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山区滑坡地质灾害特征及治理对策分析..
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及防治
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及防治摘要:客观来讲,我国人口众多且地质灾害频发,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经济建设发展造成了阻碍性影响。
其中,以山体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所表现出的频发性特点明显,给部分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了阻碍性影响。
严重时,甚至会对区域居民人身安全构成威胁。
为加强对滑坡地质灾害风险的防治处理,本文主要立足于滑坡地质灾害成因及机理分析,对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滑坡地质灾害风险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防治措施;分析引言部分山体受到恶劣天气以及地震等因素影响,容易引发一系列地质灾害问题。
其中,部分山体滑坡往往会携带大量泥沙滑落引发泥石流现象。
对于滑坡这一类的地质灾害而言,其所表现出的突然性特点十分明显,容易对周围构筑物或者居民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一般来说,四川省等可以视为我国滑坡地质灾害分布范围最广且灾害问题频发的地理区域。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省份地区山脉多且容易受到恶劣或者极端天气影响,而频繁出现滑坡地质灾害问题。
目前,为进一步加强对滑坡地质灾害问题的防治处理,政府相关部门联合主管单位对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以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统筹推进与合理部署,以实现防灾减灾目标。
1滑坡地质灾害成因及机理分析滑坡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可以理解为引起滑坡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及其演化过程,包括滑坡的地质环境条件、破坏方式,引起滑坡地质灾害的自然因素和诱发因素等。
一般来说,边坡稳定性程度表现主要与岩土抗剪强度相关。
如果边坡剪应力明显超出结构面抗剪强度的最大承受范围,边坡结构将会出现破坏性问题,如剪切破坏、拉裂等。
从客观角度上来讲,滑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斜坡岩土体突破平衡条件后,沿着软弱结构面形成剪切破坏,进而形成地质灾害[1]。
期间,斜坡软弱结构面容易存在应力集中问题。
当内部条件或者外部条件受到相关因素影响发生变化时,局部应力会逐渐增大。
当增大的应力明显超过抗剪强度时,剪切破坏问题会越来越明显,形成滑坡源,并逐步向外扩展。
地质灾害治理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分析
地质灾害治理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分析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内部、地表和地表以下的岩石圈活动所引起的、对人类活动和生产生活造成威胁和危害的现象。
在地质灾害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对地质灾害治理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进行分析,以期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一、边坡稳定问题的原因1. 地质因素地质因素是导致边坡稳定问题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在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差异大的地区,地质活动频繁,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地地区,边坡稳定问题尤为突出。
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地震引发的地质构造变化和地表地下岩层位移等活动,都可能导致边坡发生破坏。
2. 水文因素水文因素是导致边坡稳定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降雨、融雪、地下水位变化等水文因素会改变边坡内部的水文状况,使得边坡内部产生渗流和水荷载,从而引发边坡发生变形和破坏。
3.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也是导致边坡稳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类的开发活动、采矿、垃圾堆放等都可能改变边坡地质环境,从而引发边坡发生破坏。
二、滑坡治理方法1. 地质勘察和监测在滑坡治理中,地质勘察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滑坡的地质构造、岩性、地形地貌等情况进行详细勘察,可以为滑坡治理提供重要的依据。
采用各种监测手段对滑坡进行实时、连续的监测,可以及时了解滑坡的变形情况,为滑坡的治理提供重要的信息。
2. 地表措施地表措施是指在地表上进行的各种防治滑坡的工程技术措施。
可以采用加固地表的方式,如植被覆盖、铺设防滑材料等,以增加地表的抗滑性。
还可以采用排水、引水排渗、降雨集水、减薄积水等措施来改善边坡水文状况,减少滑坡的发生。
4. 治理经验滑坡治理的经验对于治理工作的开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际的工程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技术,改进思路,提高治理的效果,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经验交流也是非常有益的,可以为我国的滑坡治理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结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是地质灾害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山体滑坡处理总结报告(一)2024
山体滑坡处理总结报告(一)引言概述:山体滑坡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为了有效应对山体滑坡事件,本报告总结了我们在山体滑坡处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本报告将从五个大点着手,包括滑坡预警与监测、滑坡风险评估、滑坡处理方法、复杂滑坡案例分析以及应对策略。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希望能够使山体滑坡事故的发生率降低,并提高我们应对山体滑坡的能力。
正文内容:1. 滑坡预警与监测:- 安装合适的监测设备,如倾角仪、地下水位仪等,以及定期进行设备检修和维护。
- 建立滑坡预警系统,及时监测并预警可能发生滑坡的山区,并与当地政府和居民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2. 滑坡风险评估:- 开展地质勘察工作,详细了解山体的地质构造和地质背景。
- 分析山体滑坡的潜在原因,如水分饱和、土壤松动等,并评估滑坡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
3. 滑坡处理方法:- 采取合适的工程措施,如土体加固、排水系统建设等,以减轻山体的滑坡风险。
- 开展植被恢复工作,通过植被的保护和重建来稳定土壤,防止再次发生滑坡。
4. 复杂滑坡案例分析:- 分析一些复杂滑坡案例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如地质构造复杂、滑坡规模庞大等。
- 总结这些案例的经验教训,以便在将来的滑坡事件中更好地应对复杂的情况。
5. 应对策略:- 加大对山体滑坡处理方面的科学研究力度,不断提高我们对滑坡发生机理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 加强滑坡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提高应对滑坡事件的效率和响应能力。
