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
新时期文学思潮
四、重写文学史
1985,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的《论 “20世纪中国文学”》,和陈思和的 《新文学史研究中的整体观》先后发表。 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并强 调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进行“宏观”、 “整体”把握的主张,反对把文学史的 分期与社会政治史分期作简单的比附。
五、人文精神的大讨论
1、缘起 1993、6《上海文学》发表王晓明等人 的对谈录《旷野上的废墟——人文精神 的危机》,以情绪化的语言对当时的文 学现状展开激烈批评。
新时期文学思潮
第一节 政治思想的拨乱反正
一、政治思想领域的解放潮流 1、告别文革 1976、10,四人帮被逮捕。 1977、8中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宣布“文 革”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结束。
2、思想解放运动
延续文革的思想禁锢。
1977年华国锋“两个凡是”的意见
思想解放运动。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 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展开了全国性的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2、观点的多元
批评态度,对市场经济造成的现状忧心忡忡, 言论带有激进的理想主义和道德主义色彩。上 海学者陈思和、王小明。作家张承志、张炜 乐观态度,更多看到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积极 的一面。北京批评家张颐武,作家王蒙、刘心 武 谨慎态度,对文学精神品位的下降表示忧虑。 北京的学者谢冕、洪子诚
六、关于现代化的想象
三、关于文学主体性问题
1、刘再复的文学主体论 1985《文学研究应以人为思维中心》《论文学的主体性》来自于 对文学的政治功能和文学创作上的机械反映的厌恶和批判。 2、陈涌等人的坚决否定 忽视社会实践,不赞成把文学规律分为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错 在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倾向;不成体系,概念混乱,甚至自相矛 盾;出发点不符合文艺创作和欣赏的实际;作家与人物之间的 “二律背反”难以成立。 3、对陈涌等人批评文章的反批评 这次讨论的热烈是在当代文学史上少有的,从心态的角度说,它 解除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精神上的舒服,为推动文艺的发展开辟了 广阔道路。
新历史主义小说及其范本
新历史主义小说及其范本新历史主义小说:重新塑造过去的故事新历史主义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它挑战了传统的历史叙述方式,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塑造过去的故事。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深度挖掘,以及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描绘,新历史主义小说为读者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维性。
在构思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情节时,作家通常会选择某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并围绕这个时期展开故事。
他们不仅历史事件本身,更重视那些在历史进程中受到影响的人物和他们的命运。
这些人物可以是历史名人,也可以是普通百姓。
通过他们的经历和遭遇,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
新历史主义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通常非常鲜明。
他们不仅具有独特的性格和动机,还有自己的信念和目标。
这些人物在面对历史的洪流时,往往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结果。
他们的命运也因此与历史进程紧密相连,成为了塑造历史的重要力量。
在描绘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时,作家通常会运用大量的场景描写和对话。
场景描写可以生动地再现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而对话则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变化,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动机。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结构通常非常清晰,各部分之间具有连贯性。
作家会以一种流畅、自然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引导读者逐步进入历史情境。
在情节展开的过程中,作家还会设置高潮部分,通过紧张的情节安排和激烈的冲突,使读者对故事产生更强烈的共鸣。
在撰写新历史主义小说的过程中,作家需要使用规范、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
他们通常会避免使用生僻字或方言,以确保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故事内容。
作家还会注意语言的质朴和流畅,以及韵律和节奏的把握,以实现最佳的阅读体验。
新历史主义小说通过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过去,打破了传统历史叙事的束缚。
它的是历史的复杂性和多维性,而非单一的历史真相。
通过深度挖掘历史背景、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运用生动的描写手法以及保持清晰的结构和流畅的语言表达,新历史主义小说为读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使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思考历史。
新时期初期的文艺思潮PPT参考
‘工具’说既然被‘四人帮’篡改了,就应还其本来面 目,使它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绝不是全盘否定。不 然,因为‘四人帮’用了肮脏襁褓,我们便把婴儿也抛 掉,那我们可真要所剩无几了 。
2021/3/10
授课:XXX
10
第三次
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最后以大批判结束。 这次论争中,以巴人的《论人情》(《新港》 1957年第1期)和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 学”》(《文艺月报》1957年5期)为代表的 一方强调普遍的人情,认为人即是文学的目 的,反对将人当做某种政治斗争的工具。在 这几次论争中,阶级论最终占了上风,并依 靠政治优势而形成话语的霸权。
2021/3/10
授课:XXX
11
新时期的人性、人道主义思潮重新崛起,既 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原因,也有着广泛的思 想文化基础。
2021/3/10
授课:XXX
12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对“文化大革 命”中肆意践踏和蹂躏人权、人性、人道主 义的现象的控诉、批判和反思,已成为了一 次全社会的思想行为,更使敏感的艺术家、 文学家对历史作深沉而痛苦的反思。
2021/3/10
授课:XXX
3
工具论还是反映论——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此文虽然没有正式提出“为文艺正名”的口号,但目的 非常明确地批判了文艺是“阶级斗争工具”的观点。
把文艺直接说成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显然是对文艺为政 治服务的一种简单化、机械化的理解,是不符合艺术的 规律的。”
从苏童小说看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
李露内容摘要:本文从苏童的新历史主义小说出发,具体分析这些作品的意象、情节、人物、背景这几个要素,解读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特点,并总结出了苏童小说创作的特点。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苏童文艺思潮在中国当代作家作品中,苏童和他的一系列新历史主义小说无疑是解读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最好材料之一。
