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主义理论

合集下载

新历史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新历史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新历史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新历史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美国一种文化批评理论,旨在破除旧有历史观的局限,探究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和互动,重点关注边缘化历史群体和他们的文化经验。

这一理论强调文本和历史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文本不仅是社会历史的表达形式,同时也是历史与社会关系的反映,因此,文本的研究需要结合政治、文化、社会和经济等历史现象的背景,以全面了解历史的多重维度。

新历史主义是一种反抗主流正统历史观的文化批评理论,主张关注被历史学界忽视的边缘文化,尤其是在语言表达、想象力和权力关系上反映的文明表现。

新历史主义批评家较少关注文本的内在美学特征,而更注重文本如何反映出作家自己的时代,以及作品如何与社会和政治权力关系相互作用。

新历史主义对美国文学史的传统分类进行了重新审视,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要求重审历史文本,并深入挖掘隐含的文化价值和政治意义。

新历史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如下:1.强调历史背景:新历史主义强调文本的阅读必须结合历史背景,了解文本在历史时期内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对文本、历史事件、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的分析,新历史主义可以探讨文本背后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意义,揭示文本中潜藏的意识形态和建构。

2.文本分析:新历史主义强调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并且关注文本中的话语和意义形成过程。

通过文本分析,新历史主义批评家深入挖掘隐含的社会和政治想象,并探究作家的文学风格和意识形态。

3.关注边缘文化:新历史主义主张关注边缘化的文化群体和他们的文化经验。

他们在历史和社会中的经历和表达方式,反映出历史象征和文化价值的多样性。

4.阐释权力关系:新历史主义对文本和社会中不同的权力结构和关系进行反思和阐释。

通过对权力结构的分析,新历史主义批评家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中隐含的权力罗曼史,从而推断文本所存在的社会制度和方式。

5.认为历史是主观建构的过程: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不仅仅是客观的记录,而是一种主观建构的过程。

第十二章 新历史主义

第十二章  新历史主义
论的整体性特征。
三、叙事的历史化与历史的叙事化 怀特十分重视叙事以及叙事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地
位。 首先是历史的叙事化。 其次,是叙事的历史化。
海登·怀特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最突出的贡献于影响表 现为消解了历史客观性与当代主体性、非历史文本 与历史文本之间的界限,为重新思考审视文学与历 史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在格林布拉特看来,文化诗学研究就是要有目的地 把文学理解为构成某一特定文化符号系统的组成部 分,从而消解文学与社会、文学与历史之间封闭的 话语系统,恢复文学研究中文本与创作主体、文本 与读者、文本与世界等诸维度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以此揭示作为人类特殊活动的文学艺术问题的无限 复杂性。
三、意识形态与社会能量 在格林布拉特的文本间性批评研究中,意识形态的
学者杜威等人的实用主义 哲学大旗,否定传统客观
克罗齐
主义和实证主义史学观念。
(三)新的文本观 在新历史主义的研究视野中,文本的历史维度不再
是线形的、矢量的、连续的时间延伸,而是一个充 满无穷的中断、交置、逆转的断片存在,文本可以 通过“历史事实”去寻找历史寓言和文化象征,于 是,现在与过去,过去与未来都在文本的意义中达 到瞬间融合。
第十二章 新历史主义
第一节 新历史主义的理论背景与特征
一、新历史主义的理论背景 在西方,文学研究中的历史主义观念主要以意大利
的维柯、法国的卢梭、德国的赫尔德以及黑格尔的 思辨历史哲学为代表。 这种观念认为历史具有文学所永远无法企及的真实 性、清晰性和具体性,文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追寻文 学背后的历史,说明文本对历史背景的反映程度。
最后,怀特的元历史观以转喻理 论和叙事理论为主要的理论支撑。
二、历史书写中的文本观念 怀特的历史书写理论将文学与历史、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解析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解析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解析(整理: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 新历史主义社会文化思潮的出现,标志着当代西方学术思想的一次重要转向。

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理论是“互文性”理论。

新历史主义实质上是一种与历史发生虚构、想像或隐喻了解的语言文本和文化文本的历史主义,带有明显的批判性、消解性和颠覆性等后现代主义特征,强调主体对历史的干预和改写。

新历史主义的出现是对传统的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双重反拨,它突破了文学学科的森严壁垒,拓展出多维的研究空间,走向开阔的跨学科研究。

新历史主义与文化研究相结合,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和意识形态性,具有既消解又补充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性。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社会文化思潮;对比分析新历史主义的问世,是伴随着当代西方学术界的“文化转向”而出现的“历史转向”。

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带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社会文化思潮,对传统的历史观和历史题材的创作理念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此,有必要对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思潮进行宏观辩证的综合分析。

一、一次重要的学术思想转向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特征显示出对所谓传统的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双重反拨。

新历史主义到现在还是一个没有共同理论纲领的学术流派,是一个还没有得到公认的尚不确定的概念。

正因为这样,对新历史主义的解释很不相同。

从国别来说,美国学派与英国学派存在着差异。

英国学派宣扬的“文化唯物论”虽然处于边缘,但表现出比较强烈的政治文化色彩。

美国学派注重对社会文化领域的重建,新历史主义作为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式微之后的新理论和新批评,表现出强劲的势头。

由于不同学者所持历史观念的多样,对新历史主义的解读更是人言人殊。

有人认为,“历史”表现为占统治地位的权力关系和权力斗争的叙述。

有人主张“历史”是由各种声音讲述的包括处于边缘的势力和人物的权力故事。

有人把历史理解为文学文本与社会存在的内部和外部的复杂关系。

还有人对新历史主义表示非议和反感,讥讽那些倾心“文化批评垃圾”的“追新族”们妄图通过颠覆伟大的文学经典,借助文学来改造社会,只能是一种“文明的野蛮人”的幻想。

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探源

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探源

○王洪月,王芳(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山东聊城252059)[作者简介]王洪月,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认知语言学;王芳,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英汉文化对比研究。

[摘要]新历史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内容全面、逻辑缜密,这是与它广泛的理论来源休息相关的。

本文试从怀特的元历史理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福柯哲学、格尔兹的文化人类学理论等方面阐述新历史主义的理论来源。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元历史;解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福柯哲学;文化人类学[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09)06-0042-03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探源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 )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于英美文化界和文学界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是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重新阐释和政治解读的文化文艺思潮。

其创立者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文系的教授斯蒂芬·格林布莱特(Stephen Greenblatt ),他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被看作是新历史主义是滥觞之作。

1982年,格林布拉特在《文类》(Genre )杂志的一期专刊的前言中明确打出了“新历史主义”的大旗。

新历史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除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之外,还有路易斯·蒙特罗斯(Louis Montrose)、乔纳森·多利莫尔(Jonathan Dollimore)、韦恩(DonE.Wayne)、泰伦豪斯(Leonard Tennenhouse)等人[1]。

作为“旧”历史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双重挑战者,新历史主义者既对“旧”历史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持否定态度,又对形式主义的“文本中心论”加以扬弃。

