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生物资源现状及对策
青海省生态环境考察调研报告
青海省生态环境考察调研报告按照中德合作管理培训项目江西行动学习子项目执行办公室的统一安排,4月18日~21日,第二分课题“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课题组核心和外围成员随培训班赴青海省,针对青海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及青海湖开发治理等情况进行考察调研。
以厅纪检组长罗小彰带队的分课题组,包括催化师省委党校高莉娟副教授一行共5人,通过讲座、座谈会、对口交流及现场考察等方式对青海省省情、环境保护、实施行动学习法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了解。
此次调研过程历时4天,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为有效促进行动学习,使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为我省所用,分课题组撰写了此次青海生态环境考察调研报告。
一、青海省情学习(一)青海省情在青海省调研考察学习期间,通过讲座、学习、交流和考察,对青海省情有了一定的认识。
1、自然地理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全省均属高原地区,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为250~530 mm。
青海气候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地区间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
青海省具有典型的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特征,其中东部季风区主要为湟水河流域,约占全省面积的1/6,西部干旱区主要为柴达木盆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1/3,其余为青藏高原区,约占全省面积的1/2。
而这三大自然区的交汇地带,即是青海湖,因此造就了多样独特的美丽青海湖。
青海湖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地区和生态系统典型脆弱地区。
青海省自然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种矿产127种,其中54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具有突出优势。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三江源头,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青海湖流域是一个四周环山的封闭式内陆盆地,地理位置为36°15′N~38°20′N,97°50′E~101°20′E之间,海拔3194~5174m。
青海水生野生生物现状及保护对策
现 状、 濒危程度和 目前保 护情 况 , 讨 了今后有效 开展 水生野生生物保 护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 探
关键 词 : 生野 生 生物 ; 状 ; 护 对 策 ; 海 水 现 保 青 中 图分 类 号 :3 6 4 F2.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4— 9 7 2 1 4— 0 5— 3 10 9 6 (0 0 0 0 3 0 J
青 海农 林科 技
・ 题 探 讨 ・ 问
21 0 0年 第 4期
青海 水 生 野 生 生 物 现 状 及 保 护 对 策
简 生 龙
( 青海省 渔 业环境 监 测站 , 海 青
西宁Βιβλιοθήκη 800 ) 10 8 摘 要 : 海省 地 处青 藏 高原 、 江 源 头 , 理 、 候 条 件 独 特 , 漫 长 的 岁 月 里 孕 育 了诸 多独 特 的 适 应 青 三 地 气 在 高 原特 殊 自然 环 境 的 水 生 生 物 物 种 , 些 物 种 维 系 了 高 原 水 体 生 态 , 重要 的 生 物 资 源 和 基 因 库 , 有 物 种 这 是 具 保 存 、 学 研 究 、 物 多样 性 和 自然 资 源 保 护 等 方 面 的 重要 意 义 。本 文概 述 了我 省 水 生 野 生 生 物 分 布 、 类 、 科 生 种
澜 沧江 的发 源地 , 大 江河 的干 流 在我 省境 内 的 三
长度 长 江 1 1 k 黄 河 15 k 澜 沧 江 4 8 m, 2 7 m、 9 9 m、 4k
义。
1 分 布情 况
青海境 内河流纵横 、 湖泊 棋 布 , 体 资 源 较 水 为丰 富 , 江河湖 泊水 域面 积共 有 16 7万 h 其 3. m, 中有鱼 类 分布 的有 1 6 7万 h 0. m 。全 省分 布 的各
青海省生物资源现状及对策(1)
青海省生物资源现状及对策摘要:坐落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是全球高海拔地区唯一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
在高寒、高海拔等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等条件的影响下,在漫长的生物演化历史变迁过程中,该地区形成了诸多独特的适应高原特殊自然环境的野生生物物种,这些物种维系了高原总体生态,也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和基因库,具有十分重要的物种保存、科学研发探究、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意义。
Pick to: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Qinghai Tibet plateau,Qinghai province is the only large global high altitude wetland ecosystem,is the Yangtze river the birthplace of the Yellow River,Lancing river three rivers In cold climate conditions such as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such as high altitud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n the process of biological evolution in the long history,the region formed a number of unique wildlife species to adapt to the plateau special natural environment, these species to maintain the overall ecological plateau, is also a important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gene pool,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save specie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biodiversity and natural resources protection.关键字:青海省青藏高原东北部湿地生态系统水生动物牦牛资源保护Key words: in the northeast Qinghai Tibet,plateau in Qinghai province ,Yak resource conservation ,wetland ecosystem of aquatic animals一、青海省主要生物资源(一)青海省水生动物资源青海水生野生生物资源分布情况青海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棋布,水体资源较为丰富,江河湖泊水域面积共有136。
青海湖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青海湖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青海湖流域地处我国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我国祁连山脉的一个大型山间盆地,具有独特和多样化的复杂生态系统。
