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与文化无关

合集下载

论中国文化与山水关系论文

论中国文化与山水关系论文

论中国文化与山水关系中国文化与山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内容和形态丰富多彩,包括以山水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和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文化形态。

从以山水为载体的形态来说,又可分为山文化和水文化。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种境界才是对山水文化的最高领悟。

所谓的山文化就是以山为主要载体的风景名胜。

山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尚书·盘庚》中就有记载:“ 古我先王适于山”。

远古时代,我们的先人就以山中为活动场所。

中国的许多名山声誉远播,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内容。

它们因所蕴涵的主要文化内容不同,而成为不同个性的名山。

最著名的有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风景名山等等。

“五岳”是我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古代帝王附会五岳为群神所居,在诸山举行封禅、祭祀盛典。

五岳在我国虽不是最高峻的山岭,但都高耸在平原或盆地之上,这样也就显得格外险峻了。

“诗经”中有“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嵩高维岳,骏极于天”等诗句,可以看出泰山、嵩山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通过人们对山的考察月选择也就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价值倾向。

五岳劈地摩天,气冠群伦。

千百年来,皇帝在这里祭祀,僧人道士在这里修行念经,善男信女在这里烧香许愿,名人雅客也喜欢在这里赋诗作画,给五岳留下了众多的人文遗迹,为中国文化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的慨叹。

体现中国文化的山不只有五岳名山,武陵源、九寨沟、黄龙,都是新发现的明珠,被誉为世外桃源、童话世界、人间仙境,虽然初放光彩,却顿时蜚声中外。

这些穷山僻野一跃而为世界级的风景名胜区,这种文化现象标志着当代中国文化新的审美价值取向。

不仅中国文化与山的关系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水文化也不示弱,为中国文化撑起半边天。

所谓的水文化,就是以水为主要载体的风景名胜区。

各种不同的水域有不同的特点,诸如江河、湖泊、海滨等各有自身的条件,因而也就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文人与山水作文(精选5篇)

文人与山水作文(精选5篇)

文人与山水作文文人与山水作文(精选5篇)文人与山水作文篇1读古人珠玉般的文字,心中顿扫阴云,眼界随即开朗。

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中,文人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先秦诸子,汉赋名家,唐诗巨匠,宋词群星,明清圣贤,哪一位不在山水之中得到熏陶。

泰山的雄壮,华山的奇险,峨眉的俊秀,青城的清幽,无不让人感受到造化之神奇。

黄河的雄浑,长江的磅礴,漓江的秀美,湘江的神韵,无不为人带来独特的内心感受。

古今文人在他们的作品中,留下了大量有关山水的隽永的文字,读之令人齿颊生香,令人心旌摇荡,令人回肠荡气,令人神思飞扬。

文人在感受山水的神韵中,也领悟到了文学创作的真谛。

“文似看山不喜平”,山势平坦则无情趣,山因缺少起伏变化,让人一览无余,那登山的乐趣也就随之消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山。

文章也如此,要有曲折,要有波澜,该露则露,该藏则藏,不可一马平川。

山道弯弯,曲径通幽,移步换景,只有如此才可领略山水的万千变化,才能感受山水的雄奇娇媚。

文章要有悬念,要有含蓄,不可平铺直叙,不可直白而无遮掩,只有如此我们才可领略到文章的深沉气度,才能感受到文章的精妙神韵。

山水之情趣,不只在山水,更在于人。

胸中有丘壑,心中存河伯,方可与山水进行心灵的对话。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心中无情,山只是山,水只是水;心中有情,则山水之中自会有我,我中自会有山水。

正是因为心中有千种风情,所以李白才会有“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的痴恋,陶渊明才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杜甫才会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哀痛,李商隐才会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

山水的俊朗灵秀并非人人都可享受得了的,它只有在拥有一双慧眼的观赏者面前才揭开那层面纱,露出自己诱人的肌肤,敞开自己纯洁的心灵。

“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如果我们看不到石中之玉水中之珠,我们也就无法欣赏到山的光辉水的妩媚。

练就一双慧眼,需要多读书,以知识开启心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前人的作品中不断净化自己的思想,洗去心灵的尘垢,随古人一起去跋山涉水,一起去畅游世界,一起去品尝人生的苦乐,一起去体验历史的风云。

文人与山水的开题报告

文人与山水的开题报告

文人与山水的开题报告文人与山水的开题报告一、引言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对山水的痴迷与追求,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山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思想的表达。

本文将探讨文人与山水的关系,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

二、山水与文人山水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与文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山水作为一种景观,给予文人以灵感和创作的素材。

文人在山水中寻找到自己的情感共鸣,将其转化为文字、诗词、绘画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其次,山水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为文人提供了追求自由、追求内心宁静的场所。

