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外关系史-1

合集下载

近现代中外关系史

近现代中外关系史

《近现代中外关系史》导论一、研究对象二、学术史回顾1、改革开放前2、改革开放后3、前景与展望三、参考书目一、研究对象中外关系史既是中国史与世界史的交叉学科,是古代史与近现代史的交叉学科,又是涉及外交史、国际关系史、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科技史、民俗史等各专门史内容的综合学科。

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对象是从古到今的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必须要做跨学科、跨时代、跨地域的综合研究。

1.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总体研究。

2.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的研究。

3.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的研究。

4.中国与外国的比较研究。

⏹刘大年著, 《美国侵华史》,人民出版社,1954年12月⏹卿汝楫著,《美国侵华史》两卷,三联书店1952年、1956年⏹魏子初《美帝在华经济侵略》(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年)⏹钦本立《美国经济侵华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54年)⏹卿汝楫《美国侵略台湾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年)⏹张雁深《美国侵略台湾史(1847—1895)》(人民出版社1956年)、《中法外交关系史考》(文哲研究社1950年)、《日本利用所谓“合办事业”侵华的历史》(三联书店1958年)⏹鲍正鹄《鸦片战争》(新知识出版社1954年)⏹列岛编《鸦片战争论文专集》(三联书店1958年)⏹魏建猷《第二次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蒋孟引《第二次鸦片战争》(三联书店1965年)⏹牟安世《中法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贾逸君《甲午中日战争》(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郑昌淦《中日甲午战争》(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陈联芳《朝鲜问题与甲午战争》(三联书店1959年)⏹戚其章《中日甲午威海海战》(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年)⏹凌大《法帝侵华史》(新潮书店1951年)⏹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人民出版社1955年)⏹佘素《清季英国侵略西藏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胡滨《十九世纪末叶帝国主义争夺中国权益史》(三联书店1957年)⏹丁名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一卷(科学出版社1958年、人民出版社1961年)⏹外交学院《中国外交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990年、1988年、1995年出版。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一章作业及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一章作业及答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单项选择题1、鸦片战争前夕,影响近代中国的政治因素是主要的是(B )A、清朝晚期政治腐败B、封建制度已经衰落C军备废弛防御力差D、战和方针举棋不定2、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其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D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B、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逐步传入中国C英国对华输出商品激增 D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3、在中国近代史上,被称为“国中之国”的地方是(B )A、通商口岸B、租界C、使馆区D 、公廨所4、最能反映西方列强在19世纪40―― 60年代侵略特点的是(B )A、割占中国的领土B、强迫中国开埠通商C、勒索巨额战争赔款D、迫使中国签订“城下之盟”5、19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方式是(C )A、商品输出 B 、资本输出C、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 D 、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最能体现帝国主义进行资本输出、分割世界要求的条约是(D )A、《北京条约》B、《天津条约》C、《中法条约》D、《马关条约》7、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A )A、林则徐 B 、严复C 、洪秀全 D 、康有为8、从1840年到1919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反抗,结果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D )A、资本一一帝国主义过于强大 B 、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C、中国武器落后 D 、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9、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群众第一次大规模武装反侵略斗争是(A )A、三元里抗英斗争B、太平天国农民起义C捻军起义 D 、义和团运动10、阻碍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根本原因是( A )A、帝国主义的侵略 B 、封建主义的腐朽统治C、民族资本主义的软弱D、官僚资本主义的垄断11、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含义是(C )A、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被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B、中国社会一半是半殖民地的,一半是半封建的C、独立主权部分丧失,既保存封建主乂又发展资本主乂D、政治上是殖民地,经济上是封建经济1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主要原因是( D )A、农民革命斗争的失败B 、中国封建主义的统治C、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D、帝国主义的侵略13、鸦片战争后,列强谋求在中国传教的根本目的(D )A、传播西方文明 B 、让西方宗教获得广泛传播C、为清政府提供思想武器D、从精神上侵略中国14、19世纪末,列强掠夺中国的高峰是(B )A、争夺路权和矿权B、强占租界地和划分势力范围C、争做中国的债主D、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5、鸦片战争中,一个英国资本家预言:“中国人每人每年需要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应不上了。

帝国主义侵华史

帝国主义侵华史

帝国主义侵华史建国后中外关系史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帝国主义侵华史。

通过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迫使清廷订立不平等条约,从而不断扩大在华权益,这是近代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因此,有关这方面研究的论著也最多。

但人们的研究并不限于列强的政治军事侵略,而且注意到了它们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侵略更加广泛的领域。

同时,由于近代中国遭受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列强彼此间不可避免形成的互相利用和互相争夺的复杂关系,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许多研究者注意到了这一点,具体论述了列强在甲午战争后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中,以及在镇压义和团运动和干涉辛亥革命的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与对华政策。

当然,列强侵华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是在与中国封建统治阶级逐渐勾结的过程中,将中国社会推向半殖民地的,因此研究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关系的课题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些论者通过论述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性人物与外国侵略者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过程,以及通过考察清代外交机构的变迁,都指出了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外国侵略者总是各自寻找代理人作为执行他们意志的工具,这似乎是成了历史的规律。

在帝国主义侵华史的研究中,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专著。

揭露美国对华侵略的著作主要有:刘大年的《美国侵华史》和卿汝楫二卷本的《美国侵华史》。

前者重在剖析近百年美国侵华的全过程;后者更注重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其对华政策的关系上,考察其侵华活动的演进。

