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分类版
传染病分类及治疗方案
传染病分类及治疗方案传染病的分类与治疗方案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根据传播途径、病程长短和临床表现的不同,传染病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一、消化道传染病1. 细菌性痢疾治疗方案:抗生素治疗,如庆大霉素、氨苄西林等。
对症治疗,包括补液、电解质平衡调整等。
2. 病毒性肝炎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例如干扰素、拉米夫定等。
保肝治疗,使用双环醇、复方草酸钙等。
二、呼吸道传染病1. 流感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
对症治疗,涉及退热、止咳等。
2. 肺结核治疗方案:抗结核治疗,采用异烟肼、利福平等。
对症治疗,比如止咳、祛痰等。
三、血液传染病1. 乙型肝炎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如干扰素、拉米夫定等。
保肝治疗,包括双环醇、复方草酸钙等。
2. 艾滋病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例如奈韦拉平、拉米夫定等。
免疫调节治疗,使用蛋白酶抑制剂等。
四、接触性传染病1. 梅毒治疗方案:抗生素治疗,比如青霉素、头孢曲松等。
对症治疗,涉及抗炎、止痛等。
2. 狂犬病治疗方案:疫苗接种,如狂犬病疫苗。
对症治疗,包括抗病毒、维持生命体征等。
五、寄生虫病1. 疟疾治疗方案:抗疟治疗,例如氯喹、阿莫地喹等。
对症治疗,包括退热、补液等。
2. 血吸虫病治疗方案:抗血吸虫治疗,如吡喹酮、奥硝唑等。
对症治疗,涉及保肝、利尿等。
对于传染病的治疗,关键在于根据不同的病原体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患者需严格遵照医嘱,积极配合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也至关重要,这包括加强卫生管理、提高个人免疫力以及采取适当的个人防护措施。
在我国,政府和全社会都在积极致力于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以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传染病分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2、 如果手无可见污染,临床操作后,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常规手消毒 。也可用肥皂和水洗手。
3、处理药物或准备食物前用普通或抗菌肥皂和水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擦手 。
4、当用速干手消毒剂时,不要同时再用抗菌肥皂。
5、直接接触病人前后。
6、摘手套后
7、不论是否戴手套,进行侵袭性操作前
8、接触体液或排泄物、粘膜、非完整皮肤或伤口敷料后。
手消毒效果应达到如下相应要求: a)卫生手清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2 b)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2
手卫生 手卫生(hand hygiene): 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其中洗手是指医务人员用肥皂或者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为达到普通洗手卫生的最清洁度,洗手时间最好不要少于20秒钟。 此时间与唱两遍生日歌大致相同,可以以此为标准来计时。 卫生手消毒是指医务人员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外科手消毒是指医务人员在外科手术前用肥皂(液)或抗菌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杀灭手部暂居菌、常居菌的过程。
9、护理病人从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
10、接触紧邻病人的物品后(包括医疗设备)。
是指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预防措施。 标准预防是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根据传播途径采取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空气隔离,是预防医院感染成功而有效的措施 1 隔离对象: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 2 防护: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 3 隔离措施: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其重点是洗手和洗手的时机。
最新传染病分类标准
最新传染病分类标准传染病是指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群中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的分类标准一直是医学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不断地随着疾病特点和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而进行更新和完善。
最新的传染病分类标准将传染病分为四大类,A类传染病、B类传染病、C类传染病和未明确分类的传染病。
A类传染病是指对人类健康具有严重威胁,易于在人群中传播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病情严重,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例如,埃博拉病毒感染、新型流感等都属于A类传染病。
针对这类传染病,需要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加强监测和防控工作,以防止疫情的扩散和流行。
B类传染病是指对人类健康具有一定威胁,传播能力较强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的特点是传播速度较快,病情较为严重,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例如,登革热、霍乱等都属于B类传染病。
针对这类传染病,需要加强监测和防控工作,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遏制疫情的蔓延。
C类传染病是指对人类健康具有一定威胁,传播能力较弱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的特点是传播速度较慢,病情相对较轻,但仍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例如,麻疹、水痘等都属于C类传染病。
针对这类传染病,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和治疗患者,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
未明确分类的传染病是指目前尚未明确归类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可能是新发现的疾病,也可能是已知疾病的变种或突变体。
针对这类传染病,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及时进行病原鉴定和分类,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防止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总之,最新的传染病分类标准为我们提供了更清晰、更科学的分类体系,有助于更好地指导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我们应该密切关注最新的传染病分类标准,及时了解各类传染病的特点和防控措施,共同努力,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
传染病分类
传染病分类
