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期末考试复习总结重点.doc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考试重点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6680baa3aaea998fcc220ed8.png)
名词解释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符号: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人赋予对象事物的含义,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人内传播(内向传播、内在传播、自我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是个体系统内的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
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集合行为: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为“跟着感觉走”。
性格孤僻、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较弱。
(林雄二郎日本《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容器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
(中野收日本《现代人的信息行为》)“把关人”: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大众:19C末20C初,随着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及大众传播的发展,形成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不同于初级群体或小群体、群集和公众。
受众: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
《传播学教程》重点知识点背诵(word文档物超所值)
![《传播学教程》重点知识点背诵(word文档物超所值)](https://img.taocdn.com/s3/m/0dc237ea49649b6648d74787.png)
(二)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 非正式渠道是指制度性组织以外的 1 信息传播渠道。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组织内的人际传播,如:组 织成员工作之余的交谈;二是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如:各种在的兴趣小组等。 非正式传播的特点有: 1:交流信息的广泛性(其内容不仅涉及工作任务本身,而且包含个人私事,兴趣等广泛的话题) 2:交流的双向平等性(在非正式渠道的传播中,上司和部下都作为普通成员参加,没有地位高低,交流 大都以面对面方式进行,每个人都有机会阐释观点) 3: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成分多(非正式渠道传播具有自由和平等性。人们倾向于说真话;同时非正式渠道 中有大量充满人情味内容,是组织成员相互沟通感情的重要纽带)
人际传播:
定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信息传播系统。 特点:1:人际传播传递信息渠道多,方法灵活。(传播者不仅可以使用语言,而且还可以运用表情、眼神、 动作等多种渠道或手段来传达信息,同样受传者也可通过多种渠道来接收信息)
2:人际传播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在面对面情况下,多种渠道和多种手段的配合,会形成 特殊的传播情境,这种特殊的情境会产生新的意义)
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
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
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 点?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完整版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134e3e04f12d2af90242e6be.png)
第一章1.什么是传播?答:①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信息的交流、交换活动){实质};②传播史人们彼此交流、交换意见、思想感情,以及达到相互了解和影响的过程(目的或效果);③世界处处充满传播现象,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传播活动,生命不息,传播不止(存在的普遍性)。
2.传播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答: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的含义答:①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哲学意义);②在信息论上,信息被定义为减少或消除一种情况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的主观性和相对性)。
4.传播的类型答: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第二章人类传播发展的进程(五次传播革命)①口语传播②文字传播③印刷传播④电子传播⑤网络传播①受人体能量与距离的影响。
转瞬即逝,记录性差②由于传播原因导致传播变异③④机械化生产,大量复制。
广泛传播,破除知识及话语权的垄断(启蒙运动)。
第三章1、符号的类型符号包括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同人们清醒的,自觉的意识相关联,其中包括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自然语言又包括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
非语言符号通常与不自觉的潜意识相关联,其中包括动作性符号、音响符号、图像符号、目视符号,而音响符号又包括类语言,事物音响与音乐。
动作性符号:包括人的身体动作,穿着,人所处的空间,事件所用的物体等等。
类语言:是从说话声中分离出来的非语言成分,如说话的语气,语音,等等。
类语言是口语中的附加和补充成分,本身是非语言。
2、符号的本质意义一,符号代表事物。
一种符号是代表了某一事物的运动状态及规律;二,符号的意义来源于经验;三,符号的意义因人而异,因传播环境而异;四,符号的意义包括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外延意义是指表示符号与事物间的代表性关系,是客观性,它也就是字典上所标明出来的,能为大家所共同承认的,它是大家能利用符号来进行传播的基础;内涵意义是指符号与概念之间的评价性关系,它常常带有感情上的爱憎与评价上高低等因素,它是主观的。
传播学教程期末考试重点
![传播学教程期末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8c9df699b6648d7c1c74623.png)
传播效果P1721.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①环境认知效果②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③社会行为示范效果早期的“子弹轮”或“皮下注射论”了解典型案例、理论主旨以及不足之处(P176-177全部)“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P1801.“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2.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①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而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②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是在这种强化过程中,大众传播也并不作为唯一的作用因素③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也起促进作用④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⑤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和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被称为有限效果论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P1821.传播主体怎么影响传播效果2.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3.“休眠”效果: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立即发挥,而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P1841.一面提示: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对己有利的判断材料。