总结:本报告总结了山体滑坡处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包括预警与监测、风险评估、处理方法、复杂案例分析以及应对策略。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山体滑坡事件,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然而,鉴于山地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我们需要不断加强研究和实践,以提升我们的滑坡处理能力。
滑坡的识别及防治
滑坡的识别及防治摘要:介绍了滑坡的形成条件,诱发因素以及滑坡的识别要领和稳定性判别,提出滑坡在各种情况下的基本防治原则和防治措施。
关键词:滑坡;防治原则;工程措施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forming conditions of landslide, inducing factors and recognition of the main point and stability of landslide discrimination, puts forward the landslide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basic control principle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Keywords: landslide; Control principle; Engineering measures1滑坡的定义和分类滑坡是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滑坡多发生在坡度小于50°的斜坡上。
按照构成滑坡的地层岩性特征,滑坡分为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两大类。
按照滑坡的构造特征、滑动面与岩(土)层面的相对位置,土质滑坡可分为均质滑坡、顺层滑坡和切层滑坡。
按照滑坡的构造特征、滑动面的出露位置,岩质滑坡可分为坡上滑坡、坡脚滑坡和坡底滑坡。
2 滑坡形成条件和诱发因素2.1 滑坡形成条件(1)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
易于产生滑坡的地形地貌可概括为3类:①受流水冲刷、掏蚀的江河、湖(水库)、海等的岸坡;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等工程建设的人工边坡;③坡度10°~45°、上下陡中部缓、上部成环状的坡形。
(2)地层岩性条件: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通常各类岩、土体陡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软,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易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页岩、泥岩、煤系地层、片岩、板岩、千枚岩、凝灰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滑坡地质灾害勘查及防治措施建议
滑坡地质灾害勘查及防治措施建议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为了寻求利益的最大化,进而导致了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我国环境恶化,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例如,人们的乱砍乱伐以及过度开垦的现象造成森林植被减少,这也就导致滑坡地质灾害现象越来越严重。
所以面对这一现象,要想减少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更好地保护环境,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公共设施资金的安全,就需要重视滑坡地质灾害的勘察与防治工作,对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开展相应的预防,所以本文将从滑坡地质灾害勘察与整顿工作展开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滑坡;灾害;防治滑坡灾害形成的原因有许多种,所以在进行防治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的采取治理措施,并且结合合理的地质勘察方案,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以及避免地质工程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使得国内的建筑行业取得长久稳定的发展,滑坡地质灾害出现的概率相当高,主要是由于斜坡里的岩土层在重力的作用下,会有沿着坡度向下移动的岩土,不过这些岩土层的改变主要是因为外力作用因素和内功因素的一致危害所产生的。
在研究滑坡承受力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滑坡的承受力因素,而且危害性非常大。
在研究滑坡的地质状况的时候也可以依据滑坡的结构特点和剪切破坏的储存部位来推断。
一、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一)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导致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来源于地质标准、地形地貌标准两方面,由于我国山区地带的独特地质构造,一般会有由以上两种要素所引起的滑坡地质灾害。
在本质上剖析,导致公路边坡滑坡的重要因素是岩石层种类。
由于山区地带地形的独特性,构造较分散的、抗侵蚀性较差的岩层在湍急的水流影响下也会产生全局性的改变,易导致滑坡灾难的发生。
(二)人为要素人们频繁地活动及地球内部的稳定运动也是影响滑坡灾难发生的主要原因。
人们频繁地活动使地质承受不住,毁坏后地质无法自然恢复,最后导致滑坡灾难。
人们频繁地活动大多数是违反了生态资源规律,其中过多开发公路边坡花草树木、滥砍滥伐使植物群落遭受毁坏,进而导致公路边坡土壤侵蚀比较严重,土层储水功能变弱,立即破坏地质。
山体滑坡处理总结报告(二)2024
山体滑坡处理总结报告(二)引言概述:山体滑坡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山体滑坡灾害,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单位近期对山体滑坡处理方案进行了总结,特编写本报告,旨在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提高山体滑坡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正文:一、现场勘察1. 对滑坡区域进行全面勘察,明确滑坡形成原因和滑坡范围。
2. 了解滑坡发生前的天气情况及降雨量,并分析其对滑坡产生影响的可能原因。
3. 利用地质雷达等设备,进行地质结构和土质的勘测,确保了解滑坡地区地质特征。
二、风险评估1. 对滑坡区域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评估,确定潜在的风险点。
2. 评估滑坡对邻近土地、房屋等的影响程度,确定应采取的处理措施。
3. 基于滑坡历史数据和专家经验,评估滑坡再次发生的可能性,确定处理方案的紧急程度。
三、处理方案设计1. 根据滑坡的规模、形态等特点,制定具体的处理方案,包括防治措施和应急预案。
2. 合理选择防治措施,如挡土墙、护坡、护岸等,针对不同地质条件和滑坡特点进行设计。
3. 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行动流程,以提高处理过程的协调和响应效率。
四、工程实施1. 确定施工队伍和施工周期,合理安排人员和设备,确保滑坡处理方案按时完成。
2. 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范,在施工过程中强化安全意识,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3. 对施工进展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处理方案,确保处理效果。
五、效果评估1. 对处理完成后的滑坡区域进行彻底检查,评估滑坡处理方案的效果和可行性。
2. 根据现场情况和处理结果,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相似工程提供参考。
3. 分析处理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提出改进和优化的建议,以提高处理质量和效率。
总结:山体滑坡处理涉及多个方面的工作,如现场勘察、风险评估、处理方案设计、工程实施和效果评估等。
通过本次山体滑坡处理总结,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和优化方案。
浙江省温州山区滑坡地质灾害特征及治理对策分析..