本文将结合苏童的七篇具体作品《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罂粟之家》、《南方的堕落》《另一种妇女生活》、《刺青时代》、《舒家兄弟》、《妻妾成群》,从意象、情节、人物、背景这四个方面来解读新历史主义这一文艺思潮。
一.意象苏童的小说之所以给人一种压抑逼仄的感觉,是因为里面大量的灰色基调的意象的存在。
这些意象具体如下:幺叔的黑胶鞋,疯狗,罂粟地(《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衰草亭子、沉草在枫杨树村永远也打不了的网球、刘家地主事业的象征白金钥匙、沉草看见陈茂后的奇痒、刘素子的猫、演义的
李露内容摘要:本文从苏童的新历史主义小说出发,具体分析这些作品的意象、情节、人物、背景这几个要素,解读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特点,并总结出了苏童小说创作的特点。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解析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解析(整理: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 新历史主义社会文化思潮的出现,标志着当代西方学术思想的一次重要转向。
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理论是“互文性”理论。
新历史主义实质上是一种与历史发生虚构、想像或隐喻了解的语言文本和文化文本的历史主义,带有明显的批判性、消解性和颠覆性等后现代主义特征,强调主体对历史的干预和改写。
新历史主义的出现是对传统的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双重反拨,它突破了文学学科的森严壁垒,拓展出多维的研究空间,走向开阔的跨学科研究。
新历史主义与文化研究相结合,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和意识形态性,具有既消解又补充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性。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社会文化思潮;对比分析新历史主义的问世,是伴随着当代西方学术界的“文化转向”而出现的“历史转向”。
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带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社会文化思潮,对传统的历史观和历史题材的创作理念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此,有必要对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思潮进行宏观辩证的综合分析。
一、一次重要的学术思想转向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特征显示出对所谓传统的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双重反拨。
新历史主义到现在还是一个没有共同理论纲领的学术流派,是一个还没有得到公认的尚不确定的概念。
正因为这样,对新历史主义的解释很不相同。
从国别来说,美国学派与英国学派存在着差异。
英国学派宣扬的“文化唯物论”虽然处于边缘,但表现出比较强烈的政治文化色彩。
美国学派注重对社会文化领域的重建,新历史主义作为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式微之后的新理论和新批评,表现出强劲的势头。
由于不同学者所持历史观念的多样,对新历史主义的解读更是人言人殊。
有人认为,“历史”表现为占统治地位的权力关系和权力斗争的叙述。
有人主张“历史”是由各种声音讲述的包括处于边缘的势力和人物的权力故事。
有人把历史理解为文学文本与社会存在的内部和外部的复杂关系。
还有人对新历史主义表示非议和反感,讥讽那些倾心“文化批评垃圾”的“追新族”们妄图通过颠覆伟大的文学经典,借助文学来改造社会,只能是一种“文明的野蛮人”的幻想。
中国当代文学: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特征
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并不是独立于意识的客观存在,作为叙述话语,它是主 观的,具有虚构性、想像性、创造性和权力性,服从话语的逻辑规则。
因此,对历史氛围的虚构、对正统的宏大历史叙事的倾覆、对蕴含在传统历 史叙事中的意识形态话语的解构,是新历史主义的小说的突出特色。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于1995 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 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 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 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 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 精神却崩溃了。它以博大的温情 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 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 求生的欲望。
苏童
苏童,原名童忠贵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 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江 苏省作协副主席 。代表作包括《园艺》、 《红粉》、《妻妾成群》、《河岸》和 《碧奴》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入选 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并且被张艺谋改 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提名第 6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蜚声海内外。
《一句顶一万句》是河南作家刘震云重要作品, 分为两部: 《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出版 于2009年,描述了一种刘震云中国式的孤独感 和友情观。被称中国版《百年孤独》,是刘震 云的一个成熟、大气之作。
上部“出延津记”讲述的是在二十世纪前期 的河南农村,一个孤独无助的农民——吴摩 西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在路上失去唯 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她, 他不得不走出延津。
中国当代文学史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概观
中国文学中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出现,是文学创作实践中自然发展的结果,也与 整个世界性的后现代文化氛围有关。
结合作家作品分析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简答题
结合作家作品分析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简答题
新历史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它主张通过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反思,重新解读经典文学作品,并将其与社会政治、权力关系等因素联系起来,展示历史和文化的相互影响与塑造。
下面是结合作家作品分析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简答题:
1. 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如何体现新历史主义的精神?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通过虚构的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展示了社会政治、族群冲突等因素对拉丁美洲社会的影响。
他将魔幻现实主义的元素与现实历史相结合,从而呈现出历史的错综复杂性,并通过对权力、政治、革命等议题的描绘,揭示了历史对个体和社会的塑造作用。
2. 契诃夫的作品如《普鲁士组曲》能否与新历史主义联系起来?
《普鲁士组曲》是契诃夫的杂文和散文集,其中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困境。
契诃夫的文学作品注重揭示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个体命运和心理状态,他关心社会底层人民的处境,并试图通过文学来呼唤社会正义和人性关怀,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和反思。
3.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是否具有新历史主义的元素?
