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2022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

2022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目录第三单元9 《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1.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

3.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世间有很多事,都会面临选择,而生与死,义与利更是自古以来人们面临的重大选题。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论述的就是在生与死、义与利之间如何抉择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探究竟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文章,解读文意1.朗读文章,借助工具书排除字音问题。

2.反复朗读文章,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

3.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4.教师指导,学生翻译文章内容,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下列文言词语的用法。

【通假字】“辟”同“避”,躲避。

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辩”同“辨”,辨别。

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得”同“德”,感恩、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同“欤”,语气词。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同“向”,先前、从前。

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一词多义】①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取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③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予)目标导学二:探究文本论证思路,把握文本论证方法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是怎么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9册第3单元备课

9册第3单元备课

课题☆9 鲸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

3.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识列数字、作比较、作假设等说明方法。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1.搜集一些有关鲸的文字、图片或录象。

2.课件。

预习1.2.36.课后第一题11.搜集有关境的资料,(鲸的种类有哪些?着重介绍一种)板书设计:鲸作比较作假设举例子列数字说明方法多种多样。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出问题1.简笔画鲸:认识这种动物吗?可爱吗?2.看视频:带你们去浩瀚的大海,看看真正的鲸是什么样的吧!3.质疑:看到这跃动的鲸,遨游的鲸,翻腾的鲸,你特别想知道什么?[大:动物界里的世界之最;重:那是三个字,不得了,了不得!吃:保证让你大吃一惊。

寿命:这庞然大物到底能活多久啊]好吧,我记住了你们的问题,你们也要记住你们自己的问题哦!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鲸》这篇说明文,相信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课文中找不到答案的,我们可以打开电脑搜索,好的文章其实就是个引子,吸引你了解更多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课文、生字词都预习了吗?会写吗?2、请两位同学上来写写,写在“鲸”相应的部位。

[肺:书空最后一笔,通天,朝天的竖,上下通气,呼吸顺利。

腭:舌头顶住上腭,发出哒哒哒的声音。

指导书写“腭”]3、总结规律:这些字与身体各部位有关,都用“肉月旁”。

师板书:鳍。

生齐读各部位生字。

三、初读课文生字词难不倒你们,看看你们读书情况吧!1、读第一自然段,写了鲸哪个特点。

用一个字概括(大)。

你看,一段话可以读成一个字。

2、第二自然段,刚才第一自然段读成一个字,这段能不能读成一句话,在书中划一个最重要的句子,容易划错哟!3、把一段话读成一个字,读成一句话,都是抓关键,抓要害。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参考教案五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参考教案五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参考教案五篇课堂教案设计的基本方法是系统的方法:系统的方法是指把对象放在系统当中,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化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1《大海是什么颜色》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能工整、正确地书写课后的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儿歌,进一步练习朗读疑问语气的句子;结合图文理解本课的新词,学着积累和运用新词。

3、激发小朋友们探索大自然奇特现象的兴趣,发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写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教师:生字卡片、大海不同色彩的影视资料。

同学:收集关于海洋颜色的各种图文资料。

教学时间:1~2课时教学过程一、听歌导入新课1、教师:这节课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

(放歌曲《大海啊,我的故乡》)这首歌写的是哪里?你知道大海是什么颜色吗?2、同学发表意见。

教师:其实,大海是一位有趣的魔术师,它的颜色可丰富了,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走进第3课——《大海是什么颜色》,一起去欣赏大海丰富多变的颜色。

3、教师板书课文题目,同学齐读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指导书写1、同学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请同学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要求同学读给同桌听,夸夸读得好的同桌,没读准的就帮帮他,比比哪一桌合作得。

3、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抽同桌的两位同学一起认读。

同桌两人都读得好就说明他们善于合作。

然后全班同学齐读生字、新词。

4、组词游戏:生字开花。

前后4人为一小组,每组分1~2个生字。

比比哪个组的生字开花的花瓣最多。

5、出示要求写的字,请同学仔细观察这些生字,说说自身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6、同学自由说记字方法,中间交叉组词语、说话练习。

7、教师范写一个字。

8、同学跟着书空,描红,书写。

(在同学书写过程中提醒同学注意写字姿势。

初中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 故乡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 故乡教案

第三单元第9课故乡依据新课标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知识与能力:1.情节的把握;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式;进程与方式:了解小说的特点并明白得文章主题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人物,评判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形分析制定的教学重点为:教学重点:分析人物,评判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小说主题思想和篇末议论语句的明白得。

