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重点难点总结整理

合集下载

传播学教程 重点整理

传播学教程 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重点整理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传播学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社会科学。

2、传播学“泛化”问题(1)传播学学科影响力的扩大: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进程中,传播学为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

(2)问题:传播学的相对独立性是什么?它的核心理论体系是什么?传播学应该回归它的学术原点,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进行重新探讨和确认。

3、传播技术革命;社会信息化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的基本概念2、传播——communication3、19世纪末,“传播”一词成为日常用语。

传播一词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消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4、1909年,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库利在《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一章,并下定义: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注意“铁路”)(此定义强调了传播的社会关系性)5、1911年,美国学者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思想的法则》中设了一个题为《传播》的断章:“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icon)。

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

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6、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出现融合。

7、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自我观点:这个并未体现符号学或语义学啊!!!)8、信息科学因提出“信息”的概念而对传播学做出了重大贡献(贡献一;贡献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

传播学重点内容总结

传播学重点内容总结

第一章传播的基本概念一、传播的定义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传播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社会组织》1909年传播的唯一手段是像(icon)的集合。

(符号)——美国学者皮尔士《思想的法则》1911年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传播学家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从信息的角度来看: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

——传播学家阿耶尔〈什么是传播〉传播就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

——徐耀魁1990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

——李彬1993总结: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话语-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玫瑰花与爱情)5、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一个系统。

(新闻)三、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不但要分析传播过程,还要分析传播环境。

四、传播顺利进行的条件:传播之所以能顺利进行,在与传授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共通的意义空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文化可能由于宗教类别、种族、群体、政治立场、社会阶级、性别、种族主义、年龄代沟等之不同,而产生差异。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其实是一步媒介演进史。

二、人类传播发展进程:口语传播时代(300万年前)、文字传播时代(1500BC)、活字印刷传播时代(1450年)、电子传播时代三、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林雄二郎《信息化社会》费德里曼《世界是平的》将人类社会形态划分为:全球化1.0社会、全球化2.0社会、全球化3.0社会贝尔《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从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出发来分析,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区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大阶段。

传播学知识要点、学习方法

传播学知识要点、学习方法

传播学概论知识要点1. 魔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P2402. 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P2623. 媒介——将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称为“媒介”,媒介包括个人与个人进行信息交流的中介物(如电影)和用于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定期传播的工具(如报纸)前者称为普通媒介,后者是大众传播媒介。

P1774. 把关——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

P1205. 两级传播——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境,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P2436. 反馈——(所谓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这里借用过来)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P2477. 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墨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P548. 社会关系论——着重分析受众成负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

P2109. 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P19410. 潜网——任何处于稳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

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P129-13011. 受众——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

P20312. 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地描述的研究方法。

P8313. 自信心假说——自信心的强弱和可说服性的高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即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自信心越弱,可说服性越高。

传播学几个重点部分笔记

传播学几个重点部分笔记

一、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一)直线模式(1)拉斯韦尔“5W”模式●优点:①第一次明确表述传播活动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为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征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②大众传播学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是沿这条思路形成的,对形成传播学理论基础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缺点:单向直线模式,没有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传播活动双向性和互动性性质。

(2)香农—韦弗数学模式●优点:①导入了噪音的概念,为传播过程研究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②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

●缺点: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

直线传播的缺陷:①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

②缺乏反馈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双向互动的性质。

(二)循环模式(1)施拉姆循环模式(奥斯古德)●优点:①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做传播主体。

②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接受处于相互作用中。

③模式的重点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传播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释、编,并相互交替着。

●缺点:①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

②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2)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优点:①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

传播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和受众,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个人又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

②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传播过程相互联结性和交织性,已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三)互动模式(1)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优点:①从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克服了单向直线的缺点,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

传播学-复习要点-

传播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传播(chuánbō)与传播学第1节传播的含义(重点(zhòngdiǎn):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一、传播的特性(tèxìng)与本质传播学,研究(yánjiū)“传播(chuánbō)”的学问。