新历史主义以政治化解读的方式从事文学批评,强调经济和历史语境的重要性,把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重新推向了文学批评的前台。

探讨新历史主义背景下关于英美文学功能的分析

探讨新历史主义背景下关于英美文学功能的分析

探讨新历史主义背景下关于英美文学功能的分析新历史主义理论强调文学作品与历史时期、社会条件的关联性。

文学作品不再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而是被视为历史和社会的产物、反映和塑造着社会的一面镜子。

英美文学的功能也不再被简单地看作是娱乐、教育或者提供美感享受,而是被重新理解为参与并塑造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角色。

新历史主义认为英美文学作为文化产品,是历史演变和社会冲突的产物,反映了当时历史和社会的真实情况。

19世纪美国文学中的奴隶题材作品如《汤姆叔叔的小屋》、《各色人士》等作品,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美国种族歧视和奴隶制度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探讨,从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重要的痕迹。

新历史主义还关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权力运行和话语权的竞争。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其作品来争夺和控制话语权,同时被控制者则试图通过文学来反抗和解放。

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如《简爱》、《傲慢与偏见》等作品,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父权社会和性别歧视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这种权力运行的竞争不仅仅是在文学作品中进行,更是对社会话语权的一种争夺和抗争。

通过文学作品的表达,被排斥者和被边缘化的群体在新历史主义的视野下获得了话语权,从而影响和塑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新历史主义强调英美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文学作品成为了历史和社会的一种解释和反映,同时也以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情境为背景,呈现了更加真实和生动的故事。

我们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来了解某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福尔摩斯探案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和社会矛盾,同时也可以通过作品对当时的心理学、科技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特征与走向

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特征与走向

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特征与走向(1)新历史主义者受到解释学与接受美学的启发,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那里吸收术语并获得历史视野,从而形成一种新历史主义体系和思路,发展了一种“文化诗学”观,并通过批评实践不断形成一种新历史诗学。

新历史主义者将理解和阐释构成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这一命题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石,认为文学史的意义在于总结一代人对以往文学的见解并打上当代人的烙印。

(2)历史主义的危机是欧洲人丧失精神本源和价值关怀后的非历史和反历史的必然结果,在非历史化游戏的边缘,新历史主义借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新张扬历史化和意识形态化,以破除文本中心论和语义操作论,纠正文学的偏激化,挽救正在消隐的主体和历史。

(3)新历史主义者致力于恢复文学研究的历史维度,将一部作品从孤零零的文本分析中解放出来,将其置于与同时代的社会惯例和非话语实践的关系之中。

由此文学作品、作品的社会文化语境、作品与其他文本的关系、作品与整个文学史的关系就成为了文学研究的重要因素和整体策略,并进而构成新文学研究的范型。

(4)历史是一个延伸的文本,文本是一段压缩的历史。

文本是历史的文本,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统一的文本。

历史语境使文本构成一种连续又断裂的感觉和反思的空间,历史是大于文本的,过程是大于结果的。

历史延伸了文本的维度,使文本写作和阅读成为了生命诗性的尺度,在尺度的历史测量中透过文本而寻绎到生命的诗性意义。

(5)新历史主义者从西方文化内部改造入手,批判对抗后现代意识形态霸*权的物化、制度化和日常化及语言异化等“窒息性压迫性。

新历史主义者反对”零度写作“的冷漠,重视艺术的生产交换的文化错位与后现代状况中日益严重的表征危机。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以政治化解读的方式从事文化批评,关注文化所赖以生存的经济和历史语境,以怀疑否定的眼光对现存政治社会秩序加以质疑,在文本和语境中将文学文本重构为历史客体,最终文本历史化变为历史文本化,从政治批评变为批评的政治。

(6)新历史主义诗学坚持对话是当代诗学的品格,历史并不可能重现不能倒流,任何瞬间都是新的一刻,因而任何文化历史诗学理论都不是中性的,都必然带有一种意识形态性。

第二章 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1.2需求层次论 1)生理需求(最基本需求,衣食住行医等) 2)安全需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等) 3)社交需求(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求) 4)尊重需求(自尊、他尊与权力欲) 5)自我实现需求(最高等级的需求) 马斯洛认为,各个层次需求分别由低到高发展,发展到较高需求时,低层
次需求依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作用降低。 该理论下认为,需求层次越低,社会保险作用越大。当前的社会保险需求
层次已触及到第三层次,如护理保险制度中关于情感、归属的需求满足。
Page 6
2.1.3旧福利经济学理论 20世纪初出现于英国,以庇古的《福利经济学》(1920年)出版为标志,
与1926年、1928年出版的《产业变动论》、《财政学研究》构成福利经济学体 系的三部代表作。 庇古福利经济学的基础是边际效用价值学说,庇古从资源最优配置的角度 提出了最优收入分配学说,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实行收入均等化。 庇古认为在福利和国民收入分配决定因素方面:“一,国民收入的大小; 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情况”。因而,其基于货币边际效用的差异, 主张“收入均等化”以提升整体社会福利的思想。
文件
对象
《革命工作人员伤亡褒恤暂行条例》
对国家工作人员的伤残和死亡待遇 作了规定
《关于全国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 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措 施的指示》
扩大公费医疗范围
1955年4月26日
国务院
1955年12月29日 国务院
《关于女工作人员生产假期的通知》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职处理暂行办法》、 《关于处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职、退休时 计算工作年限的暂行规定》
行劳动保险制度”。1950年5月通过的《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对救济目的、 范围、标准和方法进行了规定。 1)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 1951年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部 社会保险法律,确立了适用于全国城镇职工的劳动保险条例。 《条例》规定了保险费的征集、保管、支配标准及管理、监督。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理论的精神领袖


美国批评家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1982年应学术刊物《风格》 (Genre)之邀,组一批研究文艺复兴文 学的稿件,在为此撰写“前言”时,用 “新历史主义”来概括该组文章的共同特 点(Veeser 1989:1)。 一批颇有声望的批评家:海登· 怀特,刘易 斯· 蒙特洛斯,斯蒂芬· 奥格尔等 Representations 新历史主义阵地 因为害怕被体制化,所以新历史主义者们 并不愿意相互拉扯在一起,宁愿称各自在 批评实践上“各行其是”(Montrose), 认为新历史主义“根本没有现成的理论” (Greenblatt),说这个术语只是“一个 词汇,没有任何指涉对象”(Veeser 1994:1)。


海登· 怀特的“元史学”



海登· 怀特的元历史理论从学理上加强 了新历史主义的思辨性,从元理论上 对新历史主义做了强有力的辩护,但 他从来不承认自己是新历史主义者。 他在《元历史: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 想象》中强调历史编撰离不开想象, 历史叙述和历史文本不可避免带有虚 构性。 他认为解决历史与文本的关系是新历 史主义研究的关键。作为研究对象, 人们可以在文学文本的研究中采用历 史文本研究法,在历史文本的研究中 采用文学文本研究法。这样才能打通 学科间的界限,使历史“真实”地回 归。
Stephen Greenblatt
格林布拉特的文艺复兴研究



