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明代官帽椅的扶手结构
图解明清家具的榫卯结构
图解明清家具的榫卯结构明清家具中有榫卯结合近百种,常见的有格角榫、托角榫、粽角榫、燕尾榫、夹头榫、抱肩榫、龙风榫、楔钉榫、插肩榫、围栏榫、套榫、挂榫、半榫与札榫等。
一、抱肩榫抱肩榫抱肩榫是牙条与腿足结合有几种形式,抱肩榫的做法采用45度,榫肩出榫和打眼,嵌入的牙条与腿足构成同一层面,是有束腰的明清家具常用的榫卯结构。
抱肩榫是结构复杂的榫卯结构,因为要解决腿足与面板、腿足与束腰、腿足与腿足之间的连接。
以有束腰的方桌为例,腿足的上端,做出两个相互垂直但不连接的半榫头、这是与桌面相连的。
在与束腰相接的部位,要做出45度角的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以便与牙条的45度的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相接。
斜尖上还留做上小下大、断面为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
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家具,牙条与束腰是用一块独木做出的,凭此挂销,可使束腰及牙条和腿足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这是抱肩榫的标准做法。
清中期以后,抱肩榫的做法就开始简化,挂销省略不做了,为了省料,牙条和束腰也改为用两块木条单独做了。
到清代晚期,抱肩榫的做法进一步简化,连牙条上的榫舌也没有了,只靠用胶粘合。
桌子的牢固程度大大降低。
二、霸王枨霸王枨是用于方桌、方凳的一种榫卯,也可以说是一种不用横枨加固腿足的榫卯结构。
在制作桌子时,为增加四条腿的牢固性,一般要在桌腿的上端加一条横枨即可。
但有时要制作造型清秀的桌子,又嫌四条横枨碍事,但又要兼顾桌子牢固,于是就可采用“霸王枨”。
霸王枨为S形,上端与桌面的穿带相接,用销钉固定,下端与腿足相接(位置在本来应放横枨处)。
枨子下端的榫头为半个银锭形。
腿足上的榫眼是下大上小。
装配时,将霸王枨的榫头从腿足上榫眼插入,向上一拉,便勾挂住了,再用木楔将霸王枨固定住。
霸王枨与桌腿形成45°角,一端有挂钩榫,插入榫孔后向上推,用下面的楔钉将榫推向上部,形成挂钩;另一端则与面带底面用销钉连接。
除销钉外,常刻口顶住穿带,以使霸王枨定位。
经典解读:明式家具之“四出头官帽椅”
经典解读:明式家具之“四出头官帽椅”明朝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十分奇特的王朝,以首辅为代表的文官集团的崛起,导致了王权的削弱。
文人的审美直接影响了明朝时期大众的审美趋势。
其中,明式家具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例子。
而“四出头官帽椅”则是明式家具中的典型。
名称释义四出头官帽椅是一种搭脑和扶手都探出头的椅子,其造型像古代官员的帽子而得名,是家具档次的象征。
此种形式的椅具始于宋元时期,所谓“四出头”是指椅子的“搭脑”两端出头,左右扶手前端出头。
其标准的式样是后背为一块靠背板,两侧扶手各安一根“连帮棍”。
是我国明式家具中椅子造型的一种典型款式。
历史溯源在大同华严寺藏有金代阎德源墓所出土的家具中有四出头扶手椅,虽尚还没有明确称为官帽椅,但其朴拙实用的造型已形成了官帽椅的雏形。
造型之美上下无一丝装饰,结构简练之极,完全采用线条和弧度来处理,线条曲直相同,方中带圆,充分体现了明式家具简洁明快的特点,是明式椅具中的精品。
明式家具明式家具是我国明代形成的一项艺术成就,被世人誉为东方艺术的一颗明珠,在世界家具体系中享有盛名。
四出头官帽椅结构传耀后世的明式家具以木材的天然纹理作为装饰,是明式家具艺术的一大特色。
据记载,对木材天然纹理的偏爱古已有之,早在西汉,中山王刘胜《文木赋》载:“制为杖几,极丽穷美,制为枕案,文章璀璨。
”在许多传世的明式家具上,都把纹理最美的木材用在显眼部位。
敦煌壁画第 61窟东壁北侧维摩诘经变中(五代时期)“文椅”四出头官帽椅“四出头”,是一种搭脑和扶手都探出头的椅子,其造型像古代官员的帽子而得名。
从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中我们都可以找得到类似四出头官帽椅的大椅供僧侣坐禅使用。
到宋代,逐步演化出专门用于坐禅的“禅椅”。
在大同华严寺藏金代阎德源墓所出土的家具中有四出头扶手椅,虽尚不能称为官帽椅,但其造型朴拙可爱,与四出头应属一类。
明朝时候,四出头扶手椅推广至民间得以更加广泛地使用。
因深为文人雅石所钟爱,所以官帽椅又有别称为“文椅”,即使是在今天,文人学者参加一些比较隆重的活动或仪式的时候,首选的椅子还是四出头官帽椅。
明式家具官帽椅(下)
明式家具官帽椅(下)说明:原文2012年陆续发布于一鉴斋新浪博客,今合并增补修改,分为上下两篇,上为“四出头官帽椅”,下来“四不出头官帽椅”。
官帽椅大致分为四出头扶手椅(官帽椅)与四不出头扶手椅(官帽椅)两类,搭脑及扶手皆不出头的称为四不出头扶手椅,在南方为文人所钟爱,称为“文椅”。
而北方很少见到此类四不出头扶手椅,将此类南方用椅称为“南官帽椅”。
故这种不出头的扶手椅被称为“文椅”或者"南官帽椅"。
如果说四出头官帽椅偏重于尊严,强调坐姿,那么四不出有官帽椅似乎更多的考虑了舒适度,坐感。
这类被称为南官帽椅的四不出头官帽椅相较四出头的官帽椅更休闲一点,在现代的家居生活中,其实用性远高于四出头官帽椅。
渔隐山房二楼西厅使用的南官帽椅南官帽椅在明代才出现,并被称为文椅。
明代版画中的南官帽椅宋代亦有一类文椅,造型类似明清时期的玫瑰椅。
宋代文椅宋代文椅玫瑰椅从它们有被称为“文椅”来看,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南官帽椅与宋代文椅之间有着一定的传承关系。