2.两面提示: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提示对立一方的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1.意见领袖的概念: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2.意见领袖的四大特征: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②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③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④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议程设置功能”理论P1941.议程设置功能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题为《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的论文。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e137d23f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2c.png)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传播的定义(发生、分析、意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分析:①传播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消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②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以保存的手段。
③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传播基本要素:信源、讯息、信宿)媒介2.传播的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受传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信息的三种分类: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①物理信息:刮风下雨、电闪雷鸣②生物信息:扬花授粉、鸡叫蛙鸣③社会信息: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除人的生物和物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①从猿到人的转变,同时也就意味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转变。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②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直立行走、制造工具、分节化语言)2.人类传播的进程:传播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来进行的。
(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3.口语传播:口语的产生无疑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历程局限性:①口语是靠人体的发生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
②口语使用的声音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人脑的记忆力。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总结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da6d818b7360b4c2e3f645f.png)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总结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五章1.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的特点:①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②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③传播对象是社会的一般大众,即受众。
④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和文化双重属性。
⑤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⑥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3.拉扎斯菲尔德、默顿关于大众传播功能的观点:①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②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③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4.信息环境:所谓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5.拟态环境:由美国著名学者李普曼提出。
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拟态环境存在于人与他的环境之间,人对拟态环境作出反应会作用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
6.传播制度: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现为一定形态的传播制度,因此,传播制度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反应,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7.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控制的主要内容:①规定传媒的所有制形式。
②.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③限制或禁止某些消息的传播。
④对传播事业的发展进行总体规划或实行援助。
8.传播制度的社会责任理论的原则: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媒体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③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④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2803f183f5335a8103d22017.png)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静业学习网1【本章概要】本章主要论述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
本章考点以名词解释以及简答题为主,在学习时,需要着重对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等内容加以把握,并大致了解互联网环境下的群体极化现象、互联网环境下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等内容。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传播★★★1传播的定义(见表1-1)传播的定义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本质是一种信息共享。
(2)依托于社会关系进行,又反映着社会关系。
(3)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的社会行为。
(4)共通的意义空间是否在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存在,是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条件。
(5)传播包含行为、过程、系统三个层面的含义。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见表1-2)信息2社会信息(见表1-3)社会信息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1)为传播学引入了信息这一概念,增强传播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2)为传播学引入社会环境的因素,拓宽了传播学研究视野,将传播活动置于更广泛的社会系统和社会环境之中,深化关于人类社会传播规律的认知。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1社会信息系统概述(见表1-4)社会信息系统概述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见表1-5)表1-5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考点四: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精神交往理论,见图1-1。
图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静业学习网①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
交往是一个概括性的概念,体现着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性,包括借助物质媒介的人类物质性交往活动,以及借助“语言”媒介的人类精神性交往活动。