国家的《传染病防治法》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危害程度,分为甲、乙、丙三类,再最近又新加了一例手足口病列入丙类传染病,详细如下:
甲类2种,包括: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1种,包括: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传染病分类(最新版)
传染病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中国目前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3类,其中甲类2种、乙类28种,丙类11种,共41种。
一、甲类1、鼠疫鼠疫(plague)是鼠疫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多借由鼠蚤传播。
鼠疫存在于疫源地的野生啮齿动物中,是一种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
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三次大流行,自1992年全世界报告发生人间鼠疫的国家有巴西、中国、马达加斯加、蒙古、缅甸、秘鲁、美国、越南及扎伊尔共9个国家,发病总数共1582例,病人大多集中在非洲。
2、霍乱霍乱是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由O1血清群和O139 血清群霍乱弧菌引起。
19 世纪初至今已引起7次世界性大流行。
近些年来,全球霍乱,尤其是在非洲、南美洲和亚洲,流行更趋严峻。
二、乙类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 以下简称新冠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新冠病毒属β属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性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人群普遍易感,传染源主要是新冠病毒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能造成感染。
目前,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国内外流行优势毒株,其潜伏期缩短,多为2-4天,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致病力减弱,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
2、猴痘猴痘是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感染所致的一种病毒性人兽共患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
其既往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病死率为1%-10%,2022年1月以来,全球共有111个国家和地区向世卫组织报告了超过8.7万例猴痘病例,死亡病例达到140例。
2022年7月23日WHO宣布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23年5月12日WHO宣布,猴痘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传染病分类
传染病分类概述传染病是指通过病原体传播给宿主并在宿主体内生长繁殖,引起宿主机体发生异常反应的一类疾病。
传染病的分类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如病原体分类、传播途径分类、感染动物分类等。
病原体分类根据传染病的病原体分类,可以将传染病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真菌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和螺旋体传染病等。
细菌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是由各种细菌引起的传染病,如结核病、破伤风、霍乱等。
细菌性传染病的治疗主要依靠抗生素的使用。
病毒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是由各种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如流感、艾滋病、登革热等。
病毒性传染病的治疗目前主要以控制症状和增强机体免疫力为主要手段。
真菌性传染病真菌性传染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传染病,如白色念珠菌病、肺孢子菌病等。
真菌性传染病的治疗通常采用抗真菌药物。
寄生虫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是由各种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如疟疾、血吸虫病、包虫病等。
寄生虫性传染病的治疗一般采用抗寄生虫药物。
螺旋体传染病螺旋体传染病是由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等。
螺旋体传染病的治疗主要依靠抗生素。
传播途径分类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分类,可以将传染病分为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飞沫传播、媒介传播和食物水源传播等。
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传播给人体,如手部的不洁、被污染的物体等。
常见的接触传播的传染病有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病等。
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指空气中的病原体通过吸入进入人体,如肺结核、麻疹等。
空气传播的传染病通常需要接触到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或被病人喷嚏、咳嗽时的飞沫。
飞沫传播飞沫传播是指通过飞沫悬浮在空气中的病原体进入人体,如流感、新冠肺炎等。
飞沫传播的传染病主要通过与病人近距离接触,如在咳嗽、打喷嚏时。
媒介传播媒介传播是指通过某些中间生物或物体传播病原体,如蚊子传播的疟疾、跳蚤传播的鼠疫等。
媒介传播通常需要特定的媒介才能传播病原体。
食物水源传播食物水源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食物或水源进入人体,如霍乱、肠道传染病等。
传染病分类及防治知识
传染病分类及防治知识一、传染病的定义及特点1. 传染源:传染病的源头可以是患者、携带者或病原体所在的物体。
2. 传播途径:传染病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空气传播、食物传播等多种途径传播。
3. 易感人群:未经免疫的人群对某些传染病缺乏抵抗力,容易感染。
4. 流行性:传染病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迅速传播,形成疫情。
5. 可预防性: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和发病率。
二、传染病的分类1. 消化道传染病:通过食物或水传播,如霍乱、痢疾、甲型肝炎等。
2. 呼吸道传染病:通过空气传播,如流感、肺结核、麻疹等。
3. 血液传染病:通过血液传播,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疟疾等。
4. 接触性传染病: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如皮肤病、性病、狂犬病等。
5. 体表传染病:通过生物媒介传播,如蚊媒传染病(疟疾、登革热)、蜱媒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Q热等)以及其他生物媒介传染病(如鼠疫、狂犬病等)。
6. 寄生虫病:由寄生虫引起,如疟疾、血吸虫病、钩虫病等。
三、传染病的防治措施1. 控制传染源:对患者、携带者进行隔离治疗,及时消灭病媒生物,如蚊子、老鼠等。
3. 保护易感人群:提高自身免疫力,积极参加疫苗接种,避免与患者或携带者密切接触。