虽然只写到十九世纪末,但它大量利用美国官方档案,所论独具特色。

揭露英国对华侵略的著作主要有:佘素的《清季英国侵略西藏史》,集中叙述十九世纪后半期到二十世纪初英国对西藏地区的侵略过程。

余绳武、刘存宽主编的《十九世纪的香港》,征引了大量中外档案和书刊,对十九世纪香港史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内容也包括英国侵占香港的经过。

蒋孟引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牟安世的《中法战争》,则是对英法发动侵华战争的个案研究。

揭露沙俄对华侵略的著作,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主编的四卷本《沙俄侵华史》。

1、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外关系

1、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外关系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外关系
西力东渐 :
◦ 西方殖民势力来到东方,对中国及周边产生影响,涉及到 “挑战”与“应战”。 ——参见汤因比《历史研究》
清朝前期的世界与中国:
◦ 殖民势力东侵
资本主义兴起 近代国际关系准则形成 海外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 葡萄牙占据澳门、沙俄在中国北部进行边疆扩张
《望厦条约》
◦ 共34款及税则,其中部分内容与中英《虎门条约》相似。 突出不同之处是对领事裁判权作了更为明确的规定,使在 中国领土上的外国人可以不接收中国法律的管辖,严重破 坏了中国主权的干政。
◦ 与《南京条约》相比,《望厦条约》是它在中国身上的又 一道更为沉重的枷锁,并成为尔后中法《黄埔条约》及其 他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范本。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典型写照
英国物美价廉的商品仍然未能打开中国大门 中国顺差(出超)英国逆差(入超)
单位:千万元
1
0
1818年
1820年
1827年
英国输华总值
中国输英总值
英国对华贸易入超
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
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
英国 扭转逆差
对华倾销鸦片
打开市场

正 当

超贸 超
禁 烟


中国
严重灾难

财政 危机
吏治腐败 军备废弛
危害 身心
1839年6月3日 至25日,林则徐 主持在虎门海滩
销毁收缴的鸦
片,使禁烟运动
达到最高潮。是
近代史上著名的 “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广场
英国发动战争
◦ 爆发原因:
中英贸易矛盾
英国:企图打开中国门户 中国:强化闭关政策,禁烟过程中断绝正常往来,激化矛盾,使鸦片成为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八 中外关系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八 中外关系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八中外关系(一)中日关系一、中国古代中日关系发展⑴友好交往时期(汉、唐、宋、元、明前期)①两汉时期:1政治交往: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与汉”;东汉武帝时,日本“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汉委奴国王”金印,后来,日本又“遣使奉献”。

经济交往: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②唐朝:1全方位的交往:互遣使节,日本有13批遣唐使到唐;唐文化对日本产生深远影响:仿照唐制;学习建筑,教授儒教;贸易往来。

2人物: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的高僧鉴真。

③从宋朝到明朝前期:中日之间经济贸易成为双方关系的主流,两国人民由此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优良传统,成为以后友好关系发展的基础.⑵对抗与友好并存时期(明后期、清)①明朝后期,日本一些浪人和武士勾结中国东南沿海的奸商形成倭寇,严重威胁到当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余大猷英勇抗倭,肃清了其势力.②1592年和1597年,日本丰臣秀吉两次派兵攻打朝鲜,中国明朝先后派李如松和邓子龙入朝抗击日本侵略军,李舜臣与邓子龙双双牺牲,形成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③明朝时期,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清朝晚期,中国以陈独秀,鲁迅等为代表的大量留学生留学日本,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革命思想的传播.二、中国近代:日本侵华从鸦片战争的新中国成立:日本战争侵略,经济掠夺,奴化教育,中日关系恶化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这一改革使日本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日本也积极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提倡“文明开化”,成为亚洲唯一的、最强大的国家。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度过程中,制定了“征韩侵华”的政策,把侵略的矛头对准了朝鲜和中国:①1894—1895年又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并打败清朝政府,强签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勒索白银2亿3千万两,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剧增的重要因素。

中日两国历史关系回顾

中日两国历史关系回顾

(4)唐末到近代以前(卫士与强盗)
唐末,随着王唐朝的衰弱,而日本决定废止遣唐使,取而代之的是商船通商和倭寇入侵。而他们从中国宋以后开始就不承认中土文化的先进性和正统性,只追求经济利益。而同期中国的女真人和蒙古人也曾先后发动过对日本的侵略活动。这段时期可以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5)屈辱清朝(鱼肉和倭刀)
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并在政府的扶植下,很快产生垄断,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但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又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且国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需要广阔的市场、资金和资源。为此,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的明治天皇政权,只有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军部则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外发动战争的主要推动者。187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台湾的战争,迫使清王朝与之签订屈辱的《北京条约》,以五十万两白银的赔款作为日军退出台湾的条件。此后,日本逐渐形成以“征韩侵华”为核心的大陆政策。1876年强迫朝鲜订立《江华条约》,攫取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等。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强迫清王朝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割占中国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赔款白银二亿两及开埠通商等特权,这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半殖民地化。1900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4年在美国支持下,日本发动日俄战争,大大扩展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1910年日本正式侵吞朝鲜,把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从此,日本帝国主义走上了与欧美列强争夺世界霸权,首先是侵略中国称霸亚洲的军国主义道路。1927年,日本军阀炮制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扬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第二年扶植了以清废帝溥仪为傀儡的伪“满洲国”,把中国东北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此后日本侵华步步深入,终于在1937年7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许多国家,并向太平洋扩张,与德意法西斯沆瀣一气,企图重新瓜分世界,与全世界人民为敌,在中国人民、亚洲各国人民及全世界人民的联合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中国近代史开端与近代中外关系

