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的中国

合集下载

21世纪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

21世纪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

21世纪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
1. 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在21世纪初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 奥运会:中国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国力和文化。

3. 太空探索:中国成为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并在2019年成功着陆了月球背面。

4. 高铁技术:中国研发了高速铁路技术,并建设了世界上最长的高铁网络。

5. 科技创新:中国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资,逐步成为高科技领域的领导国家。

6. 扶贫工作:中国持续实施扶贫工作,累计减贫
7.5亿人以上,贫困率从21.5%下降到0.6%。

7. 医疗卫生:中国逐步建立起全民医保体系,大幅提高了健康和医疗水平。

8. 环保保护:中国采取一系列环保措施,加强大气、水质、土壤污染防治,保护生态环境。

9. 文化传播:中国在21世纪积极扩大文化交流与传播,提升了文化影响力。

10. 国际地位:中国逐步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龙头,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更多方案和表率。

中国崛起21世纪的世界强国

中国崛起21世纪的世界强国

中国崛起21世纪的世界强国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逐渐崛起为世界强国,成为全球经济、政治和军事领域的重要力量。

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军事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崛起的原因和影响。

一、经济方面中国的经济崛起是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重要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中国的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和电子产品出口国。

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提出了一系列倡议和方案,如“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

中国的经济崛起为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为全球贸易和投资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政治方面中国的政治地位也随着经济的崛起而得到提升。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中国还积极参与地区合作组织,如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为促进地区和平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的政治崛起为世界政治格局带来了新的平衡和变化。

三、军事方面中国的军事实力也在不断增强,成为世界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致力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地区稳定。

中国的国防预算逐年增加,军事装备不断升级,军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还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军事崛起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地区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总结起来,中国崛起为21世纪的世界强国,不仅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在全球治理、国际事务和地区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全球经济增长和地区和平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21世纪中国的历史事件

21世纪中国的历史事件

21世纪中国的历史事件21世纪中国的历史事件中国的历史“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党执政方式的根本性的历史转变。

今天给大家整理了21世纪中国的历史事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1世纪中国的历史事件一: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即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是全球性的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被称为“经济联合国”。

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拥有158个成员国,成员国贸易总额达到全球的97%。

该组织的主要职能是管理、组织、协调、调节和提供成员国贸易之间所产生的各种问题。

其宗旨是处理成员国之间贸易和经济事业的关系、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障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生产与交换为目的,努力达成互惠互利协议,大幅度削减关税及其他贸易障碍和政治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

2015年7月24日,WTO 达成1万亿美元的IT产品减免税协议;12月,世界贸易组织的50余个成员国达成近20年来规模最大的关税减让协议,取消对201项IT 产品1.3万亿美元贸易的限制。

2016年1月18日,世界贸易组织发布机构报告,再次裁定欧盟对中国部分钢铁紧固件反倾销措施违反世贸规则。

21世纪中国的历史事件二: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由于印度洋板块在以每年约15cm的速度向北移动,使得亚欧板块受到压力,并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

又由于受重力影响,青藏高原东面沿龙门山在逐渐下沉,且面临着四川盆地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

最终压力在龙门山北川至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造成了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20千米,与地表近,持续时间较长(约2分钟),因此破坏性巨大,影响强烈。

震源深度5;12汶川地震是一次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10~20千米,破坏性巨大。

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地震发生在60千米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浅源地震大多分布于岛弧外缘,深海沟内侧和大陆弧状山脉的沿海部分,大多发生在地表以下30千米深度以上的范围内;而中深源地震,最深的可以达到650千米左右,并且形成一个倾斜的地震带;;称为本尼奥夫带。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历史变迁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历史变迁