教学方式:朗诵法、研讨探讨法。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要点】整体感知情节与环境一、导入新课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如此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非感到如何的迷恋。

……使我超级的气闷……又使我超级的悲伤。

(教师板书:悲伤)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

什么缘故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伤的心情?请大伙儿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伤的理由。

二、整体感知一、情节把握---- 小说以时刻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情形节,全文可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份:(1)、交代了时刻、地址、回家缘故及心情。

(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

回忆与青年闰土的友谊。

“杨二嫂”的转变。

闰土的转变。

(3)、“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楚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以后、寄托于下一代。

二、找一找故乡使我悲伤的理由。

板书: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3、故乡的景色如何?(1)第二段描述写出了故乡如何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落——没有一些活力。

学生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

十二段12段:深兰的天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英雄青年----令人神往,-回故乡所见到的景象与经历中的进行对照,并说明其作用------突出变----变后心情(衬托铺垫)三、布置作业:巩固本节内容,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馈:学生明白得了景物描述的写法及益处。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有关文学知识,理解词的主旨。

2.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

3.背诵四首词。

过程与方法1.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词的意境美、音韵美。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工具书理解词的大意。

教师适时设疑、点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理解重点句子,体会词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词的主旨。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诗人。

陈与义前期的诗,多表现个人生活情趣,与现实社会的距离较远。

南渡以后,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一路上对现实社会的各个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写了不少寄托遥深的诗篇,风格趋向沉郁悲壮。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满族词人。

其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词集有《侧帽集》《饮水词》。

二、背景资料《定风波》: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陈与义也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

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三、朗读指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四、诗歌大意1.《定风波》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课《故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课《故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9课《故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学目的:1 通过小说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

2.学习文章的对比写法,分析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

3.理解小说的细节刻画,表现认为性格。

4.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重点难点1.重点:(1)通过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

(2)学习文章对比的写法,人物形象分析。

2.难点:(1)理解小说的细节描写。

(2)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通读全文,完成以下任务:1、扫清字词障碍。

2、熟悉主要内容。

3、弄清人物及其关系。

二、浏览全文,根据描写的人物确定本文的大致情节。

全文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分为三部分。

其中第二部分“在故乡”是文章的主体,可分为四层:第一层:“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还写与母亲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你休息一两天……我得去看看”。

写“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第三层:“母亲站起身……出去了”。

写出杨二嫂是一个城镇小市民的典型。

第四层:“此后又有近处的本家和亲戚来访问我……已经一扫而空了”。

写“我”与闰土的相见。

三、听读课文,加深印象。

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多媒体朗读或录音范读。

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由教师范读或学生个读。

四、学生自读,体味文学语言,加强语感。

五、有条件的地方可播放一小段有关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江南农村状况的视频资料,没条件的可由教师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对比写法的专题研究,体会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人物命运变化研究,学习对比手法运用。

1、闰土命运变化研究:小英雄——木偶人20年前“小英雄”的形象:外貌特征: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

英雄特征: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景物烘托: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见多识广:①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

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详细信息

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详细信息

课前准备:
翻阅读书笔记,回忆A写法及内容。
15
教学流程
一、读题引入,明确要求
二、联系旧知,温故知新
(一)比较新旧知异同(读后感与读书笔记)
(二)明晰读后感特点
1、 读懂原文抓中心
2、 联系实际谈感受
3、 读感结合有侧重
三、以点为例,指导写作(《秋天的怀念》)
四、评议范文,回顾所学(下水文《秋天的
怀念》读后感。)
A
1
一、单元组成
本组教材包括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 课文,一个“积累运用”。
《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亲人》 是精读课文,《秋天的怀念》《地震中的父 与子》是略读课文。
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赞颂了人间高尚、 美好的情感。四篇课文就是四首美好情感的 赞歌。
A
2
二、单元目标
1、学会本单元28个生字和认识21个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相沟通。 3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4、品味课文在表情达意时运用的特色语言和体会文中句子含着的 意思。 5、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6、体会真善美的情感教育。
的不同含义;
2 、能力目标:以读作为突破口,以读悟情,
培养语感,有感情朗读;
3 、情感目标:学习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
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A
11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 2、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 3、感情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志愿军战歌>>
A
1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激趣引入 (课件引情,导题设疑)
2、注重交流 (合作讨论学习——提供展示平台)

