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儿童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最全版)

合集下载

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

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

03
指导家属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者的真实想法和需求,
共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和生活调整计划。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
皮肤感染
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并发细菌、病毒和真菌 等感染。
睡眠障碍
皮肤瘙痒和不适可能导致患者睡眠质量下降,进而引发睡眠障碍 。
精神心理问题
长期患病、皮肤瘙痒、外观改变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 等精神心理问题。
未来发展方向及政策支持
加强基层医生培训
完善诊疗设备
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邀请专家授课等方 式,提高基层医生对特应性皮炎的诊疗水 平。
政府应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完善 必要的诊疗设备,提高诊疗的准确性和效 果。
推进分级诊疗
加强患者教育
建立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明确各级医疗 机构的职责和分工,实现特应性皮炎的规 范化治疗和管理。
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诊疗水平参差不齐
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诊疗水平参差不齐,对特应性皮炎的认识和诊 疗能力有待提高。
缺乏专业设备
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缺乏必要的专业设备,如皮肤镜、过敏原检测设 备等,影响了诊疗的准确性和效果。
患者教育不足
患者对特应性皮炎的认识不足,缺乏自我管理和预防复发的意识和能 力,需要基层医疗机构加强患者教育。
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
演讲人:
日期:
• 特应性皮炎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原则与方法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基层医疗机构在特应性皮炎诊疗中的
作用和挑战
01
特应性皮炎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 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和湿疹 样皮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2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最全版)

2022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最全版)

2022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最全版)一、概述(一)定义特应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AD)也称特应性湿疹(atopiceczema),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属于常见的皮炎湿疹类皮肤病。

特应性皮炎的特点是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患者往往有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生命质量。

在不同的年龄段,患者还常常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其他特应性疾病,故被认为是一种系统性疾病,需要按慢性病进行长期的病程管理。

(二)流行病学全球范围内特应性皮炎患病率差异较大,发达国家儿童患病率达10%~20%,我国特应性皮炎患病率也有上升趋势,2002年10城市1~7岁儿童的患病率为2.78%[1]l2014年12城市1~7岁儿童患病率达到12.94%[2],而1~12月龄婴儿患病率达30.48%[3].目前,我国还没有成人特应性皮炎的流行病学数据,总体上患病率较以前升高,尤其是近些年已关注到老年患者的增多。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特应性皮炎发病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4]。

遗传因素是本病的最强风险因素,需要关注患者父母等家族成员有无过敏性疾病史。

遗传因素影响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与免疫平衡。

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外界的气候变化、感染原和变应原刺激等;人们自身的生活方式改变,比如过多不合适的洗浴、过于清洁的环境、相对单一的西式饮食等;还包括环境暴露,如环境污染、被动吸烟等都可能通过改变基因表达引起免疫系统与皮肤屏障异常,这些都参与特应性皮炎的发生和发展[5,6]。

此外,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也是特应性皮炎发病中重要的促发因素[4,7]。

(二)发病机制虽然特应性皮炎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目前研究认为免疫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皮肤菌群紊乱等因素是本病发病的重要环节,且三方面互为影响、互为诱因。

免疫异常和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使外界环境物质(如过敏原和微生物)易于侵入表皮而启动炎症反应[8],炎症因子可以抑制皮肤屏障相关蛋白的表达,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功能[9]。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炎症,患者通常会出现瘙痒、红肿、干燥等症状。

在中国,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地帮助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特应性皮炎,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应运而生。

本指南旨在提供全面的特应性皮炎诊疗信息,提高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是中国首个针对特应性皮炎的权威指导文件。

本指南结合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本指南的意义在于提高特应性皮炎的诊疗水平,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

根据研究,特应性皮炎有家族聚集现象,提示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环境因素如季节、气候、空气质量等也会影响特应性皮炎的发病。

生活习惯如饮食、运动、吸烟等也可能对特应性皮炎的发生产生影响。

特应性皮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病理检查。

本指南推荐使用Hanifin-Rajka诊断标准,该标准包括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

