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计算口诀+练习题可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计算口诀+练习题可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计算口诀+练习题,可下载!平均数计算口诀平均数=总数÷份数总数=平均数x份数练习题一1、用4个同样的杯子,水面的高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4厘米和3厘米。

这四杯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2、小明期末测试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分别是90分、96分、92分和98分。

小明这四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3、甲筐有梨32千克,乙筐有梨38千克,丙、丁两筐共有梨50千克,平均每筐梨有多少千克?4、幼儿园小朋友做红花,小明做了7朵,小红做了9朵,小花和小张合作了12朵。

平均每人做红花多少朵?5、一个书架上第一层放书32本,第二层放书和第三层共46本。

平均每层放书多少本?6、某工厂第一、第二车间共有工人180人,第三车间有103人,第四车间有81人。

平均每个车间有多少人?7、商店有蓝气球和红气球共43只,黄气球有20只,绿气球有33只。

平均每种气球有多少只?8、植树小组植一批树,3天完成。

前2天共植了113棵,第三天植了55棵。

植树小组平均每天植树多少棵?9、小明期中考试,语文、数学总分是197分,英语考了91分,小明三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练习题二1、小花期末测试语文、数学、英语、社会分别得了90分、96分、92分、98分,这四门的平均分是多少?2、某校1—4年级,分别有260人、300人、280人、312人、平均每个年级有多少人?3、小明期中考试,语文考了98,数学考了99分,英语考了91分,小明三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4、幼儿园小朋友做红花,小明做了7朵,小红做了9朵,小花和小张合作了20朵。

平均每人做红花多少朵?5、植树小组植一批树,3天完成。

前2天共植了130棵,第三天植了50棵。

植树小组平均每天植树多少棵?6、小芳期末考试,语文考了96,数学考了95分,三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97分,小芳英语考了多少分?7、小红、小青的平均身高是103厘米,小军的身高是115厘米,三个人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教学反思

求平均数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根底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根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体会:
情境的成功运用。

课一开始,我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口算竞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同一时间内是男生算的多还是女生算的多?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拟,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拟,有的用总数进行比拟,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拟。

这时候我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们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

但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也有困惑:虽然这节课我课前作了精心的设计,由于我过重关注学习结果,就是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而无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疑惑、困难等。

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这些问题仍值得不断探究和实践。

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地努力探索,力争让自己的课堂有更多的精彩,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货。

三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求平均数p42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用数据分析、比较、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的积累。

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是通过直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再利用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理解。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2、同时感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五、教学具准备:1、每个小组收集矿泉水瓶,并实行统计。

2、教师根据学生记录的数据,制作简单的统计图及课件。

六、教学过程课前活动,提问质疑1、老师拿出10支铅笔“老师把这10支铅笔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只?2、老师再拿出10支铅笔“老师分给一人6根,另一人4根,平均每人分得多少支?(学生讨论得出平均每人分得5根。

)质疑:这次平均每人分得5根,与第一次每人分得5根,一样吗?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清楚了。

1、出示例一(课件)某班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小明15个,小亮11个,小兰12个,小红14个。

引导学生答出小明最多,小亮最少。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老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老师:平均瓶数会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①“移多补少”的方法由学生口述移的过程,课件同步演示。

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移?②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③订正,并与第39页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正常值实行比较,看能发现什么信息。

3、明德小学6个年级举行献爱心捐款活动,第一天捐了480元,第二天捐了500元,第三天捐了520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平均每天捐款多少元下面的列式你认为准确的是:()说说你的想法。

三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教案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教案设计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平均数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用数据分析、比较、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的积累。

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是通过直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再利用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理解。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2、同时感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五、教学具准备:1、统计男生队、女生队的拍球个数。

2、组长记录本组学生身高和体重数据。

3、教师根据学生记录的数据,制作简单的统计图及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每天锻炼一小时,增强体质多么美丽。

”大课间活动,三(1)班男生和女生进行了拍球比赛。

在10秒钟,哪队取得了比赛胜利呢?队长宣布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21、23。

女生队拍球数量为:19、17、15、25。

讨论:哪一队取得胜利呢?学生讨论交流。

师:在现实生活中,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的情况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求平均数的问题(板书题目)二、交流合作,探索方法“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以男生拍球为例①“移多补少”的方法由学生口述移的过程,课件同步演示。

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移?②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师:“还有其他方法吗?”做在练习本上。