一、进入二十世纪前夜的中国现状
• 1.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 2.戊戌维新运动(1898年6月--9月) • 3.义和团运动(1899年秋--1901年9月7日) • 4.八国联军入侵(1900年--1901年9月7日)
4.八国联军入侵(1900年–1901年9月7日)
公 元 1900 年 8 月 14 日 最终清廷与包含派兵 (清光绪 26 年)英、法、 八国在内 的 十一国签订 德 、美、日、俄、意、奥 《辛丑条约》,赔款最多, (指奥匈帝国)等国派遣的 签订国家最多,并丧失多 联合远征军,为镇压中国北 项主权。影响所及,清帝 方义和团运动而公然入侵中 国内部及远东(满洲平原) 国。八国联军的行动,直接 之权力平衡,亦受重大冲 造成义和团的消灭,以及京 击,间接导致清廷衰落、 津一带清军的溃败,迫使慈 俄日冲突升级等变化。 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往陕西西 安;
4.八国联军入侵(1900年–1901年9月7日)
并以献身的精神,努力从仿佛一片黑暗的处境 中国难道真的难逃灭亡的命运吗?中国人难道真 从前面的情况可以看出:甲午战后相当中国 的要沦为任人宰割的亡国奴了吗?面对如此严峻的局 中为中国打开一条新的出路。这是当时中国先进分 人痛感“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 势,有志气的中国人并没有丧失自尊自信,没有因此 子最关心的中心问题。比起它来,其他问题只能处 也”。中华民族已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救 消沉下来,而是继续苦心焦虑地寻求如何救国救民的 亡”开始成为时代的主题。 于次要地位。 答案,
1.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昏庸的清政府 却 依掌 然握 沉很 醉大 在实 一权 片 的 歌北 舞洋 升大 平臣 的、 迷直 梦隶 中, 总 正督 在李 筹鸿 备章 庆暮 祝气 慈已 禧 深 太, 后一 的心 六只 十想 寿保 辰存 , 自 , 毫己 不手 意里 识那 到点 周实 围力 局 无 。 势意 是用 多来 么抵 险抗 恶强 ,敌 更 没有做应对突发事 变到来的准备,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一)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一)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一)当二十世纪临近尾声之时,经历长期政治动乱的中国终于恢复了元气,开始重新扮演她自记忆以来一直扮演的角色。

"述往事,思来者"。

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伟大的中国革命是这个古老的民族以其生命的痛苦为代价获得新生的悲壮的史诗。

这场持续至今的革命实质是中华帝国自前二二一年问世之后发生的第三次也是最大一次改版-----其三版宋元明清帝国作为一种高雅而孱弱的实验国家(类似柏拉图笔下由哲学家领导的"理想国")在西方帝国主义扩张的压力下迅速崩解;不屈不挠的中国民族以普遍野蛮化为代价重建适应西方国家关系体系的现代中华帝国-----这一新版的大样在正在进行的邓小平革命中已经最后成形。

在中国历史的这一阶段,领导宋元明清帝国长达千年的优雅的知识贵族因其无能被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交出统治中国的印信-----白话运动就是一个信号-----并在此后遭到历史的放逐;绚烂的中国文明亦随其载体的失位破坏殆尽(配合中华民族野蛮其体魄的需要)。

在残酷的内战中崛起娴于权力斗争的新一代王者-----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他们缔造了适应群雄逐鹿之"大战国时代"的第四版中华帝国-----人民中国。

第三中华帝国至其末期文极而敝,与生机勃勃的资本主义列强相比如同一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老人。

"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人者出,为了恢复古代中国的光荣领导族人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千百万热血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终于旋转了乾坤。

"泰山如砺,黄河如带",在大一统国家新生之日,我们不能忘记为了民族的复兴鞠躬尽瘁的五位伟大的中国人。

孙先生是再世的耶稣基督。

当华族困顿不堪之际,这位伟大的医生挺身救治一个在当时世人的眼里无药可医的民族,为此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正是其平生写照。

21世纪的中国崛起与全球地位变化

21世纪的中国崛起与全球地位变化

21世纪的中国崛起与全球地位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为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金融持有国。

如今,中国不仅是全球工业制造的主要基地和消费市场,也是世界各地的主要投资者、建设者和贸易伙伴。

中国的崛起,对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世界上最为人口众多的国家之一,中国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品生产国和最大的消费市场。