近些年,青海湖生态环境恶化进一步加剧,文中阐述了青海湖生态环境现状,探讨了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以及主要的应对措施,对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标签:青海湖;生态环境;问题;对策一、青海湖概况青海湖地处青海湖盆地,位于南祁连早古生代裂陷槽、青海南山晚古生代一中生代复合裂陷槽和中祁连地块这3个构造单元的交汇部位,是一个新构造断陷湖,湖面面积4265.3km2,是我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的“内陆咸水湖”。
二、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及必要性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所具有重大生态、社会和经济意义:一、青海湖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是世界著名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其代表性、生物多样性以及特有性。
二、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的气候调节器,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部蔓延的天然屏障,是高原高寒干旱地区重要的水汽源,它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也是保护青海省社会经济最发达的河湟谷地生态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三、青海湖生态环境的变化气温变化:环湖地区1958~2002年的45年间,气温呈上升趋势。
降水量变化:年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对周围的农田、草场、道路及农牧民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减少。
草地生态退化四、青海湖生态环境的变化的原因4.1自然原因4.1.1区域气候的冷、暖干变化有关晚第四纪青海湖环境演化研究表明,虽然青海湖地区的古气候呈波动变化,但总体变化趋势趋于向冷干方向发展。
根据青海湖流域及其邻近地区树木年轮资料重建的历史时期气候资料序列,划分了流域近600年来气候的冷暖干湿期,并认为青海湖流域100年来的气候变化以暖偏干为主要趋势。
4.1.2入湖水量减少,湖水量长期负均衡现状青海湖每年入湖河补给13.35亿,降水补给15.57亿,地下水补给4.01亿,总补给为34.93亿,湖区每年湖水蒸发量39.3亿,年均亏损4.37亿。
青海水生野生生物现状及保护对策
青海省 位于青 藏 高原 东北 部 , 般 海拔 2 0 一 50
—
内陆水 系有 l 。属 国 家 二类 保 护 水生 生 物 有 9种
大鲵 ( g l b t cu aiins Ba cad) 、 Mea ar h sd r a u ( lnh r ) o a d 水獭 ( u a lt ( in es 15 ) 川 陕 哲 罗鲑 L t u a Lna u ,7 8) 、 r r
4 0 m, 5 0 世称 “ 世界屋 脊 ” 又是 长 江 、 河 、 沧 , 黄 澜
江的发源地 , 大江 河 的 干流 在 青海 省 境 内 的 长 三 度 分 别 是 长 江 1 1 k 黄 河 15 k 澜 沧 江 2 7 m、 9 9 m、 4 8 m, 年 向 下 游 地 区 的 供 水 量 达 到 6 0 × k 每 0
维普资讯
第l 7卷
第 3期
青
海
草 业
V 1 1 . . o . 9 月
QN H I R T C L U E I G A A A U T R P
文章编号 :08—14 (08 0 02 0 10 4 5 20 )3— 0 3— 3
收 稿 日期 :0 8—0 20 4—0 8
使 高原许 多珍 贵 的 水生 野 生 生物 赖 以 栖息 、 食 摄
和繁殖 的场所 遭到破 坏 , 卵场 严重萎缩 、 产 产卵洄 游通 道被 阻断 、 栖息水 域受 到污 染 、 资源 急剧 渔业 减少 , 鱼类 个体 小 型 化 、 龄 化 严重 , 分 物种 已 低 部
,
被喻为 “ 中华 水塔 ” 是全 球 高海 拔地 区唯 ,
大 面积湿地 生 态 系统 , 生 物 多样 性 最 为集 中 是
青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青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就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及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根据人类的具体要求对生态环境性质及变化状况进行的评价。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选择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对生态环境状况的优劣程度进行定性或者定量的分析和判别。
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按照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工作安排,采用2010年和2011年两时期的陆地卫星Landsat 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开展了青海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本报告是此次评价的核心成果。
一青海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体系(一)评价指标和数据获取1.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生物丰度指数通过单位面积上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在生物物种数量上的差异,间接地反映被评价区域内生物丰贫程度。
由林地、草地、水域湿地、耕地、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等不同生态系统的等效面积占区域面积比重计算得到。
植被覆盖指数指被评价区域内林地、草地、农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五种类型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植被覆盖的程度。
生物丰度和植被覆盖度的遥感解译由空间分辨率为30米的2011年5~10月时段的TM7波段卫星遥感影像,利用RS和GIS这两项技术,将2011年度图像配准,采用人工目视判读解译。
2.水网密度指数和土地退化指数水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生态系统物质流与能量流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中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水网密度指数指被评价区域内河流总长度、水域面积和水资源量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内水的丰富程度。
土地退化指数是指被评价区域内风蚀、水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工程侵蚀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内土地退化程度。
青海省水系图来源于国家地理中心1∶25万基础地理数据,河流长度和湖(库)面积利用遥感解译得出,水资源量、年降水量来源于水文水资源部门统计资料,青海省土壤侵蚀图来源于青海省水保部门。
青海省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
青海省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部,是我国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业资源丰富,林木面积居全国之首。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林业有害生物问题日益突出,给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护青海省的林业资源至关重要。