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5c914cb60242a8956aece409.png)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题型:1.名词解释5*4=20′(第六、十一、十二章、库利、选择性原理、第八章麦克卢汉)2.简答题4*8=32′(都是最后一堂课讲到的重点关注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涵化理论米德、麦克卢汉、库利的研究风格和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大众传媒的赋予功能3.案例分析题2*14=28′(1.用框架理论分析案例2.至少用三个维度解释一个传播事件)4.论述题1*20=20′重点章节:14章其他:把关人传播流容器人第九章媒介规范理论考一个自由主义理论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中非语言传播的某一个概念(姿态)传播学研究的五个要素:①一种观点一种态度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代表方法②两个流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③三个行为(行为科学理论信息科学理论控制理论)④四大奠基人⑤五个阶段一、名词解释1.第六章:群体群体传播群体意识群体感情集合行为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流言和谣言组织组织传播2.第十一章:传播效果子弹论(皮下注射论)传播流有限效果论诉诸理性诉诸感情警钟效果意见领袖3.第十二章:议程设置功能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框架媒介框架新闻框架知沟数字鸿沟媒介素养第三人效果4.库利:“初级群体”镜中我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人的延伸冷媒介与热媒介电视人和容器人(P118)二、简答题1.经验学派/批判学派2.涵化理论3.米德4.麦克卢汉5.库利6.使用与满足理论7.大众传媒的赋予功能背诵内容1.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2.群体传播: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3.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4.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5.群体暗示:群体暗示是社会影响的主要形式。
个人或群体通过语言、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使群体成员在无批判、不自觉的情况下盲目接受某一意见、观点并产生与之相符的行为。
6.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78238802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50.png)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第二版郭庆光著第四章—、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1).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者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传播者可是个人,也可是群体或组织)(2).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受传者可是个人,也可是群体或组织)(3).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织,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双向性/互动性)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1、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2、香农—韦弗模式3、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4、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5、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微观:人内传播,人际传播中观: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宏观:大众传播第五章一、人内传播:也成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二、人内传播的特点:1过程不是孤立的,2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3积极地能动反映,4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三、1.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3.内省式———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一、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二、人际传播的特点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媒介)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丰富和复杂,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多种渠道和多种手段的配合(讯息)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反馈)4、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5、传播者、受传者可以是个人(传播者、受传者)第六章一、群体传播: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库利初级群体韦伯团体威瑟组织群体次级群体一般群体非组织群体二、组织传播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计算机通信系统组织外传播的媒体形式:报刊,广播,电视,公共宣传,广告宣传第七章一、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整理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f593f10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b3.png)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整理第⼀章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相互作⽤(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信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的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或不选择某种⾏为的概率。
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内传播、⼈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众传播传播的5个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信息、符号、媒介传播的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传播的特点特点:(1)社会传播是⼀种信息共享活动(信息共享性)(2)社会传播是在⼀定社会关系中进⾏的,⼜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关系性)(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它⼜是⼀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双向互动性)(4)传播成⽴的重要前提之⼀,是传受双⽅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种⾏为,是⼀种过程,也是⼀种系统(⾏为性、过程性、系统性)第⼆章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类的语⾔?语⾔的产⽣,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类传播之巨⼤飞跃的根本标志。
⼈类传播的发展进程:⼝语传播时代、⽂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传播时代⽂字传播的意义:⽂字作为⼈类掌握的第⼀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也⼤⼤加速了⼈类利⽤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什么:标志着⼈类已经掌握了复制⽂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批量⽣产的观念。
第三章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意义则是信息的基本内容。
符号的定义: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种基本要素。
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传播学⼀般也将⼈类使⽤的符号分为语⾔符号和⾮语⾔符号。
⾮语⾔符号:第⼀类:语⾔符号的伴⽣符,如声⾳的⾼低、⼤⼩,速度的快慢等。
第⼆类:体态符号,如动作、⼿势、表情等。
