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功》 人教版 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功》说课稿
高中物理《功》说课稿高中物理《功》说课稿(精选5篇)高中物理《功》说课稿一、说教材1、本章及本节的地位与作用。
《电功和电功率》这一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章之一,在这一章里,讲述了两个重要的电学概念(电功和电功率),一个重要的电学定律(焦耳定律),这些知识不仅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的基础,而且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本章有两大特点,一是综合性强,不仅要综合运用前面的欧姆定律、串并联知识,还涉及到了一些力学问题(如本节中的功);另外一个特点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几乎每节课都是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讲了知识后又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所讲的电功,除了具有以上两个特点之外它还是对初二功的知识的延续,而且也是后面继续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更广义的功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所以无论从大纲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知识的扩展上看,本章和本节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的电流做功形式。
(2)掌握电功的公式W=UIt(3)知道电功的单位。
(4)知道电能表的用途和读数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思想目标:结合“一度电的作用”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节能意识。
3、重点与难点。
作为一节概念课,从概念的建立到运用都很重要,而且大纲对电功的公式要求到掌握的层次,所以把电功的概念和公式作为本节的重点。
另外以初中生的能力水平很难独立地研究出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必须通过教师适当地点拨才能完成,所以把实验探索过程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学设计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物理概念课的一般授课流程都分以下三个阶段:在本节课中,我利用了一个实物(电能表)和一个实验(电动机提升重物)引出电功这个概念,这样引课会使学生感到电功这个概念并不陌生,而且与学过的知识(机械功)也有联系,同时也为最后揭示电能表的应用打下了伏笔。
高中校本课程_【中职】物理《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功一、教学目标1.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区别;2.掌握计算机械功的公式W=Fs cos α;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
知道当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这是难点。
3.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也是难点。
三、教具课件四、主要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设计1.功的概念先请同学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与功的概念密切相关的如下两个问题:什么叫做功?谁对谁做功?然后做如下总结并板书:(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如图1所示,与同学一起讨论如下问题:在上述过程中,拉力F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滑块所受的重力mg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桌面对滑块的支持力N是否对滑块做了功?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
至此可作出如下总结并板书:(2)在物理学中,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公式就图1提出:力F使滑块发生位移S这个过程中,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由同学回答出如下计算公式:W=Fs。
就此再进一步提问:如果细绳斜向上拉滑块,如图2所示,这种情况下滑块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与同学一起分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s cos α。
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计算公式:W=Fs cos α就此指出,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大小,与力F的大小、物体位移s的大小及F和s二者方向之间的夹角α有关,且此计算公式有普遍意义(对计算机械功而言)。
至此作出如下板书:W=Fs cos α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高中物理_第八章 功及功率第1课时 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功》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为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内容,主要内容是了解功这个概念的物理意义,形成能量观念,为功能关系的学习打基础。
通过功的一般表达式的推导,及表达式中各物理量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探究能力及科学思维的形成,使学生掌握判断力对物体做功的条件,并会解决实际问题计算。
并通过対表达式各量的理解,知道功有正负,理解合力功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是在本章知识链中的重要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了功的基础知识,具有基本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能在教师设计进阶式小梯度问题中依据问题任务进行小范围的探究。
但生活情境与知识链接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抽象能力还需要培养,所以在教学中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生涯链接加强以上各种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基于新课程标准,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为目标,设定合理的评价题目,重难点依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确立,精心设计小梯度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观察思考问题,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学生始终处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积极状态,从而掌握相关知识及技能,并能运用其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和生活问题。