四不出头官帽椅(南官帽椅)的分类(一)靠背高、矮之分。
南官帽椅从造型上来说,最大的区别就是高靠背与矮靠背之分。
高背南官帽椅矮靠背南官帽椅(二)从用材角度分为圆材与方材两种。
不同于四出头官帽椅,南官帽椅圆材、方材都比较常见。
方材南官帽椅圆材南官帽椅(三)扶手处有、无联邦棍结构之分。
无联邦棍结构有联邦棍结构(四)背板修饰分为素板与有雕花、文饰背板。
(五)背板造型,高背南官帽椅的高背板多为“S”形,少量“C”形。
矮靠背南官帽“S”形、“C”形背板均常见。
但大多矮靠背南官帽椅背板呈弱“S”状,如同“C”形背板,在下部略微凸出的“S”背板造型。
弱“S”形背板“S”形背板除了以上五种分类之外,还有一些特殊形制。
例如扶手出头的南官帽椅。
以及坐高比较矮的矮南官帽椅。
下图这件矮南官帽,案例比较孤立。
亦有人认为可能是截去了部分足,才有此件矮南官帽椅。
还有一类特殊形南官帽椅,呈六方形。
明代圈椅设计的工艺
明代圈椅设计的工艺
明代圈椅是中国传统家具中的一种,其设计工艺有以下特点:
1. 结构稳固:明代圈椅采用传统的榫卯结构,利用卯榫的精确连接方式,使椅子整体结构稳定牢固。
2. 精细雕刻:明代圈椅常常会选用花纹图案进行雕刻,其中包括如龙、凤、云纹等传统的贵族图案。
雕刻技艺精细,栩栩如生,体现了明代家具工匠的高超技艺。
3. 经典造型:明代圈椅形状独特,一般为圆形背景、扶手上下叉开、四腿支撑。
整体形状简洁而饱满,具有浓厚的传统气息。
4. 材质选用:明代圈椅主要采用名贵的红木作为材质,如红酸枝、黄花梨等,这些木材具有优良的耐久性和美观性,使圈椅更加华贵。
5. 手工制作:明代圈椅大多数是手工制作的,工匠们熟练掌握各种木工技艺,将材料精细地削凿、连接和雕刻,注重细节,力求每一件圈椅都具有高度的装饰性和实用性。
总体而言,明代圈椅设计工艺注重结构稳固、雕刻精美、造型经典和材质讲究,是中国传统家具中的瑰宝之一。
四出头官帽椅(一)——四出头圆头结尾官帽椅(上)
四出头官帽椅(一)——四出头圆头结尾官帽椅(上)明式家具中的“四出头”,是一种搭脑和扶手都探出头的椅子,此种形制的椅具始于五代、宋时期,是我国明式家具中典型的扶手椅款式。
从敦煌壁画就可观其端睨,五代时期,就出现过类似四出头官帽椅的大椅供僧侣坐禅使用。
到宋代,逐步演化出专门用于坐禅的“禅椅”。
其后推广至民间得以更加广泛地使用,后被称为四出头扶手椅。
至明代,在北方被称为“四出头官帽椅”。
敦煌壁画第61窟东壁北侧维摩诘经变中(五代时期)无论是“官帽椅(四出头)”还是“南官帽椅(四不出头)”,皆是北方的称谓,在江南则对应叫“禅椅”、“文椅”。
为何被称为“官帽椅”,一种说法是可能当时传至北方的四出头扶手椅,其搭脑称做“官帽翅”,故北方人便称其为“官帽椅”;另一种说法则是其造型从侧面看,像明代官员的帽子形状而得名。
“南官帽椅”在南方为文人所钟爱,故称为“文椅”,而北方很少见到此类四不出头扶手椅,便将此类南方用椅称为“南官帽椅”。
高背南官帽椅任何事物都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相应悄然地发生着改变,于是“四出头官帽椅”发展到明后期,便逐步演化出三种类型。
一是,四出头部分无修饰,简洁大方,强调线条的弯而细,端正中又不失温婉柔动的效果。
二是,四出头部分均做圆弧处理,更加凸显了婉柔的效果,富于了变化,挺拔修长,有的扶手与鹅脖间还有角牙。
三是,强调背板的修饰效果,此类椅形多见于江南。
我个人比较喜欢第二类椅形,其次为第一类,第三类由于修饰复杂累赘故不在考虑之列。
今日,经过长久的期待,我所喜欢的第二类高仿螭纹“四出头官帽椅”,终于到家,心情相当愉悦,赏玩许久,爱不释手。
此椅S背板,坐在椅上,既能正襟危坐,又十分舒适。
此椅用料也考究,不出半年经过氧化颜色将会变深,预计一年后色可偏紫黑,从视觉上看将会更富有质感,整个椅形的线条也会更美。
在明代,厅堂里的陈设,基本上是根据临时需求来随意配置的,也并不拘泥于成对摆放,两椅中间也无小几,而小几的摆放是到清代才开始作为两椅中的标配,成了一种定式。
“四出头官帽椅”的内涵(图)
“四出头官帽椅”的内涵(图)“四出头官帽椅”是一种搭脑和扶手都探出头的椅子,因其靠背最上端物中的横构件像明代官帽上的双翅,故而得名。
此种形式的椅具始于宋元时期。
所谓“四出头”是指椅子的“搭脑”两端出头,左右扶手前端出头。
其标准的式样是后背为一块靠背板,两侧扶手各安一根“连帮棍”。
是中国明式家具中椅子造型的一种典型款式。
明式家具的这种设计构思体现了中国美学中的动静相益、刚柔并济,无胜于有的审美概念。
造型结构十分重视与厅堂建筑相配套,线条组合给人疏朗空灵的艺术效果,与繁复奢华的清式家具相比,明式家具以清新素雅、简练概括而取胜,因此在古家具市场中,一直流行着“十清不抵一明”的说法。
诗人歌德曾说过:“美就是自然秘密规律的呈现,如果没有人去把这种规律揭示出来,它就永远是不可知的。
以“四出头官帽椅”为代表的明式家具究竟蕴含了哪些儒家思想?日常生活中除了行走,还有站、坐、卧等静态姿势,古语说“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行如风”,行住坐卧各有规矩,不能过于随意。
睡觉之外,坐时最多。
为了保证坐时身形的端正,古人总结出一些方法,唐代之前的跪坐与盘坐是传统的坐姿,前者只要将臀部坐在足跟上就能自然地端正,后者则需要在臀下垫上稍高的垫子才能端正。
唐五代之后,高坐具逐渐兴起,人们的生活习惯由跪坐改为垂足坐,身形就容易变得随意而扭曲,这时高坐具的设计就很重要了。
中国古典书房家具如靠背椅、官帽椅等,无不是用家具的造型来矫正人的坐姿。
过去有不少老先生身板笔直,一派儒雅,被称作“牌位先生”。
现代人的很多毛病就是姿势不端正导致的,平时歪七扭八,求一时之快,久而久之阻塞气血、落下毛病仍不自知。
虽然有人认为官帽椅坐着不舒服,但就是这种硬板正当的椅子,被中国人坐了近千年,器物能流传数百年自然有它存在的道理。