《洛丽塔》是一部具有争议性的小说,主要讲述了男主人公与未成年女孩洛丽塔之间的禁忌爱情。
纳博科夫通过小说中复杂的叙事结构和对内心思想的描绘,展示了个体情感和欲望的多样性,并透露出对当时道德观、权力关系等方面的挑战。
虽然小说本身存在争议,但纳博科夫的笔触和对人性的深刻探索与新历史主义关注历史、文化对个体影响的精神有所交汇。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回答仅为学术性的分析,不涉及敏感话题和不适宜内容。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新历史主义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新历史主义189.新历史主义是什么?(1)新历史主义诞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文化和文学界,是70年代末在文艺复兴研究领域萌芽的一种新的批评方法。
主要代表人物有格林布拉特、海登•怀特、多利莫尔、蒙托斯和维勒等人。
(2)新历史主义之新是相对于历史主义之旧而言的。
历史主义是指研究历史的历史哲学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坚持任何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必须建立在关于人类历史的深思熟虑之上。
②强调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着历史进程并容许做长期的社会预测和预见。
③注重思辨的历史哲学为被看做一个整体的人类历史总方向提供一种解释的模式。
④注重批判的历史哲学将历史最终看作一种独立自主的思维形式。
(3)对历史主义的进攻:①20世纪初叶历史主义遭到了政治思想家波普尔的批评,认为不可能有一部真正如实表现过去的历史,只能有各种历史的阐释,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终的确定的解释。
他强调历史主义的总体计划要求权力集中,这种集中的权力因难以控制会侵害个人的权力,必然导致极端主义。
②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使文学理论越出历史的轨迹而进入形式的漩涡,文艺批评在文本无叙述和无关联语义的支离破碎的文学片断中进行着互文性的实验,作家—作品—读者的中心位移导致作家权威失效,文本崇拜已经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批评家成为了文本意义的再生父母,误读成为现代解读的独特锁钥,历史意义和文化灵魂在语言解析的过程中都成了意义的碎片。
由此历史主义终于让位给了形式主义。
③解构主义从语言哲学入手对历史主义清算之后仍然无法找到历史哲学的出口,在写作—文本—批评三维上仅仅注意批评之维,必然在艺术意义与历史语境、文学本质和历史意识等问题上造成观念的对立和偏激化,因此历史意义对文本中心论具有纠偏去弊之效,历史意识是文本解读意义的不可缺少的维度。
(4)在新历史主义正式命名之前,美国的文化符号学、英国的文化唯物主义和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尤其是哈贝马斯以及法意新历史学派等,已经将历史意识、历史批判、文化诗学作为自己文化解释和审美分析的底蕴。
新时期文艺思潮浅论
·48·人们常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
然而,这里讲的“一个时代的文艺”,不是某种抽象的大一统模板,而是一个指涉时代风格的概念,是特定时代文艺整体风貌与无限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在无限多样的差异化统一中,受历史进程、时代氛围、政治观念、哲学思想和创作团队审美意识的直接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会出现许多形态迥异的文艺思潮,共同构筑起特定时代文化艺术格调鲜明的整体性症候。
解析一个时代文艺思潮的兴衰起落,可以成为窥探某个时期文艺成败得失的重要窗口,成为了解与把握文艺发展状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路径。
就此意义上说来,这也是我们梳理与研究中国新时期文艺思潮变迁的目的所在。
一、何谓文艺思潮新时期以来,目之所及,从不同角度、不同类型来研究文学思潮和流派的文章与著作很多,如邵伯周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刘增杰主编的《19—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马良春、张大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朱寨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宋耀良的《十年文学主潮》,朱寨、张炯主编的《当代文学新潮》,程代熙主编的《新时期文艺新潮评析》,陆贵山主编的《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等,这些著作功力深厚,论证有力,虽然观点差异甚大,但都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然而,也有新时期文艺思潮浅论云德相当多的文艺思潮研究的文章和著作,或抛开具体创作本身,简单地把文艺思潮与某些哲学思潮、政治思潮等同起来;或人云亦云,把国外文艺思潮生搬硬套地嫁接到中国文艺研究中来;或泛泛地将文艺思潮与一般的文艺观点、文艺流派、文艺风格、创作方法、文艺理论批评论争相混淆,造成对文艺思潮理解的多元与混乱。
因而,有必要对文艺思潮所涉对象、范畴及内涵稍作界定。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论及“时代思潮”时认为:“此其语最妙于形容。
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
始焉其势甚微,几莫之觉;浸假而涨——涨——涨,而达于满度;过时焉则落,以渐至于衰熄。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
—包括批评家所研究的文本和我们处身其中研 究其他文本的文本——的历史具体性和社会物 质性内容;因此,我也指所有阅读形式的历史、 社会和物质内容。 ‘历史的文本性’首先是指,不以我们所研究 的社会的文本踪迹为媒介,我们就没有任何途 径去接近一个完整的、真正的过去和一个物质 性的存在。”
○对新历史主义理论的辨证分析
文学与历史文本在话语建构性基础上彼此开放
的观念,解除了文学话语对历史话语的膜拜,使 作家可以自由驰骋于历史原野,甚至通过叙事 话语操纵和戏弄历史。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相当多的中国作家, 特别是先锋派、新写实和寻根派作家,不约而 同地涌入历史,开始了各具特色的历史书写活 动,形成了一个持续至今的历史文学创作热潮, 涌现出大批历史文学作品。
解构功能,都没有进入文本之中或文本之外的 作为第一性的历史存在,不管新历史主义者如 何解读、阐释、改写和重塑历史的文本形式, 并不意味着对真实存在的历史事实、历史过程 和历史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故意混淆历史和 文本的界限,用历史的文本形式来冒充、取代 和偷换历史,正是带有后主义特征的新历史主 义文本理论的症结所在。
与历史之间相互转化的具体过程。