一、加强监测预警青海省的林业有害生物主要包括松毛虫、松材线虫、蝗虫等,在林区内潜伏生长,成虫飞行,卵和幼虫在土壤内发育繁殖,大大危害了林木生长。
加强监测预警工作是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的首要任务。
各级林业部门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利用专业设备和技术手段,对林区的有害生物种群和分布进行定期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问题,做好应对措施。
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青海省的生态环境脆弱,一旦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的长期任务。
要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工作,加强天敌培育和引种,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林木的抗病虫能力。
要注重生态平衡,保护天敌和益虫,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轻环境负担,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宣传教育防治林业有害生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社会各界对于林业有害生物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要利用各种媒体渠道,进行宣传教育活动,普及防治知识和技能,提高群众的防治意识和能力。
要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交流活动,加强技术人员和农民的能力建设,推动防治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科研攻关科研攻关是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的重要保障,要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生态学和防治技术研究,加强对于有害生物的监测和预警技术研发,提高防治技术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要推动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指导生产一线,帮助农民科学防治有害生物。
五、加强政策法规支持青海省的林业有害生物问题涉及面广,问题复杂,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
各级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推动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
要加强对于林业有害生物的立法保障,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规范防治工作的程序和流程,确保防治工作的有序进行。
环青海湖地区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对策
环青海湖地区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对策孔飞;何玉邦;张洪峰;张虎;车利锋;吴晓民【摘要】青海湖地区是我国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该区现有种子植物52科,174属,445种,其中裸子植物仅有3属6种.植被分布类型主要有温性草原、小半灌木荒漠、高寒灌丛、高寒草甸4大类.野生动物资源比较丰富,以脊椎动物而言,已经记录到243种,代表了青藏高原湖盆类群的动物学全貌.其中,鱼类1目,2科,3属,8种;两栖类1目,2科,2属,2种;爬行类2目,3科,3属,3种;哺乳类6目,12科,31属,41种;鸟类14目,33科,102属,189种.根据对青海湖地区的调查,分析了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提出了重点物种的保护、控制放牧强度、明确生态功能区划、形成生态旅游趋势以及立法保护及环保宣传等保护对策.【期刊名称】《青海环境》【年(卷),期】2011(021)002【总页数】4页(P82-85)【关键词】青海湖;生物多样性;保护【作者】孔飞;何玉邦;张洪峰;张虎;车利锋;吴晓民【作者单位】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32;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青海,西宁,810008;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32;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青海,西宁,810008;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32;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1青海湖地区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为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所环绕,行政区划隶属海南州共和县、海西州天峻县、海北州刚察县和海晏县[1]。
目前,青海湖地区已出现湖泊水位下降、河流流量减少、草地沙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在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使该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包括中外学者在内的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之一,相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是区域自然植被,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解读
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摘要:位于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的三江源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孕育着独一无二大面积的高寒湿地、高寒荒漠、高寒干草原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三江源地区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的分析,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两江一河”源地的保护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江源,草原,森林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属于海拔4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地区,地处青藏高原的腹地,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湿地生态系统星罗棋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江河源”之称,被誉为“中华水塔”。
青藏高原孕育了独特的植物区系和生态系统,生物种类丰富多样,被誉为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是我国江河中下游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
因此,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对三江源保护区的建设、三江源流域的生态安全有着及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1.三江源的自然地理概况1.1.地理位置与区域范围三江源系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位于青藏高原青海省南部,素有“中华水塔”之称。
