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和解剂的合理使用

合集下载

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中成药是指由天然药物为主要原料,按照一定配方比例炮制而成的药物。

中成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和信任。

然而,中成药并非万能药物,过度或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如何合理使用中成药成为了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选药需谨慎在使用中成药时,首先应该根据自身病情选择适合的药物。

不同药物有着不同的适应症和治疗效果,所以不能随意选择。

如果患者不清楚自身病情或者药物作用,最好先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

此外,应避免擅自更换药物或增减用药剂量,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风险。

二、坚持规定用药方法在使用中成药时,应坚持规定的用药方法,按照说明书或医嘱的剂量和频次来服用药物。

不能随意更改用药方式,如将颗粒剂改成水煎剂或者将口服液改成外用药膏等。

只有按照规定的用药方法来使用,药物才能发挥最佳的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产生。

三、注意药物禁忌和注意事项许多中成药在服用时有着严格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患者在用药前应该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或者咨询医师,了解相关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避免超过有效剂量或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四、严格控制用药时间在使用中成药时,应该严格控制用药的时间。

不能过长或过短地服用药物,一般情况下药物应该在医嘱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得提前停止或延长用药时间。

并且,不得随意再续用药或重复用药,以免造成药物滥用和产生耐药性。

五、定期复查治疗效果在使用中成药治疗疾病时,患者应该定期复查治疗效果。

如果病情没有得到缓解或者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向医师反映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不要盲目增加用药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以免延误病情和治疗效果。

六、合理储存和处置药物在使用中成药时,要合理储存和处置药物。

要放置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同时要远离儿童和宠物。

用药过程中如遇药品包装破损、变质或过期,应及时停止使用并丢弃,不得继续服用。

综上所述,中成药作为我国特色药物之一,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能够为患者带来有效的治疗效果。

和解剂

和解剂

方剂学第四单元和解剂细目一概述要点一和解剂的适用范围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调和表里。

要点二和解剂的应用注意事项以祛邪为主,纯虚者不宜用,以防其伤正。

细目二和解少阳要点一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炙)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用法】去滓再煎,温服。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证候分析2.热入血室证。

妇人伤寒,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妇人经水适断,邪热乘虚传入血室,热与血结,少阳经气不利。

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组方原理】使:炙甘草——助人参、大枣扶正,且能调和诸药要点二大柴胡汤《金匮要略》【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五两枳实四枚大枣十二枚大黄二两【用法】水煎二次,去滓,再煎。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组方原理】小柴胡汤合小承气汤加减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 +小承气汤去厚朴(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大黄、枳实)+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鉴别】大柴胡汤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仍以少阳为主之证;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为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之方剂。

小柴胡汤为治伤寒少阳病的主方,以柴胡、黄芩配人参、大枣、炙甘草,和解中兼有益气扶正之功,宜于邪踞少阳,胆胃不和者。

要点三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组成】青蒿脑钱半至二钱淡竹茹三钱仙半夏钱半赤茯苓三钱青子芩钱半至三钱生枳壳钱半陈广皮钱半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三钱(包)【用法】水煎服。

方歌:蒿芩清胆碧玉需,陈夏茯苓枳竹茹;热重寒轻痰挟湿,胸痞呕恶总能除。

【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少阳湿热证。

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疼,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使用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使用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是指由多种中草药经炮制工艺加工而成的药物。

其具有中草药的疗效和方便使用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然而,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和探讨。

首先,中成药的用药指南和注意事项应该得到充分的了解。

中成药的用药指南一般由国家卫生、药品监管机构或专业学会发布。

这些指南包括药物的适应症、用药剂量、疗程、禁忌症等内容,医生和患者应该遵循这些指南来进行用药,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

其次,中成药的使用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合理选择。

不同的病情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选择合适的中成药。

同样重要的是,患者应该主动向医生提供详细的病史、体检结果等信息,以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用药决策。

另外,中成药的合理使用还需要考虑其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中成药可能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其药效和安全性。

因此,医生在开具中成药处方时应该注意患者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并告知患者避免同时使用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的药物。

此外,中成药的使用应该遵循适当的疗程和用药剂量。

中成药的治疗效果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患者不能过早停药或减少剂量,否则可能影响疗效。

同样重要的是,患者也不能随意增加药物的剂量,以免造成药物的过量使用和不良反应。

总之,中成药的临床合理使用是保证药物安全和疗效的重要环节。

医生和患者应该共同关注中成药的用药指南和注意事项,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用药选择。

