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孙过庭《书谱》有感

合集下载

书谱 临帖心得

书谱 临帖心得

书谱临帖心得
《书谱》是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所著的一篇有关书法学习的理论文章,其中涵盖了孙过庭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心得。

在《书谱》中,孙过庭提到了临帖的重要性,以及他对临帖的一些看法和心得。

孙过庭认为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基础和关键。

他指出,通过临帖可以掌握古人的用笔方法和结构规律,从而为自己的书法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认为,初学书法者应该从基本点画开始,逐渐掌握每个字的形态和神韵,进而理解整个篇章的布局和气息。

孙过庭强调了选择好的范本的重要性。

他认为,选择优秀的范本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书法的精髓和韵味。

同时,他还建议学习者要认真研究范本,从用笔、结构、布局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领悟。

在临帖的过程中,孙过庭强调要注重笔法、字形和气息的把握。

他认为,笔法是书法的核心,要掌握正确的用笔方法和力度;字形是书法的骨架,要注重字形的准确性和美感;气息是书法的神韵,要通过气息的调节来表现出书法的韵味和情感。

此外,孙过庭还提到了一些临帖的技巧和方法。

他认为,学习者可以通过对范本进行整体观察和局部剖析相结合的方式,更好地理解范本的精髓和特点。

同时,他还建议学习者要注重实践和反思,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逐渐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书谱》中的临帖心得是孙过庭对书法学习的独到见解和体会,对于学习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认真学习和实践这些心得,
学习者可以更好地掌握书法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古代哲学对书学的启示以孙过庭“书谱”为例

古代哲学对书学的启示以孙过庭“书谱”为例

古代哲学对书学的启示以孙过庭“书谱”为例古代中国哲学在书学方面有着深刻的启示,许多经典著作为我们理解书学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孙过庭的《书谱》是一部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对古代哲学与书学的关系进行了独到的思考与呈现。

本文将以孙过庭的《书谱》为例,探讨古代哲学对书学的启示。

在《书谱》中,孙过庭首先提出了“识字为理”这一观点。

他认为,认识和理解文字是人类思维能力的基础,文字通过表达语言和思想,使人类能够相互沟通和交流。

这一观点源自于古代哲学家孔子的思想,孔子认为“知书达礼”是学习的基础。

这一观点对书学的启示是,书法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动,更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

通过书写文字,艺术家能够传递自己的心情和思想,与他人进行心灵的交流。

孙过庭在《书谱》中还提到了“道法自然”这一哲学观点。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和方式,人类应当遵从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对于书法艺术来说,孙过庭认为艺术家应该在创作过程中尽量顺应自然之道,追求笔墨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这与古代哲学家所倡导的“养生”观念相呼应,强调艺术家应该在养生的基础上进行创作,通过书法艺术来寻求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孙过庭还提到了“经世致用”这一理念。

他认为,书法艺术不能只停留在纸上,更应该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

艺术家应该关注社会实际需求,创作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作品,为人们提供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示。

这一观点对书学的启示是,书法艺术不能空洞和孤立地存在,应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为人们带来实际的益处。

孙过庭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他认为,书法艺术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传统的书法作品和技法,从中吸取精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与古代哲学家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相呼应。

通过学习和继承传统,艺术家能够积累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对《书谱》的浅析和感悟

对《书谱》的浅析和感悟

对《书谱》的浅析和感悟·陈俊杰·唐垂拱3年(687),孙过庭著《书谱》。

孙过庭,字虔礼,一说名虔礼,字过庭,唐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一作富阳(今浙江省)人,又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生于唐太宗贞观22年(648),卒于武则天长安3年(703),一说生于646年卒于690年。

出身寒微,幼时“不及学文”,成年“不及从事”,40岁任地位不高的官右卫胄曹参军,一说官率府录事参军,不久又遭议谗弃官,遂潜心于书法研究,以此自慰。

由于出身寒微,官职不高,当时名气不大,故而没留下确切的身事记载。

墨迹有《千字文》、《景福殿赋》,于垂拱3年(687)撰文并书《书谱》(又名《运笔论》)。

《书谱》流传始于宋代,宋徽宗亲书“唐孙过庭书谱序” 七字,此书为皇室内府所收藏,曾一度流入民间,至清朝又收入内府,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并有多种刻版传世。

《书谱》3700余字,共有47个自然段,分为 8个大段。

第一大段自《书谱》开头起,至“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追朔书法的源流,并对世人公认的几位祖师爷作一比较评说。