浙江省温州山区滑坡地质灾害特征及治理对策分析摘要:温州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每年的6--9月份,由台风带来的强降雨,极易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给当地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介绍温州概况和温州滑坡灾害特征既危险性评估,简要阐述目前滑坡的治理方法。
关键词:温州;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评估;防治措施Abstract:Wenzhou is located in southeast coast of our country,between annual June and September,heavy rains brought by the typhoon easily leads to collapse,landslide,mud-rocks flow and other geological disasters occurred,which cause serious casualties and property losses,and constraint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ome certain.Introduce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wenzhou landslide disaster features and risk assessment, briefly describe the present landslide control methods.Keywords: Wenzhou; Debris flow; Geological disasters; Risk assessm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1.研究背景及意义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自然的,人为的或综合的)而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渐进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事件或现象。
山体滑坡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山体滑坡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山体滑坡是指山坡上的土石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或内部结构的变化而发生失稳,导致大量土石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山体滑坡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了解山体滑坡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减少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山体滑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水分渗透:地表水、降雨、融雪等水分能渗透到土壤中,使土壤饱和,降低了土壤的抗剪强度,从而引起滑坡。
2.地震活动:地震会引发山体的震动,从而导致土壤的破碎和变形,进而引发滑坡事故。
3.土壤侵蚀:长期的水流、风力等外力作用会导致土壤的侵蚀,使土壤质量下降,从而加剧了山体滑坡的发生。
为了预防和减少山体滑坡的发生,我们应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加强监测系统:建立完善的山体滑坡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滑坡体的动态变化,以便提前预警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2.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严格控制山区的开发建设,避免在滑坡易发区进行大规模的人工开挖和建设。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将人类活动区与滑坡易发区进行有效隔离。
3.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大对山区土壤的保护力度,采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如植树造林、修建护坡、设置排水沟等,提高土壤的抗剪强度。
4.加强地震预警: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工作,提前发现地震活动的迹象,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范。
5.加强教育宣传:加强对公众的山体滑坡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山体滑坡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减少山体滑坡的发生,我们应该加强监测系统,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地震预警,加强教育宣传等措施,以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山体滑坡灾害的发生。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问题及对策建议——以温州市泰顺县为例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问题及对策建议——以温州市泰顺县为例作者:刘明军朱廷忠来源:《浙江国土资源》 2019年第10期泰顺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刘明军朱廷忠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除险安居”三年行动是2019 年浙江省十方面民生实事之一。
地灾治理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随着地灾治理力度的逐年加大,工程质量监管难题逐步凸显。
本文以泰顺县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经验为基础、地灾治理工程质量问题为导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剖析工程质量影响因素,针对“症结”,提出科学可行的对策建议。
一、工程质量问题本文中“工程质量问题”是指地灾治理实施中或验收后的可形成安全风险隐患并影响地灾治理效果的一系列问题的总称。
通过查阅泰顺县地灾治理工程相关资料、结合现场调查,经过分析汇总,本文将工程质量问题分为施工质量问题和非施工质量问题两大类。
(一)施工质量问题施工质量问题是指施工单位在施工活动中产生的工程质量问题。
1. 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质量问题。
一是削坡施工质量问题。
整体坡率达不到设计要求,放坡平台宽度不足,削方后边坡不平整留有陡坎,局部坡率偏陡。
二是排水系统施工质量问题。
截排水沟的沟壁沟底填充毛石质量差、砂浆厚度未达到设计要求,容易漏水。
水沟宽度、深度不够,标高不对,无法满足排水要求。
三是抗滑挡墙施工质量问题。
挡墙基础埋深过浅、高度和厚度达不到要求,未设置伸缩缝或设置不正确;浆砌块石挡墙的块石硬度差,表层泥土未清洗,块石大小不符合要求,砂浆不饱满;抛石(毛石)混凝土挡墙块的块石过大、过多,混凝土过少。
挡墙墙背用粘土回填,未设置反滤层,泄水孔堵塞;泄水孔数量不足,出口朝上,造成泄水不畅。
四是锚杆(锚索)施工质量问题。
锚杆(锚索)长度不足,未入岩或入岩深度不够,锚孔注浆不饱满,锚杆(锚索)外露过短,未锁锚或封锚。