当代生活中很少有人坐官帽椅,一方面是不理解古代椅子的内涵,更是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已被改变。
“平常心是道,功在日常中”其实才是修身之道的捷径。
谈明代官帽椅的设计之美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138谈明代官帽椅的设计之美吴佳杰 庄一兵(北京化工大学,北京 100029)摘要:官帽椅集中了明代家具的优点,是中国传统家具的经典类型之一,明代官帽椅没有复杂的装饰,造型简单。
本文通过对明代官帽椅的了解,并从造型、材料、形式方面进行审美浅析,感受中国传统家具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明代官帽椅;设计美感;文化内涵一、官帽椅官帽椅是明代家具的典型代表,造型与古代官帽相似。
明代的官帽椅样式分两种,南官帽椅和四出头式官帽椅。
四出头,是指靠背椅搭脑袋的两端和左右扶手的前端出头。
南官帽椅是椅背柱子与头部靠的连接处是软圆角的,立柱与横梁的榫卯结构。
官帽椅的造型后侧的靠背为“S”形,由整板构制而成,上面雕刻有精致的图案,简洁大气。
图案的设计和使用,是为了突出吉祥图案的样式,也起到了装饰美化的重要作用。
明代官帽椅作为中国古代传统家具的经典,囊括了明代家具的精华,简练的造型,稳定中表现轻盈,简洁中突出情调。
官帽椅整体的比例协调,雕刻的图案繁简相结合,具备了明代家具的显著特点,突出了这一时期‘简、厚、精、雅’的艺术风格。
二、官帽椅的设计之美(一)造型之美官帽椅的设计元素主要是点、线、面。
点、线和面的不同形状与组合构成不同的空间形状,对每个人的内心和情感都有影响。
以线条为例,线条的速度,强度和方向等,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感受。
造型设计上,中线的使用主要以直线为基础,在表现设计整体的样式和分割空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使用比例合理的线条,给人一种简单,清新,优雅的感觉,设计的整体框架都是由各式各样的线组成,特别是由直线组合而成的椅子腿,稍微向里倾斜,给人更加稳定的感觉。
过度使用直线,官帽椅的设计会有些生硬,所以匠人使用曲线完成部分区域的结构。
曲线的独创设计,是官帽椅的精髓所在,调整了官帽椅的样式对它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如其中“S”形靠背设计,这样的设计既在美学上美观,也符合人体工程学的需求,人的腰椎是有两个突出的位置,这样的设计可以挂住两个点,让我们的腰减少受力,从而保护了身体。
浅析明式家具--椅子的结构特征
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掩盖 了木材的断面横纹 , 增强 1 . 宋代 家具 事业 的发展 为明式 家具 的形 成奠定 了基础 。宋 来的边框 之中。 代 ,是中国家具史 中空前发展的时期 ,也是家具空前普及 的时 期 。宋代家具 品种有床 、 榻、 桌、 案、 椅、 凳、 墩、 箱、 柜、 衣架等 。 宋代家具在制作上 也有不少变化 , 开始使用束腰 、 马蹄 、 蚂 蚱腿 、 云头足 、 莲花托等各种装饰形式。 但和明式家具相 比, 还较
精神 上的享受 , 显其 富 豪 , 且 宾客来往之多 , 需 要 大 量 房 屋 和 活
动场所 , 并根据不 同使用要求配备 大批 的与其适应的家具 。 这种
趋势 , 必然对家具事业 的发展起 到相应 的推动作用。
二、 明式家具—— 椅子 的种类和各 自造型特征
( 一) 明式 的造型溯源和结构 之美形成 的原 因
4 . 格肩榫攒边 。“ 攒边 ” , 即把面板装纳在 4根用格肩榫攒起
了视 觉 上 的美 观 性 , 还 蕴含 着 一 种 深 层 次 的文 化 内涵 , 是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所 倡 导 的含 蓄 性 、 内 向性 在 家 具 技 术语 言 上 的完 美 体 现 。
史 海 文 艺
文艺 生活 L I T ER A TU RE L I F E
2 O 1 5 一 O 2
浅析 明式家具——椅子 的结构特征
杨 张 萌
( 山西大学 美术 学院 , 山西 太原 0 3 0 0 0 6 )
摘 要: 明式椅子是明代 匠师们在总结前人 的经验 总结的经验和智慧并加 以发 扬光大 , 在传统 艺术方 面取得 了辉煌成就 。
初官 营手 工业 如采铁铸铜 、 造船 、 烧瓷 、 织染 、 军器 、 火药 的制作 以及特种手工艺和土木建筑在质量上都超过 了前代的水平。 3 . 海外 贸易为明式家具提供 了物质条件 。 明代前期 , 由于经
拾器格物:细品明式座椅之美
拾器格物:细品明式座椅之美“细木”组建的框架;独立的靠背板、联邦棍以及桥梁档填充;或雕或镂的口、牙条、插角、结子、短棍装饰,辅以深邃光亮的色泽,在虚实与色彩的相互呼应与反差中,座椅的层次美凸显,韵味丰满,意味绵长。
明末清初黄花梨麒麟引凤纹四出头官帽椅此官帽椅尺寸甚大,比一般的椅子宽七八厘米多,兼以用材甚细,腿足仅2厘米左右,取得了舒朗大方的效果。
搭脑柔和起伏,与后腿间装有小角牙,既有装饰效果,又有结构作用。
靠背板甚为精彩。
三攒式,上方圆光,下方长方委角开光,恰合古人天圆地方之哲学概念。
圆光内浮雕丹凤朝阳纹,杂以牡丹装饰。
长方委角开光内浮雕麒麟纹,麒麟龙首,圆睛,两喙大张,须发凝为一束前冲,触角飘动,尚有万历时期龙纹特征,说明此椅制作时间离此不会太远。
图案雕刻手法细致大方,层次分明,物象准确,与竹木牙角小件雕刻手法相类,是大器细做的典范。
扶手柔和,曲线蜿蜒,直鹅脖与扶手间亦附角牙。
联帮棍为宝瓶式,上为竹节纹。
座面冰盘沿中间突出一道棱线,两边为弧形状,为江南俗称的“文武线”,甚为遒劲。
腿足间前方装窄素直券口牙板,边缘起细线强调轮廓,更觉空灵秀美。
