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菌种管理记录
j菌种管理制度
j菌种管理制度1. 在采购菌种前,实验室需明确实验需要的菌种种类和数量,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2. 选择可靠的供应商进行采购,确保所购菌种的质量和纯度。
3. 采购菌种时,应填写菌种采购单,包括菌种名称、数量、来源、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并在采购单上签字确认。
4. 菌种入库前应进行验收,检查菌种标签、外观、气味等是否与采购单相符,确保菌种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5. 入库后,将菌种存放在指定的菌种存储库中,按照不同菌种的特性进行分类存放,保持干燥、冷藏和避光,确保菌种的生长和保存条件。
二、菌种存储1. 每种菌种应有专门的存储记录卡,记录菌种的编号、名称、来源、存储条件、采购日期等信息,并随时更新存储记录。
2. 菌种存储库应定期进行环境检查,包括温度、湿度、通风等情况,确保存储环境符合菌种的要求。
3. 定期对存储的菌种进行检查,检查菌种的外观、气味、杂菌情况等,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或淘汰。
4. 不同菌种的存储条件和时间不同,应根据菌种的特性和要求,采取相应的存储方法和措施,确保菌种的保存时间和质量。
三、菌种使用1. 在使用菌种前,需查看菌种存储记录卡,确认菌种的编号、名称、来源等信息,确保使用正确的菌种。
2. 取用菌种时,应使用消毒后的培养工具和无菌操作技术,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3. 在使用菌种的过程中,应注意菌种的生长条件和要求,合理调配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促进菌种的生长和繁殖。
4. 使用后的菌种应及时记录,包括使用日期、用途、数量等信息,保证菌种的使用记录清晰和完整。
四、菌种废弃1. 使用完的菌种应按要求进行处理,禁止将菌种随意丢弃或倾倒,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 对于有危险性的菌种,应按规定进行专门处理,包括消毒、灭活、焚烧等方法,确保不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
3. 废弃的菌种应填写废弃记录,并进行签字确认,保证废弃过程的规范和透明度。
4. 对于需要长期保存或有研究价值的菌种,可以进行保存或转移,以便后续研究或应用。
微生物检验室菌种管理制度
1 目的为确保微生物检验室菌种保管安全,避免微生物检验室菌种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2 范围适用于微生物检验室所有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
3 定义3.1 测试菌株:一组阳性和阴性质控菌株,只能是具有稳定的性能且有代表性的菌株。
3.2 标准菌株:直接从官方菌种保藏机构获得并至少定义到属或种的水平的菌株。
按菌株特性进行分类和描述,最好来源于食品或水的菌株。
3.3 标准储备菌株:将标准菌株在检验室转一代后得到的一套完全相同的独立菌株。
3.4储备菌株:从标准储备菌株转接一代获得的培养物。
3.5 工作菌株:由储备菌株、转接一代获得的菌株。
4 标准菌株的使用和保管4.1 标准菌株需使用来自认可的国内或者国外菌种收藏机构,并有相应的标准菌株的证书。
4.2 标准菌株的使用4.2.1 标准菌株可作为日常检测质量控制、验证准确度、已知物质验证新方法、评估检验人员能力。
4.2.2 标准菌株的使用过程中,应避免外来污染,以确保标准菌株的溯源性。
4.2.3 先从冻干粉转至纯培养琼脂平板,再从纯培养琼脂平板移接至冻存管作为标准储备菌株;需做检验室中所需要关键诊断指标的确认以加以记录并予以保存,其管理记录中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a)从原始菌种传代到工作用菌种的代数;b)菌种生长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c)菌种菌落形态及革兰氏染色。
4.2.4 从储备菌株接种制备成工作菌株作为日常检测的质控菌株。
4.2.5 不再使用时将菌株灭活。
4.3 标准菌株的保管4.3.1 标准菌株由专人保管。
保管人负责建立标准菌株目录;目录应包括编号、菌株号、菌种名称、发行单位、购买日期、购买数量等。
4.3.2 标准菌株应做好标识后,应双人双锁保存于专用冰箱中,冻存管保存的标准储备菌株置于-20℃以下冰箱保存。
半固体、斜面等方式保存的标准菌株置于2-8℃冷藏冰箱中保存。
4.3.3 微生物检验人员每个工作日对菌种保存冰箱进行温度监控。
4.3.4 菌种不能随意转接提供给其它单位或个人,需要时须经理批准后方可提供。
菌种管理记录
菌种管理记录
购进日期 菌种名称 标准菌种来源 菌种批号 购进菌种 数量(支) 代数 销毁日期 领用人 保管人
传代接种 日期
代数
斜面 支数
斜面编号
培养基名称
批号
贮存温 度
操作者
保管者
使用日期
使用者
复核者
销毁日期
接种 支数
接种序列 号
培养基名称
批号
操作者
保管者
使用日期
使用批号
无菌室紫外灭菌灯调换记录
使用日期 调换日期 调换数量 调换者 记录者
稀释 浓度
活菌计数
销毁日期
操作者