此外,还应该重视中成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适当的疗程和用药剂量,以及药物的安全问题。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更好地发挥中成药的疗效,实现治疗的最佳效果。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前言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

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及使用管理,《指导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还应遵照《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71号)执行。

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

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应用广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

中成药具有特定的名称和剂型,在标签和说明书上注明了批准文号、品名、规格、处方成分、功效和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生产批号、有效期等内容。

相对于中药汤剂来说,中成药无需煎煮,可直接使用,尤其方便急危病症患者的治疗及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使用,且体积小,有特定的包装,存贮、携带方便。

一、中成药的常用剂型中成药剂型种类繁多,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近几十年,中成药剂型的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研制开发了大量新剂型,进一步扩大了中成药的使用范围。

和解剂

和解剂

一.和解剂一)、概念: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截疟等作用,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疟疾的方剂,统称和解剂。

二)、立法依据:《伤寒明理论》“和者,和其不和也;解者,解化之,使之不争而协其平者也”。

三)、适应证:邪在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疟疾。

四)、分类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五)、和解剂应用注意事项:1.平和之中皆有针对性:(1)表:里= 2:8(2)寒:热= 3:7(3)虚:实= 4:62.。

临床上表里、寒热、虚实夹杂的情况很多,应该尽量辨清寒热、虚实、表里、上下、气血所占份额的多少和病位,才能纠正其偏盛与偏衰,更加针对病情。

二.调和肠胃调和肠胃剂,适用于邪犯肠胃,寒热夹杂,升降失常,而致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脘腹胀痛,肠鸣下利等证。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饮食从口摄取后,经食管下输到胃和小肠消化吸收,通过大肠将所剩的糟粕排除体外,这种自上而下的过程,称为“胃主降浊”。

受纳腐熟水谷是胃的功能,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则属于脾的职责。

脾将水谷精微输送到肝、心、肺等脏腑才能转化为气血津液等。

脾这种自下而上的输布作用称为“脾主升清”。

所以,脾胃病变多见腹痛,吐泻等症。

如脾胃功能失调,出现寒热虚实夹杂证,常选用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大枣等。

配伍特点是辛热药和苦寒药同用,滋补药与温清药共施,以解除脏腑的寒热,调节脏腑的盛衰。

代表方半夏泻心汤。

三.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为治疗呕利痞的主方,临床以心下痞,满而不痛,恶心呕吐,肠鸣、下利为主证,病机为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于中。

方用半夏降逆止呕,参草枣补益脾胃,干姜辛温散寒,芩连苦寒泄热,诸药合用,辛开苦降,扶中降逆,消痞散结。

现代多用本方治疗胃中不和,寒热错杂,兼水饮食滞或湿热蕴结的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慢性胃肠炎、胃炎、胃溃疡、幽门梗阻,胃肠功能紊乱,慢性结肠炎等。

半夏泻心汤,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方。

组成: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和解剂清热剂中成药的临床应用

和解剂清热剂中成药的临床应用

和解剂清热剂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和解剂是以柴胡、黄芩、青蒿、白芍、半夏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用以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胃肠不和、肝脾不和等证的中成药。

和解剂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三类。

临床以寒热往来、胸胁满闷、呕吐下利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疟疾、感冒、各类肝炎、胆囊炎、慢性肠炎、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等见上述症状者。

1.和解少阳剂适用于邪在少阳证。

症见往来寒热、胸肋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以及口苦、咽干、目眩等。

例如小柴胡颗粒(片)。

2.调和肝脾剂适用于肝脾不和证。

症见脘腹胸胁胀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腹痛泄泻、手脚不温等。

例如加味逍遥丸、逍遥丸(颗粒)。

3.调和肠胃剂适用于肠胃不和证。

症见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脘腹胀痛、肠鸣下利等。

例如半夏泻心汤等。

注意事项:(1)本类方剂以祛邪为主,纯虚不宜用;(2)临证使用要辨清表里、上下、气血以及寒热虚实的多少选用中成药。

清热剂清热剂是以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黄芩、黄连、黄柏、栀子、丹皮、桑白皮、紫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及滋阴透热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中成药。

清热剂分为清气分热(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等六类。

临床以发热、舌红苔黄、脉数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与非感染炎症性疾病如流感、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牙龈炎、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各类肺炎、肝炎、胃肠炎、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见上述症状者。

