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文化与中医
道家思想对中医医德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医德的影响*导读:在我国古代存在各种思想,无论儒家还是佛家或者是道家都对中医医德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道家文化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一,其思……在我国古代存在各种思想,无论儒家还是佛家或者是道家都对中医医德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道家文化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一,其思想博大精深,在道德问题上,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对中医医德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子、庄子是道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探讨老庄学说对中医医德的影响,对于探讨中医医德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有重要意义。
首先是贵身爱身,宠辱皆忘。
贵身是老子的一种重要思想,他认为人存天地之间,与道、天、地并为域中四大之一,身体是人的根本,人应该重视身体像重视大患一样,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反映了老子贵身的思想。
他主张人要宠辱皆忘,不要为追逐名利、荣辱、得失等身外之物而伤身,认为只有真正懂得贵身爱身的人才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
道家对自身生命的重视远超过儒家。
将重视人的生命看作人生的第一要义,这种高度重视生命的思想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神圣职责,医生必须重视人的生命,珍视人的生命。
深受道家文化影响的《黄帝内经》就明确提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重视人的生命是对医生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医生要做到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这均源于对人的生命的重视。
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遂潜心医药,著成《伤寒杂病论》。
孙思邈有感于人命有贵于千金,遂将自己的医学著作命名曰《千金方》。
再者是精益求精,体悟大道。
道是老庄哲学最重要的概念,《老子》一书将道描述为宇宙的本原、事物的规律、社会的法则等,道是恍惚的、玄妙的,但当道表现为万物的规律时,这种规律性的道又可以为人所体悟与效仿。
为求体悟大道,老子认为人需要不断地努力,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必须有毅力,慎终如始,方能获得成功;需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去做,方能无为而无不为;需要摒除外界的干扰,通过静心、内证等方式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的关系
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的关系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有着深刻的关系。
道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脉相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一系列生活哲学、道德观念和修身养性方法。
而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精华,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维护人体健康。
下面将从哲学、修身养性、健康观念等方面阐述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的关系。
首先,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有着相同的哲学基础。
道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弃欲无为的观念,主张追求内在的平和、和谐和长寿。
而中医药学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根据四时变化调养身体,通过平衡阴阳、调节气血来达到健康的目的。
道家文化的哲学思想为中医药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指导了中医药学的对象、方法和目标。
其次,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共同注重修身养性。
道家文化强调修身养性,追求心身的和谐与健康。
而中医药学也重视调养身心,强调内外调和,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等方面的平衡,保持正常机能和稳定的情绪状态。
道家文化以及中医药学都认为,心理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
通过修行、养生和治疗等方法,可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此外,道家文化也影响了中医药学对健康的观念。
道家文化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念,强调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中医药学也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人体内部存在着相互联系的经络、脏腑等系统。
对于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治疗,中医药学注重全面观察、综合分析,寻找病因所在,调节整个人体系统的平衡,而不只是治疗某一个症状。
最后,道家文化和中医药学都注重人的自我调控和自愈能力。
道家文化强调人的自主性,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而然地修补身心的平衡。