五是防护网施工质量问题。
主动防护网支撑绳与锚杆固定不牢,支撑绳与钢丝绳网缝合不紧密,绳和网质量差、生锈。
被动防护网未紧贴坡面、固定不紧密,拉绳偏松。
滑坡处理方案
滑坡处理方案引言:滑坡是地质灾害中一种常见且危险的现象,它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滑坡风险,采取适当的滑坡处理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滑坡处理方案,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滑坡防治的方法和措施。
1. 滑坡风险评估在制定滑坡处理方案之前,首先需要进行滑坡风险评估。
通过调查地质条件、地形地貌、降雨情况等因素,确定滑坡风险的程度和可能性。
这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滑坡发生的潜在风险,制定针对性的处理方案。
2. 预防措施预防是最为重要的滑坡处理方法之一。
通过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可以减少滑坡的发生概率。
这些预防措施包括:2.1 加固土壤和岩石:通过钢筋混凝土墙、挡土墙、岩石撑护等方式来加固滑坡易发区的土壤和岩石,增加其稳定性。
2.2 植被恢复:在滑坡易发区进行植被恢复,通过植物的根系来增加土壤的抗滑能力。
2.3 排水系统建设:建立有效的排水系统,减少土壤中的水分含量,降低滑坡的发生风险。
3. 事前预警和监测事前预警和监测系统可以帮助人们及时了解滑坡的预警信号,提前采取措施。
这些系统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地质勘察:通过落地勘察和地质监测,及时发现潜在的滑坡隐患,为后续的处理措施提供依据。
3.2 滑坡监测仪器:使用位移传感器、倾角计等仪器对滑坡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滑坡发生的情况。
3.3 水文观测:定期监测降雨情况和地下水位的变化,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4. 滑坡事故应急响应尽管我们采取了预防措施和监测系统,但滑坡事故仍然可能发生。
在滑坡事故发生之后,及时采取应急响应措施非常关键。
应急响应包括:4.1 撤离人员:在滑坡发生时,及时撤离易受影响的人员,确保其人身安全。
4.2 通知相关部门:立即通知相关应急部门和救援机构,请求协助进行救援工作。
4.3 救援和恢复工作:组织救援队伍进行救援工作,清理滑坡现场,恢复交通和基础设施。
结论:滑坡处理方案是防治滑坡灾害的关键措施,通过预防、预警和应急响应,可以有效降低滑坡的危害。
滑坡地质灾害勘查及治理设计分析
滑坡地质灾害勘查及治理设计分析摘要:伴随着当前城市的快速扩张,地稀人多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类活动甚至开始以山区为方向扩张。
伴随此类活动的频繁发生,山体植被发生了严重的破坏,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
诱发滑坡地质灾害的因素有很多,它体现为一个渐变的过程,不会像地震一样那么突然,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可以通过勘查提前预知。
因此,有必要着手开展地质灾害勘查,探索出有效的措施对滑坡地质灾害进行防治和治理。
关键词:滑坡; 勘查; 治理设计;1 滑坡的危害与地震、泥石流及崩塌等地质灾害一样,滑坡也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常见于丘陵和山区。
一般而言,滑坡是几大块或整块岩体或土体相继滑动,表现为长期、缓慢、间歇性的滑动,它的过程甚至可以长达几年、几十年。
滑坡滑动的岩体、土体是可大可小的,大的可以达到几十万立方米,小的仅有百十立方米,破坏力极大,一旦发生大规模的滑坡,其周围的村镇、交通、农田以及江河等都会受到致命性的破坏,不仅会对广大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同时还会为国家建设造成严重损失。
在世界上,我国是受滑坡影响比较严重的一个国家,我国中南、华北、华东、西北以及西南等地都是滑坡常发生的地区。
2 滑坡产生的原因在地质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山区滑坡地质灾害非常严重。
由于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变化,坡体土层出现的大面积滑落,对山下的人、物及建筑物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要想有效防治滑坡,就必须对滑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探索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总体上来说,之所以会发生滑坡这种地质灾害,其原因共包含以下几方面:第一,地质条件。
由于一些山区地质条件、自然地貌等因素影响,滑坡地质灾害经常会发生;第二,降水因素。
暴雨等灾害性降水冲刷斜坡,将会对斜坡的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引发滑坡;第三,人为因素。
土坡两侧被挖掘后,出现了大深度的沟道,地表原来的构造被破坏,极易造成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1]。
3 常用的勘查技术手段3.1 高密度电阻率法该法主要是指利用岩层具有导电性的特征,在测量电阻率时,在稳定电流条件下,岩层会呈现出电流分布规律,此时技术人员即可利用该规律对岩层内部结构进行判断,并在其基础上,结合岩层内部力学结构的情况对是否可能发生滑坡进行判断。
滑坡防治措施分析及治理效果评价
变形预测等方法来评价滑坡防治措施的合理性。分析结果表明,滑坡防治必要性显著,并将其防治方案
设计为“抗滑桩板墙 + 格构”,通过计算,各类措施均满足计算要求 ;同时,滑坡防治处理后的变形量为
15.62mm~23.21mm,经过预测,变形量变为17.48mm~25.06mm,也在变形控制值范围,说明“抗滑桩板墙 +
评价指标,得到 Z1 桩的预测结果。① BP 神经网络。K 值为 2.74%~3.02%,平均值为 2.88%。② WOA-BP 经网络。K 值
为 2.05%~2.20%,平均值为 2.14%。
对比而言,WOA 的优化能力较强,WOA-BP 神经网络对
滑坡变形预测的适用性较强,经过 WOA 预测处理能有效地
e 为误差向量。
通过不断修正上述参数,可实现高精度预测,但是,
BP 神经网络的连接权值、阈值是由模型随机产生的,其客
观性欠缺,因此为充分保证参数的最佳性能,须进一步通
过鲸鱼优化算法(Whale Optimization Algorithm,WOA)对
其进行寻优处理,并介绍其参数寻优流程,如图 3 所示。
§ f1 ¨
©
n
wij x j
i1
Q
j
· ¹¸
,1
d
jdn
(4)
¦ yk
§ f2 ¨
n
w jk
x'j
Qk
· ¸ ,1
d
k
d
m
©j1
¹
(5)
式中 :xj' 为隐层节点值(mm);xj 为输入值(mm);yk 为 输出值(mm);wij、wjk 为各层连接权值 ;Qj、Qk 为各层阈 值 ;n 为隐层节点数(个);m 为输出节点数(个)。
地质灾害工程中边坡稳定性及滑坡治理措施
地质灾害工程中边坡稳定性及滑坡治理措施摘要: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严重威胁,针对地质灾害开展治理工作,相关技术人员要保障边坡的稳定性,加大滑坡的治理力度。
在地质灾害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的过程中,相关施工单位需要提前对施工现场作出全面的勘察,还要针对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各类因素进行准确预测,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和评估,以此来为后续治理手段的选择以及治理方案的规划奠定良好基础,提高地质灾害工程项目施工工作的整体水平,最大程度上降低地质灾害事故的发生概率,为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工作的稳定开展带来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地质灾害工程;边坡稳定性;滑坡治理;引言:通常情况下,当地质结构中岩土层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时,就会发生异常变化,进而出现突发性的地质灾害事件,这一地质灾害便会对边坡造成巨大冲击,使边坡结构的稳定性不断下降。