1.清气分热(清热泻火)剂适用于热在气分、热盛津伤之证。

症见身热不恶寒反恶热、大汗、口渴饮冷、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

代表方如牛黄上清丸:功用:散风止痛,泻热消肿。

主治:目赤、咽痛、头痛、眩晕、耳鸣。

用法:成人口服每次1-2丸,日服2次。

孕妇忌服。

黄连上清丸:组成:黄连、栀子、连翘、蔓荆子、防风、荆芥、白芷、黄芩、菊花、薄荷、黄柏、桔梗、川芎、石膏、甘草。

中成药合理使用

中成药合理使用
乙酰氨基酚等药。
【功能主治】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流行性感冒,症见发热、头痛、咳
嗽、口干、咽喉疼痛。
【注意事项】饮食宜清淡,个别患者服用维C银翘片导致过敏反应和过敏性休克死亡。
2、泻下剂
是以大黄、芒硝、火麻仁、牵牛子、甘遂等药 物为主组成,具有通利大便、泻下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 水饮、寒积等作用,用以治疗里实证的中成药。泻下剂分 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与攻补兼施五类。临床以大便 秘结不通、少尿、无尿、胸水、腹水等为辩证要点。临床 可用于治疗便秘、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幽 门梗阻、胸腔积液、腹水等见上述症状者。
9、安神剂
是以磁石、龙齿、珍珠母、远志、酸枣仁、柏子仁等 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安定神志作用,用以治疗各种神志不 安疾患的中成药。安神剂分为重镇安神和滋养安神两类。 临床以失眠、心悸、烦躁、惊狂等为辩证要点。可用于治 疗睡眠异常(失眠)、神经官能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出现上述症状者。
肿胀;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
③龙胆泻肝丸:
【主要成份】由龙胆草、黄芩、焦栀子、车前子、泽泻、木通、当归、地黄、柴胡、 炙甘草等药组成。
【功能主治】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 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
【注意事项】脾胃虚弱者不宜久服,久服易伤脾胃;本药苦寒,易伤正气,体弱年迈 者慎服,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痰稀白。常用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等症状的治疗。
②玉屏风颗粒 【主要成份】由生黄芪、炒白术、防风三味药组成。 【功能主治】益气、固表、止汗。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晄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注意事项】服用本品期间忌生冷和辛辣油腻食物。 ③维C银翘片 【主要成份】由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淡豆豉、荆芥、桔梗、甘草、芦根、维生素C、

和解方药

和解方药

泻下剂
内容标题
18
中成药临床应用
寒下:适用于里热与积滞互结之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腹部或满或胀 或痛,甚或潮热、苔黄、脉实等。 三黄片,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用于三焦热盛,目赤肿痛,口鼻生疮, 咽喉肿痛,牙龈出血,心烦口渴,尿赤便秘。(盐酸小檗碱、大黄、黄芩) 当归龙荟丸:泻火通便。用于肝胆火旺,心烦不宁,头晕目眩、耳鸣 耳聋,胁肋疼痛,脘腹胀痛,大便秘结。(龙胆、黄连、栀子、黄柏等) 复方芦荟胶囊:清肝泻热通便,用于心肝火旺,大便秘结,脘腹胀痛, 烦躁失眠。(芦荟、青黛、朱砂、琥珀)。
4
中成药临床应用
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四、滥用情况 (一)感冒类 感冒类的中成药混吃,治疗风寒感冒,如感冒清热颗粒,感冒软胶囊等, 而风热感冒,如VC银翘片、银翘解毒颗粒、重感灵片等,风寒药和风热药混 吃,势必降低药效,适得其反。 (二)祛火类:如牛黄解毒片、牛黄上清丸、三黄片等。 出现了“上火”症状后,找一些“祛火药”,这些药物都性属苦寒,中 医辨证适用于实火上攻,如果“上火”的症状是由“虚火”引起,这些药物 就会导致虚证更虚,并且这一类药物不宜久服,因为苦寒之品会耗伤胃气, 导致脾胃虚弱。
内容标题
14
中成药临床应用
外风:肌表、经络 川芎茶调散(头风):川芎,白芷,羌活,细辛,防风, 荆芥,薄荷,甘草等八味中药组成。感受外风引起的头痛。 偏头痛、神经性头痛或外伤头痛等。 治风剂 引经药:川芎-少阳、厥阴头痛(头顶、两侧);白芷 -阳明经(前额);羌活-太阳经(后头痛牵连项部)。 疏风活络丸:制马钱子、麻黄、虎杖、金刚藤、桂枝、木 瓜、甘草、防风、秦艽、桑寄生。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用于风寒湿闭阻所致的痹病,症见关节疼痛、局部畏恶风 寒、四肢麻木、腰背疼痛。
攻补兼施:健脾益肾,润肠通便。用于脾肾不足,肠腑气滞所致的便 秘。大便秘结或排便乏力,神疲气短,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等; 便通胶囊:白术、肉苁蓉、当归、桑葚、芦荟等 。原发性习惯性便 秘、肛周疾患所引起的便秘见以上证候者。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使用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使用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是指由中药提取物或中药与其他适宜药物配伍而成的药物制剂,具有中药特色和西药功效。