第三类: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符号:徽章、旗帜、服装、建筑等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在具体的社会传播活动中,参与社会传播过程的并不仅仅是符号本⾝的意义,还包括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和情境意义。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期末考试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bbb3d51b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0c.png)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期末考试复习重点题型:单项选择:10个,20分判断题:5个,10分名词解释:5个,20分简答题:6个,30分论述题:1个,20分考试内容:☆1。
传播学形成的时期,国家(单选,判断):答:传播学形成于20C初—40N的美国。
诞生于美国的原因:(1)传播事业最发达——社会条件(2)德国纳粹党执政后,大批欧洲学者逃亡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传播学诞生的条件:(1)主观——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相关的社会科学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基础。
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现象的全面把握和科学认识,终于成为可能。
(2)客观-—传播的作用和影响凸显,特别是传播活动的相对独立化、职业化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终于唤起了全社会对传播现象的高度重视.☆2.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一个集大成者及其贡献(单选、判断、简答):答:四大奠基人:(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a.主要内容:传者→ 讯息→ 媒介→ 受者→ 效果↓ ↓ ↓ ↓ ↓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者分析→效果分析b.贡献:①提出了传播学的5W模式: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②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③提出了社会传播的三个功能:监测环境的功能、协调社会的功能、传承社会遗产的功能(2)卢因——美籍德国人,社会心理学家:贡献:①首创了“场论”与“群体动物论”(个人受群体影响)②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3)拉扎斯菲尔德-—美籍奥地利人,社会学家:a。
1940年“伊里调查”假说(与卡兹一起进行,《人民的选择》):①政治既有倾向与选择性接触机制(既定的政治自由倾向决定选择性接触媒体)②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二级传播”)b.贡献:①提出了“二级传播理论”,破除“魔弹论”②倡导并确立了“实地调查法”(4)霍夫兰——美国实验心理学家:a.主要内容:《大众传播实验》(1949)、《船舶与说服》(1953),学术主要关心在于揭示传播效果形成的诸条件,如信源的条件、传播方法和技巧的条件以及受传者本身的属性条件等,并为此进行了大量实验。
《传播学教程》复习总结
![《传播学教程》复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8ff8aac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97.png)
《传播学教程》复习总结第一篇:《传播学教程》复习总结一、名词解释拟态环境、符号、子弹论、信息、热媒介、意见领袖、媒介即讯息、组织传播、信息环境、流言、集合行为、基模、人类传播、人际传播、意义拟态环境:就是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符号:人类传播的介质,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相互沟通信息。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射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超速的反应;他们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支配他们的行动。
信息:香农认为,所谓信息也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活动”。
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组织传播: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所谓组织传播,就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流言:是自古以来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信息传播现象,也是人们在价值判断上有着分歧和争议的一种现象。
所谓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传播学总论(第二版)》笔记与知识点整理
![《传播学总论(第二版)》笔记与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528e1c831126edb6e1a101f.png)
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传播学的诞生期: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传播学的诞生地:美国传播学诞生的背景:①(社会基础)工业化大生产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和范围走向国际市场,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②(社会需求)报业加上各种新兴媒介逐步形成了传播业,这给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因此,社会急需要关注和思考传播带给人们的一切。
③(学科基础和需要)两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两次思想革命,人们的认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认识广度和深度有了大幅度的拓展.人们能够科学而全面地研究影响日益扩大的传播活动.传播学诞生于美国有政治、经济、社会、学科四方面的背景:1.政治:①政治家对传播媒介宣传重视和利用,进而重视对传播的研究,这推动了传播研究在美国的开展。
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起了重大作用,战后学者又进行了总结分析.③二战中格外重视宣传工作,推动了传播研究的深入,为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经济:①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普遍关注营销环节中的各种传播问题。
②战后大众传播业逐渐形成,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推动大众传播业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3.社会:科技革命中产生的新的传播技术推动了传播业的大发展.新媒介在推动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暴力、色情、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4.学科:①传播学具有学科交叉性,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研究传播学,从而使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异彩纷呈.②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
随着新闻实践的逐步深化,“新闻”概念逐步让位于“大众传播”概念。
此时大众传播学出现,大众传播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就是传播学。
传播学的基本发展轨迹: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新闻学发展的四个趋势:①从定制分析到定量分析。
②从人文学方法到行为科学方法.③从伟人研究到过程与结构.④从区域性角度到国际性角度。
传播学教程期末考前总复习
![传播学教程期末考前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84685e11a76e58fafab0039a.png)
传播学教程期末考前总复习一.名词解释。
(1)李普曼“拟态环境”:“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并不是显示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2)把关人:守门人是指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
(3)抽样:指从研究对象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代表性样本、并以这部分样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并将结果推广到总体的方法,也就是一种以部分获知整体的方法。
(4)系统抽样:也叫系统间隔法,按照一定的间隔,根据一定顺序如按字母顺序排列的电话簿或市区名录等抽样框中抽取样本的方法。
