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写实、新历史、新女性

合集下载

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

2、方方《风景》(1987)


▲残酷还原生存本相——以死者 视角展示生者的生存景观 “我宁静地看着我的哥哥姐姐 们……在困厄中挣扎和在彼此间 殴斗……我对他们那个世界由衷 感到不寒而栗。”
▲不回避粗鄙丑陋的生存景象描 写,不对生存态度和方式进行价 值评判。
七哥 人下人 人上人 二哥: 为摆脱困境而死
1、刘震云《一地鸡毛》(1991)
▲《单位》(公共空间):理想抱负、青
春个性……在单调乏味、沉闷压抑的 日常工作中委顿、流逝、磨损。 ▲《一地鸡毛》(私人空间):人生意义、 生活热情……在琐碎庸俗、烦恼厌倦 的日常生活中消解、减退、麻木。 ▲小林的梦(精神空间):上面盖着一堆 鸡毛,下面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


【3】关于“性”
◆对于“三恋”和“三垛”中大量充斥着的性描写, 曾招来尖锐的批评。如果按照一惯指导我们文学创 作和批评的“认识论”去审视这些性描写,必然就 会因为这些性描写孤立于社会环境、现实关系和道 德力量而指责作品的失真或缺乏典型意义。 ◆由于中国女性历来受到更为残酷的礼教束缚和人 性压抑,在屈辱的生存环境和非人的命运摆布中, 形成中国女性卑贱的奴仆心态和畸形的性爱意识, 因而在两性关系中,“女为男用”“传宗接代”就 成了女性身份的定义

(三) 对丑的展示及批判之凌厉
大转变始于1986年。
《他有什么病》
《鱼饵》《横过马路》 《日
子》 ◆早期优雅的语言形成她的风格,但渐渐粗 糙,凌厉,最后转向尖刻、恶毒。 ◆以歇斯底里的情绪发泄。狠狠的控诉方式 挖掘人心陷入贪婪、卑污的根源。
(四)大音希声——《无字》
◆《无字》对20年前震撼文坛的成名作《爱,

当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
革命历史小说:指的是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的作品,它们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的故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之后,如何最终走向胜利。代表作有《保卫延安》《红日》《红岩》等。
政治抒情诗: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或60年代初出现这一概念。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政治抒情诗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求节奏分明、声韵铿锵。代表诗人为贺敬之、郭小川、李瑛、闻捷等。
新历史小说: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批反思历史的小说。这些小说处理的“历史”并不是重大的历史事件,而是在“正史”的背景下,书写个人或家族的命运。这些历史题材的小说,都弥漫着一种沧桑感。小说突出的是一种抒情诗式的个人的经验和命运。代表作《许三观卖血记》《我的帝王生涯》《故乡天下黄花》等。
“新写实小说”:出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文学潮流,其特征如下:注重写普通人(“小人物”)的日常琐碎生活,在这种生活中的烦恼、欲望,表示他们生存的艰难,个人的孤独、无助,并采用一种所谓“还原”生活的“客观”的叙述方式。代表作有《烦恼人生》、《风景》、《一地鸡毛》等。
“女性文学”: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更明显地强调女性的性别差异:针对20世纪80年度女作家创作的“中性化”、男性化作出反拨,鼓励女作家书写女性独特的身心体验和她们在传统文学中遭到压抑的性别体验;二是指更多地从文化角度讨论问题,人物女性身份并不是一种生理决定的产物,而是与传统男性中心社会的文化建构相关。代表作家:林白、陈染、徐坤等。
寻根小说:指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小说创作潮流。这一文学创作潮流主张: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开掘”中,开掘这块古老土地的“文化岩层”,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其代表作有:《爸爸爸》、《小鲍庄》、《老井》等。

中国当代文学史资料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资料整理

1、17年小说1、历史题材: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治斗争史、革命战争史。

《红日》、《红旗谱》、《红岩》、《保卫延安》、《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

特点:(1)史诗风格;(2)纪实品格;(3)政治色彩。

2、现实题材: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的,描写大跃进时期农村的现状的,描写两条道路斗争的,反映工业题材的等。

如《“锻炼锻炼”》、《创业史》、《山乡巨变》等。

小说在这一阶段,也存在少量干预现实的作品,如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刘绍棠的《田野落霞》等。

表现民间人情人性的作品有: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建国后最先遭受批判的作品),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宗璞的《红豆》,丰村的《美丽》,陆文夫的《小巷深处》,李威仑的《爱情》,高缨的《达吉和她的父亲》等短篇。

一、干预生活冲破题材禁区的作品白危的《被围困的农庄主席》、刘绍棠的《田野落霞》、耿简的《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准的《灰色的帐篷》、何又化(秦兆阳)的《沉默》、李国文的《改选》、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对官僚主义的批判和对青春的呼唤。