九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人教版

九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人教版
4. 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如何进行观察、记录观察结果、分析观察到的信息等。
5. 实验的设计和实施:如何设计实验、选择实验材料、控制实验条件、收集实验数据等。
6. 推理的方法和原则:如何进行推理、推理的逻辑性、推理的局限性等。
7. 科学探究的伦理和道德: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诚实守信、合作共享等。
8. 科学探究的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科学探究案例,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九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九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人教版。该单元的主题为“科学与探索”,包括《恐龙无处不在》、《占用》、《大自然的语言》和《奇妙的世界》四篇文章。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培养。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知识点。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探究技能。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探究的知识点,掌握相关的探究技能。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反思
其次,在课中强化技能环节,我通过案例、实验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并加深了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然而,我也注意到,在组织课堂活动时,我可能过于注重学生的参与度,而忽略了他们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这需要我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平衡学生的参与和知识点的讲解,确保学生能够在参与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3. 科学态度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九册语文第三单元备课

第九册语文第三单元备课

第三单元备课教材分析:本组教材编排了4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说明文,《鲸》和《松鼠》介绍了有关动物的一些知识,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新型玻璃》介绍了一些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以使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神奇和威力;《假如没有灰尘》揭示了科学家们的重大发现,阐释了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

教学目标:1.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2.要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3.要树立拓展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的意识。

课时:12课时9、鲸教学目标1、了解鲸的大小、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有关知识。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懂得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发及说明事物的常用方法,还要注意用词造句的准确性。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5、朗读课文。

教学的重点:课文第四段写鲸的生活习性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的难点:课文第二自然段鲸的进化过程。

课文挂图;生字词卡片。

第一课时一、启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纠正读音(jTng,注意读出后鼻音)。

激发读趣,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鲸有多大,鲸怎样睡觉,鲸吃什么,鲸有些什么种类……)好,让我们大家一齐来学习这篇课文,学完之后,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2.读“学习要求”与“自学程序与方法”。

3.明确本课时学习内容:本课时完成“自学程序与方法”一、二和三的部分内容。

二、读练一——自学程序与方法一1.读自学程序与方法一。

自学提示:①边读边想,每一自然段写的什么;②课文讲了有关鲸的哪些方面的知识;③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2.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老师巡回辅导三、知一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述说每自然段段意。

(第一自然段写鲸的种类;第二自然写鲸的进化过程;第三自然段写鲸的种类;第四自然段写鲸吃什么;第五自然段写鲸怎样呼吸;第六自然段写鲸怎样睡觉;第七自然段写鲸怎样生长。

人教版第九册第三组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九册第三组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九册第三组语文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是面向人教版第九册第三组学生的语文教学设计。

该组学生为初二年级学生,学生年龄在13岁左右。

此时学生具有初步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在理解层面还需要通过案例阐述等方式进行加强。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并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以自然、真实的方式来学习语文。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写作方式。

•掌握如何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事物。

•学习如何通过推理和猜测理解课文,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

2. 能力目标•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能理解语言表达中的比喻和隐喻。

•具有较为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能够通过运用已学知识,合理组织表达内容,进行有效的口头表达。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和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对美好文化、语言的向往和追求。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

三、教学内容1. 内容及重点本教学单元的教学重点主要在于:•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学习比喻手法描写事物的技巧•通过推理和猜测理解课文,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

2. 教学内容本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1.讲解文言文2.比喻手法的学习3.阅读技巧和策略的学习本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需要多角度的教学方式来完成。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2.1 讲解文言文文言文作为古代文学的一种传承,具有很高的保存价值和承载文化精神的作用。

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也需要对文言文进行学习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认知和理解,其中包括:•分析古文中特殊的表达方式,例如多音字、古代用字等。

•强化文言文在中文传统文化和古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解析文言文中相似用法、类比等,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美妙之处。

2.2 比喻手法的学习比喻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之一,其能够在文言文中营造出一种美感、生动、形象的特殊效果,让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的比喻手法,并通过阅读习惯和语言运用提高学生的比喻理解能力。

