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事业四十年记探月计划历程大揭秘

合集下载

中国航天事业的历史进程表

中国航天事业的历史进程表

中国航天事业的历史进程表中国航天事业的历史进程表一、探月计划阶段- 2007年: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实现中国首次绕月探测任务。

- 2010年:嫦娥二号发射升空,实现着陆月球并返回地球的双向探测任务。

二、载人航天计划阶段- 1992年:中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计划。

- 1999年:中国首次载人航天,使用“神舟一号”飞船,使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完成载人航天的国家。

-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实现首次载人太空行走。

- 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实现双人飞行。

- 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实现首次舱外活动任务。

- 2012年:神舟九号飞船实现首次自主交会对接任务,并且用于女性宇航员首次飞行任务。

- 2013年:神舟十号飞船实现太空教室任务并成功回收宇航员,中国成为第三个实现空间教育活动的国家。

三、空间实验室阶段- 2011年: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实现中国首次空间实验室任务。

- 2016年: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并与神舟十一号飞船进行成功对接,实现首个短期和长期载人飞行任务。

四、火箭技术和卫星工程发展阶段-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期:针对国内空间通讯、广播、气象等领域需求,中国开始开展卫星工程任务。

- 1990年代:中国开始研发并使用液态火箭发射技术,成功发射轨道卫星。

- 2000年代:中国开始研发并使用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并实现多种类型卫星发射任务。

- 2015年:中国成功搭载空间站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并实现首个货物供给任务。

五、未来计划以及前景展望- 2020年代起:中国将会开展空间站建设任务,进行空间科学,物理和技术实验,为未来深度空间探索和太空旅游事业打下基础。

- 长期目标:中国计划在2045年前将载人登陆火星,并进一步深入开发空间资源和探索深度宇宙。

中国探索月球的发展史

中国探索月球的发展史

中国探索月球的发展史
中国探索月球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当时中国开始了自己的太空探索之旅。

最初的目标是发射人造卫星,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月球探测计划。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这也是亚洲国家首次实现该项技术。

此后,中国开始了长期的太空探索计划,不断完善技术水平和研发实力。

199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启动月球探测计划。

1999年,中国首次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探测器,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成功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2003年,中国又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完成了中国航天员在太空中停留的目标。

这也为后续的月球探测计划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持。

201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三号”探测器,实现了月球巡视、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等多项科学目标。

此后,中国继续深入推进月球探测计划,相继推出“嫦娥四号”和“嫦娥五号”任务,成功完成了月球背面着陆和月球样品采集等关键目标。

至此,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探测月球最成功的国家之一,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未来,中国将继续探索月球、深入研发技术,为人类太空探索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 1 -。

中国探月过程的发展史资料

中国探月过程的发展史资料

中国探月过程的发展史资料中国探月过程的发展史资料自从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以来,探索月球的热情就一直存在。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也一直在努力探索太空。

本文将介绍中国探月过程的发展史资料。

2003年,中国开始了自己的月球探测计划。

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成为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

嫦娥一号的主要任务是对月球表面进行测绘和拍摄,为后续的探测任务提供数据支持。

嫦娥一号在月球轨道上工作了16个月,期间进行了多次轨道修正和科学实验。

2010年,嫦娥二号成功发射。

嫦娥二号是中国第一次进行月球软着陆的探测器,其主要任务是对月球表面进行高分辨率拍摄和采集样品。

嫦娥二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表面,采集了多个样品,并且对月球表面进行了详细的拍摄和测绘。

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发射。

嫦娥三号是中国第一次进行月球巡视和巡视器软着陆的探测器,其主要任务是对月球表面进行全面的巡视和采集样品。

嫦娥三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表面,并且将“玉兔”号巡视器成功送入月球表面进行巡视任务。

嫦娥三号和“玉兔”号巡视器在月球上工作了14个月,期间进行了多次科学实验和巡视任务。

2018年,嫦娥四号成功发射。

嫦娥四号是中国第一次进行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其主要任务是对月球背面进行高分辨率拍摄和采集样品。

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且将“玉兔二号”巡视器成功送入月球表面进行巡视任务。

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巡视器在月球上工作了20个月,期间进行了多次科学实验和巡视任务。

