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功教学设计_01
功的物理教案5篇

功的物理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选取教材《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功和能”部分,具体包括:2.1节“功的概念及其计算”,2.2节“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以及2.3节“动能和势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功的定义,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使学生了解功率的概念,能够计算简单物理过程中的功率。
3. 引导学生认识动能和势能,理解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教学重点: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功率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含义及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用小车、斜面、弹簧测力计、计时器、演示用滑轮组等。
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小车在斜面上下滑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力是如何使物体发生位移的”。
2. 教学新课:(1)讲解功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功的定义。
(2)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3)介绍功率的概念,讲解功率的计算方法。
(4)讲解动能和势能的含义,引导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3. 随堂练习:(1)计算给定物理过程中的功。
(2)计算给定物理过程中的功率。
(3)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实例。
六、板书设计1. 功的概念、计算公式。
2. 功率的定义、计算公式。
3. 动能和势能的含义、转化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物体在恒力作用下的功。
(2)计算物体在变力作用下的功。
(3)根据给定条件,计算功率。
(4)分析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2. 答案:(1)W = F × s(2)W = ∫F × ds(3)P = W / t(4)动能转化为势能,势能转化为动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探讨实际生活中的功和功率实例。
(2)研究动能和势能的守恒定律。
(3)了解现代科技中与功、功率相关的研究成果。
教科版高一物理教案功(5篇)

教科版高一物理教案功(5篇)教科版高一物理教案功(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处理好学科内部的科学性与思想性,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
欢迎分享!教科版高一物理教案功篇1一、指导思想注重教与学方式转变、创新和实践潜力的培养,采用“自然分材教学”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学习、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强化师资力量、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水平,整体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二、工作目标:以提高课堂效率为工作方向,以探讨学生的实践潜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工作重点,以大力提高全组教师的整体素质为工作目标,结合学科特点,构成教学特色,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工作重点:1、自然分材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提高课堂效率、2、开展自然分材小专题研究3、加强和规范师徒结对活动4、组织组员用心参加县市教研活动和各项评比四、主要工作:(一)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本学期继续要求和组织全组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群众学习和自学相结合,并定期做好学习心得进行交流,透过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密切联系教学实际,透过理论的运用,增强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切实解决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质。
1、高三物理教师研究__年高考要求,学习高考考试说明,明确高考方向,在强物理化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潜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综合潜力的训练,力争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指标和任务,取得优异成绩。
同时,高一年、高二年应加强课改理论的学习,构成共识,明确新课程目标,提高物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潜力的培养,在会考中取得好成绩。
2、组织本组教师继续研究教材,学科指导意见和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全面学习交流的基础上,吃透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当前学科教学的实际,明确教学的方向与思路,继续探讨新的教学的模式与教学策略,扎实搞好教学,努力使教学质量上台阶。
《功》公开课教案[优秀范文5篇]
![《功》公开课教案[优秀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3efea49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3f.png)
《功》公开课教案[优秀范文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九章第一节《功》,主要内容包括: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以及功与能的关系。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256页至259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功的概念,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 了解功的性质,理解功与能的关系,培养能量守恒观念。
3. 能够运用所学的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