(教案PPT)语文9上 第三单元 单元概述

(教案PPT)语文9上  第三单元  单元概述

《岳阳楼记》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所 产生的不同情感,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醉翁亭记》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对醉翁亭周围的秀丽环 境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 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语文
九年级 上册
同步练习全国领导者
第三单元
单元概述
登亭台楼阁,观湖光山色,游目骋怀,纵情山水,可以让人感受 自然之美,领略历史文化的底蕴。本单元所选的诗文在描写景物、抒 发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学习时,要注 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 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并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 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
《湖心亭看雪》这篇游记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 了作者在湖心亭的奇遇,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表现了作者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行路难》(其一)这首诗,诗人以行路之难象征人生道路上的 坎坷,抒写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同时表达了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 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1.了解古代写景记游散文的文体特点,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 寄寓代诗文语言简洁、音韵和谐、意境深 远的特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把握课文的主旨,研讨重点难点问题。提倡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鼓励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方式。
4.积累常用文言实词,注意其古今意义的不同;积累常见文言 虚词,注意其在表达语气、关联文意方面的作用;积累古代诗文中 的名言警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七言律诗写出了诗人二十多 年转徙巴山楚水间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流露出诗人对已故友人 的怀念,表达出诗人旷达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第9课故乡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体味人物情感。

2.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1.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探讨小说的主题。

2.引导学生理解、体验作品中“我”的情感经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在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家园。

大家读完鲁迅的小说《故乡》,感觉和我们以前读过的那些思乡怀人的作品是否一样?现在我们来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一)生字。

捏(niē) 胯(kuà) 祭(jì) 颧(quán) 酬(chóu) 潺(chán) 噤(jìn)(二)生词。

悲凉:悲哀凄凉。

伶仃:瘦弱。

本文用来形容杨二嫂两条纤细的腿站立如圆规的姿态。

惶恐:惊慌害怕。

絮絮:形容说话连续不断。

茫远:渺茫、遥远。

三、跳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学生跳读课文中写“我”的情绪的段落。

如开头的“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结尾的“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等段落。

明确:情感基调——悲哀。

(板书)四、朗读品味,理解情感基调(概括悲哀的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故乡之景和故乡之人。

)故乡之景1.朗读小说中描写故乡景物的部分,找出令“我”悲哀的因素。

重点阅读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注意重读“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等词语。

朗读指导:读这一部分要低缓、哀伤,饱含震惊、幻灭之痛。

2.对比阅读“记忆中的故乡”的部分,注意其中“深蓝”、“金黄”、“碧绿”等表色彩的词语。

朗读指导:读这部分要欢快、流畅,充满新奇、神往之感。

教师小结:故乡是一日不如一日,昔日的蓝天、明月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阴晦”、“苍黄”和“萧索”。

(板书:蓝天、明月;阴晦、萧索)故乡之人1.故乡哪些人的什么变化最令‘我’心痛?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小说展开细致深入的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秋天的怀念教学要求: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文中蕴含着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母亲肝病已发展到很严重的情况下,仍强打精神鼓励我,并以自身为榜样坚强地生活。

教学方法:学生研读为主,尝试探究学习。

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教具:幻灯片教学过程:上课之前,老师请学生们欣赏歌唱家阎维文演唱的歌曲《母亲》。

由老师演唱。

师:其实这里的每一句歌词就是一个生活细节。

而母爱就是这样的一堆细节。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篇和母亲有关的文章,文章叫做《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简介)师:在欣赏这篇文章以前,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史铁生。

我只想介绍他两点,他是中国著名的作家,他21岁失去双腿,27岁发表了第一篇文章。

这中间整整隔了6年。

这是怎样的6年呢?(暂停,等待)对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对于一个正梦想用双脚跑遍全世界的年轻人来说,这是怎样的6年?生1:我想应该很痛苦。

生2:是自暴自弃走向自信的6年。

生3:黑暗的6年。

……师:是什么力量使他从深陷黑暗到走出黑暗?从万般无奈到摆脱无奈?答案就在文章中。

请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看看是什么力量使他走出这痛苦的几年?(两分钟后)师:同学们现在心中一定有了答案。

这是什么力量?生:母亲对他的爱。

师:哪些文字可以让你感受到母爱的力量?再细细地读一读。

生: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师:在他暴怒无常乱摔东西的情况下,母亲为什么不阻止他?生:知道他心里不好受,希望他好好发泄一下。

生:自己一个人在旁边伤心,不想把自己的伤痛带给孩子。

师:这是一个很体谅自己儿子感受的母亲。

虽然不阻止他,却一直在外面关注着,生怕出意外。

生: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师:为什么这次不躲了,要扑过来呢?生:看着他捶打自己的双腿,不能袖手旁观。