在喧嚣的世界中,文人常常寻求山水的安静与宁谧,以此来净化心灵,追求真理和智慧。

因此,山水成为了文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灵的避风港。

三、山水的文化内涵山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意象。

在中国文化中,山水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首先,山水象征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山水作为自然的代表,承载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其次,山水象征着中国人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山水中的壮丽景色和广袤空间,给予了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追求自由的可能性。

最后,山水象征着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文人通过山水的创作,传承了自古以来的文化智慧和审美观念,为后人提供了一种文化的参照和精神的支撑。

四、文人的思想意义文人对山水的追求和创作,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和探索。

首先,文人的山水创作反映了其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在山水中,文人探索着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思考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其次,文人的山水创作反映了其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

文人通过山水的创作,表达了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塑造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

最后,文人的山水创作反映了其对社会和时代的关注。

文人通过山水的创作,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和时代问题的思考和批判,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五、结语文人与山水的关系是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文化现象。

山水与文化

山水与文化
山水与文化
制作:林缘娟
一、 关于中国的山水文 化
• 人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 内在联系,现实中的人们大概都不乏 这种体验:不管有多忧伤、多烦恼, 只要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就能逐渐抚 平伤痛,心胸变得豁然开朗起来,情 感得到由衷升华。因大自然的丰富多 彩、博大精深使人的心胸也会变得宽 广起来。
• 然而捧玛点达拉乍的头是只 魔头,落地喷头,火势冲天。 7位姑娘见状,不顾安危扑向 头颅抱于情中,魔火顿灭。 为扑灭魔火,7位姑娘只好将 魔头抱在怀中,不断轮换, 直到头颅腐烂。
• 姐妹每轮换一次,便互相泼一次水 冲洗身上污迹,为扑灭魔火,7位 姑娘只好将魔头抱在怀中,不断轮 换,直到头颅腐烂。姐妹每轮换一 次,便互相泼一次水冲洗身上污迹, 消除遗臭。捧玛点达拉乍死后,树 鲁巴的麻哈捧重修历法,执掌风雨, 使人间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
4.泼水节的传说
• 民间传说,远古时候,傣族居 住的地方遭受一场场灾难。夏 无雨,春无风,秋无艳阳,淫 雨满冬。需晴不晴,需雨不雨, 四季相淆,庄稼无法种,田荒 地芜,人畜遭 疫,人类面临灭 顶之灾。
• 那个被人们称为帕雅晚的人, 见到如此光景,决心到天庭 弄清原由,禀告天王英达提 拉。他以4块木板作成翅膀, 腾空而起,冲入天庭,将 人 间遇到的灾难报告了天王英 达提拉。
• 西双版纳这个名称,是明代隆庆四 年(1570年),宣慰司(当地最 高的行政长官)把辖区分十二个 “版纳”(傣语“十二”“西 双”“版纳”是一千亩之意,即一 个版纳,一个徵收赋役的单位)。 从此便有了“西双版纳”这一傣语 名称。古时,称做“勐巴拉纳西”。
• 傣族的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活中 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以傣历、傣 文和绚丽多采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 著称于世。早在一千多年前,傣族 的先民就在贝叶、绵纸上写下了许 多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 小说、诗歌等,仅用傣文写的长诗 就有550余部。傣族的舞具有很高 的艺术水平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动 作为多类比和美化动物的举止,如 流行广泛的“孔雀舞”、“象脚鼓 舞”等。

杭州的山水与杭州的文化传统

杭州的山水与杭州的文化传统

杭州的山水与杭州的文化传统在文化学中有一种理论,地理环境决定着文化的特质,地域文化的传统和特点是与其自然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

爱琴海的开阔、平静、浪漫造就了希腊民族的开朗、奔放的性格,酒神精神是其象征。

地中海沿岸澄明的自然,把希腊人的眼光引向了自然的深处,由此诞生了理性的科学和深入分析思考的哲学。

中国西部高高的青藏高原,喜玛拉亚山脉,东南部险恶的并不太平的太平洋,北部寒冷的西伯利亚,把中国人禁固在了一个还算丰沃的土地中,形成了中国人相对封闭的、内省的思维方式。

