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和主要途径修订稿
民生政策的意义
民生政策的意义引言民生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旨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政策措施。
民生政策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层面上,还在于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本文将探讨民生政策的意义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1.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民生政策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的物质生活和质量。
通过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政策帮助人民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
一方面,这将减轻人们的经济负担,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也将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缩小社会不平等的差距。
通过提供平等的基本服务,民生政策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公平的童年、教育、健康和福祉,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幸福指数。
2. 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民生政策的实施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通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缓解社会矛盾和压力。
在安居乐业的环境中,人们更容易满足基本需求,享受生活,减少社会不满与抱怨。
民生政策的执行还能够防止社会问题的恶化,如社会动荡、犯罪率上升等,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和睦。
3.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民生政策的意义还体现在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上。
通过在教育、技能培训等领域投资,民生政策使人民可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培训机会。
这将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产业升级与创新,直接促进经济的增长。
此外,民生政策还能够刺激内需,提高消费能力,推动消费升级,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民生政策通过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进而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 增强国家形象与凝聚力民生政策的执行将有助于增强国家形象和民族凝聚力。
当人民对自己的生活满意时,他们更容易对国家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民生政策实施的成功将向人民传递出政府关心人民、关爱民生的信息,提升政府的形象。
这将增强人民对政府的信任,促进社会凝聚力的提升,推动国家的发展。
结论民生政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及今后努力方向
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及今后努力方向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
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这一重要精神。
一、深刻认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要求大大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每一步都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作出统一部署。
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党在改善民生问题做作的举措:
增加财政补助规模,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 收入者收入,减轻困难群众在教育。医药, 住房等 方面的负担。 1.2013年,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统一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简称居民 医保) 2.减免学杂费 3.财政补贴 4. 10亿中央财政补贴为农业保险启 动"政策引擎"
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
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 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 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 有用之才。以下关于几点教育的问题是党一直以来所重视的: 一、关于义务教育问题 要把义务教育办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要重视教育资源的公平,但不 能把学校办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学校还是要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 格。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 ; 要加大对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子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义务教育问题, 把有限的国家财力多用在最困难的孩子们身上。还要研究如何办好高中阶 段教育的问题。
自2013年2月1日起. 按照现行增值税政策,纳税人取 得的中央财政补贴,不属于增值税应税收入,不征收 增值税。
10亿中央财政补贴为农业保险启动"政 策引擎"
2007年中央财政将拿出10亿元,在吉林、内蒙古、新疆、江苏、 四川、湖南等六个省区,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消息一出, 多方击掌叫好。 2004年起,中国保监会在江苏、新疆等省区,以 地方财政提供保费补贴等形式,开展保险试点。三年来,不少试点成功 走出了保险公司、农户、龙头企业、政府共赢的路子,但财政支持的 “瓶颈”问题也凸现——在富裕地区,省、市、县三级财政补贴保费, 农民愿意参保;但在经济欠发达省份,财政支持乏力,保险公司不敢孤 军奋战,农业保险仍在撂荒。 借鉴国际经验,中国农业保险亟待中央 财政伸出援手。此次财政部斥资10亿元支持农业保险,为中国农业保 险的发展启动了政策引擎
浅谈当前社会改善民生的重要性
浅谈当前社会改善民生的重要性摘要:当前,我国民生事业发展取得了空前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切实以科学发展现为指导实现解决民生问题的观念变革。
本文分析了新时期改善民生为重点的重要性,旨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关键词:社会建设改善民生重要性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社会建设是“五位一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点部分,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新世纪中国民生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
一、解决民生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但是,新时期面临着社会发展转型的瓶颈期,民生问题凸显。
正如2011年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阐述的那样:“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主要是: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物价上涨压力加大,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过高;违法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严重。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以妥善解决,将成为经济继续发展的阻碍,影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全局。
建设社会主义民生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克服以往忽视社会建设的教训,坚持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民生问题解决作为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民生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
在现代民主政治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任何政党的执政合法性、稳定性都与民生事业的解决程度具有最紧密的关系。
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的合法性、稳定性,关系到民主政治的进步、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关系到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健全等。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社会建设是人民最为关心的问题。
所以,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同时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的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社会和谐社会。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必不可少的保障,也是为能使我国更加富强的更加和谐的必要条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
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体现了我国广大人民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影响了我国社会建设的质量。