2、重在叙述民间化边缘化历史的小说。传统
历史小说大多属于宏伟叙事,新历史小说的创 作有意反其道而行之,它不想作正史的补充, 也不再关注国家民族的大事,而有意地关注民 间的历史、小人物的历史,边缘人群的历史。 因此,土匪、娼妓、江湖术士、游方郎中、商 人等等社会边缘角色进入历史,成了历史的主 角。莫言《红高梁》,苏童《妻妾成群》 乔 良的《灵旗》
二、新历史主义小说
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 的一个新的热点。这些作品以对传统历史的重 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 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小说的作者以转型 后的先锋派作家和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 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 “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表现出解构历史的 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 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 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 历史小说”。 代表作:苏童《妻妾成群》《米》;莫言《红高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
是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是对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强调文学本体论的批评思潮的一种反拨,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释义的、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
新历史主义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文化和文学界,它在70年代末已经初露端倪,即在文艺复兴研究领域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批评方法,而且这种阐释文学文本历史内涵的独特方法日益得到西方文论界的认可。
新历史主义主张将历史考察带入文学研究,更指出文学与历史之间不存在所谓“前景”与“背景”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它强调文学与文化之间的联系,认为文学隶属于大的文化网络。
它着重考察文学与权力政治的复杂关系,认为文学是意识形态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参加意识形态的塑造。
在批评实践上,新历史主义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文本往往与书信、游记、宣传手册、医学报告甚至绘画等放置在一起加以分析细读,文学打破了自治的领域,参与到与其他文化文本的不断对话和循环之中。
新历史主义批评家中较引人注目的有:格林布拉特,海登·怀特,多利莫尔,蒙托斯,维勒等。
“新历史主义”这一术语最早见之于格林布莱特1982年为《文类》杂志文艺复兴研究专号写的一篇导言。
新历史主义的特征主要是受惠于褔柯的解构主义哲学思想。
新时期十年文艺思潮提纲
新时期十年文艺思潮讲授提纲一、总体性质总体上说,这是一个反思阶段。
全面清理历史的经验教训,开始冲破思想、理论上的禁区,实现思想的解放。
至85年,占主导地位的思想、理论总体上仍然属于传统的框架内。
这期间有几个重要的文学现象,表现出对传统的禁区的突破。
1、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传统文艺思想、理论的反思;[拨乱反正]2、对文学创作中出现的新现象开展争论;3、引进西方的文艺学、美学理论,丰富思想资源。
二、文艺思想演变的具体状况1、对传统的文艺思想、理论进行有限的反思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是不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文艺是不是上层建筑?文艺是不是从属于政治?文艺的社会效果问题。
文艺的真实性问题;[《为文艺正名》,《上海文学》评论员;《文艺和政治是上层建筑内的关系》梅林;《文艺与政治不是从属关系》王若望;文艺要讲社会效果、社会责任。
]人性与人道主义问题;78年朱光潜在《社会科学战》第3期上发表《文艺复兴至十九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文艺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言论概述》。
超越政治层面,向人性靠近。
异化理论问题:1979年高尔泰在《国内哲学动态》第四期发表《异化辨异》;80年刘梦溪在《学习与探索》第2期上发表《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思想》,王若水在《新闻战线》第8期上发表《谈谈异化问题》、在《上海文学》第9期上发表《文艺与人的异化问题》,引起了异化理论和人性、人道主义的争论。
现实主义问题。
[以上是至82年]对于这些问题的提出,在当时的背景下都是极大进步。
尤其是争论是在学术的意义下进行的,没有再如以往的政治的方式进行,开创了真正自由争论、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最大的收获不只是理论上的,而且是思想方法上的,过去许多不曾接触,或不敢质疑的文艺理论问题都被一一提出来了。
2、对文学创作中出现的新现象开展争论;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是对文革时期的造成的危害的揭露,属于传统的范畴;朦胧诗的出现,是现代主义对传统现实主义的最早的冲击。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新思潮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新思潮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历史上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也出现了独特和革新的思潮。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注重个体的重要性,对人类的欲望和心灵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同时也对古典文化进行了重新的评估和推崇。
在这个时期,诗歌、戏剧和小说都经历了重要的发展和变革。
首先,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强调个体的表达和情感的展示。
在中世纪,文学的主题主要是宗教和神圣的东西。
然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们开始关注人类自身的情感和经验,通过文字来表达个体的欢乐、幸福、痛苦和苦闷。
