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依法治国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联及冲突
法制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分析
法制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分析一、社会和谐需要法治,更需要法治的和谐社会和谐需要法治支撑。
同时,社会和谐也要求法治和谐,即法治各领域内部的自我和谐与各领域之间的相互和谐,以和谐的法治去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这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法治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一)依法治国为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提供法律保障一个和谐的社会。
如果社会动荡不定、秩序混乱、矛盾激化,人们就不可能和睦相处、安居乐业。
然而,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冲突和分歧、裂痕。
法治以法律的规范性、强制性为特点,通过立法和法律实施,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
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章可循,才能以文明、平和的方式消除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真正做到政治安定、社会安定、人心安定。
(二)依法治国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制度支持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物质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空前发展,但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以法律的形成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原则,抑制和制裁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是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的必由之路。
(三)依法治国为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和矛盾创造有利条件社会公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在全社会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
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我国利益主体和利益需求的多样化,使得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
如果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不能及时有效地得以调整和解决,就会在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造成对立,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
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在民主基础上制定的法律法规,确定利益主体、界定利益范围、指导利益分配、协调利益关系,并对生活困难群众给予救助,就能维护社会公正,避免社会利益之争的激化,使各个阶层实现共赢共荣,共享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
浅析法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浅析法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摘要: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重要的实践问题。
本文从法治的视角探讨了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揭示了法治与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指出和谐社会是法治建设的目标,而法治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与保障。
关键词:法治;民主;和谐社会;保障第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为我国在新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
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体现了时代和当代中国实践发展的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诠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时,把民主法治放到了首要位置,因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主法治关系最为密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法治建设。
一、和谐社会本质上就是法治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都具有法治的属性,“民主法治”是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和谐,“公平正义”是社会规则与个人能力的和谐,“诚信友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充满活力”是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安定有序”是公民的行为方式与社会秩序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产、生活、生态良性互动的和谐。
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无论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还是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利的和谐关系,都必然会表现为一定的法律关系。
从这一意义上说,和谐社会本质上就是法治社会。
二、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无一不与法治具有密切的联系,并且需要通过法治的路径而得以最终实现。
民主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民主实现的根本保障。
和谐社会实质上是民主化、法治化的社会,要实现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必须贯彻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从法律制度上保证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坚持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才能切实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大力弘扬法治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论依法治国与和谐社会
想 内容极其 丰 富, 及 到 国家和社 会的 彳个方 面, 其 中有一个 涉 } 但
想 是依 法 治国方 略的 理论 基础和 指导 思想 。
场 经济 , 须不断 完善法 治建 设 , 过 不断 完善 的法律体 系保 障 必 通 首先 , 依法 治 国要 求 我们必须 坚 持党 的正确领 导不动 摇 , 这 社会 主义 市场经 济 的运作 和发 展。依 法治 国也 是建 设 中国特 色
是 实现 以法 治国 的根 本保证 。坚 持党 的领 导与依 法治 国是相 辅 社会 主义 文化 的重要 条件 。实行 依法 治 国,能够 为 思想道 德 建 相成 的, 中华 人 民共和 国是社 会主 义性质 国家 , 正实现 了广 大 设 、 真 科学 技术研 究 、 文化 教育发 展提 供 良好 的外 部环境 和社 会条 人 民群 众 当家作 主 , 正实现 了广大 人 民的统 治 , 真 而中 国共产党 件 , 规范正 确 的发展方 向 , 从而 促进和 谐文 化的建 设 。依法 治 国