中医药学也认为,人体具备自我调节和自愈的能力,通过调整饮食、锻炼、休息等方式,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力。
道家文化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反过来,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也验证了道家文化中的一些观念,并将其发展成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
综上所述,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深远的影响。
中医六艺与传统文化背景资料
附件:关于六艺1.关于“六艺”(1)“大六艺”----孔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
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礼:礼节(即今德育),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是关于社交能力的学问乐:音乐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镬、大武等古乐;是关于达情能力的学问;射:射箭技术(锻链体格,品格修养)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是关于知识能力的学问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周礼·地官·保氏》: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过通道而驱驰自如,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
是关于主事能力的学问;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关于记述能力的学问数:算法(计数)方田、栗布、差分、少广、商功、均输、盈朒、方程、勾股九科,是关于数算能力的学问;(2)“大六艺”---君子六艺:琴、棋、书、画、骑、射琴--泛指古筝棋--泛指围棋书--般都是指书法画--国画射--弓箭御--驾车骑--骑马(3)中医“小六艺”:砭、针、灸、药、导引(气功)、按跷(拔罐子、按摩等)砭:是中国最古老的医疗保健方法,是针灸的前身。
它作为一种独立的医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
由于材料有限,现今只保留砭术分支的一些石疗及刮痧术。
基本方法包括感、压、滚、擦、点、刺、划、叩、刮、扭、旋、振、弹拔、温、凉、闻、挝法。
实际上现代砭石疗法主要就是刮痧了。
针:针最初确实是用石头做的,与砭不分,但是到了《内经》时代,就形成了铜针、金针、银针等金属针,成为独立的重要的治疗方法。
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的关系
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的关系
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密切的关系。
道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以自然规律为导向,寻求达到身心健康和长寿的方法。
中医药学则是一种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医学体系,它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运行规律相通,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道家文化中的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它探讨了人体的构造与功能,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中医药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黄帝内经将人体视为一种微缩的宇宙,主张人体与自然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它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于人体和外界环境的阴阳失衡所导致的,通过调整阴阳平衡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道家文化中强调了个体的自我调整能力,追求调整阴阳平衡的方法。
而中医药学则提供了实际的调整方法,如针灸、中药、按摩等治疗手段。
道家文化也提供了一种理念,即摒弃过度依赖外部干预,鼓励人们通过调整自身的行为、情绪和心态来保持身心健康。
道家文化中追求自然与和谐的观念与中医药学的治疗原则相契合。
中医药学强调个体特征和整体观念,注重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与道家追求自然和谐的理念相符合。
中医药学注重“辨证施治”,即通过辨别病因、病机和病理特点,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健康养生需要道医文化滋养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96健康养生需要道医文化滋养应治召1贾立明1蒋力生2(1.江西省智慧健康研究院,江西,南昌 330096 2.江西省中医药大学,江西,南昌 330006)摘 要:道医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道文化哲学智慧和几千年健康养生的实践经验。
它不仅在中华民族繁衍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在“民族复兴、健康中国”新征程中彰显了重大的时代价值。
本课题从历史出发,深入研究了道医文化产生发展以及与道教文化的关系,结合现代人需要,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道医文化健康养生功能,目的是为了人们正确认识传统优秀文化与宗教的关系,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吸取道医文化智慧,提高中华民族健康水平。
关键词:健康养生;道医文化;理论研究“建设健康中国,既要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更要靠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
文化滋养是开好社会“大处方”,通往健康的一条最经济最简单的有效途径,而且公平地摆在每个人的面前。
道医文化以“重人贵生”为重要特征,对健康养生的表达,远比其它任何文化更为科学、系统和丰富,深蕴着解决人们身心健康问题的大智慧。