这种新的写作风格带来了生动且真实的作品,使读者更能够与作品中的角色产生共鸣。
其次,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对古希腊和罗马文化进行了重新评估。
人文主义的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作家们开始研究和借鉴古代文化的作品。
例如,很多作家模仿和改写了希腊神话和罗马史诗,创作出新的诗歌和故事。
这种对古代文化的喜爱和推崇,不仅丰富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内容,也使人们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还关注了个体的欲望和理想。
人文主义强调人类的价值和尊严,作家们开始写作关于个人欲望和追求的作品。
例如,彼特拉克的《无情的恋人》中描述了一个被无法实现的爱情所困扰的人的内心痛苦。
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个体面临的压力和挣扎,以及个体对自由、爱情和美的渴望。
最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也展现了独特的艺术和形式。
在这一时期,戏剧和诗歌都经历了重要的发展与改变。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在当时享有盛誉,他的作品不仅涵盖了人类的各种情感和命运,而且以其细腻的语言和多重结构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此外,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也流行于各个国家,它们以优美的形式和富有感情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关注。
总结起来,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呈现出了许多新的思潮。
它强调个体的感受和情感,对古代文化进行了重新评估和推崇,关注了个体的欲望和理想,并展示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这些思潮不仅丰富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内容,也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体性的虚构诗意性的真实——论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观
主 体性 的虚 构 诗 意性 的真 实
— —
论 新 历 史 主义 的历史 观
袁 晓娟
( 中共 张 家 口市 宣 化 区委 党 校 , 北 张 家 口 0 50 ) 河 7 0 0
[ 摘 要]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 , 颠覆历 史权威 , 强调“ 对话” 品格 , 将话语权 力作为支点 , 寻 求 主体叙 述 , 即通过 文 学虚 构得 以 完成 的历 史文 本 的新 的 “ 史诗 学” 历 。其 历 史观 的颠 覆性 即体
歌 。 [ ” 1
从新 历史 主义的视角看来 , 新历 史写作 是历 史 , 是文 学 ; 也 是真实 , 也是虚构 ; 客观 , 是 也是审美 ; 甚至也可 以说是一 种互惠 互利 的“ 交易” 。而这场 “ 交易 ” 的场域 平衡 点在历史 话语 的三 新历 史 主义 的历史 观之 一—— 主 体性 的虚构 种解 释策略 : 形式论证 、 情节叙 事 、 意识形 态。在每一 种解 释的 无 论 如 何 , 历 史 主 义 都 不 能 被 简 单 地 称 之 为 一 种 纯 粹 意 策 略 中 , 四种 可 能 表 达 的 方 式 供 历 史 家 选 择 : 形 式 主 义 、 新 有 对 机 义 上 的文 艺 思 潮 。新 历 史 主 义 理 论 来 源 的 复 杂 性 、 评 取 向 的 械论 和语 境 论 而 言 , 用 形 式 论 证 解 释 ; 传 奇 原 型 、 剧 原 型 、 批 可 对 喜 多样性 以及主要代表人物 如海登 ・ 怀特 等人对这 一身份的暖昧 悲剧 原 型 、 讽 原 型 而 言 , 用 情 节 的解 释 ; 无 政 府 主 义 、 守 反 可 对 保 态度 , 造成 了对 其 归 类 和 评 析 的 特 殊 困 难 。尽 管 如 此 , 们 对 其 主义 、 进 主 义 和 自 由 主 义 而 言 , 用 意 识 形 态 解 释 J 人 激 可 。这 样 , 基 本 内涵 还 是 形 成 了一 些 大致 趋 同 的看 法 。 怀 特 的 三 大 解 释 策 略 以摧 枯 拉 朽 之 势 为 新 历史 主 义赢 得 了 话 语 新 历 史 主义 者认 为 , 史 的 客 观 性 、 实 性 和 规 律 性 是 不 存 权 , 破 了学 科 之 间森 严 的封 闭 壁 垒 , 历 真 打 以跨 学科 的 多维 视 角 打 通 在 的 。所 谓 历 史 的 “ 来 面 目” 不 过 是 作 者 的 历 史 观 念 的 自 历 史 与 文 学 , 本 只 以及 社 会 学 、 治 学 、 理 学 、 类 学 的研 究 空 间 。 政 伦 人 我 塑 造 的产 物 , 不 过 是 意 识 形 态 对 僵 死 的史 料 进 行 选 择 、 只 编 尤其 是以主体虚构性的间人为特征 的“ 历史文本性 ” “ 和 文本 的 织 、 释 和 重 塑 的 结 果 。怀 特 认 为 , 不 可 能 找 到 原 生 态 的 “ 阐 人 历 历史 性 ” 为 新 历 史 主 义 的显 著 特 征 。 对 于 新 历 史 主 义 的历 史 成 史 ” 因为 那 是 业 已逝 去 , 可 重 现 和 复 原 的 , 只能 找 到关 于历 文本具有 的文 学色彩 , , 不 而 便是具有主体虚构性 , 具体来说也 即历 史 史 的叙 述 , 仅 仅 找 到 被 阐 释 和 编 织 过 的 “ 史 ” 或 历 。这 样 , 史 话 语 、 节 结 构 和 历 史 叙 事 的诗 性 特 征 。怀 特 在 《 为 文 学 虚 构 历 情 作 就 不 是 一 种 , 是 有 多 少 理 论 的 阐 释 就 有 多 少 种 历 史 。人 们 只 的历史文 本》 而 中曾予 以详细的 阐释 。 选 择 自己认 同 的 被 阐 释 过 的 “ 史 ” 历 。这 种 选 择 往 往 不 是 认 识 首先 , 历史话语的主体虚构性 。在怀特看来 , 必须先将对 历 论的, 而是审美的或道德 的 。所 以传 统意义上 的历史 真实 的 史的理解看做一种语言结构 。 通过 这种语 言结构把 握历史 的真 客观撰写 , 在新历 史 主义 者看来 , 也只是 编写 者凭 个人 理 念 的 实价值。历史 是一堆 “ 材” 而对 素材 的理 解、 素 , 连缀 和再发 挥 “ 杜撰 ” 也称 “ , 自我造型” 或是某 种权 威 的代 言 , , 其本 身已不可 就使 历史 文本 具有 了一种叙述话语结构 。这一话语结构 的深层 避免地带有 主体 间入 的虚 构色彩 。那些 长期居 于统 治地位 的 , 内容是语 言学 的 , 借助这种语言文字 , 人们可 以把握经过 独特解 在特定历史时空 中占据优势 的历史序列 的中心位 置应该 得到修 释的历史 。解 释学 中对 此看法也 屡见不 鲜 , 键是怀 特强调 的 关 正 和 消 弱 。与 之 相 对 的是 , 于 边 缘 化 , 期 被 压 制 的 被 视 为 诗 历史话语结构 是“ 性 的” 是充 满虚构 想象 加工 的诗性 语 言 , 处 长 诗 , 学 的“ 史 野 史 ” “ 史 异 史 ” “ 间 历 史 ” 秘 、外 、民 以及 “ 史 情 史 ” 是带有 主观偏 向的“ 心 、 真实叙述” 。 “ 说 历 史 ” 对 传 统 的 主 宰 典 范 规 则 提 出挑 战 。 因 为 它 们 在 戏 应 “ 历史学家使用的唯一工具就是 比喻语 言 的技 巧。所有 历 历史叙事 、 节结 构 、 语 叙 述等 方 面 的深 层 次上 都是 “ 性 史叙事都预先假定它们所要表达和解释 的事件 的比喻特 征。这 情 话 诗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12 第十二章