登记编号:QC-E-07-00 传代接种 日期 代数 接种 支数 接种 序列号
培养基名称 批号
操作者
保管者
使用日期使用批号源自稀释 浓度活菌计数
销毁日期
操作者
登记编号:QC-E-08-00
菌悬液使用记录
使用日期 菌种名称 菌种使用批号 用途 操作者 复核者
登记编号:QC-E-09-00
菌种购进及领用记录
菌种购进及领用记录
菌种名称:
注:基质类型----冻干粉剂\甘油保存\石腊保存\瓷珠冻存\低温斜面等,按实际填写。
过期菌种在用途栏填:销毁。
保存菌种传代和使用记录
1菌种名称:母代代数及编号:子代代数及编号:
2接种培养培养基名称、批号:接种容器:培养温度:℃日期:
3 质控检查(或分离鉴定)记录编号:质控结果:
4 子代制备用无菌蒸馏水将培养物制成菌悬液,分装于分装支数:分装日期:
分装后的处理:传代人:5 保藏方法:有效期:保管人:
工作菌种制备和使用记录
1菌种名称:母代代数及编号:子代代数及编号:
2接种培养培养基名称批号:容器:接种支数培养温度:℃日期:3 质控检查(或分离鉴定)报告编号:质控结果:制备人:
5 保藏方法:入藏支数有效期:保管人:
菌种质控(鉴定)记录
菌种名称:编号:检查日期:检查人:记录编号:
结论:
菌种名称:编号:检查日期:检查人:记录编号:
结论:
菌种销毁记录。
菌种管理记录模板
传代接种
接种
接种
培养基名称
代数
日期
支数
序列号
批号
操作者 保管者 使用日期 使用批号菌株功能试验销日期操作者购进日期
菌种名称
菌种管理记录
标准菌种来源
菌种批号
ATCC
购进菌种 数量 ( 支 )
代数
销毁日期
领用人
保管人
传代接种 日期
代数
纸片 纸片编号
支数
培养基名称
批号
贮存温 度
操作者
保管者
使用日期
使用者
复核者
销毁日期
接种 支数
接种序列 号
培养基名称
批号
操作者 保管者 使用日期 使用批号
菌株功能试验
销毁日期
操作者
微生物检验记录和报告
微生物检验记录和报告微生物检验记录和报告检验原始记录检品名称产品批号抽样数量检验日期报告编号抽样基数抽样人、日期报告日期检验依据:GB/T23586-20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酱卤肉制品》检验方法:GB/T4789.26-202*《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罐头食品商业无菌的检验》一、感官检验记录外观形态色泽口感风味组织形态杂质二、商业无菌检验记录1、保温试验结果:温度,℃36℃2、pH值测定时间,d10d胖听泄露无(有)变化。
3、感官检查:无(有)异常。
4、涂片染色镜检:无(有)细菌增殖。
5、接种试验结果:培养基庖肉培养基庖肉培养基管数22培养条件时间,结果h36℃厌氧55℃厌氧36℃需氧55℃需氧96-120混合菌相(),嗜温性厌氧芽孢杆菌(),嗜温性兼性厌氧芽孢杆菌()。
24-72硫化腐败性芽孢杆菌(),嗜热性厌氧杆菌(),嗜热性厌氧芽孢杆菌()。
溴甲酚紫葡萄糖肉2汤(带倒管)溴甲酚紫葡萄糖肉2汤(带倒管)6、结论:96-120嗜温性需氧杆菌(),嗜温性需氧芽孢杆菌()。
24-72嗜热需氧杆菌(),嗜热性需氧芽孢杆菌(),三、净含量=批准:审核:主检:检验报告HBSDSPKJ/J日期:年月日报告编号包装规格抽样数量抽样日期报告日期产品名称产品批号抽样基数抽样人检验日期检验依据GB/T23586-202*检验项目检测方法:GB/T4789.26-202*《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罐头食品商业无菌的检验》检验仪器:恒温培养箱感官色泽外观形态外观整齐,无异物。
酱制品表面为酱色或褐色,卤制品为该品种应有的正常色。
泽。
咸淡适中,具有酱卤制品特有口感风味组织形态杂质的风味。
组织紧密。
无肉眼可见的外来杂质。
微生物指标商业无菌净含量检验结论标准规定检验结果单项判定签字日期:年月日批准:审核:主检:扩展阅读:微生物检验需要完成的操作规程、记录、报告根据202*年新版GMP规定,微生物检验需要完成的操作规程、记录、报告如下:序号名称1实验室用层流台23456培养箱蒸汽灭菌锅程序验证灭菌消毒方式菌种的管理操作规程微生物监测使用沉降菌平皿法、表面测试法等,评定洁净区的表面洁净度。
实验室菌种管理制度范本
实验室菌种管理制度范本一、总则为规范实验室菌种管理,保障实验室安全,维护实验室环境卫生,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实验室内的菌种管理工作。
三、责任主体1. 实验室主任负责整个实验室菌种管理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2. 实验室管理员负责实验室内菌种管理的日常操作。
3. 实验室工作人员负责按照本制度规定进行菌种的存储、标识和使用。
四、菌种存储1. 菌种应存放在专门的冰箱或冷藏库中,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
2. 每一种菌种都应有详细的记录,包括菌株名称、来源、存储时间等信息。
3. 存储的菌种需要进行定期检查,确认其完整性和纯度。
五、菌种标识1. 每一种菌种应有专门的标识,包括菌株编号、存放位置等信息。
2. 标识应清晰可辨,并避免模糊、淡化等情况。
六、菌种使用1. 使用菌种前需进行预先计划,并填写使用申请表。
2. 使用菌种时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菌种的交叉污染。
3. 使用完菌种后,应及时清洗消毒使用的器具,并将菌种残留物处理妥当。
七、菌种采购1. 选择正规的供应商采购菌种,避免采购到伪劣产品。