刘世吾与林震)等。

这些作品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健康甚至阴暗的东西,如官僚主义、革命意志衰退、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逢迎领导、欺压群众、强迫命令等进行了揭露、鞭挞、针砭和讽刺,具有批判的锋芒和积极的意义。

(一)创作成就:1、一批有一定艺术价值,反映历史和现实的作品出现,新的创作群体出现。

2、作家以自己的创作,以各种方式曲折艰难的影响和抵制着左倾的政治思潮和对文艺的干预。

(二)本阶段小说的艺术局限:1、文艺政治化2、题材单一化3、手法简单化4、人物形象扁平化5、作家非专业化2、批判运动1950年代重要的文学史事件: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2.对肖也牧及《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3.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及胡适的批判4.对胡风集团的批判5.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对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集中体现了1949年以后左翼文学内部在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理解、文学规范的设置、文学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在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认识等问题上的重大分歧与严重冲突。

当代文学史框架整理新编

当代文学史框架整理新编

当代文学史框架整理202x年x月x日当代文学史框架撰写(一)三种文学思潮中国当代文学主要有三大文学思潮,分别是:1.政治化文学思潮:第一次文代会、新民歌运动、工农兵文艺方向、批判运动等。

2.新启蒙文学思潮:新潮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朦胧诗等。

3.多元化文学思潮:人文精神大争辩、身体写作、80后写作等。

(二)小说1.前27年小说:社会革命的现实表达、红色历史的多元叙述、命途多喘的探求之路。

2.80年月以后的小说:伤痕、反思和改革小说,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女性小说等。

(三)诗歌1.第一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可以统称为诗歌的第一个时期。

主要有闻捷和公刘的生活诗、郭小川和贺敬之的诗、百花时期的诗歌、文革时期的地下诗歌等。

2.朦胧诗:北岛、舒婷、顾城等。

3.后朦胧诗:江河、杨炼、翟永明等。

4.90年月以来的诗歌(四)散文1.模式化散文:杨朔、秦牧、刘白羽等。

2.文革时期的散文:巴金、孙犁、杨绛等。

(五)话剧1.第四种剧本:老舍为代表。

2.历史剧高潮:田汉、郭沫若为代表。

3.革命样板戏:八个样板戏。

4.新时期以来的京味儿话剧:何冀平、李龙云等。

5.试验话剧:高行健、刘树刚、朱小公平。

6.先锋话剧:孟京辉。

(六)台港澳文学1.台湾小说:林海音、白先勇、陈映真等。

2.香港小说:施叔青、西西等。

3.台港澳诗歌、散文和话剧:郑愁予、余光中、赖声川等。

以上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学问脉络梳理,结合前两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问框架,构成了中国文学史的全部内容。

期望能对各位考生有挂念,同时,我们还会推出外国文学史的学问框架,主要是东方文学史和西方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2)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2)

五四时期小说:1问题小说:代表作家作品有冰心《超人》《斯人独憔悴》、叶绍钧《隔膜》《潘先生在难中》、许地山《缀网劳蛛》、卢隐《海滨故人》王统照《生与死的一行列》等。

问题小说的特征:①问题小说集中而广泛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许多社会难问题,比较真实的再现了当时代社会现象,特别是记录了人们的思想和精神状况;②具有丰富的这里色彩;③问题小说在创作方法上基本倾向于现实主义,它反映与揭露社会问题时往往是真实的,有着现实生活的基础。

2 乡土小说: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许杰《惨雾》、王鲁彦《菊英的出嫁》、许钦文《石宕》、台静农《拜堂》、彭家煌《怂恿》、废名《竹林的故事》《菱荡》。

乡土小说的特征:①形成乡土小说的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文学风格;②小说大都具有忧郁的抒情调子;③致丽描写故乡的风土人情,是“乡土小说”作家们的共同追求;④“乡土小说”具有散文化的特色,在写人叙事时注重情感的流泻和氛围的渲染。

3 自叙传抒情小说: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采石矶》、《茑萝行》、《迟桂花》叶灵风《女娲氏之遗孽》,冯沅君《旅行》《隔绝之后》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征:①以自我作为艺术构思的中心,具有明显的自叙传性质;②侧重表现情绪,感受心境,具有感伤的抒情格调;③着重心里剖析,开掘灵魂深层。

五四时期诗歌:胡适:代表作《一颗星儿》、《“威权“》、《一颗遭劫的星》、《人力车夫》、《鸽子》、《老鸦》郭沫若:代表作《女神》李金花象征派诗歌:代表作《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艺术特征:①打破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直抒胸臆;②白描的手法,用诗挖掘;③表现微妙的心理或潜意识本能的生命;④常采用“远取譬”方法,用象征。