首先是,城乡区域两极分化逐渐严重,贫富差距大,收入分配不均匀,城乡差距的加大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在社会建设中,改善民生问题,实现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就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加快对城乡地区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达到优化资源配置,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同时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发展城乡地区的生产力,从而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以缩小城乡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其次是,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尤其是物价上涨和住房问题得不到解决。
伴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与人民的收入不相当,人民的生活质量的不到提高。
面对这一问题,必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抑制物价的过快上涨。
同时必须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广大人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在城乡区域,看病贵,是最普遍的现象,却一直以来得不到解决,社会建设加大对医疗的投入,同时加大对社会保障投入比例的增加,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是符合广大人名最迫切的愿望有利于提高人名的生活质量,从而有利于社会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促使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最重要的是要在社会建设中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的重要位置。
谈谈对实现中华民生的伟大改善的认识
谈谈对实现中华民生的伟大改善的认识
引言
实现中华民生的伟大改善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这一目标旨在确保国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人民的权益得到保障,为全体人民创造更加富裕和美好的生活。
改善经济水平
改善中华民生的核心是提高经济水平。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战略,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以加快推动经济发展并增加国民收入。
此外,通过减税降费、扩大消费、加大投资等措施,提高了全民经济参与度,促进了贫困地区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的脱贫攻坚。
优化社会福利体系
实现中华民生的改善还需要优化社会福利体系。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投入,不断完善社保制
度,建设更加全面、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国家还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确保人民享有公平、高质量的医疗资源。
保障人民权益
实现中华民生的伟大改善还需要保障人民权益。
中国政府致力于打造法治国家,加强司法保障,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加强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推进可持续发展
实现中华民生的伟大改善也需要推进可持续发展。
中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大力推进绿色发展。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监管等措施,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结论
实现中华民生的伟大改善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和发展,中华民生将会得到更大的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不断提高,中国将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取得更加可喜的成就。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注重民生改善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注重民生改善正方观点:作为正方辩手,我认为应该注重民生改善。
首先,民生改善是政府的责任所在。
政府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谋利益,而民生改善正是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福祉的关注和关爱。
正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所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民生改善是政府应该优先考虑的问题。
其次,民生改善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社会才能更加稳定,经济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正如美国总统肯尼迪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在于其武力,而在于其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祉。
”只有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经济才能更加繁荣。
最后,民生改善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社会进步程度,往往可以从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祉来体现。
只有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国家才能不断发展。
正如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说,“人民的福祉是国家的根本,没有人民的幸福,就没有国家的繁荣。
”。
综上所述,民生改善是政府的责任所在,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民生改善。
反方观点:作为反方辩手,我认为不应该过分注重民生改善。
首先,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
只有经济得到发展,才能为民生改善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
正如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所说,“发展是硬道理。
”只有经济得到发展,才能为民生改善创造更好的条件。
其次,过分注重民生改善会影响国家的长远发展。
如果政府过分注重民生改善,可能会导致财政资源过度倾斜,影响国家的长远发展规划。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所说,“财政资源是有限的,需要合理分配。
”政府应该更加注重长远规划和经济发展,而不是过分注重民生改善。
最后,民生改善也需要个人努力和社会参与。
政府无法包办一切,民生改善也需要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所说,“政府不能包办一切,需要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十二五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及路径选择
第8卷第6期红河学院学报V01.8N o.62010年12月Journal of H o n g h e University Aug.2010“十二五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及路径选择杨申宣1’2 (1.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云南蒙自661100;2.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昆明650092)摘要:重视和强调民生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邓小平理论中的“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民生思想的核心命题。
因此进一步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在“十二五”时期有着特殊的意义,同时也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民意基础。
关键词:“十二五“时期;民生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图分类号:D6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128(2010)06—0039—04民生,就是老百姓的生计。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和实质的理论。
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也是构建社(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十二五”时期,就是的体现要做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而民生问题直接反映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改这一切都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
在2010年12月一善民生,“以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为标准”是中个月左右的时问里,社会各界对我国“十二五”规划国共产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党的路线、方的编制积极建言献策的5万多条建议和意见中,民生针、政策必须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把提高人民的物和社会建设受社会关注最高。
【11无论是十七大报告中质文化生活水平当作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
¨】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生问题虽属经济、社会层面的问题,但它会直接影响居”的社会建设目标的勾勒旧J,政府工作报告中“让到政府形象、党的执政之基和社会凝聚力,从而影响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叙述,还是中央经到党的政权巩固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以改善民生拉动经济发展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01
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设施,提高教育质
量。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
02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03