中国近代史开端与近代中外关系
一、鸦片战争前中外关系的基本格局和概况 ( 一) 邻近诸国 与我国相邻的国家主要有老挝、越南、琉球、缅 甸以及朝鲜等,这些国家地理上位于中国周边,国力 又弱于中国,历史上基本都是向中国“进贡”的 国 家。这种对外关系体现的是一种我国与邻近诸国之 间的封建等级制的国家关系。在这个关系中,中国 是中心,其他诸国是附庸。这一时期与中国国际关 系密切的主要是琉球、越南、朝鲜等国家,是对外关 系的主要支柱和基础。 ( 二) 俄国 俄国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原因成为从我国北部能 够与中国有着外交关系的唯一的欧洲国家,中俄关 系在历史上表现为不断变换,时好时坏,两国间的分
2016 年 12 月 第 33 卷 第 4 期( 总第 98 期)
【文化研究】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vliang Education Institute
Dec. 2016 Vol. 33 No. 4( Sum. No. 98)
中国近代史开端与近代中外关系
任燕
( 吕梁学院离石师范分校8 - 04 作者简介: 任燕,女,山西吕梁人,吕梁学院离石师范分校讲师。
124
是处在“食 物 链 ”的 最 底 端,制 度 的 落 后、国 力 的 衰 弱,使得我国一步一步的成为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 建性质的国家。此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如辛亥 革命、二次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等 等斗争的爆发,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如一战、二战、 俄国十月革命等。我国才开始逐步走上一条适合我 国的、正确的发展道路。在对外关系方面也逐渐被 纳入到了正常的国际关系格局之中。具体来说,我 国近代的对外关系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 一) “畸形外交”: 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开端 我国对外关系性质的改变最初开始于中英之间 的关系,十九世纪中期的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资 本主义国家中最有实力的国家,随着其生产能力的 不断增强,英国对中国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强,最终通 过发动鸦片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来满足 本国的需求。鸦片战争爆发之后,我国外交的基本 模式就是 通 过 不 平 等 条 约 的 签 订 来 维 持。例 如, 《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北京条约》等,割地、赔 款、开放通商口岸成为常态,这些不平等条约严重侵 犯了我国的领土、司法等主权,危害了我们的国家利 益。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近代史对外关系的基本模 式就是以中英关系为代表的侵略与反侵略的主体模 式,这完全是一种畸形的外交。 ( 二) 外交的进化: 以阶级斗争为主体 外交是由中央政府行使和制定的,也是国家规 定的基本行为通则之一。不过,在我国的近代由于 政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所以对外关系的主体也始 终没有明确下来。在阶级斗争较为激烈的年代,日、 美、英、法等国与当时我国有实力的政党、军阀等结 成同盟,培植其在华代理人,目的在于进一步扩大在 华政治、经济等权利。这个时期,我国的对外关系是 多元化的,在外交进程中我国开始逐步有了发言权, 开始以较平等的地位与其他国家讨论国际事务。特 别是二战时期,英美等国出于打击共同的敌人法西 斯国家的考虑,开始在外交上提升中国的地位,给予 中国一定的权利。不过,由于综合国力的落后这时 我国对外交方向、政策、关系的控制力还很差,依然 受制于列强,实质上还是处于被动状态。 ( 三) 独立外交: 在核心政权主导下 我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在对外关 系上给我国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使得中国在与 他国的外交中失去了自主、独立的能力,外交成为列 强奴役中国的工具。但是,随着我国政治斗争的逐 步开展和胜利,中国共产党逐渐掌握了我国的核心政 权,中国共产党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主张建立 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开辟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道

近代中外比较研究史管窥_陈寅恪_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_解析

近代中外比较研究史管窥_陈寅恪_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_解析

近代中外比较研究史管窥———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解析桑 兵比较中西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人治学的重要途径和革新思想的重要源泉,但其间格义附会的流弊甚多。

1932年陈寅恪与刘文典论国文试题书关于比较研究的大段议论,切中学术思想界的时弊,指示法国学派以事实联系为基础的影响研究的一般法则。

后来虽有美国学派的平行比较日趋完善,似与陈寅恪所说不尽相符,实则学人如果不经系统训练达到高度自律,对所涉及的社会文化具有历史研究和系统异同之观念,仍然难免重蹈清代经学和近代古史研究穿凿附会的覆辙。

关键词比较研究 陈寅恪 格义附会作者桑兵,1956年生,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广州 512075)。

近二十年来,中国人文社会学科的比较研究复趋时兴。

在整体进展的同时,难免鱼龙混杂,令前贤批评的清代经学、近代古史研究的种种流弊,再度浮现。

前辈学人所议虽系当年情形,时过境迁,不能一概而论,毕竟可以借鉴。

尤其是高明者的真知灼见,不受时空限制。

后来人慕其声名显赫,对所指示的学术路径却莫名所以,并不遵循,甚至有意无意与之相悖。

1932年陈寅恪与刘文典论国文试题书关于比较研究的大段议论,至今看来不仅依然恰当,而且切中时弊,令人不禁有时光倒流之感。

是函主要讨论比较语言学问题,兼及比较文学乃至一般比较研究的法则。

关于前者,《马氏文通》的利弊得失在语言学界见仁见智;关于后者,虽不过附带论及,但牵扯广泛,歧异明显。

陈寅恪与比较文学,已有学人讨论①,对于本事的解读及相关问题的探讨,仍有较大空间。

由文本以明语境,可以体察前贤的苦心孤诣,与时势做一对照,从而领会其治学的途则。

一、对对子1932年夏考,陈寅恪受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刘文典委托为国文科目命题,因“连岁校阅清华大学入学国文试卷,感触至多。

