和政策制定者所关注的焦点。
东西方关系的实质性缓和、军备竞赛意义的衰减、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的趋势、新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经济实力的上升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迅速发展——所有这些,汇成了当代国际生活中的主导潮向。
面对新形势下的世界发展大趋势,各个国家,尤其是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大国,都在纷纷调整内外政策,修定未来发展计划。
以经济实力为主体的综合国力竞争成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大国发展战略的着眼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二十一世纪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
(一)
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是跨世纪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历史的崭新一页――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工业、农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生活水平都比较落后的国家,为了迎接跨世纪的挑战,跟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步伐,还需我们为下一代铺上一条知识经济的高速公路,架起一座知识经济的桥梁。
马克思在《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一文中指出:“人与人全面的依存关系,受到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的力量支配”。
又说“在现代条件下,到底什么是自由贸易呢?这就是资本的自由流动的自由贸易,加速了社会革命”,也就是国家依赖世界市场,市场依赖自由贸易,贸易依赖经济发展。
而发展又靠什么呢?靠市场的拉动力,靠信息的推动力,靠人才的智慧力,靠科学的生产力。
总之,要靠人们的知识,知识就是资本,就是财富,就是生产力。
1998年以来,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曾五次强调知识经济的重要性,“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美国总统克林顿也曾四次强调了知识经济为美国的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美国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浪潮中,经济增长连续进入了第八个年头,有四分之一的功劳归功于信息技术革命,目前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依然充满活力。
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是否进入了知识经济发展时代呢?回答是还不具备知识经济条件,主要原因是:一是国民文化素质低,知识资本不足,人才资源缺乏;二是工业基础起点低,金融资
本不足,自然资源缺乏;三是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无形资产流失严重有形资产浪费很大,知识产权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四是农业高科技水平低,农业基层地位薄弱,人均占有粮食还低于先进国家标准;五是市场机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与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为了探索进入知识经济强国之路,迎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高潮的到来,我们首先应做好知识经济的准备工作。
第一、准备阶段
我国目前处于知识经济启蒙阶段,要改变“四低两不”的现状,还需做好起步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增加知识经济含量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强调对人民的终生教育”,对职工的“终生培训”,正规教育和职业教育并驾齐驱,培养出一批知识型管理人才,训练一批技术型职业工人,造成一批具有现代科学知识、能够自主创新,市场竞争力强的知识经济型企业家和科学家,建设知识经济人才库和科技园,为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做好人力资本的准备。
其次,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开辟利用信息资源,启动经济快速增长是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
没有信息网络传播和利用,要获得新知识,推广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网络技术的普及为发展知识经济提供了机会,中国的互联网络数据库,准备在二十一世纪竞争中赢得自己的国际领先地位。
全球化的今天是受创造和交流知识驱动的,信息技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
了新了机遇。
显性知识易于书面整理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则难于掌握,它存储在人们的脑海里,是人们取得经验的体现。
美国在过去四年中无形资产38%―62%,主要是知识资本增长的结果。
二十世纪经济发展速度面临最大的挑战,莫过于信息网络传播的速度和知识资本增加的需要。
再次,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何谓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含义、内容和特征是什么?是每个人都应明确和回答的问题,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
其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是:(1)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以知识为资本的经济发展模式,制造业转向知识密集产品,伴随而来的是柔性制造系统时代,在市场竞争中劳动力成本的作用降低了。
(2)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投资方向正由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倾斜,无形资产占的比重越来越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3)在知识经济的作用下,当代经济竞争正从有形竞争转向无形竞争。
