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当前学校校本教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校本研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校本研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一、校本研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校本研修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旨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1. 缺乏有效组织和规划校本研修通常以学校为单位进行,但有些学校并未制定明确的计划和安排,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由于缺乏有效组织和规划,很多研修活动只是空洞的形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2. 研修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有时候,学校选择了并不符合教师实际需求的研修课程或主题。
这可能导致教师对研修活动失去兴趣或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因此,需要更好地了解教师的具体需求,并选取相关度较高的内容进行研修。
3. 缺乏灵活性和个性化在许多情况下,校本研修以集体方式进行,忽视了每位教师的个体差异和专业需求。
教师对于自主选择研修形式和方式的权利受到限制,这可能使他们无法充分发挥潜力和创造性。
4. 缺乏长期评估与跟进校本研修活动往往只追求短期效果,缺乏对研修成果的长期评估和跟进。
不仅学校本身应该建立健全的评估机制,还需要配备专门的人员去跟踪和监控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所学技能的情况。
二、校本研修中存在的不足之处1. 师资力量薄弱许多学校由于人力资源问题,无法组织具有高水平的师资力量进行校本培训。
这导致了培训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影响了整个研修过程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2. 学校文化氛围不够支持一些学校存在功利主义倾向,注重教师考核而忽略了真正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师专业素养的价值取向。
这种文化氛围对于校本研修的实施形成了负面影响,使教师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研修活动中。
3. 资金和设施不足进行有效的校本研修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提供适当的设施支持。
但在一些学校,由于经费有限或者只能靠自筹,导致无法达到理想的研修条件。
这限制了教师参与研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评价体系不健全对于校本研修活动的成效评价体系存在不完善之处。
缺乏科学而全面的评价方法,不能客观地反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
学校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3篇)
第1篇一、引言教研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开展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本文旨在分析学校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学校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1. 教研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目前,许多学校的教研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听课、评课、讲座、研讨会为主。
这种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但时间久了,教师会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教研活动的效果。
此外,教研活动内容缺乏创新,不能紧跟时代发展,难以满足教师多样化的需求。
2. 教研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部分学校的教研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要么过于密集,导致教师身心疲惫;要么过于松散,影响教研活动的效果。
此外,教研活动时间与教学时间冲突,教师难以兼顾教学和教研,导致教研活动流于形式。
3. 教研活动缺乏针对性教研活动应该针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但现实中,许多教研活动缺乏针对性,导致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
此外,教研活动内容与教师实际教学需求脱节,难以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4. 教研活动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学校对教研活动的评价体系不完善,主要依赖于教师自评和同行评价,缺乏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标准。
这种评价方式难以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也难以促进教研活动的持续改进。
5. 教研活动资源分配不均教研活动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部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机会较少,难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此外,教研活动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学校,农村学校难以享受到优质教研资源,导致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扩大。
6. 教研活动组织管理不规范部分学校的教研活动组织管理不规范,缺乏明确的组织领导、分工协作和监督考核机制。
这种情况下,教研活动容易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改进措施1. 创新教研活动形式,提高教师参与积极性学校应积极探索创新教研活动形式,如开展小组合作、课题研究、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比赛等,提高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校本研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校本研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校本研修存在的主要问题校本研修是指学校内部组织的师资培训和专业发展活动。
这种形式的研修旨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推动学校发展和改革。
然而,在实践中,校本研修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校本研修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规划。
很多学校在开展研修活动时,缺乏对于具体目标和内容的清晰定义,导致培训效果难以评估和监控。
同时,由于对于培训的规划不清晰,参与教师往往无法准确把握所需学习的重点。
第二,校本研修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
有些学校仅仅把研修看作是一次临时性的活动,没有形成长期、系统化的培训机制。
这样一来,教师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培养长远发展思维。
第三,校本研修资源配置不均衡。
一些学校可能投入较大资源进行教师培训与发展,而另一些学校却缺乏足够的资源。
这导致了教师培训和发展的差距,在教育公平性方面存在问题。
第四,校本研修创新不足。
传统的校本研修形式往往局限于单一的培训模式,缺少创新思维和实践。
在信息化时代,学校应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来开展更为灵活多样的研修活动。
二、对策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改进校本研修:1.明确目标和规划:学校应当对于每次校本研修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制定具体可行的规划。
这样能够使参与教师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与提高,并方便后续效果评估。