五四时期的散文:鲁迅:代表作《野草》、《朝花夕拾》鲁迅散文的艺术特色:①注重象征手法的运用,文章具有音乐美和绘画美;②运用平铺直叙使文章具有真实感;③语言逻辑的严密与及受欧化的影响;④虚词的运用周作人:代表作《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篷船》周作人美文的艺术特点:①以“自我”为中心,抒写归返自然,顺乎天性,享受生活的情趣;②追求感情的节制与调和,将蕴蓄于心的情绪舒缓平淡、含而不露地表现出来;③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情趣性;④善于将口语、文言、欧化语、方言等诸种成分加以杂糅调和,酿成一种“简单味”与“涩味”相结合的语言风格。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讲课稿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讲课稿

第四种剧本
1956年前后出现在中国剧坛的一批戏剧的概
新辞赋体
楼梯式诗:
新女性小说
“私人小说” ,或 “私人写作” 、 “个人化写作” 等,主要
白洋淀诗群
1970年代末,代表诗人有芒克、多多、根子等。白洋淀是当年无数的知
百花文学
年,主席提出了“双百方针”后,文艺界响应这一号召,出现了暂时的繁
、政治抒情诗:
、山西作家群(山药蛋派):
1)地域特征(2)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3)按照生活的本来面
4)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和语言的通俗。也被称为“山西派”、“《火
、非主流文学:
50-70年代,那些偏离或悖逆主流文学规范的主张和创作。(1)它是相
2)非主流文学在一个高度一体化的文学语境里,处于受压制的地位。
3)非主流的异质文学的出现,在本时期呈现为阶段性的状况。如1956-1957
1961-1962 或文革后期等。
、三突出原则:
、潜在写作(又称为地下写作):
、寻根小说(寻根文学)
、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哲理散文或大散文)
8090年代散文创作中,有些作者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
、纪要:
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
1979年5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国人民解放军
1966年2月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请示》,同意
、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
、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至19日
、双百方针:
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
杨朔模式
,《泰山极顶》、《海市》等。因此具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重点复习内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重点复习内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重点复习内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伤痕小说:2、反思小说:3、寻根小说:4、知青小说:5、大墙文学:6、“现实主义冲击波”7、新写实小说:8、先锋小说:9、女性主义小说:10、归来诗人:11、朦胧诗:二、文学潮流分析(简答题)伤痕小说的主要特点;三、作品主题分析(简答题):《爸爸爸》的文化主题;四、人物形象分析(简答题)《绿化树》中的章永麟形象五、艺术特色分析(简答题):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六、综合问答(问答题):结合作品,分析《曾国藩》中的曾国藩形象;方方《风景》赏析名词解释1、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

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

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

(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4、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第十章--90年代小说中国当代文学

第十章--90年代小说中国当代文学
第十章 90年代小说
4.历史小说:90年代的历史小说力图站在当今文明的高度,以现代审美眼光关注民族的历史和未来,以深邃的理性发掘民族精魂;作品的史诗性与文学性增强,人性与人情的因素渗透其中。 5.新历史小说:是与传统历史小说不同的一种小说。它不以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为框架来构筑历史故事,而是把人物活动的时空推到历史形态中,来表现当代人的人生态度与思想情感。
第十章 90年代小说
三、池莉的小说 (一)创作阶段 1.学步期(80年代初): 以青少年题材为主,具有浓郁的青春气息。 2.成名期(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 关注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对生存的世俗性、庸常性、卑微性和琐碎性作原生状态的展示。 3.都市言情期(90年代中期以后): 表现市场经济大潮中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行为的变化。
第十章 90年代小说
白嘉轩:代表着乡土文明的“白鹿精魂”的具体承担者:遵循“耕读传家”的祖训,敬重文化人,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克己自律,治家治族守正不阿,将村里家家温饱、人人仁义作为人生的目的;但又是一个封建正统的卫道士。 白孝文:族长接班人—堕落—国民党保安—人民政府县长 白 灵:国民党—共产党 —死于“整肃” 黑 娃:不安的雇农—农运领袖—红军战士—土匪头目— 国民党保安团营长—共产党副县长—新政权的死囚 田小娥:举人小妾—私奔—被辱—色的工具—被公公所杀
第十章 90年代小说
第三节 新历史小说等 一、陈忠实的《白鹿原》 (一)创作背景与主旨: 写民族秘史、悲怆国史、隐秘心史 (二)小说的史诗品格 1.把历史事变、历史思潮落实在普通百姓繁衍生存的感性层面,形成混沌而感性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叙述。
第十章 90年代小说
2.浓郁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其人物设置和意象描写都具有鲜明的文化象征意义。 朱先生:济世苍生的白鹿 白嘉轩:民族心灵的写照 鹿子霖:负面文化价值的象征 白鹿:贯穿小说始终的文化原型、神话意象 3.丰满鲜明的人物群像,且富有历史文化内涵。 4.艺术探索的气魄和力度。 传统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象征主义