第二大段自“余志学之年” 起,至“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

”叙述自己毕生致力于书法研究及自己对书体、笔法、学习态度、方法上的认识体会,以供后学者采择。

第三大段自“又一时而书” 起,至“睹迹明心者焉。

”分析书法作品的优劣,是具有其特定因素的问题,不是固定不变的。

第四大段自“代有笔阵图七行” 起,至“非训非经,宜从弃择。

”自叙其《书谱》中的取材选择之精,详析其取舍范围及所尊崇之重点,也涉及所研究的书体——真、行、草——并对当代流传的伪劣产品给予驳斥,启导后学。

第五大段自“夫心之所达” 起,至“纵未窥于众术,断可极于所诣矣。

”说明书本无一定之体,随作者思想感情而变化风格;而思想感情之变化又必须与目前实际相结合,方能形神融合,心手相应。

推其本源,仍须在心精手熟上用功夫。

心精思则全局无遗,手熟练则下笔无滞,自然会言忘意得,翰逸神飞了!第六大段自“若思通楷则” 起,至“慕习之辈,尤宜慎诸!”指出书法之进步会与年俱增,但亦不可存偏激之见、自以为是。

《书谱》意义之我见

《书谱》意义之我见

《书谱》意义之我见《书谱》,孙过庭书法论著,原著分序、谱两卷,有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六编(六部分),内容涵盖了书法的各个方面。

是唐时最有影响力的书论著作,亦可谓历史上最早“书法概论”,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许多论点至今仍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书谱》更值得习书者研读。

下面,就将自己研读的一些见解公布预后,纯属一孔之见,全当抛砖引玉,敬请道友斧正。

《书谱》在书法发展观上,能运用唯物的、发展的、变化的观念看待书法的进步,反对一味厚古薄今。

他认为书法时风与发展水平,受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时代氛围的影响。

指出,虽然文字创造最初是为了记录语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书风亦会不断变迁,“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即,由醇厚变为淡薄,由质朴变为华丽,符合事物流变沿革的常规。

书法今不同古,古风质朴,今体妍丽,质朴因循时代发展而兴起,妍丽亦随世俗变化在更易。

书法贵在既能继承传统,又不背离时代潮流;既能体现时代风尚,又不混同时下弊俗,“文采与质朴相融合,有高雅的君子之风”。

列举了“东晋士人,互相陶淬。

至于王谢之族,郗庾之伦,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挹其风味。

” 即,东晋文人墨客,互相陶冶影响,到了王、谢族人,郗、庾之辈,他们的书法水平即使没有完全达到通神出奇的境界,也都有其时代风韵。

“去之滋永,斯道愈微。

”离开当时风韵的滋漫,影响渐远,书法技艺就愈加衰微的历史势态。

对书法本体的认知上,一,认为书法肇于自然,点画线条当“同自然之妙”,有象有势。

如,点有奔雷坠石之奇势,画似雁飞兽愕、鸾舞蛇惊之殊姿。

有的像绝壁险峰之态,有的犹如危崖枯木之形姿。

笔画重得像黑云欲崩,笔画轻得如秋蝉的翅膀。

笔势顺导如同泉水流注,笔锋停顿就像大山般安稳。

纤细般如同天涯升起月牙,疏落的如同银河布列的群星等。

学书谱,练书法,谈体会8——学书谱心得

学书谱,练书法,谈体会8——学书谱心得

学书谱,练书法,谈体会8——学书谱心得近期集中时间学习《书谱》,从《书谱》文章的内容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得:一、《书谱》全面客观科学的总结了有史以来著书家和孙过庭自己的书法经验。

《书谱》分别从《书家论》、《学书论》、《书牒论》、《运笔论》、《授书论》、《评书论》等六个角度对书法艺术的指导思想、书法艺术的目的作用,到书法艺术作品的构思设计、结字造形、运笔用墨、学书授书,进行了论述。

手笔之大,笔融之细,历代书论均无法比拟。

最为关键和重要的,还在于以往的书法理论大都没有挣脱玄学与神学的束缚,而孙过庭的书法理论彻底摒弃了玄学与神学,使中国书法理论步入了客观与科学的轨道。

二、《书谱》明确了书法的宗旨。

书法艺术的“书旨”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书法艺术的作用和目的是“达情表意”,书写情感是书法艺术活的灵魂。

“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这是孙过庭对书旨的进一步阐述。

“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情感的产生和表现是人的一种自然本能,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人会自发地产生出不同的情感,所产生的情感又会自然地以各种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表现犹如诗词一样,目的在于表现和反映一定的意境和情趣。

“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解决了中国书法艺术中一个最为根本的问题,即中国书法艺术的作用和目的是什么?中国书法艺术是用来干什么的?孙过庭认为,人的情感的产生和表现是人的一种自然本能,在这种本能的驱使下,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情感会自觉地反映和表现。

反映和表现的过程中,情感还会发展变化,发展变化最终会形成一种意境,这就是情感表现和反映的艺术规律。

书法艺术如同诗词文学一样,它的目的和作用也是用来抒发情感的,是用来反映表达意境的,书法艺术的目的和作用就是“取会风骚之意”。

书法艺术会什么意呢?会“风骚”之意。

什么又是“风骚”之意呢?所谓的“风骚之意”,就是诗词的意境、情感的意境。

作为艺术的书法,书法家书写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书写情感产生的本意表现出来,在表现和反映书写本意的过程中,书写情感还会发展变化,发展变化最终就形成了一种意境。

关于孙过庭和他的《书谱》(共5篇)

关于孙过庭和他的《书谱》(共5篇)