2.建立系统化培训机制:学校需要意识到校本研修是一个渐进式、长期化的过程。
因此,应该建立起健全完善的培训机制。
通过多层次、分阶段的培训活动来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3.公平资源配置:学校应重视资源配置公平问题,确保每个学校都能够获得足够的支持与帮助。
这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投入、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等方式来实现。
4.创新研修形式:校本研修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创新。
例如,可以开展在线培训、微课程等新形式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
5.鼓励教师参与:学校应该激发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可以通过设立奖励机制、提供学术交流平台等方式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
校本研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校本研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校本研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一、引言校本研修是指在学校组织和开展的一种研修活动,以解决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目标,使得学校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校本研修在实践中却面临着一些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问题分析1.资源有限。
许多学校在进行校本研修时,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资源进行开展,而这些资源往往是有限的,无法满足全体教师的需求。
2.关注点不够突出。
有些学校在进行校本研修时,关注点不够突出,更多地是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而忽略了教师个人发展及教育质量的提升。
3.参与度不高。
由于教师工作繁重,参与校本研修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导致教师的参与度普遍不高。
4.缺乏重视和支持。
一些学校对校本研修缺乏重视和支持,没有给予相应的资源和资金支持,导致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
三、对策研究1.加强资源投入。
学校应充分认识到校本研修的重要性,增加对校本研修的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等,以满足教师的需求。
2.明确目标和关注点。
学校在开展校本研修前应明确目标和关注点,确保校本研修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育质量。
3.灵活安排时间。
学校应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时间,以保证他们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校本研修,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
4.建立评价机制。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校本研修评价机制,以评估校本研修活动的效果和质量,为进一步改进校本研修提供依据。
5.加强领导支持。
学校管理层应高度重视校本研修的发展,积极支持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并提供必要的校级领导支持。
6.开展合作研究。
学校可与其他学校或教研机构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提高研修的质量和效果。
7.推动研修成果应用。
学校应鼓励教师将研修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校本研修的最终目标。
四、结语校本研修的开展对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校本研修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学校认真研究和解决。
校本教研活动问题
一、引言校本教研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然而,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校本教研活动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校本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和效果。
本文将对校本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二、校本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1. 研究主题不明确部分校本教研活动缺乏明确的研究主题,导致活动内容散乱,教师参与度不高。
研究主题不明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校领导对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研究主题的指导。
(2)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研究主题。
(3)教研组内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难以形成共同的研究方向。
2. 教研活动形式单一目前,我国校本教研活动形式主要以讲座、观摩、研讨为主,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
单一的活动形式导致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难以激发教师的教育教学热情。
3. 教研活动效果不佳部分校本教研活动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导致活动效果不佳。
具体表现为:(1)教师参与度不高,活动氛围不浓厚。
(2)研究成果转化率低,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不明显。
(3)教研活动缺乏持续性,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4. 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解不够深入,专业素养参差不齐。
这导致校本教研活动中,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5. 校本教研资源不足部分学校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时,缺乏必要的资源支持,如经费、场地、设备等。
这限制了校本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改进策略1. 明确研究主题(1)学校领导应加强对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视,明确研究主题,为教师提供指导。
(2)教师应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研究主题。
(3)教研组内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确定研究主题。
2. 丰富教研活动形式(1)创新教研活动形式,如开展课题研究、案例分析、教学观摩等。
(2)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拓宽教师视野。
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不断深入,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校本教研活动在许多学校初步开展起来了。
然而,在开展校本教研过程中,部分学校偏离了校本教研之要义,影响了新课改的实施。
下面店铺就给大家带来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欢迎大家阅读。
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篇11、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克服职业倦怠感,激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快乐感、幸福感。
想办法减轻教师的压力,让教师从形式主义和大量冗繁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走上研究、创新之路。
2、打造本校校本教研的骨干队伍。
目前情况下,应先打造一支自己的校本校验队伍,让那些有兴趣、有激情的老师先行动起来,通过他们辐射、影响、带动其他老师。