中国吸引了全球最大的外国投资,并且也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外投资国之一。

此外,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据统计,在2019年全球贸易中,中国占据了14.5%的份额,成为世界贸易格局中不容忽视的角色。

此外,中国也取得了一些非凡的成就,比如在高速铁路、5G电信、电动汽车等领域,中国已经处于领先地位,这些领域的创新将会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全球影响力。

中国还在太空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比如成功发射了自己的太空站和月球探测器。

从技术、外交、道德和文化上来讲,这些成就都彰显出中国强盛的实力。

在地缘政治上,中国也在不断扩大其国际影响力。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是主要发展中国家集团(G77)的领导国之一,也是东亚区域合作的主要推动者和参与者。

中国有着庞大的人口、宽广的领土和丰富的资源,这使得中国在多方面都有重要地位。

中国还与欧洲、非洲和拉美等地展开了广泛的合作,其中一些合作关系已经转化为经济上的互相依存,这种互相依存关系也使得各国之间更加紧密。

总体上,中国的崛起已经对全球地位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和地位将会继续增强,这也将会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需要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并且在推进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不断推进现代化。

同时,也需要更多地与国际社会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并推动共同发展。

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2019年文档

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2019年文档

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华民族始终如一的坚持重视教育。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被世界所瞩目,新世纪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强大,社会繁荣,人民幸福,因此必须长期不懈地加强教育进步,不断完善教育制度。

二^一世纪的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伴随着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也迫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也要发生相应的改变。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从发展初期的粗放型、高成长、劳动密集型,向以科学技术为中心,均衡发展的劳动集约型方式转换。

因此,就需要劳动力市场确保拥有一批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拥有创新能力的劳动者。

现代教育事业为此也必须不断完善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制度,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这对当代教育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一、我国传统教育观念从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看,中华民族始终如一坚持重视教育。

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倡导每个人都应该接受教育。

早在中国的战国时代,儒家就认识到教育在社会改造,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并一直强调“教化”的应用。

南宋的朱熹也提出了封建性的教育主旨“格物、致治、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但是,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存在“重农轻商,崇本抑末”观念,这种观念不仅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还对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国传统价值体系具有两大要素,一是“重视义、礼,轻视技、艺” ; 另一方面是“重义,轻利”。

前者促使劳心者和劳力者的界限分明,从而也导致科技产业在整个社会的地位偏低。

后者与中国几千年不变重农轻商,崇本抑末思想体系相结合,牢固的守护着小农经济结构。

在这种价值体系的影响下,间接的导致了近代中国在洋务运动中教育改革的失败。

二、近代日本的教育政策在近代史上,日本也和中国同样面对着西方文明和本国文化冲突的问题。

可是,明治政府不仅巧妙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还在推进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大量吸收、借鉴了西方文明的成果。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及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及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及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

中国在21世纪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人口大国,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始终秉持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推动完善全球经济金融体系,保护多边贸易体制,并在气候变化、全球卫生、反恐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着积极作用。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强亚欧非等地区的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南南合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和支持。

在解决人类问题方面,中国提出了许多可行的中国方案。

例如,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减贫事业,通过扶贫项目和组织国际减贫合作,帮助更多国家实现脱贫目标。

中国也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推广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加强环境保护,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贡献力量。

此外,中国在和平与安全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作出努力。

同时,中国倡导通过对话对抗、和平解决争端,推动国际社会建立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

总而言之,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并通过提出可行的中国方案积极参与解决人类问题,促进了全球和平、稳定与发展。

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崛起和发展

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崛起和发展

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崛起和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中国在过去的30年中一直处于快速增长和崛起的轨迹。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贡献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其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强国之一。

本文将从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的崛起和发展。

一、经济中国的崛起和发展跟其庞大的经济体密不可分。

从1980年代末到现在,中国以连续高速的经济增长而著名。

在2000年左右,中国的经济体尺寸开始扩大。

到2010年左右,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其国内生产总值(GDP)排名世界第一。