202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五号探测器。

嫦娥五号是中国第一次进行月球采样返回任务的探测器,其主要任务是在月球表面采集样品并返回地球。

嫦娥五号分为轨道器、着陆器、上升器和返回器四个部分,分别完成不同的任务。

2020年12月1日,“嫦五”探测器着陆在月球上,成功采集了2公斤左右的月壤样品,并于2020年12月17日返回地球。

总体来说,中国探月过程的发展经历了多次的发射和实验。

每一次探测任务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成果,为人类深入了解月球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简述中国探月计划

简述中国探月计划

简述中国探月计划引言中国探月计划,也被称为“嫦娥工程”,是中国国家航天局的一项重点工程。

该计划的目标是实现中国的月球探测和探测技术的发展,并在未来实现人类登月的目标。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探月计划的历程、成就和未来计划。

1. 历程中国探月计划的历程可以追溯到2007年。

当时,中国国家航天局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探测器,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成功将探测器送上月球的国家。

嫦娥一号探测器主要任务是进行勘测和空间环境探测。

接下来的几年里,中国陆续成功发射了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和嫦娥五号等一系列探测器,实现了月球软着陆和样品返回等重要任务。

2. 成就中国探月计划取得了多项重要的成就。

首先,嫦娥三号是中国第一个实现月球软着陆任务的探测器,成功将“玉兔”月球车送上月球表面。

此后,嫦娥四号于2019年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开展科学探测工作,成为世界上首个成功着陆并工作在月球背面的人造器件。

嫦娥五号任务于2020年成功带回月球样品,成为时隔44年后再次实现月球样品返回的国家。

这些成就使得中国航天技术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3. 未来计划中国探月计划的未来计划包括多项重要任务。

首先,中国计划在2023年左右发射嫦娥六号任务,进行月球南极采样和返回任务,这将是中国探月计划的重要里程碑。

其次,中国还计划继续发展火星探测技术,有望在2030年左右实现火星探测器的发射。

此外,中国还将在探测器技术、月球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希望能够在未来实现人类登月的目标。

4. 影响与展望中国探月计划的成功对于中国航天事业和科学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该计划提高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国际声誉和地位,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成功实现月球探测的国家。

其次,通过该计划的实施,中国航天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提升,提高了中国在航天技术领域的竞争力。

此外,中国探月计划还为中国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样本,推动了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

中国探月工程故事

中国探月工程故事

中国探月工程故事中国探月工程的故事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

中国在那个时候刚刚开始自己的航天事业,并且面临着许多挑战。

然而,中国政府意识到航天技术的重要性,并决定投资大量资源进行研发和实验。

在1970年代,中国的航天专家认识到探索月球是一个具有重大科学和战略意义的目标。

于是,在1973年,中国启动了名为“嫦娥工程”的探月计划。

然而,由于条件限制和技术不足,中国的探月工程一度陷入停滞状态。

直到1990年代初,中国开始关注并投资于研发探月器和火箭技术,以便真正实现登月的目标。

在2007年,中国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这是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

这个任务取得了巨大成功,协助中国探测和研究月球,同时也为未来登月任务打下了基础。

接着,在201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二号。

这次任务的目标是实施月球表面软着陆,并探测月面的相关物质。

嫦娥二号发射成功后,成功着陆在月球表面,进行了一定的数据采集工作。

最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中国成功发射嫦娥三号,成为首个月球软着陆器的国家。

嫦娥三号成功着陆在月球的边缘高地,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月球上实施软着陆。

2018年,中国成功发射嫦娥四号,这是历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实现软着陆的任务。

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的冯·卡门环形山,为探索月球背面的科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中国探月工程仍在继续进行。

预计2023年,中国将发射嫦娥五号任务,实施月球样品返回任务,这将是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中国探月工程的故事不仅仅是一项科技成就,也是中国追求科学进步和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努力的体现。

它代表着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实力和决心,并且为中国在未来继续探索太空和深空提供了基础。

中国探月工程的历史发展和成就

中国探月工程的历史发展和成就

中国探月工程的历史发展和成就
中国探月工程的历史发展和成就可以追溯到2004年。

以下是
中国探月工程的一些重要历程和成就:
1. 2004年,中国国家航天局启动了“嫦娥工程”,并开始进行
探月项目的研发。

2. 2007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这是中国第一颗绕月
卫星。

嫦娥一号成功进入月球轨道并发回了大量科学数据,标志着中国航天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3. 201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二号,这是中国第一颗月球
探测器。

嫦娥二号成功完成任务,实施了多项科学实验和测量,并发送了大量图像。

4. 201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三号,这是中国首次实现软
着陆的月球探测器。