这支骨干队伍包括名师、学科带头人以及负担较轻且有热情的年轻老师,让年轻老师尝到研究的甜头。
3、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首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系统的校本培训工作。
其次,邀请有关专家来学校进行指导,帮助教师掌握开展科研的方法。
另外,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参观、考察,通过学习、交流,开阔视野,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成为学校校本教研的生力军。
4、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入手,以教师发展的多层次性为依据,开拓教研思路,或帮助教师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初步教研意识,或帮助教师从经验中提炼理论(理念)、让理论经受实践检验、进而指导教学,形成初步的教研能力……更要积极探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研方式,如集中专题式教研、定期沙龙式教研等等。
5、构建有效的校本教研机制。
建立有效的校本教研机制,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保证。
它能激活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内需,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这是最关键的地方。
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篇2一、主体偏离“校本偏离”是以学校为本位的教研,是在本校内进行的,是以解决学校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目标的,其研究主体当然是教师。
可是在一些学校,由于传统教研模式的强大惯性,教师搞教研基本上是依赖于教研员等专业研究人员。
教研活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教研活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教研活动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旨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然而,在实际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常常会面临一些问题,影响了教研活动的效果。
本文将探讨教研活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缺乏有效的课题选择和研究方向。
教研活动应该紧密围绕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进行,但实际中常常存在着课题选择不明确、研究方向模糊的问题。
这导致了教研活动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对策:要加强对教研课题的管理和引导,明确学校和教师的研究需求。
可以通过定期组织教师会议、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集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并由学校相关部门根据需要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二、缺乏有效的组织和规划。
教研活动需要有明确的计划和组织安排,但很多学校在这方面存在问题。
往往是由于缺乏专门的教研组织,教师个人自发性的教研活动单一,无法形成系统和连贯的研究成果。
对策:学校应建立健全教研组织机构,明确教研组织的职责和任务。
制定教研计划,将教研活动纳入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鼓励教师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形成团队合作和互相学习的氛围。
三、评价方式单一化。
目前的教研活动评价往往以论文或论文集的形式为主,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忽视了教学实践的反馈和评价,影响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对策:要将教研评价的方式多样化,既可以考虑论文的撰写和发表,也可以采用录像观摩、评课交流等形式,充分发挥教学实践的反馈作用。
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教研评价机制,加强对教研成果的激励和奖励。
四、缺乏跨学科的研究。
当前教研活动往往存在学科之间的割裂和孤立,缺乏跨学科的交流和研究。
这使得教研活动的成效受限,无法形成整体的教学变革和提高。
对策:要鼓励和推动教师的跨学科研究。
可以通过跨学科研讨会、研究小组等形式,加强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共同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此外,还可以依托学校的研究基地和平台,开展跨学科的教研活动。
五、教研成果转化利用不充分。
教研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但很多教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改进。
校本教研的问题及对策
一、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1.注重形式,缺少系统性有效性;参与度不高,缺少合作意识追求形式上的规范、热闹和档次,是目前校本教研的最大问题,其具体表现有:按照学校规定,校本教研无计划地走形式,没有实质内容;追求场面宏大和较强的新闻效果,邀请的领导级别越来越高、专家的名气越来越大,校本教研存在作“秀”的嫌疑。
校本教研管理不力,缺少制度保障,尤其是在激励机制方面存在欠缺,单纯依靠教师的自觉自为是不行的。
缺少良好的教研氛围,尤其是合作文化的缺失,使教研活动难以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表面的和善难以掩盖竞争的心理,伙伴成为对手,惧怕被超越和渴望战胜对手的心理在作祟,这是校本教研的一块“心病”。
教师们呼吁被领导管理和被考核,一方面说明教师存在搞好教研活动的愿望,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在教研方面的内在需求和内驱力不强,需要外力推动。
作为校本教研的主体却没有在教研活动中唱主角,有时配角都算不上,只是观众和看客,校本教研被少数人把持,缺少互动与参与,久而久之,校本教研就成为少数人的事。
2.教师主动性不强,缺少专家有效指导,缺少研究意识教师群体学习与研究的内驱力不强,教师们对教研活动提不起兴趣、打不起精神,教研活动过程中提不出问题,都说明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研究的意识和反思的意识还需要强化。
教研活动缺少指导性,教师们面对教学问题时普遍感到手足无措,期待专家引领,专家们单向灌输的理论让教师们感到失望,在理论高地上的瞭望并没有逾越课堂教学实践上的坎坷。
为此,我们立足于向校本教研要实效的理念。
使得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更新,把握教材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提高校本教研质量的对策 1.破除教师思想困惑,立足教学实际破除教师中存在的把校本教研与教育教学分家,认为校本教研是额外负担的错误认识。
要让教师认识到,要做“专家型”的教师;号召教师做太阳,在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同时,也要显示自己的光彩;号召教师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
学校教研活动存在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教研活动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重视。
然而,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学校教研活动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分析学校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学校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1. 教研目标不明确部分学校在开展教研活动时,缺乏明确的教研目标,导致教研活动缺乏方向性。
有的教研活动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没有真正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2. 教研内容单一目前,学校教研活动的内容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忽视了课程建设、学科发展等领域的探索。