4. 早期发现、早期报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的旅行史、接触史等信息,以便医生做出准确判断。
5. 加强宣传教育: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四、常见传染病的防治1. 霍乱:通过食物和水传播,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水产品,发生疫情时,要遵循政府发布的防疫措施。
3. 乙型肝炎:通过血液传播,接种乙肝疫苗,避免不安全的注射行为,发生疫情时,做好个人防护。
4. 疟疾:通过蚊子传播,使用蚊帐、蚊香等防蚊措施,避免在疟疾流行区野外活动,发生疫情时,遵循政府发布的防疫措施。
传染病分类及防治知识对于保护个人和公共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大家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传染病分类及临床表现
传染病分类及临床表现在人类的生存发展中,传染病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据统计,历史上约有三分之一的死亡与传染病有关。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传染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将其分为多种类型,并根据其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从传染病的分类和临床表现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传染病的分类1. 消化道传染病这类传染病主要通过食物、水等途径传播,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有霍乱、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等。
2. 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等途径传播,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等。
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感、肺结核、麻疹等。
3. 血液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体液等途径传播,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常见的血液传染病有艾滋病、疟疾、乙型肝炎等。
4. 接触性传染病接触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常见的接触性传染病有狂犬病、破伤风、沙眼等。
5. 性传播疾病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常见的性传播疾病有淋病、尖锐湿疣、艾滋病等。
6. 寄生虫病寄生虫病主要通过寄生虫传播,病原体包括原虫、嚅虫等。
常见的寄生虫病有疟疾、血吸虫病、绦虫病等。
二、传染病的临床表现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因其病原体类型、传播途径、感染部位和程度等因素而异。
下面分别介绍各类传染病的常见临床表现:1. 消化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严重时,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并发症。
2. 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咳嗽、发热、乏力、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
严重时,可导致肺炎、肺结核等并发症。
3. 血液传染病血液传染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盗汗、乏力、皮肤损害等全身症状。
严重时,可出现出血、器官损害等并发症。
4. 接触性传染病接触性传染病的临床表现与感染部位有关。
如皮肤感染可表现为红肿、疼痛、脓疱等;神经系统感染可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我国传染病分类标准
我国传染病分类标准
在中国,传染病一般按照传染性、发病率和危害程度等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以下是我国传染病的主要分类标准:
1. **按传染性分**:
- **甲类传染病**:指对人群或社会有重大危害,且传播迅速的传染病,如霍乱、鼠疫等。
- **乙类传染病**:指疾病传播迅速,但对人群或社会影响相对较小的传染病,如水痘、风疹等。
2. **按发病率划分**:
- **高发传染病**:指在一定时期内,某地区或人群中发病率超过一定标准的传染病。
- **低发传染病**:指发病率较低的传染病。
3. **按危害程度分类**:
- **重点监测疫情病**:如禽流感等,对公共卫生安全具有严重威胁。
- **一般监测疫情病**:如流行性腮腺炎等,对公共卫生影响相对较小。
4. **按病原体分类**:
-**细菌性传染病**: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如结核病、伤寒等。
- **病毒性传染病**: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如流感、登革热等。
- **真菌性传染病**:由真菌引起的传染病,如念珠菌感染等。
- **寄生虫性传染病**: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如疟疾、血吸虫病等。
5. **其他分类**:
- **法定传染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需要立即报告、隔离治疗等措施的传染病。
- **职业病传染病**:工作环境中易受感染的传染病。
以上是我国传染病常见的分类标准。
根据疾病特点和传播途径,对不同类型的传染病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和处理办法,以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健康。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分类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戊型、未分型)、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炭疽、皮肤炭疽、未分型)、痢疾(细菌型、阿米巴性)、肺结核(涂阳、菌培阳、菌阴、未痰检)、伤寒(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Ⅰ期、Ⅱ期、Ⅲ期、胎传、隐性)、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间日疟、恶性疟、未分型)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说明:1、《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每个医务工作者都是传染病法定报告人。
2、发现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炭疽病中肺炭疽、非典型肺炎应在两小时内报告。
3、发现乙类传染病、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应在六小时内报告。
4、发现丙类传染病应在24小时内报告。
5、每月上、中、下旬院传染病疫情管理小组对各科室进行疫情上报检查。
院传染病疫情管理小组你要记住,所有关于感情的问题,都不要在深夜做决定。
无论分手还是牵手,无论坚持还是放弃。
因为女人啊,从来都不是理性动物,再加上深夜里的一杯红酒,一根香烟,感性越发强烈。
五年前第一次听梁静茹的《问》,歌里唱,如果女人,总是等到夜深,无悔付出青春,他就会对你真。
那时候真的傻到相信,用心爱一个人,就能把他留在自己身边。
现在才明白,在一起一辈子这种事,不是嘴上说了就可以。
外面的诱惑这么多,人的欲望这么大,而你能给的爱,其实就这么多。
后来我经常说,如果爱一个人又不可得,那就找个爱自己的吧。
别太累,别付出太多,别太委屈,你说你爱他所以无所畏惧,但你的感情和耐心其实就这么多,你无法永远输出。
总有一天它们会因迟迟得不到回应而枯竭。
法定传染病分类管理