广 大人 民群 众在 党 的领 导下, 依照 宪法和 法律 的规定 , 过各种 整 社会关 系, 通 规范人 们 的行 为时 , 必须 按照宪 法和法 律的规 定, 这 途径和 方式管 理国家 事务 , 管理经济文 化事业 , 管理社会 事务 , 保 是 依法 治 国方略 的内在 意 旨。邓小 平 同志 曾提 出了我 国 民主 法 证 国家 各项 工作 都依 法进行 , 步实现 社会 主义 民主的制 度化 、 制 建设 的 l 字 方针 , 有法 可依 、 逐 6 即“ 有法 必依 、 执法 必严 、 违法 必 法 律化 , 使这利l4 和法 律不 因领 导人 的改变而 改变 , 因领导 究 ”这 l 字方针 实 际上也 是依法 治 国方 略 的基本 要求 。 伟度 不 , 6 由此 可 人看 法和 注意力 的改变 而改变 。概括而 言, ” 依法 治国就是要 依照 见 , 论是个人 还是 国家在为一 定行 为时 , 无 都应 当依法行 为 , 个人 宪法 和法 律 的规定 治理 国家和 管理社 会事 务 。
论法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论法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和谐社会需要人们真诚地交流和沟通。
现代社会中,人们已经摆脱了盲从心理,开始普遍依靠自己的理性思考来解决问题。
这就需要人们在文明的政治机制中通过行使话语权来参与政治事务,需要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治制度。
因此,只有积极推动法治国家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建立和谐社会。
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构建法治化的社会。
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利益追求,这种差异在丰富社会生活内容的同时,也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而法治为控制无序与混乱不仅提供了一系列的法律规范来协调、支配和控制人们的行为,并设定了独立的司法机构、仲裁机构,由其运用特定的法律规则解决纠纷,并且裁判的效力是由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
没有法治,就不可能有文明的政治,也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
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保障。
依法执政与构建和谐社会论文
依法执政与构建和谐社会引言依法执政与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在新时代,中国坚持依法治国,通过加强法治建设来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本文将探讨依法执政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分析其重要性和互相促进的作用。
依法执政的意义及重要性依法执政是指政府依据宪法和法律来行政管理和决策,并接受法律的制约和监督。
具体而言,依法执政包括贯彻法治原则、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完善司法体制等方面的工作。
依法执政的意义和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公平正义依法执政能够确保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法律是社会秩序和公共道德的基石,通过依法执政,政府能够促使各方面行为依法约束,减少不公平和不公正的现象,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2. 提升治理效能依法执政能够提升政府的治理效能,加强政府机构的运转和管理。
法律是社会治理的基础,依法执政可以使政府行政决策更加规范、精确,避免任性和随意,提高政府的决策效果和实施效率。
3. 维护社会稳定依法执政能够维护社会稳定,减少社会矛盾和纠纷。
法律是调节社会关系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依法执政能够通过公正的法律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防止激化矛盾,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4. 增强国家形象依法执政可以增强国家的形象和国际地位。
法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一个有法治的国家,能够给人以安全和稳定的印象。
依法执政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法治精神和文明程度,能够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提出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这样可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公平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
浅谈法治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浅谈法治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发表时间:2008-12-17T11:34:46.153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作者:谢连华[导读]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以“民主法制、公平正义、”为首,这就清楚地表明了法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以“民主法制、公平正义、”为首,这就清楚地表明了法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一、法制与和谐社会的概念法制是指在某一社会中,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包括制定者和执行者本身。
政府及个人的行为必须是法律许可的,即法律是社会最高的规则,没有任何人或机构可以凌驾法律之上。
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都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因此法制即是和谐社会的必备要素,又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法制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一)、法制所维系的“秩序”是和谐社会形成的标志在最广泛的意义上,“秩序”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现象,包括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
法制所维护的秩序主要是指社会秩序,它意味着一种有序的社会状态,这种有序性是通过正常的社会关系的稳定性、社会结构的有序性、事物运行的规范性、事物发展的程序性、事件的可预测性等表现出来。
和谐是一种有序的状态,和谐社会必定是运行有序的社会,社会运行有序体现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社会纠偏机制能够及时发挥作用。
一个社会安定有序,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表现。
社会的和谐除了要有稳定安宁的政治环境,还要有运行良好的社会秩序。
依法行政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依法行政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其中把民主法治作为和谐社会首要基本特征意义重大,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关键所在。
一、依法行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要建立一个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社会就必须依法治国,而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行政,因此依法行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一个国家的整个管理活动都是由各级行政机关进行的,行政权力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的公共权力,是社会公共利益的集中代表和体现。