难点:功的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小车等)。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运动员举重、推土机推土等实际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场景中,人们和机器做了什么?这些行为有什么共同点?2. 基本概念讲解(15分钟)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功。
讲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强调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随堂练习,巩固功的计算方法。
5. 功与能的关系(10分钟)讲解功与能的关系,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公式3. 功的性质4. 功与能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学生从地面抬起一本课本所做的功。
(2)分析生活中一个实例,阐述功与能的关系。
2. 答案:(1)已知课本质量m=200g,重力加速度g=9.8m/s²,抬起高度h=1m,求做的功。
解:W=mgh=0.2kg×9.8m/s²×1m=1.96J(2)答案开放,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性质。
高中物理功教学教案7篇

高中物理功教学教案7篇一个优秀的物理老师,总能编写出优秀的物理教学教案进行授课。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物理功教学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高中物理功教学教案篇111.1 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W = F·s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2)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功率的单位。
(3)能用公式P = W / t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和方法经历比较做功快慢的活动,认识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功的概念建立。
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钩码、弹簧测力计、木块、铅球、秒表、矿泉水瓶、直尺等。
2.各种做功和功率的图片、视频等。
教案示例第一课时(一)引入1.阅读活动卡p16小故事,讨论回答问题。
在两人用力大小和移动物体距离不同的情况下,怎样比较两人贡献大小(让学生充分讨论)?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关注“力的大小”及“移动距离”这两个量。
(二)新课2.机械功(1)问题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观察、讨论观看一些力做功、一些力未做功的视频,描述观察到的情景中力的大小、方向及物体移动的距离大小。
讨论做功的要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
(3)阅读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物理学上称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
公式:W = F·s。
单位:1焦=1牛·米体会1焦的大小。
(三)知识应用3.应用(1)问题任何情况下力都对物体做功吗?(2)活动进行活动卡p17活动,通过对表格中实验结论的分析,体会机械功的含义。
(3)例题计算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做功值。
教科书p14例题1、例题2。
高一物理功的原理教学设计示例之一教案

高一物理功的原理教学设计示例之一教案教学内容:功的原理
适用年级:高一
学科:物理
教学目标:
1. 了解功的定义和单位;
2. 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3. 了解功的物理意义和应用。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理解功的物理意义和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1)课件PPT;
(2)板书笔、板擦、教具。
2. 学生准备:
(1)预习本课内容;
(2)问题笔记和课堂笔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探讨什么是功,以及功有什么物理意义。
并介绍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讲解内容(20分钟)
1. 定义功及其单位;
2. 推导功对时间的定义式;
3. 计算功的方法及计算功的实例;
4. 探究各种力的功及其物理意义。
三、实验演示(15分钟)
安排实验,演示功的计算过程,加深学生对功的理解和认识。
四、课堂练习(15分钟)
利用课前布置的功的计算练习题目,让学生自主完成。
五、总结和扩展(5分钟)
1. 总结功的定义和单位、计算方法及物理意义;
2. 拓展学生知识:介绍功率。
六、作业(2分钟)
1. 完成本节课的练习题;
2. 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1.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并掌握了功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实验演示环节的加入,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下一次课程中,需要进一步延伸针对功率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功和功率的关系。
功高中教学设计3篇(《功》教学设计)

功高中教学设计3篇(《功》教学设计)下面是整理的功高中教学设计3篇(《功》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功高中教学设计1“功”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功的单位,学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对1焦耳的功形成一个具体的观念。
【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教学器具】尝试题投影片、投影仪、钩码、示教板(自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师:本节课我们生活中重要现象-功板书:第一节功师:下面请同学们先来完成下面的练习投影出示尝试题(一):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画出它的受力示意图。
2、用细绳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前进时,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什么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了贡献?3、你对”功”这个词怎样理解的?哪些人可以评功受奖?你知道”劳而无功”的含义吗?学生练习、讨论,教师巡视。
请一位学生板演题1木块受力示意图,然后请学生举手回答题2、题3并给予指正和肯定。
最后归纳小结:师:力学中”功”,主要吸收了”贡献”、”成效”的意思,指一个力作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的移动作出了贡献,取得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如题2中绳子的拉力对木块做了功。