法定传染病分类管理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法定传染病分类管理⏹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5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包括:(10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
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常见传染病分类
常见传染病分类常见传染病分类:一、空气传播类传染病1、呼吸道传染病(1) 流感(2) 麻疹(3) 水痘(4) 感冒(5) 肺结核2、飞沫传播病(1)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2) 中东呼吸综合征 (MERS)(3) 新型冠状感染 (COVID-19)(4) 百日咳(5) 麻风病3、空气传播类其他传染病(1) 肺部真菌感染(2) 肺鼠疫(3) 肺炭疽(4) 肺炎克雷白杆菌感染(5) 肺军团菌病二、食物和饮水传播类传染病1、肠道传染病(1) 大肠杆菌感染(2) 霍乱(3) 幽门螺杆菌感染(4) 腹泻感染(5) 肠道寄生虫感染2、食物中毒(1) 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毒(2) 沙门菌中毒(3) 性肝炎中毒(4) 肉毒杆菌中毒(5) 短暂性食物过敏三、血液和性传播类传染病1、血液传播病(1) 乙型肝炎(2) 丙型肝炎(3) 艾滋病(4) 梅毒(5) 血吸虫病2、性传播病(1) 梅毒(2) 淋病(3) 尖锐湿疣(4) 艾滋病(5) 衣原体感染四、接触传播类传染病1、皮肤传染病(1) 疥疮(2) 寻常疣(3) 手足口病(4) 皮肤真菌感染(5) 人体癣2、类脑膜炎传染病(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 非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 结核性脑膜炎(4) 黏膜感染(5) 脑虫病3、肠道传染病(1) 葡萄球菌感染(2) 百日咳附件:本文档未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传染病防治法:中国的一部法律,用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2、传染病暴发应急条例:中国的法规,用于应对传染病的突发情况和灾害事件。
3、食品安全法:中国的一部法律,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卫生标准。
4、性病防治法:用于预防和控制性传播疾病的法律。
我国传染病分类标准
我国传染病分类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我国传染病分类标准,是根据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传播途径、临床特点等因素对传染病进行分类的一套标准体系。
传染病是指由传染源将病原微生物通过某种传播途径传播给易感人群并引起传染的疾病。
我国的传染病分类标准主要依据国际卫生组织的标准,并根据我国的传染病流行情况和特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完善。
根据我国现有的传染病分类标准,传染病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按病原微生物分类:1. 细菌性传染病:包括霍乱、肺结核、鼻疽等疾病;2. 病毒性传染病:包括流感、乙肝、艾滋病等;3. 真菌性传染病:包括念珠菌病、曲霉病等;4. 寄生虫性传染病:包括疟疾、血吸虫病等。
二、按传播途径分类:1. 空气传播性传染病: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如麻疹、流感等;2. 食物传播性传染病:通过食物或水传播,如霍乱、痢疾等;3. 血液传播性传染病:通过血液传播,如乙肝、艾滋病等;4. 性传播性传染病:通过性接触传播,如梅毒、淋病等。
三、按临床特点分类:1. 急性传染病:病情突然,持续时间短,如流感、水痘等;2. 慢性传染病:病情发展缓慢,持续时间长,如结核病、乙肝等;3. 亚急性传染病: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病情起病急,但病程较长,如传染性非典、病毒性肝炎等。
传染病的分类标准不仅有助于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传播,还有助于指导医疗机构对各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
根据传染病的分类也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和管理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
传染病分类标准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对于提高我国传染病控制水平和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传染病分类标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基于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传播途径、临床特点等因素对传染病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类。
这种分类标准不仅有助于对不同传染病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预防,还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传染病分类标准的重要性,不断完善和提升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水平,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健康。
甲乙丙三类传染病分类标准
甲乙丙三类传染病分类标准
传染病是指通过接触感染者、食物或寄生虫传播的细菌、病毒、
螺旋体等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根据医学上传染病的可能性和危险性,
将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可以通过接触感染者、食物或寄生虫传播,或者
直接受到传染源排放物或直接气体污染,具有特别高的传染性和极其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疾病。
此类传染病包括:炭疽、疟疾、流行性斑疹、破伤风、囊虫病、鼠疫等。
乙类传染病是指一般病例,可以通过接触感染者、食物或寄生虫
传播,对社会的影响较甲类传染病要小,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的疾病。
此类传染病包括:霍乱、登革热、乙型肝炎、淋病、结核病、狂犬病、腮腺炎等。
丙类传染病是指可能通过接触感染者、食物或寄生虫传播,但传
染性小,对社会的危害较甲乙二类传染病较小的传染病。
这一类传染
病包括:风疹、伤寒、手足口病、布病毒性腹泻、肺孢子虫病等。
以上就是传染病分类标准,总的来说,甲类传染病具有特别高的传染性和极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乙类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丙类传染病传染性小,仅具有轻微的传染性。
传染病的发病率高,可能会给人们带来重大的社会威胁,预防传染病是政府、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的重要工作。
应该建立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加强公共卫生宣传,提高整个社会的防病意识,进行科学的传染病防治,减少传染病的发病率,保护社会的健康幸福。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