行政机关无论是制定和发布规章、条例等抽象行政行为,还是做出许可、处罚等具体行政行为都会对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的权利义务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可见,行政机关能否公平正确行使行政权力、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直接关系到社会运作是否顺畅、社会关系是否合理、社会交往是否融洽,进而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成功与失败。
实践证明,全面推进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导向的依法行政必定有助于理顺、平衡社会关系,化解矛盾冲突;反之,违法行政则必然导致社会关系扭曲、社会矛盾百出、公民权利受损,进而必然导致社会的混乱和无序。
因此,在现代法治国家,如何加快推进依法行政的步伐,建设一个高效、诚信、负责、理性的政府,如何监督制约行政机关的权力,切实肩负起促进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神圣职责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当前行政执法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不相适应的表现当前,依法行政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行政管理活动的法治化水平日益提高,但离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还存在不适应的地方。
(一)部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法治理念缺失应当承认在国家行政法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某些公务员还程度不同地存在以言代法,无视法治的心态。
这种心态的形成既与国家缺少法治传统有关,又与执法和司法状况欠佳互为因果。
如人治观念,一些领导干部认为法是管老百姓的,自己只是“执法者”,不受法的约束。
依法治国与社会和谐
依法治国与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指社会各个成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关心、相互信任,实现共同发展和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状态。
社会和谐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目标,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目标。
在一个社会和谐的国家中,人们享有平等和自由的权利,公正和法治得到有效维护,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得到合理保障,国家的发展和个人的幸福得到实现。
而依法治国是确保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之一。
依法治国是指在国家和社会管理中,基于法律的权威,通过依法制定和执行法律,依法行政,确保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坚持法律至上,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处理社会矛盾和纠纷。
只有在法治的框架下,社会才能得到规范,权力才能受到制约,公民才能享有平等的权利。
依法治国与社会和谐相辅相成。
依法治国能够为社会和谐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通过法律的权威,不论个人或组织,都需要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行事,这种法律约束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减少非法行为,增加社会公信力。
同时,依法治国也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与规范,帮助各种矛盾与争端得到合理、公正的解决,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也是依法治国的目标和归宿。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应当以实现社会和谐为导向。
通过依法治国,可以建立公正的法制环境,提供一个公平的制度和平等的机会,使人们依法维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时,法律还可以规范和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增强社会公德和法律意识,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和团结合作,促进社会和谐的形成。
依法治国与社会和谐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政府应当加强法治宣传,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推广法治文化,培育公民的法律素养。
加强法律教育和普法宣传,提高公众对法律制度的了解,使人们能够依法行事,增强自我保护和维权能力。
同时,社会组织、媒体、学校等也应当积极参与法治宣传,共同建设法治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依法治国与社会和谐的进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增强法律的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浅谈法治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浅谈法治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法治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法治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
本文将就法治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进行浅谈。
首先,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
法治是指建立在宪法基础上,以法律为依据,依靠法律来进行行为规范和管理的制度。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法治是调节各方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的基石。
只有通过法治的约束和规范,才能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平,实现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
其次,法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通过法治的方式来实现。
法治建设是指以法律为基础,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健全法律机构、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等途径,不断提高法律权威和法治水平。
只有通过法治建设,才能构建起一个公正、公平、有序、稳定的社会环境,实现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第三,法治建设有助于平衡社会利益,避免人类自私自利的行为。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法治的存在可以平衡社会各方利益,防止某些人的特殊利益侵犯到其他人的合法权益。
通过法治的管理和调节,可以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让每个人在社会中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益。
法治建设有助于构建一个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第四,法治建设对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法治的存在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减少社会矛盾和纠纷,提升社会的治理能力和效率。
通过法治建设,可以为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法律基础。
综上所述,法治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密不可分。
法治是保障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法治建设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路径。