2. 购买的菌种需要经过鉴定和验证,确认其纯度和活力。
八、菌种管理不当的处理1. 对于菌种管理不当,导致菌种失效或污染的情况,责任人需及时报告实验室主任。
2. 对于责任人员,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罚。
九、安全措施1. 使用菌种时需戴好防护装备,避免意外伤害发生。
2. 对于可能构成污染的物品或器具,需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十、附则1. 本制度由实验室主任负责解释和修改。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菌种记录及管理
菌种记录及管理
【原创版】
目录
1.菌种记录的重要性
2.菌种管理的方法
3.菌种记录和管理的实际应用
正文
菌种记录及管理对于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在实验室研究还是在工业生产中,对菌种的准确记录和管理都是保证实验结果和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
首先,菌种记录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科研工作中,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
详尽的菌种记录可以帮助研究者准确地重复实验过程,避免因为菌种差异导致的实验结果的差异。
2.便于菌种的筛选和优化:对于微生物的筛选和优化,需要对不同菌种进行详细的比较和分析。
详尽的菌种记录可以提供丰富的菌种信息,方便研究者进行菌种筛选和优化。
3.有助于菌种的保存和管理:对于一些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或者应用前景的菌种,需要进行长期保存。
详尽的菌种记录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菌种的特性,进行有效的保存和管理。
然后,菌种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菌种库:对于实验室或企业来说,可以建立专门的菌种库,对菌种进行集中保存和管理。
2.采用信息化管理:通过建立数据库,将菌种的信息进行电子化管理,既方便查询,也便于统计分析。
3.定期检查和更新:对于保存的菌种,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和更新,以保证菌种的活性和纯度。
最后,菌种记录和管理的实际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科研工作中,通过详尽的菌种记录和管理,可以提高实验效率,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在工业生产中,通过菌种记录和管理,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提高生产的效率。
实验室菌种管理资料
1.目的:建立检验用菌种的标准管理程序。
2.范围:QC菌检室。
3.责任:QC菌检人员。
4.内容:4.1检定菌的收发:4.1.1检定菌由质监部根据生产和新产品开发需要,向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订购或向省市药品检验机构调剂。
4.1.2 检定菌收到后,应登记检定菌名称、编号、来源和菌龄。
4.1.3 由质监部统一登记、保存、传代,制成菌液后分发。
4.1.4 领发检定菌时,应填写检定菌领发记录,领用人和发放人均应签名。
4.2检定菌的保存4.2.1检定菌在保存期间应保证菌种不衰退、不变异,永远保持生命活力以及所有的生物学特性,包括菌种形态特征、生理活动机能与代谢产物、繁衍子代的遗传稳定性等。
4.2.2检定菌应在冷藏和暗处保存,一般可采用在4℃冰箱中保存。
4.2.3 对致病的检定菌菌株及其变异株应与其它菌株分开存放,并上锁保管,严格管理,防止病菌扩散流行。
4.2.4 每隔一定时间将原种接种传代一次,培养后再继续保存。
4.2.5 菌种的菌龄(传种代数)应予以注明。
4.3检定菌的传代:4.3.1传代前,应将菌种通过平板分离培养基从种群中挑选出健壮的典型菌细胞纯种株,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上进行扩大培养。
4.3.2 每次接种的斜面培养基管数不得少于3支,用量较大的检定菌,还应适当增加接种管数。
4.3.3传代时间应按不同菌种严格掌握。
一般无芽孢的菌种每月接种一次,有芽孢的细菌和霉菌、酵母菌及防线菌每3-6个月接种一次。
4.3.4 每次接种后,接种人应仔细核对原菌种菌名、编号和培养条件等,以免菌种相互混淆。
4.3.5 培养结束,应将菌种继续置冰箱中保存,同时做好菌种遗传谱记录,必要时应对子代和母代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鉴别。
4.3.6 如分离培养后,菌株形态产生可疑情况,应进一步进行鉴别,以确保菌株是否变异。
一旦确定菌株变异,应予以淘汰,并重新引进原菌纯种。
4.4菌液的制备4.4.1 用灭菌的生理盐水、注射用水或培养液将斜面上的菌苔或者孢子洗下,根据菌液的浑浊度,稀释至规定浓度,置无菌具塞三角瓶或大号试管中,在4℃冰箱中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