而滑坡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主要是由于边坡结构抗滑稳定性不断下降。
边坡稳定性不足也是滑坡灾害的因素之一,相关技术人员要深入分析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具体因素,制定较为恰当合理的滑坡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1造成边坡稳定性不足的各类因素1.1边坡结构周围土体以及地下岩体结构影响因素通常情况下,边坡自身的岩体结构以及土体物质构成,与边坡结构的稳定性存在直接关联,如果边坡自身岩体结构以及土体物质构成整体稳定性不足,那么边坡结构的稳固性就会大打折扣,在边坡自身岩体结构当中的石英、强化风岩、坡积土层、全风化岩等物质,是保障边坡结构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如果边坡土体当中物质极易出现溶蚀、风化等状况,那么这类边坡结构就无法具备较强的抗风能力。
其次,如果这类边坡结构周围长期聚集大量水资源,那么其边坡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就会受到巨大影响,使边坡结构的力学指标参数直线下降,进而引发各种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
1.2人为因素对于边坡结构稳定性所带来的影响人们的日常生产活动以及工程项目建设,在进行挖掘施工的过程中,极有可能会对边坡岩体结构以及土地造成破坏,使原本的边坡结构逐步形成陡坎状,这样一来边坡表面就会逐步出现积水和渗水的问题,在长时间的作用下边坡整体重量不断增大,进而使边坡结构坍塌问题的发生概率大幅度提高。
温州地区暴雨型泥石流灾害分析及治理方案
温 州 地 区暴 雨型 泥 石 流 灾 害 分析 及 治 理 方 案
孟鹤林
摘
姚 雪军 贾积虎
要: 以乐 清市龙西 乡上 山村后 山泥石流为例 , 分析 了温州地 区暴雨型泥石流 的基本特征 、 形成条件及发展趋势 , 讨论
了治理工程 的设计 思路 、 准和设计参数 , 标 根据 以“ 为主 的设 计思路 , 出了拦砂 坝、 拦” 提 护岸 、 防冲挡 墙相结合 的工程治
1 泥石 流 的 区域 地质 环境
乐清市龙西泥石流 区域 乡山高坡陡 , 高差悬殊 , 三面环 山 , 最
启动物源 。
3 降水条 件。 )
暴雨是龙 西乡上 山村后 山泥石 流 的激发条 件。温州地 区属
大高差达 6 5m, 7 发育 3条 冲沟 ; 自南 向北 , 以海拔 2 0m 高程为 5
于亚热带海洋 型季风气候 , 是受 台风暴雨 袭击较频繁 和较严重 的
地区之一 , 均每年遭受 台风袭击 1次 ~2次 。历年 平均降雨量 平
1 5 1 8 mm 。 3 .
4植 被条件和人类社 会活动 。 )
2 0世纪 8 0年代后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 , 目前 已松树成林 , 水 土流失 已得到缓解 。区 内缓斜坡 上 为人工 开垦 的梯 田和 梯级展
形成的物源区 ;0 30m高程 以上为泥石流 的形成 区 ,3 10m~30m 0
10m 地质灾害类 型 以山区突发 性的滑 坡 、 崩塌 、 泥石流 为主 。泥石流 高程之 间为泥石流 的形成流 通区 ,3 高程 以下为泥石 流 的堆
是 山区特有 的一种 自然地质 现象 , 温州地 区泥石 流主要分布于深 积 区 。
. 切狭窄沟谷 、 降较 大 的 山区 , 成泥石 流 的主要 因素是 水土 流 2 2 泥石流 的形 成条件 坡 形 1 地形条 件。 ) 失、 强降雨 或暴雨 , 泥石 流分布 区下游 的人 民生命 财产 构成重 对
滑坡地质灾害治理设计方案分析
滑坡地质灾害治理设计方案分析摘要:滑坡具体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石由于河水或者地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软弱面出现顺坡下滑的现象,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会造成严重的经济财产损失,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我国国内分布较多的山体,加之近年来自然环境出现了变化,使得滑坡地质灾害出现几率有所增加,成为了当前人们在环境问题治理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
在滑坡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保证设计方案的质量是极其关键的,能够保证治理活动的有序性,避免滑坡地质灾害的出现,保证人们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滑坡地质灾害治理设计特点,并提出了治理方案设计的要点和方式,以期可以为滑坡地质灾害治理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治理设计;方案分析自然灾害是影响人们生活的关键要素,其中滑坡属于严重的地质灾害问题,需要重点针对滑坡进行治理。
降雨地震会使得山体结构出现分散的现象,雨水冲击会影响岩土性能,引发滑坡问题的出现,除此之外,人们为了能够提升经济效益开始修建工程、开发矿产,也容易导致山体岩石出现松动的问题。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滑坡地质灾害频繁出现,虽然我国救灾能力正在不断提高,但是仍然会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失,应当做好滑坡治理工作,保证山体岩石的稳定性,尽可能避免灾害问题的出现。
相关人员应当认识到滑坡治理的重要性,能够结合治理特点设计合适的治理方案,为滑坡地质灾害治理活动开展,提供急促保障,提升治理活动的有序性。
一、滑坡地质灾害治理设计特点滑坡地质灾害在治理之前需要做好治理设计,这需要相关人员能够认识到治理工程设计所具备的特点,对设计方案进行不断的优化和调整[1]。
第一,具有特殊性以及社会性。
滑坡地质灾害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具有特殊的危害性,应当尽量控制滑坡所造成的危害和影响,避免给社会活动带来不利影响,将治理工作作为服务社会的一种方式,重视把控社会性特点。
第二,具有创造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该特点属于治理工程设计所需要遵循的基本特点。
滑坡防治措施
滑坡防治措施滑坡是指由于岩石或土壤层突然松动或坍塌,导致地表物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滑坡不仅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威胁,还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因此,滑坡防治成为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滑坡的成因、分类和预测及监测方面出发,介绍一些常见的滑坡防治措施。
一、滑坡的成因及分类滑坡是由于地质构造、地震、降雨等原因导致的岩石或土壤层松动所引起的。
根据滑坡的成因和滑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海岸滑坡:指地面沿海边缘降低而滑动的滑坡,通常是由潮汐和浪击引起的。
2. 碎屑滑坡:指由碎石和泥土组成的山体滑坡,常常出现在缓坡、堆积山地、悬崖和山谷地带等地。
3. 岳岩滑坡:指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山体发生的滑坡,也称为岩体滑坡。