老师让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

师:从你的语气中我已经看到你的理解,接下来让我们继续走进这位母亲的内心世界,自主阅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你又读懂了哪些细节?(阅读巡视,学生圈圈画画,教师留意学生的疑问。

两分钟后。

)师:读书要会质疑,能提出问题就成功了一半。

同学们有什么认为值得探讨的问题就提出来。

生: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来:“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为什么一会坐下,一会又站起来?师:真会思考,谁来帮助她解决这个问题。

生:好不容易儿子答应去看菊花了,母亲兴奋得不知道该干什么。

师:很好,还有什么问题吗?生:我想知道母亲为什么又悄悄走了出去。

师:谁来帮助他?生:因为母亲说到了“跑”和“踩”字,怕儿子自卑,勾起伤心的往事,所以又悄悄地走了出来。

师:时刻不忘保护孩子自尊心的母亲。

生: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为什么第一自然段没有“央求般的神色”?师:你会联系上下文看问题,很好。

谁能说说为什么。

为什么要央求呢,能读懂吗?生:儿子很多次都不肯去,所以才央求。

师:这位母亲为何要如此苦苦而又小心地央求自己的孩子呢?一定要儿子去看菊花。

生:希望作者走出瘫痪的阴影,走到光明里去。

师:回答得很好,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感受到了这位母亲有声的央求,其实在文章中还有很多无声的央求,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来继续感受无声的央求背后的这位为儿子倾注全部身心的母亲,找找看,你还能从其他描写母亲的细节上发现什么?生: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师:为什么母亲老是要儿子去看菊花呢?而不是看落叶?生:落叶代表伤心失望。

菊花在秋天仍能开放,母亲要儿子有信心坚持下来。

师:你分明已走进这位母亲的心中。

“挡”字说明母亲不想让儿子闷在里面自暴自弃。

一定要让儿子去看菊花,说明这位母亲对儿子有多大的期望啊!师:请同学们把这两段中感动你的地方再读一读。

(学生纷纷起来朗读。

)师:现在好了,经过母亲无数次地劝说,儿子终于答应去看菊花了。

在母亲心中,也许这一年的秋天是她一生中最美丽的季节。

天高云淡,北海开满了菊花。

那么故事接下来该如何发展呢?请同学们根据上下文展开合理的想象把这故事接着写下去。

(音乐响起)(几分钟后)师:谁愿意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

大部分学生的作品都是描写母子俩愉快地欣赏了菊花,儿子在一番心理斗争后,决定像菊花一样,在凛冽的寒风中怒放。

(教师点评学生作品。

)师:我想大家都有一个心愿,只要母子俩相依为命,平平安安,苦点累点算什么呢?……但是,命运常常喜欢开玩笑,等待这对苦命的母子俩的不是北海的菊花,而是一个冰冷的现实。

(屏幕上出现下一自然段的文字。

压抑、湍急的悲乐响起。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学生有的马上哭了起来。

)师:我看到大家脸上的笑容凝滞了。

是不是感到心头有什么东西压着沉甸甸的?此时你想说些什么?生1(哭):母亲就这样走了……生2:这个母亲在天堂会安息的,因为我们现在都在读她儿子的这篇文章。

我们都为她而感动。

……(课堂上的学生大部分都在流泪,有的还忍不住抽泣着。

)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母亲说的话儿子都没有听到。

是他真的冷漠吗?是他真的无动于衷吗?(他被自己的痛苦压抑太久,而忽略掉了母亲的痛苦)而现在竟成了永远的遗憾。

师:为了儿子,母亲放弃了属于自己的一切生活,为了儿子,她甚至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但她就从未放弃过什么?生:没有放弃一丝希望,放弃对生活的信心。

……师:这对兄妹俩,后来还是去看了菊花。

带着你的理解和感受把这一段好好地读一读。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师:他这次和妹妹为什么愿意去看菊花了?生:完成母亲生前的愿望,把悲伤的窗关上。

师:他们仅仅是为了去看菊花吗?看着菊花,他想到什么?生:母亲对他做过的点点滴滴。

……师:是啊!这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的菊花,不就是那细微、无私、执著而坚强的母亲吗?当他们终于看到了母亲千百次让他去看的菊花时,他们终于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他究竟懂了什么呢?生:希望我们好好活。

