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三大产业兴衰演化及伦敦

合集下载

英国产业变化

英国产业变化

国际形势,定义,正文在过去20年中,英国对社会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增加,而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据统计,由于外出旅游、就餐、购物的人越来越多,英国的餐饮、旅游、商店和旅馆行业的就业岗位在20年中增加了55.8%;零售和批发行业就业岗位增加了91.3万个,增幅为25.5%,使该行业总就业人数提高至449万人。

此外,从事教育的人数也增加了61.3万人,达到228万人。

自1985年以来,市场共提供了350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其中超过一半是服务行业,而农业、采矿业和制造业在20年内共失去232万个就业岗位。

在英国就业总量中,采矿业只占2.5%,农业和其他农业相关行业占1.5%,相比之下,商业和金融行业则增加了200万个就业岗位,增幅为71%。

英国在二十年的产业调整中,积极发展金融、财会、信息技术、教育、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减少对农业、采矿业和制造业等第一、第二产业的投资和优惠政策,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这种分类方法成为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

从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在工业化阶段,工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

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之后逐步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

(二)工业内部各产业的结构变化趋势工业化可分为三个阶段:1、以轻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

像英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是从纺织、粮食加工等轻工业起步的。

2、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化工、冶金、金属制品、电力等重、化工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发展最快的是化工、冶金等原材料工业。

3、工业高加工度化的发展阶段。

在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的后期,工业发展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明显下降,机电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这时对原材料的加工链条越来越长,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工业生产出现“迂回化”特点。

英国崛起和衰弱的过程

英国崛起和衰弱的过程

英国崛起和衰弱的过程英国崛起的进程是从16世纪开始的,直到19世纪英国进入最辉煌时代。

英国崛起和衰弱的过程有哪些的呢?本文是整理英国崛起和衰弱的过程的资料,仅供参考。

英国崛起和衰弱的过程大英帝国的雏形成于17世纪初,此时英格兰已经在北美建立了多片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包括了日后的美国、加拿大的大西洋省份以及加勒比海上的一些小岛屿例如牙买加和巴巴多斯。

英格兰的美洲殖民地正通过战争与殖民逐步扩大,通过英荷战争,英国获得了新阿姆斯特丹(纽约)。

殖民地不断向西扩展。

七年战争中英格兰击溃了法国,并在1760年占领了新法兰西的全部地区,使得英国获得了北美更大地区的控制权。

1757年普拉西战役(Battle of Plassey)的胜利让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印度孟加拉邦的统治权,1770年因对该邦过度征税而恶化的饥荒引起了英国国内的争议。

到了19世纪,东印度公司已经几乎控制了印度全境英国1882年对埃及的军事占领(最直接的起因是为了保护苏伊士运河) 确立了英国对尼罗河地区的控制。

这又进一步导致了1896至1898年英国对苏丹的征服大英帝国也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纪初达到鼎盛,领土约3367万平方千米,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人类史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中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全球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英国殖民统治发生严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被迫允许广大的殖民地独立或半独立,为了继续在之前广大殖民地地区发挥重要影响力,英国政府倡议督导建立了一个和平组织——“英联邦”;前英国大多数殖民地独立而成的国家加入了该组织英国崛起之路英国崛起之路(一):随着罗马(Roman)军队于公元5世纪时(401-410年)最终撤出不列颠(Britannia,古凯尔特语,意为“五彩斑斓的土地”),不列颠岛南部随后进入了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时代。

oecd国家三大产业占比的动态演化

oecd国家三大产业占比的动态演化

oecd国家三大产业占比的动态演化一、关于三次产业划分的简单说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所有经济活动区分成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部门。

其中农业包括种植业、渔业和林业等;工业包括制造业、矿业、建筑业等;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批发和零售贸易、银行、房地产、娱乐和个人服务等。

其中农业从属于第一产业,工业从属于第二产业,服务业从属于第三产业。

二、有关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相关理论英国经济学家C.G.克拉克提出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间变化的情况。

多年来对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劳动力在一、二、三次产业间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表现为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再向第三次产业逐渐转移的趋势。

发生这种趋势的原因,主要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的人均收入存在着差异的缘故。

概括为就业人数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茨涅兹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从三次产业占国民收入比重变化的角度进行统计分析,把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演变趋势结合起来论征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随着经济发展,农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都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工业部门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一般呈上升趋势,在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而服务部门(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

国民收入与就业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工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揭示了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关联效应。

将制造业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初期、中期和后期;将制造业按不同阶段划分为三个类型产业:初级产业(经济发展初期对经济发展起作用的部门,如食品、皮革、纺织等部门);中期产业(经济发展中期对经济发展起作用的部门,如非金属矿产品、木材加工、石油化工等部门);后期产业(在经济发展后期起作用的部门,如服装、印刷出版、等部门)。