常见于柿子岩、花岗岩等地质构造不稳定的区域。
4. 土体滑坡:指由于土壤层土粒处于不稳定状态而导致的山体滑坡。
常见于土层松散、土质组织松散或者地下水涌出等因素引起的。
二、滑坡预测及监测滑坡防治的前提是对滑坡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情况进行全面的研究,以便及时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防治。
目前,滑坡的预测和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 遥感监测: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来进行滑坡的观测和监测,包括雷达扫描和高分辨率卫星照片。
2. 地面测量:包括位移测量方法和电位计观测方法。
3. 地球物理勘探:可以通过电阻率勘探、重力测量、地震勘探等方法来揭示地下构造和滑坡情况。
4. 岩土力学研究:可以通过对滑坡区域土壤和岩石的物理特性进行分析,来进行滑坡的预测和监测。
以上方法可以对滑坡进行全面的观测和监测,有利于及时发现和跟踪滑坡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三、滑坡防治措施为了防止和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需要对滑坡进行防治。
滑坡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加强地震安全性设计:对于易发生滑坡的地区,建筑、交通设施、水电站等工程要增强防范地震的设施,提高工程的地震安全性和防范能力。
2. 加固岩石土壤:可以采用爆破和灌浆等方法,对滑坡面进行强化处理,增加岩石和土壤的稳定性。
滑坡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及防治措施分析
滑坡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及防治措施分析摘要:简单来讲,滑坡即岩土体在自身重力、外部压力、地质运动等多重作用下沿山体或土体斜坡向下滑移的自然现象。
该现象具有广发、多发的特点,是破坏地质环境、威胁人类安全的主要灾害类型之一。
结合既往案例经验可知,若滑坡地质灾害发生在人类活动区域内,将造成建筑损坏、人员伤亡甚至村庄淹没等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所以,有必要对滑坡的特点、成因展开研究探讨,并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灾害防治思路。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诱发因素;防治措施1滑坡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作为一种地质灾害,滑坡现象的产生与地质因素存在高度关联。
首先,滑坡的典型表现是岩土体的滑移。
理论上讲,任何处在斜坡上的岩土体均有成为滑坡体的可能性。
而结合滑坡作用机理与大量灾害案例来看,结构强度低、剪切抗性差的岩土类型更容易发生滑坡,如各类碎屑岩、页岩、风化岩等。
其次,山体或岩体斜坡是产生滑坡现象的必要条件。
通常情况下,当斜坡的坡度处在10°~45°,最有利于滑坡灾害的形成。
在此基础上,若斜坡的上下两端相对陡峭,中部区域相对平缓,还将进一步提高滑坡的形成概率。
最后,即便岩土体位于滑坡上,若整体地质条件趋于稳定,也较难对岩土体形成有效的滑移作用力。
所以,滑坡地质灾害的易发、高发区域,往往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地质构造不稳定问题,如断层、裂隙、风化严重、斜坡表面土质疏松软化等。
除地质条件本身的因素以外,外部扰动也是导致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常见诱因。
从这一角度来讲,外部扰动诱因还可分为自然扰动与人为扰动两类。
其中,自然扰动因素主要包括降雨、降雪、地震、海啸、河流冲刷、地下水运动等。
例如,在雨水径流、冰雪融化的渗透侵袭下,岩土体将发生软化,进而导致其结构强度大大降低。
同时,基于重力作用,雨雪水会沿着斜坡自上而下持续流动,进而对斜坡表面岩土体产生带动影响,从而引发滑坡现象。
而人为扰动则包括所有破坏岩土体结构完整性与地质稳定性的行为,如爆破施工、建筑施工、采煤挖矿、边坡堆载、水库泄水等。
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价及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价及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原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不仅对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评价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评价地质灾害的易发性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可以从地质背景和地质构造等方面入手。
地震易发区主要集中在地壳运动比较活跃的大地构造带,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地震、地质构造、地质体性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区域。
其次,需要考虑气候、地质灾害历史发生情况、土地利用等因素。
例如,气候湿度大、降雨量多的地区更容易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历史发生频率高的地区易发性也较大;土地利用不合理、环境破坏等也会增加地质灾害的风险。
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可以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对于地震灾害,可以通过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来减少损失。
建筑物需要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和建造,使用抗震性能好的建筑材料。
此外,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也可以降低地震灾害风险。
对于滑坡灾害,可以通过土地利用调整、护坡结构建设等措施来减少滑坡的发生。
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可以从源头控制、河道整治、堤防修建等方面入手,有效减少泥石流的危害。
对于地面塌陷灾害,可以采取排水、地下水调控、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等措施来减少地面塌陷的发生。
除了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预防地质灾害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预警能力。
科学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和规律,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预警能力的提升可以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为防治措施的实施争取宝贵的时间。
此外,加强宣传教育和公众意识提升也是预防地质灾害的重要环节。
公众应该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遵守预防规则,主动采取措施减少灾害风险。
综上所述,评价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是减少地质灾害风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