特性:1.形态多样性 2.时空遍布性 3.行为伴随性 4.极端重要性(本质)二、传播与communication相同:两者均含“传达”、“传染”之义相异:后者含“运输”及“交流”之意,而前者不含。

传播学最基本概念的传播:精神内容的传布。

三、传播的定义——所谓“传播”,即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2.“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3.“符号(信息)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四、“信息”视野中的“传播”信息:什么都是信息。

即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信息(本质):与物质和能量并列,从而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传播=信息的运动;信息=传播的材料A.与“信息”形影相随的“传播”,同样遍布整个自然界B.“传播”同样可分为“物理传播”、“生物传播”和“人类传播”C.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这种广义的“传播”,而只是其中一部分,即“人类传播”。

D.“传播”的定义应作两个层面的理解:广义——系统传授信息的行为;狭义——人传授信息的行为(即人类传播)。

第2节传播的类型(重点:每类传播的特点)一、两种分类方法①二分法: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②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二、自我传播三、人际传播四、组织传播五、大众传播六、各类传播的特点各类“社会(shèhuì)传播”的特点(tèdiǎn)之比较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手段(媒介)人自身+机械化、电子化媒介人自身+机械化、电子化媒介机械化、电子化媒介规模少数人特定、较多数人不特定、多数人空间小中大周期不规则较规则规则角色随时交替有所限定固定(网络正在引起变化)反馈灵活有点困难十分困难(网络正在引起变化)信息(表达)不规范较规范规范第3节传播学的诞生和发展(fāzhǎn)(重点:施拉姆)一、传播(chuánbō)研究的起源二、传播学诞生(dànshēng)的条件美国的媒介背景和学科背景三、传播学的形成1.新闻学可视作传播学的前身2.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是由众多相关学科奠定的四、奠基人的生平和贡献1.H·拉斯韦尔(1902-1977)美国政治学家。

传播学重点

传播学重点

传播学重点第一篇:传播学重点1,名词解释: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施拉姆传播环境监测功能符号丹斯模式五W模式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言语交际的礼貌原则组织传播公共关系大众传播麦克卢汉梅罗维兹把关人受众选择性因素传媒接近权个人差异论社会类型论社会关系论子弹理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第三者效果两级传播理论意见领袖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知沟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理论上限效果假说大众传播体制信息主权文化帝国主义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 2,简述或问答题:1、简要论述传播学五大奠基人的主要贡献。

2、传播的类型包括哪些?举例介绍。

3、什么是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包括哪些类型?举例介绍。

4、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含的要素有哪些?特点是什么?5、简述人类传播过程模式。

6、言语交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7、简述组织传播的功能和形式。

8、简述大众传播的特点和主要信息结构。

9、简述大众传播者的权利内容。

10、大众传播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是什么?受众反馈有什么特点?1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2、简述垄断资本控制传播事业的方式。

13、简述受众对媒介活动社会监督的手段。

14、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原则有哪些?15、社会责任理论的原理原则是什么?16、民主参与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7、我国目前的传播制度及其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8、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9、麦克卢汉的理论的主要内容简述。

20、简述大众传媒的公益性的依据。

21、大众传播社会效果包括哪几个层次?有哪几种类型?22、霍夫兰的说服策略的主要内容简述。

23、造成“知识沟”扩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4、商业经济传播体制的特点是什么?25、政治宣传型传播体制的特点是什么?26、公共传播型体制的特点是什么?27、什么是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的特点是什么?28、《多种声音一个世界》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9、简述内容分析法的特点和程序。

「传播学复习要点及详细内容」

「传播学复习要点及详细内容」

第一章1、传播的概念: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信息活动;(2)社会信息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社会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拥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4、社会传播的五个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系统的概念:由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6、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⑴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⑵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⑶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⑷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第二章1、动物传播的局限性:(1)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而非后天的系统学习;(2)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一句话,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的因素。