这种单一的内容难以满足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
3. 教研方式陈旧部分学校教研活动仍采用传统的“听、评、议”方式,缺乏创新。
这种陈旧的方式导致教研活动流于形式,难以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
4. 教研成果转化率低学校教研活动产生的成果往往难以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
部分教师对教研成果的应用不够,导致教研活动效果不佳。
5. 教研评价机制不完善当前,学校教研评价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评价标准不明确、评价方法单一等。
这导致教研活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二、学校教研活动对策1. 明确教研目标学校应根据教育教学实际,制定明确的教研目标。
教研目标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确保教研活动有的放矢。
2. 丰富教研内容学校应拓宽教研内容,涵盖课程建设、学科发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评价等多个方面。
通过丰富教研内容,满足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
3. 创新教研方式学校应创新教研方式,采用多样化、互动性强的教研活动形式,如工作坊、案例研讨、课题研究等。
通过创新教研方式,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
4. 提高教研成果转化率学校应加强教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鼓励教师将教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
同时,建立健全教研成果评价机制,对优秀教研成果进行表彰和奖励。
5. 完善教研评价机制学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教研评价机制,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结果运用等。
校本研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校本研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研修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重要途径。
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分析校本研修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更好地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进步。
一、问题1: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校本研修往往在开展之初缺乏明确、具体的目标和方向。
许多学校仅仅将其视为一种形式上的任务履行,而忽略了其最初设立的意义。
解决对策:首先,应该制定一个清晰明确、可操作性较强的校本研修目标,并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相一致。
其次,在确定主题之后,选择合适的内容来达到目标。
最后,在实施过程中,利用创新性、开放性方式激发教师参与积极性。
二、问题2:资源不足与分配不公校本研修需要大量的资金、设备和人力资源,然而在许多学校中,资源不足成为影响校本研修质量的重要因素。
此外,由于分配不公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一些学校无法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开展研修活动。
解决对策:首先,学校应该充分意识到校本研修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进步所带来的价值,并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和资源支持力度,确保每个学校都能够平等享有相关资源。
同时,也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确保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三、问题3:参与度不高校本研修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面临着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教师们忽视了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可能是由于繁忙的工作导致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其中。
解决对策:首先,在推进校本研修时应倡导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并明确强调其对个人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此外,也需要给予教师一定的时间空间,合理安排工作任务,使其能够更好地投入到研修活动中。
四、问题4:评价体系不完善校本研修在评价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主要表现为评价指标单一、结果往往以形式化考核为主,而忽视了校本研修的内在意义和效果。
解决对策: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多维度和多层次的评估因素。
本校教研活动出现的问题(3篇)
第1篇一、引言教研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然而,在实际的教研活动中,本校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研活动的效果。
本文将针对本校教研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问题分析1. 教研活动形式单一目前,本校的教研活动主要以集体备课、听评课、教学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展开。
虽然这些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但时间久了,教师们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导致教研活动效果不佳。
2. 教研内容针对性不强部分教研活动内容与实际教学需求脱节,缺乏针对性。
教师在参与教研活动时,往往感到所学知识与实际教学应用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导致教研活动难以发挥实效。
3. 教研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教研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部分教师参与度不高。
有的教研活动时间过长,占用教师过多的休息时间;有的教研活动时间过短,无法保证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4. 教研活动评价机制不完善目前,本校教研活动的评价机制尚不完善,缺乏对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激励和约束。
部分教师对教研活动持消极态度,认为参与教研活动对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作用不大。
5. 教研活动组织管理不到位教研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部分教研活动流于形式。
如教研活动主持人组织能力不足,导致活动缺乏针对性;教研活动记录不完整,难以对教研活动进行有效总结。
三、改进措施1. 丰富教研活动形式为提高教研活动的吸引力,可以尝试以下措施:(1)开展线上教研活动,如网络直播、视频会议等,方便教师随时随地参与。
(2)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通过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3)举办教学技能比赛,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2. 提高教研内容针对性针对教研内容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确定教研活动主题。
(2)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为教师提供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
(3)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
学校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学校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我校属于小岛学校,在开展校本教研中,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我校课程改革的深入。