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技术支持和公众共同努力,才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最大程度地降低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山体滑坡处理总结报告
山体滑坡处理总结报告山体滑坡处理总结报告为了及时处理和防范山体滑坡,我们组织了一次山体滑坡处理和防治的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工作,现将处理的情况进行总结报告如下:一、灾情分析山体滑坡发生在六月初,导致一座小山村被严重侵蚀和损坏。
滑坡范围约5000平方米,被活动的泥石流淹没。
灾情一经发生,村委会及时组织人员进行紧急疏散,并报告相关部门求助。
二、应急处理1. 首先展开救援行动,确保村民的安全。
通过调遣相关人员和设备,成功营救被滑坡困在家中的村民,并对村庄进行安全撤离。
2. 组织划定警戒区,并加强警戒,确保没有人员再次进入滑坡区域,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3. 协调相关部门对滑坡区域进行评估,明确灾害的范围和损失,为后续的处理工作做准备。
三、处置方案1. 对村庄周边的沟壑和地势进行勘测,评估滑坡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发现滑坡的主要原因是长期降雨和山体的不稳定,导致较大的土壤侵蚀和山体滑动。
2. 设计并实施防护措施,包括植被的恢复和加固山体。
通过植物的种植和栽培,提升土壤的保水和抗蚀能力,并且加固山体,减少滑坡的可能性。
3. 设立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滑坡区域的地质变化和动态,对任何可疑情况进行预警和处理。
四、成效评估1. 在应急处理阶段,我们成功地保障了村民的安全,并及时进行了救援行动。
没有发生人员伤亡的事故,得到了村民的肯定和赞扬。
2. 通过植被恢复和山体加固的措施,我们成功地降低了滑坡的风险。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实践,滑坡区域的地质状况明显稳定,没有发生二次滑坡的情况。
五、问题和建议1. 在滑坡处理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救援力量不足,不够及时;应急措施不齐全,需要加强针对不同情况的救援预案等。
为了提升应急处理能力,需要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并加强培训和演练。
2. 在滑坡处置方案的执行中,我们遇到了技术和资金的困难。
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并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保证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总结与展望通过这次山体滑坡处理工作,我们认识到山体滑坡防治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温州山区滑坡地质灾害特征及治理对策分析摘要:温州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每年的6--9月份,由台风带来的强降雨,极易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给当地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介绍温州概况和温州滑坡灾害特征既危险性评估,简要阐述目前滑坡的治理方法。
关键词:温州;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评估;防治措施Abstract:Wenzhou is located in southeast coast of our country,between annual June and September,heavy rains brought by the typhoon easily leads to collapse,landslide,mud-rocks flow and other geological disasters occurred,which cause serious casualties and property losses,and constraint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ome certain.Introduce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wenzhou landslide disaster features and risk assessment, briefly describe the present landslide control methods.Keywords: Wenzhou; Debris flow; Geological disasters; Risk assessm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1.研究背景及意义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自然的,人为的或综合的)而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渐进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事件或现象。
对于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比较复杂。
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地裂缝等。
我国由于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的原因,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地质灾害问题一直比较严重。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各种基础工程建设与日俱增,由此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灾害损失同益加重。
因此,防灾减灾工作在当前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人们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减少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就必须对地质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评价,以保护环境,促进人类社会更好的发展温州市地处我国黄金海岸线中部的浙东南沿海,地理位置优越。
众所周知,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市民营企业发展迅猛,同时也带动了整个温州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伴随着经济发展,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相应的地质环境也不断恶化,同时,由于温州市人口密度大,地质结构和地理环境复杂,又经常受台风及其带来的强降雨影响,因此导致当地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造成的灾害损失也相当严重。