三种历史诗学总不免在历史的三个层面上有所 “偏至”和 “偏废”, 这造成了其间对立有余而对话不足的局面。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叙述 历史诗学,以文本性与历史性之间的张力制衡和彻底的历史化为总体 特征。在文学诸要素上,它主要从 “文化宇宙”角度理解 “世界”, 从 “集体性”方面理解 “作家”和 “读者”,从 “事件性”角度 解释 “作品”。这样就将文学活动放在一个多元系统之中,强调其 构成要素的异质性和开放性,以及系统内各要素的历史性差异、冲突 和交叉重叠,同时 “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 作”。这就凸显了具体的历史性要素,但是,也往往对历史的实在过 程、世界的物质性、作家的独创性、“内行读者”的审美感受重视不 足。
三、历史书写的整体倾斜和审美风景的单一倾向
恩格斯的“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所产生的“合力”的比喻,深刻阐述了 历史事变形成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复杂运动。这种“力的平行四边 形”与历史话语的四种模式内在相通,后者正是对历史中“无数相互交错的 力量”的呈现。它们各有其功能,浪漫剧是再现的,悲剧是还原的,喜剧是 综合的,而讽刺剧则是否定的。无疑,这些功能之间的互补互证是历史认识 的必由之路。从心理过程看,浪漫剧是命名事物,悲剧是把相邻事物联系起 来,喜剧是将部分联系起来建立整体感,讽刺剧则揭示整体的不完善性。显 然,这些心理过程之间的沟通融合是必要的。四种基本模式之间应该互补互 动、张力制衡,但我们从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中却看到了相反的倾向:崇高 和悲剧渐行渐远,闹剧和喜剧 (最终亦表现为闹剧)甚嚣尘上。这造成其 历史话语在审美形态分布上的整体倾斜,也导致了历史审美风景的单一化。
二、告别悲剧:逃避历史必然性而走向历史喜 剧
“躲避崇高”的弱化形式是 “告别悲剧”,后者的走向是“历史 喜剧”,是逃避历史必然性的 “法则启示”而走向历史偶然性的 众声喧哗和矛盾力量之间的 “调和化解”。悲剧型历史叙事的基 本取向是 “简化”或 “还原”,从而达到一种因果论式的把握。 这种解方式也是机械论的,但它促进了对因果规律的研究。
当代文学三突出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三大突出名词解释本文将介绍当代文学三大突出名词:魔幻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和新历史主义,并给出它们的定义、特点和代表作品。
一、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主要特点是将魔法、幻想、神秘主义等元素融入到现实主义的叙事中,形成一种奇幻的现实主义。
这种文学流派在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在拉美地区兴起,代表作家有加西亚·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等。
魔幻现实主义的特点在于,它不仅关注现实世界中的社会、政治、经济等问题,还关注人类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传统。
它通过魔法、幻想等元素来揭示现实世界中的矛盾和问题,表达人类对自由、正义和幸福的向往。
代表作品有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博尔赫斯的《环形废墟》等。
二、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学思潮,主要特点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和解构。
它认为现代主义的那种以理性、科学、进步为中心的观念已经过时,需要用新的方式来表达人类的经验和文化。
后现代主义在 20 世纪 60 年代起源于美国和法国,代表作家有乔伊斯、罗伯 - 格里耶等。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在于,它摒弃了传统文学的叙事方式和结构,采用无序、碎片化的叙述方式,强调文本的多义性和相对性。
它关注人类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传统,探索人类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
代表作品有乔伊斯的《都柏林人》、罗伯 - 格里耶的《纽约客》等。
三、新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是一种文学思潮,主要特点是对历史文本的重新解读和批判。
它认为历史文本不是客观真实的记录,而是受到时代、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新历史主义在 20 世纪 80 年代起源于美国和英国,代表作家有赛珍珠、阿摩司·奥兹等。
新历史主义的特点在于,它关注历史文本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通过对历史文本的批判性阅读,揭示历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它致力于挖掘历史中的沉默声音,重新审视和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效应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效应I. 简介: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定义和历史背景A. 定义B. 历史背景II.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价值取向A. 对历史概念的重新定义B. 对文学作品的重新解读C. 对权力关系的关注III.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社会效应A. 提升历史意识B.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C. 促进文艺创作的多元化IV.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实践案例分析A. 莎士比亚研究B. 殖民地文学研究C. 古典文学研究V.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批评与反思A. 批评1B. 批评2C. 反思与展望VI. 结论: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价值意义与未来发展前景A. 价值意义总结B. 发展前景展望第一章简介: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定义和历史背景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形成的一种文化、文学和批评思潮,主要关注文学和历史的交叉点,并阐述了历史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认为文学作品并不是独立于历史和社会的,而是受到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旨在重建文学和历史相互关联的视野,从而激发前人尚未发掘的文学和历史领域的潜力。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对文学和历史的交叉点进行重新解释,复审和修正以前的历史、文学、美学和哲学观念。