一、存在问题1、教研意识不强部分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不足,研究的意识不强,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在实际的工作中,容易出现课程理念与教学行为的反差,教师缺乏自主参与的意识和热情。
2、师资流动性大。
我校地处海岛,教师工作、生活基本在岛,长期和家人分离。
他们在关爱小岛留守儿童的同时,自己的孩子也成了留守儿童。
岛龄一到,她们迫不得已或是义无反顾地调出岛外。
好不容易培养的优秀骨干教师,使我校缺少了教研的“领头雁”,造成校本教研的力不从心。
二、应对策略。
1、完善机制,调动教师校本教研积极性立足本校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团队智慧,创设教师间相互关爱与合作、相互切磋与交流的氛围,培育崇尚反思、研究、实践、研究的文化,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为教师的主动发展和专业成长提供有利条件。
2、创造宽松、协调、舒畅的工作和生活空间。
经由过程分析本校现状和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介绍教师成长的典型经验、建立健全校本教研管理与激励机制、和校长自身的进修、积累和提高,去感染教师,调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3、整合资源,XXX师资力量审时度势,充分考虑师资的配备、学校资源的整合,骨干教师的培养和使用。
用活用足政策,为骨干教师的成长、成才创造有利条件,防止优秀骨干教师流失。
一是提高激励措施,对骨干教师确定一定的职责,授予相应的荣誉,享受一定的待遇,给与一定的优先(外出研究优先,聘任职务优先、评优奖励优先)。
二是用真情、真心去关心驻岛教师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三是增加责任感,让他们担任一定的职务,授予一定的权力,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示范作用。
3、依托区进修校和XXX教研片,构建多级教研网络。
构建三级教研网络,搭建教研平台。
一是借助进修校教研室,组成的第一级校本教研团队,解决校本教研疑难杂症、引导教师少走弯路的合作群体。
第二级是依托XXX教研片,借助实小的资源起示范、培训、辐射作用。
校本教研活动遇到的问题(3篇)
第1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教研活动作为一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
然而,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校本教研活动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教研活动的效果,也制约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本文将针对校本教研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问题分析1. 教研目标不明确部分学校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时,缺乏明确的研究目标,导致教研活动缺乏针对性。
一方面,学校领导对教研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将教研活动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另一方面,教师对自身教学中的问题认识不清,难以确定有效的教研主题。
2. 教研内容单一目前,许多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内容单一,主要围绕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展开,缺乏对教育教学理论、学生心理、课程资源等方面的研究。
这种单一的研究内容难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也限制了教研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3. 教研方式陈旧传统的校本教研活动方式以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为主,缺乏创新性和实效性。
一方面,这种教研方式容易导致教师之间的竞争,不利于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教师对教研活动的参与度不高,导致教研效果不佳。
4. 教研评价体系不完善部分学校的教研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标准单一,缺乏对教师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评价。
这种评价体系难以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教研活动的质量。
5. 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教师是校本教研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专业素养的参差不齐直接影响着教研活动的效果。
一些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难以在教研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解决策略1. 明确教研目标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教研目标,确保教研活动具有针对性。
一方面,学校领导要重视教研工作,将其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另一方面,教师要关注自身教学中的问题,确定有效的教研主题。
2. 丰富教研内容学校应拓宽教研内容,关注教育教学理论、学生心理、课程资源等方面,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当前我校校本教研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校校本教研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是近年来教育业务部门和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科研的一种广泛而普及的形式,它有特定的内容、方法和任务。
我校校本教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为:一、领导自身不够重视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工作名存实亡。
不少基层教育部门的领导特别是学校领导对校本教研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教研是徒劳的工作,忽视了校本教研工作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仍然是火烧眉毛顾眼前而急功近利、盲目办学。
错误地采取“应试教育”的办教育方式,致使多数教师以时间紧、任务重、工作忙,无心或无法搞校本教研活动来推委。
校长对教师最大的要求即是不要出“事”只求平稳,认为还是少找“麻烦”好。
致使学校教研室、教研组形同虚设。
教研活动的开展也因此而布置多、开展少、效果差。
即使开展的学校也大多我行我素,缺乏与上级业务部门和教研部门的联系,故不能及时交流和得到指导,闭关自守地很少与学校之间进行横向联系。
而农村二、三类学校则有自卑感,不能主动或不力搞校本教研。
相反把“校本教研”当负担,既大大削弱了教师搞校本教研的积极性,也失去了自我激励和提高教研能力的机会,校本教研名存实亡。
二、教师能力结构的制约和对校本教研认识不够,校本教研工作开展难。
农村学校很多教师认为自己学历浅,资历不够,只要能按部就班上课,不出事故就不错了,搞校本教研是专家、学者们的事,起码也得有很高的水平,因而对其不够积极或有畏难情绪。
同时,教师业务素质上的差距,也确实制约了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
目前,农村学校中40——50岁左右的中老年教师,虽然学历较低,但工作勤恳,只是缺少进修学习和知识的更新的机会,其稳妥有余而无探索意识;30——40岁左右的中青年教师能吃苦务实,但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虽经历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学习,其实业务水平仍尚未达到应有的要求;20——30岁左右的近几年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特别是部分非师范专业进入教师队伍的教师很有朝气,学历也较高,但实际水平并不高,加之教学经验不足而缺乏工作责任心和组织能力,虽对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兴趣浓厚,而且蠢蠢欲动但能力有限。