“新历史”小说命名与发展流变

“新历史”小说命名与发展流变

“新历史”小说命名与发展流变陈连锦【摘要】新历史小说在学术界有多种定义,新历史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新历史题材小说、女性新历史小说等等,都是其诸种概念中的一种。

厘清新历史小说的不同称谓及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全面回归和了解新历史小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历史小说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遁入了困境,不少新历史小说家纷纷转型,寻求新的创作路径。

%The new historical novel in academia has a variety of definitions. The New Historical Novel, New Historical Novels, new historical novels, women new historical novel, etc., are one of the concepts which unite in. Clarify the New Historical Novel different title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its development, can help understand of the new historical comprehensivly of novel regression and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fter a brief period of glory The New Historical Novel fled to the plight .Many new historical novelist strive to transformation, seeking new creative paths.【期刊名称】《济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11-14)【关键词】新历史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新历史题材小说;女性新历史小说【作者】陈连锦【作者单位】黎明职业大学文化传播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新历史小说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出现,较早的作品如莫言的《红高粱》以及乔良的《灵旗》等。

中国20世纪90年代文学梳理

中国20世纪90年代文学梳理

中国20世纪90年代文学梳理一、背景·80年代末,面对市场经济的浪潮,文学也出现了盲目适应市场化的潮流。

·“文学商业化”倾向是文学适应市场经济的必经之路。

·90年代以后,“重建失落的人文精神”成为文学领域的主要思想,许多作家开始深入反省,整个文学创作领域进入了一个以“追求人文精神、关切现实人生、高扬个体感性为主导的深入发展阶段。

·出现了多种内涵题材作品:新写实小说、先锋小说、女性小说、历史题材、反腐题材、少数民族文学。

二、主要内容(一)新写实小说·特点:注重写实性,注重对生存欲望和生命本能的表现、对生存状态和生活本相的还原。

·主要作家:1. 刘恒(1954-):原名刘冠军,作品多写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擅长用写实的笔触生动传达生活原色。

代表作《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被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改编为电影《菊豆》)。

描写生存状态与关注食与性。

通过对女人母性与悲惨命运揭示民以食为天。

2. 池莉(1957-):代表作《烦恼人生》(标志着新写实小说的诞生,描写吃喝拉撒睡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无可奈何的平凡与烦恼,呈现出于传统现实主义的特色)、《小姐,你早》、《生活秀》。

近期有变化的作品是《你以为你是谁》对人生严肃哲学命题展开更深刻的探寻。

3. 方方(1955-)原名汪芳,代表作《风景》,被誉为“新写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新写实小说中最富现代主义色彩的一篇。

4. 刘震云(1958-):代表作《一地鸡毛》,擅长以朴实的笔墨苗雪普通人的平常生活。

擅长用反讽来叙述生活细节、从中透视出时代的深刻变化和人物的心理波澜。

(二)先锋小说1. 苏童(1903-):代表作《妻妾成群》(以历史颓败刻画,温馨而伤感。

显示了苏童对历史的特殊感觉方式。

带有一种回归现实主义传统的意象。

被改编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米》(带有欺诈、诱惑、阴谋、复仇,对女性悲惨命运的浓郁感伤。

当代文学 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 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1.新写实小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和“零度状态的感情叙述”,代表作家有刘恒、刘震云、方方、池莉等。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规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对生存本身的突显和现实批判能力的逐渐丧失,也使新写实小说明显存在着某种消极效果。

2.新历史小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文学创作现象。

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作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概念。

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代表作品有乔良《灵旗》、莫言《红高粱》、苏童《妻妾成群》、陈忠实《白鹿原》等,新历史主义小说颠覆了传统的历史概念,拓宽了文学创作的领域,但对历史的随意性解读,在没落颓废气息中的沉迷,也使新历史主义小说走向误区。

3.先锋小说:1980年代中期文坛上出现的重在进行小说形式实验的新潮小说。

共同特征是提倡回到文学本身,注重语言实验和作品的形式感,强调“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代表作是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虚构》,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苏童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格非的《褐色鸟群》,孙甘露的《请女人猜谜》等。

为中国小说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理论命题。

4.寻根文学:1983年前后,一些作家尝试以现代意识去观照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功、王安忆等。

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促进了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

5.第四种剧本:1956年出现了当代话剧创作的第一次高潮,涌现出岳野《同甘共苦》、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海默《洞箫横吹》等较有影响的话剧。