二、新课教学(一)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完成尝试题(二),体会一下力学中”功”的含义。
投影出示尝试题(二)1、下列各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①人推小车前进②马拉车前进③起重机吊起重物2、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3、当你使劲地用力拉(固定在地面上的)讲台,讲台移动了吗?你累吗?你做了功没有?4、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支持力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为什么?5、人提前水桶沿水平地面前进时,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6、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没有力对它做功?学生看书、讨论,教师巡视,师生一起讨论完成试题二的解答。
高一物理教案《功》(通用8篇)

高一物理教案《功》高一物理教案《功》(通用8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物理教案《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物理教案《功》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1)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区别;(2)知道当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2.掌握功的计算:(1)知道计算机械功的公式W=Fscos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
(2)能够用公式W=Fscos进行有关计算。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这是难点。
3.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也是难点。
三、教具带有牵引细线的滑块(或小车)。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功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中学习过功的一些初步知识,今天我们又来学习功的有关知识,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使我们对功的认识再提高一步。
(二)教学过程设计1.功的概念先请同学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与功的概念密切相关的如下两个问题:什么叫做功?谁对谁做功?然后做如下总结并板书:(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然后演示用水平拉力使滑块沿拉力方向在讲桌上滑动一段距离,并将示意图画到黑板上,如图1所示,与同学一起讨论如下问题:在上述过程中,拉力F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滑块所受的重力mg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桌面对滑块的支持力N是否对滑块做了功?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
至此可作出如下总结并板书:(2)在物理学中,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物理功高中教案模板

物理功高中教案模板第1篇:高一物理功教案5.2功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学习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两个要素。
2.知道功的公式W=Fscosθ,会用这个公式计算恒力功。
3.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做正功或负功。
4.知道什么是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知道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也等于各个力分别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
5.了解求变力的功的一般思维方向。
6.理解功和能的关系。
学习重点: 1.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公式。
2.正、负功的意义。
3.功能关系。
学习难点: 功的概念、正、负功的意义。
主要内容:一、功功是物理学中一个抽象而又重要的概念,是以后学习“能”的基础。
1.功的定义:2.功的两个要素:力和位移【例一】关于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重力对物体一定做功。
B.行星绕太阳在椭圆轨道上运行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一定做功。
C.沿斜坡向上行驶的汽车,牵引力一定做功。
D.细绳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拴着小球,使小球在竖直平面内作变速圆周运动,细绳的拉力一定做功。
3.功的大小:①力和位移方向一致的情况:W=FS ②力和位移有夹角(α)的情况:W=FScosα若α=0,则cosα=1,②式就化成①式,因此②式是计算功的一般公式。
公式表明:力F对物体做的功只与F、s和a三者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等因素无关。
③应用公式注意:A.式中的F一定是恒力(大小、方向都不变),即此式是求恒力做功的公式。
若是变力,中学阶段一般不用此式求功。
B.式中的位移s一般是相对地面而言的。
在物体可以看作质点时,s是物体的位移;当物体不可以看作质点或力的作用点与物体有相对运动时,s是力的作用点的位移.scosa即为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C.力所做的功,只和有力作用的那一段位移有关,若力取消后物体仍在运动,则力对物体所做功与力取消后物体发生的位移无关(即力F与位移s具有同时性)。
高一物理教案《功》(通用8篇

高一物理教案《功》(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物理教材第二章《运动的守恒量》中的第三节“功”,详细内容如下:1. 功的定义及表达式;2. 功的计算方法;3. 功的性质;4. 功与能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功的定义、表达式及计算方法;2. 使学生了解功的性质,理解功与能的关系;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性质、功与能的关系;2. 教学重点:功的定义、表达式及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如小车、滑块等);2.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如运动员举重、踢足球等,让学生了解功的概念;2. 新课导入:讲解功的定义、表达式及计算方法;3. 例题讲解:以实际例子(如小球沿斜面下滑、电梯上升等)讲解功的计算方法;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功的计算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5. 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6. 课后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1. 定义:力在物体上的作用,使物体发生位移时所做的功;2. 表达式:W = F × s × cosθ;3. 计算方法:分别计算恒力做功和变力做功;4. 功的性质:标量、可加性、能量转化的量度;5. 功与能的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能量守恒定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力F=10N,在物体上作用距离s=5m,夹角θ=60°时所做的功;(2)某物体从高处自由下落,求落地前重力所做的功;(3)一辆小车在水平路面上行驶,受到摩擦力f=20N,行驶距离s=100m,求摩擦力所做的功。