除此之外,中国现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国,举凡电子产品、机械设备、汽车、食品等国际贸易都受益于中国的巨大需求。

跟中国的崛起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是政府政策的调整和改革。

改革开放政策使国家经济成长发生质的转变。

中国政府对外直接投资与建设“一带一路”也迅速推进,扶持和帮助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更大的影响力。

二、科技中国政府已经明确表示,要把国家推向世界科技领域的第一线。

在发展科技方面,中国已初见成效。

在2010年以来,中国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专利申请迅速增长,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双眼注视世界上最重要的科学和技术领域。

中国的人工智能(AI)技术尤其得到了重视和支持。

多家中国公司专注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开发,企业在解决人工智能应用和规范化等方面得到了政府大力支持,意图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的执行者。

三、文化中国的崛起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和科技领域,同时他们丰富的文化也在不断地扩大影响力,这也是中国大力宣传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古老、深刻、多元的文化悠久历史可谓是人瑰宝中的瑰宝,随着中国通往世界的拓展,越来越多的鲜明中华文化成为引领世界潮流的文化灯塔。

同时,中国的大量的外交活动也促进了国家间的文化融合。

总结在中国的崛起和发展中,中国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和创新的精神,勇敢地探索新的经济方式。

在30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已形成了一套独一无二的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古老的文化在二十一世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时期,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空前绝后的成就可能为世界带来惊叹和惊奇,中国也将在未来展示出新的蓬勃生机。

当前,中国已经迈入世界经济的一线,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经济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正不断丰富自己的产业结构,加快市场经济发展步伐,加强高新技术行业研发,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全球经济活动中,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担负起了重要的责任,为世界创造出重要的经济价值。

同时,中国正在加强其社会结构优化调整,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社会进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通过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实现最低扶贫政策,应对灾害和其他重大社会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的药品管理、教育资源配置、社会福利等政策助力发展,为社会经济新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此外,中国在军事实力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强国之一。

如今,中国已经建立起一支强大的现代化军队,不仅在防御方面显示出强大的实力,也能够实现国家利益的维护和保护。

在国家安全领域,中国正在不断加强和改进自己的防卫能力,加强国家安全系统,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安全。

总的来说,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发达的社会结构,完善的政治机制和先进的军事技术,中国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维护着国家利益和发展。

中国在未来将会出现新的蓬勃生机,为世界经济带来更多的繁荣和发展,支撑世界的经济发展。

我们期待着未来的中国,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惊叹!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正在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这是一个令人期待的时代!在这一年代,我们将看到中国的发展取得更多的成功,中华文化的发展更加显著,中国经济的发展将迈向更高水平,中国人民将在新时代获得更多的幸福和持久的发展。

然而,中国在这一历史变革时期也面临着挑战,这些挑战应该面对,而这种面对往往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视角和新的机会。

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A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地位的新变化,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的表现及突出特点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出现较为显著和重大的变化。

第一,实力地位显著上升。

进入21世纪时,中国的经济实力还只在世界排第七位。

2008年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这一实力地位的变化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基础。

第二,除经济实力外,中国的军事、科技、软实力也持续上升。

军事上,20多年来我国的军费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由于如此大的投入,使我国的海军、空军等实力比20世纪90年代有显著的提升,军事活动范围扩大。

科技上,航天活动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令全世界华人骄傲,令整个世界刮目相看。

在软实力方面,我国发展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认可,成为不少国家试图仿效的样板。

国际上出现一定程度的汉语热,也说明我国的地位上升了。

第三,在我国实力和国际地位上升的同时,世界其他主要力量的国际地位持续下降,更加显示我国国际地位的显著上升。

比如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使美国的“民主、自由、人权、法制”旗手形象大打折扣,国际地位和声誉显著下降。

在美国国际地位下降的同时,俄罗斯实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下降,其经济实力正由二流国家沦为三流国家。