关于孙过庭和他的《书谱》(共5篇)第一篇:关于孙过庭和他的《书谱》关于孙过庭和他的《书谱》一、孙过庭的字与名名,是在幼年时由父母所起,供长辈呼唤。

按照古人的称谓习惯,姓名分别用于自称、作介绍、为人作传、或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字,是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时和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表示已成人,是供朋友称呼所取,表示对本人的尊重。

《书谱序》开篇有“吴郡孙过庭撰”,按唐人的称谓习惯孙过庭自己不可能以字相称,此处自称应为其名,在此有孙过庭自己的笔墨作介绍,当最为准确无疑。

据此可知其名为“过庭”,字“虔礼”。

另外,自己的长辈和尊者可以直呼其名。

又根据《宣和书谱》记载:“文皇尝谓过庭小子,书乱二王。

” 按照古人的称谓习惯,“文皇”不可能唤其字或号,一定是直唤其名。

这一点也符合以上说法。

再者,“文皇”在其名后以“小子” 相加的称谓,明显是古人尊者对卑者的贱称。

再者,根据窦臮《述书赋》下注云:“孙过庭,字虔礼,富阳人,右卫胄曹参军”的记载也作了进一步证实。

至于陈子昂《陈伯玉集》卷六《四部丛刊》景印明刻本《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并序》云:“呜呼!君讳虔礼,字过庭”。

和张怀瓘《书断·能品》云:“孙虔礼,字过庭,陈留人,官至率府录事参军”与以上说法有所不同,启功先生论及这一点列举了《四库提要》卷二十一,论及窦、张二书关于孙过庭名字问题云:“二人相距不远,而所记名字爵里不同,与《旧唐书》称房乔字元龄,《新唐书》称房元龄字乔,同一殆伪异,疑唐人多以字行,故各外所闻不能尽一”,这里就不再加以考正。

二、孙过庭的籍贯孙过庭《书谱》自云:“吴郡人”。

窦臮《述书赋》云:“富阳人。

” 张怀瓘《书断》云:“陈留人。

”朱关田先生根据《旧唐书·地理》所知,富阳汉时为富春县,晋改为富阳,隶属会稽郡,而会稽郡首府在今江苏吴县。

东汉时将吴郡划出,吴郡即今江苏吴县。

会稽郡移至山阴,即今浙江绍兴县。

因此窦臮所言富阳人与孙氏本人所说是同一地方。

孙过庭的《书谱》,文章书法俱佳,值得反复品读和认真临习

孙过庭的《书谱》,文章书法俱佳,值得反复品读和认真临习

孙过庭的《书谱》,文章书法俱佳,值得反复品读和认真临习孙过庭的《书谱》,文章书法俱佳,草法引以为范,灼见启悟后学。

千百年来,光辉依旧。

复读之,犹如循循善诱之长者,在提醒、告诫、启发、引导我们如何去正确地认识书法、学习书法、欣赏书法、对待书法。

学书之疑惑,书中或有明确的答案或有指导性启悟,令人常读常新。

现将所学提炼为十条心得,结合当下书坛,条分缕析,就有道而正焉。

一、何为善书者其一,善书者何人?文章开篇便说:'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之绝,晋末称之妙。

'就是从书法源头至今(唐代),在孙过庭看来善书者只有四人: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

这里的善书者,理当是历史公认的大师级人物,超一流书家。

在不同人眼中善书者是不同的,孙过庭显然代表了时代的评判,不仅仅是个人的主张。

再者,善书者的名录是发展的,在晋代以前,王羲之认为:'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在王羲之眼中,只有钟繇与张芝是善书者;在现代人眼中,唐以后又有很多善书者。

仔细品读会发现,孙过庭虽然列上了二王,其实他还是褒大王而贬小王的。

其二,善书者何能?孙过庭至少论及到三点:一者,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书法的发展,古质而今姸,善书者要把握好形式与内容的尺度,使其相得益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是儒家的审美观。

如果用这个条件来审视一下当今书坛,当引起书者的重视。

快餐文化的兴盛,人多涉浮华,为吸引观者眼球,展厅中的作品往往形式夺人,但看长了,又觉得内涵不足,久而生厌。

此可归结为'文胜于质'。

二者,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善书者要善于继承优秀书法传统,又要具备极强的鉴别能力。

这是习书者必知,善书者必备的能力。

尤其在当代书坛,科技发达,资源共享,信息同步,咫尺天涯。

一日之内可看遍天南海北的大展,鼠标一动可浏览高清版的皇宫内府的真迹。

那么在古与今的交汇中,如何选择有益于自己的学习,在传承古法中不背离时代的审美需要,身处当下,又不会被时风俘虏,委实难矣!三者,专精一体,以致绝伦。

读《书谱》之对追求书法正统的认知

读《书谱》之对追求书法正统的认知

读《书谱》之对追求书法正统的认知《书谱》是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所著书法理论性文章,现有手书墨迹存世,乃是后世书者学习草书的不二法帖。