主要标准包括瘙痒和特异性皮炎的皮肤表现,次要标准包括个人或家族过敏性史、屈侧皮炎、持续性皮炎等。

同时,本指南还详细介绍了特应性皮炎与其他皮肤病的鉴别诊断,以避免误诊。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本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法包括系统治疗、局部治疗、物理治疗和中医治疗。

系统治疗主要包括抗组胺药、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等。

局部治疗包括外用药物、保湿剂和防晒剂等。

物理治疗包括紫外线照射、光动力疗法和激光等。

中医治疗则包括中药内服和外用药物等。

本指南详细介绍了各种治疗方法的适用症和注意事项,以帮助临床医生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特应性皮炎的预防措施包括避免危险因素、皮肤护理、饮食保健等方面。

本指南建议患者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宠物等。

加强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和湿润,避免过度搔抓和烫洗。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最新版】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最新版】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病,以剧烈瘙痒和湿疹样损害为主要特征,好发于儿童,大多数婴儿期发病,患儿往往有特应性素质[1]。

特应性体质主要是指个人或家属有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和(或)AD史以及IgE显著升高[2]。

AD、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被称为儿童特应性三联征,三联征中AD发病年龄最早,因此在儿童期的发病率要远高于成年期。

与成人期AD相比,婴幼儿期AD无论在皮损分布、皮损类型、用药选择、护理与预防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

为规范我国儿童AD的临床诊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组织国内儿童AD诊疗专家依据国内外AD指南以及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针对我国临床诊疗特点制定中国0 ~ 18岁儿童AD的诊疗共识。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2017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DOI: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7.11.002《中华皮肤科杂志》,2017,50(11):784-789一、流行病学我国AD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2004年,中国10个城市问卷调查显示,1 ~ 7岁儿童AD患病率为3.07%[3]。

2012年上海地区问卷调查显示,3 ~ 6岁城市儿童AD患病率为8.3%[4],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开展中国首个AD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中国12个城市1 ~ 7岁儿童AD的患病率为12.94%, AD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步下降,从1 ~ 2岁年龄段的19.94%逐步降至6 ~ 7岁年龄段的10.39%,这与其自然病程一致;74.60%为轻度,23.97%为中度,1.44%为重度 [5]。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一)遗传学机制:AD属多基因疾病,遗传是构成AD 易感性的重要因素[6]。

AD发病有母系遗传倾向:母方患AD,子女出生后3个月发病的概率为25%,2岁内超过50%;父亲有特应性疾病史,子女罹患AD的概率约为22%;父母双方有特应性疾病史,其子女AD患病概率高达79%[7]。

《神经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解读PPT课件

《神经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解读PPT课件

未来研究方向
精准医学研究
未来,随着精准医学的不断发展,神经性皮炎的研究将更 加关注个体差异和精准治疗。
01
新型药物研发
针对神经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和关键环节 ,研发更加安全有效的新型药物是未来 的重要方向。
02
03
心理干预研究
神经性皮炎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 此,加强心理干预和治疗手段的研究 也是未来的重要方向之一。
和权威性。
指南编写与审稿
在充分讨论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 写指南初稿,并经过多轮审稿和修改
,最终形成终稿。
文献回顾与证据收集
系统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收集神经 性皮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 防等方面的证据。
指南发布与推广
通过学术会议、培训班等形式对指南 进行发布和推广,提高基层医生对指 南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神经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 (2023年)》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30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神经性皮炎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与预防 • 患者管理与随访 • 研究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提高神经性皮炎诊疗水平
该指南旨在为基层医生提供神经性皮炎的规 范化诊疗方法,提高诊疗水平,减少误诊误 治。
鉴别诊断
慢性湿疹
慢性湿疹的皮损表现与神经性皮 炎相似,但慢性湿疹常有渗出倾 向,且剧痒不如神经性皮炎剧烈