日本近20年来经济停滞不前,国内改革步履维艰,实力地位不进则退。

欧盟进入新世纪后停滞不前,经济发展勉强维持低速增长。

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虽然发展速度不慢,但其实力和国际地位始终无法追赶中国。

第四,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实力没有受到根本的伤害,国际地位不降反升。

世界普遍寄希望于中国率先走出危机,带领世界复苏。

中国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和银行系统的充足资本,使中国成为危机中世界少数的中坚力量。

中国银行和企业的实力和国际地位显著上升,海外收购非常活跃。

第五,十六大以来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发展”战略,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

21世纪是中国的时代

21世纪是中国的时代

21世纪的世界格局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伴随着所谓‘中国威胁论和中国世纪论也开始在世界流行,国民生产总值已经上升到全球第二的位置,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这在世界上也属奇迹。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经济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

在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向亚太地区移动的大背景下,21世纪将是中国世纪,但挑战不容小视。

对于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我们不能过于乐观,仅仅在经济上取到了巨大的成就不足以让我们成为世界上的强国,我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国际环境四个方面来阐述21世纪世界变迁中的中国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是否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在政治方面,国家的政治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成分,它包含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国内方面是指对内的能力,属于执政能力的范畴;国际方面属于久交的一部分。

中国政治力爱中国政治发展进程表现两重性特点优势和劣势并在,即中国政治对内保持强大的凝聚力,而国际社会对中国民主政治了解不多,使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感召力弱小。

从国内与国孙超比较的角度来看,中国政治力的国内动员能力强大,而国际动员能力弱小,这样的特点可能在相当长时期内很难改变。

因此强强中国政治能力建设既是提高中国政治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内部政治系统与外部政治系统相互交流的保证。

虽然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走上正规,未发生重大的变故,但国内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却存在极大的不完善性,对中国的稳定发展会带来潜在的危害。

首先政府重要官员的选拔普通民众参与度不高,而他们的考核又以GDP为重,普通民众的感受似乎对他们的升迁没什么影响。

往往官员为了自己的前途,大力发展经济而忽视了人民的利益,造成了中国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表现为:一方面,社会冲突的总量在迅速主升,制度内和制度外的社会冲突都呈现上升态势;另一方面,制度内的社会冲突在社会冲突总量中的比例在下降,相应制度外的社会冲突的比例在上升。

从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轨迹看21世纪的中国经济

从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轨迹看21世纪的中国经济

4历史地理三辑从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轨迹 看21世纪的中国经济*• 本文是向1994年10月在日本东京青山学院大学和联合国大学联合召开的*2[世纪中国》国际研讨会提交的论文,作者因故未能翁加。

邹逸麟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亠。

这种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绵数千年而不断,实 根植于稳定的农业经济基础之上。

因此农业 是中国人民赖以生存的产业,它有一万年左右的历史。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距今约七 八千年的河北武安磁山和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现的大量粮食遗存和农业工具,反映当时黄河下游地区农业已成为主要生产部门。

距今约六千年的仰韶文化和距 今四千年的龙山文化是黄河流域典型的新石 器时代文化,从其遗址中出土的谷物和农具数量来判断,已经脱离了农业的原始阶段。

距今约六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 和距今约四五千年的湖北京山屈家岭文化遗址都出土有大量稻谷遗迹和家畜遗骸,证明长江中下游和钱塘江流域进入农耕时代并不 晩于黄河流域。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都是农耕部落的首领。

夏商周的先人都是农业部族;秦汉以下农业始终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

总之,中华文明归根到底是一 种农耕文明,数千年来的社会变迁与农业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J一,中国的农业在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中做出过重大贡献。