建设更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 保险待遇水平。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对困难群体 给予及时救助。
发展慈善事业
鼓励和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发挥 其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补充作用
。
推进住房保障和改善工程
加强住房保障
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
规范房地产市场
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稳定房价,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推进棚户区改造
04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国内外成功案例介绍
国内成功案例
例子1: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促进经济发展。
例子2:推进农村城市化,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农 民收入水平。
国外成功案例
例子1:美国“新经济”时期,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 ,促进内需增长。
例子2:欧洲国家通过实施“福利国家”政策,保障居民基 本生活需求,稳定社会经济。
促进社会公平
改善民生的同时,缩小了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提高了 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公平和稳定。
推动结构调整
改善民生不仅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消费升级和 产业结构的优化,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未来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互动关系展望
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础
持续的经济发展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和收入来源,为改善民生提供物质保障。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意义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意义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意义近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中央和地方最近相继出台了新政策、新措施,把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这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安定有着重要意义。
所谓民生问题,即有关民众的生计与生活问题。
通俗地说,就是老百姓遇到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等日常生存生活和发展相关的问题。
民生问题的具体内容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具体地说,包括由低到高的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层面,主要指民众基本生计状况的底线,侧重于民众的基本生存问题,具体内容包括:民众的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等等。
第二层面,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发展能力和基础性的基本权力。
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为民众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具体内容包括:充分就业问题,提供基本的职业培训问题,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等。
第三层面,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幅度提升和现代制度的全面确立,等社会解决了民众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问题之后,就应当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生活质量得以提升的福利。
主要包括:民众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状况,社会成员权力的全面保护状况等。
上述三个层面的内容有层层递进的关系,前一层内容的基本实现是后一层内容实施的前提条件。
民生问题为何成为时代主题。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我国的人均GDP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0多美元上升到现在的2000多美元,需要注意的是,这是按照现行汇率换算得出的,而我们国家不是可以自由兑换外汇得国家,所以仅仅从汇率的角度来评估我国的发展是不确切的。
现在无论是世界银行还是联合国,在评估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时候,又增加了一个项目,那就是人均PPP(购买力平价)。
世界银行和联合国一致认为,中国现在实际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了7000美元。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意义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意义十八大报告具体论述了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这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现实问题,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这些令人鼓舞而又实实在在的举措,彰显出执政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以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诉求。
一、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指国民的生活问题。
通常表现为包括衣食住行、上学就业、生活环境、社会治安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种种问题。
民生问题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侧重点有所不同。
改革开放初期,最普遍的民生问题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这些问题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的今天,人民群众对生活改善的新期待中,既有居民收入的增加、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需求的满足和社会安全的保障等迫切要求,也有对喝上干净的饮用水、呼吸上新鲜洁净的空气、享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居住环境和对整个社会和谐幸福等的迫切要求。
一句话,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要提高,生活质量也要提高。
尽管民生问题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涵,但其本质都是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能否得到实现的问题。
其本质不在于自然条件的优劣,而在于我们能否按照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在经济、政治、文化制度方面的要求,有效地实现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并进而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二、改善民生的主要途径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不仅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事关和谐社会建设成败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当前我国的社会建设为什么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读
当前我国的社会建设为什么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读当前我国的社会建设为什么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作为一个拥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而衣食住行又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民生问题势必会成为一个当前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沧海百年,民生不息”,民生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讲,更是一个长期的持续过程。
随着以往旧的矛盾和旧的民生问题的解决,新的矛盾和新的民生问题又摆在我们面前。
所谓社会建设,就我国情况而言,广义的社会建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它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外延是一致的,同广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是一致的。
狭义的社会建设则主要是指同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相关联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具体指的是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的社会事业发展、社会制度和体制机制建设、社会结构建设以及相应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等。
也就是说,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主要包括: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协调利益关系、完善社会管理、调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及这方面的改革和建设。
而当前民生建设的重点则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一医疗问题医疗费用的快速增加,使农村、城市家庭因病致贫的情况非常突出。
“看病难、看病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
1.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
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不仅让社区和农村没有能力承担起基本的医疗功能,而且也让以“高药价、高耗材”为特征的过度医疗愈演愈烈。