格林布拉特长期任教于加州大学,专门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 英国文学,他1980 年出版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 从莫尔到莎士比亚》一书中强调新历史主义应该是一种批评 实践,而不是教条,试图为走向死胡同的文学理论找到一条 新路。 文艺复兴研究是新历史主义的突破点,它通过研究历史语境 中一些不起眼的小地方,去修正打破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占支 配地位的主要文化代码,从而实现“去中心”和重新书写文 学史的目的。 通过对历史的重新取舍,力图证明文学书写了心灵的历史, 记录了主题的状态,参与了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一种在历史 语境中塑造人类主体的有效载体。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
新历史主义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它强调了文本与历史的联系,
关注文本中所呈现出的历史性和文化性。

该理论源自20世纪80年代
的美国,走出了早期的结构主义和新批评。

新历史主义创始人称其研
究的对象是“意识形态历史”,即那些已被认为已经被史学界弃之不
用的历史。

新历史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历史是一个构建的过程,历史文本与历
史事件没有清晰的分界线。

文学作品被视为文化生产的一部分,因此
当代社会与文本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新历史主义关注的是文本所呈
现出的权力、政治、性别、种族和阶级一级往外的关系,它试图通过
文本揭示出历史事件的本质。

新历史主义的优点是它具有强烈的反抗性,它鼓励学者在研究文
本时保持独立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现有文化观念和偏见,同时也
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然而,新历史主义的一个缺点就是它关注的角度和思路上可能带
有明显的偏见。