2. 答案:(1)W = F × s × cosθ = 10N × 5m × cos60° = 25J;(2)W = mgh = 1kg × 9.8m/s² × 5m = 49J;(3)W = fs = 20N × 100m = 2000J。
最新高一物理功教案

最新高一物理功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职业规划、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areer planning,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最新高一物理功教案最新高一物理功教案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使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学科结构体系;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
高一物理精品教案《功》(通用8篇

高一物理精品教案《功》(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功》。
主要内容包括:功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功的性质。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有:5.1节的功的定义,5.1.1节的功的计算,5.1.2节的功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功的概念,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2. 学会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了解功的性质,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功的性质。
难点: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演示用小车,斜面,弹簧测力计,计算器等。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小车在斜面上下滑动的实验,引导学生关注力在物体运动过程中的作用。
2. 例题讲解:(1)计算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功。
(2)计算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功。
(3)讨论正功和负功的含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计算几种不同情况下的功,巩固所学知识。
4. 讲解与讨论: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和讨论,加深对功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功的概念:力在物体运动方向上的作用效果。
2. 功的计算公式:W = F·s·cosθ。
3. 功的性质:正功和负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10N的力,移动5m的功。
(2)计算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受到15N的力,上升3m的功。
(3)解释正功和负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W = F·s = 10N × 5m = 50J。
(2)W = F·s = 15N × 3m = 45J。
(3)正功表示力对物体的推动作用,负功表示力对物体的阻碍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例题,让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部分学生对正功和负功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课后进行巩固。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第一篇: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第七章第二节功执教人:郎长红大庆中学高一物理组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2、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理解功的概念,正确应用功的公式计算。
3、知道功是标量,正确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本质含义。
4、知道总功的两种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推导功的公式,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论证能力。
2、通过求解分力做功、总功和变力做功等问题,让学生在熟练掌握公式的同时,初步接受“微元法”处理问题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科技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工作、学习都要讲效率,“正功”“负功”可以促使学生的勤奋向上思想意识,合作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确引入功的物理定义,掌握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公式。
难点:1、理解功的公式的使用条件,体会处理变力功的思想方法。
2、理解正功与负功的含义,体会功是标量。
三、课前准备PPt课件、小钢球、纸巾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在上课之前我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完成一个小实验,有请两位同学。
教师将小钢球放在纸巾上,小钢球静止。
教师将小钢球举高,请同学们观察小钢球落下后纸巾有无损坏。
通过这个实验,同学们受到什么启发?被举高的物理具有穿过纸张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能量。
实际上人们在研究能量的过程中往往涉及到做功,这节课我们来看第七章第二节功。