例如,仅在1999年,温州市区及周边共发生地质灾害数千处,死亡52人,重伤300多人,轻伤2000多人,压毁民房1200多间,公路、水利、电力、通讯等设施严重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5亿元,间接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在对温州市地质灾害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有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分析,发现温州市的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并且基本上都是由于强降雨所导致的小型滑坡,因此,在本文中我们主要研究的是温州市滑坡地质灾害,并对其进行危险性评价,同时概括可能的防治方法。
2.温州市区域特征及地质灾害概况2.1 温州市区域特征温州市是我国沿海对外开放的14个港口城市之一,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介于东经119o37’~121o15 7,北纬27o lO’~28o35’之间,处于亚热带中部。
东面濒临东海,东北隔乐清湾与玉环县相望;西面与丽水市的缙云、青田、景宁县相邻;北面接台州市的温岭、黄岩、仙居诸县;南与福建省的福鼎、柘荣、寿宁三县为界。
温州市辖瓯海、鹿城、龙湾三区,永嘉、苍南、平阳等六县和瑞安、乐清二市(县级市),总面积11783.5km2,人口733万。
2.1.2 地形地貌温州市是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区。
全市陆地总面积中,山地面积有9212km2,占78.2%;平原面积有2059km2,占17.5%;江河水面有340km2,占2.8%;岛屿面积有173km2,占1.5%。
西部为山地地区,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连绵不绝,位于泰顺和景宁县交界处的白云尖海拨1611.3m,是全市最高峰。
中部多为海拔500~800m的低山,超过千米的山峰有苍南县西部的九峰尖、乐清市北部的百冈尖。
东部多为堆积平原,大部分海拔在lOm以下,间有少数300~500m的小山丘。
温州海域多岛屿,面积比较大的有洞头岛、大门岛、北麂列岛、南麂列岛等。
洞头县的岛屿占全市岛屿总数的2/3。
岛屿的地质构造、岩性和地貌形态与大陆相似,是与大陆有直接联系的大陆岛。
在江、海汇合的江口附近,有冲积岛屿,较大的有瓯江口的七都岛和灵昆岛。
2.1.2 气候温州市地处我国的东南沿海,纬度较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春秋更宜人,多年平均气温在18℃左右。
西部山区由于地势较高,年平均气温比东部、南部沿海地,泰顺县多年平均气温只有16℃。
温州市是我国降水量较多的地区之一,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590mm以上。
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部增加,海岛洞头县降水量反而较少,只有1200mm。
临海的瓯海、乐清、瑞安、平阳、苍南等县(市、区),多年降水量均在1700mm左右,西部山区迎风坡多年平均降水量多达1800mm 以上。
一年中夏季降水较多,每年5-6月份南方带来的暖湿气流与北方的干冷气流在温州上空相遇,势均力敌,形成了持续较K的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7-9月份常受台风袭击,台风中心经过的地方往往一昼夜内降水量多达数百毫米,台风过境对暑天有降温和湿润作用,但狂风暴雨危害人民生命财产。
2.1.3 水文温州地处浙江东南沿海,境内地形复杂,降水丰富,河流众多,主要河流有瓯江、飞云江、鳌江、清江等。
其中洞宫山以北的南雁荡山为瓯江水系和飞云江水系的分水岭,水系的排列形状为羽状,河流断面具有谷深坡陡、水流湍急、多瀑布急滩、多“V”字形峡谷的特点。
虽然险滩瀑布对航运不利,但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据统计,水力资源蕴藏量达1200MW,目前利用率不到1/10。
在乐清湾地段还可利用有利地形开发潮汐能。
沿海平原区有温瑞、瑞平两条塘河为骨干的河渠,具有发展内河航运和养殖淡水鱼的良好条件。
2.1.4 土壤及植被温州主要土壤有红壤、黄壤、盐土以及经过不断耕种改良的水稻土等。
红壤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带。
缓坡地土层较厚,可种植茶叶、油茶、药材、松、杉、竹、柑枯等经济林和玉米、番薯等杂粮;陡坡地可绿化造林。
黄壤是分布在海拔600m以上的山地土壤,宜发展林业和开辟茶园。
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山间盆地以及山麓地带,可种植水稻、麦类、油菜等作物。
盐土主要分布在滨海地区,目前有一部分尚为荒涂和晒盐场,其中脱盐土都已耕作,可种植甘蔗、柑桔、棉、麻等农作物。
温州原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也杂有暖温带落叶林成分,原始森林除泰顺县西北部尚保存一小部分外,其它地区早已不见。
常见林木有杉木、竹、柏、樟、山胡椒、女贞等。
温州市同时还是我国榕树分布的北界,河边到处可以见到榕树和榆柳相映成趣的现象。
在西部多石山区,马尾松生长良好,杂以杜鹃等,山坡则以竹类种植最多。
2.1.5 地质岩性与构造温州市位于太平洋陆缘火山岩带的西南部浙闽粤中生代火山岩带北段,丽水一余姚深断裂以东。
按中国岩石地层区划隶属华南地层大区东南地层区沿海地层分区的浙东南小区,地层发育较简单,分述如下:(1)第四纪地层。
①沟谷区第四纪地层。
主要分布于大荆溪、芙蓉溪等中小型沟谷的两侧及局部山区地带。
堆积物均为陆相成因,以冲积、洪冲积和洪积为主,其厚度极不均一,出露地表部分一般为5~lOm。
②平原区第四纪地层。
主要分布于瓯江北侧及东南部的滨海及河口海湾平原,由于第四纪以来受到多次海侵的影响,平原区松散堆积物不但具有分布广、厚度大的特点,而且具有陆相一海陆过渡陆相一海相的韵律变化。
温州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缘,受太平洋板块的碰撞影响,塑造了独特的新构造特征。
本区处于较明显的隆起抬升区,主要表现在第三系长河组、嵊县组的缺失,系抬升过程中未接受沉积或是遭受剥蚀所致。
近期以来,本区的地质构造活动不明显,属地壳基本稳定地区。
据历史记录,温州市除1813年10月17日发生过4.75级地震外,近代无破坏性地震记录。
(2)中生代白垩纪地层。
区内发育的地层为馆头组(Klg)、朝川组(Klc)、小平田组(Klx),馆头组(Klg)、朝川组(Klc),岩性为砂岩、粉砂岩、凝灰质砂岩、粉砂质泥岩、砂砾岩,组成低山地貌,岩石构造裂隙不发育,风化程度较高,风化层厚度5--6m,该地层分布区易产生地质灾害;小平田组(Klx)岩性为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凝灰岩,组成低山地貌,局部中低山地貌,岩石构造裂隙不发育,风化程度较低,风化层厚度0.5--1.0m,该地层易形成陡崖、危岩体,分布区易产生崩塌地质灾害。
(3)中生代侏罗纪地层。
区内发育的地层为高坞组(J39)、西山头组(J3x)、九里平组(J3j),岩性为碎屑流相流纹质玻屑凝灰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央凝灰质砂岩、粉砂岩,组成低山丘陵地貌。
岩石构造裂隙不发育,风化程度较低,风化层厚度0.5--2.0m。
该地层分布区因切坡修路、建房形成高陡边坡处易产生崩塌地质灾害。
温州市属华南褶皱系浙东南褶皱带,主要有“温州一临海坳陷”,“黄岩一象山断拗”四级构造,“泰顺一黄岩大断裂”等。
中生代火山岩大面积覆盖。
依据火山岩的空间分御形态、结构、断裂构造形迹和产状等要素,区内分布有复活火山、火山穹隆等大型火山构造。
印支运动后,本区进入大陆边缘活动发展阶段,以剧烈的断块和大规模的钙碱性岩浆活动为特征,褶皱不发育,断裂构造极为发育。
北东向温州一镇海深断裂及泰顺一黄岩大断裂从本区通过,并在长期的地壳运动中发挥主导作用,与北东向、北西向、东西向、南北向断裂组成区内的构造格架,对本区的火山活动、岩浆侵入、沉积瓮地的发生和发展、成矿作用等具有控制作用。
区内北东向断裂最为发育,全区均有分布,规模也较大,总体走向NE300~650,倾角较陡,一般大于700,断裂带内常见破碎并有条带状、片状和透镜状构造岩产出,沿断裂带两侧常有硅化、叶腊石化等蚀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