学者有时会过分依赖于历史信息,在它呈现文本的解
释时把文本本身的价值忽略。

此外,新历史主义也被指责为过分关注
美国文本的分析与解释,无法真正关注到世界文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总之,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是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理论,它挑战
了传统文学批评的限制和缺陷,同时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缺点。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于美国,80年代得以正式命名的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新”的文学批评流派和批评方法;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创立者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文系教授斯蒂芬·格林布拉特1943——;他在1982年文类杂志第一期专刊的前言中打出了“新历史主义”的旗号,以后这个称谓逐渐流行开来,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海登·怀特,英国的路易斯艾德里安蒙特鲁斯等;由于新历史主义理论来源的复杂性、批评取向的多样性以及它作为一个学术流派的松散性和跨国性,造成了对其归类评析的特殊困难;尽管如此,人们对其基本内涵还是形成了一些大致趋同的看法;这些大致趋同的看法体现了作为一个批评流派的不可取代的共性,这种共性可简洁地概括为:以特有的方式回归历史;“新历史主义”之所以“新”就在于它回归历史的方式是独特的,不是要简单地回复到旧历史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它吸收了非历史主义批评的若干成分,特别是后结构主义,尤其是福柯的一些理论成分;新历史主义批评要回归的“历史”不是所着力考察的以、制度为主的状况,而是一种“性的”历史;它的价值在于尝试将马克思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相结合,将历史纬度输入到后结构主义批评当中,创造出一种新的历史主义批评;正如格林布拉特自己所承认的,他们的批评实践很难划入哪一个居主导地位的理论营垒,只能置于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之间来加以说明;另一个重要的“新历史主义”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海登·怀特Hayden White也说过:“新历史主义既过于历史化,又不够历史化,既过于形式主义,又不够形式主义,而这完全取决于以何种历史和文学理论为基础来对其加以评判;”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历史主义批评是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释义的、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新历史主义者致力于恢复文学研究的历史维度,把注意力扩展到为形式主义忽略的、产生文学文本的历史语境,即将一部作品从孤零零的文本分析中解放出来,将其置于与同时代的社会惯例和非话语实践的关系之中;这样,文学作品、作品的社会文化语境、作品与其他文本的关系、作品与文学史的联系,就成为文学研究的重要因素和整体策略,并进而构成新的文学研究范型;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流派,新历史主义进行了历史-文化“转型”,强调从政治权力、意识形态、文化霸权等角度对文本实施一种综合性解读,将被形式主义和旧历史主义所颠倒的传统重新颠倒过来,把文学与人生、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权力话语的关系作为自己分析的中心问题,打破那种文字游戏的结构策略,而使历史意识的恢复成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原则;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是一个实践实绩高于理论建树的文学批评流派,正如其创立者格林布拉特所言:新历史主义是一种实践,而不是教条;②因此,我们似乎只有从这一流派批评者的具体批评实践中去考察分析他们的批评方法和策略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理论倾向;一、格林布拉特的文化诗学新历史主义的领袖人物是美国着名学者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Jay Greenblatt 1943-;他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教授,以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见长;1982年,他首先用“新历史主义”,这一名称并很快被广泛地接受和使① [美]海登·怀特:《评新历史主义·导论》,见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8页② [美]斯蒂芬·格林布拉特:《通向一种文化诗学》,见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用;其主要着作有:文艺复兴人物瓦尔特·罗利爵士及其作用1972、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从莫尔到莎士比亚1980、再现英国的文艺复兴1987、莎士比亚的商讨1988、学会诅咒1990、不可思议的领地1991等;他在政治上对60年代风靡一时的新左派运动抱有好感,曾主讲“马克思主义美学”课,后改授“文化诗学”课;这位教授的“文化诗学”研究似乎取了“与政治和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毫不相干的文学视角”,殊不知到了80年代却日益成为一种热门的政治文化批评;他在解构主义成为“热门”的70年代,却一头扎进文艺复兴的“冷门”研究中,1980年出版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从莫尔到莎士比亚一鸣惊人,大有以新历史主义取代强弩之末的解构批评的趋势;他强调新历史主义应是“一种实践,而不是教条”,力图以自己的批评实践为20世纪末的文学批评寻找一种新的走向;1980年,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在文艺复兴自我造型一文中提出了“文化诗学”的概念;从一定程度上说,“文化诗学”是对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形式主义批评的反动,它所试图建立的或表述的,是一种新的历史语境批评,是从人所共知的解构主义语言游戏的迷宫中走出来,进入文化批评的“大语境”;格林布拉特的这种“文化诗学”是吸收了多种理论元素的营养而创造出来的,其中不但有福柯的理论,而且还有形式主义批评的不少成分,最为重要的是它也是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中去仔细寻找灵感,譬如对莎士比亚的研究从亨利四世等剧作中去寻找,以支撑自己的论述观点;从他的这些批评我们可以抽绎出一些基本的理论倾向;1、互动:文学、文化与历史相互生成;文学、文化和历史的互动看起来并不是一个新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就认为文学具有相对独立自主性并对其他的社会构成要素产生作用;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指出:“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各自成为一种对应关系;文艺是一种特殊的上层建筑,它处于起支配作用的经济发展的影响之下,而且对经济的发展同样具有反作用;”③问题是这里仍然存在着文学与历史的一种割裂与对立,是一种将历史看作是阐释稳定基础的逻各斯中心模式;这种对立的观念从丹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决定论问世以来就已经明显地渗透到文艺批评中来,这样就使得历史成为一种文学诞生的客观化“背景”和“土壤”,而文学则是历史土壤上开出的花朵,是对这种“背景”的反映或表现;新历史主义就是要打破这种“背景”和“前景”区分的幻象,认为并不存在固定、客观和统一的一成不变的作为“背景”的历史,历史不是固定的,而是生成的,文学也是这种生成的一部分,一切都是“前景”;文学和历史都不是固定的、静止的,它们始终在相互塑造中生成着;新历史主义试图探索“文学本文周围的社会存在和文学本文中的社会存在”,④它试图解释具体文化实践的相互作用,这些具体文化实践产生了本文也由文学本文而产生;它是通过对六位作家及其作品中人物的分析,发现尽管这些作家及其笔下的人物的“自我塑造”模式不尽相同,但也存在一致性;自我的概念总是与各种特定的权威或恶魔式的异己关系中逐渐形成的;这也就是说,“自我塑造的过程实际是自我与外力的复杂互动的过程;”不仅文学文本与文化和历史,而且“自我”与文化和历史之间,也都是一种相互塑造的关系;每个“自我”并没有一种超越历史和文化的本质,“自我”是多种历史合力的产物;人总是诞生于某种文化中,被文化所构造;同时也构造着文化,文③陆贵山、纪怀民:《马克思主义文艺论着选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④ Stephen Greenblatt.:Renaissance Self-Fashioning:From More to Shakespeare.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化是人创造的,人又是“文化的产物”,人和文化嵌合为一,相互塑造和生成;格林布拉特的名着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从莫尔到莎士比亚探讨的就是文艺复兴时代个人完成“自我塑造”的机制问题;它是通过对六位作家及其作品中人物的分析,发现尽管这些作家及其笔下的人物的“自我塑造”模式不尽相同,但也存在一致性;自我的概念总是与各种特定的权威或恶魔式的异己关系中逐渐形成的;这也就是说,“自我塑造的过程实际是自我与外力的复杂互动的过程;”作为作家的个人来说,一方面,他无法超越自己的时代,另一方面,伟大的作家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形成塑造他人和时代精神的能量;这样,文学绝不是个人的独白和梦呓,也不仅仅是一堆无关世事的“语言的构造物”,而是携带多种信息的文化“通货”,它不停地经受“流通”的考验与变化,同时也是在进行着“塑造”;2、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互文性阐释从对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文学理论的清理中站起来的“新历史主义”,其核心就是要恢复“历史”的维度,将文学重新置于“文化历史”的大语境中来加以理解;格林布拉特还原历史文化语境的理论和方法是独特的,他试图打通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界限,认为传统的历史主义批评将历史解释得过于狭隘,所以他要打破人为的界限,将各种边缘化因素一同考虑进来,诸如绘画、风俗、轶闻、轶事,甚至是巫术中的咒语、病历、出生和死亡的记录以及对精神异常的描述等等;这些看似边缘性的文化因素与文学构成了一种互文的关系,他们可能体现了相同的文化关注,通过对这些边缘文化因素的考察可能捕获时代精神中很难为人所知的一面,而这不为人所知的一面很可能就成为成功解读某部文学作品的关键点;格林布拉特称自己的文艺复兴批评的办法就是“不断返回到个别人的经验和特殊环境中去,回到当时的男女每天都要面对的物质必需与社会压力上去,以及沉降到一部分共鸣性的文本上”;⑤这些共鸣性文本形成一种“互文”关系,互为彼此的回声,带有相同的精神印痕;这些“共鸣性文本”,多为一些边缘性的或被压抑的历史文化因素;“文化诗学”的批评策略在于要千方百计地去挖掘和拾掇这些文化断片,来重新缀补成某种文化精神的地图,以其作为文学批评和阐释的参照;有研究者曾对格林布拉特的批评模式的典型操作程序概括为:“批评家首先从历史典籍中寻找某一被人忽略的轶事或看法,然后将这一轶事或看法与有待读解的文学文本并置,看它对这部为人所熟知的作品提供了怎样的新意;”⑥可以说,新历史主义者有意识地摆脱有关历史的几成定见的社会、政治、经济结论的控制,而希望另辟蹊径,从前人所忽略的东西入手,读出文学文本的新意,寻求对历史叙述也是对文学文本的新解释;此外,“文化诗学”对自己的阐释者地位有着相当的自觉,格林布拉特说:“如果文化诗学意识到它作为阐释者的地位,这种意识应进一步扩展,直到承认他不可能完全建立并重新进入16世纪的文化;同时也承认,一个人是不可能遗忘自己所处的环境的;”⑦这显然是对读者反映批评和解释学理论的吸收,也是新历史主义批评与传统历史主义不同的重要表现;格林布拉特明白自己的阐释只是可能阐释的一种;3、“含纳”理论或“陷入圈套模式”格林布拉特所主导的新历史主义批评并非纯粹的一种文化批评,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涉及政治的分析,这一点以其“含纳理论”为代表;这种也被称为“陷入圈套模式”的理论是格林布拉特在莎士比亚的协商1988中就戏剧本身的审美效果而谈的看法;他认为戏剧的结构本身“含纳”了戏剧所具有的颠覆效果;譬如在莎⑤ [美]格林布拉特:《〈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导论》,见《文艺学和新历史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⑥盛宁:《二十世纪美国文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265页⑦ [美]格林布拉特:《〈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导论》,见《文艺学和新历史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士比亚戏剧中反抗性的成分被整合进了对充满魅力的王权的赞许性肯定中;就是说,戏剧的形式结构和修辞策略是观众很难抑制对亨利王子胜利的肯定,譬如福斯塔夫对王权的抗拒被漫画化,亨利王子一开始将其当作朋友,后又将其处置,观众一方面感到观赏“别人被捉弄”的快乐,另一方面,那种对王权的怀疑和抗拒也在哭声中被带走;戏剧舞台上表现的一是对皇家的崇拜,一是对反抗这种崇拜者的最终惩罚,因此,王权激起颠覆并予以惩罚,这是巩固王权的一种策略,格氏认为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对观众产生的也是这样一种效果,即虽然表现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但背后却无意间勾勒出了人们内心对王权的臣服和崇拜;由此看来,有限的反抗,是被剧情结构吸纳、包含了;二、海登·怀特的历史书写理论海登·怀特Hayden White,1928—他早年研究中世纪史和文化史,1960年后涉足历史哲学领域,是当代西方最着名的历史哲学家之一;海登·怀特是密歇根大学哲学博士,担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加州大学圣塔克鲁斯分校历史系荣誉教授,当代美国最着名的学者之一,新历史主义最主要的批评家,被誉为“在文化理解和叙事的语境中,把历史编纂和文学批评完美地结合起来”;他的主要着作有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1973年、话语的比喻:文化批评论集1978年、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与历史表现1987年、比喻实在论:模拟效果研究1999年;1、作为文学构造的历史传统的历史主义把历史看成是一个可供客观认识的领域,历史是独立于历史研究者认识主体的、独立于它的研究手段“发现”和工具“语言”的实际存在;在新历史主义看来,上述的历史观是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在历史研究中的反映,他本身就是非历史的;历史研究者的主体和工具本身都是历史的产物;任何具体的人在借助语言而把目光投向过去的时候,他的视点和视野都已经被限制在某一现刻历史、语言的历史沉淀以及它们错综的复合影响之中;展现在他眼前的不过是他所看见的历史,而不是“历史本身”;因此,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认为历史是现时的人对过去的一种“知识”,是“被写下来的”、“供人阅读的”的历史话语,至于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它则不管,它认为历史主要是由一套文本及释读这些文本的策略组成的;在新历史主义者那里,历史完成了从一种“过去发生的事件”向一种关于过去的“知识”,一种“话语”、“文本”的过渡;对此海登·怀特说:“从这种观点看,‘历史’不仅是指我们能够研究的对象以及我们对它的研究,而且是,甚至首先是指借助一类特别的写作出来的话语而达到的与‘过去’的某种关系;”⑧所以说历史是一个文本,是因为历史是对过去实践的描述,而这种描述并非纯粹的客观再现,而是语言对事件的再度构成,其中必然渗透着语言运用者对事件的解释;海登·怀特极力强调“历史的文本化”,从语言层面分析了历史叙述和文学叙述的同质性,强调了“历史叙述”的“叙述”是如何左右历史的呈现的;在海登·怀特看来,历史事件作为原材料,是杂乱的、中性的、没有意义色彩的,过去的事实也并不都是历史事件,像某个小人物死了,我们今天早上没有吃饭之类根本没有历史意义;所有的“事实”在未经过筛选的形式中毫无意义;历史学家用特殊的“情节结构”对历史事件进行编码后,历史才有了生命作为话语和文本而存在的历史,带有一般文本的特征,想象和虚构因此而成为历史文本无法摆脱的特质;海登·怀特曾强调指出,在这个历史文本的表层之下,⑧Hayden White: Metahistory: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Nineteenth –Century Europe,Baltimore&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3. pp253还存在一个“潜在的深层结构”,而且这个历史文本的深层结构“本质上是诗性的”,“具有语言的特性”,它是一个先于批评的、用以说明“历史”阐释究竟是怎么回事的认知范式;所谓历史的深层结构是诗性的,即是说历史从根本上不能脱离想象这个动因;说历史具有语言的特性,即是说历史在本质上是一种语言的阐释,它不能不带有一切语言构成物所共有的虚构性;当海登·怀特把历史的深层结构解释为“诗性”的时候,他已经在历史与文学之间建立起了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加密切的联系;而在历史与文学之间进行类比,正是新历史主义的一大理论特征;新历史主义者认为,历史和文学同属一个符号系统,历史的虚构成分和叙事方式同文学所使用的方法十分相似;历史话语是通过“形式论证”、“情节设置”以及“意识形态的暗示”这三种策略来进行自我解释的;历史话语所采用的不外乎是“浪漫传奇、喜剧、悲剧和反讽”这样一些叙述程式,⑨而这与文学话语的虚构方式几乎一模一样;在事件之间建立联系,把事件变成故事,这是文学叙述的力量的表现;这种叙述不仅提供给人们以事件,而且同时决定了人们理解这些事件的角度和方式;通过文学叙述,人们对事件的理解受到了叙述者的叙述策略、叙述方式的影响,看到的是叙述者希望让人们看到的一面;历史叙述也是如此;它不仅记录事件本身,而且“制造”了此事件与他事件之间的联系,建构出一种历史故事,并赋予这个故事以社会意义;在新历史主义者那里,历史和文学都是一种话语、文本或叙述;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运用,历史话语没有自己的固定术语,只能用隐喻、象征性的语言建立文本,正是这一点使历史话语远离了科学叙述而倾向于文学叙述;2、“历史的文学性与文学的历史性”⑨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66—167页“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the historicity of texts and the textuality of the histories这一命题最早是由蒙特洛斯Montrose提出;按照他的解释,“文本的历史性”是指所有的文本,既包括作为批评家研究对象的文本,也包括批评家研究之后撰写的文本文本又可能成为其它批评家再进行研究的对象,都含有历史的具体性、社会性、物质性的内容,由此,他将文本的内涵扩展为一切包含历史具体性、社会性内容的形式;“历史的文本性”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要接近一个完整的、真正的过去历史—一个物质性的存在,我们就必须以所要研究的社会文本为媒介,这个文本并非是偶然形成的,而是应该被看成是一定程度上经过有意选择和修饰过的;其次,文本兼有了二重性,一方面它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物质与意识形态斗争中被人文学家经过描述、解释性加工而转化为文本;另一方面,这种文本又具有了“档案”功能,因为它自身同时又充当了被后人再阐释的媒介;蒙特洛斯这一经典性命题,非常准确地概括出历史与文本之间的鱼水关系,这也正是海登;怀特历史书写理论的要旨所在,为我们准确把握其理论精髓与价值提供了钥匙;“文学的历史性”指文学活动总包含历史的维度,不论是作家、文本、批评家及其批评性文本,还是作家与世界、作家与作品、作品与世界、批评家与文本、批评家与世界等诸多关系中,都离不开历史;按照后经典叙事学观念,文本与语境构成了更为广阔的“历史”大文本,历史不再是文学发生、存在的“背景”,而是走入文学的“前景”,直接成为文学构成不可或缺的维度;同时,文学作为历史性存在“事件”,直接成为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文化、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等熔铸于一个彼此紧密关联的网络结构中,通过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互文性阐释,揭示文学是如何通过这个复杂的互相关联的文本化世界的审视,参与历史意义的创造的过程,甚至参与政治话语、权力运作和等级秩序的重新梳理与建构;“历史的文学性”指我们无法直接面对一个所谓客观的、真实的历史,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不过是人类社会历史流传下来的各种文本作为解读的文本,而各种文本的书写都具有文学性的维度,无论是在历史事实的选取方面,还是在写作过程中都融入作者的主观性,而且在历史文本的书写中,其话语的建构在深层次上讲是文学性的,文本的存在本身就是人们有意识选择、建构的结果,而对文本的阐释更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存在众多不确定“空白点”有待重新阐释;文学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学性研究,可以使我们在二者的互动建构关系结构中把握文学与历史;以历史维度审视文学,就会发现文学是如何由封闭的、静止的、稳定的系统变成开放的、动态的、活跃的体系,并通过不断解读、积淀而成为一个意义增殖的文本;在这个增殖的过程中,文学话语与权力话语构成某种平衡与制约关系;通过对时间与空间的穿越而解读文本的历史情境,把文本直接植入历史文化关系之中,文学活动的参与者成为文学的共谋,通过对社会权力话语的展示,揭示其对立面的权力一方,从而较准确地复现、再生产当时的历史语境,文学意识形态的介入是对社会权力话语的颠覆性建构,这种文化“颠覆”的性质构成历史解释的本质;文学在与历史的互动性建构中赋予历史意识以新的意义,文学的历史就是聚集复杂的文化符码,并构成了文学与社会彼此互动的历史;⑩这种将历史诗意化的研究使怀特受到文艺理论家和历史学家的双重批评;但怀特仍然坚持自己的“历史阐释论”和“语言行为论”,并且,进一步⑩Lonis A. Montrose, "Shaping Fantasies”:Figurations of Gender and Power. in Elizabethan CultureRepresantations 2, Spring 1983, ,又参见王岳川:《后殖民土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3-185页。