生:打开那扇希望的窗。

师:是的,母亲正是以她毕生的代价完成了史铁生生命的涅,也正因为有这样伟大的母亲,若干年后,史铁生终于成了中国著名的作家。

史铁生在他著名的《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中再次回忆起他的母亲。

我很想把这段文字读给大家听,听听看他究竟懂了什么?(老师朗读文字)“……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

……”(学生泪如雨下。

)师:(环顾)其实我每次读这段文字心里都是沉沉的。

这是一个孩子长大懂事以后对他母亲深深的忏悔,这也是史铁生到了人生的秋天对他母亲深深的怀念。

到那个时候,也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一个孩子才能真正地懂得那个叫做母亲的这个人——播放《母亲》后半段歌曲。

(歌声中)师:如果今天,你被这文章深深打动的话,回去读一读史铁生其他的文章,走出黑暗的他也真的像母亲所期望的那样好好儿活着,他的生命也真的像菊花那样精彩绽放!让我们走近我们的母亲,让我们也像他那样地好好儿读书,好好儿活,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板书设计:母亲劝“我”去看花10、秋天的怀念母亲再次要推“我”去看花深沉无私的母爱临终遗言:惦念“我”和妹妹明白母亲的心:妹妹推“我”去看花作业:教学后记:10、被袋里装的是什么教学目标: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揣摩表达顺序,联系时代背景、生活实际、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战争年代家信的重要作用,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揣摩表达顺序,联系时代背景、生活实际、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战争年代家信的重要作用,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难点:联系时代背景、生活实际、抓关键词句体会妈妈“哭”里包含着的丰富情感。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文字和图影资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的乌云笼罩在整个欧洲上空,短短一个月间,战火迅速蔓延到全球三个大陆,一时间,多少家庭上演着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的悲剧,波兰作家米洛斯拉夫的童年正是在这动荡不安的战乱年代中度过的。

每当他回忆起童年时,除了战争的残酷,生活的艰难,还有一件发生在家中的小事令他难以忘怀。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普通的波兰家庭,走进这件令作者难忘的童年往事中去吧!谁来读课题?(指名读)能读出问句的意味来吗?(再读——齐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吗?请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寻找关键的信息,把这篇课文浓缩成一两句话。

(指名说)这件事里究竟包含着什么,如此打动人心,使他至今难以忘怀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捕捉那些动人的场景,把描写它们的段落勾划下来。

三.细读场景。

A、出示:爸爸终于回来了……高兴得啥都忘了。

师:爸爸终于回来了。

从这个“终于”,你读出了什么?(指名说)师:读读课文的1—4自然段,你还能从哪儿感受到这份期盼和思念?(指名读)出示:当时,我和妹妹还小……妈妈总是给我们讲起爸爸。

于是……眼看着仗就要打完了。

晚上……一边随口讲给我和妹妹听。

师:正因为思念得太久,期盼得太久,这欢聚的场面才深深烙在作者的心里,把这场面也定格在你的脑海里,谁再来读?(指名读)师:爸爸高兴得啥都忘了,我和妹妹呢?从哪儿读出来的?(指名读第8自然段)师:我和妹妹期盼的是什么?(神奇诱人的美味,最好吃的当然是那腌肉)师:随着爸爸的到来,这份期盼愈来愈强烈,谁再来读第8自然段?(指名读)师:这是多么热切的期盼呀!直到深夜,我和妹妹都没睡着,妈妈进屋时,我俩假装睡熟了,一动不动地躺着,眯缝着眼偷偷往外瞧。

B.出示:看着眼前的景象……还几乎往下掉。

师: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指名读:桌子上全是信……信封。

师:这一个“全”字,作者一口气用了三次,虽然都是“全”,意思却各有不同,再读读这段话,能读懂它们吗?(指名说)看到这多得数不清的信,我和妹妹——(惊呆了,失望,委屈,又感到害怕)一个问题在我和妹妹心中油然而生:为什么爸爸要把这一封封家信全部背回来呀?让我们在这数不清的家信中抽出几封来看看吧!(出示三封家信)师:从这些信中,爸爸读出了什么?播放战争画面,引导学生写话,体会爸爸的内心世界。

爸爸知道背回了这袋信,也就背回了爸爸对家人的——(思念、关爱、牵挂)了解了这一点,再来读这段话,一定有更深的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