久而久之,导致了以伦理纲常为主要内容的内省型的伦理文化。

同样的情况在局部的地域文化中也是一样地存在着的。

比如,杭州的文化就可以从杭州的水和杭州的山组合而成的杭州地理环境中得到启示。

杭州虽是从大海中诞生出来的,但是杭州的水却是看不到大海的气势。

平常的钱塘江,青山怀抱中的西湖是无法让人联想到大海的。

钱塘江和大运河之水是灵动的,虽然钱塘江也有澎湃的钱江潮,但是终是不具备长江与黄河的气势,灵动才是其本质的东西,富春山居图上的钱塘江才是本质性的钱塘江的气质。

这一特点使得亲水爱水的杭州人形成了灵巧的心思,乖巧的行为。

西湖水的温婉,则造就了杭州人生活中的休闲、浪漫的色调。

有人称杭州为浪漫之都,爱情之都,固然是因为有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动人的爱情传说的渲染,但我以为其根子还是在西湖水的婉约与浪漫。

小桥下流趟着的清清的、温柔的水蕴含的不就是一种浪漫吗?杭州山的沉重是相对于水而言的,则给了杭州人的相对沉稳与厚重。

杭州的历史文化总是以厚重的、沉静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山对水的忠心的拱卫,也给了杭州人沉静、平稳的性格,形成了他们恋家、恋土的取向,而缺乏了冒险与进取的精神。

南宋小朝廷的保守、不思进取是不是与此有关呢?“直把杭州作汴州”背后是否有山对水的拱卫、封闭的思维方式呢?或许可以这么说吧,杭州的山与水的性格,成就了独特的杭州文化和杭州人。

当然这是从文化的历史形成角度讲的。

中国的地理文化与山水画

中国的地理文化与山水画

中国的地理文化与山水画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地理文化也被越来越多世界各地的人们所了解。

其中,山水画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的地理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阐述中国的地理文化与山水画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山水画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

一、中国的地理文化中国的地理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首先,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地理文化也不断地受到历史发展的影响。

中国的地理文化包括八大地域文化(华北文化、华东文化、中原文化、西南文化、西北文化、华南文化、东北文化和海南文化)和五大传统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诗词歌赋文化和戏曲文化)。

这些文化不仅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体现,而且也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行为、观念和艺术形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次,中国地理文化还受到了地理环境和民族特性的影响。

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长期以来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使得中国人具有勤劳、坚韧、智慧以及睿智的个性特点。

中国的地理环境也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山水画等艺术形式,成为了中国地理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部分。

二、山水画的产生与发展山水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绘画形式,由丰富多彩的地形地貌所形成,旨在表达作者对自然山水之美的感悟和理解,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圆融和谐”的理念。

山水画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历史悠久,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被赋予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山水画的产生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的岩画绘制。

在汉朝时期,山水画得到了较大发展,而唐朝则是山水画的鼎盛时期,不同的山水画家在画山画水的时候表达了许多个人感受,这就是中国山水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到了宋元时期,则是山水画的发展重要转折期,出现了许多艺术家,其中著名的有范宽、郭熙等人,他们在画山画水的同时又添加了各种人物和器物等元素,从而达到了新的艺术效果。

明代时期,则是山水画的高峰期,文艺复兴运动的时期,山水画出现了更多的变化和转型,宋元各派的山水画相互融合,使得中国山水画达到了一个更加深入人心和给人以宜人抒怀之感的阶段。

山水在文化中的意义

山水在文化中的意义

山水在文化中的意义山水一直以来都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在文化、艺术还是哲学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山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寄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被赋予了深厚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山水在文化中的意义体现在其作为人们追求精神寄托的象征。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常以山水为题材,通过描绘山水的美丽与壮丽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认为山水可以使人心境宁静,思绪开阔,从而达到放松心灵、陶冶情操的效果。

山水作品中的山代表刚健、高峻,寓意着崇高的品质和追求卓越的精神;而水则代表柔和、流动,象征着包容和变通的智慧。

山水的结合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刚柔并济”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活和情感的理解和追求。

山水在文化中的意义还体现在其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元素。

中国山水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表现力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山水画以自然山水为题材,通过墨色的运用和线条的描绘,表达画家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和理解。

山水画在表现山水之美的同时,也融入了画家的情感和思想,传递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将山水的韵味和情感融入其中,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瑰宝。

山水在文化中的意义还体现在其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元素。

中国古代建筑借鉴自然山水的造型和布局,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传统园林中常常以山水为中心,通过布置山石、修建水池等手法,营造出宜人的环境氛围。

山水与建筑相结合,使得建筑更加具有灵性和生命力,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山水在文化中的意义还体现在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中国古代文化中常常以山水为象征,用以表达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崇和尊重。

山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象征,通过山水的意象,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邃和博大。

山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代表着中国人民对于自然和人文的热爱与敬畏,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和智慧。

山水在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意义和内涵。

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符号。

山水与文化

山水与文化

山水与文化作者:巴人来源:《新高考·高一语文》2013年第01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至于仙,仅是一种唯心的说法,本人不敢苟同。