其他三面连以刀牙板,腿足下装前后低赶枨。
此官帽椅造型甚佳,且是罕见的样式,体现了明式家具洗练挺拔的风骨,靠背板的装饰又属秾华风格,繁而不乱,优美如雕塑般的联帮棍与之呼应,文雅之中又增贵气。
传统家具的巅峰之作如果说“大木梁架结构”的框架式样、榫卯接合的构造方法、清新脱俗的审美追求,造就了明式座具独特的整体风格,那么,精湛细致的制作技术、富于变幻的艺术诠释手段则实现了明椅多样的款式和耐用、实用的品质。
一把做工精良、品位上乘的座椅即是一件实用与美观兼备、科学与艺术兼容的艺术品,凝结了能工巧匠们极高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品位。
“一寸之木,一日之功。
”与当今生产的批量化和机械化不同,古代家具的制作大多讲究“慢工细活”,制作一把座椅的程序似搭建一座精巧的建筑,严谨、严格。
选取适合的材料,熟谙各部位及纹理特色,起草可行的制造图纸,进行刨锛等必要的木工,按照已经设定的构架接合方式组装进行打磨、隐漆、浮雕等修饰工作,每一个步骤都要经过审慎的思索、科学的研磨和反复的推敲,以求使木材物尽其用。
明式官帽椅造型要素解析——以素南官帽椅为例
( 1 .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艺 术 设 计 学 院 , 江 苏 南 京 2 1 0 0 3 7; 2. 南京林 业 大学 家具 - %工 业 设 计 学 院 , 江 苏 南 京 2 1 0 0 3 7 )
帽 椅 搭 脑 两 端 出 头 ,酷 似 古 代 官 帽 两 侧 展 翅
而 得 名, 但l 是 南 官帽椅 搭 脑未 出头 , 所 这 个 解释 各 显牵 强 。 不 过 从侧 面 看’ 椅 子 扶手 、 靠
花 梨 木质温 润如 玉, 手 感细 腻 , 冬 天触 摸 感 到 温暖, 夏 天触 之则 有~ 丝凉 意 , 时 光 荏 苒 ,木
材 中的油 质 也 会 渗 出, 在 人 的抚 摸 下越 来越
背 形 成 的高 度差 和 宋 明时期 官帽 前 低后 高 的 形 制 相 比, 竞有 r ] 分冲 目 f 以之 女 故 而有 些专 家 认 为 官 帽 椅 因 此 而 得 名 , 而上 述 的两 种推 测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或 多 或 少 都 表 明 了 官 帽 椅 与 A
e l e me n t s o f he t Mi n g ・ s t yl e s o u he t n r o ic f i a l ’ s h a t a r mc h a i r 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e o f s h a p e , t e x t u r e , c o l o r ,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d e c o r a t i o n nd a wa s e x ec p t e d t o o f f e r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he t i n n o v a t i o n d e s i g n o f mo d e m Ch i n e s e f ur n i t me.
官帽椅:骨子里的“文人气质”搭脑挂椅圈椅形制
官帽椅:骨子里的“文人气质”搭脑挂椅圈椅形制观察上图你知道状元郞粲此时所坐的那把椅子叫什么吗?-《韩熙载夜宴图》-博古通今,我们在明清传统家具的文化历史殿堂里,领略过“第一把交椅”的凌驾四座之势,也曾沉溺在圈椅的规矩与方圆之中达观通悟。
相对于恢弘繁复的宫廷家具,本期内容中简洁明了介绍的官帽椅,则是文人家具的代表。
它们典雅大方,同时具备较高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亦是文人士大夫于官帽椅清扬潇洒气质的外化。
隋唐雏形期官帽椅的前身—灯挂椅状元郎粲所坐的椅子正是明代最为普及的椅子样式,属于明式八大椅之一。
灯挂椅是一种历史很悠久的中国椅式家具,五代时期就已出现,明代灯挂椅的造型整体是挺拔向上、简洁清秀,搭脑两端挑出,版面光素无雕饰,背靠板根据人体腰部的线条设计,一般为“S"形,也有“C”形,装饰十分简洁。
要细说官帽椅,就离不开对其前身的介绍。
在《韩熙载夜宴图》中,通过顾闳中对古代人物的细腻刻画,我们可以细致且清晰的看到画卷第二部分——《观舞》中,有位身着一袭红衣的男子正斜靠在一张椅子上,这把椅子就是我们所说的官帽椅的前身——灯挂椅。
灯挂椅与官帽椅的整体构成形式相同,同为简约而流畅、高大而挺秀的造型,浑然有力、端庄大气。
五代十国时期的灯挂椅一般多出现在较为休闲的场所,因其无扶手,就坐时左右无障碍,故称为古代最流行的椅式之一。
正如《韩熙载夜宴图》里所展示的那样,古人在使用灯挂椅时,往往会在其椅背上添置一张椅披,雅致的椅披为简单的灯挂椅增加了文人气息,符合明代对家具的审美要求,甚是相得益彰,这点也可以从历代画作中瞥见古人的一些生活审美和情趣。
宋代成形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宋代,官帽椅以其造型酷似古代官员的官帽而得名,也按照形制和使用地域,逐渐演变为了北方的四出头官帽椅,以及南方的官帽椅,也称“北官”和“南官”。
大气的四出头官帽椅北方的四出头官帽椅辨识度很高,最具特色的便是“头戴官帽”的造型了。
如上图所示,传统的官帽椅,其搭脑做成官帽的轮廓外形,中间凸起,与左右凹梁形成一定的角度,两头稍弯,形似古代纱帽翅、搭脑两端、左右扶手的前端有圆滑的出头,称之为“四出头官帽椅”。
明式家具鉴赏分析——官帽椅
明式家具鉴赏分析——官帽椅高靠背南官帽椅官帽椅是由于像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而得名。