学校校本研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校校本研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一篇:学校校本研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富江乡学校校本研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知识日新月异的当下,教师只有不停充电,才能不断完善自我,胜任本职工作。
校本研修是提升教师水平的有效途径,它的价值不是直接给教师多少结果,而是引发教师发现问题并通过探索、合作、交流、实践等一系列活动,最终促进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反思,从而学会研究、不断地实现自我价值,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现将我校校本研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反思如下:一、目前,我校开展校本研修存在的问题(一)学校教师参加校本研修的动力不足、认识模糊、重视不够在推进学校校本研修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能重视此项工作,率先垂范,认真进行自修反思,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研修,但仍有一部分教师没充分认识到校本研修过程中专业引领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草率地应付,结果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学习的资料都是一些流于形式的记录,缺乏开展活动的系统性,缺乏经验总结和理论的提升以及规律的探索,同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开展校本研修的必要性认识模糊,以年龄结构偏大,身体有病为借口,对开展校本研修工作敷衍了事,尽管各项活动也开展了,但教师消极应对,只有活动的参与,没有活动的实效。
(二)校本教研真教假研,流于形式校本研修的重要载体是课堂,因此以听课,评课、案例研究等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扎实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是学校实施校本研修的重要形式,但是从目前我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来看,比较普遍地存在下列情况:1、交流合作的话题少教学是实践的艺术,班级授课的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间的合作。
校本教研的话题应该集中在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上,而我们观察到的教研现状是:形式大于内容,教师间互动交流很少,表现出的问题可以概括为:“真教假研”。
大部分教师都认真地执行“人均一台戏”,教师只注重自己的发挥,忘却了课堂是学生学习、交流的平台,导致学生是为了配合教师去完成任务。
校本研修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
校本研修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一、校本研修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教育体系中,校本研修作为一种专业发展和学习的重要形式,起到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促进学校发展的关键作用。
然而,目前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其有效性和效果的提高。
1.1 教师参与度不高在校本研修中,由于各种原因,包括时间、工作负荷以及参与动力等方面的限制,很多教师对于参与研修活动缺乏积极性。
这导致了大部分研讨会和工作坊的人数相对较少,影响了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1.2 研修内容缺乏针对性有时候,校本研修活动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未真正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
没有详细考虑到不同学科、年级和地域等差异因素,在培训内容上缺乏个性化定制,造成部分教师对于培训效果感到失望。
1.3 缺乏持续跟踪评估机制除了组织研修活动,学校通常很少设立专门机构或岗位负责跟踪和评估校本研修的效果。
因此,缺乏在研修结束后对教师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和反馈的环节,也无法了解到教师们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1.4 缺乏资源共享和协同合作校本研修往往只停留在校内层面,鲜有与其他学校或区域间的交流合作。
这导致了资源共享的不足,限制了教师们在专业发展上的广度和深度。
同时,缺乏跨学科、跨领域的讨论和交流,则使得创新思维不够多样化。
二、改进措施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并提高校本研修的效果和有效性,需要采取一系列改进措施。
2.1 提高教师参与度首先,在开展校本研修之前应该进行需求调研,充分了解教师们对于专业发展的期望和需求,确保培训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其次,学校和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奖励机制、教师培养计划等方式提高教师参与研修活动的积极性。
还可以鼓励教师在研修后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以激发其他教师的兴趣和参与意愿。
2.2 个性化定制培训内容为了更好地满足各类教师的需要,应在安排培训活动前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不同学科、年级和地域等因素对于专业发展的需求差异,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内容定制。
同时,还可以注重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以便让教师们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入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
学校校本研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校校本研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研修作为提高教师素质和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
然而,在实际的校本研修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并寻找相应的对策。
一、校本研修存在的问题1. 研修内容与教学实际脱节在校本研修过程中,部分研修内容与教师教学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些研修课程过于理论化,缺乏针对性,无法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此外,研修内容更新滞后,不能及时跟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
对策:加强研修内容的针对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紧密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关注教育改革热点,提高研修内容的质量和实用性。
2. 研修形式单一,缺乏实效性目前,校本研修的形式相对单一,主要以讲座、研讨会、课题研究等为主。
这些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师的学习需求,但实效性不强,有时甚至成为教师的负担。
对策:丰富研修形式,注重实效性。
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教学观摩、教学实践、同伴互助等方式,提高研修的实效性和教师的参与度。
3. 研修时间不足,缺乏持续性校本研修时间往往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导致教师无法充分吸收和运用所学知识。
此外,研修结束后,缺乏持续性的跟踪指导和实践,使得研修成果难以巩固。
对策:延长研修时间,确保研修的持续性。
在研修过程中,合理安排时间,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讨论和实践。
同时,建立健全研修后的跟踪指导和反馈机制,确保研修成果得以巩固。
4. 研修资源分布不均,利用率低校本研修资源分布不均,优质资源往往集中在城市学校,农村学校资源匮乏。
此外,研修资源利用率低,部分资源闲置浪费。
对策:优化研修资源配置,提高利用率。
加强区域间研修资源的共享,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优质资源的辐射和推广。
同时,加大对农村学校研修资源的投入,缩小城乡差距。
5. 教师参与度不高,缺乏主动性在校本研修过程中,部分教师参与度不高,缺乏主动性。
原因包括:研修内容与实际需求不符、研修形式单一、研修时间不足等。