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24′~102°23′,北纬31°39′~36°16′之间,区域面积31.8万km2[1],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三江源地区[2]。
行政区域辖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玛沁、达日、甘德、久治、班玛六县;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称多、杂多、治多、曲麻莱、囊谦、玉树六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同德两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河南两县,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多乡,共16县1乡(图1)。
图1 三江源地区示意图1.2.植被三江源区热量和水分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植被的水平带谱和垂直带谱均十分明显,植被空间分布呈明显的高原地带性规律,自东而西(自低而高)依次为山地森林、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沼泽植被和垫状植被则主要镶嵌于高寒草甸和高寒荒漠之间。
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及水资源保护对策研究
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及水资源保护对策研究引言:三江源位于中国青海省,是中国三大河流(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的水塔”。
然而,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江源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水资源也受到持续威胁。
本文将对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的水资源保护对策。
一、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调查1. 雨量和气温变化根据长期气象观测数据显示,三江源地区降雨模式出现了变化。
降雨量总体呈逐渐减少的趋势,而降雨过程更为集中,导致水文过程出现异常。
同时,气温也呈现年均上升的趋势,这可能加剧了冰川融化和冻土退化的问题。
2. 水资源情况三江源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水资源面临严重威胁。
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以及城市生活用水的快速增长导致水资源供需失衡。
此外,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也对水资源产生了负面影响。
3. 生物多样性保护三江源地区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拥有众多珍稀濒危动植物和动物。
然而,过度放牧、非法砍伐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平衡。
部分物种数量锐减,甚至已经灭绝,给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
二、水资源保护对策研究1. 加强生态环保意识通过开展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
鼓励居民、企业和政府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
2. 建立水资源管理机制建立全面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包括完善水资源监测体系,制定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政策法规,加强对重点水域的监管和保护。
此外,加强对水资源的跨界合作与管理,实现流域内水资源的有效协调。
3.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改善力度,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在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等各个领域推行节水措施,减少浪费。
改善农田灌溉方式,推广节水农业技术,优化工业用水结构,提高利用效率。
4. 生态修复和保护加强对三江源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青海湖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
青海湖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摘要:本文阐述青海湖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目前治理的情况,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青海湖现状对策2、现状青海湖区是青海省畜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全省牧区牧业人口的24%,牧区草食牲畜的29%集中在这一地区。
但近十多年来,由于超载过牧和大面积开垦草场,该区域草地退化严重。
据统计,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面积为65.67万公顷,占该区域草地面积的34.90%,鼠虫害成灾面积76.89万公顷,占该区域草地面积的40.86%。
土地沙漠化速度日益加剧,据2000年的TM卫星遥感图解译测算,目前各类沙漠化土地面积12.48万公顷,其中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达5.09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72%;强烈发展沙漠化土地面积1.15万公顷,占0.39%;正在发展的沙漠化土地面积1.60万公顷,占0.54%;潜在沙漠化土地4.64万公顷,占1.56%。
与1986年7.565万公顷沙漠化土地相比,14年间沙漠化面积扩大了4.915万公顷,平均每年以35.07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而且沙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年扩展速率约为4.63%。
同时由于气候变暖,干旱少雨,使湖面水位下降,1959-1998年,青海湖水位下降了3.39米,平均以每年8.5厘米的速度下降。
作为青海省旅游业王冠的青海湖,正遭受着草场退化、沙化的严重威胁,使得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鸟岛地区草场重度退化面积达5.73万公顷,特别是鸟岛地区以角乌曲为中心的沙化带呈扇形向四周推进,平均流沙厚度14厘米,部分地区已形成“新月型”沙丘,受害面积约0.8万公顷。
原来水草丰美的优良牧场已不复存在,风光秀美的鸟岛地区正面临着全面沙化的威胁。
青海湖鸟岛是鸟类繁衍生息的理想家园,由于周围生态环境恶化,目前鸟岛连陆,成为沙丘状半岛,鸟类栖息环境明显恶化。
青海湖渔业资源减少,珍稀野生动物普氏原羚数量锐减,成为极度濒危的物种。
3、生态环境发展趋势近百年来湖区气候呈暖干化趋势,在这种气候环境变化的总体特征下,导致湖水位下降,湖面萎缩,湖底沉沙裸露,加之人类活动因素,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如破坏植被、开垦草地、过度放牧等加剧了湖区沙漠化趋势。
青海湖湖区生态环境现状报告
青海湖湖区生态环境现状考察报告摘要:青藏高原自然条件特殊,环青海湖区域对于该生态系统的维持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在对青海湖湖区生态环境现状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以湖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其现状恶化之因及其危害,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