嫦娥三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表面,并释放了一辆月球车“玉兔号”,且成功进行了多项探测任务。

5. 2019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四号,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实
现月球背面软着陆的任务。

嫦娥四号顺利着陆在月球背面,完成了多项科学实验和测量。

6. 202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五号,这是中国首次实施月
球样品返回任务。

嫦娥五号在月球上采集了2公斤的月壤样品,并安全返回地球。

综上所述,中国探月工程取得了多项重要成就,包括成功发射绕月卫星和探测器、实现月球软着陆、发射月球样品返回任务等。

这些成就标志着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1000字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1000字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1000字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对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

一、初创时期(1956-1966)1956年,中国开始发展航天事业。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一事件极大地激发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航天事业的热情。

1958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航天研究机构——五七研究院,开始了航天技术的研究和探索。

1960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枚实验型液体火箭发动机。

1964年,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原子弹试验,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实验型运载火箭。

二、自主研发时期(1966-1976)1966年至1976年,中国航天事业在自主研发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1967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枚中程弹道导弹。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卫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三、改革开放与国际合作时期(1978至今)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航天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此时期,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1. 载人航天工程:1992年,中国政府正式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经过多年的努力,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完成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此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空间实验室的建设、载人空间站的规划等。

2. 探月工程:2004年,中国启动了嫦娥探月工程。

2007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实现了对月球的环绕探测。

201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二号”,实现了对月球的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201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三号”,实现了月球表面的自动采样返回。

此外,中国还计划在未来开展嫦娥五号任务,实现月球样品的返回。

3. 北斗导航系统:2000年,中国开始研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探月发展史

中国探月发展史

中国探月发展史一、引言中国探月发展史是中国国家航天局自2003年开始实施的一项重要计划。

该计划的目标是在探测器着陆月球表面并进行科学勘测,以推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并为人类探索太空提供更多的科学数据和技术支持。

二、嫦娥一号——中国首次月球探测中国的探月计划始于2003年,当时中国国家航天局计划利用嫦娥一号探测器进行月球探测。

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并环绕月球旋转。

这是中国首次月球探测,也是中国航天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三、嫦娥二号——月球表面软着陆嫦娥二号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在嫦娥一号任务成功之后推出的第二个月球探测器。

该探测器于2010年10月1日发射升空,成功实现了月球表面的软着陆,并进行了一系列科学勘测。

这标志着中国探月计划取得了重大突破。

四、嫦娥三号——月球车首次登月嫦娥三号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在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任务成功之后推出的第三个月球探测器。

该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发射升空,成功实现了月球表面的软着陆,并首次将月球车送上月球。

嫦娥三号任务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的国家。

五、嫦娥四号——月球背面的探测嫦娥四号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在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和嫦娥三号任务成功之后推出的第四个月球探测器。

该探测器于2018年12月8日发射升空,成功实现了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并进行了一系列科学勘测。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成功登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也是中国航天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

六、嫦娥五号——月球样品返回任务嫦娥五号是中国国家航天局计划于2020年发射的一项重要任务。

该任务的目标是实现月球样品的采集和返回,这将是人类首次从月球上带回地球的月壤样品,并为后续的月球探索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和技术支持。

七、未来展望中国的探月计划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中国国家航天局将继续推进探月计划,计划实施更多的月球探测任务,包括月球样品返回、月球基地建设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探月事业四十年记——探月计划历程大揭秘2004-03-01 17:22 转自:新京报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中国探月车模拟图。

从1962 年开始,中国探月事业已走过40 多年的艰难历程。

探月计划之历程揭秘•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次年5 月,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ad_dst = ad_dst+1; •1978年,一块1 克重的月岩样品作为美方礼物赠送给国家主席华国锋。

当时的研究者欧阳自远现在成为中国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上世纪7 0年代,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国际天文学者命名为“万户”。

这是一个中国人的名字,600 多年前,一位名叫万户的明朝官员将自己绑在椅子上,两手各持一只大风筝,椅背上,4 7枚捆扎在一起的火箭被点燃 ------------------- 这位粉身碎骨者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天的人。

21 世纪初叶,继载人航天工程的一举成功,中国航天事业迈向又一个里程碑———探月计划。

2004年2 月13日,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秘书长兼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孙来燕向世人公布,中国月球探测计划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三年内,一颗属于中国的卫星将开始绕月飞行;6年内,中国的月球车将在月面上软着陆,展开巡视探测;2020 年之前,中国研制的机器人将把月壤样品采回地球。