校本教研活动存在的困难(3篇)
第1篇一、引言校本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校本教研活动面临着诸多困难。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校本教研活动存在的困难。
二、教师参与度不高1. 缺乏激励措施:许多教师在参与校本教研活动时,感到自身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导致参与积极性不高。
2. 工作压力大:教师日常工作繁重,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任务占据大量时间,使得教师无暇参与校本教研活动。
3. 教师对教研活动认识不足:部分教师认为教研活动是浪费时间,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参与度不高。
4. 学校管理不到位:学校对校本教研活动的宣传、组织、实施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教师对教研活动的关注度不高。
三、教研活动形式单一1. 研讨会形式过于单一:目前,许多学校的教研活动以研讨会为主,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
2. 研讨内容针对性不强:部分教研活动研讨内容与教师实际教学需求不符,导致教师参与兴趣不高。
3. 研讨成果转化率低:部分教研活动研讨成果难以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应用,使得教师对教研活动失去信心。
四、教师专业发展不足1. 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不高:部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 教师培训机会有限:学校对教师培训投入不足,导致教师专业发展受限。
3. 教师合作意识不强:部分教师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不愿与同事分享教学经验,导致教研活动难以深入开展。
五、学校支持力度不够1. 资金投入不足:学校对校本教研活动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教研活动难以顺利开展。
2. 管理制度不完善:学校对校本教研活动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教研活动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
3. 教研成果评价体系不健全:学校对教研成果的评价体系不健全,导致教师对教研活动失去信心。
六、结论校本教研活动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教师参与度不高、教研活动形式单一、教师专业发展不足、学校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制约着校本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
教研活动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研活动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背景介绍:教研活动在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改善教学质量。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缺乏有效组织和管理1. 无明确目标和规划:部分学校在进行教研活动时缺乏清晰的目标和规划。
没有明确的方向导向,往往容易偏离主题或流于形式化。
2. 缺乏专业指导:一些学校缺乏专业指导团队对教研活动进行指导和督促,不能对参与者提供及时支持和反馈。
三、时间安排不合理1. 时间分配不当:由于工作压力大或其他原因,一些学校倾向于将教研活动安排在课余时间进行。
这样会使得参与者精力分散,并难以投入到扎实有效的探讨中。
2. 整体周期较长:现实情况下,许多学校将整个学期作为一个“机会”,而忽视了形成性评价阶段和反思总结阶段,这样会使得教研活动缺乏有效的闭环和改进机制。
四、参与意愿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1. 参与积极性不高:由于个人因素或其他原因,一些教师对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较低。
不能全面发挥出合作共享的优势。
2. 技术能力差异大:在今天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部分老年教师对于电脑操作以及在线交流等方面存在困难。
五、评价体系不健全1. 缺乏权威认可:目前的教研评估大多仍然停留在学校内部层面,没有得到更高级别领导或专家组织认可。
这样一来,就很难打开广泛应用和复制推广的局面。
2. 量化指标过程单一化:现行评估体系倾向将重点放在了成果呈现上而忽视了整个过程中关键环节的考核。
只看结果容易造成功利主义倾向。
六、沟通交流渠道匮乏1. 学校之间交流少:目前许多学校之间进行交流合作比较少,缺乏经验的分享和借鉴。
这也导致了教研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能力不断重复造轮子。
2. 多元化交流形式不足:目前很多学校教研活动主要通过会议、报告等传统方式进行交流,缺少更多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在线交流的探索。
七、资源投入较少1. 缺乏资金支持:一些学校在进行教研活动时,由于经费限制或优先级低,在资源上缺乏足够的投入,无法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和软件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当前学校校本教研存在的主要问题1、认识存在偏差:(1)把校本教研等同于课题研究,认为校本教研就是课题研究,搞校本教研就是搞课题研究。
在此认识下,一些学校将校本教研视作学校装璜门面的旗帜,把校本教研的重点放在比课题数量、级别上,追求轰动效应,而不顾本校是否有承担该课题的能力及课题是否解决本校的现实问题。
平常的研究口号喊得震天响,研究工作基本不落实,上级部门来检查时搞得热热闹闹,平时则不闻不问。
另一些学校则对校本教研敬而远之,采取观望的态度等、靠、要,等别人拿出好的经验来自己依葫芦画瓢,靠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的督促,才勉强开展应付式的教研活动,向有关研究人员要课题,要方案。
(2)把校本教研局限于学校现成的教研形式与内容。
认为校本教研不过是专家在课改过程中,为了强化学校的教研活动,提升学校教研活动的理论认识,针对学校在教研活动中的已有的经验和做法提出的新名词,换汤不换药,没有实质性的新意。
他们认为,传统的学校教研活动与教学工作是两张皮,不能直接解决教师在课改过程中遇到的实质性问题,因此对于校本教研没有投入的热情。
学校经常以当时的“中心工作”冲击学科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教师则把校本教研当作教学工作之余的额外负担,常常以要备课、批改作业、要管学生为借口逃避教研活动。
即使参加教研活动,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组长叫干什么就干什么,组长讲什么就应答什么,缺乏研究激情。
2、活动缺乏新意绝大多数学校所开展的教研活动,其基本形式大致是学校讲座、学科教研组内交流活动及讲课——说课——评课活动等基本形式。
讲座的优点是便于学校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可以帮助教师在短期内集中了解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业务水平。
不足是这种讲座一般以注入式为主,由主讲人报告,其余教师听,不便调动全体教师的研究积极性,不能适应每位教师的个体需要。
如果学校在安排讲座时,没有认真调查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什么,不了解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关注什么,有什么亟待解决的困难,而是主观臆断的决定报告内容,报告者在报告过程中又仅仅将自己在网络上、学习资料中摘录的内容一股脑儿地硬灌给教师,时髦的新名词满天飞,不注意切合本地、本校教育教学实际和教师实际,听者往往是听时新鲜,听后茫然,收获不大,感触不深。
教研组内交流,教师往往关注的是教师的教,探讨的是如何通过教师的讲,让学生很好的学到该学的知识,如何交给学生更好的应试的技能,以便使学生在升学考试中拿到高分,让更多的学生升入条件好一点的高一级学校,经常讨论的是怎样统一教学进度,怎样安排教学内容,选择、使用哪种教辅资料,挑选哪些练习题、习题,如何命制考试试卷等方面问题。
而对教师自身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师生关系,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兴趣、态度、价值观,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等缺乏必要的研究,很少关注学生的学情,很少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讲课——说课——评课的优点是能够通过教师自身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创设一个真实情景,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具体的研究,应该说,该形式符合实践——认识——理论的事物认识规律,有利于教师对某方面问题进行较深入的探讨。