关键字:青海湖;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1.青海湖自然状况介绍1.1概况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东部,是我国最大的湖泊。
青海湖长105公里,宽63公里,最深处达38米,湖泊的集水面积约29661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
比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要大近450多平方公里。
湖水来源主要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
入湖的河流有40余条,主要有布哈河、巴戈乌兰河、侧淌河等,其中以布哈河最大。
青海湖流域总面积为29778平方公里,现辖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县和刚察县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县,有20个乡(镇),6个国有农牧场。
据2006年底统计,湖区内有汉、藏、蒙古、回、土、撒拉等民族共10.28万人,少数民族占70%,其中农牧业人口7.85万人,非农牧人口2.4万(含城镇1.89万人),人口密度为3.05人/平方公里。
1.2气象状况青海湖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日照强烈;冬寒夏凉,暖季短暂,冷季漫长,春季多大风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
1.2.1光照湖区全年日照时数大部分都在3000小时以上,较青海以东同纬度地区高出700小时左右;年日照百分率达68~69%。
年辐射总量在171.461千卡/平方厘米·年-106.693千卡/平方厘米·年,较同纬度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高10~40千卡/平方厘米·年。
1.2.2气温湖区东部和南部气温稍高,年均温在1.1℃~0.3℃之间;西部和北部稍低,年均温在-0.8℃~0.6℃之间,平均最高气温 6.7℃~8.7℃之间,平均最低气温-6.7℃~4.9℃之间,极端最高气温25℃和24.4℃,极端最低气温-31℃~和-33.4℃。
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加强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的战略任务。
为了从根本上遏制和扭转我国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国家制定了具有长期和全局指导作用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将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故有“江河源头”之称。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流域的气候与旱涝。
境内黄河流域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18.7%,出省多年平均径流量占流域总径流量的49.2%。
青海是黄河流域9省区唯—一个产流多于用水的省区,是我国主要的水源地之一,区域涵养水源功能显著,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要地。
编制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切实付诸实施,保护和建设好青海的生态环境,不仅对本省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黑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具有深刻影响。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特殊的生物基因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开发价值。
保护利用好这里的生物资源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
一、生态环境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干旱,处于大陆性气候与东部季风气候接触的边缘,气候的基本特征为:日照时间数长,辐射强;冬季漫长,夏季凉爽;气温日差大,年差较小;降水分布地区差异大,一般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增。
西部地区最为干旱少雨,由东南向西北气候为:湿润——寒冷半湿润——寒冷半干旱——寒冷干旱。
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因典型的高原型、荒漠化生态特点和历史上人类活动而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草地退化十分严重,加上水土光热资源匹配不好,生态环境恶劣。
全省国土总面积72万平方公里。
冰川、戈壁、沙漠、风蚀残丘、石山、雪山等面积占30%,森覆盖率2.59%,其中:乔木林覆盖率仅为0.35%,大大低于13%的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分布不匀,主要集中在黄河和长江上游的大通河、湟水河、隆务河、玛柯河、多柯河和澜沧江的扎曲河等流域,处于森林极限生长地带,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
保护青海生态环境的方式方法
保护青海生态环境的方式方法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青海的生态环境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
为了保护青海的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式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几种重要的保护青海生态环境的方式方法。
第一,加强生态保护区建设。
青海拥有众多的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是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珍稀物种的重要基地。
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些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力度,增加保护区的面积和数量,确保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改善。
第二,控制工业污染。
青海省的工业发展虽然相对较慢,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污染问题。
我们应该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同时,加大对工业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和投入,提高治理效果。
第三,加强水资源管理。
青海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保护好水资源对于青海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制定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和保护。
同时,推广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用水的理念,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第四,推动可持续发展。
保护青海的生态环境需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循环利用。
同时,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第五,加强重点生态问题的治理。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面临着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等重点生态问题。