据积年经验所得,以为今后国文试题,应与前此异其旨趣,即求一方法,其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又与华夏民族语言文学之特性有密切关系者”②。

鉴于藏①②《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陈美延编《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第249页。

近代以来世界文明的交流的文献史料

近代以来世界文明的交流的文献史料

近代以来世界文明的交流的文献史料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史更加受到学界关注,各类著述不断涌现。

张国刚教授的《中西文化关系通史》上下两卷,气势恢宏,是近年来关于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成果。

此书有以下两点值得关注:第一,达通古今。

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史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领域,从张星烺六卷本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到冯承钧对法国汉学界中西文化交通史名著的翻译,都为学术界积累了重要历史文献。

方豪的《中西交通史》和沈福伟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意义重大,但在一些方面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各界新的需求。

何芳川的《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下两卷是多位学者合作的结果,内容丰富,但因全书按照国家和地区来叙述,从而使整体历史感受到影响。

近些年来,在各个断代的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领域均有精彩之作涌现,诸如刘迎胜的元蒙史研究、汤开建的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都成绩斐然,但以一人之力打通古今之作的通史性研究著作十分罕见,张国刚的这部作品是近些年来第一本。

严耕望先生谈到治史时曾说,治史要“专精”与“博通”,这两条兼顾,对学者是很高的要求。

而《中西文化关系通史》上卷“从张骞到郑和”、下卷“从利玛窦到马戛尔尼”,贯通古今,将专精与博通融为一体。

该书实际是张国刚长期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一个系统总结。

隋唐史研究,是他的学问起点,留德以后又致力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德国汉学史研究,成绩卓然。

有了相关断代史的深入研究基础,再做通史研究自然能够做到通达。

因此,该书是我国近年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值得关注。

第二,文明互鉴。

本书选取“中国与西部世界交往和文化关系的相关史实”,构成自己的序列,不仅给中西文化关系史赋予了新的视角与内涵,而且凸显了对人类文明互鉴的关注与思考。

在处理1500年以后中西文化交流史时,作者进行了化繁为简的安排。

下卷尤为重视耶稣会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并以此为主线阐述文明的交流与对话,全书写到马戛尔尼来华为止。

中国近代史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内容概括

中国近代史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内容概括

中国近代史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内容概括中国近代史是指从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西方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中西方关系的变化进行概括。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中国近代史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内容概括》,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近代史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内容概括》篇1一、政治方面中国近代史以来,西方列强通过武力、威慑和侵略手段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削弱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地位。

这些条约规定了西方列强在中国的特权和利益,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

此外,西方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政治干预,支持中国的封建统治者,镇压中国的革命运动。

因此,政治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干预,导致中国主权和独立地位的丧失。

二、经济方面中国近代史以来,西方列强通过经济手段对中国进行掠夺和剥削。

他们强制中国开放市场,向中国输出商品和资本,抢夺中国的资源和市场。

同时,西方列强还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和封锁,限制中国的经济发展。

因此,经济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西方列强的掠夺和剥削,导致中国经济的落后和停滞。

三、文化方面中国近代史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列强通过传教、教育、文化输出等方式向中国传播基督教文化和现代科学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和挑战。

同时,中国也主动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变革。

因此,文化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变革。

《中国近代史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内容概括》篇2中国近代史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的内容概括如下:1.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意识到西方列强的强大,逐渐从鄙视西方转变为接受西方。

这一转变的原因包括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入和使用、洋务派官僚的积极倡导、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西学的传播以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等。

近代中外关系史-1

近代中外关系史-1

(二)外国在华银行势力的扩张 (三)中外贸易的发展变化
3、中英交涉
4、中法交涉 5、中俄交涉 6、中美交涉 7、中葡澳门交涉
黄遵宪对外交涉主张
交涉之法
一、“挪展之法,如一事期效八成,则先以九成十成出之, 以期退步。” 二、“渐摩之法,如既切而复磋,既琢而复磨,以求精到, 如得寸则一寸,得尺则一尺,以期渐进也。” 三、“抵制之法,如此事不便于我,则兼及他事不便于彼 者藉以牵制,如甲事有益于彼,则别寻乙事有益于我者 以索其酬报是也。”

(2)科学名词的确定
(3)中国人的参与 3、西方传播的影响 (三)中国文化的西传和东传
五、太平天国前期的对外关系 (一)太平天国的对外观念与对外政策
1、对外观念
(1)有对外友好的表示 金田起义前,洪秀全曾说“如果上帝助吾恢 复祖国,我当教各国各自保管其产业而不侵 害别人所有;我们将要彼此有交谊,互通真 理及知识,而各以礼相接;我们共拜同一之 天父,共敬世界救主天兄之真道,这是我的 灵魂被接上天后之大愿也。”