一、道医文化的科学内涵道医是近代对奉行道家思想或道教教义的医者的概称。
就文化而言,道医(道教医学)“是道教为追求长生成仙,继承和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的成果,在内修外养的过程中积累的医药学知识和技术。
它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以及带有巫医色彩的仙丹灵药和符咒等[1]”。
道医主要包含内、外、妇、幼、祝由五大科,并以医者自身精气神加持在药草、针灸、符箓、咒语上,以达到祛病、劝病、送病、安魂、养神的效果,最终使人回归阴平阳秘的状态,核心之秘在于摄魂医心劝病离体。
道医可分为三个不同层面:一是形治部分,即在治病过程中,善于运用传统医学本草汤液、方剂(各种散丸膏)及针灸手段,与中医学类同。
二是养生部分,包括引入、调息、内丹、辟谷、内视、房中等项,是道医学最具有特色的部分。
三是神治部分,包括道、德、符、占、签、咒、斋、祭祀、祈祷等,是道医学最具神秘的部分,其玄妙原理至今仍是个迷。
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道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宗教思想流派之一-,也是后世道教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
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等,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
道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黄老派的理论和实践上。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竞争加剧,为了因应这种局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棄臼,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在此基础上,黄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
2、对传统法律制度的影响。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支柱之一,曾以黄老道家的形式在先秦和西汉初期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后世有人用道法家称呼黄老道家。
儒家独尊后,中国法律制度形成了外儒内法的格局,但道家思想所倡导的法之原则与精神,还是间接隐性地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格局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对传统军事思想的影响。
道家在致力于治身治国的同时,也对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战争给予了高度关注。
所以《老子》、《黄帝四经》、《鹛冠子》、《文子》、《吕氏春秋》、《管子》、《淮南子》中均包括大量的军事思想,另外,黄老道家普遍还有出"义兵”(即正义军队)的思想,而这些观点和思想对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有很大影响。
4、对传统科学技术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科学范式始终在追求事物内在的道,而在道的追求中形成以道为核心,以天地人关系为主线,以自然为原则,以道、元气、阴阳、有无、自化等为基本概念的有机科学思想体系。
这种科学思想体系与以逻辑分析为核心的西方机械科学思想体系截然不同,却与现代自组织化理论、复杂科学体系有许多相似之处。
5、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老庄派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超过了诸子百家,也超越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这种影响如此之大,至今仍然没有过时。
试论巫、方士、道家与中医的关系
正 文一、巫与中医之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自远古延续至今呈现出一种“连续性”的状态,从未曾发生过断层,如同一条长链环环相接,而巫文化就是这条长链的始端。
巫文化是人类最早的文化形态,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的蒙昧阶段的文化表现形式。
尽管随着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类逐渐告别了浑噩,走出了巫术丛林,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巫文化对后世中国文化一直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甚至直到今天仍然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医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植根于传统思想文化的土壤中。
中医药与传统文化的这种密切关系,决定了其与巫文化存在着割舍不断的血肉联系。
(一)巫的产生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局限,先民们对宇宙间流星陨石、电闪雷鸣、冬去春来等诸多自然现象,不能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更不了解人的生死原因。
他们认为万物的背后有诸神支配着人间的一切,从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的观念,认为各种神灵对人的生死都起保佑或危害的作用,进而产生了广泛的祭祀活动,而巫就是沟通人神祭祀活动的主持者。
氏族制度时期,由于财产集体共有,氏族首领代表了氏族成员的利益,巫往往由氏族首领充当,氏族首领就是最大的巫者。
传说中的伏羲、神农、黄帝等氏族部落首领,就都有浓重的巫师色彩。
如据《帝王世纪》所载,伏羲乃华胥于雷泽履“大人之迹”所生,他“蛇首人身,有圣人之德,为百王先”,又曾“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显然是一名巫师。
神农的诞生也颇多神秘色彩,他乃少典妃任姒游华阳时,“有龙首感之”而生,且“人身牛首”[2],与常人不同,又据《水经注·漻水》所载神农诞生之时,“九井自穿,汲一井而众水动”[3]。
另外,神农的“赭鞭”具有神奇的力量,相当于巫师的魔杖[4],《搜神记》载其“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立,以播百谷”[5],而“以赭鞭鞭草木”这一行为本身就属于巫术活动[6]。