区域地理——英国

区域地理——英国

人文地理
文化
历史
英国历史可以划分为五大时 期。 一、史前时期(约公元40年 之前) (1) 石器时代 (2) 铜器时代 (3) 铁器时代 二、古典时期(约公元40年5世纪)
从国旗变化看英国的统一
人文地理
文化
语言
英国的语言资源非常丰富。英语(约6000万人使用,占总人口的98%) 是英国事实上的官方语言。除英语外,主要的土著语言还包括苏格兰语(约 150万人使用)、威尔士语(约70万人使用)、爱尔兰语、盖尔语和康沃尔 语等。此外,英国还有上百种外来语,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数据,使用最多 的十种外来语言为波兰语(约54万人使用)、旁遮普语(约27万人使用)、 乌尔都语(约27万人使用)、孟加拉语(约22万人使用)、古吉拉特语(约 21万人使用)、阿拉伯语(约16万人使用)、法语(约15万人使用)、汉语 (约14万人使用)、葡萄牙语(约13万人使用)、西班牙语(约12万人使 用)。(注:以上数据均为2011年人口普查数据)
英国有很多著名的风景胜地,这其中就包括数目众多的教堂 和大教堂。美国的教堂很少有历史超过一百年的,英国的教堂则 几乎没有历史在一百年以内的,甚至很多大教堂具有一千多年的 历史。
人文地理
名次 大学
地区
雅思
托福
文化
教育
1 牛津大学 2 剑桥大学 3 帝国理工学院
牛津郡 剑桥郡 大伦敦
[本]7.0[研]7.0 [本]110[研]100 [本]7.5[研]-- [本]--[研]-[本]6.5[研]6.5 [本]92[研]92
01 伦敦在国际贸易、金融方面有长期经营的历史,因而对许多外 国银行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02 伦敦在长期经营金融中,拥有大量的金融机构,经验丰富的工 作人员和完整的通讯网络;

英国工业革命—搜狗百科

英国工业革命—搜狗百科

英国工业革命—搜狗百科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前,还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农业国家,以国王为首的封建贵族集团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

全国有人口550万,其中410万人住在农村。

最大的城市伦敦人口也只有20万,其他城市的人口最多也不超过2万。

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来解释工业革命能首先在英国发生。

(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威廉在1689年同意接受议会提出的《权利法案》的条件后被议会宣布为英国国王,称为威廉三世。

《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如下:1.国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2.国王无权废止议会通过的法律;3.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4.人民有请愿权;5.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不得因政治行为拘禁议员;6.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1701年,议会又通过《王位继承法》。

这一法案的实质是《权利法案》的补充。

规定国王的法令必须由有关大臣的签署才能生效,所有大臣必须执行议会的决议,不同意议会的决议,大臣就须辞职。

根据这个法案,大臣便对议会负责而不对国王负责,英国国王变成了“统而不治”的虚君,政权完全落入以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新贵族为主的议会之手,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

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内阁制的形成和近代议会制度的确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它适应了英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进行工业革命的根本保证。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大量的只有人身自由而无生产资料的雇佣劳动者;二是将大量的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资本。

创造这两个条件的过程,就是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与后来的资本积累不同,前者是发生在资本主义大生产建立之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和出发点。

后者是发生在资本主义大生产过程中。

所以把前者叫做资本的原始积累,后者称为资本积累。

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圈地运动、殖民掠夺、在国内实现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例如国债制度、创建银行和股份公司、严密的税收制度三个途径完成的。

英国工业精神衰退的前世因由

英国工业精神衰退的前世因由

马丁·威纳/著草茵茵的北欧花园……英国浓重的乡绅情结被唤醒,乡绅价值观开始抬头。

在这种思潮的带动下,英国的文学、艺术、建筑、教育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乡绅文化复归和工业精神的反动,大量的文学作品散发出浓重的乡村情怀;以保护古建筑为由的哥特式建筑被大规模复兴;公学以及以牛津、剑桥等老牌大学为代表的教育机构,重申培养有涵养的绅士、政治家的办学宗旨,推崇古典文化,鄙视对工商业、实业家以及实用性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甚至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自身,也开始出现变化,他们接受乡绅文化的价值观,在行为举止和日常礼仪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向精致、文雅的乡绅看齐。

于是,已经迈出工业文明脚步的英国,开始了围绕两种隐喻的博弈与冲撞。

“北方”隐喻中的英国,讲实用主义,凭经验办事,有算计,信仰清教,资产阶级占主导地位,有进取心,富有冒险精神,讲科学,严肃认真并相信奋斗,相信所有人的原始冲动是一种合理的、精于计算的经济上的自我利益。