克样品和100 名专家“25年前,我的研究就从一块克的月球岩石样品开始。

” 2 月25日,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对记者回顾了中国探月事业的数十年艰辛历程。

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的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时,向当时的国家主席华国锋赠送了一件特殊礼品———一块小指尖大小的月球岩石样品。

样品铸在一个类似于凸透镜的有机玻璃盒内,看着很大,但其实只有1 克的重量。

华国锋将样品转交给科研部门要求研究。

由于当时全国搞天体岩石的研究人员很少,有关部门很快就找到了远在贵阳的欧阳自远。

“样品很快从北京安全地送到了贵阳。

拿到样品,我当时就请来了全国大约近百名各方面研究专家,并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

”欧阳自远说。

“1 克的样品虽一块用于做研我当时把样品小心切成了两块。

但对于做研究已经足够。

然很少,究,另一块保存了起来。

”欧阳自远介绍,因样品大小有限,当时先做了非破坏性测试与研究,最后才做破坏性的测试与研究,包括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化学成分、微量元素、物理性质、产出环境,“只要当时能做的测试,我们都做了。

” 令他感到自豪的是,对这克样品进行研究后,中国学者发表了14 篇相关研究文章,并推断出这是由阿波罗17号飞船采集来的样品,在参考美国公布的数据后,学者们还把样品具体到了是什么编号,并回答了其取自月球的什么位置,背阳还是背阴?“美国人赠送月岩样品,其实也是在探测我们的测试能力和研究水平,虽然这话没有明说。

但我们的研究结果还是让美国人很信服。

”欧阳自远说。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在欧阳自远为首的中国学者对月球展开研究之前,中国空间科技事业已起步于上世纪50 年代,起跑线则是卫星和火箭的研制。

1955年6月,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44岁的钱学森博士回国。

8 个月后,他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

这份意见书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重要的实施方案,实际上是一份关于我国航天技术的建议书。

为了保密,钱学森用“国防航空工业”一词来代替“航天技术” 。

“导弹是非常重要的军事武器,将来一定要大发展。

”在一次中央军委会议上,钱学森这样说。

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了这次会议。

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立即召集在京的另几位元帅,对钱学森的建议进行讨论,结果是一致赞成。

一个月后,中央书记处和政治局作出了在我国发展导弹事业的决定。

钱学森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成为首任院长。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8年5 月17日,在武昌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八大第二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

不久,中央政治局开会研究决定,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研制卫星,并且批准拨专款2亿元人民币。

这在当时可谓“天文数字” 。

负责实施该计划的“ 581 组”和三个设计院很快成立,研究所大楼和高空模拟实验基地也相继建成。

第一个方案:计划在国庆10 周年时发射中国自行制造的首颗卫星。

然而随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 ,导致研制被不断推迟,直至1970 年4 月24 日,太空中才传来来自中国的声音———“东方红一号”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

3个月后,毛泽东主席批复了一份发展我国载人航天的报告。

1971年4 月,80 多名航天专家来到北京京西宾馆,对载人航天进行了深入讨论,400 多家单位、.确定了“ 714工程”发展载人航天。

时任国防部五院院长的钱学森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计划在1973年底发射升空。

但在那个政治动荡、经济困难的年代,国家已拿不出更多钱来支持和发展航天事业。

由于经费的缺口,载人航天计划无力为继。

“把用在载人航天上的钱,搞经济建设更有实际效果” ,国内开始出现很大的争议。

最终,毛泽东拍板,“载人航天的事暂停一下,先处理地球上的事,地球外的事往后放放。

”被否决的铁标“烙”月此后十多年,载人航天工程虽被搁浅,但中国学者对于月球的研究却从来没有停止。

“从1962 年,我国学者特别是中国科学院相关单位的研究人员就开始了对‘月球号' 、‘徘徊者' 、‘勘测者' 、‘月球轨道' 和‘阿波罗' 等月球系列探测器进行跟踪性与综合性研究。

” 欧阳自远院士说起那段日子,坦言“很苦闷”。

“我们只能收集和研究别人公开的资料,而一些核心数据却根本拿不到。

”但他同时感到很庆幸,“在跟踪研究中,我们与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开发了不同程度的合作性研究,由此形成了一批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基础研究队伍,现在我们的探月研究基础都是那时积累下来的。