倘拿所谓官帽椅和它相比,尤其是从椅子的侧面来看,那么扶手略如帽子的前部,椅背略如帽子的后部,二者有几分相似。
也有人认为椅子的搭脑两端出头,像官帽的展脚(俗称“纱帽翅”),故有此名。
古代冠帽式样很多,但为一般人所熟悉的是在书中和舞台上常见的,亦即明王圻《三才图会》中附有图饰的幞头。
幞头有展脚、交角之分,但不问哪一种,都是前低后高,显然分成两部。
倘拿所谓官帽椅和它相比,尤其是从椅子的侧面来看,那么扶手略如帽子的前部,椅背略如帽子的后部,二者有几分相似。
也有人认为椅子的搭脑两端出头,像官帽的展脚(俗称“纱帽翅”),故有此名。
其说似难成立。
因官帽椅的进一步区分即有“四出头”(搭脑和扶手都出头)和“南官帽”之别。
而所谓“南官帽椅”是四处无一处出头的。
可见名为官帽,并不在搭脑出头还是不出头。
椅子和官帽之间的联系,应从形象的整体进行比较,而不宜拘凿于某一局部的似与不似。
下面举“四出头官帽椅”四例:1、四出头素官帽椅(铁力74×60.5cm,座高52.8cm,通高116cm)此椅代表四出头官帽椅的基本式样。
搭脑和扶手都是直的,“联帮棍”(或称“镰刀把”,一般安在扶手正中的下面,一端与椅盘的抹头交接)也不弯,只是下粗上细,用所谓“耗子尾”的造法。
各个构件仅靠背板、后腿的上半段和前腿伸出椅盘之上的一段所谓“鹅脖”微微有弯。
椅盘下用罗锅枨单矮老。
如果说此椅也多少用了一点装饰手法的话,那就是管脚枨不用素圆混,而中间起剑脊棱,似乎是在平易之中稍见变化。
但此椅并不因其制作简单而使人感到单调乏味,相反的是予人隽永大方的感觉。
这样的效果,是靠它简练的结构和协调的造型所取得的。
2、四出头弯材官帽椅(黄花梨58.5×47cm,座高52.5cm,通高119.5cm)此椅和上例的显著不同是在弯材的使用。
它各个构件弯度大,可知当时下料一定不小,因而椅子本可以做得很粗硕,但却做得很单细,这是为了借用曲线来取得柔婉的效果。
颐和园藏明清家具品鉴(三十二)——黄花梨镶玉南官帽椅
颐和园藏明清家具品鉴(三十二)——黄花梨镶玉南官帽椅
颐和园藏明清家具品鉴(三十二)——黄花梨镶玉南官帽椅
此件椅子不得不说其优势了。
一般情况下,这种南官帽都是文人用具,但是,这件南官帽却提供了一种个例,处于后背的白玉龙纹嵌板,肯定官造无疑。
从性质上看,南官帽椅子的极品判断,不是从正前面观,也不是从侧面,而是从上往下看。
往往这种南官帽椅的搭脑、扶手自上而下应为圆圈型,与圈椅相同,不是圈椅也要达到圈椅的舒适度,但是正面给人的感觉要是官帽,这就是此椅魅力所在。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含蓄,不能张扬,但是又不能不让人看出与众不同,所以,工匠对这张椅子的制作足足费了不少心思。
另外,从椅子的线脚制作精度来看,也决非普品。
线条利索,刚
劲,从里向外透着一股霸气,虽然只是明式线条组成,但是不失内部骨干和力量。
从制作上看,采用的木钉,为了保证椅子的经久耐用和稳定性。
椅背三抹,采用剑脊作为开光分栏,更显地位高贵。
黄花梨板隐隐约约为山水纹,也可见图示的内涵不一般。
《Gardens of Pleasure: Eroticism and Art in China》著录了《燕寝怡情图》,其中,主人在院子里调情的一幅图,就是这种做工精良、形制顶好的南官帽。
足见其中的不俗之处。
明代南官帽椅的特点
明代南官帽椅的特点
南官帽椅是明式家具的代表作之一,其特点如下:
1. 搭脑和扶手两端不出头,拐角圆润,流露出优雅圆浑的感觉。
2. 以扶手和搭脑不出头而向下弯扣其直交的枨子为特征,这种设计在宋元期间的画作上可以见到。
3. 造型生动灵巧,清新别致。
南官帽椅通常分为高背式和矮背式两类,后者的高度一般不会超过100厘米,其中高背式者较为舒适。
4. 背部搭脑被降至人的肩下部,同时扶手和椅背部两根立柱的榫头点上移了寸许,形成扶手后高前低之势,更适合于坐者双手的支放。
5. 中国匠师以术语“挖烟袋锅”来称呼闷榫角接合的正角榫接,这种榫接可使接合部位平整、流畅。
如需更多明代南官帽椅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明代家具的名词解释
明代家具的名词解释明代是中国家具发展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其家具制作技艺精湛,风格独特。
在明代家具中,有许多独特的名词,这些名词不仅代表着家具的构件、材料和装饰等方面,更是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解释一些明代家具中常见的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段历史上独特的家具文化。
1. 扶手榫(fú shǒu sǔn)扶手榫是明代家具中一种常见的连接构件。
它主要用于椅子、床和沙发等家具的扶手部分。
扶手榫采用榫卯结构,通过榫头插入榫井的方式,将扶手与家具整体连接在一起,使家具更加稳固。
明代家具制作中,扶手榫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既要保证连接牢固,又要注重雕刻的美感,体现了家具制作的精湛技艺。
2. 斗拱(dǒu gǒng)斗拱是明代家具中一种特殊的结构装饰。
它常常出现在书架、橱柜和座椅等家具上。
斗拱由多个相交的弧形构件组成,形状独特,有一种飞流直下的感觉。
斗拱在明代家具中既具有实用的功能,又有装饰上的价值。
它不仅能加强家具的结构稳定性,还能增加家具的艺术感,形成独特的气质。
3. 牙合(yá hé)牙合是明代家具中用于连接镶嵌装饰的一种技法。
它常常出现在木饰面家具上,如柜子、案桌和屏风等。
牙合是通过将木头的边缘切削成不规则的形状,然后嵌入设计好的凹槽中,形成一种像牙齿咬合的效果。
牙合技法需要制作技艺高超的师傅来完成,它使得家具的表面纹饰更加丰富多样,增加了家具的艺术价值。
4. 百脚柜(bǎi jiǎo guì)百脚柜是明代家具中一种特殊形状的柜子。