试论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特征

试论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特征

试论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特征论文摘要: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特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二是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都具有文本性,从文本性出发,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具有明显的政治性。

论文关键词:新历史主义;特征;文本性;政治性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是舶来品,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文化界和文学界。

20世纪80年代,在渡过了西方“历史主义危机”之后,人们又重新追问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在这种情况之下,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以反抗形式主义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特征。

一、历史与文学(一)历史是什么。

从历史理论来说,新历史主义的“新”是相对于传统历史观而言的,这最主要表现在它对历史的性质的再认识上。

而对“历史是什么”的回答,构成了新历史主义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历史观把历史看成是一个可供客观认识的领域,历史是独立于历史研究者认识主体的、独立于他的研究手段(“发现”)和工具(“语言”)的实际存在。

如果历史研究者在把握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克服和排除主观因素,透明地运用其语言工具,他就能够再现般发掘出埋藏在时间风尘下的“史实”,并由此获得关于历史的不容置疑的“真理”性发现。

在新历史主义看来,上述的历史观是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在历史研究中的反映,它本身就是非历史的。

历史研究者的主体(“人”)和他的工具(“语言”)本身都是历史的产物。

任何具体的人在借助语言而把目光投向过去的时候,他的视点和视野都已经被限制在某一现刻历史、语言的历史沉淀以及它们错综的复合影响之中。

展现在他眼前的不过是他所看见的历史,而不是“历史本身”。

因此,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是现时的人对过去的一种“知识”,这种知识以话语的形式存在,它是被写出来的。

至于历史上究竟发生过什么,他们则不管,他们认为历史主要由一些文本和一种阅读、阐释这些文本的策略组成。

对此美国文艺理论家海登・怀特说:“从这种观点看,‘历史’不仅是指我们能够研究的对象以及我们对它的研究,而且是,甚至首先是指借助一类特别的写作出来的话语而达到的与‘过去’的某种关系。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

一.新历史主义在历史批评方法论上也受到解构思维的深刻影响,也倾向于以历史的文本性的基点从而颠覆作为宏大叙事的历史叙事,但在文化层面却更加重视从文本的历史性角度出发重构历史叙事的文化动因。

新历史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文本历史主义,是一种与历史发生虚构、想像或隐喻联系的语言文本和文化文本的历史主义,是一种带有明显的批判性、消解性和颠覆性特征的后现代主义的历史主义。

这里的文本历史主义,即文本历史性,新历史主义把他看作文学研究与文化批评的基点之一,另一个是历史文本性,这个等下会细讲。

(后一句)其实是对文本历史主义的进一步解释,也就是说,历史是主特征:1.“跨学科研究”性,即跨越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的学科界限,使其具有了多维视野的研究。

跨学科特即把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文本与传记、心理学、社会、思想以及其他艺术等放置在一起加以分析细读,文学打破了自治的领域,参与到与其他文化文本的不断对话和循环之中。

2.“文化的政治学”属性,使文学和文学史研究成为论证意识形态、社会心理、权力斗争、民族传统、文化差异的标本。

新历史主义带有明显的政治化批评的特征,它在文化思想领域对社会制度所依存的政治思想原则加以质疑,揭示复杂社会状况中文化产品的社会品质和政治意向的曲折表达方式。

3.“历史意识形态性”,即认为人的文学在文化中具有抗争性作用,而文化变革就是一种文化通过策略向主导意识挑战,进而去“重写文化史”。

认为文学是意识形态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参加意识形态的塑造。

二.内涵:新历史主义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文化和文学界,它在70年代末已经初露端倪,即在文艺复兴研究领域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批评方法,而且这种阐释文学文本历史内涵的独特方法日益得到西方文论界的认可。

新历史主义的两位代表人物是哈佛教授格林布拉特和斯坦福教授怀特,这一术语最早见之于格林布莱特1982年为《文类》杂志文艺复兴研究专号写的一篇导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批评以及结构主义批评等形式主义批评的审美壁垒遭到解构主义批评的瓦解,文化诗学赞同解构批评对文本开放性的追求,却抵制其无限消解的主张,转而提出解构与建构并重的文化诗学念。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
1
目录
• • • • • 新批评主义 新历史主义的概念及影响 新历史主义vs旧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之”新“ 新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解读方式 -历史即文本 -文本即历史 逸闻主义 代表人物:史蒂芬.格林布拉特 海登.怀特的叙事史学理论 福柯的“权力关系”
• • • •
2
新批评主义
• 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 学的本体即作品,因此新批评理论又称“本 体论批评”。 • 文学研究应该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 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 反对印象主义,含含糊糊,浪漫主义,多愁 善感的“鉴赏”,以及对美国自然主义小说 的赞扬。 • 提出文本中心理论,强调诗歌的本体性和文 3 学作品的语言,形式和结构。
14
新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解读方式: 历史即文本,文本即历史 • 历史文本化( textuality of history) 1.如果没有保存下来的文本,我们就无法了 解一个社会的真正的,完整的过去,这样 文本就成为我们了解过去的一个窗口 2.文本在转变成”文献“,成为历史学家撰 写历史的基础时,它们本身将再次充当文 本阐释的媒介,而人的主观性就不可避免 地渗透到文本之中了
11
• 传统上认为历史文本是对历史事件的真实再现, 历史文本也就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而新历 史主义认为历史经过历史文本的表述已经具有了 种种主观性的因素,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真 实生活也分散在各种各样的文本之中,文学与历 史背景的界限应该被打破,这就把历史与文学看 作是一种“互文性”关系。
12
新历史主义VS旧历史主义
• “新历史主义”这个称号所反映出的渊源,最直接的就是与历 史主义的关系。“新”的标榜自然会使人想到它与“旧”的历 史主义的不同之处:

新历史主义理论ppt(1)