(5)内容分析法:(6)传播:指人类借助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因此是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7)大众传播:传播机构借助大众传播媒介,面向大众传达一定的观点、立场和态度并对公众施加影响的大规模信息传播活动。
(8)意识形态:优先意义由读者和文本共同产制,读者由此与优势的价值体系保持某种特定关系,这就是意识形态。
(9)受众:是大众传播的传播对象,是对读者、听众与观众三者的统称,也有研究者将之称为“阅听人”。
(10)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
(11)内容分析法: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12)传播流: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13)召唤:媒介或其它文本“召唤”受众,将受众“召唤”进某种意识形态类别中参与意识形态的实践过程,从而使受众忘记自身原来所属的社会阶层、误认了自身。
(14)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成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二.知识点整理。
1.如何培养媒介素养?(1)接触各种不同媒介,了解各种媒介传播的内容,并对此作出明智的分析。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a8a135c0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e1.png)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题型:1.名词解释5*4=20′(第六、十一、十二章、库利、选择性原理、第八章麦克卢汉)2.简答题4*8=32′(都是最后一堂课讲到的重点关注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涵化理论米德、麦克卢汉、库利的研究风格和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大众传媒的赋予功能3.案例分析题2*14=28′(1.用框架理论分析案例2.至少用三个维度解释一个传播事件)4.论述题1*20=20′重点章节:14章其他:把关人传播流容器人第九章媒介规范理论考一个自由主义理论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中非语言传播的某一个概念(姿态)传播学研究的五个要素:①一种观点一种态度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代表方法②两个流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③三个行为(行为科学理论信息科学理论控制理论)④四大奠基人⑤五个阶段一、名词解释1.第六章:群体群体传播群体意识群体感情集合行为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流言和谣言组织组织传播2.第十一章:传播效果子弹论(皮下注射论)传播流有限效果论诉诸理性诉诸感情警钟效果意见领袖3.第十二章:议程设置功能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框架媒介框架新闻框架知沟数字鸿沟媒介素养第三人效果4.库利:“初级群体”镜中我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人的延伸冷媒介与热媒介电视人和容器人(P118)二、简答题1.经验学派/批判学派2.涵化理论3.米德4.麦克卢汉5.库利6.使用与满足理论7.大众传媒的赋予功能背诵内容1.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2.群体传播: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3.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4.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5.群体暗示:群体暗示是社会影响的主要形式。
个人或群体通过语言、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使群体成员在无批判、不自觉的情况下盲目接受某一意见、观点并产生与之相符的行为。
6.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67c0223ff242336c1fb95e31.png)
《传播学教程》复习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一、名词解释。
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题。
1、传播的基本特点?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答:(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Chapter Two: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名解1、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二、简答1、信息社会的经济结构特点?答:信息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到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期末考试复习重点题型:单项选择:10个,20分判断题:5个,10分名词解释:5个,20分简答题:6个,30分论述题:1个,20分考试内容:•传播学形成的时期,国家(单选,判断):答:传播学形成于20C初・40N的美国。
诞生于美国的原因:(1 )传播事业最发达——社会条件(2)德国纳粹党执政后,大批欧洲学者逃亡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
传播学诞生的条件:(1 )主观——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相关的社会科学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基础。
在此背景下传播现象的全面把握和科学认识,终于成为可能。
(2 )客观——传播的作用和影响凸显,特别是传播活动的相对独立化、职业化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终于唤起了全社会对传播现象的高度重视。
☆2.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一个集大成者及其贡献(单选、判断、简答):答:四大奠基人:(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a. 主要内容:传者- 讯息-媒介- 受者-效果控制分析内容分析一媒介分析-受者分析T效果分析b. 贡献:①提出了传播学的5W模式:谁(who X说什么(what \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 channel \对谁说(to whom X产生了什么效果(with whateffect)②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③提岀了社会传播的三个功能:监测环境的功能、协调社会的功能、传承社会遗产的功能(2)卢因美籍德国人,社会心理学家:贡献:①首创了“场论与“群体动物论”(个人受群体影响)②提岀了“把关人”的概念(3 )拉扎斯菲尔德——美籍奥地利人,社会学家:a. 1940年“伊里调查”假说(与卡兹一起进行,《人民的选择》):①政治既有倾向与选择性接触机制(既定的政治自由倾向决定选择性接触媒体)②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二级传播”)b质献:提出了“二级传播理论”,破除“魔弹论”②倡导并确立了“实地调查法”(4)霍夫兰——美国实验心理学家:a. 主要内容:《大众传播实验X 1949 H船舶与说服》(1953 ), 学术主要关心在于揭示传播效果形成的诸条件,如信源的条件、传播方法和技巧的条件以及受传者本身的属性条件等,并为此进行了大量实验。
b. 贡献:①形成了传播学的“耶鲁学派”②将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传播学领域③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定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④创立“控制实验法”学科开创者、集大成者——施拉姆:a质献:①将他人的贡献集中起来,进行整理,使之完善化、系统化,最终使传播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②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的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
b. 具体事迹:①建立了四个专门的传播学研究机构②编辑、岀版了近30部著述:《大众传播学)(1949 X《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1954 )③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如:电视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国际传播中的信息流通、传播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等。
④曾经于20C 70N末和80N初数次访华,是最早向中国介绍传播学的外国学者之一。
☆3.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单选、判断、名词解释、简答):答:(1 )经验学派:a.基本概念:经验学派,在广义上指的是主要以经验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它与主要以思辨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相区别。