我要说的是——山不在高,有胜迹则名。

对于山水来说,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积淀,这样的山水仅是自然之山水,根本不可能闻名遐迩。

自然之山水,无论风光如何旖旎,都有些缺憾,有些苍白,缺少它该有的神韵,就像少女失却了顾盼的眼神,寺庙缺少了晨钟暮鼓一样。

大凡著名的风物名胜,除了景观有它的独特之处外,山水间常潜藏着一些道观、寺庙,或者前朝一些文人学士的胜迹,抑或是人们所杜撰出的瑰丽的神话传说。

这样的山水我们称之为人文山水。

人文山水,给人一种凝重的历史感,一种悠远的神秘气息,它内涵丰厚,经得起人们久久回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南山,应该在陕西南田县不远。

本人未曾去过,所以对其了解仅限文化上的印象。

意想中的南山,林木葱郁,飞鸟成群,曾有陶潜的茅舍,屋前有五柳,傍屋有诗人亲手栽种的菊花。

今天,“南山”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与人格独立的象征。

“东篱”已成了菊花的代名词。

南山因陶潜而声名鹊起。

三峡,长江风光的荟萃之地。

三峡的头一站,便是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句,很小时候就背得。

印象中,李白一身白衣,美髯飘飘,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去江陵,傍晚便返回了。

三峡,由此进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深处,不管你是否到过三峡。

在这之前,有刘备“白帝托孤”的历史故事,讲战败的刘备退守到白帝城,生命垂危,将遗孤刘禅及国事托付给诸葛孔明,直到今天白帝城里还有关羽的香火祠庙。

也因此,三峡山水便有了一种凝重的历史感。

顺江而下,不久你便会遇到山崖上翘首千年的神女峰。

人们赋予她美好的传说,说娥皇、女英嫁给舜帝为妻。

后来舜帝巡视南方,娥皇、女英追踪至洞庭湖,闻舜帝死于苍梧之野。

二女夜夜悲啼,最后在山崖守望成石。

还有传说,说神女夜夜与楚襄王幽会归来,满身异香。

一尊山石被赋予了那么多美丽的传说,从另一面也反映了山水对文化的饥渴。

中国文化与山水的情结

中国文化与山水的情结

中国文化与山水的情结中国文化与山水有着永恒的血缘关系。

中国文化离不开山水,如果离开了山水,那就失去了一种亲昵的人文文化,失去了一种自然与人情搭建得无比巧妙的生态环境,失去了无数中国文人内心深处的思念与渴盼,也便失去了生命文化旅程的起点和终点。

中国文化与山水千丝万缕的宗族式的血缘关系,使山水成了生命的图腾、文化的图腾;也使山水成了生命的禅床、文化的禅床。

文人在山水中进行人格修养,他们信仰山水,崇敬山水。

宁静的自然山水总能使人产生故园感和归宿感,这是一种宗教性的归宿,山水的人化是人向自然的真正迈进,是人对自然的皈依。

无论是生命的南山,还是灵魂的草庐;无论是游者的小桥流水人家,还是漂泊人的听雨亭。

山水在中国文化中已经变成了一种象征——被文化抽象后的象征,浸透着某种归结性的意义,我们每个人都躲避不开它。

山水,成了文化人漫长人生的精神皈依点。

宗教化了的山水和理念化了的风物,最能使有悟性的文人畅意适怀,于是生命深处的那种野朴的欲求便自然放纵。

所以,找几丛花树,觅几竿修竹,辟一处荒林,寻一座南山……用这种自慰和自卫掩埋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幻化知识分子的智慧,让不能实现的志向躲进这样一个逼仄的天地自乐耗散。

这种安贫乐道的修身养性,成了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单调平淡,也安全宁静。

隐居西湖的林和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离官场和市嚣,吟出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惬意,还有刘羽锡“陋室”的闲然,陶渊明“南山”的悠然,柳宗元“孤舟”的恬然,王维“山居”的怡然……这些纯粹的文化人在社会人格上大多缺少旋转力,无法与世俗力量周旋抗衡,无法与尘世中最普遍也最现实的观念相处而居,逃避与远离是最好的办法。

这一方面保全了自己免遭排挤打击,另一方面又不违背内心灵魂并可以以清高自诩。

所以,不管是身居逼仄的客舟,还是卜居狭窄的山水,都是疏淡了官场名利而又深明大义的。

无论是草庐下听雨的老汉,还是孤舟上垂钓的渔父;无论是登山远啸的仁者,还是临水长叹的智人。

山水环境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

山水环境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

山水环境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一、环境退化与文化衰败:高原问题的实质例如草地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湖泊湿地萎缩、生物资源减少[1]。