三、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状况 (一)民国时期 (二)1949-1966年 (三)文革时期 (四)1976年以来 四、研究机构和代表性学者
第一章 近代中外关系的前奏
参考书目 张维华《明清之际中西关系简史》 万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 比较研究》 萧致治、杨卫东编撰《鸦片战争前中西关系纪事》 佩雷菲特著、王国卿等译《停滞的世界——两个世 界的撞击》 斯当东著、叶笃义译《英使觐见乾隆纪实》 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 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
交涉应对技巧: “于固执已见,则诿以彼国未明我意;于争执已权,则托于我国愿同 协办;于要求已利,则谬谓两国均有利益。” 外交辞令:“不斥彼之说为无理,而指为难行;不以我之说为必行,而谓其酌度;不 以彼不悦不怿,而阻而不行;言语有时而互驳,而词气终不愤激”。 应对挫折和变化的态度:“词色有时而受拒,而请谒终不惮烦;议论有时而改易, 而主意终不游移。将之以诚恳,济之以坚贞,守之以含忍。幸而获济,则吾民受护商 之益;不幸而不济,彼国亦必服其谋国之忠。” ——黄遵宪《上某星使论外交书》(1896年)

中国近代史:中外反动势力之间的关系

中国近代史:中外反动势力之间的关系
编辑推荐: 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 2013年高考已经开始,E智网高中频道第一时间发布了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进入《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专 题 201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E智网201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汇总专题为您第一时间公布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2013年高考满分作文,2013高考零分作 文,同时邀请名师对高考作文点评,欢迎广大网友参与评论,选出您认为最艺术的2013年高考作文题目......进入《2013年全国高考 作文题目汇总》专题
e智网201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汇总专题为您第一时间公布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2013年高考满分作文2013高考零分作文同时邀请名师对高考作文点评欢迎广大网友参与评论选出您认为最艺术的2013年高考作文题目
中国近代史:中反动势力之间的关系 1、晚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关系:“闭关锁国”——对抗——暂时和好——再对抗——完全屈服,最后成为“洋人的朝廷”。 2、北洋军阀政府与列强的关系:投靠帝国主义,形成割据势力,争权夺利。 3、国民政府与列强的关系:投靠英、美,反共反人民。 结论:中国要独立、富强,反帝反封建,缺一不可。

中外关系史研究范文

中外关系史研究范文

中外关系史研究范文中外关系史的研究起点可以追溯到古代。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与东亚、东南亚、中亚等地区有着广泛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交往。

从汉朝时期开始,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与西亚、印度等地的国家进行了经济和文化交流。

这些交往形成了中亚文化圈,对塑造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深远。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开始与不同的外国建立政治和经济关系。

明朝时期,中国与葡萄牙、荷兰等国建立了贸易渠道,从而推动了中国的海外贸易。

清朝时期,满族人入主中原,中国政权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外国人与中国的交往。

然而,随着西方的强大和中国的相对衰落,中国很快就陷入了危机。

19世纪,随着欧洲列强的扩张,中外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英国通过发动鸦片战争迫使中国开放贸易港口,打破了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

中国逐渐成为殖民帝国的半殖民地,并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这一时期的中外关系史被称为中国的近代史。

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国内的混乱,中国陷入了动荡的局势,中国的政治治理和外交变得异常复杂。

中国先后与苏联、美国、日本等国家建立了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对中外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与外国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中国的崛起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与外国加强合作,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共同推动全球治理。

中外关系史的研究不仅对了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还可以为当前和未来的中外关系提供经验和借鉴。

总之,中外关系史研究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与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互动。

从古代到近代,中外关系经历了许多变迁,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要影响。

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对于理解和解决当前和未来的中外关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中国近代史开端与近代中外关系

浅谈中国近代史开端与近代中外关系

浅谈中国近代史开端与近代中外关系作者:边剑乔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01期[摘要]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结束,历经150年,是中国从落后挨打,到探索救国,最终从困境灾难中走出来的斗争史。

在此期间,中国政权交替频繁、陷入混战,统治权先后落入清王朝、民国政府、北洋军阀、国共两党手中。

复杂的政局变化,成就了中国近代史对我国近代中外关系的深远意义影响,也改变了中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

基于此,本文将结合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上做出的多方努力,深度解析中国近代史开端与近代中外关系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开端中外关系研究与分析[中图分类号]K3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1-0006-02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大门”被成功地打开,无数战争、苦难压迫着中国人,也“鼓励着”中国人民重新站起来。

中国近代史中发生的一切,也深深影响了国际上其他国家对于中国的态度,正如上世纪70年代国外出版的《两次鸦片战争》中所说:“作为失败者中国,它在近代史中的受益,远超想象,近代史将中外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

”一、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由清王朝统治。

邻近诸国,朝鲜、老挝、越南、缅甸、日本等国,依附于清王朝,并多次入贡。

与中国国力相当的俄国,虽屡次进犯,但均未对中国造成巨大影响,直至17世纪50年代,俄国开始与中国交好,并派遣使团到我国来参观、学习。

至于远在大洋彼岸的西方国家,中国并未与其有多深的联系,外交、文化、贸易关系很少。

鸦片战争之后,多国开始介入我国政权格局,使中国变成多国列强竞争的“地区”,致使中国对外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中国近代史开端和中外关系史开端鸦片战争重新定义了中国对外关系格局,使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自鸦片战争开始,英国、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先后利用不平等条约,在我国培植势力、瓜分资源,并运用一切手段扩大在华影响力。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六)·中国近现代的外交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六)·中国近现代的外交

中国近现代的外交外交政策与外交活动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综合国力、文化传统的综合反映。