本节课欠缺在,是学生生活实际情境问题的解决不能很好的设计健身计划,因为学生知识储备还不是很够,但我把该情境进行了转化学生能够运用知识解决上楼梯问题。
第八章机械能第1节功及功率第1课时《功》课标解读《功》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2第八章《机械能及其守恒《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定律》中的第一节功及功率,课标内容解读《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分别阐述了初中和高中物理对《功》这节课的要求:第七章机械能第二节功教材解读《功》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中的第二节,本文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依据,从教材的知识结构,地位作用、教材编写意图和特点两个方面进行教材分析。
依据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培养和课程标准,通过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提出教学建议。
《功》教学反思
《功》教学反思
《功》教学反思
功的概念比拟复杂、抽象,学生常常容易会把生活中的“工作”“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这节课是在前面所学简单机械知识的根底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构造性和系统性。
可以说是前面所学的知识的延伸,又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奠定根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采用直观录像、图片、多媒体等多种信息化手段结合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
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物理教学,以形象详细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详细化、明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泼地参与教学活动。
将设计好的概念图始终贯彻于整个的教学过程之中,有利于教学资的整合和对学生进展差异化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
学生进展自主学习,增强了同伴间的合作与互动,加强了与老师的互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科学探究实验问题的提出、实验步骤的设计及探究实验的完成及结论的得出。
利用视频打破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对难点的打破,水到渠成。
《功》教学反思
《功》教学反思引言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会用到《功》这个概念。
然而,在最近的一次教学中,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功》的教学方法和理解是否合适。
本文将对我在教学中关于《功》的反思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改进措施。
1. 对《功》的理解在传统教育中,《功》一词常常与功课、练功等概念联系在一起。
然而,我意识到这个传统的理解是有局限性的。
如何更好地理解和传授《功》成为我近期的教学关注点。
建议1:重新定义《功》的概念我认为,《功》不仅仅是指功课和练功,它也代表了努力、毅力和创造力。
因此,我需要重新定义《功》的概念,使其能更准确地表达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2. 教学方法的调整针对我对《功》的新理解,我调整了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教育学生。
以下是我采取的几点改变:•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中,我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和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功》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我引入了更多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学习。
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并思考如何找到解决方案。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团队合作:我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通过共同合作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同时,团队合作也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到《功》的重要性。
3. 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馈我意识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及时反馈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了解学生的反馈和表现,我才能知道我对《功》的教学是否有效,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建议2:实施教学评估和反馈机制为了更好地评估和反馈教学效果,我决定采取以下措施:•课堂观察:我将密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包括他们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通过课堂观察,我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学生反馈:我将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评价和建议。
《功》教学反思
《功》教学反思在我所师承的武术门派中,有一种拳法叫做“功”。
这个词的本义是指力气、能力、技能等,但在武术里被用来指代一类锻炼身体的基础功夫,包括站桩、捶打、缩腿等多个动作。
与此同时,这些动作也是其他形式的武学技能的基础,因此在武术训练中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习功的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问题一:缺乏耐性功练习的动作多以静态姿势为主,较为繁琐,初期难度相对较高,需要学生耐心练习。
但现实情况是,学生们因为对功理解不透彻,对功练习失去信心,认为自己无法领悟,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缺乏耐性,很容易半途而废。
问题二:动作不规范功的动作虽然看似简单,但其实要求很高。
例如站桩,需要双腿弯曲,臀部后伸,膝头外扣,腿重心下沉,肩放松,呼吸自然。
但是,练习完之后,学生们往往还是会站成姿势歪斜、缺乏力度、呼吸不严谨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与学生的动作感知能力不足有关,也可能和教学方法不当有关。
问题三:缺乏应用意义对于大多数武术学生而言,他们学习武术的初衷是学习自卫技能、提升身体素质。
然而,在功的教学中,因为训练动作看似缺乏实战意义,学生们往往难以理解学习它的意义和价值。
而这也导致他们在习练过程中缺乏动力和兴趣。
综上所述,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从以下几个切入点入手。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针对功训练初期难度较高的问题,教练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训练指导,并且要重视学生心理的指导与疏导。