这个思潮意味着文学与社会和政治真正的连接,文学的价值也因此而发生转变。
对文学作品的重新解读,强调了文学作品与历史和文化的紧密联系。
在这个时期,文学被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它是与社会、文化、政治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章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价值取向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主张文学与历史之间密切相连,将文学看作是历史的一部分,因此它的价值取向也因此而转变。
在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背景下,历史概念被重新定义,对文学作品的重新解读,以及对权力关系的关注备受关注。
A. 对历史概念的重新定义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中,历史并不是简单的客观记录,而是一种文化建设。
它不仅考虑了历史中权力和政治的作用,还考虑了文化、社会和经济的作用。
高中历史:新文艺与新思潮
三、1960年代的社பைடு நூலகம்运动
(一)黑人民权运动
课本P.186
代表 主张
影响
马丁‧路德‧金恩牧师
认同甘地的非暴力哲学,在美国各地巡回演讲, 主张以和平方式争取黑人民权
1.1963年金恩发动争取黑人工作权及自由权的 华盛顿大游行,发表《我有一个梦想》演说
2.1964年,美国通过《民权法案》,取消公共 场所的种族隔离政策
二、艺术的发展
(一)抽象表现主义
兴起 1940年代的纽约 特色 强调动感,重视笔触 代表 高尔基
课本P.185
高尔基的作品《风景》。
二、艺术的发展
(二)普普艺术
兴起 在1950年代兴起,主要用意是拉近 抽象艺术与一般大众的差距
代表 最著名的代表艺术家为安迪‧沃荷
课本P.185
安迪‧沃荷的作品 《玛丽莲梦露》。安 迪‧沃荷在视觉艺术 中掀起普普风。他的 生活丰富而多元,曾 提出“成名十五分钟” 理论,成为艺术商业 化的最佳批注。
(4)美国介入越战后,国际反战声浪升高
对政治、社 会产生负面 影响
三、1960年代的社会运动
2.发展
课本P.186~187
美国学 1964年,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学生希望在校 生运动 园中进行反战活动,却遭到校方禁止,学生
抗议校方威权管理,一般称为“言论自由运 动”
新左派 部分参与示威抗议的学生受到新左派思潮的 思潮 影响,除了要求校园民主之外,对共产与资 本体制,皆加以批判 影响 这股风潮甚至延烧到美国其他大学,直到 1973年美军正式退出越南战场才停歇
三、1960年代的社会运动
(三)法国巴黎学生运动
课本P.187
背景 1.法国大学生多不满现状 2.左派思想的推波助澜 3.美国学生反战运动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对正确地对待历史是颇有助益的。
但是,无论个人和集团的历史行为怎样富有政
治倾向和意识形态诉求,至少不可能完全违背 历史的总体规律,相反,往往是由于他们的利益 和愿望大体上适应世道人心,才能获得预期的 目的。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先进阶级、势力和 集团的权力、利益、政治倾向性和意识形态性 ,往往表现出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性和一致性。
如强调正史时,适当地重视野史;表现大历史和
对大历史进行宏大叙事时,不应忽视小历史和 对小历史的微小叙事;坚持历史的决定因素时, 要考虑到历史的中介因素;凸显历史的必然性 时,应关注历史的偶然性;描写历史的中心领域、 主导性、同质性和历史过程中的正面因素时, 要努力发掘和表现历史的边缘地带、异质性和 历史过程中的负面因素,等。
从传统历史小说宏大的战争场面、江山的改朝换代和英雄 人物的叱咤纵横,始而转向家族村落的兴衰荣枯以及平民 百姓的小小悲欢,进而转向阴暗的历史废墟和小人物晦暗
纷乱的非理性世界。
4、寓言、戏拟、反讽等现代艺术手法的运用。
5、民间视角。余华说过,
外部世界都是不真 实的, 只有自我才真实。 在新历史小说作家 们的心中, “历史是‘我’ 的历史, 或者说 是 ‘我’ 对历史的体验、 感觉、想象” , 历史在新小说作家们眼中是不确定的,是随意 的, 是不断更改的。 这给他们的小说创作打 上了鲜明的个人色彩, 带上了鲜明的个体经 验和自我感知的烙印。新历史小说在叙述上常 常会出现一个“我” 的叙述者形象。 “我” 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地隐现, 沟通着现在与 历史的对话, 赵玫《高阳公
主· 长歌》《武则天· 女皇》,铁凝《棉花垛》,
王安忆《长恨歌》,张洁《无字》
6、宿命化历史小说。张扬宿命,是为了强调
偶然性的力量而消解过度强调必然性的历史观。 由于欲望是骚动不宁无从把握的,历史的发展 运行就被认为并无规律可循,一切似乎只是听 从天意的安排,人就成了天意、宿命手中的一 个道具。周梅森的《大捷》、《国殇》、《英 雄出世》
新历史主义凸显了历史文本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 倾向性。对这个问题的强调是有意义的。特别是 官方的正史的书记官们往往受当权者的权力和利 益的驱动,对历史的人物、事件和过程往往进行偏 私的甚至歪曲的描写,使历史的文本形式和历史事
实本身出现悖立和反差。充分考虑到权力、利益、
意识形态性和政治倾向性对书写或改写历史的作
海登•怀特曾经指出,新历史主义“尤其表现出对 历史记载中的零散插曲、逸闻趣事、偶然事件、 异乎寻常的外来事物、卑微甚至简直是不可思议 的情形等许多方面的特别兴趣”。“人们只有通 过历史话语才能把握历史,而作为一种叙述话语, 历史文本的深层内容是语言性的,诗性的,带有 一切语言构成物的虚构性。”
“如何组合一个历史境遇取决于历史学家如何
海登•怀特通过赋予历史一种想像的诗性结构,从 而把历史事实和对历史事实的语言表述混为一谈。 认为历史是一种语词建构起来的文本,是一种“文 学虚构的历史文本”,是一种具有文学性的历史文 本,是一种“叙事”的“话语”文本,从而把“史学” 变成了“诗学”。
历史学本质上是一种历史诗学,是一种“语言
用共时性取代历时性,用平面性取代深度感,用
破碎感取代连续性,用隐喻性取代真实性,采取
蒙太奇手法随意虚构、编织和重塑历史,令人
无所适从。
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新历史主义尽管带有非历