(二)功的定义1、功的两个要素在刚才的例子当中,同学们说我将小球举高了,我对小球做了功,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我对小球有力,并且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那么,在生活当中你还能不能举出做功的例子?对学生所举例子进行分析,都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存在力的作用,还有就是一定要发生一段位移。
显然这是做功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功

《功》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是做功两个不可缺少折因素。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α,会用这个公式进行计算。
3.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对做正功或负功。
4.知道什么是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知道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二、能力目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
遵循探究式教学的规律,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三、德育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所列知识的探究使学生不仅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掌握探究物理学科知识的方法,并与学习其它学科知识和生活技能的方法融会贯通,达到不仅教书、而且育人的目的。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根据人们的认识习惯循序渐进地安排对“功”知识点的讲解的,这也与物理学科的“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相一致。
教材在复习初中所学的功的定义,功的两个要素,及在两种特殊情况下计算功的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一般情况下力对物体所做功如何计算”的问题,顺其自然,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不仅复习了力的分解的相关知识,加深了对力与其分力为“等效替代”关系的理解,而且利用旧的知识解决了新问题,增强了学生学好新知识的信心。
而本节要讨论的重点知识正功与负功问题也是在推导出功的计算公式之后,结合实际讨论力与位移的方向成不同角度时,余弦函数的不同取值及符号的变更得出来的。
至于总功的计算方法的推导,则更加深了学生对合力与分力“等效替代关系的理解。
”【教法建议】可以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在讲解的同时,通过引导和探究,边讲边议,如果学生条件许可,可采取讨论式的教法。
并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予以补充。
【教学重点】功的计算方法及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正功和负功的物理意义【教学过程】一、功的定义及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计算公式1.新课的引入(复习初中所学的功的定义及功的两个要素引入新课)(1)物体受到力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位移,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高中物理功的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功的优秀教案
第一节课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简单机械的概念,了解力的作用及其效果。
教学重点:简单机械,力的概念,力的作用及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力的相关计算及应用。
教学准备:教材《高中物理》第二章内容,PPT,实验器材。
教学步骤:
1. 引入新知识:通过展示简单机械的图片,让学生了解简单机械的概念。
2. 讲解力的概念:通过PPT讲解力的定义和种类。
3. 讲解力的作用及效果:通过例题和实验,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及其效果。
4. 带领学生做练习:提供一些力的计算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提出疑问。
家庭作业:完成课堂练习题,预习下节课内容。
第二节课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应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力的计算及应用。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正确运用力的知识。
教学准备:教材《高中物理》第二章内容,PPT,实验器材。
教学步骤:
1. 复习上节课内容:让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和作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 讲解力的计算:通过PPT讲解力的计算方法,并提供例题引导学生计算。
3. 实验展示:通过实验展示不同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法。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分享不同的解决方法。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应用力的重要性。
家庭作业:完成相关练习题,整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高一物理《功》教案

高一物理《功》教案高一物理《功》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要素,能够利用公式进行有关运算。
2.理解正、负功的含义,能够解释相关现象。
灵活运用W=Flcosa公式。
3.了解生产、生活中处处体现了功的问题,认识合理、正确地做“功”有益于社会。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及正负功的意义。
教学难点:利用功的定义式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在初中我们学过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什么?学生回答: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扩展:高中我们已研究了位移,所以做功的两个要素我们可以认为是: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位移。
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位移,这时,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本节课我们来继续研究有关功的知识,在初中的基础上进行扩展。
进行新课:1.推导功的表达式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该怎样计算功呢?学生独立思考并推导,得出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