在训练前建议让学生自己体会和理解,在训练中逐渐尝试提高难度。
因为成功和成就感可以带给学生动力,让他们更加乐意去尝试。
加强基本功练习的技术指导根据教学实践,我发现让学生站桩时关注到腿部力度和体能的设计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底力。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在站立时将注意力集中于下肢,追求腿部内从力的运用,以及相应的上身放松。
通过缓慢,耐心,持续而充分的锻炼,纠正学生习惯中的体式问题,提高训练的效果。
提供科学的知识讲解和实用联系另外,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们也需要提供一些科学的知识讲解和更为实用的联系。
新高中物理《功》(人教版)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功》教课反省凯里三中顾习华讲课班级高一(12)一、【教材剖析】1.教课内容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第一版社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物理必修 2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的第二节,主要内容是掌握判断力对物体做功的条件、理解功的一般计算式W=FLCOSa,并能应用W=FLCOSa计算有关的实质问题,知道做功有正功与负功的差别,理解协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2.地位与作用本节课“功”是本章知识链中特别重要的环节,是为了进一步提出“能”这一更加宽泛、更为重要的观点服务。
做功的过程反应了,能量的变化过程,所以只有正确认识“功”这一节内容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才能很好地掌握教课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实行教课活动为后边马上学习的动能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有关知识的学习做好扎实的基础知识准备。
二、【学情剖析】1.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有关“功”基础知识,并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问题.但其对功的认识和理解只是限制于,力与位移同向、共线的状况。
2.认知水平易能力:学生经过必修1的学习拥有初步的察看、剖析、归纳能力,有着必定的学习经验及活动经验,形成了较好的参加意识和合作意识.并能在教师指引下低起点、小步距进行研究.抽象思想虽有所提升但其抽象思想能力还需增强,所以在教课中应引入和利用多媒体教课手段更多的为他们供给生活实例和实验研究活动。
3.任教课生特色: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于乡村和外来务工儿女,其基础知识广泛较差、思维较活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照较弱,但其长处是扎实、安分、勤学。
三、【目标剖析】1.教课三位目标依照教材的教课要求,浸透新课标理念,并联合以上学情剖析,我拟订了以下教课目的:①经过复习引入初中有关功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情境、察看图片从物理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理解功的观点.并能判断生活中有关功的实例及物理意义。
②经过对功一般表达式的研究,浸透从“特别”到“一般”、类比的物理思想方法;会对文字、图形、符号三种语言进行互相转变.③经过学生经历研究活动中的着手操作,合作沟通,使学生掌握功的判断,理解和掌握功的一般表达式 W=FLCOSa,掌握有关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及有关总功的计算方法.正确利用功的公式 W=FLCOSa页脚内容欢迎阅读进行简单的计算 , 知道并理解有关正负功的物理意义 , 掌握有关多个力对物体同时作用时的总功计算方法。
《功》教学反思
《功》教学反思《功》教学反思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功》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功》教学反思1教学设计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学生复习功的概念、单位、公式及功的原理,让学生熟悉掌握功的有关计算。
通过讨论,知道物体做功有快有慢之分,进一步知道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再以“想想议议”设疑,引出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要比较两物体做功的快慢,可用功率直接比较),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功率的知识,最后让学生用所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体现到学而致用的乐趣。
练习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加深对做功快慢的理解及加强功率知识的应用能力。
课堂设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进生活”的教学理念,学生兴趣浓厚,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好。
这一节课,教学效果相当不错,通过类比的方法,和师生的互动,对功率概念的建立,和功率的应用,使学生有了很好的掌握。
本节课无论是教学的设计和板书的布置,都是非常成功的。
本人教学实践证明,这节课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从过程与方法角度来看,要求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方法一与方法二的得出都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学生能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能运用功和功率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功》教学反思2为了上好这一课,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精心准备各种实验材料,设计教案,力图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引领着学生顺着正确的思路来完成本课教学内容。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出现了我预设之外的一些问题。
如在导入新课后,我设想学生猜测地震的成因时,学生能说出可能是地下的岩层受到震动产生的,或者地面受到震动产生的。
而实际上学生却一无所知,此时我应该让学生联系火山的成因进行猜测,揭示出是在受到压力的作用下才产生的,从而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
《功》课后反思
《功》课后反思:
《功》是本章《功和机械能》的第一节,它承接着前面的力和运动,是力和运动知识的运用,并且为后续功率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包括三个部分:实例探究功的概念、学习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
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本节的重点,难点是功的计算。
1、研究功的概念时学生还不具备能的转化的知识,这个问题很难直接解决,因此我从生活中的实例“某同学在运动会中有功”来过度到力学里的功,得出力对物体的移动有贡献就叫力做了功。
这种通过分析生活中的物理实例的方法,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功的物理意义和实际作用很有帮助。
2、紧接着得出做功必备的两个因素。
第二个环节是运用这两个因素来判断力是否做功,课上给出了十组动画让学生分析。