第一,它一直承担着解决世界上1/3—1/4人口口粮问题的重任。

公元前后相当于卡国汉朝时,世界入口约有1・5忆,当时罗马帝国约有人口0.4亿,而当时的中国不包括今天的边区就有人口 0.5亿。

以后世界人口虽时有波动,但中国人口始终占世界人口的1/3—1/40十六世纪七十年代世界人口达到5亿,中国人口约有2亿。

十九世纪.下半叶世界人口到了 10亿,那时中国人口是4.5亿。

1975年世界人口已达40亿,中国人口为11亿。

1994年世界人口为56亿,中国人口为12亿。

目前全世界总耕地约206亿亩,而我国只有15亿亩。

今日中国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不能不是一个奇迹。

论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发展前景

论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发展前景

论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发展前景随着特朗普四年任期的结束,不少与美国有贸易往来及关心关注中美关系的国人松了一口气——强硬的打击似乎可以暂告一段落,稳定伴随着竞争仿佛将要再次成为中美关系的主轴。

然而,这种平和的氛围是否只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假象?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考虑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将要有怎样的发展,将会面临怎样的挑战,以及怎样战胜这些挑战。

毫无疑问,二十一世纪会是中国综合国力稳固而持续上升的一百年。

从清朝末期到民国初期,中华民族饱受的屈辱化作了奋发向上的动力;抗日战争唤起的民族魂觉醒了中华民族欲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魂;建国初期艰苦的岁月指引了改革开放的康庄大路。

十三亿中华民族子民用他们辛劳工作的汗水,积累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博弈的资本筹码。

可以说,截止到二零二零年,中国发展所需的原始积累已经完备,欠缺的是进一步发展的制度,人才和平台的打磨,而这些,都在近年来以惊人的速度走向完备。

可以负责任的说,从趋势看,中国领导世界是必然的走向。

然而,定位和定义“领导”,是确定这一百年中国走向的重点。

依笔者看,所谓的中国领导世界,并不应该是美国式的价值观输出和罗马帝国式的加盟式领导,而是基于人类共同命运的,互利互惠的交互式领导。

随着气候变迁的加剧,自然灾害尤其是疫病的频发,在可预见的将来,人类作为一个共同体,必然会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不论是治理大气污染,协调国家发展,或是探索外太空,都要求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而这,需要的恰恰是一个兼容并包,可以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领导者的出现。

这也正好是,中华文化所适应和推崇的思想。

一个崛起的中国,在强大自身的同时,必须要扮演好一个合作协调者的角色,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促进新的全球关系的形成,以相对和平的姿态,占据国际领导者的地位。

这个思路,也决定了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对世界的领导不能是霸权式的领导,而是怀柔的,协商的,合作的领导,也是多极的,强国间相互协商式的领导。

然而,即便中国有这样良好的主观意愿,既有的世界体系也不会轻易地接纳中国的革新。

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也由于目前世界

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也由于目前世界

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也由于目前世界城镇人口比例接近50%,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城市化推进到以大城市为主的第二阶段。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人口城市化也已开始了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即由以发展小城镇为主过渡到以发展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为主导的发展阶段。

但是,以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化道路怎么走,则需要认真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研究和吸取国际人口城市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尤其要研究和吸取人口城市化“拉美陷阱”的教训。

这是中国人口城市化发展到第二阶段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一、总体判断:中国人口城市化步入第二阶段人口城市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人口地理分布上的体现,当前世界人口城市化趋势仍在继续,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和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正驶人人口城市化快车道。

一般认为,人口城市化可粗略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村人口主要向中小城镇转移和集中,亦称之为乡村城市化;第二阶段,乡村和中小城镇人口主要向大城市转移和集中,形成以超大城市组带为主导的人口城市化;第三阶段,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和其他乡村迁居,称之为逆城市化。

从总体上观察,目前中国人口城市化已步人第二阶段,超大城市的发展主导着人口城市化的性质和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以微电子技术为前导的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发达国家开创了后工业化时代,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采取传统工业与现代工业并行发展的方针,大大加快了人口城市化进程。