目前,全国的医疗资源80%在城市,20%在农村;医疗卫生领域的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基本集中在城市大医院,老百姓得了病在当地得不到有效治疗或不相信当地医疗机构,于是就都往大城市大医院奔,造成“看病难、看病贵”。
2. 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技能目标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
加强社会建设技能,对于实现这一目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探讨如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技能目标。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重要性1.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国家治理的根本目标。
只有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改善,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长远发展的目标。
2.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
党的报告提出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这意味着民生工作成为国家治理的首要任务。
3.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经济发展只有在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加强社会建设技能目标1.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重中之重。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包括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失业保障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
只有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人民群众才能在生病、失业、老年等困难时得到应有的帮助和支持。
2. 加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建设。
教育和医疗是民生工作的核心,加强公共服务的建设,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至关重要。
3. 推进精准扶贫,建设美丽乡村。
扶贫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通过精准扶贫,让贫困群众过上与城市居民相当的生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三、个人观点与理解为了实现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技能目标,我们需要重视民生工作,建设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推进精准扶贫,让每一个人都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四、总结与回顾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国家治理的重中之重。
而加强社会建设技能目标,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精准扶贫,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标。
希望全社会能够共同努力,为实现这一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技能目标的探讨,我们深入理解了这一目标的重要性,以及需要采取的措施。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意义论文_综合论文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意义论文_综合论文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把加快推进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改善民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一个政权,一个政党,其前途命运取决于民心向背。
谋民利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民生问题历来关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民生问题得到重视和改善的程度是衡量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
生活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与文化现象,人类的生活不是简单的动物式生存,而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更重要的是人对自身的生活有需求指向,不仅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而且要满足自身丰富的享受、发展需要。
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视的是人,最关注的是人的生活,并把人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理论的重要基石。
马克思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而且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
这就说明人的“生活”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赖以存在的舞台,又是一切物质生产的最终目的,从而揭示了“生活”的本源性和生活与生产的互动生成关系,进而把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了起来。
中国共产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始终将改善民生贯穿于自己的实践之中。
早在1934年毛泽东就郑重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
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看法和理解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看法和理解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政府履行其职责的重要内容。
只有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首先,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作为一方面具有公益属性的公权力,政府应当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提供公共服务,改善社会资源配置,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只有政府才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民生保障和改善措施,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其次,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才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人才,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人民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和改善,也能够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再次,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
当社会资源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时,社会矛盾就会加剧,不稳定因素就会增加。
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可以有效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只有人民生活幸福安定,社会才能够和谐稳定。
然而,要实现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大投入,加强政策落地和执行力度,确保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
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为改善民生献计出力,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个人也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提高素质,增加竞争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
只有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够构建一个繁荣富强、和谐稳定的社会,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带来更多的幸福和福祉。
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3)
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3)丽,国力为什么那么强盛对此我们有那么多的为什么,我认为造成这一切从根本上源自教育水平的高低问题。
正是因为有良好教育的国民,他们才能在城市、人文、法制、经济等领先于全世界,在西方国家,大多数人都有大学甚至更高的学历。
德国为什么两次大战都战败又奇迹般的恢复,正是有了几千万受过良好教育的国民,知识才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才能更快速地推动社会的发展,优秀的教育才是社会繁荣富强、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石、助推剂。
因此欲改善民生,必须以改革、完善教育为首要任务,真正做到改善民生,建设社会。
二、民生之本——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
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这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力条件。
同时,扩大就业的压力颇大,就业形势严峻将是我国今后较长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因此,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要坚持实施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
目前国内各行业的就业形式都不容乐观,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在两年后同样也得面对当今严峻、复杂的就业问题,对于行业的就业形式,以我现在片面的知识、见解,还不能全面、详细的对此分析,所以我只能对当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浅谈一二。