被后世尊为中华民族之始祖的黄帝,也是一名巫者。
道家与中医的关系
道家与中医的关系道家及其后来发展的道教,与中医都是中华民族本土文化,也是最能反映我们民族性格精神的文化与体系,它们之间源远流长,相互影响。
本人在此不想从学术上专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想谈一点自己看法和感想,不对之处,敬请扶正。
翻开中国历史,可以看到中华文明皆因道学之兴而盛,道学之衰而亡。
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汉唐两代,汉(文景之治)唐(开天盛世)时期社会都崇尚道家思想。
而汉武帝大搞“罢废百家,独尊儒术”正是西汉走向衰亡的开始。
儒家思想根本没有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相反一直在阻碍发展。
中国历史上“最窝囊”的宋朝和“最耻辱”的晚清都是儒家礼学大兴的时期。
儒家思想之所以在中国影响很大是因为统治阶级的强烈推崇强烈和大力灌输。
统治者的推崇儒家思想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儒家思想维护了统治者的利益。
儒家思想的本质是:帮助封建统治者更好的统治其人民。
教育民老百姓如何作一个服从君王的顺民。
正因为此,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一直不停地美化儒学、误导民众。
由此产生了数不尽的儒家思想卫道士。
《水浒传》中的宋江就是一个典型的受儒学毒害极深的愚民。
现在社会的发展印证了道家思想的正确性。
道教哲学虽没有被哪个国家追捧和信奉,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无不与道学的发展观相吻合。
一切尽在道之中。
道云:“无为胜有为”,道家提出“无为政府”的概念。
表面听来觉的此理论很荒唐,但是事实证明了道的正确性。
如:中国地方官员为追求政绩不切实际的盲目发展,结果造成资源极度浪费、环境严重污染。
韩国政府为了扶持民族工业,过度干预经济领域,结果反而造成经济危机,最终要国民献血救国。
这些都是违反道家无为理论的恶果与此相反的是:美国实行的自由资本主义,政府最大限度不干预经济,却始终保持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经济。
英国实施自由经济摆脱了长期的衰退,进入了持续稳定地增长。
英国政府对几乎不直接干预经济领域的活动,即使英国国宝“罗尔斯罗依斯”公司被德国人收购了,英国政府也决不干涉。
结果,汽车工业全部沦陷的英国反而能超越法国成为世界第四经济强国。
儒、释、道家与中医药
从中 医药 学看 儒释 道
儒、道是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两 大流派,自先秦以来,影响广 泛而深远。佛教虽由外域传人, 但自魏晋之后,逐渐中国化, 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 组成部分。儒、道、佛三者鼎 足而立,在政治、经济、文化、 科技及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 各个领域,无不打上其深刻的 烙印。作为传统文化和科 一学 技术一个重要方面的中医药学, 也不例外。
佛学
主要思想: 1.四谛说:苦谛、集谛、灭谛 和道谛 ; 2.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 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 正定; 3.十二因缘:老死、生、有、 取、爱、受、触、六入、名色、 识、行、痴。
佛学
流传历史: 相传汉明帝夜间梦见一个金人,顶 上有白光,在殿廷间飞行。第二天 将此梦告诉朝臣,问他们是吉是凶。 傅毅说,梦见的是佛。于是汉明帝 派遣郎中蔡和博士弟子秦景等出使 天竺,摹写浮屠的遗像。蔡等后来 和天竺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 洛阳。中国有佛教和跪拜的仪规是 从这时开始的。蔡等又带回佛经四 十二章和释迦牟尼的立像,明帝令 画工绘制佛的图像,安放在清凉台 和显节陵上,经藏在兰台石室。蔡 等是用白马把佛经驮回洛阳的,明 帝因此在洛阳城雍关之西,建了一 座白马寺。
从中 医药 学看 儒家
“致中和”思想、“中道哲学”: 特征是一个包罗自然、社会、 政治、伦理、宗教于一体的 “天人合一”、“天人合德” 的图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 中医基本理论构架的形成。 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 物便生长发育,自然界便处于 一种最佳的动态平衡之中。对 于人体而言则是生命存在及运 动的理想健康状态。
从中 医药 学看 儒家
十二官,人体十二脏腑的合称。即心、肝、脾、肺、肾、 膻中(心包络)、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 十二脏腑。《素问· 灵兰秘典论》:“凡此十二官者, 不得相失也。” 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 肺,是相傅之官,犹如相傅辅佐着君主。 肝,主怒,像将军一样的勇武,称为将军之官,谋略由 此而出。 胆,与肝相表里,为中正之官,决断事物的能力由此而 出。 膻中(心包),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 心志的喜乐,靠它传佈出来。 脾和胃司饮食受纳和布化,是仓廪之官,五味的营它 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运输。 大肠是传导之官,它能传送食物的糟粕,使其变化为粪 便排出体外。 小肠是受盛之官,它承受胃中下行的食物而进一步分化 清浊。 肾,是作强之官,它能够使人发挥强力而产生各种伎巧。 三焦,是决渎之官,它能够通行水道。 膀胱是州都之官,蓄藏津液,通过气化作用,方能排除 尿液。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战国时期.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最深,对中医学最有指导意义的是道家。
道家的哲学思想及其所研究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加上后来不少著名的道家同时又是医家,所以医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
故作此文以一探其中干系。
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1、道生万物,道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因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本源。