据联合国人口司估计,1950年世界城镇人口所占比例为29.8%,1980年上升到占39.6%,2005年上升到占49.3%w,城乡人口差不多平分秋色。

中国人口城市化经过20世纪50年代的较快发展、60年代和70年代的徘徊不前、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推进,城镇人口比例已由1950年的11.2%上升到1980年的19.4%、1990年的26.4%、2005年的43%左右②,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21世纪的巨大变化及其影响

21世纪的巨大变化及其影响

一、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几点变化每当提到21世纪中国的新变化,从我脑海中首先跳出来的就是人的变化。

变化1:年轻人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与父母辈的完全不同。

这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这代年轻人完全是“新新人类”,他们既没有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没有学会西方文化的真髓,基本上都是漂浮在水面上的浮萍。

我父母那辈的人很少有人离婚,但是现在的年轻人竟然搞出“今天结婚明天离婚”这么闹剧般的事情,简直让我这个80后都大跌眼镜啊。

我真的是想不通他们是在搞什么,婚姻在他们眼中难道就是过家家?变化2:中国的劳动力正由过剩走向短缺。

这个现在看来还不是很明显,不过已经有了苗头。

外媒估计中国到2025年后劳动力将出现短缺,我估计也差不多。

中国劳动力的短缺不是绝对数量上的短缺,而是市场供求的短缺。

大学生就业是最明显的例子,我国的经济水平明显容纳不了那么多大学生,因此大学生找工作难成了21世纪中国的新现象。

但是中国真的是各行各业的就业都饱和了吗?显然不是,许多企业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呢,许多工作还没人愿意去做呢。

变化3:中国蓝领的工资将超越白领。

在我看来现在蓝领的工资大致是同白领齐平的。

随着未来白领的“候补大军”越来越多,而愿意做蓝领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蓝领的工资超越白领的可能性非常大。

在就业市场上,想找一个有技术的蓝领比找一个普通的白领显然更加困难。

连送快递这种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工作的月收入都可以超越普通白领,我不明白为什么还有许多白领自诩清高洋洋自得?作为一名普通白领有什么好自豪的?你比别人收入更高还是权力更大?或许白领的工作环境比蓝领好得多,但是这只是暂时的现在的情况,现在好的大的企业的车间里都有空调的,一部分原因是遵守劳动法,另一部分原因是精密加工的需要。

变化4:中国农村的吸引力将逐渐逼近城市。

这点不太明显。

鉴于中国特殊的文化和中国老百姓的短视,大家普遍认为城里人比农村人的生活要好。

对于年轻人来讲城市的吸引力确实大于农村,但是年轻人终会成熟长大,理想终究会败于现实。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和中国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和中国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和中国第一篇: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和中国专题七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和中国一、国际形势的特点对于当前大国关系和国际形势,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国际形势总体稳定。

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兴起1、2003年10月,高盛公司提出了一个“金砖四国”(BRICS)的概念,指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等四国正成为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国,并在报告中指出,在未来50年时间内,金砖四国将成长为世界主要的强大经济体。

2、2005年底,高盛公司又推出“新钻11国”(Next-11,简称N-11)——成长潜力仅次于金砖四国的11个新兴市场,包括巴基斯坦、埃及、印度尼西亚、伊朗、韩国、菲律宾、墨西哥、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土耳其和越南。

3、越南、印度尼西亚、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五个国家,并组合他们的英文首字母,称之为VISTA,又称“展望五国”,是继金砖四国后又一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

4、G8(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罗斯)会议的演变。

5、G8+5(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南非)的模式自2005年启动以来,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6、G20(发达经济体成员包括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盟。

新兴经济体成员包括中国、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南非、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俄罗斯、土耳其)(二)大国关系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1、美国(1)伊拉克战争对国际局势的影响——伊拉克战争导致美欧关系出现裂痕。

——美国和伊斯兰国家的关系会出现微妙变化。

——伊拉克战争严重损害到联合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威信。

(2)美国大选对美国外交战略的影响第一,美为其世界霸权谋求制度和保障、建立单极世界秩序的战略目标不会改变。

21世纪中国发展趋势

21世纪中国发展趋势

欢迎共阅论21世纪中国发展趋势柴静:各位好,今天是公元2000年12月31号,这里是湖南电视台卫星频道《新青年》千年论坛的北大直播现场,现在是下午三点,距离21世纪的到来只以小时来计算了。