学生板书学生讲解17+19+21+23=8080÷4= 20(个)采访男生:你是拍了20个吗?平均每人拍了20个,你是怎么理解的?计算女生队平均每人拍球多少个?宣布比赛胜利者。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平均数(二)-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平均数(二)-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平均数(二)-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2.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求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2. 演示法:通过实例演示平均数的求法。

3. 练习法: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实例导入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1)平均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结果就是平均数。

(2)平均数的求法:用总数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实例演示通过实例演示平均数的求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3. 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否有所提高?4. 如何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注:本教案根据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编写,仅供参考。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飞鸣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说课稿

飞鸣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说课稿

飞鸣小学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公开课说课稿绥阳县郑场镇飞鸣小学刘林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求“平均数”。

2、教材分析: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

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

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的方法。

3、教学重难点: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

所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而现行教材中应用题往往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因此,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计算

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计算

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计算
介绍
本文档将介绍三年级数学下册中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了解如何计算平均数对学生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非常有帮助。

平均数的定义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所得到的值。

它代表了给定数据集的中间值。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步骤如下:
1. 将数据的所有值相加。

2. 将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示例
让我们通过一个示例来更好地理解如何计算平均数:
假设我们有以下一组数据:2, 4, 6, 8, 10
1. 将这些数相加:2 + 4 + 6 + 8 + 10 = 30
2. 计算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30 / 5 = 6
所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6。

简单公式
除了逐步计算平均数外,我们还可以使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计算平均数:
平均数 = (第一个数 + 最后一个数) / 2
对于上述例子的数据,我们可以使用这个公式来计算平均数:
平均数 = (2 + 10) / 2 = 12 / 2 = 6
结论
通过本文档,我们学习了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了解如何计算平均数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

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教案7篇

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教案7篇

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教案7篇教案的准备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一份完善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教案篇1一.目标和目标解析1.通过本节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教学中,以具体实例研究为载体,了解平均数可以描述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理解权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加权平均数,正确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体会权的统计思想,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严谨的统计精神,思维的深刻性.通过设计我来决策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侧面有侧重地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考察和评价,培养科学严谨的数学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

二.教学过程设计活动一、创设情景,建立模型,揭示概念问题1以前的学习,使我们对平均数由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平均数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描述数据的平均水平,本节课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七年级1班和2班的考生人数和平均成绩如下表:(1)谈谈表格中86分所反映的实际意义。

(2)求这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并和同伴交流你的计算方法。

预设:问题(2)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解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讨论,初步理解权的意义.设计目的:问题(1)中,86分是七年级1班46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取长补短均衡的结果,反映该班46名学生数学成绩的一般平均水平,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并体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问题(2)中,以任务布置──发现问题──生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学程序,经历操作、观察、对比、分析、交流等探索活动,初步了解权的意义,解释计算加权平均数的理论依据,为概念的引入作铺垫。

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三单元知识点预习

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三单元知识点预习

人教版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1、求平均数公式:总数÷总份数=平均数;总数÷平均数=总份数;平均数×总分数=总数;2、看统计表,横栏和竖栏一起看;3、复式统计表能把两个(或多个)统计内容的数据合并在一张表上,可以更加清晰、明了地反映数据的情况及两个(或多个)数据变化的差异。

4、复式统计表由标题、制表日期、线条和表格等内容组成。

北师大版第三单元乘法1、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2、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前面数字相乘,再看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3、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直接用两位数乘以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然后在乘积末尾加0即可。

例如:23×50=?先用23×5=115,再在115后面添0,得到23×50=1150。

4、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43×54=?5、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候不必算出准确的结果,而是把一些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然后进行计算,这样的计算就叫做估算。

估算时,横式要写“≈”(约等号),答句中要加上“大约”。

如:估算18×22,可以先把因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再去计算。

(可以把一个乘数看成近似数,也可以把两个乘数都同时看成近似数。

)6、凡是问够不够,能不能等的题目,都要三大步:①计算、②比较、③答题。

别忘了比较这一步。

7、笔算乘法:先把第一个乘数同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乘。

8、相关公式:乘数×乘因数=积积÷乘数=另一个乘数9、运算顺序:先乘除,再算加减;同级运算,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内的运算。

10、乘法计算规律: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例如:23×4=92,若23这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4扩大10倍,则积也扩大10倍,为920。