它的底部用大量的小脚支撑,形成一种像人脚的感觉,因此得名百脚柜。
百脚柜是一种功能多样的柜子,常用于存放器皿、书籍和珍贵物品等。
百脚柜在明代家具中非常受欢迎,它既能展示家具制作者的匠心独具,又能提供实用的功能,是明代家居生活中重要的家具之一。
5. 雕花(diāo huā)雕花是明代家具制作中常用的一种装饰技法。
它通常出现在桌椅、床榻和门窗等部位。
谭向东说明清家具之四出头官帽椅
谭向东说明清家具之四出头官帽椅
四出头两两不同,搭脑平切,扶手则蔸圆。
稀有而另类,但绝不代表不可能存在。
古代设计师也要有设计创新的,有的就此形成地域风格也不尽然。
软木椅类见过多具这样的情形,即便是硬如黄花梨者,也能数出一二三。
大都会博物馆靠墙摆着的那张刀牙画案前,搭脑与扶手出头一平一圆,只不过搭脑扶手都弯曲圆转,与本品的率直,呈现不同的意趣。
另一例成对,拍安思远那年另一场佳士得的,现栖身皇后大道中瀚明家具。
不知有多少业界大藏家大行家们,坐在这椅子上谈成了多少千万的大买卖。
还有一款出现在1978年的东京明式家具展。
至于这样的四出头,与两出头扶手椅之间,有何关联,尚待探索。
本拍品另一看点,是椅面与腿足下截的线脚。
外沿的委角线与中间的印刻棱线,夹着两段打洼弧面,方中见圆一静一动,比常见的一炷香类的线形,更加的爽利明快。
前加州古典家具博物馆的馆刊中,曾提到一件据说是赛克勒旧藏的四出头,与本品高度基本一致,应是成对器。
明代圈椅标准尺寸草图
明代圈椅标准尺寸草图明代圈椅是中国古代家具中的一种经典类型,它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在明代,圈椅是贵族家庭和官员府邸中常见的坐具,它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当今,人们对明代圈椅的研究和复制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
因此,了解明代圈椅的标准尺寸草图对于制作和收藏明代圈椅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明代圈椅的整体尺寸。
一把标准的明代圈椅通常高约110厘米,宽约60厘米,深约60厘米。
这些尺寸既符合人体工程学,又能够保证圈椅的稳固性和舒适性。
圈椅的坐垫部分通常为圆形,直径约为45厘米,这样设计不仅符合人体的坐姿习惯,还能够使得整个圈椅看起来更加美观大方。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明代圈椅的细节尺寸。
在圈椅的扶手部分,通常会有一些精美的雕刻,这些雕刻不仅增加了圈椅的艺术价值,还能够提高圈椅的舒适度。
扶手的高度一般为70厘米,这样设计可以更好地支撑使用者的手臂,使得坐在圈椅上更加舒适。
此外,圈椅的腿部也需要特别注意,腿部的高度一般为35厘米,这样设计可以使得圈椅更加稳固,不易倾斜。
腿部的粗细也需要合理设计,以确保整个圈椅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最后,我们需要关注明代圈椅的材质和工艺。
明代圈椅通常采用名贵的木材制作,如红木、紫檀木等,这些木材不仅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还能够赋予圈椅独特的贵族气质。
在制作工艺上,明代圈椅通常采用榫卯结构,这种结构不仅能够提高圈椅的稳固性,还能够凸显出工匠的技艺水平。
此外,圈椅的表面通常会进行精细的打磨和上漆,以保证圈椅的光滑度和美观度。
总的来说,明代圈椅的标准尺寸草图对于制作和收藏明代圈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了解圈椅的整体尺寸、细节尺寸以及材质工艺,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古代家具的魅力。
同时,对于那些希望复制明代圈椅的工匠来说,标准尺寸草图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加准确地制作出符合古代标准的圈椅,从而传承和发扬古代家具制作的精湛工艺。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读者对明代圈椅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够为圈椅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一些微薄的贡献。
2020龙岩教师资格考试明式家具——官帽椅
2020龙岩教师资格考试:明式家具——官帽椅明式家具是我国的传统家具,历史悠久却独具匠心,在造型上以简胜繁,并且还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原理。
一直以造型优美,制作精细,选材考究为特点。
其中四出头官帽椅是在明式家具中的典型,深受大家追捧,其造型类似古代官员头上的帽子,以此而得名。
这一形式的椅子始于宋元时期,在造型上,椅子的“搭脑”两端都是探出头的,形式上是中轴对称以弧形呈现;椅子两端的扶手前端也是探出头的,并且往两端外撇,与上面的“搭脑”相呼应;中间的靠背,只留整个空间的三分之一左右,透出空间,造型是微“S”形,符合人体功能学,结合人体背部的曲线,这样人靠坐在椅子上会非常舒适;椅子的下端端正,椅腿微往外撇,下方以四根长条固定,借鉴与建筑中的梁架结构,加强椅子的牢固性,四个角内部都镂空,营造出空间感。
在设计上,设计者多是文人雅士,设计出家具图样后,再交由出色的木工制作而成。
设计者将自己的想法融入设计中,文人注重的雅致、简约,整个官帽椅可以看出浓浓的文人气息,将实用和审美相结合,在整个装饰上也讲究少而精。