但是在今天开播前的一个分钟,我觉得下午还是很寻常,里的所有的人在一起谈论21段话,在1915年,站在这里问问自己,族,能否在下个世纪以自己最独特的文化跟历史的基因创造与发展。

首先请各位一起用掌声有请来自北大的着名学者,社会发展研究所的薛汉伟教授。

我们希望这一场真正的发问与问答能够成为新纪元的贺礼。

来,有请薛教授。

薛汉伟:《世纪之交》是我今天要讲的题目,世纪本来是计算时间的一个符号。

但是到世纪之交的时候,人们之所以那么重视它,跟一个原因有关。

就是世纪之交往往是划时代的标志。

15世纪和16世纪之交是资本主义时代到来的标志;18、19世纪之交是工业文明到来的标志;19、20世纪之交和20、21世纪之交这两次世纪之交,恰恰是两次技术革命达到高潮的时候,而每一次技一点,19世纪2021世到19现中国的统一,抵抗外国的侵略,也没有培育出一个强大的市场。

相反培育出了一个阻碍市场力量发育的官僚资产阶级,正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政府,一个有现代化趋向的强大的政府,实现了大陆的统一,开始大步地迈向现代化。

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我们当时都感到中国实现现代化已经为期不远,我们当时采取的是苏联模式,在苏联模式的计划体制下我们并没有培育出一个强大的市场,在中国的现代化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之后,我们却遇到了严重的挫折。

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开始了市场趋向的改革,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使得我们逐步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取得了连续近20年的高速增长,这两个条件现在开始在我们中国人的面前呈现,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强国梦。

在21世纪,我们是非常有希望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比1980年翻一番的的任务,我们到95到97GDP场经济变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的中国,同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经济世界——网络经济时代。

网络经济是在信息网络化时代产生的一种崭新经济现象,网络经济是最为现代的经济形式,它以互联网这一特殊的形式为载体,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它不同于传统的工业、农业,是以数码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以新技术所驱动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

它是信息数字化的经
济,虚实结合的经济,直接化的经济,全新的经济。

伴随着传统经济结构的变迁,传统的社会结构也正在发生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交化,利益和权力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重新分配,形成了诸多不稳定的因素,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各种类型的危机在众多地域相继出现。

因此,如何认识网络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危机,以及政府应如何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所带来的危机
进行公关,己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政府的危机公关也因此由过去的非常态逐渐向常态转变。

论文首先对网络经济时代政府公关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对政府危机公关的相关理论研究,阐述了政府危机公关的哲学起源,并从风险社会的角度对政府危机形成进行了解释,相关的理论研究最后落脚于政府形象理论,支持政府危机公关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形象重塑。

然后论文集中分析了网络经济对政府治理的正负作用,指出网络经济既是对传统经济的一场变革,它的出现为政府职能更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加速了政府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又为政府治理带来新的挑战,即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各种危机有快速复制和无限扩大的可能。

论文的第三部分从技术层面上论述了网络经济
条件下的政府危机公关应该如何操作。

通过案例分析了网络经济时代政府在进行危机处理时的几种错误方法。

并对政府如何在网络经济时代进行危机公关提出了公关原则和操作要点。

最后分析阐述了在网络经济时代,政府在面对危机的时候如何对媒体和公众进行危机公关。

网络经济时代取代工业经济时代的过程,也正是工业时代的政府(即传统政府)向信息时代的政府(即现代政府)演变的时期。

现代意义上的政府面临着职能上的转变,即由管制型转向服务型,从政府规模上来讲,进一步缩小政府规模是大势所趋。

然而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各种突发事件导致的各种类型的危机又进一步加大了政府的压力。

因此,合理利用网络经济的便利条件改变政府应对危机的传统模式才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经济政府危机再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