史化的倾向,但对扩展人们的历史理论思维,打 开人们的历史视野是有益的,为全面、完整地 理解历史真实、历史结构、历史过程和历史发 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统。
时间和空间是事物存在的形式,无空间的时间
和无时间的空间都是不可思议的。把空间时间 化和把时间空间化也是不妥当的。带有后现代 主义特征的新历史主义通过把时间空间化,忽 略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地域在、政治和文化诸 多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随意拼贴、编织和解 构历史,而不再注重历史事实本身的多样性和 异质性。
新历史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研究、文化批评相结 合,表现出比较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和意识形态性,宣扬 文学的解构功能和批判精神,客观上有助于启发人们
从政治视域观察历史和现实,有助于培育大众对不合
理的体制和思想的批判精神和变革意识。但是,新历
史主义的各种观念存在着共同的理论误区。
不论怎样施展文学的想像、虚构和语言符号的
4、欲望化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有意消解传
统历史小说所谓的规律性、本质性,突出其非 本质的一面,新历史小说中的历史往往被写成 一种非理性的特别是欲望化的历史,支配历史 前进的不是什么理性,恰恰是无可把握的欲望。 格非的小说《迷舟》、苏童小说《米》、刘醒 龙《圣天门口》
5、突现女性历史的新历史小说。试图恢复女
与历史之间相互转化的具体过程。
2、重在叙述民间化边缘化历史的小说。传统
历史小说大多属于宏伟叙事,新历史小说的创 作有意反其道而行之,它不想作正史的补充, 也不再关注国家民族的大事,而有意地关注民 间的历史、小人物的历史,边缘人群的历史。 因此,土匪、娼妓、江湖术士、游方郎中、商 人等等社会边缘角色进入历史,成了历史的主 角。莫言《红高梁》,苏童《妻妾成群》 乔 良的《灵旗》
3、重在叙述个人命运的个人化历史小说。由重在写国家、 民族的历史转为写民间、底层的小人物的历史,叙事的基 本单位发生了重大转折,把历史与人的关系聚焦在“个人” 的身上,重在写个人的命运、遭遇。像李洱的《花腔》、 毕飞宇的《玉米》,李晓的《叔叔阿姨大舅和我》。 以前同“我”妈和大舅一起在新四军里出生入死的叶阿姨, 解放后竟被认出是个特务,她迫于压力杀死丈夫后畏罪自 尽,其真实身份无人知晓
—包括批评家所研究的文本和我们处身其中研 究其他文本的文本——的历史具体性和社会物 质性内容;因此,我也指所有阅读形式的历史、 社会和物质内容。 ‘历史的文本性’首先是指,不以我们所研究 的社会的文本踪迹为媒介,我们就没有任何途 径去接近一个完整的、真正的过去和一个物质 性的存在。”
○对新历史主义理论的辨证分析
的意识形态中心思想,反对文本的模式化, 认为写作文学史文本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 精神生产实质上是一种否定、超越、创造
性的生产,反对结构主义叙事学。
新历史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是斯蒂芬•格林布
拉特(Stephen Greenblatt)。1982年,他在 《文类》杂志的一期专刊的前言中,打出“新 历史主义”的旗号。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的学 术伙伴,还有路易斯•蒙特洛斯、乔纳森•多利莫 尔、海登•怀特及查理•勒翰与卡瑞•利伯特等人, 他们的理论既有自身的独特性,又具有共同性。
从对新历史主义和新历史小说的历史精神的分
析,可以看出两者在历史精神方面有着极大的 差异。新历史小说是在各种思潮影响下,新的 创作模式与新的历史意识相结合的产物,而不 是新历史主义理论的阐释和说明。 新历史小说并非西方新历史主义直接影响下的 产物,而正因其历史意识与新历史主义内在精 神的一致性而被命名。
新历史主义小说作为与传统历史小说对立设置
的一种文体,既是对传统历史小说的反叛,也 是对传统历史小说的超越。
非真实性:历史靠文本赋形,在文本中逝而复 返,在阅读中新生。历史作为窗口由于制作者的 历史性和权力话语的运作,必然受到不同历史语 境和权力话语的制约、挤压,这窗口既不透明也 不是唯一的 。 非确定性:在新历史小说家们看来,历史是非 理性的,欲望化的,无规律可循的,没有确定性 的。 非英雄化的非官方化的 :新历史小说毋宁更相 信历史是民间化的,个人化的 。
二、新历史主义小说
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 的一个新的热点。这些作品以对传统历史的重 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 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小说的作者以转型 后的先锋派作家和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 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 “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表现出解构历史的 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 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 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 历史小说”。 代表作:苏童《妻妾成群》《米》;莫言《红高
把具体的情节结构和他所希望赋予某种意义的 历史事件相结合,这个做法从根本上说是文学 操作,也就是说,是小说创造的运作。” 解构主义大师罗兰•巴尔特认为,我们所“看” 到的或“听”到的历史都不过是人们语言行为 的产物。
蒙特洛斯:“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
“我用‘文本的历史性’指所有的书写形式—
传统历史小说的历史观:追问历史的本质、本
原和基本动力的一些哲学性见解。具体来说:
一是真实性:认为历史是过去了的生活经验的真实 记录,是可信的,因而察古可以知今,历史可以作 为现实和未来的参考。 二是确定性,即认为历史是有本质有规律有目的的, 有确定性的,如什么多行不义必自毙,得民心者得 天下等等都一度被认定是历史的基本规律。 三是英雄化或官方化。历史都是胜利者的历史,因 此在回答历史创造的主体时,一般都把胜利者当作 英雄来推崇,认为是这些英雄们创造了历史。
解构功能,都没有进入文本之中或文本之外的 作为第一性的历史存在,不管新历史主义者如 何解读、阐释、改写和重塑历史的文本形式, 并不意味着对真实存在的历史事实、历史过程 和历史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故意混淆历史和 文本的界限,用历史的文本形式来冒充、取代 和偷换历史,正是带有后主义特征的新历史主 义文本理论的症结所在。
(三)主要叙事策略:
1、通过对历史的主观性、循环性、偶然性的 强调,消解传统历史小说以政治目的为本位的 历史阐释方式,抵制“宏大叙事”,更强调个人 经验; 2、用历史循环论来质疑历史决定论,注重挖 掘曾被遗忘和压抑的“另类历史”,甚至提供想 像中的历史;
3、历史的文本化和文本的历史化;重叙型、虚构型和家 族化。
(一)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