法治建设有助于平衡社会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法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建设一个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实现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共同繁荣。
因此,加强法治建设,提高法治水平,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和现实要求。
浅谈法治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浅谈法治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法治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需要依靠法治建设来实现。
一、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1. 保障公正正义:法治建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公正的基础。
通过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确保每个人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和权益的维护,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只有在法治的基础上,人民才能获得公正的待遇,社会才能实现平衡和谐。
2. 维护社会秩序: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通过法律的规范和制约,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和惩戒,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只有通过法律的威慑和约束,社会的秩序才能得到有效的维护,人民的生活才能在和谐的环境中进行。
3. 提升社会信任:法治建设有助于增强社会信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法律的公正和权威性能够使人民对社会秩序的维护有信心,增加彼此之间的互信和合作。
只有社会信任得到提升,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法治建设的支持1. 规范社会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法治建设来规范社会行为,引导社会成员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法律的规范作用能够明确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减少冲突和纠纷,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 保障社会公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公平公正。
法治建设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为人民提供平等的法律保护和司法公正,消除和减少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
3. 促进社会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社会的稳定和安定。
法治建设可以通过对犯罪行为的制裁和预防,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法律的威慑作用和制度的约束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的稳定,为人民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总之,法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通过法治建设,可以保障社会公正正义,维护社会秩序,提升社会信任;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法治建设来规范社会行为,保障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
论和谐社会与法治国家的辩证关系
循。 这里的章就包括法律、 制度、 、 体制 机制等等。s.[31 从
历 史上看 , 社会控 制手段除法 律 外还包括 宗教 、 伦理 、 习惯 、 政策等等。建设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要调动社会中 各种有利 因素 , 发挥 各种社会调控手段 的作用 , 一方面 要弘扬社会 主义道德 、 伦理 和荣辱观 , 通过精神文明建 设提高人 民群众 的思想觉悟 和道德情操 ; 另一方 面发 挥法治 的制度功能 ,通过法律 手段 的运用为营造 和谐 的社会关系提供制度基石。 法理学家博登海 默曾言 : “ 如同在 自然界中一样 , 秩序在人类生活中起 着重要 的作用 。大 多数人在安排 他们各 自的生活时都遵循某 些 习惯 ,并按照一定方式 组织 他们 的活动和空 闲时间 。1 秩序 意味着安全 与条 1[41 理, 秩序也意味着机会 的平等 与公开 , 同时秩序也会引 导人们 的行 为、预测人们 的行 为结果并对人们行 为模 式 的塑造 施 加 巨大 的影 响 。法 律 是所 有社会 规 范 中具 有极 强的确定性和 国家强制性 的一种 ,其对和谐秩序 的保 障作用主要体 现在两个 方 面 : 第一 , 惩恶扬善 。对 违 法犯罪行 为的惩 治是维 系社会 和谐 的重要条 件 , 当 前任何 国家都不 可能 完全 避 免 突破 法 律 底线 的社 会 越 轨行 为 , 这些行为侵 蚀着社会 肌体 、 胁 着社会 安全 、 威 也破坏 了社会的和谐 , 从这个 角度 讲 , 法律对违法犯罪 行 为 的制裁就 是维 护 社会 和 谐 与稳 定 的 积极 因素 。第 二, 定纷止争。 法律对各种纠纷的处理与调节也是维护 社会和谐 的重要职能。契约是市场的微观法律模型 , 经 济关系的契约化是市场经济法制化 的内质特征。同时 , 市场 经 济 条件 下的竞 争 也 必 须 是公 平 合法 的正 当竞 争 。而契约纠纷与不正当竞争在法律框架下的解决, 是 现代社会普遍认同且富有效率的解决途径。除此之外 , 诸 如婚姻 、 财产 、 承等许 多社 会关系都可 以诉诸法律 继 形式得到合理的解决 。和谐并不意味着不存在矛盾, 而 是 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社会全 体社会成员根本利益一致 的基础 上,通过法定 的程序 、明确的规则解决化解矛 盾。正如有的学者指 出的: “ 和谐社会不是 自发形成的, 而是需要运用法律等手段 , 不断的社会调节中实现。 在 社 会 主义法 治是 和 谐 社会 有 序 运 转 的基 石 。构 建社会 主义 和谐社会 ,必须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 治在促进和
论依法行政与构建和谐社会
论依法行政与构建和谐社会依法行政与构建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支柱。
依法行政,指政府及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等规范性文件,合法、公正、公开、透明地进行管理。
构建和谐社会,则是在法律的引导下,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和谐、公正、包容、共享的社会环境。
本文将围绕依法行政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展开探讨。
一、依法行政基础上的和谐社会依法行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法律,是治理社会的基本手段。
法律的制度体系不仅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保障,也是政府行使权力的约束。
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等规范性文件,政府及其行政机关制定、实施、监督和检查各项行政措施和行为,实现治理效果最大化,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同时,依法行政还要在尊重个人权利、保障公共利益中取得平衡。
法律是保障公正正义的基础,但刚性的法律规定也会影响到个人的权利。
因此,政府行使行政权力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注意权利平衡,不损害个人的合法权益。
二、依法行政的推进和难点推进依法行政,是政府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明确提出了更加重视依法行政的理念和战略。
但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在推进依法行政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依法行政制度尚未完善。