自我感觉运用动画来突出重点,比较直观,也比较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但是这部分内容有点多而且处理的不深,可以给出四到五组让学生具体分析,从而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去讨论、思考,把问题想深入。
《功》的课堂导入,课件,视频两个,教学设计,反思。
人教版物理-必修2-7.2《功》教学反思
人教版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二节《功》教学反思《功》是人教版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中的第二节。
《功》这一节内容本身非常重要。
同时,《功》这一节内容与接下来要学习的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等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学生学好了《功》这一节的相关知识,对于后面内容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学好《功》这一节的相关知识点,为学生学习后面的有关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功》这节课的设计和教学,作为任课老师,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是可取的。
1.分享事例,引入新课。
上新课前,引导学生分享三个身边的事例,通过这三个事例体现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做功的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化,功和能是两个密不可分的物理量。
因此,我们在学习能量以前先要学习功,于是就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功》,从而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2. 复习回顾,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初中学习过的知识: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再通过3个问题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懂得:物理学中的“做功”和日常生活中的“工作”有着本质的区别。
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物理学中的“功”概念的理解。
3.分析讨论,归纳推理。
在引导学生分析推导功的一般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先让学生展开分析与讨论,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推导出功的一般计算公式。
而且在推导过程中,应用了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理论论证方法,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思想方法。
同时,在推导功的一般计算公式的过程中还用到了“力的合成与分解”及“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性”等知识,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以前学过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懂得“温故而知新”的道理。
另外,在探究求合力对物体做总功的方法时,同样也采用了分析与讨论的方法,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4.借助例题,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学生分析解答了一道关于功的计算的例题,接着提出问题:导致功出现正、负的原因是什么?再引导学生回到例题的分析与解答中,通过对例题解答过程的分析,找出导致功出现正、负的原因。
《功》后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育才中学章德英《功》的课后反思12月3日,我讲授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的第一节《功》,三班五十来人,个个昏昏欲睡,有点兴趣学的也就十多人,多日以来我就想改变一下教学方式,争取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学习行列中来。
加上学校倡导学案教学法,主张先学后教,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我想不如尝试一下,让学生自己学,看看效果。
平时抽查学生背诵基础知识,很多后进生竟然连一个概念、公式、单位都说不出来,也就是说,每天上课,他们没有一点收获,这也坚定了我要改变教学方式的想法。
于是我采用自学引导法,先让学生预习、自学,课上先给学生15-20分钟看书并识记本节知识要点,我在学生看书的同时,在黑板上板书,归纳出本节需要掌握的要点知识,让学生看完书记忆。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学生记住基础知识后,积极鼓励他们到讲台上背诵,有能力讲解的,鼓励他们对着其他学生讲解,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对前五个上台的学生,每人加2分,5个人以后再上台的加1分(学校给学生的评价考核分)。
学生积极勇跃的到讲台上背书,争着、抢着去,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勇气,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班原来最多有十六七人学习,这节课竟然达到了33个,张健、马英、张宇楠、唐春玉等原来不学甚至说话的学生,这节课都能到前面把本节知识背下来,而原来他们连作业都不交,课下一问三不知。
除了十多人能到讲台背诵基础知识外,我让他们诚实些,凡是能背下本节知识的,举手,结果有三十多人举起了手,这是我半年来首次看到有这么多学生在学而且能够学会,这令我震动很大。
第二节课到一班继续实行这种方法,效果更好,全班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涨,最后检测只有四人不会背本节知识。
我找到他们谈话,先表扬他们诚实,然后批评他们采用这种教学法,两个班学习的人数都增加了十多人。
当然,由于实行的时间较短,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有的学生只追求加分,目的不纯,当堂记住了,过后不注意巩固,几天以后再检查,一部分学生又忘记了,所以要及时检查巩固。
高中物理《功》人教版教学反思
《功》教学反思凯里三中顾习华授课班级高一(12)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的第二节,主要内容是掌握判断力对物体做功的条件、理解功的一般计算式W=FLCOSa,并能应用W=FLCOSa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知道做功有正功与负功的区别,理解合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2.地位与作用本节课“功”是本章知识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为了进一步提出“能”这一更为广泛、更为重要的概念服务。
做功的过程反映了,能量的变化过程,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功”这一节内容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实施教学活动为后面即将学习的动能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做好扎实的基础知识准备。
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有关“功”基础知识,并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问题.但其对功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局限于,力与位移同向、共线的情况。