为此国家近年来在高原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

当前西藏建立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4. 5%,居全国之首;青海省建立的自然保护区面积21. 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0. 38%。

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地区面积广大。

模仿东部地区建立小块保护区显然意义不大,但是建立大面积的自然保护区,对占高原三分之二的生态脆弱地区实施严格保护,又与全局性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实施相冲突。

在赶超发展的大战略下,自然保护不得不面临自相矛盾的选择:作为自然保护区应该实施环境保护措施,作为发展区则必须按主流发展观实施大投资、大开发、大建设。

处于当前这样的困境,自20世纪90年代已经实施的自然保护区显然还是没有寻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而在自然保护区内人类经济活动频率越来越频繁。

自然保护区面积广大,横跨居民生存区,自然保护区与旅游风景区、地方行政县市乡镇居民区及生产开发区相互重叠,界限不清,实际上并没有发挥保护作用。

有的自然保护区名不副实,实际上是成为旅游风景区与畜牧农耕区;保护区内开发地下和地面资源的工程及交通线路处处可见[2]。

高原自然保护区内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新世纪,中央政府增大了对青藏高原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成效巨大。

宗教寺院、历史文化名城、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各级政府的扶持保护。

但是由政府主导的环境和文化保护工程在实施中暴露出制度设计上的缺陷问题,即将高原民族传统文化与高原生态环境保护视为互不相干甚至是对立,认为环保与文化保护看成是政府的主体行为,当地民众只起辅助作用;而且认为当地文化陈旧,观点落后,是现代化的障碍。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人主张实施“文化替代战略”:在自然保护区植入利益至上的商业文明,然后以此改造少数民族落后”过时的文化,以取代传统生计方式与文化遗产。

中华文明中的山水意识与文学表现

中华文明中的山水意识与文学表现

中华文明中的山水意识与文学表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山水意识被视作一种核心的思想和文化表现形式。

在很多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描绘山水的美景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敬重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种山水意识的文学表现不仅仅在中国古代,甚至到今天,我们依然能在许多文学作品中看到其影响。

这篇文章将探讨中华文明中的山水意识和文学表现,并展示其在中国文学中的深远影响。

一、山水景观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在中华文明中,山水景观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存在。

这种景观不仅仅是外部的自然景色,它更代表着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观念和价值观。

中国文化中的山水意识强调了自然界的极致美丽和恢宏气势,这种观念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古人认为,山水景色代表着大自然的神秘和精髓。

这种自然景观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极深,在中国文化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人们搬迁到山水优美的地方去居住,这也是古人为什么会建造许多庭园和山水新居的原因。

这种山水意识不仅在文学中有体现,在中国诗歌、绘画、建筑和园林方面都具有深厚的影响。

二、山水意识的文学表现在中国文学中,山水意识的表现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庄子》中,被认为是中国文学中山水意识的主要来源。

在《庄子》中出现了许多与山水景色相关的语句,诸如“中天之山,出无涯之波”,“莫善于水,鹅渚之情百感交集”等,都为后人留下了重要的文学遗产。

在随后的历史时期中,山水意识不断体现了出来,在唐代,大量的山水题材诗歌被创作出来,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这一句描述了千里江山,反映了崇尚自然的山水意识。

宋代是山水文学的全盛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苏轼的写作。

他的山水诗歌和散文描写中国的山水美景,同时也表达了苏轼的哲学思考,例如他的《东坡乐府》中写到:“登高山峰,无限心情,何必论长短,自在涟漪中。

有情如懿窈,壮志较高峰”。

总的来说,山水意识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是在中国文学中的一个数量很大的主题,更是一种文化背景和思想价值观。

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山水与文化

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山水与文化

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名称:山水与文化二、课题组组长:成员:三、课题提出背景说明:中国山水千姿百态,可谓得天独厚;中国又是文明古国,历代人文荟萃。

这自然与人文的两大特点,孕育出丰富多彩的中国山水文化。

中国众多的名山胜水,不仅自然景观雄奇秀丽,而且沉积着深厚的文化,闪耀着灿烂的异彩。

所谓“中国山水文化”,就是山山水水中蕴涵和引发的文化现象。

这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在世界上有显著的地位。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中国山水文化具有多层面的价值。

当今世界,旅游越来越普遍地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的生活内容,人们以这种活动来满足高层次的需求。

我国风景名胜区遍及全国各地,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旅游业被称为我国的“朝阳工业”,风景名胜区是我国的“无烟工厂”,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很大。

中国山水文化的研究,揭示出我国风景名胜固有的独特魅力,帮助人们真正地认识和欣赏她们的美,激发起人们强烈的感情,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游览我国风景名胜,热爱我国风景名胜,理解我国风景名胜。