90年代的文学创作

90年代的文学创作

90文学发展由来
1.市场经济转型中的文学
2.海外文化和文艺思潮的冲击 3.文学界的思想争论 4.文学从中心走向边缘
市场转型经济中的文学
1 通俗文化热:1985年中国大陆首度爆发了“通
俗文化热”,到了90年代,这种趋势有增无减,纯文学 和通俗文学的市场效益落差进一步扩大,纯文学作家的 生存也出现了危机。 2 文学商业化:自1986年以来,文学的商业化现 象逐渐增加。王朔小说的畅销和以他为首组织的中国第 一个民间作家工会“海马影视创作室”的成立,“象征 着当代中国城市文化的来临”。1993年,几家出版社相 继推出陕西作家的长篇新作,文坛上出现了“陕军东 征”。先是媒体广泛报道,紧接着便是评论文章的铺天 盖地。过火的言论使“陕军东征”一开始就明显带有商 业操作的意味,直到1997年尚有余波。从1992年开始, 王朔、张贤亮、魏明伦等先后成立文化实业公司,拉开 了作家文人大规模“下海”的序幕。1993年9月11日, “'93深圳(中国)首次优秀文稿公开竞价活动”开幕。 包括不少知名作家的八百多名作者,逾七千万字的文稿 参加竞价。如此剧烈的交易市场化活动,建立在作家和 商家互相需要、一拍即合的基础上。
文学从中心走向边缘
1986年以后,中国文学经历了一个全面边缘化的过程, 似乎让人们在世纪末才第一次看清了文学的真实位置。而这一状 态,也许正是21世纪中国文学的起点。粉碎“四人帮”以后,作 家、批评家对政治的普遍兴趣并未因曾饱受打击而丧失,他们仍 然力图用文学去“干预生活”,对自己在政治话语里的中心地位 依然居之不疑。 然而1986年后,形势大变,文学已难以产生 如新时期之初常见的“轰动效应”,因为“现代化”已经启动, 读者对政治的热情已经减弱,更多的人日益关注的是自己的经济 利益。在这样的局势下,文学开始了向着意识形态边缘主动撤去。 尤其是在1989年后,作家们在政治话语层面趋于沉默。主流意识 形态作为曾在文学国度里笼罩一切的话语终于完成了它的隐退, 20世纪中国文学第一次开始用别的角度来审视自身。 市场经 济大潮袭来,文学陷入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作家队伍迅速地完 成了分化。有的继续从事纯文学的写作,有的进入政界当官或下 海经商,有的制造畅销书,有的成为报刊专栏作家,等等。此时, 属于精英话语的纯文学在远离了以“启蒙”、“代言”为己任的 意识形态中心后,在被放逐到社会话语场的边缘处后,文学开始 试图重建自身的话语中心,这一努力的表现形态主要有两种:一 是遁归民间,二是返回个人。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

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2、“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3、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5、纪要: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会后形成了由江青、张春桥、陈伯达定稿,并由毛泽东审阅修改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学者散文:是八九十年代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现象,一种被人称为“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的形态。

这些散文的作者大都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一些融会了学术知识、理性思考和个人的感性表达的文章并不特别注重散文的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

余秋雨、陈平原是代表作家。

2、个人化写作:私人化写作是90年代中期以后在文坛上出现的一个现象,也是一种新的写作方式,一般认为以陈染、林白、徐小斌等女性作家的写作为代表,又有人称之为"新状态文学"、"晚生代文学"、"个人化写作"。

私人化写作表达的是一种私人经验、私人意识与无意识,特别是被社会公共的道德规范与普遍伦理法则抑制、排斥、遮蔽的私人经验。

大多采用了"新回忆录"或"新传记式"叙述。

3、新写实小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

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表现了一种所谓还原生活的零度叙述的方式。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范小青、苏童、叶兆言、刘恒、王安忆、李锐、李晓、杨争光、赵本夫、周梅森、朱苏进、迟子。

4、先锋小说:是指在中国文坛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反映中国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质追求和底层人们生活的合理性小说。

与以前的小说相比,先锋小说更趋向于人本主义的描写,追求人格平等。

90年代小说概述复习资料

90年代小说概述复习资料

90年代小说概述一、90年代文学面临的新局势1、文学失去社会轰动效应,进入平静而寂寞的发展时期。

2、文学由社会话语中心走向边缘。

3、商业主义大潮突起,精英文化受挫。

二、90年代的重要小说现象(一)新写实小说(二)新体验小说(三)新市民小说(四)新生代小说(五)新现实主义小说(六)女性小说(七)新历史小说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创作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的一种文学创作现象。

1985年之后,在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处于低落状况之时,刘恒《狗日的粮食》(1986)、池莉《烦恼人生》(1987)、方方《风景》(1987)等小说,以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不同的题材取向、叙事方式、情感表达等,呈现出一种新的气息和风格。