“南方”隐喻中的英国,充满浪漫主义,随顺自然,安居乐业,非常幸运,信奉国教,贵族占主导地位,讲传统,并相信秩序和传统。

客观的情景是:钢铁坚硬的北方隐喻抵不过和煦温柔的南方隐喻。

这背后原因是什么?在马丁·威纳看来,这缘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即不流血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使社会及历史发展进程完整、平滑、没有断裂,进而使贵族的思想文化及价值观得以完整保留,同时,贵族阶级共享了工业革命的红利,他们通过投资金融及工商业获取了大量的经济利益,这些财富,使其本就具有的社会优势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同时使其作为优势阶级的强大社会影响力更具辐射性和穿透力,进而更强烈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和大众之中,其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得以更广泛的传播,这导致英国工业文明的社会根基不稳。

但具体而言,乡绅文化如何反动了英国的工业精神?现实中,南方隐喻究竟捆住了英国工业文明的哪只手脚?使其在已然取得优异成绩之后终不能走向更远?作者没有能够给出回答。

英国经济发展历程

英国经济发展历程

英国经济发展历程1 发展历程1.1 概述(1)16世纪到18世纪经济转型阶段;(2)英国上升为霸权国,1700-1820;(3)技术进步和实际收入增长的加速阶段,1820-1913;(4)“英国病”的初期,1918-1929;(5)危机和战争的双重打击,1930-1945;(6)帝国解体后的惨淡经营,1946-1967;(7)“英国病”的激化,1967-20世纪末期;(8)增长缓慢的十年(2000-2009)1.2 转型期(16-18世纪)16-17世纪的英国正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度时期,这个时期的英国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积累更多的原始积累财富才采取“重金主义”政策这样便极大的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革命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到了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已经完成了资本主义进程中的原始积累,为了向工业革命过度并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重金主义”政策也转变为“重工主义”政策,向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转变。

1.3 英国上升为霸权国(1700-1820)在此时期,英国人均收入增长要快于17世纪。

是欧洲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1700年时,英国的GDP是荷兰的两倍,到了1820年则是七倍。

英国资本从1750年的5亿英镑增长到1865的60亿英镑。

对总人口的人均收入进行的计算,1700年人均收入大约是每年8-9英镑,经过50年增加到12-13英镑,到1800年增加到22英镑,而1860年则又翻了一番。

在1720-1820年期间,英国的出口每年增长2%,在1700年时,英国的航运量占世界航运能力的五分之一多一点,但是,到了1820年英国的份额已经超出了40%。

1700年-1820年,虽然英国的经济增长由于成功地施行以邻为壑的商业战略而得到加强,但它的进步还有一些其他原因。

与其他欧洲大陆国家不同,它的国内发展没有受到17世纪武装冲突的干扰。

国内市场的统一程度通过创建收税公路和渠道网络以及发展海岸运输得到极大的提高。

其结果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更有效率的专业化劳动分工。

伦敦的第三产业

伦敦的第三产业

伦敦的第三产业北京市统计局研究所一、概况和历史演革伦敦这个词,包含着很多不同的概念。

如果就其所包括的辖区范围而论,从小到大,可以分为:伦敦城、内伦敦、外伦敦、大伦敦、“大伦敦规划”区域和伦敦区域。

考虑其可比性,除了历史回顾部分外,本文主要采用“大伦敦”和“大伦敦规划”区域这两个概念。

大伦敦面积1580平方公里,人口739万(1972年),“大伦敦规划”区域面积6700平方公里,人口约1000余万。

在经济和政治相结合的基础上,从16世纪开始,伦敦进入了持续发展阶段。

其后,伦敦不仅作为一个资本城市和一个重要贸易国家的重要经济中心起作用,而且还是全国的政治和金融中心,又有英国最大的港口。

伦敦协调功能和协调作用日益加强,到18世纪末期,伦敦在规模上超过了巴黎,已拥有将近100万人口,成为西方世界最大的城市。

1760年以后,英国的工业革命导致了英国制造业方面一系列史无前例的增长。

在这一技术进步过程中,伦敦的制造业并未作重要参与,技术进步主要是在北部的棉纺织地区中部的铁制品生产地区,所以到19世纪,一些大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其发展比伦敦要快些。

但是,由于伦敦作为政治、经济中心所具有的独特的协调功能,伦敦一直维持住其英国“首要城市”的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伦敦聚集的人口在700万人以上,比英国的第二大城市利物浦的人口多大约7倍。

19世纪初,伦敦人口约占英格兰和威尔士人口总和的10%。

到19世纪末,这一比例上升到20%。

1950年以来,伦敦经济的重要变化是制造业就业的减少,服务业部门则是一片增长景象,特别是银行和金融业,还有其它专业服务部门。

60年代以后,由于伦敦居住的人口减少,消费服务业有所下降,但银行、金融及专业服务则仍在继续增长。

二、本世纪伦敦的产业结构变动大伦敦在两次世界大战间隔期间,由于受消费品工业腾飞的影响,形成了有利的工业布局,成为无论用什么尺度衡量都称得上是全国第一位的制造业地区。