目前,我国的法律制度体系相对完备,但是行政相对程度较大,其中部分行政机关存在着法制意识不强、法律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漠等问题,不能有效地落实法律,并产生了权力滥用、失信、公信力缺失等问题,需要加强法律规范和监管,以保证政府行政的公正和合法性。
其次,存在行政应用法律简单机械化的倾向。
在不少地方,法律规定并不被完全认同,部分行政机关或工作人员运用法律也存在简单的机械性;少数行政机关或部门“爱打官腔”,不重视和理解各项法律规定的真正实质,从而影响行政效率。
第三,司法制度和审批制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严格的司法规范和审批制度,是确保行政行为合法有效的重要保障。
但是,由于过于僵化和过于繁琐的审批,还有不同层级权利的分配的问题,导致了一些地方和部门和人员没有有效落实执行,存在一些利益博弈的问题。
浅议和谐社会与法治的关系
浅议和谐社会与法治的关系一、和谐社会和法治社会的内涵要讲“和谐社会与法治”,首先需要明确“和谐”与“法治”的涵义。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和谐”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那么“和谐社会”应该如何理解?对此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表述。
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认为:“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内部的各群体之间利益均衡的社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析林研究员认为:“和谐社会一方面是指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是社会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发展,实现人和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而政府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协调作用”;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李培林认为:“和谐社会主要是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其中包括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就业结构、代际结构、人和自然等方面的和谐”。
这些定义都从不同角度对“和谐社会”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在笔者看来,对作为一种治国方略的“和谐社会”涵义的理解,更应该结合领导人的论述。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据此,笔者认为:和谐社会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尊重自然的社会。
这个社会的建设需要充分地发扬民主,依照法律,讲求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从着眼点来看,“和谐社会”这一模式将着眼点放在了结果上,是一种通过努力意欲实现的目标、理想。
何为“法治”,这一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法治,英文为“The rule of law”,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指出:“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依存的法律又应该是良好的法律。
” 《牛津法律大辞典》中对“法治”的解释是:“一个无比重要的,但未被定义,也不是随便能定义的概念,它意指所有的权威性机构、行政、司法及其它机构都要服从于某些原则,如正义的原则、道德原则、公平和合理诉讼程序的观念,它含有对个人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念和尊严的尊重。
浅谈法制与和谐社会
浅谈法制与和谐社会法制是指国家及其政府在其管辖范围内的行为都必须严格遵守由国家制定的法律。
而和谐社会又是指一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和谐与稳定。
法制与和谐社会密切关联,彼此相辅相成,互为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首先,法制对于一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法律是治国之基,是国家权力的保证。
只有依法行政、依法裁决才能保证社会的公正、公平和公开,这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先决条件。
法制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使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公正和合理的待遇,消除各种不公和不正之风,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次,和谐社会对于法制的建设也至关重要。
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就是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的切身利益服务。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保证人民的安全、健康、生命和财产安全。
法制建设必须以人民最大的利益作为出发点,不断完善法律制度,使法律体现更多的社会公正和公平。
同时,必须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建立良好的法律执行机制,加紧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保护人民的权益,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最后,法制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来完成的。
在法制建设中,必须认真履行法律的竞争,完善立法机构的工作,落实司法机构的职责,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等。
同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社会意识形态,加强舆论宣传,增强法律教育,不断提升人民的法制素质,使广大民众自觉遵守法律,充分参与社会建设,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综上所述,法制和和谐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
法制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而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使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公正和合理的待遇,在法律的保护下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幸福。
只有在法制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深入贯彻诚信、平等、公正、和谐的精神,才能让社会实现长期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浅析依法行政与和谐社会的构建0516
浅析依法行政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内容摘要】依法行政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作用至关重要,它既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运作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从依法行政对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当前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依法行政的不和谐因素,并提出一些实际对策。
【关键词】依法行政和谐社会法制建设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加紧转型时期,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和谐”成了我国战略机遇期的主调。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飞跃。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作了更加明确、清晰的界定,指出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在这六要素中,民主法治排在首位,说明这是构建和谐社会最基本的条件。