在选材上,也是相当讲究,因明式家具讲究的是少而精,在选材上讲究流露天然之美,选择的木材都喜将纹理清晰、色泽美观的木材运用在家具的显著部位,不去做过多的装饰和雕琢,以此造就自然之美,呈现出返璞归真之感。
在结构上,可以发现明式家具结构简单、合理。
并且巧妙的学习利用了中国建筑中的梁架结构,横者为梁,竖者为架,结构严谨,并且各部件连接的部分采用的也是中国经典的榫卯结构进行链接,非常牢固、结实,也体现了我国手工艺的高超技术。
明式家具的这种设计构思体现了中国美学中的动静相益、刚柔并济,以少而精,无胜于有的审美概念。
整个椅子无任何装饰,结构简练,巧妙。
造型以线条和弧度,形成方中带圆之感,体现了明式家具特点简洁明快,是明式椅具中的精品。
明式四出头官帽椅制作之四
明式四出头官帽椅制作之四在《明式官帽椅制作之三》里介绍了后腿,今天制作之四接着说下和后腿连接的构件。
和后腿咬合的中间部位是椅盘,在《明式四出头官帽椅制作之一》已经介绍了,和后腿连接的,在椅盘以下的部件有两个,一个是后牙条,一个是步步高后枨。
这是那两个部件的图片。
相对比较简单。
和后腿连接的,在椅盘以上的部件有两个,一个是搭脑,一个是靠背板,靠背板和后腿并不直接连接,而是通过搭脑和后腿间接连接。
这是靠背板和搭脑。
下面先介绍靠背板靠背板就是块侧面看呈反s形曲线的板子。
这张图片曲线更明显,它是这个官帽椅上相对最重要的构件。
至于为什么说它最重要,真正会做管帽椅的都明白。
如果是初学木匠的师傅,最好先自己动脑思考,知识吗,自己思考明白了才真正是自己的,否则,我一说,你就那么一听,也是耳旁风,变不成你的东西。
靠背板上端和搭脑连接部位要前面裁口,插进搭脑的槽里。
这样靠背板和搭脑咬合后,向前面在同一平面上。
这是搭脑侧视图。
这是搭脑的底面,中间开的槽装靠背板。
两边的卯眼和两腿上端的蛤蟆嘴连接。
这地方腿上端榫头的方向要顺着搭脑两边圆棍的弧形走向出榫头,说白了就是顺着搭脑的卯眼出榫,如果一疏忽,想当然的、在加工后腿时直接先开好了榫头,组装时和搭脑的卯眼就会咬合不上,后腿就废了。
看下图仔细看腿的图片,上端开的榫头的侧面,和腿下端凿的卯眼,不一定在同一个平面上。
表达起来很麻烦,就是说上端的榫头和腿正面不平行,和腿侧面也不垂直。
也就是说它要顺着搭脑弧形上的卯眼开榫。
见下图也就是说在搭脑上的卯眼没有凿好之前,后腿上端的蛤蟆嘴和榫头的方向是不确定的。
它取决于搭脑的弧线走向。
这就是明式家具难制作的原因,明式家具因为弧线的造型而唯美,同时也因为弧线的造型而制作难度大。
因为它既不是直、又不是方、也不是正圆,而是弧形,木匠的方圆规矩用不上,你就会头疼。
数学计算方,计算圆,容易。
计算椭圆也不难,但计算弧形曲线就不易。
后面说到前腿和扶手的咬合,也是这种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明代官帽椅的扶手结构
图一
明代官帽椅扶手部位的结构形式,是明代官帽椅很具时代特征的部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了解和掌握明代官帽椅扶手的结构特征,对区别明清官帽椅的时代差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图二
对传世文物的年代鉴定,是一门专业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问。
比如我们要鉴定一件传世的青花瓷器是否是元代作品,那么我们必须对元代的青花瓷从器型、胎质、釉色以及制作工艺有一个全面了解,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对比依
据,我们的鉴定结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同样的要鉴定一件传世官帽椅是否是明代遗物,我们也必须对明代官帽椅的原生态情况有一正确了解,这是文物鉴定学的基本哲理。
而违背了这个哲理,就难免带有臆测的成分。
图三
对明代官帽椅扶手原生态结构的探索,我们必须取之有道,不能妄设范例。
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考察。
图四
图五
图六
图七
一、掌握明代墓葬出土的官帽椅造型
从考古学的角度看,墓葬是盖棺定论的,它有墓志铭记载着随葬器物的下限。
古人的迷信思想认为,人死了就进入另一个极乐世界,所以常常把生前嗜好之物带入棺柩,其中也包括将生前的日用家具制成冥器入葬。
根据现有出土资料统计,全国明代墓葬出土的官帽椅绝大多数是陶质的,少量是木质的。
其扶手造型有三种形式:一是鹅脖与坐屉的连接点内移,不在前腿的延长线上。
这种结构的典型实物,可以图一苏州王锡爵墓出土的官帽椅为代表。
二是鹅脖与前腿一木连做。
这一结构的典型器可以图二上海明代潘允征墓出土的官帽椅为代表。
三是鹅脖在前腿的延长线上,但非一木连做。
这种结构形式可以图三美国加州前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收藏的明墓出土陶官帽椅为例。
全国明代墓葬中还出土了众多圈椅,其扶手下的鹅脖结构与官帽椅相同。
请参见图四上海明潘惠墓出土的木圈椅、图五上海博物馆收藏明墓出土的陶圈椅、图六四川成都白马寺明墓出土的瓷圈椅。
总之,明代墓葬出土的官帽椅和圈椅的扶手结构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并不使用联邦棍,这是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
若追根溯源,应是历史的孑遗,因为在宋代地宫和墓葬出土的扶手椅上,也不见使用联帮棍的现象。
请参见图七北京房山区辽代地宫和图八山西大同金墓出土的扶手椅。
二、重视明代版画上绘制的官帽椅结构
明代的版画业十分发达,为戏曲、小说、说唱词话配置画面的风气十分盛行。
有明一代二百七十余年,各时期各地区印刷的版画中绘制的官帽椅数以千计。