银屑病
银屑病皮损表面有多层银白色鳞屑 ,易刮除,刮除后可见薄膜现象及 点状出血,与神经性皮炎不同。
扁平苔藓
扁平苔藓的皮损为紫红色或暗红色 多角形扁平丘疹,表面有蜡样光泽 和网状纹理,瘙痒程度较神经性皮 炎轻。
内用药物

《神经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解读PPT课件

《神经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解读PPT课件
诊疗规范化程度提高
通过指南的推广和实施,神经性皮炎的诊疗流程更加 规范,医生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水平得到提升。
患者满意度提升
规范化的诊疗流程提高了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随之 提升。
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指南的实施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更多患 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和挑战分析
发展趋势
通过定期随访,对患者的病情改 善情况、药物使用效果等进行全 面评价,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病情监测与记录
教会患者和家属如何监测病情变 化,并鼓励他们记录症状、用药 情况等信息,以便医生更好地了 解病情和调整治疗方案。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分析
皮肤感染
神经性皮炎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容易并发细菌、真菌等感染。危险因 素包括不注意皮肤清洁、搔抓皮肤等 。
穿着舒适衣物
03
选择棉质、宽松、透气的衣物,避免穿着紧身 、化纤等刺激性强的衣物。
定期随访和评估
04
医生建议神经性皮炎患者定期随访,评估病情 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并发症处理流程和注意事项
皮肤感染处理
如并发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软膏或口服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并发真菌感染,则需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同时 ,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
鉴别诊断及相关疾病
慢性湿疹
与神经性皮炎相似,但慢性湿疹 常有急性或亚急性湿疹病史,皮
损呈多形性,边界不清。
银屑病
银屑病皮损以红斑、鳞屑为主, 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但无苔
藓样变。
扁平苔藓
扁平苔藓皮损为紫红色或暗红色 扁平丘疹,表面有蜡样光泽,可
伴有瘙痒。
皮肤淀粉样变

儿童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要点

儿童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要点

儿童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要点儿童特应性皮炎发病率与病因在全球范围内,特应性皮炎患病率差异较大,发达国家儿童患病率达10%~20%,我国特应性皮炎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2002年10个城市1~7岁儿童的患病率为2.78%,2014年12个城市1~7岁儿童的患病率为12.94%,而1~12个月婴儿的患病率高达30.48%。

遗传因素是特应性皮炎发病的重要内因,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免疫应答异常、皮肤菌群紊乱等是发病的基础。

对于婴儿来说,食物过敏是重要的诱发因素,在儿童期和青春期,汗液是重要诱发因素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在所有年龄段,皮肤干燥和搔抓均会加重疾病。

而一些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也是促发因素。

儿童特应性皮炎的治疗外用药物方面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常用外用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和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

目前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为特应性皮炎治疗的一线药物。

建议把疾病严重程度作为首要因素考虑,不能单纯按照患儿年龄选择治疗药物。

初治时应选用强度足够的制剂,以求快速控制病情,此后逐渐降低外用制剂强度或使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或PDE4抑制剂维持治疗。

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主要有1%吡美莫司乳膏和0.03%或0.10%他克莫司软膏。

通常与外用激素联合应用或序贯使用,即短期内使用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之后可以转换为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主动维持治疗。

系统治疗方面1、系统抗炎药或靶向药物:对于规范且充分外用药物治疗仍不能控制的难治型、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建议酌情选用系统治疗,如糖皮质激素、达必妥、JAK抑制剂、环孢素等。

此类患儿可以转诊至上级医院。

2、抗微生物治疗:当继发大面积细菌感染或伴发系统性感染症状时,可使用系统抗菌治疗,首选一代或二代头孢类抗菌药物或半合成青霉素。

继发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时,首选阿昔洛韦治疗。

可以根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酌情使用注射用人血丙种球蛋白。

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指南

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指南

2020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指南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特应性皮炎的疾病诊断、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以及日常防护管理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特应性皮炎的诊断和中医治疗。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皮肤干燥、反复发作的湿疹样皮疹和瘙痒为临床特点,多从婴儿、儿童期开始发病。