在临床实践中,中成药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然而,中成药的临床合理使用至关重要,不能随意滥用或误用。

本文将就中成药的临床合理使用进行探讨。

一、中成药的用药原则1. 综合斟酌: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中成药。

不同的中成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疾病,不能一概而论。

2. 合理搭配:中成药多为复方制剂,不同药物之间有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的关系,患者在使用中成药时应遵循医嘱,不可随意更改或混合使用。

3. 精准用药: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药品说明书的用法用量进行用药,不能擅自增减或延长用药时间。

特别是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更应慎重使用。

二、中成药的应用范围中成药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疗效,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常见的适应症包括感冒发热、消化不良、神经衰弱、风湿关节炎等。

中成药常被用于辅助治疗,提高疗效,减轻副作用。

但需注意,对于一些重症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中成药并非首选,应慎重选择或遵医嘱使用。

三、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1. 制造商:购买中成药时,应选择正规药店购买,注意查看包装、说明书、生产日期等信息,避免购买假冒伪劣产品。

2. 用药过程:用药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消化不良、头晕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处理或停药。

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更应慎重使用。

3. 连续用药:中成药具有温和的疗效,但长期大剂量使用易导致药物依赖性和药物性肝损害等不良反应,应避免长期连续使用。

四、中成药的药物相互作用中成药在与化学合成药物同时使用时,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中成药时,应避免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或至少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同时,要注意避免中成药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免影响疗效。

五、中成药的临床研究和监测中成药的疗效机制复杂,临床疗效取决于药物成分、剂型、用量等多个因素。

中成药临床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指导原则

2021/3/10
讲解:XX
14
7.胶剂 系指以动物的皮、骨、甲、角等为 原料,水煎取胶质,经浓缩干燥制成的 固体块状内服制剂,含丰富的动物水解 蛋白类等营养物质。作为传统的补益药, 多烊化兑服
8.栓剂 系由药材提取物或药材细粉与适宜基 质混合制成供腔道给药的制剂。既可作为 局部用药剂型又可作为全身用药剂型,用 于全身用药时,不经过胃,且无肝脏首过 效应,因此生物利用度优于口服,对胃的 刺激性和肝的副作用小,同时适合不宜或 不能口服药物的患者。
▪ 10.开窍剂 凉开、温开。
▪ 11.固涩剂 固表止汗、涩肠止泻固脱、涩精止遗、敛肺 止血、固崩止带。
▪ 12.理气剂 理气疏肝、疏肝散结、理气和中、理气止痛、 降气。
▪ 13.理血剂 活血(活血化瘀、益气活血、温经活血、养 血活血、凉血散瘀、化瘀消癥、散瘀止痛、活血通络、 接筋续骨)、止血(凉血止血、收涩止血、化瘀止血、 温经止血)。
▪ (4)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材 的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附子、川乌、 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
▪ (5)不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2021/3/10
讲解:XX
31
2.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多种 类型,临床可见以消化系统症状、皮 肤粘膜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神 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呼吸系 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精神症状或 过敏性休克等为主要表现的不良反应, 可表现为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
2021/3/10
讲解:XX
18
11.涂膜剂 系指由药材提取物或药材 细粉与适宜的成膜材料加工制成的膜 状制剂。可用于口腔科、眼科、耳鼻 喉科、创伤科、烧伤科、皮肤科及妇 科等.作用时间长,且可在创口形成 一层保护膜,对创口具有保护作用。 一些膜剂尤其是鼻腔、皮肤用药膜亦 可起到全身作用。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 中医药医政发〔2010〕30号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 中医药医政发〔2010〕30号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0年6月目录前言 (2)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3)一、中成药的剂型 (3)二、中成药分类 (7)三、中成药安全性 (9)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11)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1)二、联合用药原则 (12)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13)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14)第三部分各论 (16)一、解表剂 (16)二、泻下剂 (17)三、和解剂 (18)四、清热剂 (19)五、祛暑剂 (20)六、温里剂 (21)七、表里双解剂 (22)八、补益剂 (23)九、安神剂 (24)十、开窍剂 (25)十一、固涩剂 (25)十二、理气剂 (26)十三、理血剂 (27)十四、治风剂 (28)十五、治燥剂 (29)十六、祛湿剂 (30)十七、祛痰剂 (31)十八、止咳平喘剂 (32)十九、消导化积剂 (33)二十、杀虫剂 (34)第四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35)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35)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36)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 (37)前言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典-临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