我们应该加大对这些问题的治理力度,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恢复和改善受损的生态系统。
同时,加强对生态问题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新出现的生态问题。
第六,加强国际合作。
青海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地区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国际环保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的保护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挑战。
保护青海生态环境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区建设、控制工业污染、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强重点生态问题的治理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维护和改善青海的生态环境。
青海省尖扎县草原虫害的生物和生态治理研究
青海省尖扎县草原虫害的生物和生态治理研究
青海省尖扎县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干燥,主要以草原农牧业为主
要经济来源。
然而,由于长期过度放牧和生态环境破坏,尖扎县的草原虫害问题日益严重。
虫害不仅会危害草原植被,还会影响畜牧业的发展和当地生态环境的稳定。
因此,如何进
行有效的虫害生物和生态治理成为当地重要的科研课题之一。
尖扎县的虫害主要有蚜虫、鼠妇、螟虫、粉虱、蝗虫等。
其中,蚜虫、螟虫、粉虱、
蝗虫对草原的伤害最大。
针对这些虫害,可以采取生物和生态治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防治。
生物治理是指利用天敌类生物进行虫害防治,如甲螨、蚜瓢虫、蝗虎等。
这些生物在草原
上会主动寻找食物,寻找并捕食害虫,从而减少虫害的危害。
同时,当足够的生态环境成
熟时,有助于建立天敌类生物的生态链和食物链,进一步促进虫害的生物防治。
生态治理是指通过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改变生态破环现状,缓解和改变虫害的
灾害程度。
生态治理包括两个层面:反毁和复建。
反毁包括控制过度放牧、恢复草原植被、禁止采挖和捕杀野生动物等。
复建包括重建自然生态系统。
重建需要基于恢复草原生态系
统的基础上实施,并应与草原资源利用和牧民的经济社会利益相统一。
这样可以避免牧民
把重建出的生态系统重新破坏。
因此,应该建立起属于尖扎县草原生态系统的防虫生态平衡系统,积极寻找利于生态
平衡的生物资源,建立重要物种的生态养成系统和养殖技术,从而实现生态和人类社会良
性互动的目标。
浅析三江源地区生态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析三江源地区生态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一、引言三江源地区位于中国青海省,是中国最重要的淡水资源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寒湿地。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本文旨在对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现状进行浅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当的对策以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
二、生态现状三江源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该地区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高寒湿地、无污染的湿地草甸、大面积的湿地和森林植被等。
然而,长期以来,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1.水资源的过度开发:随着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三江源地区的水资源被过度开发。
这不仅导致湿地退化和水位下降,还给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2.水污染问题:农业和工业活动导致了大量的农药、化肥和工业废水进入水体,引发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水污染不仅危害了水生生物的生存,也对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3.生态失衡:过度放牧、过度砍伐和过度开发等人为活动导致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失衡。
土地退化、草原退化和野生动物减少等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威胁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三、存在问题在分析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现状后,可以看出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由于过度砍伐、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发,三江源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的威胁,许多物种已经濒临灭绝。
3.水资源短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而三江源地区的自然水资源有限,造成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四、对策为了解决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对策:1.加强保护意识:加强公众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知,提高保护意识。
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增强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青海省森林资源清查情况分析
青海省森林资源清查情况分析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森林资源省份之一。
森林资源清查是指对森林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分布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统计,以便为保护森林资源、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青海省的森林资源总体上比较丰富。
根据森林资源清查的数据显示,青海省的森林面积达到了XX万公顷。
森林分布主要集中在祁连山和内蒙古高原地区,其中以祁连山地区的森林面积最大。
青海省有多种类型的森林,包括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等。
青海省的森林资源质量较高。
由于青海省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和自然条件的良好,森林资源质量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
森林的植被覆盖率较高,生物多样性也相对较丰富。
青海省的森林资源被广泛用于木材、矿产、草地、饲养等多个方面。
青海省的森林资源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破坏,青海省的森林面积和质量有所下降。
部分地区的森林面积减少,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近年来气候变化对森林资源的影响日益突出。
干旱和高温等气象因素加剧了森林火灾的发生频率和范围,给森林资源带来了重大威胁。
针对青海省森林资源清查情况,应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保护和管理。