《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在这里《老子》继承、升华了前代阴阳学说,并否定了天命神权的思想,首次阐述了“道”的概念,把它作为世界的本源与万物的最高范畴。
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是一个“混成”的整体,其运动方式是变化流逝而终返本源,周流不息而循环往复。
它不受局限而无终无止,包容万物而无边无际。
万物是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最初本源的有机整体,天地万物以至人类皆是同构同源之体。
2、道生万物,万物一气《老子·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可见道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对立统一。
《庄子·天地》也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所说的“一”就是“道”的别名,反映了宇宙的整体与不可分割性。
庄子将“道”的概念具体化,还丰富发展了“气”的理论,并将“道”、“气”、“一”或“一气”等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庄子·知北游》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中医发展史上很多名家其实也是道士或精通道学者
中医发展史上很多名家其实也是道士或精通道学者*导读:资料图传统道家文化与中医渊源深厚。
在中医发展史上,一些著名医家学得了道家文化的精髓。
与此同时,从道家名士中也产生了不少中传统道家文化与中医渊源深厚。
在中医发展史上,一些著名医家学得了道家文化的精髓。
与此同时,从道家名士中也产生了不少中医大家。
东晋著名医家葛洪,他同时也是当时的道教领袖之一。
他不仅著有《抱朴子》等道家经典,而且著有《肘后备急方》等医书。
当代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的研究而获国际医学大奖拉斯克奖,她就是得益于葛洪医著《肘后备急方》所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之启发,采用青蒿素治疟,并以低温提取法(乙醚冷浸法)制取青蒿素,解决了高温炼制而导致药效丧失之难题。
南朝陶弘景是史上著名的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经集注》《养性延命录》等影响颇为深远的医著。
他同时又是一名道士,在外丹炼制和内丹的修炼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
唐代孙思邈是一代名医,堪称大医,其医著《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响极为深远,被誉为我国古代的医学百科全书,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
他的精湛医术、高尚医德,至今为人们所称道。
孙思邈同时又是一名道士,他又名孙真人。
他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医,与他道士的身份不能不说没有关系。
唐代王冰以注《黄帝内经素问》而闻名,对辨证论治理论也有所创新。
他少时笃好易老即道家之学,讲求摄生,号启玄子。
金元四大家中的朱丹溪、刘河间与道家颇有渊源。
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他年轻时进道观当过几年道士。
老道士患病,他外出寻医,在这过程中自己也学医,边修道边学医,最后成为一代宗师。
刘河间又名刘守真,守真是道家的术语,可见他受道家影响之深。
明末名医张景岳著有《景岳全书》,他纠朱丹溪之阳有余阴不足之偏,力主温补,创立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学说。
张景岳医学思想体系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理学就是道家和儒家的结合。
张锡纯是清末民初的中医名家,是当时中医界的泰斗级人物,被称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其医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时至今日在中医界仍颇具影响力。
中医文化源流-ppt课件
中医学的文化特征
1、中医学——人的学说
在中医的理论中,人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大自然的延伸与精华。实际上,人与自然 服从者宇宙的同一法则——道。天道即人道,人道依存于天道,天道服务于人道。
2、中医学——道的医学
“道”所强调的是运动过程与状态变化,认识“道”需要理性与直觉,需要一种系统 的方法,且语言描述上多用类比概念,描述的是事物本质“象”什么。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寒凉派
张从正—攻下派
李 杲—补土派
朱震亨—养阴派
“火热论”认为疾病多因火热 而起,倡“六气皆从火化”说 ,治疗多用寒凉药,世称“寒 凉派”。
认为“古方不能尽治今病“的 革新观点,批评当时的”“强 补,之风。主张治病当以祛邪 为要务。应用“汗、吐、下” 三法,世称“攻下派”。
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代表作是《脾胃论》。他采 取了一套以“调理脾胃”,世 称“补土派”。
《难经》
《神农本草经》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典籍,集东 汉以前药物大成
多数药物及功效正确:麻黄平喘、 常山截疟、大黄泻下、雷丸杀虫…
所述药物理论—四气五味、有毒 无毒、君臣佐使…促进中医药发展
2.1先秦~秦汉时期(前770~280)
春秋战国时期: 背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显著,学术思想日趋活跃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先秦~秦汉时期(前770~280)
代表性成果:系统总结春秋战国以 前医疗成就,感性→理性,确立中 医药学理论原则,标志中医药学理 论体系初步形成 当时处于世界领先:例如:食管: 肠 = 1:35 (解剖: 1:37)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道家思想与中医文化
道家思想与中医文化摘要】道家思想与中医文化密不可分,通过举例说明道家思想和中医文化的联系,进一步说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老子道家传统文化中医道家是老子创立的,以“道”为理论中心的学派。