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发表者:孔伟一、中成药的使用现状目前总的来说是一种滥用、混乱的状态,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认识上出现了误区,认为“中药无毒”,以至于出现了随意联合用药、随意加大剂量、随意延长疗程等不规范行为,这种无序用药的状态,导致了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医保基金的严重不足,甚至会危害人民身体健康。

中药真的无毒吗?不是的。

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中成药既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即所谓的“是药三分毒”。

中成药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特别是一些中成药服用时间过长,服用剂量过大,毒副作用就更加明显,譬如:云南白药、牛黄解毒丸、羚翘解毒丸、六神丸等,易引起过敏反应,轻者出现皮肤瘙痒、固定性红斑等,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上消化道出血及内脏损害等,近年来中成药引起的肝、肾功能损害的不良事件时有发生;含有朱砂的中成药活络丸、冰硼散、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冠心苏合丸等,长期服用可出现慢性汞中毒症状。

这种无序用药的状态折射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出现了种种乱象。

乱象一:有位患者自述,感冒后,自己到药店买了几种中成药同时服用,而且都不同程度加大了剂量,如复方大青叶片说明书中注明的用量是一次3片,该患者一次服7片,最终因过量服用药物导致全身皮肤瘙痒、久治不愈。

乱象二:有些医生一听是咳嗽,同时开具几种止咳化痰中成药,殊不知,并不是所有的咳嗽都可用同一种药,中医的咳嗽分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外感咳嗽又分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3个证型;内伤咳嗽又分痰湿阻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4个证型,不同证型的用药是不同的。

乱象三:有些人喜欢每年滴注一些丹参注射液等活血化瘀的中成药,作为预防保健,这也是不可取的,完全误读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乱象四: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多种活血化瘀中成药重复使用,少则1-2种,多则3-4种。

乱象五:有些成人服用的中成药的说明书上,明明标有儿童用量,医生却开具了孩子服用成人剂量的处方。

中成药解表剂的合理使用

中成药解表剂的合理使用

中成药解表剂的合理使用
解表剂是以麻黄、桂枝、荆芥、防风、桑叶、菊花、柴胡、薄荷、豆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中成药,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大类。

临床以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或黄、脉浮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1.辛温解表剂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口不渴、无汗或汗出而仍发热恶风寒、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

例如感冒清热颗粒、九味羌活丸(颗粒)。

2.辛凉解表剂适用于外感风热证。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或咳嗽、舌尖红、苔薄白或兼微黄、脉浮数等。

例如银翘解毒丸(颗粒、胶囊、片)、桑菊感冒片、柴胡注射液。

3.扶正解表剂适用于正气虚弱复感外邪而致的表证。

可根据气血阴阳虚损的不同有所区别。

气虚感冒者症见反复感冒、低热汗出、倦怠、舌质淡有齿痕、苔薄、脉弱等。

例如玉屏风颗粒(口服液)、参苏丸(胶囊)。

注意事项:(1)服用解表剂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2)解表取汗,以遍身持续微汗为最佳。