这方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都是不可估量的。

这是第一层面的价值。

中国山水文化保留着历史的足迹,又是了解中国文化及其发展的特殊的窗口。

中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把游历与读书相提并论。

许多风景名胜区都保留着丰富的实物资料,生动地体现出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

发掘中国山水文化的这一层面的价值,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发扬中国山水文化中蕴涵的优秀民族传统,这是它更深的一个层面的价值。

五、预期成果:了解山水文化的行成与本质,特点与形态,立足于当下从新时代的高度去理解人与山水的关系。

六、研究方法:搜集资料,问卷调查七、活动计划:1、任务分工:分为3个小组第一组:***负责制定问卷与发放。

第二组:****整理和搜集资料。

第三组:****打印文件及最终整理。

2、活动步骤:(1)全体组员进行讨论、确定课题、出动全体组员收集有关资料。

(2)全体组员发放问卷。

山水情怀和中国文化

山水情怀和中国文化

• 3、春秋战国,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官学转为私 学,而山水之所变成民间学者讲学亦即私学的教室, 于是山水和王朝两都洛邑镐京及诸侯的都城成为了 两类文化的中心,官方的学术中心比如齐国稷下学 宫,魏国的安邑等,成为一个教育的中心,山水成 为民间文化和私学的教室,鬼谷子传授庞涓孙膑, 李斯尉缭游学于荀子等。 • 4、秦汉时期,山水成为民间学术的中心,也成为 道家的中心。不过其中春秋末年楚国大诗人屈原的 不得志失势,在汨罗山水的一段死前的悲歌,也注 定成为了中国失意文人对于山水偏好的一种寄托和 精神追求,屈原的伟大爱国文人不屈和不甘的所谓 的清高孤傲的形象成为了失意文人的一种楷模和风 范坐标。
四、山水文学
1、素材的提供和审美的感受:“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 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在图画;入耳之声,无非诗 料。” ——清· 李渔 2、哲理的感悟:苏东坡《题西林壁》 3、高远的“意境”、“境界”,“境界”: 境界高远的作品必是情景交融的作品,唐诗宋词中以 山水为表现对象的句子俯拾皆是,如李白的:“朝辞白 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 过万重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王维的“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柳永的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苏东坡的“大江 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的“楚天千里 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山水文化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中国的文化,也丰富 了中国文人的生活。中国文化特别是三教儒释道对山 川大地的不同理解和相同选择,关于自然环境山水的 体味,也成了中国文化的一方沃土资源,特别是山水 也成了中国文化包括诗文绘画等艺术的最为重要的题 材,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幽谷深涧、飞瀑流泉,高士坐卧、动静雅观;高 山流水,云雾迷蒙,缥缈仙境,修心悟禅;山川逶迤, 江流蜿蜒,飞瀑如歌,江河浩瀚,飞流直下,心胸坦 然;宇宙星辰,日月如梭,清风白云,道法自然,种 种景色汇成一曲曲诱人动人的画面和风景。“如画山 色净似洗,入耳泉声清如鸣”。其中山水的写照就是 中国传统文人的对于山水的审美意象和自身人格道德 追求。

山水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画研究

山水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画研究

山水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画研究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山水之美与文化之韵,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研究山水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还可以深入探讨山水画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首先,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早在古代,山水就被视为艺术的灵感源泉,它是自然界最具表现力的元素之一、中国人崇尚大自然,在山水之间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放松。

山水画通过描绘山、水、石、林等自然景象,使观者感受到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境。

因此,山水画成为中国绘画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被誉为中国画的“国粹”。

此外,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种象征意义。

山水画中的山和水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常常代表着吉祥、幸福和富贵。

例如,山是中国文化中的象征,被视为安定和团结的象征,常被用来暗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水则常常象征着循环和流动,寓意着好运和富贵。

山水画中的山和水的组合,形成了一种充满诗意和意境的图景,代表着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最后,研究山水画对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文化内涵,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和追求,了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精神追求。

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的崇拜、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

同时,通过研究山水画还可以了解中国文化中的意象和象征,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

总的来说,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艺术形式,不仅具有重要地位,而且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研究山水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观念、审美观念和精神追求。

通过深入了解山水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和博大。

山水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画研究

山水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画研究

山水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画研究山水画作为中国画的主要形式之一,以其独特而优美的形式,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山水画通过将自然山水的景象与人的心境融合到一起,表达了中国古人对于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于人生的感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画的地位不可小觑,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深远的历史。

一、山水画的起源山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周时期,当时的人们用石刻、篆刻等方法纪录和描绘自然风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水画逐渐演化,形成了原始山水画、中国山水画和文人画三个不同的阶段。