《汉书艺.文志》曰:“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科学思想史》中关于道家有这样的论述:“道家哲学虽然含有政治集体主义、宗教神秘主义以及个人修炼成仙的各种因素,但它却发展了科学态度的许多最重要的特点,因而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
此外,道家又根据他们的原理而行动,由此之故,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理学都起源于道家。
”可见,道家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影响的文化流派。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人物,他们的一些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流派,还渗透到了中医学领域。
下面以《老子》、《庄子》、《黄帝内经》三本书为载体,举例说明道家思想与中医文化的关系。
1.顺应自然规律《老子.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人(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老子看来天地之间有四种东西是最重要的,即道、天、地、人。
人的行为以地为法则,地的行为以天为法则,天的行为以道为法则,道的行为以它自己的本然为法则。
“道法自然”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界本身的客观规律与法则,只有顺应自然,才能改造自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说明人的生命要顺应自然规律,才不会得病。
保养生命的关键就在于调摄人的神、气、形,以求保持人的生命过程的和谐发展,适应自然界阴阳四时的变化规律。
中国古代道教与中医文化交融
中国古代道教与中医文化交融中国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在这一传统当中,道教和中医是两个颇为独特的文化符号。
他们因其古老而神秘的起源,饱含哲学智慧和生活智慧,一直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这两种文化虽然具有不同的特点,然而,它们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无论是在思想或者实践层面上都具有深刻的交融和融合。
通过分析道教和中医的历史沿革、理论体系以及实践方式,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道教和中医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是多方面和深刻的。
道教和中医的历史沿革首先,有必要阐述一下道教和中医的历史沿革。
道教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寻求超越人类自身境界的哲学和生活方式,它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
道教主旨在于将人之所欲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通过修“真气”,达到长生不老、成仙得道的境界。
而中医则起源于中国古代,有着两千年的历史。
中医最早的文献是《黄帝内经》,主要包括五脏六腑、经络、脏腑相正相反、经验教训、治疗原则、针灸、草药汤剂等内容。
中国古代的人们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总结出了丰富的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其中与道教有着很大的关联。
道教与中医的理论体系其次,道教和中医的理论体系也有很多相通之处。
在道教的思想中,五行八卦的哲学思想和“人体八卦”式的修炼方式被广泛使用。
其中,五行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中医理论中,认为五脏和五行相应,人体生病也与五行缺陷有关。
比如,肝与木相应,心与火相应,脾与土相应,肺与金相应,肾与水相应,这些都是中医理论中的基础概念,与道教的五行思想密切相关。
此外,在道教理论中,丹田和元神等概念也与中医理论紧密相连。
丹田是道家所提倡的可内视的椭球形的瑞气之宫,是道家“修炼真气”所必须找到的灵魂。
中医理论中也有类似概念,认为“先天之气”来自一种空洞区域,位于下腹部的气海,也就是人类的“丹田”。
道教与中医的实践方式此外,在实践层面上,道教和中医文化也有着多个方面的交集。
在道教的炼丹活动中,种种草药汤剂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医学,而中医药材的挑选和使用,也被道教炼丹家所采用。
道家与中医学的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源头。
古代民众防病治病的实践从一开始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儒释道,儒释道三家与中医均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其中的道家与中医的渊源尤为紧密。
儒家主要是从道德观念的层面给予中医以影响;佛家传入中国是在两汉时代,此后,其“以法疗病”的理念及医疗技术才逐渐融入中医;道家修炼的目的是与道合真,羽化而登仙,对身体的珍视无以复加,因此极为重视养生,把养生和修道、得道视为一体,如道家经典《妙真经》写道:“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身。
”因此,道家与以防病治病为宗旨的中医最为贴近,不仅其理念从一开始就成为中医的指导思想,其养生保健的不少技术和法则也转化为中医重要的防病治病的治法治则,此外,从道家名士中产生了中医发展史上的不少大家。
本文对此试加阐述。
一、中医的主要理念源于道家中医受《易经》的影响最为深刻。
众所周知,《易经》是百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源头。
张其成先生说:“在先秦典籍中,只有《周易》为儒、道两家所共尊——儒家尊之为‘六经之首,道家尊之为‘三玄之一’。
”〔1.1〕儒家和道家均把《易经》奉为最高经典,进行各自的阐释。
《易传》作为《易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儒家所阐发,它主要是从伦理道德的层面来对《易经》进行诠释;而《易经》中与中医有关的理念却是由道家大力发扬的,如阴阳五行理论,道家将其进一步细化、系统化了。
道家经典《道德经》中的不少观念源自于《易经》。
《易经》与《道德经》中的重要理念均成为中医的指导理念。
阅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就可知这并非虚言。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道家的“阴阳五行”说成为中医的核心理念《庄子。