民主法治可以通过有效的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合理分配社会利益,使社会结构获得平衡,实现公平正义,增进社会的诚信友爱,激发社会的发展活力,并通过调节、矫治作用,维护和谐社会的安定有序,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个社会只有以健全的民主法治为根基,和谐社会才有实现的可能。
而在当今中国法治建设中,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无疑居于核心地位,因此依法行政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
一、依法行政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一)依法行政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法治基础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前提基础。
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
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
法治政府的“重点在于通过确立政府行为的规范性基础并运用一套公平的规则设计为政府权力的行使提供充分的激励和有效的制约,其核心即依法行政。
论依法治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添加 标题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 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添加 标题
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 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根本保证。
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为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和科技进步。 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
PART FIVE
培养公民法治意识, 强化法治观念
传播法治文化,弘 扬法治精神
营造良好的法治环 境,促进社会文明 进步
推进法治文化建设 ,为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提供有力 保障
依法治国能够强 化社会成员的法 律意识和法治观 念,使人们自觉 遵守法律法规, 提升整个社会的 文明程度。
依法治国有利于 维护社会稳定和 公共秩序,为社 会的文明进步提 供有力的保障。
依法治国能够促 进公平正义和社 会进步,为社会 的文明发展提供 源源不断的动力。
PART SIX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是依法治国的重要 内容,旨在保障公 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CONTENTS
添加目录标题
依法治国的基 本理念
依法治国在维 护社会稳定中 的作用
依法治国在推 动经济发展中 的作用
依法治国在促 进社会文明进 步中的作用
依法治国在保 障和改善民生 中的作用
浅议依法治国与和谐社会
浅议依法治国与和谐社会* 浅议依法治国与和谐社会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20XX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了全面部署。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20XX年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指的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
20XX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
20XX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将“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的战略任务,“和谐”的理念要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价值取向。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导致对各方面的利益重新进行调整,各种社会矛盾尖锐突出,而这种矛盾也让人们产生了依法治国与和谐社会并不能完全兼容的错觉。
如某一村民因突发疾病,被送到医院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当晚死者家属组织了几十人围堵医院大门,拉横幅、喊口号。
相关政府部门领导很快采取应急机制,派出协调小组,经过几昼夜的谈判,尽管院方表示,只要通过鉴定明确是医疗事故,院方愿承担全部责任。
但是“受害人”一方“心中有数”,不同意鉴定,不认同相关赔偿法律。
于是乎,在建设和谐社会和消除医院不良影响的前提下,领导们只好暂弃相关规定政策,做院方工作,花钱买平安。
工作一年来,笔者经历类似事件不在少数。
作为一个旁观者,无意在死者家属已经受伤的伤口上撒盐。
但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社会生活一旦脱离了法制的轨道,又有何“和谐”可言?只有正确理解依法治国与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处理目前面临的各种社会矛盾,及时化解和调解各类矛盾纠纷,保证依法治国与和谐社会建设两手抓、两手硬。
浅谈依法治国与和社会主义谐社会的关系
浅谈依法治国与和社会主义谐社会的关系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依法治国既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我党施政的途径,因而,如何建构和谐的法治与法治下的和谐社会成为我党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与现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标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首先被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加以研究,然后才由哲学范畴走向社会应用,形成“和谐社会”的经世致用思想。
以民主和人权为根基的现代社会认为,和谐是一种存在形式和发展形态,是指事物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相生相宜、共生共荣、稳定有序的合乎规律性的发展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元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和谐以事物的差异性和联系性为前提,正是由于存在着差异,和谐才有可能,失去了事物间的差异性,也就没有和谐可言。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和谐存在于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存在于事物的各个层面。
和谐是矛盾统一性的具体表现形式。
和谐是相对的、运动的、有条件的,和谐中有不和谐的因素,不和谐中有和谐的趋势和可能。
和谐不等同于稳定,和谐的社会一定是稳定的社会,但死水一潭的稳定不是和谐的社会。
和谐的基本内容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是人的实践活动中所发生的最基本的矛盾关系。
它表现为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人对自然的改造;人与社会的和谐表现为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序和方式与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反映在利益共容下的求同存异、融合统一,冲突通过适当的途径得以解决;人自身的和谐反映在人身体的和谐、思想的和谐和行为的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依法治国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联及冲突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它不仅仅是四个全面战略中最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四个全面重要制度协调的基础和法律保障。