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加强对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控制,建立完善的火灾预防体系,及时发现、严格打击森林火灾。
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建立科学的数据管理系统,及时了解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青海省的森林资源清查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和管理好青海省的森林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自然教育发展现状与展望——以青海省为例
自然教育发展现状与展望——以青海省为例自然教育是指以自然环境为依托,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观察和研究,以培养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理解和尊重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
自然教育旨在引导人们关注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作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重要的省份,青海省在自然教育的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条件。
本文将就青海省的自然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自然教育的现状1. 自然教育的基础设施青海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
在自然教育基础设施方面,青海省已经建立了一批以自然博物馆、自然公园、野生动物园为主体的自然教育基地。
这些基地通过展览、教育讲座和互动体验活动,向公众普及自然知识,提升自然教育水平。
2. 自然教育的普及程度青海省加大了对自然教育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学校、社区和企业等各个领域都积极参与自然教育活动。
学校开设了自然科学、生态学等相关课程,定期组织户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社区组织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提高了居民的环保意识。
企业也开展了一些生态科普活动,引导员工和公众珍惜生命、保护环境。
3. 自然教育的成果青海省的自然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方面,很多青少年在自然教育的熏陶下,培养了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和保护意识,成为了环保的先锋。
另一方面,青海省的自然教育基地成为了各地游客的景点之一,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自然教育的展望1. 提升自然教育的水平青海省应进一步提升自然教育的水平。
可以邀请专业的自然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来开展教育讲座和互动体验活动,向公众传授更多的自然知识。
在自然教育基地的建设上,应加大投入,提升展览和设施的质量和数量。
2. 加强教育体制改革青海省应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将自然教育融入正式课程体系中。
通过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更多的环境保护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省生物资源现状及对策摘要:坐落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是全球高海拔地区唯一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
在高寒、高海拔等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等条件的影响下,在漫长的生物演化历史变迁过程中,该地区形成了诸多独特的适应高原特殊自然环境的野生生物物种,这些物种维系了高原总体生态,也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和基因库,具有十分重要的物种保存、科学研发探究、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意义。
Pick to: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Qinghai Tibet plateau, Qinghai province is the only large global high altitude wetland ecosystem, is the Yangtze river the birthplace of the Yellow River, Lancing river three rivers In cold climate conditions such as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such as high altitud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n the process of biological evolution in the long history, the region formed a number of unique wildlife species to adapt to the plateau special natural environment, these species to maintain the overall ecological plateau, is also a important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gene pool,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save specie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biodiversity and natural resources protection.关键字:青海省青藏高原东北部湿地生态系统水生动物牦牛资源保护Key words: in the northeast Qinghai Tibet,plateau in Qinghai province ,Yak resource conservation ,wetland ecosystem of aquatic animals一、青海省主要生物资源(一)青海省水生动物资源青海水生野生生物资源分布情况青海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棋布,水体资源较为丰富,江河湖泊水域面积共有136.7万ha,其中有鱼类分布的水面有106.7万ha。
全省分布的各类水生野生动物中,哺乳类1种(水獭)、两栖类分属2目5科6属9种、鱼类分属3目5科18属51种。
鱼类主要以裂腹鱼亚科和条鳅亚科为主,且多数种类为我国特有的高原珍稀物种。
按省鱼类区系分布,境内产于长江水系的有21种、黄河水系22种,澜沧江水系8种,内陆水系19种。
属国家二类保护水生生物有大鲵、水獭、川陕哲罗鲑3种,省内重点保护水生生物有青海湖裸鲤、齐口裂腹鱼等14种。
省内水生维管束植物有19科55种,优势种类为轮藻,马来眼子菜和芦苇。
此外还有甲壳纲生物、经济藻类和光合细菌资源,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有盐湖卤虫、盐湖钩虾和螺旋藻等经济藻类,这些水生生物起着生态平衡核心链条的作用,具有很高的经济、生态、科研价值。
长期以来,由于气候变异、环境变化和人为的滥捕乱捞,以及河道修建水利水电截流工程等,致使高原许多珍贵的水生野生生物赖以栖息、摄食和繁殖的场所遭到破坏,产卵场严重萎缩、产卵洄游通道被阻断、栖息水域受到污染、渔业资源急剧减少,鱼类个体小型化、低龄化严重,部分物种已濒临灭绝。
目前黄河鱼类三分之一的种群面临生存危机,黄河雅罗鱼、黄河鮈、兰州鲶等鱼类已很难觅到;长江上游濒危鱼类川陕哲罗鲑,仅分布于川青交界不足70公里的玛可河流域,至今没有捕获到活体,已处于极度濒危境地。
这些特殊种类的水生生物物种,在高原条件下生长普遍缓慢,补充群体少,生态结构简单,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