】2、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能动性和创造性。

3、人类依靠什么手段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体外化和社会化的信息系统4、人类传播四个发展阶段:⑴口语传播时代;⑵文字传播时代;⑶印刷传播时代;⑷电子传播时代5、人类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及其意义:文字;⑴文字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⑵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⑶把信息传到遥远的地方;⑷是人类文化的传承有了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6、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信息7、哈特对传播媒介的分类:⑴出示的媒介系统;⑵再现的媒介系统;⑶机器媒介系统。

8、“全国信息高速公路”设想是1993年美国提出的,并在1995年提出“全球信息高速公路”设想。

第三章1、信息、符号、意三者之间的关系: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传播学概论总结归纳

传播学概论总结归纳

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1.1946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二、问答: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答: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答: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

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

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1.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2.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导论:认识世界的一个新视角一、认识传播中的世界(一)传播:人类社会重要现象▪人群体社会▪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传播与行动:知己知彼(二)大众传播与日常生活的零距离▪周边信息▪交往、就业▪大众传播手段(三)信息传播与日常生活▪人生重要事:吃喝拉撒睡工作玩乐▪吃:吃什么?去哪吃?怎么吃?▪喝:喝什么?▪穿:审美与实用,流行与时尚▪住:住在何处?方式?▪拉撒:约束自觉性▪看、听、说、读、写(四)传播塑造口味▪品牌的意义▪培养与控制二、传媒时代▪信息的重要性▪信息媒介的发展▪城市生活及信息来源渠道的相对垄断▪教育与大众传播三、传播与文化▪民族特性的塑造➢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社会化与民族化▪习俗与观念➢传承➢变迁➢断裂四、传播方式变迁▪传统社会社会传播➢社会结构➢传播方式➢人际传播的重要地位➢传播的功能、有效性➢谣言、江湖、社会稳定、动荡、战乱➢制度化传播▪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力量➢媒介在社会中的地位➢格式化媒介与信息➢选择性信息对于人们的重要性➢认识世界的窗口▪传媒对于世界的建构▪建构对于人们思维的影响▪媒体真实与实际真实▪影视媒体对生活建构的影响力▪消费观、恋爱观、婚姻理解▪电视直播:自觉的幻觉▪传媒新闻关注:非常态现象▪新闻策划五、新媒介出现的意义▪网络▪手机▪信息传播的方式变迁▪参与性六、作为一门课程:学习传播学的价值(一)传播学的实用价值▪1、引导性问题➢当你已经身处传播无处不在的世界时,为什么还要学习传播?➢传播是什么?➢传播活动在什么样的范围内进行?➢传播领域内有哪些共同的主题?➢传播的内涵分布于哪些层次?➢哪些职业向拥有坚实的传播学背景的人敞开大门?▪2、例子➢一位朋友带着问题来找你,你想让他明白你是支持他的。

➢你被邀请参加面试,而面谈过程中的沟通是否有效,将决定你是否能够获得这份梦寐以求的工作➢学期结束时,你的恋人将要毕业,并且到离这里有1000英里的城市去工作,你在考虑如何跨越地域距离而保持联络。

➢你所有主修的一门课程是口语研究报告,因此你的成绩取决于你的公共演讲能力。

➢诸如此类的场景说明了传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与你所学的其他科目不同,传播学几乎对你生活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影响。

➢当我们在思考某个问题时、激励自己迎接挑战时、说服自己采取或放弃某一行动时,这些都是与自己所进行的交流。

➢我们通过与别人的交流,来建立或巩固人际关系、完成工作或开展事业、参与社会或市民活动。

➢生活中任何一方面都离不开传播。

➢尽管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传播,但是我们却不能总是做到有效地沟通、交流。

➢不充分或不恰当的传播知识和技能将是人们实现个人生活目标、职业目标和社会目标的绊脚石。

➢而另一方面,善于沟通的人在实现其目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这意味着学习传播学、学会如何沟通时开启高效生活的钥匙。