注:中医称为“四弯风”、“奶癣”、“胎疮”等。

4诊断4.1疾病诊断4.1.1诊断要点本病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病史和家族史进行诊断,必要时进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清总IgE、过敏原特异性IgE等辅助检测。

当临床表现不典型时,不应轻易排除诊断,应仔细检查和问诊,必要时进行长期随访。

4.1.2诊断标准4.1.2.1参照Williams诊断标准。

具备必要条件,同时至少满足3个辅助条件。

4.1.2.2必要条件:瘙痒。

4.1.2.3辅助条件:至少满足以下3项。

a)屈侧皮肤受累史,包括肘窝、腘窝、踝前、颈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b)个人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或4岁以下儿童的一级亲属中有特应性疾病史);c)全身皮肤干燥史;d)可见的屈侧皮炎(或4岁以下儿童在面颊部/前额和四肢伸侧可见皮炎);e)2岁前发病(适用于4岁以上患者)。

4.2疾病分期4.2.1婴儿期(0~2岁):表现为婴儿湿疹,皮损主要为渗出型和干燥型两种,多分布于两面颊、额部和头皮。

4.2.2儿童期(2~12岁):多由婴儿期迁延而来,也可以不经过婴儿期而发生,以亚急性和慢性皮炎表现为主,多发生于面、颈、肘窝、腘窝和小腿伸侧。

4.2.3青少年和成人期(>12岁):以亚急性和慢性皮炎为主,多为局限性干燥性皮炎损害,由于长期的搔抓和摩擦,常出现苔藓样变,部分患者可表现为痒疹样皮疹。

主要发生在肘窝、腘窝、颈前、肩部等,也可发生在面部和手背。

4.3疾病鉴别4.3.1神经性皮炎多发于成人,皮损好发于颈项部、眼睑、肘部、骶尾部等处,皮疹表现为多角形扁平丘疹、苔藓样变,多无个人或家族遗传过敏史,也无特殊的皮损发生和发展规律。

特应性皮肤过敏症的治疗指南(2023年)

特应性皮肤过敏症的治疗指南(2023年)

特应性皮肤过敏症的治疗指南(2023年)1. 介绍特应性皮肤过敏症(以下简称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糜烂和干燥等症状。

本治疗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有关特应性皮炎的最新治疗方案和建议。

2. 诊断与评估特应性皮炎可通过详细病史、体格检查和皮肤刺激试验等方法进行诊断。

此外,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还应对患者进行评估。

3. 非药物治疗3.1 保湿治疗:建议患者保持皮肤湿润,使用温和且无刺激性的保湿剂,避免使用化妆品和洗涤剂等可能引起过敏的物质。

3.2 避免触发因素:指导患者避免或减少与特应性皮炎有关的触发因素,如粉尘、花粉、宠物毛发、香精和食物等。

3.3 衣物与环境调节:建议患者穿着棉质衣物,避免过热和潮湿的环境,保持室内清洁通风。

4. 药物治疗4.1 外用药物:推荐在轻度至中度特应性皮炎患者中使用外用激素类药物,如低浓度的糠酸曲安奈德霜。

对于重度病例,可使用更高浓度的糠酸曲安奈德凝胶。

4.2 抗组胺药物:推荐患者在瘙痒加剧时使用抗组胺药物,以减轻症状。

4.3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有皮肤炎症反应或感染时,可考虑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适度缓解症状。

5. 特殊人群的治疗5.1 儿童治疗:对于儿童患者,外用激素类药物的使用应根据年龄进行适度调整,注意避免长期使用和副作用的发生。

5.2 孕妇治疗:在孕妇中,外用激素类药物的使用量和频率应谨慎,并咨询妇产科专家的建议。

6. 随访和复诊特应性皮炎的治疗需要定期随访和复诊,以监测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7. 结论特应性皮肤过敏症的治疗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最新建议。

尽管本指南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方案,但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和病史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制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儿童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最全版)一、概述(一)定义特应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 z AD)又称〃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与遗传过敏素质有关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