新历史主义理论ppt(1)
足道德和伦理的需要; 制定“全国最低生活标准” 扩大对工人的损失补偿标准; 支持老年人年金制度; 改善住房条件; 增加教育设施等
(1)国家的职能不仅在于安定国 内秩序和发展国家军事力量, 还应当具备管理经济的职能。
(2)国家的法律法规至上, 并决定着经济的发展。
(3)解决经济问题应当同伦 理道德相联系。
思考新历史主义理论与社会保险制度的 产生的必要联系
(4)当时德国最严重的社会 经济问题是劳工问题。国 家应当通过立法建立起包 括社会保险在内的一系列 社会政策措施。
在新历史主义理论的指导 下,德国率先在世界上建 立起了自己的社会保险制 度,标志着人类社会保险 制度的正式诞生。
处处维护刚统一的德意志 帝国,是德ຫໍສະໝຸດ 率先实施社 会保险制度的理论依据。
长期以来是英国工党 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讲解人:张吉发、陈雨欣 PPT:蔡焕芬、蒙德银 资料收集:吕怡、李春、汪锡伟
19世纪的德意志帝国所面临的最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是劳资矛盾,缓解劳资矛盾决定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由劳资矛盾引发的工人运动此起彼伏,当时国家迫切 需要维护
理论出现时间:19世纪下半叶德国
理论的学术立场:反对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自由主义,也反对马克 思恩格斯提出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是折中主义主张
吉斯塔夫·斯穆勒 路德维希·希伦坦浩
阿道夫·瓦格纳
人物及思想
阿道夫·瓦格纳
强化国家职能。国家除了为社会提供安全保卫外,还应当直接干预和控制经济生活, 参与经济管理;
强化法律制度的重要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应当建立在法律和法规的基础之上; 强化经济与伦理的相关性。人类的经济活动不仅 局限于满足物质需要,而且应当满

新历史主义名词解释

新历史主义名词解释

新历史主义名词解释
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是一种文化批评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关注文学作品与历史、社会和政治的相
互关系。

新历史主义的关键概念包括权力、历史、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

新历史主义批评者认为文学作品是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并且受到该时代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他们认为文学作品不仅是个人创作的产物,也是文化和历史的反映,是权力关系和社会问题的表达。

新历史主义批评者通常采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运用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文学作品。

他们关注历史的片段、被遗忘的历史事件和边缘群体的经验。

通过对历史主题的重新解读和社会权力关系的分析,他们试图揭示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各种文化现象。

新历史主义强调文学作品与历史的相互关系,对历史事件的重新诠释和再现,以及文学作品对历史事件的反应和影响。

他们认为历史是被叙述和重构的,因此不同历史记载可能存在差异。

他们试图揭示历史叙述的权威性和隐含的意识形态,挑战权威历史叙述的普遍性。

新历史主义注重文本分析和文化批评,强调文本内外的各种因素。

他们认为文本和历史密切相关,不能被隔离开来分析。

他们通过文本所传达的语言、符号和意象来研究历史和文化。

他们关注作家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和文化模式,以及作品中展
现的权力关系和社会冲突。

总之,新历史主义是一种关注文学作品与历史、社会和政治相互关系的文化批评理论。

通过重新解读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分析文化现象和权力关系,揭示历史叙述的权威性和意识形态,他们试图理解文学作品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中的意义和影响。

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探源

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探源

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探源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是二十世纪西方批评理论的一种。

它最初发源于德国,于1970年代由福柯、布鲁尔尔和舒尔茨等作家被广泛提出。

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是以历史为基础的批判理论,它重视文本的历史环境,以及文本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

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也强调以文本本身作为实现文本所展现历史性的唯一方式。

它属于课程、方法和理论最宽泛的框架,涵盖了多种方法、研究和提出批评剖析。

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最初由德国学者Max Horkheimer提出,在他的《萨特主义的社会理论》一书中,他提出了新的方法,即历史与理论的联系。

他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是一个特殊的历史语境,既受历史影响又可以成为影响历史的因素。

他的观点深受法国学者福柯的受宠,由他主导的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应运而生。

福柯以历史主义为指导,将艺术归为历史客观实体,将艺术看作文化历史流派研究对象,将形而上学构思转变为历史事实的紧张关系,并将文学史引入批评研究。

此外,布鲁尔尔和舒尔茨也是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的发起者之一。

他们相信,文学作品的本质应该是通过以反思性的引导而获得的,从而使文学批评升华到改造某种语境和文化内涵的层面。

对文学作品具有审美意义,全面考察其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状况,以及作品价值形成的历史根源。

这两位学者将文学作品看作一种某种社会历史状态的反映,可以用来突出变迁无常现象,并认为只有通过历史研究,才能真正反映出文学作品的语义和文脉。

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的提出,使文学批评的范围从艺术纯粹性扩大到研究和改造社会历史,它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理论的发展方向,并在文学批评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的提出,使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得到更多的重视,并在文学批评实践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历史主义“读书报告

”新历史主义“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新历史主义”理论通过阅读格林布拉特和海登怀特的几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对新历史主义有了大致的、粗浅的了解,以下是对其的简单概括。

新历史主义是诞生于80年代的英美文化界和文学界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一种对历史本文加以重新阐释和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

新历史主义对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文学批评方法加以批判,在张扬“主体”、“历史”和“意识形态”中,使“本文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本文性”成为文学批评的主要范畴。

新历史主义的主将是格林布拉特和海登怀特。

前者以研究文艺复兴的“自我塑型”去重写文学史,进而创建一种“文化诗学”,并将文学看作是人性重塑的心灵史。

而后者则注重“元历史”的构架和“话语”转义学的研究,进而确定了新历史主义的历史地位。

一、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理论(一)《文艺复兴自我塑型》导论格林布莱特在《文艺复兴自我塑型》导论中说道:“......与此类工作有着亲缘关系的文学批评,因而也必须意识到自己作为阐释者的身份,同时有目的地把文学理解为构成某一特定文化符号系统的一部分,这种批评的正规目标,无论多么难以实现,应当称之为一种文化诗学”,格氏在这里首次提出了“文化诗学”的概念。

作为文学批评家,其阐释的任务是,“对文学文本世界中的社会存在以及社会存在之于文学的影响实行双向调查”。

此后,格林布莱特从不同角度反复表述了这个意见。

形式主义批评所设定的“文学性文本”与“非文学性文本”之间的区别是带有历史的、主观的、想象的 ,甚至是武断的因素。

其实二者之间疆界的形成是历史的产物,因而必然也是可以与时推移、历史地变动不居的。

文学与非文学之间从来没有分界明晰的楚汉界河,暂时的切分只是为了学理上便于表达的一时之需,更多时候二者是交互作用、相互建构、相互转化的。

文学艺术也可以讲“生产性”,既可以讲“话语”方面的,也可以讲“作品”方面的,但它的生产与社会文化领域的其他门类生产之间既非全然一致,又非泾渭分明。

格林布莱特就此阐述说,“文学与历史之间不是反映和被反映的谁决定谁的关系,而是各种社会能量在‘互文性’基础上的流通、对话和交流的关系,是各种社会文化力量之间相互塑造的关系。