但这种探讨往往局限于本堂课之中,讨论和解决的是本堂课的问题,教师在实际听评课过程中,大多就事论事,缺乏对一般教学问题的研究和一般规律的总结,难以收到举一反三的功效。
实际讨论过程,常常是一言堂,教研组长、权威教师说了算,其余教师处于被动附和的地位,没有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研究局面。
更有甚者,由于少数教师研究意识不浓,对这种研究活动存有戒备心理,怕同事对自己“挑刺”伤面子,不乐意别人听自己的课,尽量想法回避讲课。
即使迫于无奈必须讲,也是事前精心准备,在授课班级认真部署,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什么问题学生应该怎么答,都安排得丝丝入扣,并进行多次预演,致使公开课成为一场公开戏。
而听课教师明知其假也不当面戳穿,评课时蜻蜓点水,言不由衷,或只唱赞歌不谈问题,或避重就轻,说些“时间把握不当”、“教者略显紧张”等无关痛痒的问题搪塞,不触及问题实质。
3、组织保障乏力尽管无论哪所学校调校本教研情况学校领导都能介绍出类似学校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学校教科(处)室(教务处)与学校学科教研组、年级备课组的学校教研网络。
然而深入了解这些机构的运作情况,便会发现,这些机构都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在校本教研中应有的作用。
学校领导小组有名无实。
大多数学校介绍的领导小组都是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科室(教务处)主任任副组长,教研组长、学科骨干任成员。
但领导小组无批文,无办公地点,无工作记载,无活动安排。
甚至一些学校,领导小组成员本人也不知道自己是该小组成员,不清楚自己在小组的职责,不知自己该承担什么具体任务。
学校教科(处)室形同虚设。
学科教研组与备课组活动单调、松散。
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是学校基层的教师组织,是学校教研活动的基本单元。
应该承认,每一所被调查的学校都设立了与年级组并存的学科教研组及备课组。
然而与年级组相比,教研组和备课组的组织权、管理权要小得多,明显缺乏其履行职能、职责的制度与机制保障。
虽然每学期每个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按惯例都草拟了活动计划,也安排了一定的活动时间和内容。
但从计划看,大多数只是几个简单的条款,活动目的要求不明,活动安排随意性大,内容与形式单调,时间不落实,活动经费无保障。
从具体的活动过程看,教研组和备课组对活动的质量无有效的评估手段,对不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没有相应的制约机制。
另一方面,在一些较小的学校,某些学科(如初中的生物、地理,小学的思品、科学等)全校仅有1—2名教师,分学科组建教研组和备课组,因人数太少根本无法开展活动。
4、专业引领力量薄弱从学校内部来看,一是缺乏必要的理论学习资料。
二是教师极少机会外出学习交流。
除个别骨干参加过省、市组织的有关培训外,绝大部分教师最多仅参加过县级培训,他们基本上处于一种学术上的封闭状态。
三是学校教研活动缺乏领头雁。
由于师资的逆向流动,农村学校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严重流失,因而教研活动缺乏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引领。
1、认识存在偏差:(1)把校本教研等同于课题研究,认为校本教研就是课题研究,搞校本教研就是搞课题研究。
在此认识下,一些学校将校本教研视作学校装璜门面的旗帜,把校本教研的重点放在比课题数量、级别上,追求轰动效应,而不顾本校是否有承担该课题的能力及课题是否解决本校的现实问题。
平常的研究口号喊得震天响,研究工作基本不落实,上级部门来检查时搞得热热闹闹,平时则不闻不问。
另一些学校则对校本教研敬而远之,采取观望的态度等、靠、要,等别人拿出好的经验来自己依葫芦画瓢,靠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的督促,才勉强开展应付式的教研活动,向有关研究人员要课题,要方案。
(2)把校本教研局限于学校现成的教研形式与内容。
认为校本教研不过是专家在课改过程中,为了强化学校的教研活动,提升学校教研活动的理论认识,针对学校在教研活动中的已有的经验和做法提出的新名词,换汤不换药,没有实质性的新意。
他们认为,传统的学校教研活动与教学工作是两张皮,不能直接解决教师在课改过程中遇到的实质性问题,因此对于校本教研没有投入的热情。
学校经常以当时的“中心工作”冲击学科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教师则把校本教研当作教学工作之余的额外负担,常常以要备课、批改作业、要管学生为借口逃避教研活动。
即使参加教研活动,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组长叫干什么就干什么,组长讲什么就应答什么,缺乏研究激情。
2、活动缺乏新意绝大多数学校所开展的教研活动,其基本形式大致是学校讲座、学科教研组内交流活动及讲课——说课——评课活动等基本形式。
讲座的优点是便于学校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可以帮助教师在短期内集中了解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业务水平。
不足是这种讲座一般以注入式为主,由主讲人报告,其余教师听,不便调动全体教师的研究积极性,不能适应每位教师的个体需要。
如果学校在安排讲座时,没有认真调查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什么,不了解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关注什么,有什么亟待解决的困难,而是主观臆断的决定报告内容,报告者在报告过程中又仅仅将自己在网络上、学习资料中摘录的内容一股脑儿地硬灌给教师,时髦的新名词满天飞,不注意切合本地、本校教育教学实际和教师实际,听者往往是听时新鲜,听后茫然,收获不大,感触不深。
教研组内交流,教师往往关注的是教师的教,探讨的是如何通过教师的讲,让学生很好的学到该学的知识,如何交给学生更好的应试的技能,以便使学生在升学考试中拿到高分,让更多的学生升入条件好一点的高一级学校,经常讨论的是怎样统一教学进度,怎样安排教学内容,选择、使用哪种教辅资料,挑选哪些练习题、习题,如何命制考试试卷等方面问题。
而对教师自身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师生关系,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兴趣、态度、价值观,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等缺乏必要的研究,很少关注学生的学情,很少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讲课——说课——评课的优点是能够通过教师自身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创设一个真实情景,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具体的研究,应该说,该形式符合实践——认识——理论的事物认识规律,有利于教师对某方面问题进行较深入的探讨。
但这种探讨往往局限于本堂课之中,讨论和解决的是本堂课的问题,教师在实际听评课过程中,大多就事论事,缺乏对一般教学问题的研究和一般规律的总结,难以收到举一反三的功效。
实际讨论过程,常常是一言堂,教研组长、权威教师说了算,其余教师处于被动附和的地位,没有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研究局面。
更有甚者,由于少数教师研究意识不浓,对这种研究活动存有戒备心理,怕同事对自己“挑刺”伤面子,不乐意别人听自己的课,尽量想法回避讲课。
即使迫于无奈必须讲,也是事前精心准备,在授课班级认真部署,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什么问题学生应该怎么答,都安排得丝丝入扣,并进行多次预演,致使公开课成为一场公开戏。
而听课教师明知其假也不当面戳穿,评课时蜻蜓点水,言不由衷,或只唱赞歌不谈问题,或避重就轻,说些“时间把握不当”、“教者略显紧张”等无关痛痒的问题搪塞,不触及问题实质。
3、组织保障乏力尽管无论哪所学校调校本教研情况学校领导都能介绍出类似学校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学校教科(处)室(教务处)与学校学科教研组、年级备课组的学校教研网络。
然而深入了解这些机构的运作情况,便会发现,这些机构都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在校本教研中应有的作用。
学校领导小组有名无实。
大多数学校介绍的领导小组都是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科室(教务处)主任任副组长,教研组长、学科骨干任成员。
但领导小组无批文,无办公地点,无工作记载,无活动安排。
甚至一些学校,领导小组成员本人也不知道自己是该小组成员,不清楚自己在小组的职责,不知自己该承担什么具体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