天下篇》曰:“《易》以道阴阳。
”整部《易经》都被解读为阴阳两字。
《易经》里虽然没有说到五行,但按张其成先生的看法,《易经》里所说的四象八卦就是五行〔1.53〕。
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医的核心理念之一。
有关阴阳,《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中医之道
中医之道----渗透着道教的中医药文化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所出现特定的文化现象,以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为特点,主宰自然的进化、决定人世命运。
宗教以其独特和又神秘的魅力使人对此产生敬畏和崇拜。
从古至今,宗教在人类文化史上始终扮演着不可小觑的角色。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流派之一道教,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
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不仅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哲学,文化,艺术等方面烙下深刻的印记,也对中医药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某种事物要想存在和发展,必须要依赖于其他事物,否则这种事物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也不例外,它能流传至今也离不开中华土生土长的道家文化。
由此来看,辉煌灿烂的中医药文化与古老的道家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借助着彼此的文化底蕴而散发着自己独特文化的气息。
所以,要深入了解道家文化对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又必须追溯回道家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
道家文化始自远古时代,而华夏的祖先黄帝,则成为到文化的始祖。
在源远的历史长河中,道文化的形成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包括原始道教阶段,道教上升为理论化阶段和道教形成两大派系阶段。
春秋时期,战争频繁,各地为争夺土地的征战愈演愈烈。
统治阶级便欲笼络人心以为己用,而急需一种可以帮助自己达到政治目的的指导思想;各方百姓又等待和平息战,创建一个和乐安泰的社会环境,就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许多有识之士便提出自己的一套定国富民的观点、法则,并将此大量宣传。
不久,诸多学派迅速崛起,形成了百家共存的学术争鸣时代,而其中老子则总结发展了前人的经验,并著《道德经》,始创道家文化。
当道家文化传至庄子,又经其进一步融化发展,后来著述的《南华真经》使道家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传播。
道教的理论成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葛洪的“抱朴子”是道教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理论之作,核心内容论述了金丹不死药的可能性,纠正了民间早起一些巫助之说。
道教对中医药学的影响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 的位置,所以应该对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 满足感。 。知足常乐”就是要这种满足感通 过自我的内心世界的调节使之达到最高值。 鱼儿不必羡慕鸟儿能够在空中飞翔,鸟儿也 不必羡慕鱼儿能够在水中遨游,要珍惜自己 的位置和已得到的东西。仔细想一想,你就 会发现有些东西是你拥有而别人不可能得到 的,而有些东西则是别人拥有而你不可能得 到的。如果你总是去想自己拥有而别人无法 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满足,感到快乐, 感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静。如果你总是去想 别人拥有而你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 失望,感到沮丧,感到不幸,心神就会感觉 不安。
才能长命百岁。又称。四时阴阳者,万物之 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 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 愚者佩之”。意思是说能够顺应四季变化而 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的人,就不会患疾病, 即所谓“得道”。顺应自然规律的人是聪明 人,反之则是糊涂人。
2有关“治未病"的观点 老子日: 。知,不知,尚矣l不知, 知,病也。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 病,以其病病。”意思是说自己已经很渊博 了,还总是认为不足的人是最高尚的。自己 明明知之甚少,还要装作知识渊博的人就会 不断出毛病。只有严于律己.时时鞭策自己 不要出毛病的人.才不会出毛病。圣人之所 以很少出毛病,就是因为他们严于律己,时 时鞭策自己不要出毛病,所以不会发生毛 病。还提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 观点,这些论述原是社会学的理论,被《黄 帝内经》引用变成中医学预防为主的观点。 《黄帝内经》称: 。圣人不治已病治 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 之.乱已成而后治之,鐾犹渴而穿井,斗而 铸锥,不亦晚乎!”也就是说,一个有道的 聪明人知道不要等有了病再来治疗,一个国 家也不要等发生了动乱再来治理,如果一个 人等到有了病再来用药进行治疗,一个国家 等到发生了动乱再来治理,就像感觉到渴了 才想起去挖井,已经发生了战争才想起去铸 造武器.岂不是太晚了吗?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与道教关系 什么是道家? 什么是道教? 道家与道教有何异同?
道文化核心内容 道文化对中医药的影响
道家与道教关系 什么是道家?
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流派
先秦老庄道家 秦汉黄老道家 魏晋玄学道家
道家思想的核心—道
魏晋以后,道家实质上被道教取代
道家与道教关系
什么是道教?