新写实小说作家作品刘恒:《狗日的粮食》《力气》《陡坡》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方方:《风景》《纸婚年》《黑洞》刘震云:《一地鸡毛》《单位》《新兵连》新体验小说1、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坛的创作明显存在着脱离生活的倾向。

《北京文学》从1994年第1期起,接连推出¡°新体验小说¡±,引起了文坛的关注。

¡°新体验小说¡±的倡导者对文坛的这种现状深感不满,从而倡导一种具有亲历性、可读性的¡°新体验小说¡±的创作。

2、作家作品(1)毕淑敏:《预约死亡》《预约财富》等(2)陈建功:《半日跟踪》等(3)王愈奇:《房主》等(4)关仁山:《落魂天》等(5)母国政:《在小酒馆里》等(6)许谋清:《富起来需要多少时间》新市民小说1、背景(1)市民是中国白话小说的主要读者。

(2)二十世纪乡土文学的繁盛而市民文学的创作就显得十分薄弱。

(3)市民文学浓烈的趣味性、消遣性受到强烈反对和批判。

(4)新时期以后,依然把关注乡村关注农民的题材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相对地忽略了都市文学市民文学的创作。

中国当代文学笔记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笔记整理

(1)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确立了新中国的文艺方向,即“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为工农兵服务。

”(2)1953年,第二次文代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过渡时期的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3)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苏联解冻文学。

(4)1957年,反右运动。

(5)1958年,大跃进。

(5)1960年,第三次文代会政治色彩更浓。

(6)1962年,以阶级斗争为纲。

(7)1966年,《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出台,开“文革”先声。

(8)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邓小平致“二为”方针: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

小说编大纲:一、建国初三十年(现实主义一元化形态)1、建国初期小说创作——颂歌阶段(1949-1956)(1)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确立了新中国的文艺方向,即“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为工农兵服务。

”(2)1953年,第二次文代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过渡时期的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2、曲折发展时期的小说创作——探索阶段(1956-1966)(3)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苏联解冻文学。

(4)1957年,反右运动。

(5)1958年,大跃进。

(5)1960年,第三次文代会政治色彩更浓。

(6)1962年,以阶级斗争为纲。

3、文革小说(1966-1976)(7)1966年,《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出台,开“文革”先声。

建国三十年小说创作的两个时期主题相同,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主题,分别为农村题材(重点是合作化小说)、革命历史小说、工商业题材、干预生活题材二、新时期小说创作(8)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邓小平致“二为”方针: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

1、复兴时期小说76-80: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2、八十年代上80-85:反思小说继续发展,产生改革小说3、八十年代下85-90:出现寻根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另外还有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三、后新时期小说创作90年代以后新时期小说创作商业大潮兴起,雅俗文化共存,出现世纪末的“断裂事件”。

现当代名词解释

现当代名词解释

伤痕小说:伤痕小说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小说创作的第一种全新文学题材。

“四人帮”被一举粉碎,“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后,一度被禁锢的小说创作和整个文坛出现了生机,涌现出一批以揭露“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创伤”,谴责极左路线的破坏为核心的小说作品,被称为“伤痕小说”。

代表作品有《班主任》、《伤痕》等反思小说: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

如《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布礼》(王蒙)、《人到中年》(谌容)、《芙蓉镇》(古华)等。

改革小说:中国自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

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

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其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寻根小说: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作品的文化意蕴。

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等。

先锋小说: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第7讲 新写实小说

第7讲 新写实小说

90年代文学:新写实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新生代小说-女性小说-网络小说
《烦恼人生》:普通人的平凡一天
• 小说展示了武汉一个普通家庭的平凡的一天:早起、 挤车、吃饭、上班、带孩子、做家务、睡觉做梦— —成为无数中国人生存状态的一种象征。 • 特点:
– 直逼生活的形而下的平民叙述,不再让语言负载形而上的 言说意味,保持最纯粹的单一状态,反象征反隐喻。 – 将叙述的内容内化为人物自己对生活的领悟或感受。
• 主人公印加厚对生活的体验:梦——―你现在所经历 的这一切都是梦,你在做一个很长的梦,醒来之后 其实一切都不是这样的。”
90年代文学:新写实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新生代小说-女性小说-网络小说
新写实的艺术特色
• 采取客观化的审美态度和叙述态度,追求生活的原 生魅力,采用“局外人”的叙述方式,避免创作主 体对生存本相的过多介入 • 是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交叉地带寻求创作的新途径, 挣脱戏剧化、因果化的框架,吸收先锋派小说的叙 述方式,更接近世俗生活本相。 • 讲究细节描写,但融入了更多的视觉和感觉成分。 刘恒《伏羲伏羲》 • 人物塑造上,反英雄化反典型化。
90年代文学:新写实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新生代小说-女性小说-网络小说
公交风波: “爸爸,让我下来。” “下来闷人。” “不闷。我拿着月票,等阿姨来查 票,我就给她看。” 旁边有人称赞说这孩子好聪明,儿 子更是得意非凡,印家厚只得放他下来。 车拐弯时,几个姑娘一下子全倒过来。 印家厚护着儿子,不得不弯腰拱肩,用 力往后撑,一个姑娘尖叫起来:呀—— 流氓!印家厚大惑不解,扭头问:“我 怎么你了?”不知哪里插话说:“摸了。 “ 一车人都开了心。都笑。姑娘破口 大骂,针对印家厚,唾沫喷到了他的后 颈脖上。一看姑娘俏丽的粉脸。印家厚 握紧的拳头又松开了。父亲想干没干的 事,儿子倒干了。儿子从印家厚两腿之 间伸过手去朝姑娘一阵拳击,嘴里还念 念有词:“你骂!你骂!”