《书谱》全文虽仅有3600余字,但文辞优美,言简意深,对后世书家影响深远,是历代书家学书过程中不可绕过的宝山。

我利用从文俊先生的《中国书法史·秦代卷》对照,完成对书谱的研读分析,可以系统地探索古代书家的哲学观、艺术观、价值观等等,为自己的进步提供更加坚定的理论依据,树立更正确的书法史观。

一、社会伦理道德的体现当谈论社会伦理道德问题时,感觉这更多是社会精神意识层面的问题,和书法的表现上并无关联。

但中国书法作为自先秦贯穿至今不曾断绝的艺术形式,必然融入时代的思想意识,书法以文字表现为用,以中国道德价值为体,这是一个世界观指导方法论的问题。

在中国儒家“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思想熏陶下,这种价值观也是古代书家所倡导并实行的。

在书谱中,孙过庭用这样一则小故事表达自己的观点。

“谢安素善尺牍……子敬(王献之)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提后答之,甚以为恨(遗憾)。

安尝问子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

’安云:‘物论殊不尔。

’子敬又答:‘时人那得知。

’”王献之虽然以自己“胜父”来回答谢安,但在孙过庭眼中这样的答复“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

”孙过庭用曾参经过“胜母里”( 因憎恶这个名称, ) 而不肯进去的典故表明对王献之“胜父”思想的排斥,以至于批评王献之“况乃假託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既是对王献之艺术高度不及王羲之的说明,也很难说没有在社会伦理道德观影响下对王献之思想上的批判。

二、对楷模书家的学习传承什么是楷模书家?是书法发展中一个时代的标杆,这种楷模书家有两个作用,一是指引书法风尚,二是成为传统的环节。

书家楷模势必会成为追随者追赶超越的目标,其书法风貌自然成为后世书家学习、汲取营养的典范,由此引领一世或几世的书法风尚,而在历史长河的迭代更新中屹立不倒,成为书法正统的标识,成为传统书法一个时代的代表。

二读《书谱》之感想

二读《书谱》之感想

二读《书谱》之感想二读《书谱》之感想提要:同时作者对历代书家的翰墨,经过刻苦学习、深入研究、精心观察、琢磨对比二读《书谱》之感想孙过庭在《书谱》中对书法艺术之美,作了深刻入理、客观辩证的论述,认为书法贵在有骨气。

但若骨力偏多,遒丽则会不足,这样会变得“枯横架险、巨石当路”,犹如“芳林落叶,空照灼而无依;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

”最令人赏心悦目的书法艺术,应是“枝干相宜,花叶鲜茂”,既不过于枯瘦,也不过于臃肿,刚柔相济,方显雅丽。

孙过庭对学习、继承和发扬古代名家的书法艺术,在《书谱》作了精辟论述,极富哲理。

作者在研读揣摩了钟、张二王的书作墨迹之后,对他们的书法艺术备加推崇,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飞必有由。

”其推陈革新、丰神俊逸之书风,令作者倾心仰慕、饮佩至极,刻苦习练,终取成就。

孙过庭在洞悉诸家墨迹,加之自身实践体察的基础上,而认为初学书者要先谋而动,意先笔后;要志在平和,勿追险绝;要心悟手从,动不失宜。

众多学书者,虽学宗一家,然各有其体,风格殊异,关键在于学古而不拘泥,随欲而不失规矩。

要尽力避免过于温柔、躁勇、狐疑、迟重、轻琐。

要注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

”心不厌精,手不忘熟,方能龙蛇云露,龟鹤花英,风骨婉丽,今古不同。

进而逐渐达到潇洒流落、翰逸神飞、异彩纷呈、推陈出新的艺术境界。

同时作者对历代书家的翰墨,经过刻苦学习、深入研究、精心观察、琢磨对比,斟酌各体书艺之优劣,成败之踪迹,毁誉之参差,传世之短长,影响之深浅,归结为“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可谓真知灼见。

隔行同理,实令人发省。

临习孙过庭《书谱》心得

临习孙过庭《书谱》心得

临习孙过庭《书谱》心得唐代孙过庭的书谱是孙他草书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草书的代表作。

笔法精娴,结体劲净。

书谱包括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六个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我国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今人来说,学习草书,孙过庭的《书谱》是无法回避的。

读书需要思考,书法同样需要思考,不能完全照搬。

所谓临帖,应该是临帖中能为自己所吸收的字和写法。

书法之美,在于书法的整体美,不能拘泥一字的完全相同,而应该结合自己以往的临帖的经验有保守地吸收。

认真学习书谱,可以找到东晋王羲之和王献之的风格。

我想,古人的东西能够流传千年,也在于他们不全盘照搬,而是吸取,然后用好的字及其写法来完善自己。

书法需要沉下心来,最忌功利和随心所欲。

有自己的风格不代表可以任由自己的性子来像画画一样写字,而是首先应当遵循古法。

虽然不要求字一成不变,但每个字都应该有出处。

在有出处的前提下才敢根据所写内容变通。

最近与书法老师和朋友的交流中的所体会,有所收获。

比较值得单独提及的是亚特兰大书法圈的汉澜子老师的评语。

贴出来时时鼓励自己并与朋友们分享收获:“沉墨君每有新作贴出,《书画艺术》满园生辉。

在‘大字报体,’老干部字‘充斥书坛的当今,沉墨君‘顽固地’坚守晋韵唐法,尊二王为宗,沿流而下,渐入“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之妙境。