常于婴儿期起病,累及儿童及青少年,临床异质性明显,受累部位随年龄变化,婴儿期渗出倾向明显,瘙痒剧烈,严重影响患儿睡眠质量及生长发育,进而影响患儿及整个家庭的生命质量。

特应性皮炎患儿常伴有食物过敏、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等特应性疾病的个人史或家族史,同时可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血清IgE水平升高。

(二)流行病学全球范围内特应性皮炎患病率差异较大,发达国家儿童患病率达10%~20%,我国特应性皮炎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2年10个城市1~7岁儿童的患病率为2.78%,2014年12个城市1~7岁儿童的患病率达到12.94%,而2个月婴儿的患病率高达30.48%o二、病因与发病机制特应性皮炎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遗传因素是重要的内因,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免疫应答异常、皮肤菌群紊乱等是发病的基础。

在婴儿期,食物过敏是重要的诱发因素,在儿童期和青春期,汗液是重要诱发因素之一;在所有年龄段,皮肤干燥和搔抓均可加重疾病。

此外,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也是特应性皮炎发病的重要促发因素。

三、临床表现特应性皮炎不是单一皮肤疾病,有些特应性皮炎患儿先后或同时患有食物过敏、过敏性鼻/结膜炎和哮喘等特应性疾病,这些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称为特应性进程(atopicmarch),即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先后出现特应性临床表现,并持续多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某些症状可能占主导地位,而其他症状减轻或完全消失。

通常儿童特应性皮炎和食物过敏是首发症状,逐渐发生过敏性鼻炎及哮喘等。

(-)典型临床表现既往根据年龄将特应性皮炎分为3个临床阶段,即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及成人期。

目前倾向将成人期再细分为成人期和老年期。

不同年龄段特应性皮炎患者临床表现各异,但基本特征均为皮肤干燥、湿疹样皮损及剧烈瘙痒。

1.婴儿期(≤2岁):最早出生后2周即可发生,以出生2个月以后发病者为多。

皮损最常见于前额、面颊部、下颌及四肢伸侧,鼻部、口周及尿布区不易受累。

初发皮损为面颊部瘙痒性红斑,继而在红斑基础上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常融合成片,皮损呈多形性,中央重、边缘逐渐变轻,边界不清,由于剧痒搔抓、摩擦后很快形成糜烂、渗出和结痂等,皮损可迅速扩展至其他部位,如头皮、额、颈、腕及四肢伸侧等(图1)。

患儿因瘙痒常烦躁伴哭闹不安,以至影响睡眠。

病情时重时轻。

部分患儿在2岁以内逐渐好转、痊愈,部分患儿病情迁延并发展为儿童期特应性皮炎。

▲图1特应性皮炎婴儿期的轻度(图1A)、中度(图IB)和重度(图1C)临床表现▲图2特应性皮炎儿童期的典型肘窝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结痂及轻度苔葬样变▲图3特应性皮炎青少年期表现图示面颈部、躯干弥漫分布大量红斑、丘疹、鳞屑、苔辞样斑块及色素沉着(图3A、3B)2.儿童期(>2~12岁):可于婴儿期皮损缓解1~2年后发生,并逐渐加重,亦可自婴儿期延续发生。

皮损主要累及四肢屈侧或伸侧,肘窝、胭窝最常受累(图2),其次为眼睑、颜面和颈部。

皮损呈暗红色,渗出较婴儿期轻,常伴抓痕等继发皮损,久之形成苔葬样变。

此期瘙痒仍很剧烈,形成〃瘙痒-搔抓-瘙痒〃的恶性循环。

3 .青少年及成人期(>12~60岁):可以从婴儿期、儿童期发展而来或于青少年期才发病。

患者皮肤多呈弥漫性干燥,皮损好发于眼周、颈周、肘窝、胴窝、四肢、躯干,对称性分布。

某些患者皮损局限,以掌跖部位明显,如表现为手湿疹或青少年非特异性足部皮炎;部分患儿呈痒疹样表现(图3)。

4 .老年期(>60岁):见《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2022年)》。

(二)非典型但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除了上述典型临床表现外,特应性皮炎患儿亦可有一些非典型但具有特征性的表现。