”1986年3 月,四位著名的老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联名呼吁“中国要跟踪研究国外战略性高技术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在这份建议书上作了“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批示。

中央很快便组织了数百位专家就此事进行论证。

之后,选取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防御计划、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等七个领域的15 个主题项目,作为我国今后发展高技术的重点。

这就是“ 863计划”。

由于航天技术是863 计划选定的第二个高技术领域,因此“ 863-2 ”至今被冠在其研究子课题编号之前。

航天专家在论证该领域的研究目标时,认为我国已经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但在载人航天方面仍是空白。

当时的航天部组织了载人航天可靠性论证。

但由于载人航天投入大,风险高,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对于中国究竟要不要搞载人航天,专家们存在较大的分歧。

这场争论一下子又进行了5 年。

“其实在1992年前后,国内就已有科学家提出了‘嫦娥奔月' 的想法。

” 中国探月计划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回忆说,当时为了迎庆1997 年香港回归,有人提出利用运载火箭往月球上发射一个象征中国的铁质标志,永远地将其.“烙”在月球上,以此扬国威、鼓志气。

这个设想当时在科学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不过还是得到了一批学者的支持,很快便形成文字向中央打了申请报告,并计划在香港回归前完成发射任务。

“这完全是从政治角度考虑的,基本上没有什么科学研究价值,而且还费钱。

所以当报告打到中央后,被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否决了。

” 探月计划酝酿10 年“探月计划算到今天,整整酝酿了10 年。

”欧阳自远院士介绍说,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探月构想是在1994 年提出的,此后的10 年间主要是在进行论证过程,而且是“那种反反复复的论证” 。

“首先一步,我们要论证开展探月有没有必要?是否可行?第二步,上月球干什么?做哪几件事情?于是我们制定了探月20 年大规划,也就是现在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总结的‘绕、落、回' 三个阶段。

而科学目标是否符合国际发展潮流,是否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这都需要进行科学且复杂的论证过程。

”欧阳自远说。

谈论到这10 年的酝酿,中国探月办公室刘建忠研究员告诉记者,包括欧阳自远院士在内的很多专家,除了搞研究,10 年中做的最多的工作是四处游说和呼吁。

“这项工作很费心,只要逮住机会,他们就会向决策者、科技界和公众阐述月球探测的重要性,灌输中国开展探月的必要性。

”刘直言不讳地说,“毕竟10 多亿元的科研投资不是个小数目,大家都很谨慎。

不过如果没有热心科学家的这些外围努力和攻关,中国启动探月计划可能还会要推迟。

”就在争论中,科学界的一些行动已在悄然地推动着中国探月计划的前进。

上世纪90 年代初,航天领域首席科学家闵桂荣院士提出了中国也要搞月球卫星的建议。

1997年4月7日至10日,中国科学院的杨嘉墀、王大珩、陈芳允三位院士以“863” 计划的名义发表了《我国月球探测技术发展的建议》。

1998年,总装863 航天领域办公室组织了杨嘉墀等航天专家对清华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 所、国防科大、中国科技大学的“月球车”项目申请报告进行评审,通过了由清华大学牵头的“月球探测机器人总体方案设计及关键技术分解” 的立项研究,揭开了我国月球车研究的序幕。

2000年5 月,清华大学组织了“月球探测技术研讨会” ,反响强烈。

2000年10月5日在京召开的首届“世界空间周”庆祝大会上,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作了题为《面向2 1世纪的中国航天》专题发言,“我国将在无人实验飞船成功飞行的基础上,实现载人航天飞行。

在空间探测方面,将实现月球探测,并积极参与国际火星探测活动,使我国的空间探测技术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这是中国高层首次公开表明探月决心。

.2000年11月22日,我国政府首次公布航天白皮书—《中国的航天》,明确了近期发展目标中包括“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 。

7 年的游说和呼吁终于有了结果。

2001 年,由欧阳自远院士牵头制定的‘发射绕月卫星' 第一期科学目标和有效载荷配置终于通过了国家评审。

2001-2002年间,孙家栋院士组织全国各方面力量,对首期目标又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综合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科学目标明确、先进,技术能够实现,没有颠覆性的技术问题。

2003 年9 月,中央最终同意并批准了这个计划。

“把绕月卫星发上去,这是被逼出来的。

印度已经宣布20XX年发射绕月球卫星,他们的技术力量挺强,我们必须得赶到前面去,现在时间已经很紧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