大学生必须面对此刻严峻的就业形势,现在所谓的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言论,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那么大学生就业究竟面临怎样的难题呢?据网上数据了解,多数人无法一次应聘成功:2.7%的人应聘次数在5次以内;2成的人应聘次数在6—10次。
而且人们在求职的过程中花费很大:2/3以上的人不足500元;将近2成的人花费在500—999元之间。
在求职成功后,据不完全统计:10.8%的人很满意;52%的人比较满意;不满意者仅占3.2%。
另外,求职时间长也是一个因素:20%的人在1个月之内就找到了工作;24.8%的人在1—2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22.9%的人在2—3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人均费时3.13个月,有的甚至成为“校飘族”。
论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
论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第一篇:论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二、论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
(30分)1、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民生是和谐社会之基,科学发展之要。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关系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1)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的核心内容。
坚持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使广大群众真正成为科学发展的主力军,在发展中实现团结和谐、共同富裕,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客观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的主线。
这一切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
因此,只有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的才能真正达到。
(3)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中,有许多涉及经济结构、发展质量、社会效益、节能减排、人均享有、生态环境等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如何改善民生的问题。
(4)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
总之,只有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才能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
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意义有哪些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意义有哪些第一篇: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意义有哪些一、民生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民生问题既是个人及家庭的生计问题,又是直接影响国家发展进步的根本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积极化解和应对各种社会矛盾的重要时期。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是民生为先。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线是民生为根。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是民生为重。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尺度是民生为准。
二、民生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确立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价值导向。
民生为本凝结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它既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党引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导价值观。
第一,坚持民生为本的价值导向,才能把党的执政为民的政治目标落实到实处。
执政为民是共产党执政的最高价值,是我们党在执政活动中形成并推崇的政治信念和奉行的政治目标。
以人为本、民生为本强调把执政为民原则全面地贯彻到各个方面,切实体现一切发展都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二,坚持民生为本的价值导向,才能凝聚民族振兴的合力。
和谐与合力有着必然的联系,和谐才能凝聚合力,合力才能兴邦。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利益多样化局面,既带来整个社会的生机与活力,也带来社会利益关系的分化、矛盾与冲突,影响了“合力”作用的充分发挥。
第三,坚持民生为本的价值导向,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坚持民生为本的价值导向,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如何有利于人的生命健康、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视角寻求和谐发展的路径。
总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
民生为本是以人为本最本质的规定。
民生改善辩论辩题
民生改善辩论辩题
正方观点:
民生改善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对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有着直接影响。
首先,民生改善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如
果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社会矛盾会不断加剧,可能引
发社会动荡和不稳定因素。
其次,民生改善可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和向心力。
只有让人民真正感受到国家的发展成果,才能增强对国
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最后,民生改善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会刺激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形成良性循环。
在此,引用毛泽东的名言,“为人民服务”,说明国家的根本
任务就是为人民谋利益,民生改善是国家责无旁贷的任务。
同时,
可以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为例,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正是民生改善的成果。
反方观点:
民生改善固然重要,但也需要考虑国家整体发展的平衡。
首先,民生改善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如果过分偏重民生改善,可能会影
响国家其他重要领域的投入,如科技创新、国防建设等。
其次,民生改善也需要考虑长期可持续发展。
如果只是短期追求民生改善,可能会忽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问题,对未来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最后,民生改善也需要考虑社会阶层的平衡。
过分追求民生改善可能会导致社会资源的过度集中,加剧社会不公平现象。
在此,引用李光耀的名言,“不要以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正确的”,说明民生改善不能一味追求,需要综合考虑国家整体发展的平衡。
同时,可以举一些国家因过分追求民生改善而导致其他领域出现问题的案例进行论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和主要途径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论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和主要途径姓名:梁颖荣学号:【摘要】民生问题自古以来就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直至今日民生问题也尤为重要。
民生是和谐社会之基,科学发展之本。
所以民生问题解决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稳定、政党的执政地位、人民的权利与义务是否得到充分满足与发挥等问题。
什么是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老百姓的生活问题,通常表现为:衣食住行、上学就业、生活环境、社会治安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种种问题。
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就是要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
a【关键词】民生;意义;解决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这是我们党历史上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改善民生的执政理念,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又体现和蕴含着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科学发展观。
一、民生问题的主要内涵民生问题无论是当前还是将来都有着无限极的意义,它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它是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即生存条件)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即生活质量);它是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
基于此认识和理解民生的内涵是有必要的且是必须的。
今天我们所说的民生问题,不仅是物质生活层面,即当年孙中山概括的衣食住行四要素,还包括了精神生活层面的问题,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这个“文化”,又是涵盖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的“大文化”概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及人民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我们国家的各种民生问题也在不断放大,从物质到精神,从原本意义上的“人民的生计”上升为精神文化等生活层面,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展,民生的涵义日益深远。