最新传染病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04年8月28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布,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第四条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常见、多发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可以根据情况决定按照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管理并予以公布,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预防医学:传染病分类
预防医学:传染病分类
在传染病流行病中提到传染病的分类,在预防医学事业单位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而且在其他专业的考试中也会出现,常以客观题形式存在,问法也很简单,虽然传染病有很多种,但是考试中只要掌握重要的就可以选出答案。
一般题目关于分类会有两种问法,问属于甲类传染病的是,或者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是。
传染病现在已经有了新的分类,但是很多地区还没改过来。
传染病共分为3类,甲类、乙类和丙类。
下面介绍重要的传染病。
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病种: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炭疽中的肺炭疽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包含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斑疹伤寒、黑热病、
包虫病、丝虫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医务人员发现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传染病后,要在2小时内进行报告,对于乙类和丙类传染病则要求诊断后24小时内进行报告。
考生在记忆时,可只记忆甲类的两种以及属于乙类甲管的三种疾病即可。
常见题型如下:
属于甲类法定传染病的是( )
A.鼠疫、炭疽
B.霍乱、炭疽
C.鼠疫、霍乱
D.鼠疫、艾滋病
E.非典型肺炎、炭疽
【答案】C。
解析: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传染病的分类
传染病的分类《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参照国际上统一分类标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39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甲类传染病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
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乙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
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虽被纳入乙类,但可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乙类二十六种传染病破麻布,百钩悬;破伤风、麻疹、布鲁氏菌病、百日咳、钩端螺旋体飞禽集合结核吸脑肝。
非典、禽流感、流脑脊髓膜炎、结核、血吸虫、乙脑、乙肝灰犬热,红梅寒,脊髓灰质炎、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猩红热、梅毒、伤寒、副伤寒白米登临淋艾滋坛炭。
白喉、阿米巴痢疾和细菌性痢疾、登革热、淋病、AIDS、炭疽丙类传染病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2021年5月2日,卫生部已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对此类传染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的分类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参照国际上统一分类标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37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甲类传染病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
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乙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
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
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这四种传染病虽被纳入乙类,但可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乙类二十六种传染病破麻布,百钩悬;(破伤风、麻疹、布鲁氏菌病、百日咳、钩端螺旋体)飞禽集合吸脑肝。
(非典、禽流感、流脑脊髓膜炎、结核、血吸虫、乙脑、乙肝)灰犬热,红梅寒,(脊髓灰质炎、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猩红热、梅毒、伤寒、副伤寒)白米登临艾滋坛。
(白喉、阿米巴痢疾和细菌性痢疾、登革热、淋病、AIDS、炭疽)丙类传染病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对此类传染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已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对此类传染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传染病防治法》还规定,国务院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分别依权限决定传染病病种的增加或者减少。
发现传染病应当采取的措施及提供的服务医疗机构发现传染病时应当采取哪些措施?(1)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1)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医疗机构发现传染病时应当采取哪些措施?(1)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1)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2)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3)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4)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米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2)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3)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4)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储存的要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对医疗废物实施分类管理。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及时分类收集医疗废物:(一)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将医疗废物分置于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的包装物或者容器内;(二)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它缺陷;(三)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