从对钱起等诗作的解析可清晰地透视出永明君趣在书外,故书品甚高。

此幀《书谱》临唐书而入晋人之格,从容衍裕,气象超然,神采生动。

几近朱夫子所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虽知其美,而未必知其所以美也‘。

此种境界正是自古书家者流梦寐以求的。

”。

读孙过庭《书谱》有感

读孙过庭《书谱》有感

读《书谱》有感偶得谢佳华老师给我的推荐孙过庭《书谱》,但一直未能挤出时间来认真拜读,印象中《书谱》仅是用来临习的一本好字帖,未曾想《书谱》不仅是他的书法给学习者所产生的变化,而他的书法理论更是他的精髓所在。

一、学书正确途径他的“初学分布,且求平正。

既知平正,务追险绝。

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观点扩大了平正在书法学习过程中的内涵,明确了书法学习的正确路径,点画练习得多,积累起来才能够把一个个字写好。

除此之外我认为他学习书法的经验值得效仿。

(1)选对老师:他以钟繇、张芝及二王四贤为师,起点高,收获大;(2)持之以恒:他向四贤专精学习二纪,一纪为十二年,也就是专心学了二十多年,他不是一般的专精,而是“极虑专精”的向四贤学习了二十多年,他谦虚地说:尽管还未能达到入木三分的精妙,却没有间断和降低过临池学书的积极姓。

其精神实为可佳;(3)敢于实践,善于总结:他撰并书《书谱》,就是最好的证明。

此三点,缺一不可。

二、学书不可脱离勤奋他说到:王羲之自己在跟张芝作比较时只能用“不相上下”来衡量,那是因为张芝学书的“池水尽墨”世人皆知,张芝能有如此成就,被称之为“草圣”无可非议。

三、学书者要德艺双馨《书谱》明确地指出:“然君子之立身,务修其本。

”书法虽是小道,但想成为一个书法家,就必须“修其本”。

书法家的“本”是什么?我认为,除了精通书艺外,更重要的是“修德”。

中国历来认为人品重于书品,学书法,首先学做人。

古人也曾云:字如其人,立品为先,笔墨技法,熟能生巧。

可见学书法先立德的重要性。

德高书雅,缺德书俗。

雅则美,俗则丑。

对待他人评论,应放下架子,抱虚心的态度,因为观赏者的欣赏水平有高有低,其中不乏内行,多而言中要害,但言辞或诚恳,或冷言诮语,不宜计较;其中多为外行,但喜欢议论者,难免言出有误,也可作为参考。

四、他解书法的“执、使‘转、用”执,是说指腕执笔有深浅长短一类的不同;使,是讲使锋运笔有纵横展缩一类的区别;转,是指把握使转有曲折回环一类的笔势;用,就是点画有揖让向背一类的规则。

古代哲学对书学的启示以孙过庭“书谱”为例

古代哲学对书学的启示以孙过庭“书谱”为例

古代哲学对书学的启示以孙过庭“书谱”为例
古代哲学对于书学的启示可以从孙过庭的《书谱》中获得一定的启示。

《书谱》是一
本介绍古代书法技法和书法作品的著作,作者孙过庭是北宋时期的书法家和文化名人。

《书谱》中体现了古代哲学对于书学的重视和涵养的要求。

孙过庭在《书谱》中强调
了书法的“仁者书法”,主张书法应该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

他认为书法家应该具备仁
爱之心,通过书法的修炼来陶治自己的性情,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这种对于书法精神内
涵的关注,反映了古代哲学对于人文艺术的教育功能的重视,认为艺术创作不仅仅是技术
的展示,更是一种能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修养的手段。

《书谱》中体现了古代哲学对于书学的实践方法的思考和总结。

孙过庭在《书谱》中
介绍了诸多的书法技法,强调了笔法的运用和构图的布局,对于字体的形态和结构进行了
详细的分析和说明。

在他的观念中,书法是一种独具个性和表达意义的艺术形式,需要通
过不断地实践和摸索来达到完善,同时也要学会运用各种技法和经验来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

这种对于书学实践的关注,反映了古代哲学对于知行合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思考,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摸索,才能真正掌握书法的精髓和奥义。

古代哲学对于书学的启示以孙过庭的《书谱》为例,体现在对于书学的重视和涵养的
要求,对于书学精神的追求和品质的要求,以及对于书学实践方法的思考和总结上。

这些
启示不仅对于古代的书法家具有指导意义,也可以对于当代的艺术家和文化人有所启发和
借鉴。

临孙过庭《书谱》感悟:内容广博,见解独特,字体优美

临孙过庭《书谱》感悟:内容广博,见解独特,字体优美

临孙过庭《书谱》感悟:内容广博,见解独特,字体优美初唐大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的《书谱》,相信书法工作者和爱好者都听说过或临习过,本堂自幼喜好琴棋书画,对孙过庭的《书谱》也是爱不释手,由不懂到慢慢有些懂,直到现在是似懂非懂,喜爱有加,由摹到临,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书谱》稿。