著名版画家郑振铎先生对明代许多版画的质量和可信度曾作过客观评价,他说:“……几乎没有地方是被忽略了的,栏杆、屏风和桌子线条是那么齐整;老妪、少年以至少女的衣衫襞褶是那么柔软;大树、盆景、假山乃至屏风上的图画,侍女衣上的绣花、椅子垫子上的花纹,哪一点曾被刻划者所忽略过?连假山边上长的一丛百合花,也都不曾轻心的处置着。
”所以明代版画上所反映的生活场景和家具的配置状况,为我们研究明代官帽椅的结构提供了可信资料。
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图一一
1.与苏州王锡爵墓出土的官帽椅相同,鹅脖与坐屉的联接点内移,如图九、图十所示。
这种扶手的结构形式在明代版画上占绝大多数,所以我们可以推定它是明代最流行的扶手形式。
图一二
2.与上海潘允征墓出土的官帽椅一样,鹅脖与前腿一木连做(或在延长线上),如图一一、图一二所示。
这种扶手的结构在明代版画上所占比例也很大,所以我们可以推定它也是明代流行的。
图一三
图一四
图一五
图一六
图一七
3.明代官帽椅的扶手结构有的还传承了宋代作风,即把建筑围栏的结构形式移植到扶手部位,如图一三所示,这是一幅宋时的梵像画,佛教徒所坐的椅子其扶手部位由栏杆(即扶手)、立柱和栏板三部分组合。
栏板上还饰有海棠式开光。
这种结构形式的扶手在明代版画上亦有所见,请参见图一四、一五。
不同的是将宋时的短柱改为明时的莲花柱,而这种用莲花柱组成的栏板组合,正是明代建筑上最流行的。
笔者在徽州地区考古调查时接触到很多实
物,如图一六是休宁县汪家大宅中保存的用莲花柱装饰的明代石雕鱼池围栏;图一七是屯溪明天启程氏三宅中用莲花柱装饰的木雕窗棂围栏。
就连北京故宫明代建筑的汉白玉围栏,也都是清一式的莲花柱。
如果我们把这种建筑栏板上的莲花柱当作“联帮棍”来看待,那实在是曲解了。
山西大同元代墓葬曾出土过一张陶供桌,该供桌上的围栏也是莲花柱结构,这是古代家具移植建筑构件最有力的实物证据,请参见图一八。
图一八
图一九
4.在明代晚期版画上,官帽椅扶手部位的结构形式除上述三种主要类型外,还出现了使用联帮棍迹象,如图一九所示。
但这类绘制联帮棍的图样极少,在明代版画数以千计的官帽椅中,只能说偶尔有见,就连明代家具木作专著《鲁班经》和专门介绍明代家具形制的《三才图绘》也未作记录。
图二一
图二二
图二三
这里笔者还值得补充说明的是,明代的圈椅与官帽椅一样也十分流行,但明代版画上的圈椅同样不见联帮棍,请参阅图二一、二二。
这难道是画家遗漏了吗?笔者认为这就是一种时代风尚,因为明代的圈椅与官帽椅一样,依然保持了宋代定型时期的简练作风。
请参见图二三南宋刘松年《会昌九老图》。
图二四
三、借鉴有明代纪年的传世官帽椅
家具是日用品,它不是纯艺术品,故古时很少有人在家具上落款。
在全国范围内,收藏古典家具以百计或千计的单位,唯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
但至今未见在官帽椅上有明代款的报导。
由此,我们寄希望借鉴明代传世实物作对比依据的条件还不具备。
图八
当然除国家博物馆外,民间收藏的传世官帽椅也是我们访求的对象。
但至今同样不能如愿。
这里笔者需特别提示的是,即使民间有所传闻者,我们也必须持谨慎态度。
例如,现时社会上流传最广的明代周公瑕作紫檀椅一说,人们常以其款识判定该椅为明代官帽椅的范例,见图二四所示。
然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周公瑕作紫檀椅的传闻见之清末光绪时举人徐珂编著的《清稗类钞》。
该书广泛辑汇清代朝野遗闻。
史学家谢国桢对该书的评述是:“全书引用的资料,不注出处,若不经过检查,后人引用,就难以置信。
”其内容“只能说是信以传信,疑以传疑。
”所以
笔者认为要确定这把有周公瑕落款的官帽椅是否是明代遗物,就必须确认该椅背上所刻五言诗是周公瑕亲笔所书。
事实是这首五言诗“无事此静坐,一日如两日。
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并非周公瑕所作,而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原作,该诗载《苏轼补注卷四十八》。
其原意正如该诗下文所说“白发日夜出”、“速如驹过隙”、“时来登此轩”、“题诗寄屋壁”,这是苏东坡感叹时间之快如同白驹过隙,而以惆怅的情怀在轩中小憩时题壁,根本与椅子毫无关系。
但由于这首诗的前两句体现了人生豁达的一面,故自宋代以来常被人们念诵,见于著录的有宋代绩溪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明代张宁《方洲集》、明代昆山人张丑《清和书画舫》,甚至在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资料库保存的清代砚侧铭上,亦有同样的刻文。
这把官帽椅所刻文意本是好事者移花接木之作。
至于是否真是周公瑕所为,更待从书法角度去考证,光凭落款断其为明代遗物尚缺少说服力。
况且该椅搭脑作罗锅枨式造型,亦非明代作风。
图九
综上所述,我们要了解明代官帽椅扶手的原生态结构状况,在现有的条件下,只能从出土家具模型和明代版画上去查找。
可喜的是出土家具的结构形态与版画上所描述的明代官帽椅造型能相互印证,这是揭示历史现状的有力证据。
现本文通过举证分析,明代官帽椅扶手下的结构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鹅脖内移;二是鹅脖在前腿延长线上;三是套用建筑结构中的围栏形式;四是安装联帮棍。
笔者在这里必须阐明的是,大量数据表明明代官帽椅的主流风格是不使用联帮棍的,这是它传承了宋代以来的一贯作风。
到了明代晚期,联帮棍始在少数家具上出现,从文物演变规律所体现的辩证法来讲,这是器物迈入转变期时出现的新因素,因为联帮棍是清代官帽椅(包括圈椅)最流行的结构,它并不因朝代的更替而突然出现的,而是萌芽发生在明代晚期,进入清代后才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