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当在标签上注明;(四)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及其相关的废物的管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五)化学性废物中批量的废化学试剂、废消毒剂应当交由专门机构处置;(六)批量的含有汞的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报废时,应当交由专门机构处置;(七)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八)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九)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十)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取出。
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应当有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的示意图或者文字说明。
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 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者增加一层包装。
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面应当有警示标识,在每个包装物、容器上应当系中文标签,中文标签的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及需要的特别说明等。
运送人员每天从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将分类包装的医疗废物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运送至内部指定的暂时贮存地点。
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前,应当检查包装物或者容器的标识、标签及封口是否符合要求,不得将不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
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时,应当防止造成包装物或容器破损和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和扩散,并防止医疗废物直接接触身体。
运送医疗废物应当使用防渗漏、防遗撒、无锐利边角、易于装卸和清洁的专用运送工具。
每天运送工作结束后,应当对运送工具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设备,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
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的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达到以下要求:(一)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人员活动区和生活垃圾存放场所,方便医疗废物运送人员及运送工具、车辆的出入;(二)有严密的封闭措施,设专(兼)职人员管理,防止非工作人员接触医疗废物;(三)有防鼠、防蚊蝇、防蟑螂的安全措施;(四)防止渗漏和雨水冲刷;(五)易于清洁和消毒;(六)避免阳光直射;(七)设有明显的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和“禁止吸烟、饮食”的警示标识。
暂时贮存病理性废物,应当具备低温贮存或者防腐条件。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将医疗废物交由取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许可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依照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填写和保存转移联单。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
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医疗废物转交出去后,应当对暂时贮存地点、设施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禁止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禁止在非收集、非暂时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禁止将医疗废物混入其它废物和生活垃圾。
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要求,自行就地处置其产生的医疗废物。
自行处置医疗废物的,应当符合以下基本要求:(一)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容易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应当消毒并作毁形处理;(二)能够焚烧的,应当及时焚烧;(三)不能焚烧的,应当消毒后集中填埋。
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时,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一)确定流失、泄漏、扩散的医疗废物的类别、数量、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二)组织有关人员尽快按照应急方案,对发生医疗废物泄漏、扩散的现场进行处理;(三)对被医疗废物污染的区域进行处理时,应当尽可能减少对病人、医务人员、其它现场人员及环境的影响;(四)采取适当的安全处置措施,对泄漏物及受污染的区域、物品进行消毒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置,必要时封锁污染区域,以防扩大污染;(五)对感染性废物污染区域进行消毒时,消毒工作从污染最轻区域向污染最严重区域进行,对可能被污染的所有使用过的工具也应当进行消毒;(六)工作人员应当做好卫生安全防护后进行工作。
处理工作结束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事件的起因进行调查,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时的紧急处理措施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时紧急处理措施1、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是,负责人必须立即上报医疗废物管理委员会;2、医疗废物管理委员会要组织有关人员确定流失、泄漏、扩散好的医疗废物的类别、数量、放生时间、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3、组织有关人员尽快按照应急方案,对发生医疗废物泄漏、扩散的现场进行处理;4、对被医疗废物污染的区域进行处理时,应当尽可能减少对病人、医务人员、其他现场人员及环境的污染;5、采取适当的安全处理措施,对泄漏及受污染的区域,物品进行消毒或其它无害化处理,必要时封锁污染区域,以防扩大污染;6、对感染性废物污染区域进行消毒时,消毒工作从污染最轻区域向污染最重区域进行,对可能被污染的所有使用过的工具也应当进行消毒;7、工作人员应当做好卫生安全防护后进行工作。
8、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对环境造成污染时,应及时向环境保护行者主管部门报告,并向可能受到危险的单位和居民通报。
处理工作结束后。
医疗卫生结构应当对事件的起因进行调查,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预防类似的事件的发生。
9、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应当在48 小时内向所在地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导致 1 人以上死亡或者 3 人以上健康损害,应当在24小时内向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