阅读孙过庭的《书谱》,我的体会有三:一是内容广博,全文3500余字,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六部分,内容广博,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书谱》开篇就评论了汉末魏晋四位大书法家,他认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每个时代都有新的创造,都有其不同的审美标准,不能机械地用“古质而今妍”来评价,提出了“点画”和“使转”是组成书法艺术的基本元素,对民间流传学习的《笔阵图》和《笔势论》二著作也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书法创作的核心问题是“运笔”,他告诫我们要在“执、使、转、用”的技巧上下功夫等等。

二是见解独特,孙过庭告诉我们书法艺术的创作规律是:“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任何一位成功的书法家都会遵循这个规律前进。

告诉我们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无间心手,忘怀楷则。

所以,书家应有独立的精神,心中要有所坚守,书道的知音如伯乐可遇而不可求。

三是字体优美,布局平整匀称,《书谱》的用笔特点是全面继承了“二王”的用笔方法。

在笔法上,起笔、收笔、转换等纯为“二王”一系,且方圆并用,处理精妙、准确,在对“二王”的笔法与作品气息的领悟及表现上是令人信服的。

《书谱》的笔画互相勾连牵引,虽无大草的灵活性与随意性,但其结构的变化还是相当丰富随意的,草书虽然讲究变化,但一切奇姿异态都离不开平正匀称字形的映衬,奇与正必须共存一体,才能相得益彰。

《书谱》极善处理字型的疏密关系,多用简易相互断开的笔画合理地分割字内空间,尽可能留出空白,从而形成了疏朗恬淡潇散简远的艺术效果。

读《书谱》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书谱》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书谱》有感_读后感_模板书道至简似人生——读《书谱》有感在我的一节书法课上,一个小男孩突然急躁的叫了起来:”我怎么总是写不成老师那样!”我温言安慰学生:”别着急宝儿,踏踏实实地用心练,总有一天你会写得比老师还好!”脑中蓦地闪现出自己写字时也曾有的焦虑:哎,一不留神写大了……怎么又写斜了!什么时候能像邹方程老师那样一落笔就写出好作品呢!多么惊人的相似!为什么会这样?(第二期书法培训班学员唐一岚)在研读《书谱》时,当读到”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这一段时,我突然明白了,原来这就是学习书法所必经的三个阶段:初期时还达不到平正,中期则会险绝过头,后期才能融会贯通,实现真正的平正。

这时,书法水平达到了老成的阶段,人的年龄也老了。

如同小儿学走路。

刚开始是不会的,必须要借助外力,或自己扶着沙发、桌椅,或由大人牵拉着,或有学步车帮忙,这便是”初谓未及”.待到不需外力帮忙也能走时,却不是真正地走,而是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速度,这一点,做了父母的人都是清楚地。

这便是”中则过之”.到了最后,终于学会了走路,能够控制自己的速度,走稳当了,孩子至少已长大了一岁,这便如同”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随即忆起自己学骑自行车的过程。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姐姐就教我骑车,二、三年级时,溜车、掏着大梁骑已掌握的极好,却因个子矮够不到车座,终于,五年级时长高到能坐在车座上骑了,心中畅快已极,不知不觉间骑得飞快起来,等到想要慢些时却反应不及,猛然间撞在了路边!那一跤的惨重令我至今记忆犹新……直到上了中学,天天骑车上学,日日练习,车技才逐渐成熟。

整个过程历经了七、八年之久!原来,学书的三个阶段不仅只于学书!在我们的人生中,学习任何一件事情都是要历经这三个阶段的!原来,学书之道如此简单!简单到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不停地在经历着!难怪孙过庭会说”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

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时然后言,言必中理矣。

古代哲学对书学的启示以孙过庭“书谱”为例

古代哲学对书学的启示以孙过庭“书谱”为例

古代哲学对书学的启示以孙过庭“书谱”为例古代哲学对于书学的启示是广泛而深远的,其中孙过庭的《书谱》是一部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这本书详细地探讨了中国书法的技法、精神和审美观念,对于我们理解古代哲学对书学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孙过庭在《书谱》中强调了书法的精神内涵。

他认为,书法是一种艺术形式,其背后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他提到了“道法自然”这一概念,强调书法作品应该自然流畅、充满生命力。

这种观念与古代哲学中的道家思想相契合,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还强调了书法家的修养和心态对于作品品质的影响。