其中,文人画主要在唐宋时期出现,以文人、士人为主要创作者,也开创了山水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二、山水画的特点1. 凝练而疏远的表现方式山水画以自然风光为主题,通过简洁的线条描绘出山水景色,使画面显得空灵、疏远。

这种表现方式不仅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典雅之美,也传达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追求。

2. 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山水画以自然风光为主题,融合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内涵。

其中,山表示高峻、刚阳之气,水则代表柔软、阴柔之气。

两者的协调相处,也带出了中国文化中的阴阳哲学和道家思想。

3. 滴水成画的艺术境界山水画追求的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因此在画家的构思、构图和意象上,与自然环境中的点点滴滴紧密相连。

画家的笔法、墨色、线条等表现出来的意象,都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微感受而形成的。

这种滴水成画的艺术境界,也是山水画独特之处。

三、山水画所传达的文化价值1.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山水画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

在山水画中,自然山水与人的心理情感融为一体,反映了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2. 人文精神的体现山水画使观者能够提高审美认识,领悟人文精神,从中找到内心的宁静。

山水画具有一种静谧、脱俗、高雅的情调,它表现出的是人类对自然之美之敬畏与抚慰,使人们体验到自身与世界之间的奇妙和谐。

3.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山水画既是传统文化的来源,也是传统文化的承载者。

山水与文化研究综合性学习

山水与文化研究综合性学习

山水与文化研究综合性学习山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它不仅是一种美学活动,而且与传统的宗教仪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哲学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山水文化的研究早已超越了一种文学形式,而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山水文化的研究在中国当代社会中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首先,山水作为一种文化及其研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传统的山水文学早已在中国古代形成,其中记载了大量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社会的信息,是一种重要的源头与参考。

山水的内涵非常丰富,它不仅体现出一种美学的视角,而且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学中融合了宗教、礼仪和道德的理念。

此外,山水文学还在中国古代哲学及其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人们进行思想和实践的主要参考。

其次,山水文化的研究也在当今中国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研究范围也得到了扩大。

在当下,山水研究不仅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也可以融入现代文化的要素,它不仅关注古典文化的研究,也关注现代文化及其实践的研究。

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当代山水文化研究融合了历史学、哲学、文学、艺术、经济等多种学科,以综合性的视角来深入探索中国古代文化及其传统以及当今中国社会实践的内涵,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反思。

最后,山水文化研究也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及社会实践形式,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对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现代山水文化探讨,我们可以更多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及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以及中国文学和艺术追求的美的概念,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山水文化的研究也能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理解中国当下的文化发展,深入思考社会及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以及关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山水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丰富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及其精髓的认识,也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和社会实践形式,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当下的文化发展并加深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中国山水文化

中国山水文化
型: • 一是用神话赞美自然美,组织多景点之间的联系。 • 二是以神话传说联系历史人物和自然风景的美。 • 三是以传说把历史人物、自然美和人文景观美联系起
来。
桂林山水
第二讲 山水与景观
• 桂林山水的传说 • 很久很久以前,桂林这个地方既没有山,也没有水,
更谈不上人烟繁盛,桂树成林。那时,桂林这个 地名都 还没有呢!那么,桂林这个地方,为什么会生长出成林的 桂花树?为什么会有奇山秀水而名满天下呢?这还得从王 母娘娘的蟠桃盛会说起。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被孙悟空搅 乱后,开不成了,天上四位鼎鼎大名的仙女――嫦娥、织女、 麻姑、和元女便呼朋引伴,包览瑶池的风光去了。一路上 但见那仙山琼阁,玉树银花,天池荷开,凤鸾和鸣,好一 派仙家胜境。麻姑突发奇想说:“转了一圈,瑶池不过如 此,凭我等的法力,也可造一座出来。” 嫦娥当即赞同: “说的是,我等何不找个地方,各施法力,也造座瑶池乐 乐。” 元女小心地说:“触犯了天条,可不是闹着玩 的。” 织女心生一计:“那我们到人间去,远离是非之 地。” 嫦娥道:“我等不如即刻分头下界,各造一园, 看谁技高一筹。”
第二讲 山水与景观
• 2、声音
• ................秋 声 赋(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
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钅从][钅从]铮铮,金
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
第二讲 山水与景观
• 三位仙女听了,抚掌称妙。于是商定,看谁三天之内能 在人间造一座最美丽的林园。第一天过去了,麻姑选中了 今属于云南省路南县的一个去处,造出一座云南石林来, 堪称“天下第一奇 观”。麻姑喜不自胜。第二天过去了, 织女选中了现在叫杭州的地方,造出西湖美景,织女禁不 住笑靥如花。第三天来了,元女选中了后来叫洛阳的地方, 拂尘一挥,劈出了龙门石窟,玉手一指,遍地盛开姹紫嫣 红、雍容华贵的牡丹。她对自己的佳作也得意万分。唯有 嫦娥,下凡三天,总选不中一处尽如人意的地方。眼看所 剩的时间不多了,她焦急地往南飞去。当她来到如今叫做 桂林的地方,但见赤地荒野,无水无山,老百姓生活苦不 堪言。嫦娥不觉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嫦娥从月宫中取来 桂花树种,仙袖一拂,便植下漫野桂花树来。“桂林,桂 林,桂树成林。”此后 才有“桂林”这个地名。