(二)青海陆生野生动物及濒危动物资源青海省作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有野生动物250多种,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野骆驼、野牦牛、野驴、藏羚、盘羊、白唇鹿、雪豹、黑颈鹤、苏门羚、黑鹳等10种,有牦牛500多万头。
青海湖地区野生动物种类比较丰富 ,共录得 2 4 3种。
鸟岛自然保护区的成立在促进区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发展旅游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 ,普氏原羚已成为极濒危物种 ,仅在青海湖地区分布 ,且总数不超过 30 0只。
普氏原羚(Procapraprzewalskii)、黑颈鹤 (Grusnigricollis)、大天鹅 (Gygnusgygnus)和青海湖裸鲤(G przwalskiiprzwalskii)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
尤其是它们的主要栖息地已受到无序的经济开发活动的威胁。
青海湖地区为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所环绕,近年来,青海省相继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使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得到较大改善青海湖地区鸟类数量稳中有增,达到15万只,越冬大天鹅数量有所恢复,过去一些不曾在青海湖畔栖息、逗留的鸟类开始在这里安家。
过去被大肆猎杀几乎在人类视野中消失的狼,现在明显增多。
另外环湖43万亩耕地还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也逐步落实,开展了有关鸟类保护、湿地监测、环湖巡查、鸟类及野生动物救护等活动。
同时,作为青海省的王牌旅游景点,注重发展生态旅游,建设了观鸟台,使用环保型电瓶车等措施,对鸟类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在,如果游客到鸟岛旅游,随处可以看到鸟儿和游人和谐相处、人鸟同乐的场景。
(三)畜牧生物资源及现状畜禽品种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青海地域辽阔,自然条件独特、畜禽品种资源丰富,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对于发挥本地畜禽遗传资源优势,实现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牦牛等成为主要的畜牧对象。
二、青海水生野生生物资源保护措施(一)实行禁渔期制度青海省政府从1982年到2010年先后对青海湖实行了四次封湖育鱼,青海湖渔业资源量由2002年的2592t增加至2010年的30120t,达到原始资源蕴藏量的9.4%。
为巩固封湖育鱼成效,省政府从2011年开始又实施为期10年的第五次零捕捞封湖育鱼措施。
同时对黄河流域及其扎陵湖、鄂陵湖实行封湖育鱼,将长江上游确定为常年禁渔期,加强尕海湖卤虫的保护和管理力度,通过不断加大渔政执法力度,以行政手段和刑事手段并举的措施,推动水生野生生物资源保护工作。
(二)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开展濒危鱼类专项救护从2007年先后建立河南段、尖扎段、贵德段以及扎陵湖鄂陵湖黄河上游特有鱼类,长江流域玛可河重口裂腹鱼,青海湖流域青海湖裸鲤等6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2006年在玛可河建成川陕哲罗鲑救护中心,对长江上游玛可河流域水域生态环境及川陕哲罗鲑、西藏山溪鲵、黄石爬鮡等濒危珍稀鱼类进行专项监测、救护和保护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三江源鱼类资源保护力度。
(三)开展土著鱼类增殖放流1997年修建了青海湖裸鲤人工增殖放流站,从2002年已成功向青海湖人工投放青海湖裸鲤鱼苗5500余万尾,对恢复青海湖渔业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7年在苏只和积石峡修建黄河上游首座鱼类增殖站,通过技术攻关,花斑裸鲤、黄河裸裂尻鱼、极边扁咽齿鱼等黄河珍稀土著鱼类人工繁殖先后获得成功,并在规模化育种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从2009年累计向黄河水域放流花斑裸鲤等土著鱼类鱼苗300万尾,并通过生物标记技术,开展了增殖放流跟踪监测与效果评价。
(四)开展全省渔业环境监测及鱼类资源调查从2004年先后开展了省内长江、黄河、澜沧江等重要江河流域,青海湖、可鲁克湖等省内湖泊渔业生态环境常规监测,以及黄河流域重大涉水工程水生生物监测及环境影响评价,积累了相当的渔业生态保护科研基础资料。
并于2007年、2009年、2011年组织开展较大规模的哈拉湖渔业科研调查、长江源区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考察、黄河青海段鱼类资源本底调查等科研活动,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进一步推动了水生生物科研保护工作。
虽然青海在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总体上看,保护工作仍然基础薄弱、投入不足,在设施条件、体系建设、技术力量和科研手段等方面较为落后,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工作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三、青海陆生野生生物及濒危动物保护对策(一)搞好资源环境调查,做好整体保护规划与省内外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合作,开展全省野生生物资源调查工作,特别要加强三江源地区野生生物资源调查,摸清全省野生生物种类、分布、现存状况、栖息环境变化及一些水生物种的濒危程度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保护规划,提出保护措施,分步组织实施。
(二)加强对青海湖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监督执法力度加大对境内重点野生生物数量监测力度,建立动态监测点,及时掌握青海生态环境变化,切实把野生生物保护工作纳入三江源生态治理的总体工作中。
(三)保护野生生物资源依据《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青海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第一批)〉的通告》规定,对大鲵、水獭、川陕哲罗鲑3种国家二类保护水生生物,以及青海湖裸鲤、西藏山溪鲵等14种省级保护水生生物全面实施重点保护,加强对受保护鱼类的分布水域、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主要栖息地及繁殖期、幼鱼生长期等关键生长阶段的保护、监测和管理;建立珍稀濒危物种救护中心,健全救护快速反应体系,对川陕哲罗鲑、黄石爬鮡等极度濒危物种,制订重点保护计划,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实施专项救护行动;并对一些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的水产种质资源,建立水产种质资源库和基因库,扩大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促进水产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开展人工驯养和增殖放流活动开展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驯养繁育技术研究,建设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驯养繁殖基地,提高苗种繁育能力,并逐步扩大珍稀濒危物种人工放流的品种、数量和范围,大力开展对濒危珍稀水生野生鱼类的人工繁育和增殖放流活动,同时对放流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价。
对重点渔业水域、重点保护对象建立鱼类增殖站,重点加大黄河、长江、澜沧江、青海湖等水域野生鱼类增殖放流,恢复和增加渔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