2.认知水平和能力:学生通过必修1的学习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有着一定的学习经验及活动经验,形成了较好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并能在教师引导下低起点、小步距进行探究.抽象思维虽有所提高但其抽象思维能力还需加强,所以在教学中应引入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更多的为他们提供生活实例和实验探究活动。
3.任教学生特点:我校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农村和外来务工子女,其基础知识普遍较差、思维较活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比较弱,但其优点是踏实、本分、好学。
三、【目标分析】1.教学三位目标依据教材的教学要求,渗透新课标理念,并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①通过复习引入初中有关功的相关知识、联系生活情境、观察图片从物理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并能判断生活中有关功的实例及物理意义。
②通过对功一般表达式的探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类比的物理思想方法;会对文字、图形、符号三种语言进行相互转化.③通过学生经历探究活动中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功的判断,理解和掌握功的一般表达式W=FLCOSa,掌握有关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及有关总功的计算方法.正确利用功的公式W=FLCOSa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并理解有关正负功的物理意义,掌握有关多个力对物体同时作用时的总功计算方法。
高中物理功教学反思
《功》这一课讲完了,留给我的是许多思考。
首先,我感觉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有一个精彩的开场导入。
从自己写讲学稿这个事入手,第一次写的时候由于没有及时保存,结果“劳而无功”,后来,从头再来终于“大功告成”。
然后话锋一转:生活中说到的“功”,和本节课要讲的物理学中的“功”含意是否相同呢?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本节课的教学课题,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其次,讲学稿的版面设计也很重要,我给讲学稿添了一些花边,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插图、有每日警句“我参与、我进取……”、有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橇动地球”、还焦耳的生平介绍,让学生了解“焦耳”这个单位的由来,设计的都是和本节课有关联的内容。
由“焦耳”这个单位进一步联想到力的单位“牛顿”、“帕斯卡”等,然后话锋一转:遗憾的是这些单位中还没有我们中国人的名字。
这样既复习了物理知识,同时又给学生一个振憾,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其中。
这些花边设计的内容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目的是想给学生一个耳濡目染的教育。
课堂教学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其一:学生阅读完教材内容后围绕“小聪”和“小明”是否做了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有的认为两人都做了功,有的认为一个做了一个没做。
这时我说:两个人到底谁做了功,咱们把这个问题放一放不去管它,请大家认真阅读讲学稿第二部分列举的例子,先把物理学中“功”构成要素搞清。
可是,等到同学们把功的概念搞清之后,我却忘了回过头去,让学生再来对“小聪”和“小明”的做功情况进行判断,没有做到首尾呼应。
这反映了我对课堂教学的全局把握上能力还有所欠缺,是以后教学中一个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其二:为了讲清“功”的概念,我列举了一些常见的例子,从同学们打扫卫生时提水桶上楼到“神州七号”冲出大气层,从工地上的吊车到农业生产中拖拉机等等。
这些做功的例子都发生在日常生活之中,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可是课后我想: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去列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呢,也许他们举出的例子比老师讲得还要精彩!更重要的是课堂气氛这时就变“活”了,同学们的思想火花也许这时就会迸发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教学反思
凯里三中顾习华授课班级高一(12)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的第二节,主要内容是掌握判断力对物体做功的条件、理解功的一般计算式W=FLCOSa,并能应用W=FLCOSa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知道做功有正功与负功的区别,理解合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2.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功”是本章知识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为了进一步提出“能”这一更为广泛、更为重要的概念服务。
做功的过程反映了,能量的变化过程,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功”这一节内容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实施教学活动为后面即将学习的动能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做好扎实的基础知识准备。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有关“功”基础知识,并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问题.但其对功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局限于,力与位移同向、共线的情况。
2.认知水平和能力:学生通过必修1的学习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有着一定的学习经验及活动经验,形成了较好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并能在教师引导下低起点、小步距进行探究.抽象思维虽有所提高但其抽象思维能力还需加强,所以在教学中应引入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更多的为他们提供生活实例和实验探究活动。
3.任教学生特点:我校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农村和外来务工子女,其基础知识普遍较差、思维较活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比较弱,但其优点是踏实、本分、好学。
三、【目标分析】
1.教学三位目标
依据教材的教学要求,渗透新课标理念,并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通过复习引入初中有关功的相关知识、联系生活情境、观察图片从物理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并能判断生活中有关功的实例及物理意义。
②通过对功一般表达式的探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类比的物理思想方法;会对文字、图形、符号三种语言进行相互转化.