(二)为什么学习传播?▪虽然你现在已经很会交流了,但通过学习传播和实践传播技能,你将表现得更出色。

▪传播学理论和原理帮助我们理解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帮助我们实现个人的影响▪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三)传播学对于个人的价值▪米德:人类在谈话中塑造人性。

➢我们的个人特征是在我们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

➢我们首先通过他人的眼睛看自己,因此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就是构成我们的自我意识的重要基础。

➢之后,我们和老师、朋友、情人、同事发生互动,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我们的看法。

这样我们就从他人的传播过程中看到了所折射出的自己。

➢个人的身份认同与传播之间的深远的联系在被剥夺了与人交往机会的孩童身上表现得非常显著。

➢与他人的沟通不仅对我们的自我意识有影响,而且对我们的身体和情绪健康有直接的作用。

(四)在人际关系中的价值▪1、传播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

➢我们通过展示个人特征、在倾听中了解他人、共同解决问题、一起回忆过去并且展望未来,来建立与他人的联系。

➢婚姻顾问一直以来都在强调沟通对于健康、持久的婚姻关系的重要性。

他们指出,一些婚姻失败并不主要是由麻烦和问题引起的,甚至冲突都不是首要的原因。

➢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包含着挑战和矛盾。

➢持久的人际关系与分崩离析的关系之间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存在有效的沟通。

▪2、沟通交流比解决问题或者发现问题有更深远的意义➢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日常谈话和不凭借语言的互动都是人际关系中的精华。

➢情侣和亲人之间近似“陈词滥调”的唠叨将他们的生活一点点地编制在一起。

日常互动中充斥着大量不引人注意的亲你的小动作,而少有那些大举动,诸如爱的宣言或者重大的决定性的时刻。

➢在平淡的家常闲聊中,人们谈论着共同的熟人或者讨论时装、家居,以及其他俗人俗事,而伴侣也在其中把握彼此关系的脉动,并使之持续发展(五)在职场中的价值▪传播技能影响着职场上的成功➢在诸如教学、商业、法律以及咨询业里,交谈和倾听是首要的能力。

▪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在职业生涯中,不善于沟通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的。

➢无论你的职业目标是什么,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将增加你在职场的成功的机会。

(六)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传播技巧对我们的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很重要。

▪为了保持社会的效率,民主社会的公民应该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评价别人的观点。

七、传播学研究视角与流派▪研究主要切入点▪文本、机构与受众▪议题设置▪权力视角▪意识形态▪理论与学派(一)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传播科学学科?➢传播过程➢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载体➢传播对象➢传播方法➢传播环境(二)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方法论▪分支研究方法➢社会学方法➢语言学方法➢横向方法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具体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普查与抽样,定量研究➢内容分析法:定性研究➢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三)研究视角▪主要切入点➢当代大众传媒与社会➢文本、机构、受众▪关注三“Xs”➢文本(texts)➢机构(production contexts)➢受众(reception contexts)▪文本研究(texts)➢媒介内容,如何组织、如何形成、如何表达意义、如何传达给受众▪媒介怎样传播▪解读媒介中的形象▪意识形态▪形象塑造▪机构(production contexts)➢批判视角:代言人➢公共媒体➢媒体机构性质▪受众(reception contexts)➢效果研究➢受众意识➢公众参与➢边缘群体八、传播领域的工作机会▪1、科学研究▪2、教育▪3、供职于咨询、谈判与营销行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接受过传播学高级教育的人在医学院或者商学院工作,或者作为沟通经理供职于公司。