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多,则耗伤气津,重则导致亡阴亡阳之变;(3)汗出病瘥,即当停服,不必尽剂;(4)服用解表剂时忌生冷、油腻之品,多饮水,注意休息;(5)若外邪已入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
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20
说明书中常用术语 • 忌用
• 避免使用或最好不用。有些患者在服 用某些药物后可能引起明显的副作用。
21
说明书中常用术语 • 忌用
• 但当病情需要不得不使用某些忌用药物 时,应当寻找药理作用类似但不良反应 较小的其它药品代替。
• 若非用不可时,则须同时应用能对抗或 减弱其副作用的药品,将不安全因素减 到最低限度。
中成药分类
17.祛痰剂: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 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 18.止咳平喘剂:清肺止咳、温肺止咳、 补肺止咳、化痰止咳、温肺平喘、清肺平 喘、补肺平喘、纳气平喘。 19.消导化积剂:消食导滞、健脾消食。 20.杀虫剂:驱虫止痛、杀虫止痒。
中成药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 药品名称不规范
概念、 及发展现状
发展现状 2000年,我国开始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药品分类管理制
度。我国第一批非处方药西药为23类165个品种,中成药 有160个品种。 年,我国自对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进行分类管理以来,共公 布了4610种非处方药,其中70%以上是中成药。 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将102个中成药及中药饮片纳 入其中,中成药比例约占总数的1/3。 年,在中国已上市约 23,000多个药品中,有15,000多 个为中成药。 年,为了加强对中成药的管理,颁布《中成药临床应用指 导原则》。
中益气丸、补中益气颗粒、苁蓉益肾颗粒、 通天口服液 口服。
中成药的剂型和分类
中成药的剂型
(一)固体制剂—固体剂型是中成 药的常用剂型,其制剂稳定,携带和使 用方便。
中成药的剂型
中成药的剂型
(二)半固体剂型
中成药的剂型
(三)液体制剂
中成药的剂型
(四)气体剂型 气雾剂
中成药分类

常用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常用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2020/12/20
7
㈡ 辛温解表:
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 发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疼,口 不渴,无汗或汗出,舌苔薄白, 脉浮紧或浮缓等。常用辛温解表 药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 苏叶等为主组成。
2020/12/20
8
1表实感冒冲剂: 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用于风 寒感冒表实证。见恶寒重,发 热轻,无汗,头颈强痛,鼻流 清涕,苔薄白。
镇心安神,泻火养血。用于心火 上炎,灼伤阴血所致心神烦乱,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舌 红,脉细数。
2020/12/20
41
参考:①用于神经衰弱的失眠、 健忘、心悸、或精神抑郁症的神 志恍惚,而属心火偏盛者。②朱 砂有毒,不宜多服久服。
2020/12/20
42
(二)滋养安神
1天王补心丸: 滋阴清热,补心安神。用于 心血不足的失眠、心悸、健 忘、梦遗、大便干结,口舌 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
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用于火 热内盛的咽喉肿痛,牙龈肿痛, 口舌生疮,目赤肿痛,口鼻生 疮,尿黄,便秘,舌红苔黄。
2020/12/20
14
(二) 清脏腑热药 1龙胆泻肝丸: 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实 火上炎之胁痛、头痛,口苦目 赤,耳鸣耳聋,耳肿痛;肝经 湿热下注的小便赤涩痛,妇女 带下等。
2020/12/20
2020/12/20
25
参考:可用于慢性消化性疾病, 慢性出血性疾患所造成的身体 衰弱,疲倦无力,食欲不振, 及低血压,胃下垂,重症肌无 力等。
2020/12/20
26
2 参苓白术散:
健脾益气,和胃渗湿。用于脾胃 气虚挟湿,症见饮食不消,胸痞 脘闷,或吐或泻,四肢无力,形 体消瘦,苔白腻,脉弱。
2蜜炼川贝枇杷膏: 作用同上,化痰作用较 上方强。

和解剂用药指南

和解剂用药指南

和解剂用药指南1、小柴胡汤【组成】柴胡(24g)黄芩(9g)人参(9g)炙甘草(6g)半夏(9g)生姜(9g)大枣(4g)【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热入血室。

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以及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肝胆及消化系统疾病和发烧、感染或炎症性疾病,过敏性皮肤病,更年期综合征,妊娠剧吐,原发性神经痛等疾病。

【方解】方中柴胡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芩清泄邪热;法夏和胃降逆;人参、炙甘草扶助正气,抵抗病邪;生姜、大枣和胃气,生津。

使用以上方剂后,可使邪气得解,少阳得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得和,有汗出热解之功效。