中共的十八大会议中, 关于促进依法治国的某些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统称《决定》) 是第一次来以最高的政治文件和执政党最高政治决策的形式, 为进一步指导在新形势下, 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通过促进法治和加快在中国法治建设, 促进国家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 积极稳妥地在法治的轨道上深化体制改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 一直是人类所追求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指出,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来源, 是建立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的, 批判、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和谐社会理论, 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国持久以来一直把这作为重要思想。
三、群体性事件中依法治国与和谐社会的矛盾冲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首先就提到了民主法治, 可见党中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把法治摆在了重要位置。
在当今和谐社会下始终是离不开依法治国的, 想要社会稳定和谐就必须建立一个法治社会;不仅仅依法治国是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基础保障, 而且我们要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依法治国的首要目标。
最后依法治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
没有了依法治国, 构建和谐社会只能是一句空话。
四、群体性事件怪相分析
各地群体性事件频发正成为一种社会怪相, 究其原因, 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简单来说可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仍然没有改变, 法律制度的完善还没能完全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 新事物的出现所对应的配套法律法规有一定的滞后性, 比如最近共享经济的迅速发展, 衍生了部分不文明、违法现象, 相关法律规定也在努力及时更新, 以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
同样,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不是一种简单的社会现象, 事关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解决其问题的相应法律法规的制定需要经过多方面充分的考虑、论证、实践和完善才能够出台。
(二) 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不强
当前我国社会法律意识不强, 缺乏法治精神, 因为国情原因, 人治依然占有一定市场。
群体性事件的频发, 更是深刻反映了整个社会法治精神淡薄, 法律意识不强的状况。
劳务人员跟着包工头在工地务工, 很少有主动签合同的法律意识, 合同签订率低。
另一方面, 层层转包的各承包方同样无视法律规定, 故意规避责任, 不和劳务人员签订正式合同, 将薪水和工程款绑在一起, 自己的工程款一天没完全到位, 就一天拖欠工资。
年底拿不到薪水回家过年的务工者, 往往把目光投向了当地政府。
医闹群体事件的组织者, 依仗和谐社会的大环境, 一心向远超法律规定的赔偿或者补偿靠拢, 将法律法规抛在脑后, 不限制自己的违法行为, 不鉴定不仲裁, 只管闹, 即使扰乱公共秩序, 甚至暴力行为涉嫌犯罪, 也因地方上的侧重, 法律成了一纸空文。
五、依法治国与和谐社会辩证关系
如何正确理解依法治国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 对处理当前社会所面临的各种社会矛盾, 化解和调解各类纠纷, 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置, 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 和谐社会的前提是依法治国
法治的基本特征在与它的公平性、公正性、正义性, 社会主义国家制定出的法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 是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的坚实基础, 是和谐社会的前提。
现代社会分工复杂, 和谐社会必须依靠法律来组织、调解社会关系。
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是民主的、科学的、体现人民意志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 是以公平正义精神为灵魂、为引领的社会。
没有法律的调整和支撑, 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没有法律的前提, 人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而另一方面一些侵权行为得不到制裁, 这样的情况下, 人们所希望的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就是空谈。
只有建立这种有法律的信仰, 有依可依, 依法办事的社会基础上,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有可能, 所以, 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前提。
(二) 依法治国是和谐社会的保障
想要建设和谐社会, 最主要的目标还是必须要把依法治国作为标准, 这是为创造全面小康社会, 给人民一个安定, 有秩序, 民主的社会打下最重要的基础。
保持社会有序发展, 必须依靠法律的保障, 必须按照依法治国的精神, 严格执法, 和谐社会要对人民群众实行民主, 对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法律能够对人们的行为给予指引、预测和评价, 人们有了法律, 就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 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以及什么事情做了会有什么后果;人们知道什么事情应该怎样做, 不应该怎样做;从而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准确定位, 有序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呈现出一个有序的状态。
面对群体性事件, 要遵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 维持社会稳定, 维护公民的合法权
益, 必须要依法治国, 要依照宪法精神, 将别有目的的闹事分子和受蒙蔽的老百姓却别开来, 对故意使用暴力和违法手段鼓动聚众闹事的敌对分子, 严格依照法律用手段对其实行专政, 对合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老百姓采用民主的手段, 用法律武器来保障其合法权益。
另外, 法律还通过作用于社会来对社会利益的平衡与协调。
良法对整个社会利益确认、分配, 协调社会主体的利益关系起到促进而保障作用。
(三) 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全面依法治国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其最主要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一切按照依法治国要求也是为了保证人民能够充分实现当家做主的权利, 一切也是为人民服务。
同时也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作为最重要的内容, 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
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促进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最终使整个社会达到和谐状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71-284.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1978年12月22日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