好大夫不仅要是医学方面的专家,而且应该善于细致入微地倾听病人的述说、知道如何解释复杂的问题或是产品,还要知道如何安慰或鼓励他人。

商务人士的情况也类似,优秀的商务人士不仅需要懂得商业,而且应该通晓如何把业务解释给他人,如何成功地展示个人、公司或产品。

▪4、传媒生产、批评和分析➢在传媒产业里大量的岗位都需要拥有良好的沟通技巧。

新闻记者、播音员,剧本作者和导演。

▪5、培训与咨询➢顾问老板们希望训练员工掌握有效的小组传播技巧、面谈技能以及小组和团队工作能力。

拥有传播学背景的人通常加入这类部门,然后与公司共同设计、完成培训课程或者工作坊,以增强员工的沟通能力。

➢传播领域的专业人士可以加入或是组建咨询公司,为公司或政府部门提供专门的传播培训。

▪6、人际关系与管理➢深入理解传播、掌握人际传播技巧的人将在诸如公共关系、人事管理、投诉管理、谈判、客户关系、战略发展和募集资金等领域里有更好的职业前景。

➢传播学教育背景也可能为人们打开走入管理层的大门。

对于管理人员来说最重要的资格不是技术技能,而是与他人高效地互动和沟通的能力。

优秀的经理人在倾听、表达自己的观点、达成一致、创造合作的工作氛围,以及在对待他人时把握任务与个人利害关系之间的平衡等方面,显得驾轻就熟。

第二讲:传播学基础一、定义传播(一)传播的涵义▪1、传播概念的演变➢传播:传:纵横地传播播:广泛地传播➢Communication传递、交流、通信、传达、交往、沟通、传染▪2、已有的代表性传播定义➢共享说亚历山大·戈德:使原为一个人或数人所有的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影响说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传播是一个系统(信源),通过操纵可选择的符号去影响另一个系统(信宿)➢反应说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互动说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过程说传播可视为一个过程,是一系列的活动及运行永远向着一个特定的目标在行动。

传播是一个恒动的过程,用以运送意义,传递社会价值,并分享经验▪传播:➢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其中人们凭借或者通过符号相作用,从而产生意义或理解内涵。

(农民工杀鸡拜神为讨薪)(二)理解传播的涵义▪1、传播是一个过程➢它意味着它是正在进行中,而且一直运动着,在不断向前发展中持续地变化着。

➢因此,我们无法把传播固在任何一个时间里。

▪2、传播也是一个系统➢这意味着它发生在一个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中。

▪例如,在家庭中的传播,每位家庭成员都是系统中的一部分。

➢此外,物理环境和不同时段都是系统中的元素,也对互动产生影响。

▪在正式的起居室里与在海滩上,人们用完全不同的方式相互接触;同样,我们在一天中总有些时候要比另一些时候更机警些。

▪3、不同的传播方式也会影响到人们之间的交往➢传播也会为一个系统的历史所影响。

➢如果一个家庭具有细心倾听和建设性地解决问题的优良传统,那么当他们说“这里有些事情我们应该谈谈”时,大多不会引起防御性反应。

相反,如果一个家庭有一些恶性冲突的记录,那么同样的话肯定会引起强烈的反抗。

▪4、为了理解传播的含义,我们必须考虑它发生时所处的情境。

▪5、符号➢我们对于传播的定义也强调了符号,它们是抽象的、任意的,并且不是十分明确地指代其他事物。

➢符号包括所有的语言,以及很多非语言行为。

▪6、意义➢最后,我们定义聚焦在意义上,这是传播的中心。

意义是我们赋予各种现象的重要性。

▪我们通过与别人产生共鸣,来理清自己的想法;▪我们通过与他人的交谈,来领会事情的含义;▪我们通过倾听别人的谈话,来开阔自己的眼界;▪我们通过为感觉分类、贴标签,来“还原”事实真相。

我们积极地通过运用符号来建构意义。

二、传播的两个层面▪在传播中有两个层面➢意义的内容层面,是字面上的消息;➢意义的关系层面,则反映了交流者之间的关系。

三、传播的范围与分类▪1、内向传播➢又叫人际内传播,自我传播➢是我们与自己进行的交流,或自言自语,或促使自己做某件特殊的事情或是决心不做。

➢是人们头脑里“主我”(I)“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这种经常发生在我们脑海里的内在的自己同自己的精神对话,包括自言自语、自我推敲、自我反省、自我克制、沉思默想、内心矛盾等▪2、人际传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的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互动过程,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维持和发展的润滑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