在传播学中,经验学派尤其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
从后者而言,它既是一个方法论的概念,又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
b. 基本特点:①功能取向的学术立场:不同传媒的受众的某种共同认同的东西,以便更充分地利用这种资源,达到最大限度的政治控制或最大限度的市场开发的目的。
②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主张从外部环境的变量出发来揭示事实和行为,科学、可验证。
c. 意义:①经验性研究方法强调切实可靠的经验材料或客观数据来揭示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原因和客观规律。
从这个意义上说,经验性研究方法也是社会科学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
②经验学派出发点和着眼点都是紧扣具体的传播实践,有意探索如何通过传播来控制人的行为,这些研究对于管理层来说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d. 局限性:①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无限复杂,而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是有限的,尤其是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的人的理性和精神活动,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能单纯地用经验材料就能够加以说明。
②在目前的情况下,经验性研究所依赖的程序或技术主要是问卷调查或控制实验。
就前者而言,仅仅具有“概率论意义上的科学性”,并不具备自然科学的精确和严谨;就后者而言,虽然一部分变量或条件在实验环境中得到操作、分析和处理,但在有限的实验控制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往往说明不了丰富多彩和复杂的社会现实。
③经验性研究所依赖的主要是个人或小群体层面上的经验材料,在研究现实的社会微观现象方面具有一定的效用,但在考察社会的历史过程以及宏观社会结构方面缺乏有效的手段。
④尽管经验性方法论者主张“纯客观”的态度来研究社会现象,但这一点在现实当中很难做到。
每一个学者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社会价值和意识形态,这使得他们的学术立场或多或少都具有特定的倾向性,所谓用“纯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考察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
(2 )批判学派:a. 基本概念: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他们从一开始就对美国传播学的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态度抱有强烈的批判态度,具有思辩性。
b. 特点:①对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传播结构持否定和批判态度,并把他们作为变革的对象。
②在研究方法上,以辩证分析法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但并不一概地排斥经验调查和量化研究。
③在理论研究上,更多地将传播理论与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考查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
☆4.传播、信息、符号的定义(名词解释):答:(1 )传播: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基本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看作是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确知的讯息或关于事物的确定状态。
(3) 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符号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述关系中产生,可以在形式上独立存在,但和指称的对象事物和意义密不可分,人们以符号为介质从事信息传播,这种交流互动只有通过传授双方的对符号意义的解释才能获得。
符号又可理解为能指,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
☆5.传播模式的几种类型——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马莱茨克模式(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答:(1 )5W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内容: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传播者T 讯息- 媒介- 受传者- 效果(who )(what)(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I with what effect)b.意义:①这个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②后来大众传播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拉斯韦尔模式的思路形成的。
c. 局限性:作为早期的过程模式,这个模式还不完全,这主要表现在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没有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2 )香农•韦弗模式:a.基本内容: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
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岀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源。
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种衰减或失真。
b•重要意义:①香农•韦弗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是对5W 模式的完善和补充。
②香农•韦弗模式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认识,这种作用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越来越明显了,这个模式为以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
③对传播过程当中作了深入分析,看到了发出的信息和收到的信息之间的不一致性,对传播的过程做了更深入的探讨,启发人们去思考传播过程不单纯是一个传播的过程,它和其它过程特别是社会过程联系在一起。
c. 局限性:由于香农■韦弗模式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的环节,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
(3)马莱茨克模式:a. 主要内容:这个模式揭示出了这些环节所受到的社会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的影响和制约。
①从“传者”来看,它受到了传者的自我形象、传者的个性结构、传者的工作环境、传者的社会环境和媒介内容的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②从“传者”和“讯息”之间来看,有讯息的压力、内容选择等。
③从“媒介”来看,它和“受者”之间的关系,有内容选择、媒介的压力、感受和效果等。
④从“受者”来看,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自我形象、个性结构、受众群体中的受者和受者的社会环境。
C=传播者 讯息 R=接收者b. 重要意义:马莱茨克的系统模式表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何一个传播过程即便是单一过程的结果,都不能 简单地下结论,而必须对涉及该活动或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的、系 统的分析。
☆6.非语言符号的作用、传播过程的意义(简答):答:(1 )非语言符号的作用:a. 补充或强调作用:它往往与语言同时使用。
b. 替代作用:他也常常单独使用。
在很多时候,可以不需要语言,甚至不适 合使用语言。
c. 矛盾作用:有时,非语言符号的意思,会与语言符号不一致,从而透露出 传者的真实想法。
(2)传播过程的意义:a. 传播者的意义:在传播行为中,传播者通过符号来传达他所要表达的意义, 亦从事符号化操作。
然而,传播者的意义并不总是能够得到正确的传达,作为符 号化过程的结果而形成的符号系统(文本)未必能完全代表传播者的本意。
传播者的自我印象来自接收者的自发反馈 接收者的 自我印象 传播者的人格结构传播者的人员群体传播者的社会环境 传播者的组织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接收者的 人格结构 来自媒介的压力或制约二寸媒介的印沧 接收者所处 的受众群体 来自公众的压力或制约 传播者对受众的印象 受众对传播者的印象 接收者的 社会环境 内容的效果' 或体验 来自媒介的“ 压力或制约/ 土内容的选择与加工 c ) 1自讯息的制约b. 受传者的意义:对同一个或同一组符号构成的文本,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同一时代的不同个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或解释,这说明符号本身的意义与受传者接收到的意义同样也未必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