东汉顺帝(126-144)道文化对中医养生Fra bibliotek的影响·
--
形神合一
病精真恬
︽ 内
安神气淡 从内从虚
经 来守之无
︾
庄子:“神”的旺盛 决定“形”的长生
各形物留
有体成动 仪保生而
《 庄
则神理生 子
谓
谓物
天 地
之之
》
性形
《素问·上古天真论》 中有“形体不敝,精神 不散”之说
道文化对中医治疗思想的影响
道学中的“德”就是 以“中和”为基本特征, “中”、“和”二字的含义相通。 《老子》:多闻善变 ,不如守中 (第五章)
道法自然,精气说
冲万三二一道
︻ 老
气物生生生生 以负万三二一 为阴物,,,
子
和而。
︼
。抱
阳
,
道文化对中医理论的影响
道法自然,精气说
·
皮肉筋脉骨精先人
︽ 肤为为为为成成始
灵
坚墙刚营干而精生
枢
而,,,,脑,,
经 脉 ︾
毛 发 长
髓 生 ,
。
庄子进一步指出,人也是由气化生的。此后,宋鈃和尹文提出,“精气”是构 成万物的本原,进而推论,思维这种心理活动也是生命之气高度发展的产物。
。,也很和医古博
以只深医术之大
后是刻者。初精
吾初的的可为深
将探认关见道,
上医识系,者古
。
,
学山
谢 谢 观 赏
郭
院 零
西 大
丽 红
七 本 一
同 大 学
班医
道 ,中之用也,或不盈 (第四章) 知常为和、和之至…… 万物法自然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 《庄子》:和之以为天倪、游心乎德之和、以和为量
道文化对中医治疗思想的影响
中医和法的概念,最初由清·成无己《医学启源》 提出,专门针对少阳证,特指小柴胡汤而言。 少阳证半表半里,正邪相争,非汗下所宜,唯有和 解一法乃为“正道”。 后世医家又将其拓展为治疗肝脾、胆胃、肠胃、寒
道文化对中医药的影响
道文化对中医理论的影响 道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道文化对中医治疗思想的影响
道文化对中医理论的影响
道法自然,精气说
· ·
《 素
然不万推数推数阴 其可之之之之之阳
问 要胜大可可可可者
阴 一数 万千百十
阳 离
也
合
论
》
《 素
万 物
阴 阳
问 之者
阴能
阳 应 象
始 也
大
论
》
道文化对中医理论的影响
道文化创始人-老子 老子(前571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 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周 口市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在东周 国都洛邑任守藏吏,相传晚年著成五千言《道 德经》后,骑青牛出函谷而去,飘然不知所终。
道文化核心内容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今 安徽蒙城)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 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 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 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 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广义和法:组方遣药的原理
热、虚实、表里等不和证,是对和法的发展。 解表清里:防风通圣散:防风、麻黄等解表,黄芩、大黄、石膏等清里,解 表的发散之性与清里的苦泻之性 ,一阴一 阳,各行原始功效,又互相受到 制约 ,可谓“不能全其特性”。
下道在已古莫人道
而的此经人不有家
求奥,有对兼云文
索妙我了道修:化
道文化核心内容
以“道”为本的天道观
➢道的特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 ➢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道是无
道文化核心内容
以“道”为本的天道观
道人而域道大吾字吾可周独寂先有
法法王中大曰强之不以行立漠天物
自地处有,逝为曰知为不不!地混
然,一四天,之道其天殆改 生成
。地。大大逝名,名下,, ,,
法 ,,曰曰 ,母
永和元年(公元136年)率弟子7人入蜀, 于鸡鸣山创立道教
弘扬“不死之道” “神仙长生之道”
道家与道教关系
道家与道教有何异同?
相同点
➢都尊 “老子”,道教奉“老子”为太上老君 ➢《道德经》、《庄子》既是道家典籍,又是 道教真经 不同点 ➢道家诉诸于心灵或理性 ➢道教诉诸于人的情感、情绪
道文化核心内容
天
地远大
。
︻,
老 子
天
大,。 ,远
︼法
王曰
道
大返
,
。。
道文化核心内容 以“道”为本的天道观
︻ 无生自无有 庄 始天本为情 子 无生自无有 ︼ 终地根形信
散聚气人 则则之之 为为聚生 死生也 。
道文化核心内容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 柔弱胜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