文学批评理论

文学批评理论

文学批评理论1、新历史主义批评,无疑就是当今号称后结构主义的令人眼光缭乱的各种批评思潮中,与马克思主义最有缘份的一种。

“新历史主义”一词算来并不很新。

早在1972年,一位名叫威斯利·莫里斯的批评家,就出版过一部名为《走向新历史主义》(Toward a New Historicism)的文字批评著作。

之所以取名为“新历史主义”,作者说,是因为他发现本世纪美国批评的很大一部分,是从根本上渗透着一种历史主义态度。

新历史主义社会文化思潮的出现,标志着当代西方学术思想的一次重要转向。

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理论是“互文性”理论。

新历史主义实质上是一种与历史发生虚构、想像或隐喻联系的语言文本和文化文本的历史主义,带有明显的批判性、消解性和颠覆性等后现代主义特征,强调主体对历史的干预和改写。

新历史主义的出现是对传统的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双重反拨,它突破了文学学科的森严壁垒,拓展出多维的研究空间,走向开阔的跨学科研究。

新历史主义与文化研究相结合,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和意识形态性,具有既消解又补充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性。

所谓历史的“本来面目”只不过是作者的历史观念的自我塑造的产物,只不过是意识形态对尘封的僵死的史料进行选择、编织、阐释和重塑的结果。

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特征显示出对所谓传统的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双重反拨。

2、精神分析法精神分析法又称为心理分析法,一般以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出版的《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作为心理分析正式创立的标志。

理论基础:1)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分为三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3)性欲学说4)精神分析学说,在本世纪初,阿德勒和荣格修正的重点在于幼儿性欲学说;三四十年代,以沙利文、霍妮、弗洛姆、艾里克森为代表,创立了新弗洛伊德主义。

3、原型理论与艺术家的集体无意识相联系的重要概念是原型。

荣格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为原始意象,原始意象一词意指一种本言的模型,其他相似的存在皆根据这种本原模型而成形。

新历史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模板

新历史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模板

新历史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模板新历史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新历史主义作为自八十年代以来,在美国本土文学批评界出产的一种重要理论模式和流派,具有强烈的美国特色。

甚至有些学者认为它以美国为中心思考问题,处处体现出民族优越感,是一种偏狭的理论。

103但是,毫无疑问,新历史主义具备关照历史与文化、文本与现实的独特视角和基本立场,刷新了传统的形式主义文学观念,适应了当代历史和文化观念的发展潮流,拥有自己的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可实际操作的方法论特色。

一、文化作为符号络新历史主义认为文化是一个符号系统,是由符号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络。

3这种文化观念主要受到克利福德· 格尔茨人类文化学研究的影响。

格尔茨在《文化的阐释》、《地方性知识》等作品中强调”:’文化’这个词语指出了一种以符号表示的通过历史传播的意义方式,是一个以符号形式表达的继承性的观念系统,通过这个系统人们得以交流、维持和发展他们的知识以及对生活的态度。

”8可见,文化被认为是一种符号媒介,具有管理和控制文化系统内人们的行为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作用;文化也是意义的交织络,人们生活在自己编织的这些文化络中形成和指导自己的行为。

格林布拉特认为文化通常有两个相反的特征,一是约束性(constraint),一是流动性(mobility)。

11组成文化的一整套规则和实践成为了无处不在的控制系统和限制机制,人们的行为必须接受其监督和制约。

同时,也充当着文化流动的调节者和保证者,实际上,没有流动,没有即兴发挥、试验和交流就没有文化边界的建立。

14可见,新历史主义者心目中的文化充满了流动性、可塑性,具备足够的弹性和张力。

不仅如此,新历史主义者认为文学不是简单被动地反映文化的限制性和流动性,文学还通过自身的优势帮助塑造、表达和重建这些特征。

对于文学与文化的这种互动的双重阐释和双重建构的关系后文还将提及,实际上,这也涉及到文本与世界、想象与现实、社会与审美、物质与话语等的相互指涉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历史主义理论 (当代西方流行理论简介)
作者:乔志航网站编辑:杨宾责任编辑:杜梅萍日期:2003-07-16
新历史主义是本世纪七十年代在英美文化界和文学界逐渐形成,八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诗学流派,是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

旧历史主义是研究历史(包括文化史、文学史和思想史)的历史哲学方法,其基本内涵是强调历史的总体性发展观,坚持任何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必须建立在关于人类历史的深思熟虑之上。

然而,在本世纪初,这种“总体发展”的历史观遭到形式主义的攻击,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和法国结构主义认为旧历史主义诗学只重视文学的外部规律,即只注重文学与社会环境、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而忽略文学与人生、文学与语言、文学与作品形式的内在关系,因此要回到文学的“内部研究”,将文学的形式、结构、细读、语义、叙事分析作为文学研究的中心。

于是从20年代到60年代,整个文学批评出现了全球性的形式主义倾向。

然而,由于形式分析割裂了作品与社会、文学与现实、文学与政治的联系,仅仅进行狭义的语义分析和作品内结构解读,使文学研究除了在一些细部上有所发展以外,整体研究方
面出现了视界狭小,研究方法琐屑,成果十分有限的情况。

1982年,新历史主义走向了历史的前台,并成为形式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新的挑战者。

新历史主义以政治化解读的方式从事文化批评,注重文化所赖以生存的经济和历史语境,并借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福科哲学、女权主义的理论,在作品和语境中,将文学作品还原为活生生历史过程,由此展开文学的文化政治层面的分析。

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海登·怀特、J·多利莫尔、L·蒙托斯等。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在为《类型》学刊撰写的集体宣言中,正式确立了这一流派及其称谓,并成为该派的领袖人物。

格林布拉特认为,任何理解阐释都不能超越历史的鸿沟而寻求“原意”;任何对个别特殊的文学作品的进入,都不可能仅仅停留在文辞语言层面,而是“不断返回个人经验与特殊环境中去”;任何文学作品的解读在放回到历史语境中的同时,就是放回到了“权力话语”结构之中,这样,格林布拉特就使新历史主义成为了一种具有政治批评倾向和话语权力解构功能的“文化诗学”或“文化政治学”。

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理论具有以下特征,1、“跨学科研究”性,即跨越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的学科界限,使其具有了多维视野的研究。

2、“文化的政治学”属性,使文学和文学史
研究成为论证意识形态、社会心理、权力斗争、民族传统、文化差异的标本。

新历史主义带有明显的政治化批评的特征,它在文化思想领域对社会制度所依存的政治思想原则加以质疑,揭示复杂社会状况中文化产品的社会品质和政治意向的曲折表达方式。

3、“历史意识形态性”,即认为人的文学在文化中具有抗争性作用,而文化变革就是一种文化通过策略向主导意识挑战,进而去“重写文化史”。

另一位重要的新历史主义理论家是美国圣克鲁兹加州大学思想史教授海登·怀特。

他认为必须先将对历史的理解看作一种语言结构,通过这种语言结构才能把握文学历史与社会政治的总体关系。

总体上看,新历史主义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学史,不能将一个时代的文学与其政治、经济、历史截然分开,而是将文学与非文学加以“综合研究”,力图达到文化政治历史诗学的“重写文学史”目的,标志着20世纪文学研究在经历了社会中心、作者中心、作品中心、读者中心之后,重新注重历史、意识形态、政治解读的“社会中心”。

这一转型,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