它与世界政治格局、国际局势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历届反动政府的腐朽卖国,中国基本是上“弱国无外交”,国际地位极为低下。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一、中国近现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概况时期政策基本内容实行的根本原因晚清时期丧权辱国,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屈辱的条约清政府的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他们不敢同帝国主义彻底决裂北洋军阀时期总的来说是推行出卖中国主权、投靠帝国主义的政策;也有一些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活动封建军阀地主阶级政权的反动性质决定的;为了换取帝国主义的扶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推行依附和投靠英美帝国主义的政策,统治初期为制造“自主”形象,发起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抗日战争中,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其根本利益,进行了抗战活动;解放战争时期,为取得美国支持,大肆出卖国家主权国民政府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权性质,决定了它必然要以帝国主义为靠山;抗战时期,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因此国共合作,共同抗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的政权性质决定了它是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继续奉行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斗争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外政策也有了新的发展二、中国近现代各时期外交政策的具体演变(一)清政府的外交政策的演变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是军事上失败,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

1861年初,清政府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立了总理衙门,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客观上也使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并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转变,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发展需要。

近代史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近代史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一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 来了什么?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 什么意义?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 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阅读书目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英 人在华的残暴行动》
•周宁:《鸦片帝国》,学苑出版社2004
年版
•林华国:《近代历史纵横谈》,北京大
划分“势力范围” 、强占租借地
国家 俄国 势力范围 长城以北、新疆 租借地 旅顺、大连
英国 法国
德国 日本
长江流域 “新界”、威海 广东、广西和云南 广州湾
山东 福建 胶州湾
4、
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战争赔款
战争劫掠
战争赔款
《南京条约》对英国赔款2100万元 《北京条约》对英、法赔款各800万两 《台事专条》对日本赔款50万两白银
一、错误观点剖析
观点一:帝国主义侵略,从文明发展程度看, 是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侵略落后的封建主 义文明,那么反侵略就是落后反对先进。
观点二:对帝国主义侵略要一分为几,不能只 讲帝国主义侵略的破坏性残暴性,而不讲建设 性。而它破坏的是封建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
观点三:近代史研究要讲情与理,从民族感情 上来说,接受不了帝究竟 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军事侵略 经济掠夺
政治控制 文化渗透
军事侵略
1 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2 签订不平等条约,破坏主权独立
3 侵占中国领土,破坏领土完整 4 勒索赔款,劫掠财富
2、签订不平等条约,破坏主权独立
《南京条约》签订现场
3、侵占中国领土,破坏领土完整
割占领土 划分势力范围 强占租界
观点四:“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 近代文明。”“世界走向中国”,“中国 走向世界”才是“中国近代史的主题”。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精华笔记20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精华笔记20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精华笔记本课程系统介绍从1840年到1949年的晚清和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历史。

主要内容包括:鸦片战争以来中外关系中的每一重大事件的讲解,中国与英美法日俄德等大国以与其他东西方国家的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清政府和中华民国政府外交政策的分析,近现代中国外交机构的演变等等。

一些纯史实的事件主要由学生自己看书,重点复习需要进行分析的问题。

使用的教材为熊志勇和苏浩编著的《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第一章近代之前的中外关系(2课时)复习目的:本章主要讲授近代之前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特别是清政府的对外政策。

实行封建主义制度的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不仅使中国的发展严重滞后,而且同蓬勃兴起的资本主义世界发生越来越尖锐的矛盾。

正确了解这一段历史有助学生理解此后中外关系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为把握近代外交史打下基础。

复习内容:一、殖XX义势力的东侵-十六、七世纪以来,虽然国际关系准则已基本形成,但欧洲殖XX义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疯狂的掠夺。

其中,葡萄牙人殖民澳门,沙俄向中国东北扩张。

二、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长期以来,中国各封建王朝讲求华夷之辨,一直以世界中心自居,把外国人统称为“夷”。

根据这一思想建立起来的宗藩体系中,中国是宗主国。

清政府初期对外关系分别由礼部和理藩院处理。

伴随欧洲殖XX义者在世界上进行扩张的是天主教势力。

早期进入中国的传教士对传播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作了一定的工作。

但随着教会势力的增长,罗马教1 / 19皇开始干涉中国内政。

再加上殖XX义者在沿海各地的骚扰,清政府担心国家和政权安全而下令施行“闭关政策”。

三、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中国的自然经济状况和清政府的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贸易的正常发展,特别是造成中英贸易的极大不平衡,英国入超。

英国先后派遣马戛尔尼等使团来华,试图获取贸易等特权来解决这个问题,但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两国矛盾日益尖锐。

第二章第一次鸦片战争(2课时)复习目的:这章介绍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重要事件--鸦片战争时期的外交。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四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四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一)中美关系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 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3) 扶蒋控制中国。1927年后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控制 中国。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 卷人战争,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共同抗日。
四、主要大国间的关系
1、英法关系 2、法德关系 3、英德关系 4、英美关系 5、美日关系 6、美苏关系
1、英法关系
⑴18世纪 —19世纪中期,英法间为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 发生多次战争。 ⑵1853—1856年英法联合同俄进行克里米亚战争,结果打 败俄国。 ⑶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组织包括俄国在内的“三国 协约”对付共同敌人德国 。 ⑷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想削弱德国,英国则奉行 欧洲“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英法产生矛盾。 ⑸战后初期,英法共同操纵国联,都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 务。
(三)、二战后至今:两极对峙向多极化演变
阶段特征: 1.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级格 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2.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民族解放运动的 高涨,使各国在国际上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雅尔 塔体系受到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雅尔 塔体系最终解体。 3.世界政治格局进入从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发展的 过渡时期;
(一)中美关系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为达到控制 中国的目的,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援助蒋介石发动内战。 (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1949年新中国成 立,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并 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中国近代史开端与近代中外关系研究

中国近代史开端与近代中外关系研究

中国近代史开端与近代中外关系研究摘要:自鸦片战争之中,我国才成功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因此被作为我国近代史的开端,在经历了100多年的奋战后,中国才从落后的队伍中脱离,逐渐发展为具有一定政治权力的国家。