③通过学生经历探究活动中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功的判断,理解和掌握功的一般表达式W=FLCOSa,掌握有关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及有关总功的计算方法.正确利用功的公式W=FLCOSa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并理解有关正负功的物理意义,掌握有关多个力对物体同时作用时的总功计算方法。
2.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飞两个条件;知道W=FLCOSa的适应条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实际问题的处理和计算;知道正负功的判断和作用;能根据公式计算多个力的总功。
难点:关于W=FLCOSa在实际应用中a的判断,有关正负功的理解。
四、【教学模式与教法、学法】
复习引入的教学模式.
教具:ppt教学课件
学生的学法突出观察、探究发现与讨论归纳建构知识网络
五、【教学过程】(略)授课班级高一(12)
六、【教学反思】:
据教学经历和学生反馈,本堂课教学设计操作性强,效果良好.课堂中学生通过魔术情景和实验观察讨论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概念教学,对功的概念理解较深入,能判断生活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并能辨别W=FL与W=FLCOSa之间的区别,能很好识别和判断COSa的取值.通过探究活动得出功的一般表达式W=FLCOSa和有关多个力对物体做功的总功计算,让学生对其性质和应用的掌握更为牢固,如本堂
课中应用实验启发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得出功的一般表达式,通过分步讨论共同探究有关总功的计算都说明了这一点.而范例及变式的训练使学生对化归的物理思想方法理解更为深入,逐步形成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并能规范解题.综合以上情况,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有如下反思:
(1)重、难点解决的方法策略得与失:
根据我班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初中的物理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乐于探究,易于在实践中明确事理,故本节课采用复习引入新课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
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进行探究、学生讨论等操作活动,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带有操作性、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观察思考问题,同时教师适时地引导,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积极状态,形成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从而掌握功的相关知识及技能,并能运用其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形成由已知-----新知-----应用的学习过程。
由于自己将学生的层次估高导致本节课未能顺利完成本节内容的全部,缺乏关于总功的计算方法没有按原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2)本节课我认为缺乏学生观察,合作探究的环节
在教学设计中我本来想到了应突出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交流,教学设计中对力对物体做功的判断、功一般表达式的探索、对功概念的“再发现”,和有关总功的计算,都预设了采用学生在物理情境中观察、讨论探究,合作交流,贯穿在整个课堂.但真正教学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以及自己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过于估高导致在上课10分钟后,因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按我的设计完成导致耽误了一定时间,为了完成本节教学内容,于是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没有按原计划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和讨论。
(3)注重物理思想的渗透
本课的设计注重渗透了从“特殊”到“一般”、类比和化归的物理思想与方法.课堂中,关于W=FL与W=FLCOSa的关系,实验探究W=FL有限的应用范围过渡到任意角度a下W=FLCOSa结论的成立,充分体现了物理思想方法的渗透.(4)遵循概念学习规律
本课的设计特别强调学生对概念的学习规律,遵循“创设情境、复习引入——形成概念——小试牛刀、辨析概念——应用概念、探究总功”的认知过程,利用学生自主复习初中物理相关知识引入概念,观察ppt图片分析形成初步感知,通过学生朗读概念、动手操作内化概念,小试牛刀、分步探究总功应用概念等环节达成对概念的深入理解.
以上4点教学活动的实现过程需要创设生活情境和图片等信息资料,所以本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优势,生动、具体地再现图片和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物理问题。
教学成功之处: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物理知识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地搭好台阶将相对抽象的物理问题具体化,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和应用相关的物理知识。
教学中的思索:由于我校学生物理基础相对薄弱,及自己刚刚进入高中物理教学工作,教学经验还相对缺乏,所以在教学中对知识学习的引导和教学手段方法的处理还存在一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