他认为,书法家应该心怀敬畏之情,以真诚和谦虚的态度去追求卓越的艺术表现。

孙过庭在《书谱》中介绍了书法的技法和规范。

他详细讲解了笔画的运用、结构的布局等方面的技巧,以及对篆、隶、楷等不同字体的介绍。

这种注重细节和规范的态度体现了古代哲学中对于秩序和规矩的重视。

古代哲学强调道德和行为的规范化,这也可以在孙过庭的书法观念中找到共通之处。

他认为,良好的书法作品应该体现出秩序、均衡和谐的美感。

孙过庭在《书谱》中也提到了书法的审美观念。

他认为,书法应该追求雅致和纯粹的审美感受,在审美上注重笔墨的变化和线条的流动。

这种追求审美的观念与古代哲学中对美的理解是一致的。

古代哲学认为,美是一种对于人类灵魂的满足和升华,能够带给人们内心的愉悦和安宁。

古代哲学对于书学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从孙过庭的《书谱》中可以看出,古代哲学对于书法的精神内涵、技法规范和审美观念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研究《书谱》以及其他相关的古代文献,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代哲学对书学的启示,以及这种启示对于我们在当代的书法实践中的意义。

古代哲学的影响不仅贯穿于书法这一特定艺术形式,也反映了古代哲学对于中国文化和艺术的整体影响。

读孙过庭《书谱》有感

读孙过庭《书谱》有感

读孙过庭《书谱》有感孙过庭《书谱》临创有感沈章勇孙过庭出生于约公元648——703年,唐代著名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

孙过庭博雅多才,正、行、草诸体咸通,尤以草书擅名。

其草书法王羲之、王献之,自宋以来皆推为能品。

《书谱》是孙过庭于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撰写的一篇书论著作。

《书谱》作为书法论著和草书名帖,其精湛的美学思想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

《书谱》的字结体空旷圆密而姿态横生,其章法参差错落而自然天成,深得二王的精髓。

说到孙过庭的创造,清代刘熙载曾精彩地总结了孙过庭《书谱》的艺术特色:用笔破而圆,纷而寓治;飘逸而又沉着,婀娜寓刚健。

在临帖的时候,首先观察要精微、细致,在临写的时候就要临得象。

我们学习草书比学其他书体更有一定的难度。

要想学好草书,特别是学好《书谱》,首先要识草,就是要多读,最好能背下来,抓住它的风神。

孙过庭用笔非常迅捷,沉着灵动,当我们细看仍然是有规有矩的,毫不含糊,笔势往来交代得非常清楚;用笔精到,劲健中有一种豪爽的趣味。

孙过庭的用笔可谓是法之大全,有:中锋、侧锋、逆锋、露锋、藏锋,还有破锋。

从孙过庭的用笔当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中锋为主,侧锋为辅;露锋为主,藏锋衔接;方圆并用,特别是中锋转侧,侧锋转中,完全是靠提按顿挫来完全的。

总之,孙过庭善于从圆笔中见婀娜,从方笔中见刚健,从残破中求完整,又从流畅中求含蓄,细微中求变化,处处流露出质朴与自然之美。

以下是本人在临写与创作中的点滴体会,难免会有偏误,敬请批评指正。

一、《书谱》的用笔特征1、干净利落,寓点画于使转之中。

行笔从不拖泥带水,笔画精简、劲健,不可矫揉造作。

2、提按有度,主带分明。

书谱是今草的代表作,笔画和字与字之间的连带变化非常丰富。

主干笔画写得较重(如:孙过庭);笔画连带和字与字的连带写得较细较轻。

把笔画按重后,应提得起,可断笔另起笔画,构成连与断的对比,轻重的变化(如:醉、复)。

3、中侧兼施。

侧锋运用自如、爽利,与中锋结合默契,中侧构成对比和反差。

读《书谱》有感

读《书谱》有感

读《书谱》有感作者:周薇孙过庭,初唐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有文章介绍:他出身寒门,十五岁立志学习书法,诚意精思达二十年,终于自学成才。

到了四十岁,才做了“率府录事参军”的小官,因操守高洁,遭人谗议丢了官。

辞官后,他抱病潜心研究书法,撰写《书谱》,可惜未及完稿,就因贫病交困而死于客舍。

初唐大诗人陈子昂曾为他作墓志铭和纪念文,说“元常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认为孙过庭可与大书家钟繇媲美。

他留下的《书谱》为墨迹本,于唐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撰并书,共351行,3500余字。

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六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溯源流孙过庭开篇就评论了汉末魏晋四位大书法家(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世俗称四贤书法的总体特点是“古质而今妍”,认为二王不如钟张,对此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每个时代都有新的创造,都有其不同的审美标准,不能机械地用“古质而今妍”来评价。

通过对这个思想的学习探讨,不禁想到目前书展中小尺幅作品受冷落,而大尺幅的作品备受青睐。

从前笼统地认为这是虚夸炫技,不如古人本色纯粹,现在有了新的认知。

当今书法作品展示多挂于大展厅内,如不注重视觉的冲击力,便不易打动人。

而古代,文人们多是在手中品鉴书法作品。

书法的观赏方式已时过境迁,似不必再刻意模拟古人的做法,而可以既传承古法,又开拓新规。

二、辨书体孙过庭提出“点画”和“使转”是组成书法艺术的基本元素,书家必须对此十分精熟,针对不同书体区别运用,才能展现书法的“形质”,流露书家的“情性”。

尽管正、草书体有动静之别,技巧表现也各有侧重,但“形质”和“情性”始终是赋予书作生命活力的基本要素。

“五乖五合”的讲究,让我悟到了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除了书家自身的能力外,工具材料的优劣,天气季节的适宜,书家的心情状态都会对作品产生影响。