即:W=Fscosα,其中W表示力对物体所做的功,F表示物体所受到的力,s物体所发生的位移,α力F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功的公式还可理解成在位移方向的分力与位移的乘积,或力与位移在力的方向的分量的乘积。
在SI制中,功的单位为焦。
在用功的公式计算时,各量要求统一采用国际单位制。
2.正、负功的含义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致,或者物体受到的力使其保持静止,该怎样计算功呢?我们引入正、负功的概念。
当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时,功为正;当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时,功为负;当物体受到的力使其保持静止时,功为零。
例如,举重运动员在举重时,如果举重物向上移动,他所做的功为正;如果举重物向下移动,他所做的功为负;如果举重物保持不动,他所做的功为零。
3.实例分析我们通过实例分析来加深对功的理解。
例如,当我们用力推一辆坏了的自行车,但自行车并没有移动,那么我们所做的功为零。
高中物理《功(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
(2)理解功的两个要素。
理解功的正负的物理意义。
(3)会用功的定义式计算恒力做功的大小。
2.过程和方法(1)通过“功”的学习认识建立物理概念的一般方法。
(2)感受正交分解法推导力做功的计算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的广泛应用,激发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是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和掌握功的计算公式。
2.难点是功的正负和对“克服阻力做功”的理解。
三、教学流程1.教学流程图2 .教学流程说明情景Ⅰ生活实例(1)货物在起重机作用下被举高了;(2)机车制动后,列车逐渐驶向站台。
活动Ⅰ讨论请学生分析货物、列车的能量变化。
讲出功的定义(若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发生变化,那么这个力一定对物体做了功)。
活动Ⅱ搬重货物三种方式搬货物。
一种只做原地上下搬的过程,另外一种则搬着货物来回走动。
第三种原地搬起货物挺住不动。
这些情景,让学生讲出做功的两个要素。
活动Ⅲ讨论、交流(1)逻辑推理,探究功的规律①功的公式如图1,力F 使滑块发生位移l 这个过程中,F 对滑块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计算公式:W=Fl。
如果细绳斜向上拉滑块,如图2 所示,这种情况下滑块沿F 方向的位移是多少?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l cosθ。
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计算公式:W=Fl cosθ结论: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运用公式计算功:给出F=100N 、l=5m 、θ=37°,与同学一起计算功W ,得出W=400N·m。
就此说明1N·m 这个功的大小被规定为功的单位,为方便起见,取名为焦耳,符号为J,即1J=1N·m。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1J=1N·m②功是标题,探究合力的功再根据公式W=Fl cosθ 做启发式提问将F 分解到l 的方向上得到这个分力为F cosθ,再与l相乘,结果仍然是W=Fl cosθ。
高一物理功教案_1.doc

高一物理功教案_1.doc【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功的定义及其量纲;(2)掌握计算功的三种方法:W=F×s、W=Fh、W=Ek1-Ek2 ;(3)能够根据物体受力情况,判断其做功的情况;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正确的物理实验思想,使其能够独立设计实验;(2)通过实验及例题的演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掌握计算功的方法和技巧;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强化学生实验操作规范和实验安全意识;(2)引导学生尊重知识,积极探索科学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 如何理解功的概念及其度量方式;1. 教师引导:通过合理的教师引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2.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和例题的演示,进行计算功的方法和技巧的讲解和学习。
【教学过程与方法】1. 导入新知识1.1 观察与思考:请同学们关注科技新闻,研究各种科技的应用场景和商品,探究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影响。
例如:科技助力同城快递、高铁转向盘、高速公路限速牌等。
1.2 问答互动:请同学们回答如下问题:(1)运动物体具有哪些物理性质?(2)在哪些情况下,物体是在做功?(3)如果用力搬一个静止的物体,增加他的动能和势能的变化量大小是否相等?为什么?(4)如何计算功?2. 提出问题2.1 实验前思考:请同学们想象将一块木板慢慢地向上推,直到它到达一定的高度,再使它自由落下。
(1)这个过程中的力与位移方向是否相同?(2)这个过程中木板整体是否具有平衡态?(3)此过程中做功的情况是什么?通过设计实验,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实验仪器:弹簧测力计、长度计、直线导轨、电话机、草稿纸、笔等。
实验材料:一盒螺丝、木板、重物等。
运用各种量具,电子测试设备对物体做功进行测量,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1)将直线导轨放在水平桌面上,调整好水平度,并使用螺钉固定。
(2)准备一根长度为1米的木板,放在导轨上,木板底部安装电话机,用草稿纸记录下电话机的高度。
高一物理功教案1.doc

功的习题课第4课时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关于功的一般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知识点复习,唤起对功的再认识,然后通过练习巩固知识,最后通过讲解讨论、变式训练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知识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物理的兴趣,培养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情感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一般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学: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功的概念,对功有了初步的理解,这节课我们通过习题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功的概念理解,并学会计算功的一般方法。