1 .干皮症:表现为皮肤干燥,可出现鳞屑,以四肢伸侧最常见。

冬季加重,夏天减轻或消失。

2 .鱼鳞病:主要表现为皮肤角化过度、异常干燥、细碎的糠枇样鳞屑,胫前淡褐色至深褐色菱形或多角形鳞屑,中央固着,边缘翘起。

特应性皮炎患者主要合并的是显性遗传性寻常型鱼鳞病(图4A)。

▲图4特应性皮炎的不典型临床表现4A鱼鳞病;4B毛周隆起;4C白色糠疹;4D唇炎;4EDennie-Morgan眶下皱褶;4F眶周黑晕;4G掌纹症;4H耳下裂隙;41乳头湿疹;4J颈前皱褶;4K汗疱疹3 .毛周隆起:表现为干燥性毛囊性丘疹,成片分布(图4B)。

4 .白色糠疹:初起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边界不清的淡红斑,1-2周后红斑逐渐消退,变为色素减退斑,表面干燥,上覆少量白色糠状鳞屑。

多见于面部(图4C)。

5 .唇炎:表现为口唇或唇缘红肿,伴干燥、鳞屑和结痂,唇中央可有深的破裂,可伴口角炎,自觉疼痛、烧灼感(图4D),多因患儿舔唇或咬唇引起。

6 .Dennie-Morgan眶下皱褶:发生在下睑皮肤上的皱褶(图4E)。

7 .眶周黑晕:发生在眶周的暗灰色晕境界不清,无自觉症状(图4F)o8 .掌纹症:手掌与大、小鱼际直角交叉的线状沟纹(图4G)。

9 .耳根裂隙/耳下裂隙耳廓与头面部皮肤连接处(前部、后部和下部)出现红斑、裂隙、渗出及结痂(图4H)。

10 .乳头湿疹:乳头和乳晕红斑、丘疹或丘疱疹,伴有鳞屑或糜烂、渗出,可扩散到周围皮肤。

常因搔抓和衣物摩擦刺激引起或加重(图41)o11 .非特异性手足皮炎:手足红斑、鳞屑、苔葬化、角化过度、皴裂或剥脱性角质松解等。

12 .颈前皱褶:指颈前皮肤持续存在的苔辞化皮疹(图4J)。

13 .汗疱疹:手指侧缘、手掌、手背或足底及趾腹散在或成群分布的深在性水疱,呈〃布丁〃样外观,水疱液清或浑浊,干涸后形成脱皮鳞屑(图4K)。

(三)共患病与并发症1 .过敏性共患病:10%的特应性皮炎患儿具有发生过敏进程的风险,包括食物过敏、过敏性鼻/结膜炎、过敏性哮喘和嗜酸性食道炎等。

特应性皮炎患儿食物过敏的临床表现既可表现为单一的皮肤症状,也可表现为同时伴有其他系统的症状或特应性疾病,如可以为非湿疹样表现(由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通常在食物暴露后2h内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全身潮红、风团乃至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常可同时出现其他系统症状,包括胃肠道症状、呼吸道症状、眼部症状,甚至过敏性休克的症状等);也可以为湿疹样表现(由T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过敏反应,通常发生在进食致敏食物后6~48h甚至数天后,主要表现为湿疹的复发,即从缓解期进入发作期,或原有的湿疹损害进一步加重);也可以为混合型表现。

2 .特应性皮炎皮肤并发症:细菌和病毒感染是特应性皮炎最常见的皮肤并发症。

特应性皮炎患儿的皮肤表面定植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增加,尤其在急性期,可合并脓疱疮(图5A)。

由于特应性皮炎皮肤屏障破坏和免疫异常,皮损处易合并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诱发疱疹样湿疹(图5B)o该病多发生于儿童,常伴有发热、乏力和淋巴结肿大。