须天时地利人和,方能造就合于道的书法艺术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谱》有感
偶得谢佳华老师给我的推荐孙过庭《书谱》,但一直未能挤出时间来认真拜读,印象中《书谱》仅是用来临习的一本好字帖,未曾想《书谱》不仅是他的书法给学习者所产生的变化,而他的书法理论更是他的精髓所在。

一、学书正确途径
他的“初学分布,且求平正。

既知平正,务追险绝。

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观点扩大了平正在书法学习过程中的内涵,明确了书法学习的正确路径,点画练习得多,积累起来才能够把一个个字写好。

除此之外我认为他学习书法的经验值得效仿。

(1)选对老师:他以钟繇、张芝及二王四贤为师,起点高,收获大;(2)持之以恒:他向四贤专精学习二纪,一纪为十二年,也就是专心学了二十多年,他不是一般的专精,而是“极虑专精”的向四贤学习了二十多年,他谦虚地说:尽管还未能达到入木三分的精妙,却没有间断和降低过临池学书的积极姓。

其精神实为可佳;(3)敢于实践,善于总结:他撰并书《书谱》,就是最好的证明。

此三点,缺一不可。

二、学书不可脱离勤奋
他说到:王羲之自己在跟张芝作比较时只能用“不相上下”来衡量,那是因为张芝学书的“池水尽墨”世人皆知,张芝能有如此成就,被称之为“草圣”无可非议。

三、学书者要德艺双馨
《书谱》明确地指出:“然君子之立身,务修其本。

”书法虽是小
道,但想成为一个书法家,就必须“修其本”。

书法家的“本”是什么?我认为,除了精通书艺外,更重要的是“修德”。

中国历来认为人品重于书品,学书法,首先学做人。

古人也曾云:字如其人,立品为先,笔墨技法,熟能生巧。

可见学书法先立德的重要性。

德高书雅,缺德书俗。

雅则美,俗则丑。

对待他人评论,应放下架子,抱虚心的态度,因为观赏者的欣赏水平有高有低,其中不乏内行,多而言中要害,但言辞或诚恳,或冷言诮语,不宜计较;其中多为外行,但喜欢议论者,难免言出有误,也可作为参考。

四、他解书法的“执、使‘转、用”
执,是说指腕执笔有深浅长短一类的不同;使,是讲使锋运笔有纵横展缩一类的区别;转,是指把握使转有曲折回环一类的笔势;用,就是点画有揖让向背一类的规则。

五、书法创作五合一
精神愉快,事务悠闲合一;感人恩惠,酬答知己合一;季节调适,气候温润合一;佳纸良墨,互相映发合一;偶然高兴,提笔作书合一。

其实有过书法创作的人都深有体会,一幅好作品的诞生一定离不开这些客观因素。

六、解答了我的一个困惑
受诸多书家的影响,认追古者为上,在此虽有不同之意见,但一直未能有足够的底气来辩驳,而在《书谱》中找到了答案:“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书法最可贵的,在于既能继承历代传统,
又不背离时代潮流;既能追求当今风尚,又不混同他人的弊俗。

所谓“文采与质朴相结合,才是清雅的风度”。

何必闲置着华美的宫室去住古人的洞穴,弃舍精致的宝辇而乘坐原始的牛车呢?学书法追古没错,但对现代书法岂能不屑一顾呢?
七、纠正了我的一个认识
不曾记得在哪看过的一篇关于书法的文章,他简化了书谱的理论,而变成了“真书在点画,草书在使转”,出于先入为主的规律,我一直把它当成我学书的理论之一,使得我在行草作品书写中没有法度,羞惭不已,今得真理“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情性。

”真书与草书的关系,其实是真为草之体,草为真之性,真与草都重形质,但更重情性,书法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情性上。

但各有侧重,我认为,真书更应注意情性,因为曾有说道:“作品有形无神为废品!”之说法。

在书写草书时,要像书写真书一样认真、既奔放又严瑾,以防浮滑;当书写真书时,要善於用行草书的笔意去书写,这样,真书既端庄又灵动,不致板滞。

总之,孙过庭的《书谱》就其理论而言,在历代的书论中可谓独步,我用三个字来概括,即“广而精”。

内容涵盖之广,由上述可见一斑,它涉及史学、文字学、美学、甚至哲学,它以历史唯物的观点阐述了书法的历史,又以辩证的方法,论述了书法中的个性和共性、对立及统一的关系,强调“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亦即阴阳观点,即对立统一规律,是万事万物之根本。

并且突出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如在创作中要“志气和平,不激不厉”,此乃羲之之风范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