【用法用量】上药七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禁忌】1.忌生冷辛辣食物。

2.上盛下虚或肝炎偏盛者,用本方后若出现头晕目眩或齿龈出血等症状时不宜服用。

阴虚吐血或肝阳上亢之高血压病者不宜用。

2、蒿芩清胆汤【组成】青蒿(4.5~6g)竹茹(9g)法半夏(4.5g)赤茯苓(9g)黄芩(4.5g)生枳壳(4.5g)陈皮(4.5g)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9g)【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少阳湿热症。

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痛,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者。

【临床应用】临床上用本方可治疗流行性感冒、急性胃炎、急性胆囊炎。

【方解】方中青蒿清暑热以透邪,黄芩化湿热以利胆,共为君药;竹茹、橘皮、半夏、枳壳理气降逆,和胃化痰,均为臣药;赤茯苓、碧玉散淡渗利湿,并导胆热下行,为佐、使药。

合而成为清胆热,化痰湿,畅气机的要方。

【用法用量】水煎服。

【禁忌】忌辛辣、刺激、油腻饮食。

3、四逆散【组成】炙甘草(6g)枳实(6g)柴胡(6g)芍药(6g)【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中成药临床用药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用药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

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及使用管理,《指导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还应遵照《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71号)执行。

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

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应用广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

中成药具有特定的名称和剂型,在标签和说明书上注明了批准文号、品名、规格、处方成分、功效和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生产批号、有效期等内容。

相对于中药汤剂来说,中成药无需煎煮,可直接使用,尤其方便急危病症患者的治疗及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使用,且体积小,有特定的包装,存贮、携带方便。

一、中成药的常用剂型中成药剂型种类繁多,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近几十年,中成药剂型的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研制开发了大量新剂型,进一步扩大了中成药的使用范围。

方剂与中成药---和解剂

方剂与中成药---和解剂

胡误用寒下 寒凉伤中 寒


邪热乘虚内陷 热
中虚不运

寒热互结
中焦气机不利
胃气不降 脾气不升
肠鸣
下利
呕吐
治法:寒热并调,消痞散结
散结除痞+辛开(恢复脾的升清)+ 苦降(恢复胃的降浊)
·半夏泻心汤 ·
1.辨证要点 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下利,舌苔薄黄腻。 2.现代运用 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不完全 性胃幽门梗阻等病证属于寒热错杂,肠胃不和 者.
热,脉弦等少阳证。
※ 疟疾、黄疸属少阳证
其他证治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 有时。——妇女月经期间,正气虚弱,无力抗 邪外出,邪气留恋于少阳半表半里→ 往来寒热。
(3)疟疾、黄疸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小柴胡汤临床运用
辨证要点
但见一症 便是。
1、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 “口苦,咽干目眩”苔薄白, 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疏肝+养血+健脾
运用
·逍遥散 ·
1.辨证要点 ·两胁作痛,目弦,食少体倦,舌淡,脉弦细 而虚。
使用注意: 肝郁多因情志不遂所致,治疗时
须嘱病人心情达观,方能获效。
现代应用:
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经前期综合症, 乳腺增生,慢性前列腺炎,更年期综合征,盆 腔炎等属肝郁血虚脾弱者。
2、本方为治疗少阳病证的基础方,又是 和解少阳法的代表方。
2. 现代运用: 感冒、疟疾、慢性肝炎、慢性
胆囊炎等证属少阳证者。
现代中成药
小柴胡颗粒
【主要成份】柴胡、半夏、党参、甘草、黄 芩、生姜、大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成药和解剂的合理使用
和解剂是以柴胡、黄芩、青蒿、白芍、半夏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用以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胃肠不和、肝脾不和等证的中成药。

和解剂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三类。

临床以寒热往来、胸胁满闷、呕吐下利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疟疾、感冒、各类肝炎、胆囊炎、慢性肠炎、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等见上述症状者。

1.和解少阳剂适用于邪在少阳证。

症见往来寒热、胸肋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以及口苦、咽干、目眩等。

例如小柴胡颗粒(片)。

2.调和肝脾剂适用于肝脾不和证。

症见脘腹胸胁胀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腹痛泄泻、手足不温等。

例如加味逍遥丸、逍遥丸(颗粒)。

3.调和肠胃剂适用于肠胃不和证。

症见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脘腹胀痛、肠鸣下利等。

例如半夏泻心汤等。

注意事项:(1)本类方剂以祛邪为主,纯虚不宜用;(2)临证使用要辨清表里、上下、气血以及寒热虚实的多少选用中成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