1985年是新时期文学的转折年如马原的作品

1985年是新时期文学的转折年如马原的作品

1985年是新时期文学的转折年如马原的作品根据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基本原则与精神,新时期文学思潮大体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关于现实主义的理论流变与阐释,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关于现代主义的理论论争、先锋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新写实文学思潮,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大众文学思潮、“人文精神”的理论争鸣与评析,女性文学思潮、个人化写作、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理论论争,网络文学思潮。

在1985年前,新时期现实主义是惟一的创作思潮,经历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主要阶段,呈现出线性的、历时性;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理论思潮则体现为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这一“经纬交织”的特点,在两者的相关论争中,文学观念得到了解放。

1985年对于新时期文学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昭示着文学思潮的一次重要转折。

自85年之后,文学思潮就呈现出一种多元共生的共时性存在形态。

从创作思潮的割据看,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中国本土的现代主义文学,其标志就是徐星、刘索拉等“现代派”作品的问世,此后,以马原等为代表的“先锋文学”的集体登台,更意味着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双峰并秀”时代的到来。

从现实主义思潮在80年代中后期的发展看,也经历了某种“变异”,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社会——政治视角的逐渐疏离,以及文化——审美视角的广泛采用;对现代主义的渐次开放,如意识流、梦幻等现代主义手法的采用,非理性等现代主义观念在作品内容中的浮现等等,表现在创作思潮中,这就是寻根文学的兴盛。

在八十年代后期,与新时期现实主义只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新写实”文学也在孕育中。

到了九十年代初期,就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思潮。

随着社会全面转型步伐的加快,尤其是1992年之后,社会生活商业化、世俗化的特征日益明显,文学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

在宏大叙事与审美叙事开始逐渐让位于小叙事与日常叙事,这就是以王朔等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思潮的涌动。