在中国近代史发展的整个阶段,政治斗争从未间断。

同时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也对中外关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也是在此过程中,中国扭转了自身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被动发展地位。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人民得以解放,中国的外交关系也逐渐明朗,这是我国迈入发展中国家所走出的关键一步。

因此,有必要针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以及与近代中外关系做出研究。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中外关系;中国权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中国一直属于一个独立政权的国家,其他国家虽然有过进犯之举但并未对我国造成较大的影响。

而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多个国家参与我国的政权格局,甚至成为列强竞相争夺的对象,导致中外关系发生较大的变化。

尤其是英国、美国、法国等利用不平等条约在我国培养了大量的势力,并且占有大量国有资源,致使我国在外交关系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由于人民长期处于受压迫状态,在多地发起了抗击斗争和革命,这才使我国逐步步入国际关系正轨,真正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一席之地。

由此可见,鸦片战争,即中国近代史开端对于中外关系的重要影响。

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中外关系之所以鸦片战争被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由于中国是借助鸦片战争的契机才能成功进入世界贸易体系。

但也同时受到西方列强的压迫影响,致使中国长期处于劣势状态,尤其是部分国家采取战争措施强迫清政府签订并履行一些不平等条约,借此获得大量的土地以及资源。

在此过程中,我国被迫沦为半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社会,也是在长期压迫之下,人民奋起抗争才得以探索出新的发展道路。

(一)在外交关系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在近代史的开端,虽然打开了世界贸易市场,并且与他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此种外交关系均受到不同等条约的影响,且是在战争之上所形成的外交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西方文化传播的概况 (1)宗教文化 (2)外国史地 (3)自然科学

2、西方文化传播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宗教传播的问题 "In supplying them with works of a scientific character, we shall not only promote their material interests, but by employs them as media for promote conveying religious truth. we shall contribute largely to their intellectual and more generation."(“note”,《航海 金针》,玛高温:爱华堂藏版,咸丰三年正月。) “夫人生在世,当以格致为要,而物之生也,悉有 所本。本者何?即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之神也。神 为天地之主,犹君为一国之主。……神主天地,亦 有法以治之。风者,神之一法也。”(玛高温: 《航海金针》第一卷,第一页。)

(2)科学名词的确定
(3)中国人的参与 3、西方传播的影响 (三)中国文化的西传和东传
五、太平天国前期的对外关系 (一)太平天国的对外观念与对外政策
1、对外观念
(1)有对外友好的表示 金田起义前,洪秀全曾说“如果上帝助吾恢 复祖国,我当教各国各自保管其产业而不侵 害别人所有;我们将要彼此有交谊,互通真 理及知识,而各以礼相接;我们共拜同一之 天父,共敬世界救主天兄之真道,这是我的 灵魂被接上天后之大愿也。”
安南
苏禄
南掌(老挝)
顺治十八年(1661)
雍正四年(1726) 雍正八年(1740) 乾隆十五年(1750)
康熙五年(1666)
两年一次
五年一次
乾隆六十年(1795) 乾隆五十五年 (1790)
十年一次 十年一次
缅甸
2、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二)清前期的中西外交关系 1、中葡关系 2、中荷关系

(2)对来访外国使节的傲慢与自大 韦昌辉在接见英国使团翻译时说:太平王即真主, 是上帝次子,不仅是中国的主,也是你们的主。 太平天国为准备接受英使文翰来访而致对方的诏书: “天父上帝派遣吾主下凡,即为天下万国之真主, 天下臣民有来朝者,必须严格遵守礼制。” 杨秀清答复文翰的谕示中又称“尔英人久已拜天, 今来谒主”,“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 朝”。 (3)对列强认识逐渐变化,但未采取对立立场 2、对外政策



一、近代中外关系史的界定 (一)内涵 (二)研究范围 (三)中外关系的划分 1、从内容上划分 外交关系 经济关系 文化关系 2、从中外关系的主体划分





二、近代中外关系史的特点 (一)开放性 (二)内容的丰富性 (三)复杂性 (四)双重性 1、平等性与不平等性 2、外来因素的双重作用 3、被动性和主动性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外交 (一)叶名琛在广州的对外活动
(二)《天津条约》的谈判
(三)换约与大沽之战
(四)《北京条约》的谈判
二、条约制度的形成 三、太平天国后期的对外关系 (一)对外观念的变化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的对外观念: “柔远人之法”:“凡外国人技艺精巧,国法宏深, 宜先许通商,但不得擅入内地,恐百姓罕见多奇, 致生别事。惟许牧师等并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 但准为国献策,不得谤国法也。” “与番人并雄之法”,主张中国应开放工商与外国 竞争,但需要“有一定之章程,一定之礼法”。 在与外国交往的礼仪上,提出:“凡于往来言语文 书,可称照会,交好、通和、亲爱等意。其余万方 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切轻污之字,皆 不必说也。盖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 实际,且招祸也。”

(二)太平天国前期的对外关系
1、外交关系
2、文化关系 (三)太平天国前期列强对华侵略 1、镇压小刀会起义和广东三合会起义 2、扩大在租界的特权 3、侵夺中国关税自主权
第三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中外关系的新变化
参考论文与书目: 王庆成《太平天国的对外关系和国际观念》,《历 史研究》1991年第1期 茅家琦《太平天国对外关系史》 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 黄宇和《两广总督叶名琛》 蒋孟引《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外交制度和外交政策的演变 (一)中国外交制度的转变
1、宗藩体制的解体
2、中国外交制度的早期现代化 (1)中央和地方外交机构的变化 总理衙门 南洋大臣
北洋大臣
(2)驻外使领馆的建立
中国早期驻外公使
大清国首届驻日本国使臣照
郭 嵩 焘
何 如 璋
首任驻美公使陈兰彬在华盛顿白宫蓝厅递交国书