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公式

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公式

数学平均分公式是指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的方法。

在三年级下册学习数学时,孩子们会接触到一些简单的平均数计算问题。

下面是关于数学平均分公式的详细解释。

平均数,也称为算术平均数,是一组数的总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

平均数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中心趋势,它是这组数据的代表值。

在计算平均数时,我们首先将这组数相加,然后将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

用数学的方式表示,平均数公式可以写成:平均数=总和÷数的个数假设有一组数:2,4,6,8,10。

我们可以使用平均数公式计算这组数的平均数:总和=2+4+6+8+10=30数的个数=5平均数=30÷5=6所以,这组数的平均数是6除了上述的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外,还有一个更简单的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叫做频数表。

频数表是一种统计数据的方法,它将一组数从小到大排列,并记录每个数出现的次数。

通过频数表,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出每个数的频数,从而计算平均数。

举个例子,假设有一组数:2,4,6,6,8,10。

我们可以使用频数表计算这组数的平均数:2出现1次4出现1次6出现2次8出现1次10出现1次总和=2+4+6+6+8+10=36数的个数=6平均数=36÷6=6所以,这组数的平均数是6在三年级下册数学中,除了计算平均数,还会涉及到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应用问题。

例如,给定一组数的平均数和其中一些数,可以求出这组数的总和。

这个问题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解决:总和=平均数×数的个数举个例子,假设一组数的平均数是7,数的个数是10。

我们可以使用上述公式计算这组数的总和:总和=7×10=70所以,这组数的总和是70。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还有很多。

以上是其中的一种常用方法。

在三年级下册学习中,孩子们将会进一步巩固和应用这些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的评课稿(共3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的评课稿(共3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的评课稿[范文仅供参考,自行编辑使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的评课稿听了彭宜红老师的《求平均数》公开教学课,这是数学新课程改革下的求平均数的新编排的教材,我没有教过,但基于听了这节课,所以还是去学习了一翻。

“求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第六册第三单元42页的内容。

它是新教材“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算术平均数,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

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另外,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平均数”是个“虚数”(大于平均数;小于平均数;等于平均数)“平均数”可用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思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求平均数(算术法移多补少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彭老师这节课在设计上看得出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由小马过河的故事导入——组织学生摆小卡片,讨论如何平均分——从而介绍移多补少方法——讲解例题——巩固练习——总结课堂,整节课环节清晰,特别是练习设计非常新颖,有辩一辩、说一说、露一手、聪明宝贝等题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课堂中彭老师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三年级平均数问题(共5篇)

三年级平均数问题(共5篇)

三年级平均数问题(共5篇)第一篇:三年级平均数问题训练点14——平均数问题求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例1:二(1)班学生分三组植树,第一组有8人,共植树80棵;第二组有6人,共植树66棵;第三组有6人,共植树54棵。

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分析与解答:因为二(1)班学生分三组植树,由问题可知“平均范围”是三个组,是按人数平均,因此所需条件是三个组植树的总棵数和三个组的总人数。

三个组植树的总棵数为:80+66+54=200棵,总人数为:8+6+6=20人,所以平均每人植树200÷20=10棵。

练习一1,电视机厂四月份前10天共生产电视机3300台,后20天共生产电视机6300台。

这个月平均每天生产电视机多少台?2,小明参加数学考试,前两次的平均分是85分,后三次的总分是270分。

求小明这五次考试的平均分数是多少。

3,二(1)班学生分三组植树,第一组有8人,平均每人植树10棵;第二组有6人,平均每人植树11棵;第三组有6人,平均每人植树9棵。

二(1)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例2:王老师为四年级羽毛球队的同学测量身高。

其中两个同学身高153厘米,一个同学身高152厘米,有两个同学身高149厘米,还有两个同学身高147厘米。

求四年级羽毛球队同学的平均身高。

分析与解答:这道题可以按照一般思路解,即用身高总和除以总人数。

这道题还可以采用假设平均数的方法求解,容易发现,同学们的身高都在150厘米左右,可以假设平均身高为150厘米,把它当作基准数,用“基数+各数与基数的差之和÷份数=平均数”。

(153×2+152+149×2+147×2)÷(2+1+2+2)=150厘米或:150+(3×2+2-1×2-3×2)÷(2+1+2+2)=150厘米练习二1,五(1)班有7个同学参加数学竞赛,其中有两个同学得了99分,还有三个同学得了96分,另外两个同学分别得了97、89分。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和推理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态度。

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2. 平均数的应用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理解和求法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练习本、铅笔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1. 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均数实例,如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平均数有什么作用?第二阶段:新课导入1. 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 通过实例演示求平均数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步骤。

第三阶段:实例讲解1. 利用PPT展示一些求平均数的实例,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求平均数的方法和经验。