立足理论和实际的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认知:(一)民生是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
民生问题以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为主要内容,即国家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人之为人所应该具有的权利和尊严,主要包括社会救济、基础性的和最低程度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
(二)民生是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
人不仅要有尊严地生存下去,还要有能力生存下去。
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考虑每一个社会成员“要有能力和机会活下去”的问题,即一个社会在满足了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社会成员基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问题,从而为民众提供基本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主要内容包括促进充分就业、进行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
(三)民生是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
民生问题从这一意义上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即当一个社会解决了民众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财力的大幅度提升,随着现代制度的全面确立,进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应当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主要包括民众应当享受到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比如未来公立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得到免费的教育;住房公积金应当普及到每一个劳动者;社会成员的权利应当得到全面的保护。
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民生是和谐社会之基,科学发展之要。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关系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1、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生活水平,重点关心弱势群体,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政策举措。
确保困难群体“老有所养,衣食无忧”,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确保人民群众“病有所医”,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问题。
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确保城乡孩子“学有所教”,教育是民生之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2、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客观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的主线。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但是,这一切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
因此,党中央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就是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必然要求,也只有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的才能真正达到。
3、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
解决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均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就不可能和谐。
4、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民为邦本,本固国兴。
党和国家对民生问题一直非常重视,这也是党成长壮大和战胜一切困难的传家之宝。
当前,国家改革与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只有重视民生才能确保社会稳定,才能给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良好环境,而为人民谋福祉恰恰是发展的最终目的。
所以,转型之际必须更加重视民生。
但必须看到,由于国家底子薄、地缘广阔、历史欠账多,事关民生的一系列问题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要走相当长的路,如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就业问题,等等。
让人民体面劳动,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更需要大家齐心协力,这样可以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一个好家底。
5、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要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教育,需要健康,需要安全保障。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遵循“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目标指向,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化解现实中的各种矛盾与利益冲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三、改善民生的主要途径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不仅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事关和谐社会建设成败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应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利益问题入手,努力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1、要解决好生存性民生问题做好民生工作,要把满足群众的生存性需求摆在突出位置,解决好就业、保障、住房、医疗、增收等问题。
(一):是要促进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就业是民生之本。
人民只有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社会才能安定和谐。
“十三五”期间要全面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一方面要通过政策体系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另一方面要实行政府全面促进就业,市场充分配置就业资源,劳动者自主创业,企业和劳动力双向选择的新就业方针,不断创新业态模式,不断提高劳动标准,鼓励推进体面就业,进一步打造和谐劳动关系,努力使人人有活干,人人能创业,人人吃好饭。
适时放开全面二胎政策,一方面可适当减缓老龄化进程,另一方面有利于保证劳动力的可持续稳定增长(二):是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体系。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
社会保障机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
努力使人民群众衣食无忧,养老无难,治病无碍,居住无愁,增加生命的尊严感和生活的安全感。
(三):是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继续推进廉租住房保障、农村危房改造、林区、煤矿棚区等改造工作等适当方式支持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
落实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税收优惠和收费基金减免政策。
(四):是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做到病有所医、医有保障。
(五):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适当增加居民收入。
统筹兼顾区域发展,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开发力度。
1:要解决好安全性民生问题。
完善社会管理是民生之盾。
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和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
2:.要解决好发展性民生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核动力。
要在解决好生存性、安全性民生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教育、文化等发展性民生。
“国以民为先,民以生为先”。
民生连着民心。
只要我们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深怀爱民之情、忧民之心、为民之志,事事想着群众,心里装着群众,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一定能将民生工作做得更好,一定能最大限度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一定能增进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感情,也就一定能凝聚全社会人民的力量,把整个社会建设得更富裕、更文明、更和谐。
改善民生问题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不可能一蹴而就。
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解决民生问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样的民生之事,以往解决也许反应很热烈,而现在来解决也许反应很平淡,甚至还会提出更高的标准。
因而,解决民生问题不能满足于现状,更不能打退堂鼓,应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提高,从低端到高端解决不同时期民生的不同需求。
民生建设是高回报的投入,收回的是人民群众对发展的认可和支持,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保证,是由此而带来的党群、干群关系和谐、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