叶名琛
二、五口通商时期的外交关系 (一)清政府的对外政策
(二)耆英外交
(三)徐广缙、叶名琛办理外交
(四)传教交涉
(五)租界和澳门问题
青浦教案发生地
(六)修约问题与中外交涉
三、五口通商时期的经济关系
(一)正常贸易的情形
(二)走私贸易 (三)苦力贸易 (四)沿海贸易的护航 四、五口通商时期的文化关系 (一)传教活动的拓展

(二)对外交涉 (三)对外贸易和文化关系
第四章 近代中外关系的曲折演进

参考书目: 吴福环《清季总理衙门研究》 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 汪敬虞《赫德与中西关系》 费正清等编《赫德日记》 汪荣祖《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 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 (美)吉瑞德著. 《朝觐东方:理雅各评传》
(二)中外贸易 1、公行制度的产生与运作 2、西方国家的对华贸易 3、中国亚洲国家的贸易 三、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文化交流 (一)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 (二)嘉道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 1、交流中的障碍 2、西方文化传播的主体 商人、医生、传教士

马礼逊
郭士立
裨治文
卫三畏
近代中外关系史
参考书目






马士:《中华帝国对华关系史》 刘培华:《近代中外关系史》 唐吉培:《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 顾明义:《中国近代外交史略》 赵佳楹:《中国近代外交史》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丁长清等编著:《中外经济关系史纲要》 李喜所:《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 王尔敏:《弱国的外交:面对列强环伺的晚清世局》 王尔敏:《晚清商约外交》 陈春文:《对外贸易与中国现代化》 程道德主编:《近代中国外交与国际法》

三、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状况 (一)民国时期 (二)1949-1966年 (三)文革时期 (四)1976年以来 四、研究机构和代表性学者
第一章 近代中外关系的前奏
参考书目 张维华《明清之际中西关系简史》 万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 比较研究》 萧致治、杨卫东编撰《鸦片战争前中西关系纪事》 佩雷菲特著、王国卿等译《停滞的世界——两个世 界的撞击》 斯当东著、叶笃义译《英使觐见乾隆纪实》 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 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
陈兰彬
(3)外交礼仪制度的变化 (二)条约制度的进一步完备及其危害
(三)清政府外交政策的变化
1、承担条约义务 2、借师助剿 3、和戎自强外交战略的提出 4、改革外交制度,培养外交人才 5、国际法的接受与运用 6、传统“以夷制夷”政策的延续
(四)列强对华外交政策的演变 二、洋务运动时期的外交关系 (一)重大外交事件的交涉 1、中日交涉 2、小国订约
3、中俄关系
4、中英关系
英使臣马戛尔尼勋爵
乾隆接见英国使团
(三)清政府对来华外人的司法管辖
二、清代前期的中外经济关系 (一)清政府对外经济政策的演变 1、清初的海禁政策 2、康熙朝的开海贸易及其变化 3、雍正朝、乾隆朝的限制贸易政策 4、嘉道之际的封闭自守政策


参考书目
郭卫东《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 》 乔明顺《中美关系第一页》 卫青心《法国对华传教政策》 吴义雄《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 活动》 张仲礼主编《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 王尔敏《五口通商变局》 滨下武志:《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 场圈》 亨特《广州番鬼录》、《旧中国杂记》 [美]卫斐列著,顾钧、江莉译:《卫三畏生平及书信》 [美]雷孜智著,尹文涓译:《千禧年的感召——美国第一位来华 新教传教士裨治文传》
伯驾
伯驾行医
3、西方文化传播的内容 (1)宗教文化
梁发
(2)西方史地 (3)政治经济学
(4)医学
(5)其他 4、中国文化的西传 (1)翻译中国传统经典 (2)介绍中国历史与现状 (3)研究中国语言文字
第二章 近代中外关系的开端——
五口通商时期的中外关系

3、中英交涉
4、中法交涉 5、中俄交涉 6、中美交涉 7、中葡澳门交涉
黄遵宪对外交涉主张
交涉之法
一、“挪展之法,如一事期效八成,则先以九成十成出之, 以期退步。” 二、“渐摩之法,如既切而复磋,既琢而复磨,以求精到, 如得寸则一寸,得尺则一尺,以期渐进也。” 三、“抵制之法,如此事不便于我,则兼及他事不便于彼 者藉以牵制,如甲事有益于彼,则别寻乙事有益于我者 以索其酬报是也。”
交涉应对技巧: “于固执已见,则诿以彼国未明我意;于争执已权,则托于我国愿同 协办;于要求已利,则谬谓两国均有利益。” 外交辞令:“不斥彼之说为无理,而指为难行;不以我之说为必行,而谓其酌度;不 以彼不悦不怿,而阻而不行;言语有时而互驳,而词气终不愤激”。 应对挫折和变化的态度:“词色有时而受拒,而请谒终不惮烦;议论有时而改易, 而主意终不游移。将之以诚恳,济之以坚贞,守之以含忍。幸而获济,则吾民受护商 之益;不幸而不济,彼国亦必服其谋国之忠。” ——黄遵宪《上某星使论外交书》(189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