二、课程教学:(一)知识点复习(让学生填写下面的知识提纲)1、功:一个物体受到__的作用,如果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_____,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___和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功的公式:功的单位:_____,符号是功是___(矢、标)量2、正功和负功:根据W=Fscosα可知:(1)当α=________时,W=0.即当力F和位移s_____时,力F对物体不做功.这种情况,物体在力F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2)当___≤α<________时,W>0.即当力F跟位移s的夹角为___(锐、钝)角时,力F对物体做正功,这时力F是___(动、阻)力,所以,___(动、阻)力对物体做正功(3)当________<α≤___时,W<0.即当力F跟位移s的夹角为___(锐、钝)角时,力F对物体做负功,这时力F是___(动、阻)力,所以,___(动、阻)力对物体做负功.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又常说成物体_____这个力做功(取绝对值(二)课堂练习:1、关于功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B C D2、大小相等的水平拉力分别作用于原来静止、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物体A 、B 上,使A 沿光滑水平面运动了位移s ,使B 沿粗糙水平面运动了同样的位移,则拉力F 对A 、B 做的功W 1和W2相比较( )A 、W1>W2B 、W1<W2C 、W1=W2D 、无法比较 3、关于摩擦力的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 CD4、关于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做功情况是( ) A B C D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的功一定5、质量为M 的物体从高处由静止下落,若不计空气阻力,在第2s内和第3 s内重力做的功之比为( )A 、2∶3B 、1∶1C 、1∶3D 、3∶56、一个人从深4m 的水井中匀速提取50N 的水桶至地面,在水平道路上又匀速行走了12m ,再匀速走下6m 深的地下室,则整个过程中此人用来提水桶的力所做的功为_______J.7、质量为m 的滑块以一定初速度沿倾角为θ的斜面上滑L 后,又沿原路返回,设滑块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滑块从开始上滑到回到出发点过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多大?重力做的功为多大?8、质量为10kg 的物体在拉力作用下运动,求下列各种情况下拉力做的功(g 取10m /s 2):(1)拉力沿水平方向,物体在动摩擦因数为0.25的水平地面上匀速移动4m. (2)拉力沿水平方向,物体在动摩擦因数为0.25的水平地面上以2m /s 2的加速度匀加速移动4m.(3)用大小为50N 的、与水平方向成37°角的斜向上的拉力拉物体,使物体沿水平地面移动4m ,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5.(4)物体在竖直向上的拉力作用下,以2m /s 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4m.9、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现在使斜面体向右匀速移动距离L ,如图所示,有哪几个力对物体做功?各做了多少功?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为多少?(三)、讨论纠错、变式训练:第2题变式训练:第一次用水平恒力F 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移动距离s ,F 做功为W 1;第二次用同样大小的力F 沿斜面方向作用于物体上,使物体沿粗糙斜面移动的距离也是s ,F 做功为W 2,那么( )A 、W1=W2B 、W1>W2C 、W1<W2 D 、无法判断W 1和W 2第3题变式训练:关于摩擦力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 A BC D第4题变式训练:如图所示,A 、B 叠放着,A 用绳系在固定的墙上,用力F 拉着B 右移,用F ′、F AB 和F BA 分别表示绳对A 的拉力、A 对B 的摩擦力和B 对A 的摩擦力则( )A 、F 做正功,FAB 做负功,F BA 做正功,F B 、F 和FBA 做正功,F AB 和FC 、FD 、F 做正功,FAB 做负功,F BA 和F(四)课后练习:1、如图所示,某人用F=100 N的水平恒力,通过一质量和摩擦均不计的定滑轮把物体沿水平方向拉动了2m,则他对物体做的功为_____J.2、下列几种情况下力F F推着质量为m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前进了s ②水平推力F推着质量为2m的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前进了s ③沿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的推力F将质量为m的物体向上推了s.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A、③做功最多B、②做功最多C、做功都相等D、不能确定3、起重机将质量为100 kg的重物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了2 m,下列三种情况下,各有哪几个力对物体做功?每个力做了多少功?是正功还是负功?(不计阻力,g=9.8m/s2)=0.2m/s2①匀加速提高,加速度a1②匀速提高;③匀减速下降,加速度大小a2=0.2m/s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率
(一)引入课题
首先以提问方式复习上一节所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功的概念和功的物理意义.
然后提出力对物体做功的实际问题中,有做功快慢之分,物理学中又是如何来描述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教学过程
1、功率
初中同学们学习过功率的有关知识,都知道功率是用来描述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我们一起讨论一些问题.
力F1对甲物体做功为W1,所用时间为t1;力F2对乙物体做功为W2,所用时间为t2,在下列条件下,哪个力做功快?
A.W1=W2,t1>t2;
B.W1=W2,t1<t2;
C.W1>W2,t1=t2;
D.W1<W2,t1=t2.
上述条件下,哪个力做功快的问题学生都能作出判断,其实都是根据W/t这一比值进行分析判断的.让学生把这个意思说出来,然后总结并板书如下:
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和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功率.如果用W表示功,t表示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P表示功率,则:
P=W/t
明确告诉学生上式即为功率的定义式,然后说明P的单位,W用J、t用s作单位,P的单位为J/s,称为瓦特,符号为W.最后分析并说明功率是标量.
接下来着重说明,功率的大小与单位时间内力所做的功为等值.
至此,再将功的定义式与速度v的定义式作类比,使学生理解,虽然研究的是不同性质的问题,但是研究方法是相同的(同时也为后面讲瞬时功率做了些准备).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功率的物理意义.
上一节我们讲了功的概念、功的公式之后,经过分析和讨论,对功的物理意义已有所了解.谁能复述一下?
在学生说出做功过程是能量转化过程之后,立即启发:那么做功快慢恰能表明能量转化的快慢吗?因此,应该将功率理解为是描述做功过程中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并将这一认识进行板书.