随着经济的发展,伦敦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工业分布图
第三产业是英国经济中最大部门。
● 交通运输业: ﹡它是世界上首创铁路运输的国家。 ﹡其远洋航运业长期居于世界前列。 ﹡英国公路运输在客运和货运中起重要作用。 ﹡民用航空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进 展比较迅速。 ● 邮电业历史悠。 ● 商业发达 ● 英国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历史悠久。
过去25年中 私人小汽车里程增加了25% 货运汽车里程增加了33% 道路里程增加了12%
• 提问:英国三大产业的兴 衰演化对我国产业发展的 启发。
伦敦
伦敦地理位置
伦敦位于英格兰东 南部,跨泰晤士河 两岸。泰晤士河河 口宽阔,涨潮时, 海轮可抵达伦敦市 内。
伦敦
泰晤士河
伦敦
城市职能
伦敦是英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也是英国最大的港口和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伦敦是英国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包括卫星城 在内,伦敦至2007年大伦敦人口已达750多 万人,通勤人口达1 200多万—1400多万, 是欧洲的第三大都市。 伦敦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那里集中了众 多的金融机构,是世界上黄金、钻石和茶叶 等商品的集中交易场所。伦敦城西是王宫、 首相官邸和议会等政府机构的集中地区。
英国三大产业 的兴衰演化
温海气候纬度更 高,受海洋的影响 更强,全年温和多 雨,热量不足,不 利于谷物的成熟, 而利于多汁牧草的 生长,所以乳畜业 较为发达。
英国第一产业兴衰演化 中世纪可以粮食自给,羊毛等畜产品有剩余供出口。
开始兴盛
衰落出现
再次发展
自16世纪起,大农场 战后英国农业地位再次下 1846年英国国会通过取消 和大牧场开始取代小型 降,但农业产值和劳动生 保护国内农业的谷物条例, 产率却是上升的。至2005 自耕农。“圈地运动” 实行农产品自由贸易,农 年英国农业总产值为66亿 是英国现代化农业进程 业开始不断走下坡路。至 英镑,约占GDP总值的 二战时期,由于海运航线 开始的标志。18世纪 1%。但是据统计,英国 被封锁,粮食进口大减, 末期,资本主义生产方 1%的农业劳动力就能生 食品供应困难,英国政府 式已经在农业中占绝对 产全部所需的60%的农产 采取许多重要措施促进农 优势,英国的农业已成 品,每年为本国提供了全 业生产,耕地面积迅速增 为欧洲最先进的农业。 部粮食需求的55%,以及 加。 所需产品的80%。
口(本土 的8倍)
美洲 大洋洲
英国工业 革命时期
明地 清理 小大 冰环 期境 :
明末小冰期导 致的干旱饥荒
工业的衰落
● 19世纪末第二次科技革命兴起时,英国没有及 时调整工业结构,以至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和 发展大大落后于其他工业国。 ● 1880—1913年间,英国平均年增长率低于美、 德,在世界地位逐步下降。 ● 19世纪90年代其工业产值被美国超过。 ● 20世纪初又被德国超过。 ●两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患上了“英国病”,经济 长期处于“停停走走”的局面。
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的原因
• • • • • • 1、强大的吸引力 2、完备的通讯网 3、合理的金融管制 4、欢迎友好的态度 5、金融企业的集聚 6、三大金融中心分布合理,工作时间可以 交替。
本节知识点回顾
• 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的演化进程及 之一的原因。
传统部门包括采煤、钢铁、机械制造、造船、纺织。这些部门与 其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显得企业规模较小,设备比较陈旧, 布局也不合理。
新兴部门包括化学、汽车、航空、航天等工业部门,这些部 门技术设备比较先进,发展比较迅速,现已成为英国工业的主体。
高科技部门包括电子、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部门在世界上处于 领先地位。
工业的复兴
● 20世纪80年代英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 英国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了条件。 加上北海石油的发现和开发,使工业增长 加快。 ● 1994—1998年英国经济强劲复苏,工业部 门广泛应用高新技术推动生产增长,并取 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英国现在仍然是世界工业大国,其工业可分为传 统部门、新兴部门和高科技部门三大类。
机械化施肥
规模化的小麦种植
“日不落帝国” 的工业兴衰
世界工厂
英国全盛时期工业产品产量及地位统计表
产量占世界比例 居世界位次 棉纺织品
>1/2 1
煤炭 钢铁 造船
3/4 1/2 3/5
1 1 1
1914年英国殖民地分布表
国家和地区 亚洲 面积 人口
39350万人
非洲
伊拉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 3350万平 马来西亚等 方千米 (本土的 137倍) 科特迪瓦、尼日利亚、苏丹、南非等 10多个国家 美国、加拿大 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几内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