产品中蕴含的知识量成为竞争的基础,决定胜负的关键,知识产权成为竞争中最有利的武器。
(4)在知识经济发展模式中,知识、科技先导型企业成为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的经济组织形式,代表未来发展的方向。
(5)建设以市场化、自由化、信息化、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体系。
因此,我们应提高对知识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认识,经济增长依赖于新知识的发现、传输和利用,知识经济最突出的现象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我们的思想认识不能停留在传统经济概念中,各级干部和每个企业领导者都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按照中国国情观察世界经济
发展动态。
在当今社会中,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知识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知识是科教兴国的本钱,世界有64%的财富是依赖于知识经济积累起来的,知识正在成为真正的资本和首要的财富。
因此,各级领导都应该重视知识人才,都要提高对知识经济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为企业内外创造知识资本的良好环境。
抓好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组织精干力量,在科技前沿不断开拓,建立由本国科技力量支撑的高精尖技术产业,集中力量,集中资金,加以突破,敢于面向世界参与竞争,并打进和占领国际市场。
第二,起步阶段
知识经济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开始时是信息技术革命,80年代兴起了高新技术革命,90年代国际竞争重点转移到经济科技领域,加快了经济知识化的步伐。
据专家估计,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从本世纪初5%―20%,提高到20年代至90年代的70%―80%,跨世纪时将提高到90%。
从上述情况看,我们国家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一番准备之后,我们才能循序渐进,开始起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高新技术园区,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以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大城市为依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中小城市工业进程。
以沿海带动中西部现代化发展步伐,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城乡一体化,形成一个跨学科、跨地域、上下贯通、左右联接、多种经济成份敢于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工业体系,逐步把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企业,把教育、科研和企业联接起来,再转
变为知识密集型企业。
国家鼓励科研人员把专利作为投资带到生产企业,放宽科研人员去企业任职和开发专利所得的报酬。
国家对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发创新产品的风险投资提供部分资助和税收方面的优惠。
国家要调整科研开发政策,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国家、地方、企业的科研机构打开壁垒,早期参与,共同研究,联合开发,使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缩到最短时间。
二、建立高新农业园区,加大农业开发投入。
为了长期稳定农业的基础地位,要制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村经济知识含量的政策。
制定农民采用先进实用技术,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
鼓励支持技术人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支持科技示范户、示范村、示范乡、示范县,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使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优质化、高产化、促进农业生产上质量、上档次、上水平,提高科技含量附加值。
政府财政重点保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推广普及,加速传统农业向科技型农业转变的投入,保证我国粮食生产尽快登上万亿斤的台阶,使种植业、养殖业和畜牧业有一个新的大发展,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能占有一席之地。
三、建立网络服务园区,发展基础设施产业。
知识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网络服务的基础实施,发展基础设施产业,必须加强企业内科研结构和企业外市场体系建设。
在跨世纪期间,要把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放在第一位:建立知识商品化的“催化剂”――信息互联网络。
知识不仅是个人财产,也是社会共同财富。
天空人间的信息高速公路。
就会使“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成为现实。
把人的知识作为商品进
入市场,封闭地知识成果交易和公开地科研成果转化,就会变成经济增长率成倍上升的“催化剂”,建立经济全球化的“顺风耳”――电话通讯网络,任各国的经济动态、商情变化、科技信息瞬间传遍世界,确保人类知识共享,促进经济不断发展,建立贸易自由化的“千里眼”――电视商业网络,在家庭走遍世界市场,与商家的贸易往来可在屏幕里完成,使商品流转速度加快;建立金融国际化的“流水阀”――资本市场网络,从国内到国际银行系统,从股票交易到债券市场都要有“流水阀”,维护世界经济新秩序,把筹集的资金向不发达国家倾斜,敦促全球经济平衡发展,建设世界经济新市场;建立国民经济“大动脉”――交通运输网络,把陆地、海洋、天空的立体交叉的高速公路网与世界各地联接起来,使各国之间的经济尽快接轨,互惠互利,更加健康快速发展;建立生产企业“先行官”――能源电力网络,加快水电、火电、风能、地热、潮夕、太阳能……等电网建设步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满负荷动力,为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更多的能源。
总之,我国“六大网络”系统设施建成后,将会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