第四阶段: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求平均数的技能。

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2. 老师点评学生的表现,提出改进意见。

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关于平均数的题目。

2. 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平均数,举例说明。

课后反思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1. 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均数实例,如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兴趣。

选择实例时,应确保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关,以增强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平均数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第二阶段:新课导入1. 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在讲解时,应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结合具体例子,如“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可以代表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教案

求平均数教学目标:1、体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初步感知平均数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平均数的信息。

2、师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平均年龄、平均工资、人均住房面积这些都是平均数呢?能解释一下它是什么意思吗?3、师:看来大家对“平均数”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

这节课,我们就去数学王国探索一下有关“平均数”的奥秘。

板书:平均数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4、师:看来同学们对平均数充满了好奇,一起进入迷宫探秘。

二、构建新知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观察棋子,提出问题。

师提问:看着你面前的棋子,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动手操作: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棋子同样多。

师提问:现在每排棋子都是几个?这个数,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这个平均数4与原来每排棋子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3、探索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

师:四人小组合作,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求出平均数,并且把你们小组独特的方法取个名字!等一下我们来评选最佳创意奖和最佳命名奖。

比一比,哪个小组最爱动脑筋!①小组活动讨论。

②汇报交流。

(移多补少!先假设后均分。

先求和再均分。

)三、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讨论、尝试不但知道了什么是平均数,而且探索出了许多求平均数的方法。

那么你们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吗?四、课堂总结你现在所认识的平均数是什么?。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求平均数)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求平均数)

第五讲:求平均数例题1:(1)小明期中考试数学、语文、英语三科的平均分是92分,其中数学得94分,语文得89分,他的英语得了多少分?思路:小明的英语分数=三科的总分数-数学得分数-语文的分数即:(2)如果小明的三科的平均分是90分,数学94,语文89分,那么他的英语得了多少分呢?2、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130.乙,丙两数相等都是30,那么甲是多少呢?3、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130,甲数是60,乙,丙两数相等,那么丙数是多少?4、9个数的平均数是72,从中去掉一个数后,余下的8个数的平均数是78,去掉的数是多少?例题2:有两箱苹果,甲箱重10千克,乙箱重8千克,要使两箱的苹果一样重,那么要从甲箱中拿多少千克到乙箱中?1、有两桶水,第一桶重45千克,第二桶重55千克,要使两桶水一样重,那么应该从第二桶倒多少千克到第一桶呢?练习题目:1.小浩和小涛进行五轮投球比赛,下面是他们每轮投篮50次中次数的统计表。

比一比,谁投得准。

小浩投篮投中次数统计表小涛投篮投中次数统计表单位:次单位次2、下面是3个小朋友玩飞镖比赛的成绩统计表。

(1)张敏平均每次投中几环?(2)李娜平均每次投中几环?(3)丽丽第一次投中10环,第二次投中0环,她想要获胜,第三次至少要投中几环?3、一个书架上第一层放书52本,第二层放书和第三层共46本。

平均每层放书多少本?4、少先队员为饲养场割草,第一组7人,平均每人割13千克,第二组5人,平均每人割25千克,平均每人割草多少千克?5、植树小组植一批树,3天完成。

前2天共植了113棵,第三天植了55棵。

植树小组平均每天植树多少棵?6、李刚等四名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6厘米,其中高红133厘米,王伟141厘米,王军138厘米,李刚身高多少厘米?7、已知9个数的平均数是72,从中去掉一个数后,余下的数的平均数为78,去掉的数是多少?8、第一小组4名同学折了140朵纸花,第二小组5名同学折130名纸花,平均每名同学折多少朵纸花,平均每个小组折多少朵花?9、小明的数学成绩是94分,小华和小红的数学平均成绩是91分,算一算,这三个同学数学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三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PPT课件(苏教版)

三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PPT课件(苏教版)

合 后

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男生: 6+9+7+6=28(个) 先
28÷4=7(个)