大众文学思潮的价值取向及文学精神的新变,引发了“人文精神”大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解构性意义在于“除幻”,借用马克斯·韦伯的说法就是“世界的除去 迷魅”,即神秘或神圣性的消失,杰姆逊把它解释为“非神圣化” (desacralization),其含义是“对神圣至上的东西进行解符码化”。 新写实的“除幻”,即:在精神层面上驱除泛政治意识形态及其派生 出的种种被神圣化了的精神形态,如理想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 之类;在话语层面上对革命现实主义的话语构型,如典型化及政治象 喻系统之类进行解符码化。
• 现实主义经典化过程首先是个不断选择与排斥的过程, 既包括了对现实主义的选择和对其他创作方法的排斥, 也包括了对革命现实主义的选择和对旧现实主义的排斥, 在此程中确立了明确的“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的价值规范。
• 现实主义经典化过程又是一个政治和革命理念不断被放 大、被泛化到文学批评理论中去的过程。
• 新写实作为一个创作潮流首先是对于先锋的逃离而不是 亲和。“先锋”这一概念虽其具体内涵和外延均缺乏明 确的界定,但无论中西它都具有某种“对抗文化” (counterculture又译敌对文化)的性质。先锋文学就其 本意而言,是反大众成规和大众趣味的,是一般大众难 以接受和理解的。新写实对于既存的文化秩序是调和而 非对抗,对大众的姿态也是亲和而非对抗,如果说先锋 文学是对抗性的话,那么新写实恰恰是非对抗性的。
• 法国批评家罗兰·巴特《S/Z》中曾把文学作品分为两类, 一类是“可写的”(scriptible又译“创造性的”),另 一类是“可读的”(lisible又译“阅读性的”)。参照 此分类,先锋文学所产生的是可写的文本,而新写实大 多生产的是可读的作品。
写实:滤除革命激情后的日常生活 观照
• 新写实就其文学背景而言是针对革命现实主义,就其社会背景 而言是将自己置于世俗化的潮流中,就是写“最普通的人在最 普通的生活中所发生的最普通的事”。
• 现实主义经典化过程还是一系列文学“样板”不断地被 推出、被引用、被模仿、被复制的过程。
• 经典性革命现实主义作品话语构型的类同性:情节结构 普遍地采用冲突构成法则;叙事方式普遍地采用全知视 角;象喻系统普遍地采用喻义明确的公共隐喻或象征。
写实、还原与除幻
• 现实主义与写实主义,它们不过是英文realism的不同译法,写实主义 与自然主义有牵连,而现实主义则与社会主义及典型理论相联系。
• 刘恒论:意义流失中的荒野景观 • A置于前景的荒野 • B本能的压抑与欲望的故事 • 古人说“衣食足而后知荣辱”,刘恒曾说,在农村中维持生存
的基本条件有三个:“粮食”是维持生存的基本要素;“性” 是使生命得以延续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力气”,作为农民有 智慧是没有用的,他们必须有力气去耕作。在小说中,人们的 生存就是靠本能的欲望在维持,本能的冲动就是情节的基本推 动和人物的全部动机所在,在这里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全都淡 化了,一种最原始的生活状态被赤裸裸地剥露出来,刘恒把人 的生存同政治——伦理的背景剥离开,实现了对革命现实主义 的成功逃避。
• 对新写实而言,世俗化的冲动更直接地来自于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一是在 政治大革命结束后乌托邦理想的衰微,二是在社会转型中人们的世俗欲望的 激活。
• 中国当代文学之所以难得走出泛政治意识形态的怪圈,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社 会对于世俗价值的拒斥,在于作家普遍地以政治精英自居。
• 泛政治意识与世俗化意识之间的区别:前者关注终极意义和对终极价值的承 诺,后者关注现世意义和对当下利益的获得;前者是理想主义的,后者是实 利主义的;前者注重精神追求,后者注重物质消费;前者维护意识形态的纯 洁性、正统性、神圣性,后者则表现出自己的杂糅性、中立性、大众性。
• 建构性内涵主要表现在新写实面向世俗的还原。这包含了对叙述对象和叙述 方式的双重建构。前者是指从革命现实主义所表现的那些重大的社会政治生 活回到日常生活或者世俗生活;后者是指从庄重的戏剧性叙述回到平实的日 常性叙述。
• 世俗化(secularization)是与神圣化、经典化相对的概念。世俗化具有以下特 性:一是以理性精神解除宗教迷狂,二是以现世态度悬置终极理想,三是以 大众欲求濡化精英意识,四是以物质功利取代禁欲主义。
• 以纳入新写实范畴的多数作家而言,具有许多共同的方面,其中最主 要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写实这一点上表现出新写实与传统现实 主义的联系,至少是强调自己的作品是写实的;二是都强调自己的写 实不同于革命现实主义,甚至于对革命现实主义颇有微辞。
• “还原原生态”成为新写实的一个统领性的口号,或者说艺术旨趣。 新写实也是以“还原”为宗旨开展其现实主义的非经典化运动的。 “还原”与其说是一个艺术目标,不如首先说是一个消解泛政治意识 形态,推进现实主义非经典化运动的策略。这一策略具有解构和建构 的双重意义。
• C终极的失落与死亡的宿命 • 加缪 《西希弗斯神话》“一个无所希望并意识到存在的
人就不再属于未来了。”
• 美籍华裔学者张灏曾指出,“意义危机”是社会转型中 所面对的最深刻的危机,在中国人的心智结构中,表现 了三个层面的精神迷失。首先是道德迷失,原先行之有 效的儒家伦理业已失范,新的人际规范和道德律令又是 什么?其次是存在迷失,“内圣外王”的人生境界已被 证明为不合时宜,那么个人安身立命系于何方?存在的 意义究竟落实在哪里?最后是形上迷失,西方科学成功 回答了外部世界的“什么”(what)与“如何”(how) 的问题,然而对“终极原因”(ultimate why)却只能 表示令人难堪的沉默,世界的终极究竟是什么?
• 现实主义走形的原因:当我们把高远的理想、憧憬中的未来、 超凡脱俗的英雄、奇迹般的伟力、观念化的隐喻和象征、卡里 斯马的神话等统统放到现实主义中并赋予它以革命的桂冠时, 它的原初品质也就被人们忘得差不多了。
• 卡里斯马(charisma),西方社会学概念,本义指蒙受神的点 化而获得天赋的神性人物。韦伯将之引申,指社会各行业中具 有原创性、富有神圣感召力人物的特殊品质。
写实的回流:再议粗略线条:18世纪以笛福、菲尔丁等 为代表的早期现实主义——19世纪以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为 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19世纪后期以左拉、福楼拜等为代表 的自然主义——20世纪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从文学史上 看,现实主义原本就可以说是文学中的世俗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