止匕外,寻常疣、扁平疣(图5C)和传染性软疣(图5D)也易发生。

▲图5特应性皮炎合并细菌和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5A脓疱疮;5B疱疹样湿疹;5C足踝部寻常疣;5D躯干部位传染性软疣3 .其他:常见特应性角结膜炎和儿童春季角结膜炎。

临床表现为易流泪和黏性分泌物,自觉眼痒感、烧灼感。

儿童春季角结膜炎的特征为上睑结膜出现〃铺路石样〃乳头增生,特应性角结膜炎更易瘢痕化。

其他不常见的眼部并发症包括圆锥角膜、囊下白内障、前极性白内障等。

此外,在病情严重和合并严重睡眠障碍的特应性皮炎患儿中常见精神疾病,如抑郁、焦虑、自杀倾向、行为障碍和自闭症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诊断:根据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结合患儿及其家族遗传过敏史(哮喘、过敏性鼻炎或特应性皮炎等)、嗜酸粒细胞增高和血清IgE升高等特点,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目前,特应性皮炎有多种诊断标准,我国针对婴儿和儿童制定了中国婴儿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适合0~1岁)(表1)和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适合1~12岁)(表2),青少年(12~18岁)可参考中国成人/青少年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适合12岁以上青少年和成人)(表3)。

表1中国婴儿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内容条目1 出生2周后发病2 与皮疹同步发生的瘙痒/易激惹/睡眠障碍3 以上2点加上以下2点中的任意1点,均可诊断特应性皮炎(1)面颊部和/或头皮和/或四肢伸侧的湿疹样损害(2)身体其他任意部位的湿疹损害同时伴有干皮症注:需排除接触性皮炎、婴儿脂溢性皮炎、银屑病、疥疮,或遗传代谢性疾病和淋巴瘤表2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条目内容1瘙痒2典型的形态和部位(屈侧皮炎)或不典型的形态和部位同时伴发干皮症3慢性或慢性复发性病程注:同时具备以上3条即可诊断特应性皮炎。

典型的形态和部位(屈侧皮炎)包括儿童面部和肢端受累;非典型的形态和部位包括:①典型的湿疹样皮疹发生在非屈侧部位(头皮皮炎、眼睑湿疹、乳头湿疹、外阴湿疹、钱币状湿疹、指尖湿疹、非特异性手部或足部皮炎/特应性冬季足、甲或甲周湿疹和身体其他部位的湿疹样皮疹);②非典型湿疹样皮疹(单纯糠疹、唇炎、耳下和耳后/鼻下裂隙、痒疹、汗疱疹、丘疹性苔葬样变异)表3中国成人/青少年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条目内容1 病程>6个月的对称性湿疹特应性个人史和/或家族史(包括湿疹、过敏性鼻炎、2哮喘、过敏性结膜炎等)血清总IgE升高和/或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升高和/或3 过敏原特异性IgE阳性(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2级或2级以上阳性)注:符合第1条,另外加第2条或第3条中的任何1条,即可诊断特应性皮炎。

需要排除接触性皮炎、WiSkott-AIdriCk综合征、高IgE综合征、淋巴瘤等疾病2.严重程度评估:特应性皮炎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方法较多,常用的有特应性皮炎评分(scoringatopicdermatitisindex,SCORAD)、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评分(eczemaareaandseverityindex,EASI)、研究者整体评分法(investigator,sg1.oba1.assessmentJGA)、瘙痒程度视觉模拟尺评分(visua1.ana1.oguesca1.e,VAS)等。

这些方法评价内容较多,比较适用于临床研究。

基层医务工作者可采用简单易行的指标进行判断,如:轻度为皮损占体表面积<5%;中度为皮损占体表面积5%~10%,或皮疹反复发作;重度为皮损占>10%体表面积,或皮炎呈持续性,瘙痒剧烈影响睡眠。

此法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但对于基层医生却是一个简单易行的评估方法。

止匕外,口周受累影响进食者、眼周受累影响视物者、外阴肛周受累严重、影响睡眠者,均需参照中、重度进行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