2、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
举例:一个质量是1.0kg的物体,从地面上方20m高处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第1s时间内下落的位移是多少?(与学生一块算出是5m,g取10m/s2)这1s内重力对物体做多少功?(与学生一起算出W1=50J)第2s时间内物体下落的位移是多少?(15m)这1s内重力对物体做多少功?(W2=150J)前1s和后1s重力对物体做功的功率各是多大?(P1=50W,P2=150W)这2s时间内重力对物体做功的功率是多大?(P=100W)
指出即使是同一个力对物体做功,在不同时间内做功的功率也可能是有变化的.因而,用P=W/t求得的功率只能反映t时间内做功的快慢,只具有平均的意义.板书如下:
(1)平均功率:
P=W/t
(2)瞬时功率
为了比较细致地表示出每时每刻的做功快慢,引入了瞬时功率的概念,即瞬时功率是表示某个瞬时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提出瞬时功率如何计算的问题后,作如下推导:
一段较短时间内的平均功率可以写成如下公式:
P=W/t=W = F·s/ t,而s/t=v
所以:P= F·v
当t值足够小时,v就表示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所以这时P就表示该时刻的瞬时功率.因此P=F·v 就是瞬时功率计算公式
讨论:
①如果作用于物体上的力F为恒力,且物体以速度v匀速运动,则力对物体做功的功率保持不变.此情况下,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功率与任一瞬时的瞬时功率都是相同的.
②很多动力机器通常有一个额定功率,且通常使其在额定功率状态工作(如汽车),根P =Fv可知:
当路面阻力较小时,牵引力F也小,v可以大,即汽车可以跑得快些;
当路面阻力较大,或爬坡时,需要比较大的牵引力,v必须小.这就是爬坡时汽车换低速挡的道理.
③如果动力机器原来在远小于额定功率的条件下工作,例如汽车刚刚起动后的一段时间内,速度逐渐增大过程中,牵引力仍可增大,即F和v可以同时增大,但是这一情况应以二者乘积等于额定功率为限度,即当Fv=P额.以后,这种情况不可能实现.
应用公式P=Fv计算m=1kg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中下落1s末和2s末的瞬时功率.
由v1=10m/s按公式求得P1=100J;由v2=20m/s按公式求得P2=200J.
根据上述结果启发学生思考瞬时功率的物理意义.最后指出,此题中是重力对物体做功,使重力势能逐渐向动能转化.随着时间的延续,重力势能向动能转化加快.
3、例题讲解
例1、如图1所示,位于水平面上的物体A的质量m=5kg,在F=1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向右运动,位移为s=36m时撤去拉力F.求:在下述两种条件下,力F对
10m/s2)
物体做功的平均功率各是多大?(取g=
(1)设水平面光滑;
(2)设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5.
解答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让学生计算力F在36m位移中所做的功,强调功只由F和s这两个要素决定,与其它因素无关,因而两种情况下力F做的功相同,均为W=360J.
②由同学计算这两次做功所用的时间.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
分别求出t1=6s,t2=12s.
③用功率的定义式即平均功率的计算公式求得P1=60W,P2=30W.
如果有的同学用公式v t2=2αs分别求出每次的末速度,再用公式:
例2、如图2所示,位于水平面上的物体A,在斜向上的恒定拉力作用下,正以v=2m/s 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F的大小为100N,方向与速度v的夹角为37°,求:
(1)拉力F对物体做功的功率是多大?
(2)物体向右运动10s的过程中,拉力F对它做多少功?(sin37°=0.6,cos37°=0.8)
通过此例题的解答,让学生掌握功率的计算公式P=Fvcosα,并提醒学生,不要认为F 与v总是在同一直线上;并且知道,在功率已知的条件下,可以用W=P·t计算一段时间内力所做的功.第(1)问的结果为P=160W;第(2)问的结果为W=1600J.例3、课本p.139上的例题,注意区分几个概念.
(三)课堂小结
1、我们讲了功率概念之后,得到了两个公式,定义式P=W/t和瞬时功率的公式P=F·v.
2、公式P=W/t中的t趋近于零时,P即为瞬时功率.不过此公式主要用来计算平均功率.公式P=Fv中,当v为瞬时速度时,P即为瞬时功率;当v用平均速度时,也可计算平均功率.当然要注意所对应的时间段.
说明:
1、将功率理解为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具有普遍意义.如一台电动机的额定功率是10kW,表明它每秒钟可以将10kJ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不管它是否工作.因而机器的功率实际上可以表示它进行能量转化的能力大小.
2、力可以做负功,自然也有负功率.学生不问到时可以不讲.课本上也没讲.重要的不是功率的正负问题,而是要结合实际问题说清楚能量转化的方向和快慢.例如,一物体沿粗糙水平面向前滑动,根据P=f·v可知其机械能向内能转化,转化的快慢与速度v成正比,这就表达清楚了,没有强调负功率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