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女生: 10+4+7+5+4=30(个) 30÷5=6(个)
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14cm
24cm 16cm
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14+24+16=54(cm) 54÷3=18(cm)
一、辨一辨(对的打“√”,错的打“×”。)
1、小刚语文97分、数学98分、英语95分。三科的平
均成绩是94 分。(×)
2、桐梓坝小学数学组老师的平均年龄是42岁,那么
吴老师一定是42岁。(×)
3、三名同学的身高之和是393厘米,这三名同学的平
均身高就是131厘米。(√ )
二、说一说: 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1)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 155厘米,可能吗?
(2)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 米的队员吗?
三、想一想
四、议一议
2008年的一则调查报告表明,中国男 性的平均寿命为71岁。一天,一位70岁的 老爷爷看到了这则消息,他可不高兴了。
你知道这位老爷爷为什么会不高兴吗? 如果请你来劝导这位老爷爷,你会怎样劝 导他呢?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求平均数
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我 们 赢 了 吗?
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
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移 多 补 少
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请你找一找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数?
小红:14个
小兰:12个
我们组平均 每个人收集 了多少个?
小丽:11个 小明:15个
小红
小兰 小丽 小明
14 12 11 15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小红
14 13 13 12 13 11 13 15
小兰
街心公园
汽车站 家 电影院
学校
小丽从家到学校步行需要9分钟, 她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 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 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 千克。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 千克?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 数据的总体情况。 (1)先求出总数
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
请你读一读下面的话:
1.春节期间丽江旅游人数平均每天为3万人。 2.北京旅游收入平均每天为500万元。 3.丽江今年三月份平均每天气温是15摄氏度。 4.我校三年级学生平均年龄是9岁。 5.我校三(1)班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6.王老师家2008年平均每月用电85千瓦时。 7.西部最缺水的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只有3千克。
(1)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10厘米,小强身高120 厘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一定安全。 ( × ) (2)向阳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 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 3元。( × ) (3)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 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 米。( ) × 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 ( √ )
三年级一班 王玉婷
把挡板拿开,里面的水会怎么样呢?
平均高度
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
5 6 5 7
5 2
平均每排都是5个
5 是 6、7、2的平均数
教 师 心 语
像这样,几个不相等 的数,通过移多补少, 会得到一个相等的数, 我们把这个相等的数 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 数。
在我们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
卢浩
145
蔡志
143
哪 个 队 的 队 员 要 高 一 些 呢
?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 数据的总体情况。 (1)先求出总数
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
(2)再求平均数
总数÷份数=平均数
我的收获
◇ 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 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 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判断对错”,并说说为什么 ?
44÷4 =11(道)答:第一组平均每人做对11道题。 第二小组口算成绩统计表 姓名 张华 王明 赵雪 合计 正确题数 10 12 14 36 36÷3 =12(道)答:第二组平均每人做对12道题。
王强 148
谢明 142
李雷 139
王小飞 刘思 141 140
杨洋
144
周小杰 陶晓
146 142
(2)再求平均数
总数÷份数=平均数
我的收获
1பைடு நூலகம்厘米
6厘米
10厘米
4厘米
口 算 比 赛 120÷3=60×
哪一组的成绩好?
第一小组口算成绩统计表 姓名 孙红 丁晓 周玉 李丹 合计 14 10 11 9 44 正确题数 第二小组口算成绩统计表 姓名 张华 王明 赵雪 10 12 14 正确题数
合计 36
还是第二小组成绩好.
第一小组口算成绩统计表 姓名 孙红 丁晓 周玉 李丹 合计 正确题数 14 10 11 9 44
②小羊妈妈带小羊过河,在河边遇见了小马,小马说:“这条河 平均水深60厘米”。小羊高兴地说:“我的身高是65厘米, 我可以放心的过河了?” ( )
③平均数不会比最大的数大,也不会比最小的数小,应该是 不太大也不太小。 ( )
一本书,小明第一天读了12页,第二天 读了20页,他平均每天读了多少页?
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 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厘米?
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①. 移多补少法: 数量较小时使用比较方便. ②: 总数量÷总份数 =平均数: 求平
均数的一般方法.
平均数有什么特点?
它比一组数据中最大的数要小,比最小 的数要大, 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
判断题
①小明在三(1)班,他班学生平均身高是139厘米,小兰在三(2)班, 他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38厘米,那么小明比小兰高1厘米 。( )
小丽 小明
相当于把总数平均 分成了4份。
份数 (14 + 12 + 11 + 15)÷4 =52÷4 =13(个)
总数量
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1、移多补少:要求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矿泉水瓶,就是指把多的移给少的使他 们每人的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平均数。 13就是第一小组收集瓶子的平均数。
2、先求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再把总共的平均分给每一个人,每人分 到的就是这组数的平均数。 总数÷人数=平均数
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下面是一只母鸡六个月产蛋的统计表。根据题目中 给的数据,算出这只母鸡平均每月产多少蛋。
月份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23 26 28 30 29 个数 20
(20+23+26+28+30+29)÷6
(20+23+26+28+30+29) ÷5 (20+23+26+28+3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