山水与文化——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山水与文化——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语文研究性学习山水与文化——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设计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适应时代需要,变革学习方式,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探究能力。

这就是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专题尝试创造性地丰富教材,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山水与文化有着天然的不解之缘。

山水养育了文化,文化增添了山水的灵性。

没有山水的养育,文化便缺少了根基与源泉;没有文化的滋润,山水便缺少了精神和韵味。

山水与文化,带给了我们的幽远的思索,留给了我们无尽的话题。

所以“山水与文化”这一专题式的研究性学习,学生既可以在学习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又可以在观察和收集整理材料中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提升审美境界与鉴赏能力。

教材说明:本次研究性学习以“山水与文化”为主题,从下面专题中任选一个,或自选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

说明文字与要求由四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总说,是提示语。

第二部分是实地探访专题,选择一处山水景观,去探寻其中的文化意蕴。

或搜集有关的楹联、碑刻、传说、诗文,与同学交流;或摄影摄像,实地写生,配上简洁、生动、恰当的文字,举办山水文化摄影绘画展或课件展示。

第三部分是品味鉴赏专题,搜集山水诗文,吟诵涵泳,品味鉴赏,举办山水诗文配乐朗诵会。

第四部分是思考探究专题,领受自然恩泽,体验自然魅力,感悟自然真谛。

教学目标:1、认识自然,亲近山水,珍爱生活,增强文化意识,努力培养起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与文化无关
登高赋诗,临渊填词,古已有之。

从此,山水与文化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于是,白帝城的山水承载了两种声音,两番风貌――李白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刘备对山河主宰的争逐。

古时候的诗情战火浇铸在了山水之中。

我们把山水看成了文化的源泉,文化自然成了山水的精神。

然而,没有了山水的文化,就不算文化了吗?没有了文化的山水,就怎么看都不再是山水了吗?不,不是。

至少现在不是。

现代的诗歌,诗情是它的精神,人心是它的源头。

诗人们不再走遍大江南北,而是在纷繁的灯红酒绿中写下一篇篇自以为效仿李白的最后感言。

歌曲中不再传颂“我们的祖国风光好,山山水水是家乡”,而是“情爱是毒药,沾上它就跑不掉”。

这些泛滥的现在文化中,我们不能说全是垃圾,没有精品,而它们又的确与山水无关。

文化,只是时代的印证,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但山水却没有大改,若是改变,就会变得逐渐偏离“文化-山水”的轨道。

还记得小时候,我向往爬上山顶,鸟瞰小城。

这时的七曲山九曲水蜿蜒如飘带飞舞,整幅画就仿佛神来之笔。

我会高歌,唱出悠扬的旋律,只为一洒心中的快意。

可当我再一次回到这儿,没有了树,没有了鸟,没有了飘带,就如梦境一般,清晰而不可触及。

没有了丝毫的文化气息,可也是山水依旧。

山水还在那里,成为了风景,我们无暇顾及风景,跻身于人潮涌动的城市,一堆钢筋水泥。

尽管我已认识到山水失掉了文化,文化不再寓于山水,是件很可悲的事,但是自己仍在无形地推动着这可悲的进行。

我不愿走进山水,在桂林徜徉的游船上,我无心观景,更无吟咏之意,我向往重新返回城市之中,返回远离山水的文化之中,回到流行的题海里,畅游,欢呼,或是触礁,搁浅;回到记录了游览路线沿岸风光的书丛里,从其中阅读,寻觅久违的山水,不加修
饰的原始的山水。

虽然我向往,但是实际上,我排斥;我还希望回到现实,在我看来,现实的网络竟比山水更真实。

电影院里,我们惊叹于特技演艺,悲情感染了每一个人,金碧辉煌的宫廷,不能有半步山水的足迹。

文化,本就与山水无关。

文化的兴替,是社会在改变,人们只是把它寄寓在山水之中而已。

只是寄寓罢了,客观上并没有存在。

离开了文化的山水,离开了山水的文化,现在看来,不也繁盛无比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